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合集下载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指标是使用统计方法和数据来衡量和描述一个或多个组中观察到
的事物和现象的表示形式。

它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数据和识别可能隐
藏的趋势,从而帮助他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统计分析的主要指标有许多,它们包括平均值、极差、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可信区间和可靠系数等。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些指标。

平均值是统计分析中最基本的指标,它是一组数据的特征性表示。


表示的是一个数据集的中间值,也就是说,它代表着有限数据的“平均”值。

因此,若要计算一些变量的平均值,只需将变量的所有值进行相加,
再除以这些值的个数,就会得到它们的平均值。

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极差的计算方法十
分简单,只需将数据集中最大值减去最小值,然后就得到了极差。

它可以
帮助人们更准确地了解数据集中观察到的值的范围。

中位数是指数据集中最中间的数值,也就是数据集中的50%。

它也是
一种特征性表示,可用于表明数据集中数据的“中等”值。

若要计算一组
数据的中位数,可将数据集中所有值排序,之后取中间值即可。

众数是指其中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元素,也叫做出现频率最高
的值。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统计主要指标是用来衡量和评估经济、社会以及其他领域发展情况的重要数据。

这些指标通过反映一定时期内的数量、比率或者百分比等数据,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全面、客观的信息,帮助他们了解当前的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战略。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统计主要指标以及其解释。

1.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一个经济体的总体规模和增长速度。

GDP通常通过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因素进行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2. CPI(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衡量一篮子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情况的指标。

它是反映消费品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居民生活水平和物价变动的重要参考。

CPI的计算通常通过统计一篮子代表性物品的价格,并根据不同物品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权重来计算整体的价格指数。

3. 就业率就业率是描述就业人数和劳动力人数之间关系的指标。

它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经济增长、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以及就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就业率通常会根据劳动力的就业状态分为就业人数比例和失业人数比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就业市场的情况和劳动力的就业情况。

4. 贫困率贫困率是描述人口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的指标。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贫困程度的重要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对人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贫困率通常通过统计收入低于一定标准线的人口比例来计算,可以帮助政府了解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和贫困问题的解决情况。

5.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是描述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指标。

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教育水平的发展情况。

教育水平通常通过统计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口比例来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育政策的效果以及人力资源的潜力和发展方向。

通过解释和理解这些统计主要指标,我们可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和人口状况。

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年鉴是一种汇总了各种统计数据的出版物,用于记录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间段内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年鉴的主要统计指标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人口指标、环境指标等,下面我将对这些指标进行详细解释。

1.经济指标:经济指标是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产值、农业产值、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外贸进出口额等。

这些指标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经济的总体水平、产业结构、财政状况、对外经济合作等情况。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劳动力就业率、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障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等。

这些指标可以揭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政策等情况。

3.人口指标:人口指标是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总人口数、人口密度、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人口分布、人口结构等情况,对人口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等具有重要意义。

4.环境指标:环境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环境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能源消耗、资源利用、空气质量、水质状况、森林覆盖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保护状况、资源利用情况、生态环境质量等,对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年鉴主要统计指标的解释,它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数据基础,用于揭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间段内的发展状况、问题和趋势,为政府决策、学术研究和公众了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年鉴还通过对比历史数据和跨国比较,帮助我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因此,年鉴的编制和应用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1.平均值:平均值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用于衡量数据的集中趋势。

平均值通常用于描述均衡的情况,但在存在异常值或极端值的情况下,可能会被这些值的影响而偏离。

2.中位数: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大小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中位数通常用于描述数据的中间位置,对于存在异常值或偏斜分布的情况,中位数通常比平均值更具有代表性。

3.方差:方差是指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平均值。

方差用于度量数据的离散程度,数值越大表示数据越分散,反之,数值越小表示数据越集中。

4.标准差: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用于度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标准差通常与平均值一起使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分布的范围和形态。

5.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用于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强度和方向。

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通常为-1到1,其中1表示完全正相关,-1表示完全负相关,0表示无相关性。

6.百分位数:百分位数是指在一组排序的数据中,小于一些特定百分比的数值。

百分位数常用于描述数据分布的位置和范围,如第25百分位数表示有25%的数据小于该值。

7.偏度:偏度是指数据分布的偏斜程度,描述了数据分布曲线的对称性。

正偏表示数据分布向右偏离平均值,负偏表示数据分布向左偏离平均值,偏度值为0表示数据分布对称。

8.峰度:峰度是指数据分布曲线的陡峭程度,描述了数据分布的尖峰或平缓程度。

较高的峰度表示数据分布的尖峰较高且集中,较低的峰度表示数据分布较为平缓。

9.回归系数:回归系数用于建立一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

回归系数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解释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影响程度。

10.显著性水平:显著性水平是指在统计假设检验中,判断观察结果是否显著不同于假设的程度。

常见的显著性水平有0.05和0.01,表示观察结果与假设的差异发生的可能性低于5%或1%。

这些统计主要指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数据,从而更好地推断和预测现象和问题。

使用这些指标,我们可以得出关于数据的结论,并为决策提供支持。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
一、收入指标
1.收入:收入指标是企业经营状况最基本的衡量指标,即企业在其中一时期内的经营活动中实现的经济效益。

计算公式:收入=销售收入-销售费用
2.销售收入:是企业销售产品和服务的实际收入,可以反映企业销售质量和数量及市场表现。

计算公式:销售收入=销售单价*销售数量
3.销售利润:是企业销售产品和服务的净收入,即净销售收入减去销售成本,可以反映企业的销售收入与成本间的变化情况。

计算公式:销售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4.毛利率:是指企业销售产品和服务的毛利润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效果和竞争力。

计算公式: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
二、费用指标
1.管理费用:是企业在经营管理期间所发生的一类成本,可以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计算公式:管理费用=行政费用+营销费用+技术研发费用+其它
2.行政费用:是指企业在行政管理上的费用,包括行政人员薪金、物料支出、通信费用等,可以反映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及费用控制情况。

医院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

医院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

医院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1.手术量计算公式:手术量=总手术数(门诊手术数+住院手术数)2.床位使用率床位使用率是指医院床位的实际使用量占可使用床位数的比例。

床位使用率可以反映医院床位的紧张程度和利用效率,对医院的经济效益和资源配置有重要意义。

计算公式:床位使用率=(实际使用床位数/可使用床位数)×100%3.门急诊量门急诊量是指医院门诊和急诊的总就诊人次数。

门急诊量可以反映医院门诊和急诊服务的需求以及医院对患者的就诊处理能力。

计算公式:门急诊量=门诊就诊人次数+急诊就诊人次数4.患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是指患者对医院服务的满意程度。

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可以了解医院服务质量,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改进服务。

计算公式:患者满意度=(满意度调查中满意度得分总和/参与调查的患者人数)×100%5.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日是指患者平均住院的天数。

平均住院日可以反映医院住院患者的病情复杂度、床位周转效率和医院床位的需求。

计算公式:平均住院日=住院天数总和/住院患者人次数6.床位周转率床位周转率是指医院床位的使用频次,即床位在一定时期内的紧张程度。

床位周转率可以反映医院床位的使用效率和床位资源的利用情况。

计算公式:床位周转率=(门诊就诊人次数+急诊就诊人次数)/单个床位数7.手术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是指医院手术的成功率,即手术患者的治愈、康复或手术目的的实现程度。

手术成功率可以反映医院手术技术的水平和手术风险的控制能力。

计算公式:手术成功率=手术成功患者数/总手术患者数通过对医院主要统计指标的解释及计算公式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评估医院的运营状况、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并适时采取改进措施,提升医院的整体水平。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诠释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诠释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诠释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包括国民经济总量、国民收入、国际收支状况、价
格指数、货币政策指标、人口统计指标、国有资产统计指标、经济结构统
计指标、就业指标等。

国民经济总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反映了国家经济
总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态势、经济结构和国家社会经济建设成果。

国民收入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的
发展程度,可以分析出收入的分布情况,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公平性。

国际收支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收入和支出的报表,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价格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物价水平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
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情况。

货币政策指标是指政府实施货币政策时所关注的一些统计数据,可以
衡量政府货币政策的成功程度。

人口统计指标指的是一个国家人口的统计数据,包括人口数量、人口
结构、职业分布等,可以反映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国有资产统计指标指的是政府管理的金融资产、财产、债务等统计数据,可以反映政府的财政状况。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常见的统计指标包括:平均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百分位数(分
位数)、原值比、比值比、变异系数、可变性指数、相对变异系数、负偏
差率、偏差率、均方根误差、离散系数、卡方值等。

1、平均数:又称为算术平均数,是由样本容量大小的确定,将样本
中所有的观测值加总后,除以样本容量大小,可以得到该样本的平均数。

客观反映样本中的综合水平,可以有效地衡量一组数据的中心位置。

2、极差:极差是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是统计学术语,
亦可称为极端差、极端距离、最大最小距离、极大极小差甚至最大最小差。

反映数据的变化幅度,其值越大就表明样本值变化越大,样本中的离散程
度越大。

3、方差: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观测值分散程度的统计量,与标准差
的关系是:标准差是求方差的算数平方根。

也可以说,具有相同方差的不
同组数据,其标准差相等,而且它们都具有不同的方差。

4、标准差: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数平方根,又称标准偏差,是测量总
体数据离散程度的参数,表示的是总体数据变异的幅度和程度。

标准差取
决于样本大小,越小的样本,它的标准差就越大,反之,越大的样本,它
的标准差就越小。

5、百分位数(分位数):百分位数又称分位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和对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进行的各种支持性服务活动的价值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林牧渔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

1957年以前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包括了厩肥和农民自给性手工业(如农民自制衣服、鞋、袜,自己从事粮食初步加工等)。

1958年及以后,林业中增加了村及村以下竹木采伐产值;牧业中取消了厩肥产值;副业中取消了农民自给性手工业产值,增加了村及村以下办的工业产值;渔业中增加了海洋捕捞水产品产值。

1980年及以后,在副业中增加了农民家庭兼营工业商品部分的产值。

从1984年起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划归工业。

从1993年起取消副业,将野生动物的捕猎划入牧业,野生植物采集和农民家庭兼营商品性工业划归农业。

从2003年起,执行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包括了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

林业中增加了森林采运业产值。

农业中取消了家庭兼营商品性工业产值,将野生林产品的采集划归林业。

第一次农业普查以后,由于畜牧业产品年报数据与普查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农业普查结果,对畜牧业年报数据和畜牧业产值进行了修正。

2010年执行《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对2009年的农业、林业产值做了相应调整。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通常是按农、林、牧、渔业产品及其副产品的产量分别乘以各自单位产品价格求得;少数生产周期较长,当年没有产品或产品产量不易统计的,则采用间接方法匡算其产值;然后将四业产品产值及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相加即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粮食产量指全社会的产量。

包括国有经济经营的、集体统一经营的和农民家庭经营的粮食产量,还包括工矿企业办的农场和其他生产单位的产量。

粮食除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杂粮外,还包括薯类和豆类。

其产量计算方法,豆类按去豆荚后的干豆计算;薯类(包括甘薯和马铃薯,不包括芋头和木薯)1963年以前按每4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从1964年开始改为按5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

城市郊区作为蔬菜的薯类(如马铃薯等)按鲜品计算,并且不作粮食统计。

其他粮食一律按脱粒后的原粮计算。

1989年以前
全国粮食产量数据主要靠全面报表取得,1989年开始使用抽样调查数据。

棉花产量指全社会的产量。

包括春播棉和夏播棉。

产量按皮棉计算。

不包括木棉。

油料产量指全部油料作物的生产量。

包括花生、油菜籽、芝麻、向日葵籽、胡麻籽(亚麻籽)和其他油料。

不包括大豆、木本油料和野生油料。

花生以带壳干花生计算。

水产品产量指人工养殖的水产品和天然生长的水产品的捕捞量。

包括海水的鱼类、虾蟹类、贝类和藻类以及内陆水域的鱼类、虾蟹类和贝类,不包括淡水生植物。

水产品产量是通过各级水产和统计部门逐级上报取得数据。

1995年及以前,贝类中牡蛎按鲜肉计算;蚶、蛤、蛙按5斤鲜品折1斤计算。

1996年以后则统一按鲜品计算。

猪、牛、羊肉产量指当年出栏并已屠宰、除去头蹄下水后带骨肉(即胴体重)的重量。

包括全社会范围内的产量。

1996年以前为全面统计并逐级上报数据。

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以后,根据普查结果,对畜牧业主要年报数据进行了修正。

1999年以后,国家统计局在部分地区开展了猪、牛、羊、禽等主要畜禽品种的抽样调查,并用抽样数据作为国家定案数据使用。

未开展抽样调查的地区和品种,仍使用各级统计部门逐级上报数据。

2007年,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对2000—2006年畜牧业主要年报数据进行了修正。

2008年,建立了主要畜禽监测调查制度,猪、牛、羊、禽等主要畜禽数据均以抽样调查数为法定数据。

期初(末)畜禽存栏头(只)数指报告期初(末)农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国营农场、农民个人、机关、团体、学校、工矿企业、部队等单位以及城镇居民饲养的大牲畜、猪、羊、家禽等畜禽的存栏数。

数据上报方式及数据调整情况同猪、牛、羊肉产量。

农作物播种面积指实际播种或移植农作物的面积。

凡是实际种植有农作物的面积,不论种植在耕地上还是种植在非耕地上,均包括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

在播种季节基本结束后,因遭灾而重新改种和补种的农作物面积,也包括在内。

目前,农作物播种面积主要包括粮食、油料、棉花、麻类、糖料、烟叶、药材、蔬菜、瓜类和其他农作物等十大类。

有效灌溉面积指具有一定的水源,地块比较平整,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套,在一般年景下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

在一般情况下,有效灌溉面积应等于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备,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水浇地面积之和。

它是反映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指标。

农用化肥施用量指本年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数量,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

化肥施用量要求按折纯量计算数量。

折纯量是指把氮肥、磷肥、钾肥分别按含氮、含五氧化二磷、含氧化钾的百分之百成份进行折算后的数量。

复合肥按其所含主要成分折算。

公式为:
折纯量=实物量×某种化肥有效成份含量的百分比
农业机械总动力指全部农业机械动力的额定功率之和。

农业机械是指用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农用运输和农田基本建设等活动的机械及设备。

农机总动力按使用能源不同分为以下四部分:
柴油发动机动力:指全部柴油发动机额定功率之和;
汽油发动机动力:指全部汽油发动机额定功率之和;
电动机动力:指全部电动机(含潜水电泵的电动机)额定功率之和;
其他机械动力:指采用柴油、汽油、电力之外的其他能源,如水力、风力、煤炭、太阳能等动力机械功率之和。

这个指标的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农机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