人教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大汶口文化遗址中,人的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葬,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则侧身曲肢面向男性,随葬品大都在男性一侧,这说明当时A. 早期国家特征出现B. 属于父系氏族社会C. 女性地位高于男性D. 尚未出现私有现象2.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认为礼是自我完善的外在规范。
荀子提倡“隆礼”,同时强调礼的作用是“别”,是“明分使群”,使社会成为有组织的群体;为了达到此目的,他主张以法入礼,严格上下伦理等级秩序。
儒家这一思想的发展A.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B.助推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C.符合社会转型的需要D.为礼乐制度的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3. 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时写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由此可知,秦朝崩溃的主要原因是A. 秦朝确立皇帝制度B. 在全国推广郡县制C. 秦朝实行暴政政策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4. 观察下表内容,由此可知魏晋时期A. 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B. 政治中心实现南移C. 疆域版图已经超过西汉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5.据《朱子语类》记录,唐朝中枢机制运行时,三省长官之间要历经反复多次的草拟、封驳、审定,每一个环节必须要得到皇帝的旨意才可继续下一步,最后递交尚书省进行实行。
据此推测唐朝三省制度A.激化了中枢部门的矛盾B.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C.有效避免了决策的失误D.阻断了宰相擅权的进程6. 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宋时期社会生活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包括①门第观念淡化②政府对社会控制放松③男女平等实现④民族歧视的现象严重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②④7. 契丹族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也发挥过重要作用。
其历史贡献有A. 开创南、北面官制度B. 实行猛安谋克制度C. 推行“四等人制”D. 推行八旗制度8. 如图是高一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知识卡片。
2021届人教版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第七单元复习训练试题(附答案)

2021届人教版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第七单元复习训练试题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选择题1.下表为纳粹党党员及议席变化情况统计表。
这反映出 ()时间1928年1930年1932年纳粹党党员10.8万35万85万国会议席12107230国会名次921A.B.国会长期受纳粹党控制C.纳粹党使德国摆脱困境D.德国民主制度日益健全2.下表是苏俄(联)20世纪2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
相关分析正确的是()年份发展状况1922~1923工业品价格猛涨,引发市场混乱,触发销售危机1924~1926农民暴动;食品价格上涨,导致工人不满1927~1928农产品收购危机A.余粮收集制的扩大导致农民不满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显得步履维艰C.农业集体化的确立引发农民暴动D.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使工农受损3.二战后期,美国力图在战后建立一个“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苏联也希望建立新的国际组织来“保证一个持久和正义的和平”。
在美苏主导下,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为宗旨的联合国建立起来。
这表明() A.美苏在战后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B.两种制度的国家能够永久和平相处C.美苏都希望建立自己主导的世界秩序D.维护和平的理念顺应了国际大势4.下图是反映二战时期的漫画《希特勒用鲜血重新粉刷地球》,它的寓意是()A.血口喷人的伎俩B.多彩世界的改换C.招摇撞骗的花招D.灭绝人性的行径5.马克思曾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应该首先在欧洲比较发达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但十月革命却发生在比较落后的俄国。
对此,你的看法应该是()。
A.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预言是错误的B.俄国十月革命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C.俄国十月革命是“早产”的,其结果已经证明D.十月革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6.“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人教版】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人教_新目标版(1)

2019年下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学科期末考试满分:100分,完成时间:90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女吸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反映的是A. 自耕农经济的全面性B. 自耕农经济的完善性C. 自耕农经济的保守性D. 自耕农经济的进步性【答案】C【解析】“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说明很少与外界交流,体现出自耕农经济的封闭性,无法体现自耕农经济的全面性、完善性,排除AB;材料反映了自耕农这种经济形态很难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具有保守性和落后性,故C正确,D 错误。
2. 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A. 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 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 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明朝“海禁”政策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废止”一词说法明显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说法明显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结论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从材料中“因势利导”、“易私贩为公贩”等信息说明政府对“海禁”政策有所放松,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政策·明朝“海禁”政策【名师点睛】关于明清时期实行“海禁”与“闭关政策”政策的原因,重点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1)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它使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脱离于世界大势,盲目排外。
(2)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明朝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清朝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说明: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10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
这反映了A.铁犁牛耕的产生 B.政治制度的变革 C.自然经济的发展 D.土地制度的变化2.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3.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正式确立,成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强调农事应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
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①注重农时②精耕细作③自给自足④男耕女织A.①② B.①③ C.②③D.③④4.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A.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B.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C.广大农民生活困苦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5.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据宋《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宋代“瓦子”生意兴隆的政策性因素是A.商品经济的繁荣 B.市民阶层的扩大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城市经济的发展6.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
据此最可能的推断是A.政府效率救灾低下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D.农业生产日渐衰退7.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曾祖父)无泽为汉市长。
”由此可见,司马迁曾祖父从事的应是A.行政机构管理 B.军政事务管理 C.商业贸易管理 D.文化典籍管理8.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一历史必修二人教版

汪清六中高一历史期末试题姓名班级一、选择题:(45分)1.我国古代农耕经济形成南稻北粟局面取决于A.自然条件B.政府政策C.居民口味D.历史原因2.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私田的大量出现B.各国推行税制改革C.商鞅变法D.生产力的发展3.战国以后,我国主要的土地制度是A.屯田制B.井田制C.均田制D.土地私有制4. 唐代以前,我国城市中关于坊市设置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坊市不分开②县城以下禁止设市③出现夜市、晓市等④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假设有位宋代商人到开封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下列哪种情况A.在居住区开绸缎店B.用白银购买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C.让手下从各地的集市收罗地方特产到开封贩卖D.其生意活动受专门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6.自居易诗《朱陈村》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的现象反映了:A.远古时代的采集方式B.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的生产方式C.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D.古代耕作技术落后7.结束了世界各地区相互孤立的状态,各民族逐步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的起点是:A.丝绸之路的开通B.四大发明的传播C.新航路的开辟D.工业革命的扩展8.殖民扩张给欧洲带来的最大影响是A.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贡献B.为欧洲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C.使欧洲获得了大量黄金D.使欧洲获得了大量香料9. 1872年,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发表了著名作品《八十天环游地球》。
凡尔纳在创作该小说的时候,已经出现的交通工具有①火车②轮船③汽车④飞机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10.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能够初步形成世界体系的根本原因是:A.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B.封建势力的衰退C.工业革命发展了生产力D.工人运动的兴起11.属于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是:①上海发昌机器厂②广东继昌隆缫丝厂③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④开平煤矿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12.19世纪90年代在通商口岸或内地市镇、城乡,出现了“衣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说明了A.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自然经济完全解体C.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D.人们的服饰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3.“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人教版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2019春期末联考高一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有且仅有一个最佳答案。
每小题2分,共48分)1. 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果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 经营更趋市场化B. 注重精耕细作C. 生产日趋专业化D. 产品日趋商品化【答案】B【解析】根据图中的数据信息可以得知,农民把主要的投资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结合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得出江南的农业注重精耕细作,故A项正确。
图中并未涉及市场及商品买卖的内容,故B、D两项错误。
生产的专业化是指具体哪一个行业,图中并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把握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同时展现出了封闭性、保守性、脆弱性的一面。
2. “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
……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
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
”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B. 秦朝C. 汉代D. 宋朝【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可得出,“它”是指一种冶铁鼓风装置,根据所学,只有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水力鼓风装置,故C项正确。
战国与秦朝都没有这种装置,故错误。
材料问“出现”在何时,宋朝迟于汉代,D项错误。
3.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B. 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D.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较快发展,货币作用大【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明清时期……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可以得出,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明清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其主要特征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故C项正确。
高一历史下册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解析)

高一历史下册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1951年上半年,中央人民政府基本制止了外币流通,统一管理和经营外汇,逐步收回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
此举旨在()A.活跃市场与改善民生B.统一货币与抢占市场C.统一财经与巩固政权D.稳定金融与提振经济2.1953—1957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为18%,美国增速为3.6%。
日本增速为15%。
据此可推知()A.中共八大经济建设方针得到较好的贯彻B.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推动发展C.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非常缓慢严重落后D.一五计划使中国经济总量超越美苏日本3.1958年6月12日,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称:“土地所能供给人们的粮食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得很!……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
”之后,“粮食卫星”从亩产数千斤一下子窜升到了数万斤。
钱学森的科普文章() A.直接导致了农业“浮夸风”B.为“大跃进”提供科学依据C.体现了科学家虚伪的一面D.是当时社会政治风气的产物4.下图是一篇文章的提纲,描述了中古时期的文明。
这反映了中古时期()A.世界文明的变迁B.人类社会的发展C.区域文明的多元D.跨区域间的互动5.中古时期,法国瓦朗西安城市颁布了市民合约,规定:凡抢劫市民的商品或其他物品者,不管该物品是否为动产,均需按照规定进行赔偿;如果市民在其他城市的集市受到当地司法机关骚扰,则骚扰者被视为违反合约,与在瓦朗西安城违反合约一样。
市民合约的规定反映出该城市()A.财产交易现象频繁B.注重保护市民权益C.封君封臣等级严格D.契约观念十分盛行6.15~16世纪,西欧专制国家可以调动社会上一切力量一经济活力、技术进步、新教徒进取精神等等,把它们汇合成一个整体引向海外。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考试总分:100 分)一、单选题(本题共计30小题,总分60分)1.(2分)古书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芒芒禹迹,划为九州”。
这些记述体现了( )A.对立阶级产生B.早期国家出现C.内外服制实行D.分封制度确立2.(2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芍陂(quèbēi)、都江堰等,农业的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牛耕的使用B.井田制走向瓦解C.诸侯割据的出现D.中央集权的建立3.(2分)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其中后一段落的“郡县政治”( )A.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B.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封建国家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终结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分封制4.(2分)汉武帝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①采取“与民休息”政策①颁布“推恩令”①设刺史①铲除宦官势力A.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5.(2分)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他们千年传承的乳制食品也随之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
这说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B.民族矛盾消除C.少数民族封建化D.民族交融加强6.(2分)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隋朝时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
这体现了( )A.南北经济交流加强B.开明政治局面出现C.商人群体正式形成D.重农抑商政策实施7.(2分)《资治通鉴》记载:“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计入。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材料反映的是( )A.初税亩B.租庸调制C.两税法D.摊丁入亩8.(2分)胡旋舞是唐代盛行的西域“三大乐舞”之一。
它源于中亚,经由西域传入中原,因舞姿旋转蹬踏而得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时量: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层次一:
1.西周初年,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殷商后代微子于宋。
这反映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2.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的皇帝制度首创于()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汉朝
3.下列属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①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②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③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④采取九品中正制选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它()
A.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B.符合当时社会实际并最终得以实现
C.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D.表达了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的要求
5.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
A.中共三大召开B.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
C.北伐战争开始D.武汉国民政府成立
6.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军过后”(长征胜利)结束于()
A.1934年B.1935年C.1937年D.1936年
7.2017年年1月,教育部对教材修改明确规定,将中国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
下列关于中国14年抗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展开抗日武装斗争
B.日本侵略者犯下了南京大屠杀等滔天罪行
C.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D.抗战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8.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举行了全国性反攻。
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
A.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B.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
C.东北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
D.人民解放军展开渡江战役
9.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A. 1955年万隆会议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0.1992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和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了著名的“九二共识”,其核心内涵是()
A.“和平统一”方针B.海峡两岸加强经济合作的愿望
C.“一国两制”构想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1.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进行改革。
这次改革()
A.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B.使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C.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D.导致雅典民主政治由盛而衰
12. 下列法律文献与其所确立的政体,对应正确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民主共和国B.美国1787年宪法——君主立宪制
C.法国1875年宪法——君主立宪制D.德意志1871年宪法——君主立宪制
13. 小丽同学通过学习“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专题,整理出如下一些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A.《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B.巴黎公社革命是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C.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D.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
14.“冷战”时期,针对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采取的对抗举措是()A.参与马歇尔计划B.发动越南战争
C.组成华沙条约组织 D.提出“杜鲁门主义”
15.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引起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源是()
A.俄罗斯走出低谷 B.中国的崛起
C.世界经济力量的变化 D.日本、西欧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