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论文[摘要]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到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
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级目的。
人文精神的获得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既是它的应有之义,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
本文就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语文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呈现出主客体交融的趋势,主体必须积极的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进入客体,达到对客体的真正理解,同时客体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也对主体进行渗透,所以语文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
因此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追随时代的脚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构建新的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语文教学应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一切思维和技术“设置平台”,使人类及其思维和技术在语文设置的“平台”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中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探讨1、人文精神的内涵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语文不等同于文学,不等同于文化,但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
第一,强调人在万事万物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把人作为万物的尺度。
第二,追求完人理想和精神文化品格。
第三,当代人文精神重视弘扬价值观念、提高文化意识和人格修养。
初中语文课堂人文精神培养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人文精神培养论文
摘要:初中学生是祖国的明天,培养其人文精神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宽广的胸怀,从而形成社会人文氛围。
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利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高尚的人格,传承社会文明。
培养初中学生人文精神任重而道远。
新课标要求初中教育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基本学科,其目的是在讲解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和思想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加强语文课堂中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十分必要。
1.初中语文课堂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中的负面诱惑越来越多,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和思想成长阶段,此种浮躁的社会氛围不利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
例如网络的发展导致初中学生上网成瘾,使其只追求享乐,扭曲初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且某些影视作品宣传的都是色情、享乐等,对初中生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使其缺乏奋发向上的斗志,最终荒废学业。
网络的发展使得学生接触到电子产品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是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弱。
初中生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培养其人文精神非常重要。
语文作为教书育人的基础,积淀了民族的文化、精神和睿智等,肩负着培养初中生人文精神的重任。
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其修
养、品德和审美情趣。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论文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论文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论文摘要:人文精神的缺乏是一个全世界各个国家共有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中学语文教育这个角度来谈谈怎么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有不少人认为中学语文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脱离时代,生活在象牙塔内,陈腐保守,不思进取,所以语文教育改革首先要从紧贴时代入手,反映最新的时代浪潮。
这是一种非常要命的误解。
实质上中学语文教育必须要有专属自己的精神特质,而不是什么形而上的意识形态或形而下的技能技术。
这种精神特质便是人文精神。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书籍是引领人类从洪荒到启蒙的捷径。
而对今天身在校园的孩子来说,健康的贴近他们心灵的课外书,对他们个人气质、智慧、修养、能力的提高,对他们人文精神的提升,必然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北京青少年读书办公室针对北京部分8岁至16岁孩子的读书情况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3%的孩子有阅读课外书的愿望,77%的孩子喜欢阅读小说类书籍,16%的孩子喜欢诗歌、散文类书籍。
但现在孩子手中“课外书”76%都是考试类书籍。
事实上,当前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重的。
但可以肯定,学生阅读面的狭窄,阅读层次的浅薄,是学生人文精神匮乏的重要原因。
其实,学生人文素养仅仅依靠中学语文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本身,打着深深的知识性、政治性烙印,也比较缺乏人文元素。
加上中学语文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被语法、词汇和结构等因素肢解的机械僵化的知识与技术教育,很难给学生带来思想陶冶和人文情怀。
二、什么是人文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源于古代希腊,是在文艺复兴中同基督神学的斗争中成长起来,形成完整的理论和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因甚少自由的人的观念,人文精神极为淡薄。
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形而上的范畴,一般指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比如对人的价值、权力、命运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它是人的灵魂的食粮,没有它,人的灵魂也就不复存在。
教学活动中人文精神培养论文

浅谈教学活动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是指人性和教养,是融于生命生活的一种态度、信念和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
它形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建立在人性化、人文主义倡导的个性解放、个人自由思想和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基础上的,它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高科技时代不断融入人类所有文化精神(包括科学精神、伦理精神、艺术精神)而逐渐形成。
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当代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种比较自由的人文精神,它最基本的本质是摒弃了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漠视,而把人看作天地万物间的高于一切的最高价值来尊重,肯定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都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
为了进一步弄清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还必须先明确什么是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现在人们经常说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包含着三个层面的意义。
一是要以人的生命为本,二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三要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本。
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其中最高层次的当属自我实现这一维度。
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
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
人文精神乃人所派生、反过来又影响人。
人的一切社会属性都与人文精神有密切的关联。
人的社会属性包括德性、理性、创造性、经济物利性、阶层性、情爱性、超越性等因素。
人文精神与社会和谐之间可以说存在着一种共生的关系。
人类有了精神追求,就会更加重视和珍惜身边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就要以和为贵;同样,人类为了社会和谐,就会对人的本身,尤其是人的精神,充满了好奇,就要努力地对人的本身以及整个社会进行不懈的探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中国社会已经总体上实现了小康水平,正在朝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步步迈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意识到要以“人文精神”作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基本方针,并作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让语文课充满人文精神”论文

“让语文课充满人文精神”论文“让语文课充满人文精神”论文教育的外延无非是两种。
一种是科学教育,科学给人智慧;一种是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点燃的是良知。
人文教育倡导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人的关爱。
总之,它给人的是热情。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一种理性认识,主要指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价值观念、实践准则和评价体系。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类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断融合、发展与完善的过程,而每一次新的融合,就出现科技与人文双重繁荣的社会景象。
然而,人类在进入近代工业文明社会后,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及其广泛运用,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和发展空间,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激发了人的主体积极性,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另一方面,理性主义科学观导致了科学主义乃至唯科学主义的倾向,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规范广泛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的一切领域,使人文社会科学倡导的价值导向和伦理准则受到淡化与削弱,由此在某些方面产生真理与德行的分离、事实与价值的分离、人文与科技的分离,导致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背离,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复杂,矛盾尖锐,问题日趋严重。
反映在学校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家长与学校的关系问题上,“成绩至上”往往被认为是惟一的价值法则,这种情况下,学生知识增长是以情感的失落和责任感的丧失为代价的,表现为部分学生精神家园迷失、人文关怀淡薄、行为方式失范,还产生校园暴力、网上犯罪等现象,这些不仅反映了校园科学精神的不足,也证明了人文精神的失落。
现代科学所依靠的科学精神已日益异化为工具理性,“科学的两面性”越来越被人们认识,重建学生的价值理性、呼唤人文关怀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太少了,因此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让语文课充满人文精神。
一、关爱学生,从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论文

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内容提要:新课标强调了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这就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而且要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培养既懂专业技术,又有人文思想的新型人才,已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
在语文教育中传授一定量的人文知识,并使之内化为人文精神,为更高层次的教育奠定扎实的人文基础,刻不容缓。
在我国,当今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应重在以人自身为价值取向,重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重在品德修养、道德情操、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从而树立起追求完满人格的价值观。
语文教学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充满了求知渴望的有待塑造的活生生的人。
语文教学本身特有的人文特征逐渐的被淡化。
缘此现在语文课程增加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素质”的内容。
而据此编写的新一轮语文教材的选材对此也有了充分的体现。
如何抓住教学内容所体现的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等人文精神,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我们的学生有独特个性、有创造能力、能尊重他人的有知识、有修养的新一代高素质的人才,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必须解决的迫切任务。
一、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1、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我们所提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强调个性的自由和权利,个人的尊严和个人的价值。
语文教学就其教学内容来说,不管是阅读鉴赏还是写作训练的教学,它始终关注着人自身。
它审视过去,面对现在,想象未来。
它在语文课堂上,搭起历史、现在、将来的舞台,让人粉墨登场,尽情的表演,将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一一亮相。
它直逼心灵,拷问灵魂,从而使语文教学具有阅尽千古人生,品味多彩生活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感受个性的张扬,体察人生的价值,展示人的尊严,语文教学也就有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并构成其最主要内容。
中学语文教育在人文精神培养中作用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育在人文精神培养中的作用【摘要】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它不仅发挥着传授知识的作用,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基地。
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环境下,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中学生,将形成怎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语文教育者深思的问题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整个社会全方位长时期努力,语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切入点,是提升全民人文素养的第一推动力。
【关键词】人文精神语文教师文学作品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与此同时频发的社会问题,折射出人文精神的困境。
2001年国家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全面开展人文教育、构建精神家园指明了方向。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起点,中学教育的影响会辐射到人的一生,可以说,学校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
教师仅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秉承教书育人的精神,寓人文精神培养于语文教学中。
培养德才兼备的下一代,我们责无旁贷。
一、语文教育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沿阵地鲁迅先生说:“教育是要立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人为本的教育应当全面关怀人的成长,培养真正的人、完整的人。
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仅仅让他们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书以育人,应当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切实肩负起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
语文学科是开展教育的基础,它不仅担负着语言文学的教育责任,更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承传者。
语文教育侧重功利教育忽视人文教育为多年诟病,由此导致学生文化课成绩上去了,但社会生活能力却很差。
面对时下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我们是时候转变教育作风了。
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语文学科是完成新课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活动是对学生德育渗透、培养人文精神的主阵地。
语文教师应如何把教文与育人在语文课上演绎,使语文教学成为对学生道德、情感培养不可或缺的活动过程,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乃是将教书育人渗透人文精神的教学机制,转化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寓人文精神培养于语文教学中。
语文写作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5篇范文)

语文写作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5篇范文)第一篇:语文写作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摘要: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
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级目的。
人文精神的获得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既是它的应有之义,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
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语文写作教学人文精神培养建国以后至现在,我国教育的最大失误就是人文教育的遗漏。
以语文教育为例,关于语文教育性质的观点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工具说、人文说和二重说(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虽然现在大多数语文工作者认可和接受了二重说,并且国家把语文的双重性质明确地写进了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可真正主宰语文教育实践的仍是工具论观点,并在应试教育的牵引下,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使本该充满人性美、情趣美,最具人文内涵的语文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机械的应试训练。
人文教育的遗漏带来的是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学生人文精神的匮乏,而这异化了的教育已经出现了不祥的表征:一些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传统道德滑坡,理想信念冷漠,生存能力、耐挫能力下降,创造能力丧失,人格畸形发展,甚至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并且一批批考入高校或走向工作岗位,这将给祖国的建设和发展造成怎样的伤害,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教育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摆在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面前迫切而又严峻的话题。
笔者想从写作教学的角度,谈一下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的内涵是极其丰富复杂、深厚广阔的。
90年代,有识之士提出了“重建”、“高扬”人文精神的口号,展开了什么是“人文精神”的讨论:有人说:“各种形态的人文思想科学地概括在一起,升华就成为一种精神——人文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摘要: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育人,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朝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翻开中学教材可看出教材在鳞选上是沙里淘金,字字珠玑,篇篇珍品,是按学生的成长发展进程次递上升,有诗歌、古文、散文、小说、戏剧;古今中外大师的作品以及在真、善、美方面有特色的文章,无不囊括。
向学生展示了人类千百年来文明的成果及人生境界。
关键词:语文;精神;培养
在中国传统的教学中,语文课一直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而中学语文,是人生学习阶段特别重要的一门学科。
人生的学习,有限时学习和终生学习。
限时学习,一般是从小学、中学、大学近16年的时间。
22_23岁大学毕业到社会谋生、其品质如何,对社会有利或是有害,取决于在学校受到的培养深浅,育人树人的效果是好是差。
而这16年的学习,中学阶段是其关键,而中学语文教学是其关键之关键!
众所周知,一个12—13岁的小孩,上完小学,仅仅是启蒙、脱盲,他的心智未开,还需进一步开发,培育、打造,中学正好承担了这一承先启后的重任。
现将我的教育体会谈谈我对中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并请教于方家。
一、语文教学中的“真”
选进中学教学中的文章,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
如教材中选鲁迅的《友邦惊诧论》、《祝福》等,使师生一同感受到鲁迅对国民党当
局镇压学生请愿的血腥场面;一同感受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这艺术的真实,有着憾人心魄的力量,当我上这两篇课文时,我预先必须吃透文章的含意,与作者一同愤怒,一同流泪。
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流动的血脉、激情、爱憎;多年来。
我坚持使每一堂课,每一篇文章力求让学生受到感染、熏陶,沉浸到作品的氛围中去,在教学相长的同时,能使学生安心,从容、活泼、严肃、庄重、摒弃邪恶的东西,朝着真理正义之路前行。
教师要懂得如何对待学生。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是一句空话。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先做到,把自己融人到学生的集体活动之中,善于发现他们的所思、所想,及时为他们修枝剪叶,打预防针,使他们在各种诱惑面前,能辩别真伪,具备相应的抵抗力。
而中学语文大量优秀的作品,是树造人的灵魂最好的精神食粮。
我时常用古代先贤做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要求他们要做诚实的人,坚强的人,思想品德高尚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益人民的人”。
我每学期都要将一些座佑铭写在学习园地刊头,如“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启发学生谈理想、志向、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大胆地展示自我,看重自己。
语文课教材的“真”,还表现在古今中外千百年来人间真情之“真”,浩然正气之“真”。
当我为学生讲解李密的《陈情表》我为作品中主人翁的“孝心”深深感动,学生也被我的真情感染,默默
地体会作品中的人间至深真情!当我与学生一起朗读邱吉尔《关于希特勒人侵苏联的广播演讲》时,我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灾难,人类面临灭顶之灾之时,英国首相邱吉尔这篇演讲,不仅号召英国人民起来抗击战争恶魔,而且将正义之声传遍全球。
全世界各国人民听到这充满浩然正气的声音,纷纷奋起抗击纳粹的人侵。
正义之声终于迎来胜利之歌!
二、语文教学中的“善”。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充满了人问的“善”中外作品中有很多“善”的东西能教育人、感化人、净化人的心灵,能使人逐渐弃恶从善。
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学生会在不经意中养成善良的品格。
如古文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老吾老,幼吾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格言,为做人准则、标准,会使学生朝崇高的人生境界去努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这辛勤耕耘,心血的浇灌,将会获得收获的喜悦,你难道会看轻她么!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揭露人间丑恶的东西。
如先秦散文中的周厉王,《水浒》中的镇关西,《捕蛇者说》的悍吏,以及中外作品中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善与恶的对比,都是作者艺术的真实再现,都是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丑、恶的鞭挞,当教师与学生一道溶入作品的情景中,难道不是经历了一次次灵魂的洗礼么!当我们一道面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假、丑、恶,难道又不是历史的再现?难道不激起革锢鼎新,激浊扬清的斗志么!人类正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发展前进,无数的正义之士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成就了历代作家的创作素材,为人类留下了多少正义的光辉篇章!
三、语文教材中的“美”
中小学语文教材,可以说,篇篇是语言的艺术珍品。
文章的结构美、语文美、形式美、意境美、人物的心灵美以及一种崇高、悲壮之美……。
如我给学生朗诵郭沫诺的诗歌《天上的街市》时,诗人营造的天上美景,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夏天晴朗的夜空,繁星,飘渺的流星,淡淡的银河,为人们描绘了神思遐想的神话传说,不正是人们渴望的理想蓝图么!那一首首唐诗、宋词、元曲,正是古代先贤智慧的结晶!先秦散文、汉赋、明清小品,令人百读不厌,你可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心灵的启迪,陶冶,如入宝山,决不会空手而归。
每当我带领学生邀游于其间,那身心盼陕乐,岂是山珍海味能比的么,岂是语言形容出的么!学生每日三餐,是长身;每天上课是长智。
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人文社会知识,必须永葆一颗美好的心灵,才能培育好你的学生,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因此,中小学语文教育就要注重育人,就是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探求,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
在他今后的人生长河中,他或许也会用不同的文体,记载他的喜、怒、哀、乐或创作出不朽的文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