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翻译理论汇总

合集下载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唐代(全盛时期)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 的标志。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

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

西方主要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中,其中有一封是写给儿子阿德奥达图(Adeodatus )的。

他的理论大致如下:(二)翻译中必须注意三种风格:朴素、典雅、庄严。

三种风格的选用主要取决于读者的要求。

(三)翻译中必须考虑”所指"、”能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关系。

这一理论是对亚里士多德”符号”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按奥古斯丁的定义,”所指"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能指"是指符号,其中主要包括语言单词。

在一个单词中,”能指”是"所指”的符号,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同单词符号与所指事物的关系一样,是任意确定的。

(四)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词。

在奥古斯丁的理论中,语言符号和单词是等同的。

(五)《圣经》翻译必须依靠上帝的感召。

奥古斯丁的这一观点与三百年前的斐洛的观点完全一致。

罗马帝国崩溃时算起,到1 5世纪文艺复兴时止。

)就翻译史而论,有三大标记:初期的翻译但丁布鲁尼异在翻译中是个不可逾越的障碍的观点,实际上是译者用来掩盖自己能力低下而放出的烟幕。

优秀的译者精通原语和译语,只要正视两种语言的差异,就不愁没有断权。

在某些著作的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是准确的内容,而不是优雅的风格。

因此,为了表达出”没有说误的真理”,译者应当采用逐词对译。

文学不可译。

在意大利,民族语翻译的规模虽不大,但其影响并不亚于其他国家。

首先是大诗人但丁有关翻译和民族语的论述,这些论述见于他的《论俗语)和《飨宴)两部著作中。

在《论俗语》一书中,但丁对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标准意大利语的必要性等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对解决意大利的民族语言和用民族语从事翻译的问题都起了重大作用。

在《飨宴》这部著作里,但丁除盛赞俗语的优点外,还对翻译问题作了明确的论述。

布鲁尼在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译序以及在《论正确的翻译方法》一文中发表的见解主要有如下几点:(一)亚里士多德不是抽象的教条,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译者务必使自己深入作品,”面对亚里士多德” C换言之,译者应当尽可能模仿原作风格,像亚里士多德用希腊语写作那样,用译语进行创作。

英汉翻译历史及理论

英汉翻译历史及理论

• 优点:支谦和道安的方法都体现了“忠实” 二字。严复的“信”、“达”、“雅” , 被翻译界公认为对翻译的基本要求 ,不够 通俗化,实际上,这正是严复的明智之处。 傅雷的“神似”说 ,把我国传统美学中 “传神”这个重要观点,引入翻译理论, 把对翻译理论的认识提到美学范畴。钱钟 书的“化境”说,与传统的“信、达、雅” 说相比,“化境”说更为严谨、含义更为 深远。
• 不足:支谦的“循本旨, 不加文饰” ,过于 拘泥于原文,不够灵活,显得不够生动。 道安的方法亦是如此,显得死板,都是古 代直译的代表。严复的“信、达、雅” , 由于太“雅”而失去了“达”和“信”, 不太容易理解。 • 傅雷的“神似”说,不足之处在于过于注 重美学,偏离了原文的主旨,显得有点夸 张。
• 毋庸讳言,中华民族有十分灿烂的文化交流史, 曾经涌现出无数闻名世界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从玄奘到严复,从林纾、鲁迅、瞿秋白到傅雷, 他们的翻译和翻译思想“至今仍有方法论和价值 论的生命力。
• 比如支谦的“循本旨, 不加文饰”, 道安的 “尽从实录, 不令有损言游字”, 玄奘的 “既须求真, 又须喻俗”, 这些有关翻译的 观点都是他们在翻译佛经过程中的一些主 张。后来又出现了严复的“信”、“达”、 “雅”之说, 傅雷的“神似”说, 钱钟书的 “化境”说, 而这些标准是针对文学翻译而 言的。
翻译的定义 《辞海》:把一种语言文学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 地重新表达出来。 《牛精英语词典》:在保留意义的情况下从一种语言转变成 另一种语言。 (1)翻译是 “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 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 ” 的活动。 (范存忠,1985: 80 ) (2)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决不失 其风格和神韵。(吴献书, 1949) (3)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 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 1980) (4)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 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王克非, 1997) (5) 翻译是语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萧立明, 2001)

中西翻译理论整理汇总

中西翻译理论整理汇总

精心整理翻译理论整理汇总翻译腔(translationeses)是在译文中留有源语言特征等翻译痕迹的现象,严重的翻译腔使译文读起来不够通顺。

出现翻译腔有时是很难免的。

形成翻译腔有以下几个原因:1)英汉语言本身的不同,包括句型结构等,在翻译时如果不能做到自由转换就会有种不是地道目标语的感觉。

2)英汉文化的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单词或习语有时会出现偏差甚至零对等(zero-correspondence)。

有时只讲词对词的反应就会出现翻译腔。

3)译者自身水平。

奈达的功能对等就要求译者注重译文对读者的影响,好的译文让读者感觉是母语的写作、实现功能的对等。

Venuti主张同化和异化的结合,通过同化让读者获得相识的反应,通过异化使读者领略异国语言和文化。

译者应该提高自己翻译水平,在翻译策略上实现功能对等,从而尽量避免翻译腔的出现。

1. 中国的翻译理论家严复、茅盾、鲁迅、朱光潜、傅雷、钱钟书1)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gracefulness2)茅盾他也主张“直译”,反对“意译”,他认为汉语确实存在语言组织上欠严密的不足,有必要吸引印欧语系的句法形态。

但是矛盾与鲁迅观点同中有异,他认为“直译”并不是“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因为中西文法结构截然不同,纯粹的“字对字”是不可能的。

3)鲁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是力求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风姿”,这是鲁迅的基本思想。

针对当年那种“牛头不对马嘴”的胡译、乱译以及所谓“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的说法(梁秋实),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这一原则,主张直译,以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

他还认为,翻译一要“移情”、“益志”,译文要有“异国情调”,二要“输入新的表现法”,以改进中文的文法,在当时主要表现为改进白话文。

必须强调的是,鲁迅其实是主张翻译要通顺,又要忠实的。

中西方翻译理论简介汇总

中西方翻译理论简介汇总

谭载喜在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时,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四大学派:1布拉格学派;2 伦敦派; 3 美国结构派;4 交际理论派。

而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1.语言学派;2 交际学派;3 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4文学-文化学派;5结构学派;6社会符号学派。

下文将一一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主要成员有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为:(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可布森。

他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

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和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

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雅可布森的论述主要有五点:(1)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所谓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内用一些语言符号去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即通常的“改变说法”(rewording)。

所谓语际翻译,是指在两种语言之间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即严格意义上的翻译。

所谓符际翻译,是指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旗语或手势变成言语表达。

国内外几种翻译理论DOC

国内外几种翻译理论DOC

国内外几种翻译理论概述摘要:当今世界有许多著名的翻译家。

随着翻译文化的发展,各种翻译思想和实践逐渐在国际译学界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在我国,翻译研究者不乏其人,例如:严复在翻译上主张的“信、达、雅”;傅雷所主张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论”。

与此同时,西方的翻译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例如:以奈达主张的“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的对象”的翻译思想,以及卡特福德所主张的“描写性”翻译理论。

关键词:信达雅翻译标准重神似不重形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艺术修养化为我有化境理论原则翻译的性质功能语义分析程序描写性翻译转换翻译限度特征严复及“信达雅”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不但提出了在中国翻译界至今还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信达雅理论,他的理论及翻译"还为中国近代知识界、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于过去的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他的译著在中国建构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理论基础。

但是对于他的翻译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

“信达雅”说, 是严复(1984)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研究严复的翻译的著述,可能已远远多于严复的译作本身了。

严复于译事的贡献涉及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达”、“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信达雅”说“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世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1984:6)。

”“信达雅”标准的提出,把我国历史上零散的翻译观点从理论上加以扼要、中肯、鲜明、概括的综合,为后世从事翻译的人提出了明确可信、具体切实的翻译标准,使我国的翻译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高惠群、乌传衮,1992:85)。

中西翻译思想和理论

中西翻译思想和理论

支谦翻译的风格对后来佛典翻译的改进,起了不少作用。他首先反对译文 尚质的偏向,主张尚文尚约应该调和。这当然是为了更好的畅达经意使人 易解的缘故。另外,支谦的译文风格也很适合于佛传文学的翻译,因而他 继承了汉末康孟祥译《修行本起经》那样‘奕奕流便足腾玄趣’的传统, 更翻出了《瑞应本起经》。这一翻译不但丰富了佛传文学的内容,而且通 过赞呗的运用影响到后来偈颂译文的改进,也是值得提出的。(吕 澄)
贺拉斯的翻译思想
• 翻译必须避免直译,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受西 塞罗影响) • 通过翻译丰富拉丁语词汇
昆体良

著名演说家,修辞学 家,他对翻译的看法 主要集中在《演说家 原理》,他认为希腊 语和拉丁语之间的差 异不会影响翻译,主 张用出色的词汇翻译 希腊作品。
昆体良的翻译思想
• 1)翻译虽然无法达到原作同样地效果,但可以通 过各种手段接近原作。 • 2)翻译要与原作进行竞争,翻译也是创作,应该 超越原作。



3. 鸠摩罗什(343—413)——偏于文 鸠摩罗什(华言童寿),龟兹人。他的先代本出婆罗门族,在印度世 袭高位。罗什为人神情开朗,秉性坦率,平时虚己善诱,专以大乘教 人,而善于辨析义理,应机领会,独具神解。 他的成就,不仅在所译经论的内容上第一次有系统地介绍了根据般若 经类而成立的大乘性空缘起之学,而且在翻译文体上也一变过去朴拙 的古风,开始运用达意的译法,使中土诵习者易于接受理解,而为义 学方学开辟了广阔的园地。罗什对翻译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特别是 传译富有文学趣味的大乘佛典如《法华》、《维摩》、《大智度》等 经论,使他感到翻译上兼顾信与达的困难。因此,他的译籍在力求不 失原意之外,更注意保存原本的语趣。他既博览印度古典,对梵文极 有根柢,又因留华日久,对汉文也有相当的素养。同时他对于文学还 具有高度的欣赏力和表达力。由于具备了这些条件,故能创造出一种 读起来使人觉得具有外来语与华语调和之美的文体。

翻译理论:中西翻译理论的差异性比较及其启示

翻译理论:中西翻译理论的差异性比较及其启示

中西翻译理论的差异性比较及其启示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的翻译事业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光辉灿烂历史。

一般认为,有历史记载的中国翻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的佛经翻译。

而且自此之后,产生了四大翻译高潮时期,并产生了许多杰出的翻译家。

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了《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

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至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期间,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六次高潮。

随着时间的发展,特别是到了近现代,西方的翻译论理和流派日益科学化和系统化,处于领先的地位。

一、中西译论差异的原因探究中西翻译的历史同样悠久,并都有着丰硕的成果,但是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显得相对滞后。

本文对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相对滞后的原因做出分析: 第一、历史原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

与此同时,中国从二战结束后到改革开放前期这一段时间里,翻译事业乃至各项事业发展的大环境是封闭的,是停滞不前的,这与同时期突飞猛进的西方翻译是远不能相比的,差距由此拉开。

其次,中国的思维方式也是造成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相对滞后的原因。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习惯重综合,西方人的传统思维习惯重分析。

表现在翻译理论上面,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大都是经验式的总结,其中很大程度上是主观感受。

而西方的翻译理论大多都是成理论体系的,体现了较强的科学主义精神。

在当今重视科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比自然显得相对滞后。

再者,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来看,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趋于保守,而西方自文艺复兴以后则显得开放、自由。

中国人极端尊重传统,这种思维定式使得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缺乏开拓性,失去了进步的动力。

而西方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主张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翻译活动深人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引用孔子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来 阐释“雅”的重要性。他认为不能用“近 世利俗文字”,“理之精者,不能载以粗 犷之词,而情之正者,不可达以鄙倍之气”
许渊冲:“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常恨水常东。 TUNE:“CROWS CRYING AT NIGHT” Spring’s rosy color fades from forest flowers Too soon,too soon. How can they bear cold morning showers And winds at noon? Your rouged tears like crimson rain Will keep me drink in woe. When shall we meet again? The stream of life with endless grief will


所谓“五不翻”,即五种不意译而是用音译的情形: 1、秘密故不翻。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应该不翻。如六字 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意为“哦!莲花里的珠宝”。不照 字面意义翻译出来,保持了佛语的神秘和庄重。 2、含多义故不翻。如梵语“薄伽梵”一词具有六种意义: “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这些词无法 找到等同的中文词. 3、无此故不翻。指源语所指代的事物在目的语文化中不 存在或是找不到对应物,如“阎浮树”。阎浮树只产于印 度等地, 在中国并无对应物,因此翻译时只能保留原音。 4、顺古故不翻。对于某些词语约定俗成的翻译方法,应 该不做更改。 5,生善故不翻。具有特殊意义或功能的词语也应该采用音 译, 因为有些词汇用音译能令人产生尊重之念,否则容 易让人忽视。例如梵文里“般若”的意思和智慧差不多, 如果我们把“般若”翻译成“智慧”就显得过于轻浅。

严复:信、达、雅 严复在《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的《译例言》 里感叹“译事三难,信、达、雅”,此三 字真言从此成为中国数代翻译家遵从的翻 译标准,同时也开创了中国现当代翻译理 论的先河。就翻译理论而言,信达雅中的 “雅”字在翻译学术界所引起的争议最大。

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殚久时,其备一也;
诚心热爱佛法,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

·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
品行端正,忠实可信,不惹旁人讥疑。

·诠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
博览经典,通达义旨,不存在暗昧疑难的问题。

·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涉猎中国经史,兼擅文学,不要过于 Nhomakorabea拙。
·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
度量宽和,虚心求益,不可武断固执。 ·耽於道术,淡於名利,不欲官衔,其备六也; 爱道术,淡于名利,不想出风头。


·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也;
精通梵文,熟悉正确的翻译方法,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

·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
兼通中国训诂之学,不使译本文字欠准确。

辜正坤:多元互补论

翻译标准的千年难题 绝对标准即原作本身,要想绝对忠实,只有一字不 译,照搬原作;

最高标准即抽象标准,可以理论表述为最佳近似度, 即译文与原文在各个层面的最佳近似程度;
具体标准即分类标准,它们各自具有特定功能而又 互相补充。 绝对标准是最高标准的标准,最高标准又是具体标准 的标准。这样一来,一元的绝对标准和最高标准与多 元的具体标准之间形成强大的辩证张力,在理论和实 践两个方面都成功地解决了翻译标准的千年难题。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HE WEST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CHINA

Ancient:



三国支谦的“因循本旨,不加文 饰” 东晋释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六朝鸠摩罗什的“依实出华” 隋代彦琮提出“八备说” 唐朝玄奘的“五不翻”



Contemporary: 严复:信、达、雅 傅雷:神似论 钱钟书:化境论 鲁迅:宁信而不顺--目的:引入英 文句式的表达法 梁实秋、赵景深:宁错务顺---目 的:可读性强,便于交流 瞿秋白:信顺统一 林语堂:忠实、通顺、美 许渊冲:优势竞赛论 辜正坤:多元互补论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HE WEST

the ‘pre-linguistics period of translation’ triad: ‘literal’ faithful ‘free’ Translation Studies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James S. Holmes (霍姆斯) Van Doorslaer (道斯莱尔)


所谓“五失本”,通俗地说就是,将原典翻译为汉语时, 有五种情况易于失去原本的面貌(不仅仅是“失去原意):(1) 胡语和汉语的语序或语言结构不同,翻译时要改变原文语序 采用汉语语序,因而译文失去了原典的语法结构特征。(2)原 典的语言本是质朴无华,而中国人一向喜好文饰,所以汉译 时会因修饰而失去原文语言质朴的特点。(3)原典常有反覆重 述的情形,翻译时容易被随意删削,会失去原典的文本特点。 (4)原典经文中,常附有解释说明性的文字,汉译时若被任意 删除,同样会失去原典的文本特征。(5)佛经有自己独特的语 体,它在说完一事再接叙它事之时,常有重述前文的情形, 汉译时多省略重覆的部分,所以会失去原文的语体特征。 所谓“三不易”,即译经的时候有三种不容易的情况: (1)佛经是依当时的情况而说的,而今时俗全然不同,要 使经文变为今人可读可懂的文章,不容易。(2)千年以上的圣 贤所说的微言大义,要传达给百世以下的今世凡夫所理解, 不容易。(3)佛经是距佛世不久由大迦叶、阿难等具足神通的 大阿罗汉结集而成,现在要由千年后的凡夫俗子来传译,不 容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