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鳖胚胎组织原代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
中华鳖生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中华鳖的生物学特性。
2. 掌握中华鳖的饲养和管理方法。
3. 研究中华鳖的生长发育规律。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2. 实验设备:水族箱、过滤器、温度计、显微镜、解剖器具等3. 实验试剂:消毒剂、营养液、药物等三、实验方法1. 观察中华鳖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及繁殖特点。
2. 研究中华鳖的生长发育规律,包括生长速度、体重变化等。
3. 探讨中华鳖的繁殖方式及繁殖周期。
4. 分析中华鳖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器官的功能。
四、实验过程1. 实验准备(1)选择健康、无疾病的中华鳖作为实验动物。
(2)搭建实验环境,保持水温、水质适宜。
(3)准备营养液和消毒剂,用于饲养和管理。
2. 观察与记录(1)观察中华鳖的外部形态,包括甲壳、头部、四肢等。
(2)观察中华鳖的生活习性,如摄食、运动、繁殖等。
(3)定期测量中华鳖的体重和体长,记录生长发育过程。
3. 解剖与观察(1)解剖中华鳖,观察其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观察中华鳖的繁殖器官,分析其繁殖方式及繁殖周期。
4. 数据分析(1)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中华鳖的生长发育规律。
(2)对比不同实验条件下的中华鳖生长发育情况,探讨影响其生长的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中华鳖的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中华鳖具有椭圆形的甲壳,头部较大,四肢呈鳍状。
中华鳖以底栖动物为主,摄食范围较广,包括水生植物、动物尸体等。
繁殖方式为卵生,每年繁殖1-2次。
2. 中华鳖的生长发育规律实验结果显示,中华鳖的生长速度受水温、饲料等因素的影响。
在水温适宜、饲料充足的情况下,中华鳖的生长速度较快。
随着体重的增加,体长也随之增长。
3. 中华鳖的繁殖方式及繁殖周期中华鳖的繁殖方式为卵生,每年繁殖1-2次。
繁殖周期受水温、光照等因素的影响。
在适宜的繁殖条件下,中华鳖的繁殖成功率较高。
4. 中华鳖的器官功能中华鳖的消化系统包括口、食道、胃、肠等器官,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
中华鳖亲鳖培育技术初探

1.1 不同亲系培育为了防止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
出现近亲交配现象。从购稚鳖时就有所考虑。 1992 年 8 月 9 月,分别从故城、平山、蠡县等 4
个养殖场购进稚鳖 4000 只,分 4 组饲养。1992
年 8 月 1993 年 6 月在室内加温饲养。1993 年 6 月 1994 年 3 月在室外露天池饲养。1994 年 4 月 将 4 组不同亲系的后备亲鳖雌雄分养于塑料大棚 保温池中,到 1995 年 5 月经过三次筛选的亲鳖 体重达到 0.75 公斤以上。共选出优质亲本近 800
手机把它照了下来,这时,父亲来到了旁边催促我快点收拾,一会赶不上火车了
斤,饲料系数 3.5,饲料成本 20.3 元/公斤。 1996
年 8 月 20 日入池稚鳖 1 万只,平均体重 5.0 克, 放养密度 20 只/平方米,采用全人工加温养殖,
整个养殖过程也经过三次分塘拉疏,饲养期间全
部使用外购饲料,97 年 9 月上旬出塘,共出塘 8250 只,总重 6100 公斤,均重 739.4 克,最大 个体 1100 克,750 克以上个体占 68%,600 克以 下不足 20%,成活率 82.5%,消耗饲料 11163 公 斤,饲料系数 1.83,饲料成本 20.6 元/公斤(养
鳖体消毒。稚鳖入池前用 25%食盐水和 5ppm 孔雀
石绿浸洗 1015 分钟;50 克以上鳖入池前采用 1020ppm 高锰酸钾或 5%食盐水浸洗 1520 分钟。
(3)饲养过程中定期消毒。鳖入池后每 1015 天
交替泼洒漂白粉和生石灰,以达到消毒和调节水 质的双重作用。(4)定期投喂药物饲料。在鳖病 高发期每半月投喂一次药物饲料,每次 23 天。 在非高发期每月投喂一次,每次 3 天。(5)及时 消除残料,以减少水质污染。采取以上措施后,
中华鳖部分免疫相关基因克隆及其功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华鳖部分免疫相关基因克隆及其功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中华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和药用鳖类,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然而,由于鳖类在水环境中生活,其因水体污染引起的疾病易感性较高,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
因此,对中华鳖免疫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中华鳖免疫系统的基因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探索其对各种病原体的抗病机制,为疾病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同时,还可以为中华鳖的优良品种选育和改良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和遗传工具。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中华鳖免疫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探索其在免疫防御中的作用和机制。
具体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筛选中华鳖的免疫相关基因:根据已有的文献和数据库信息,筛选出与中华鳖免疫系统相关的基因作为研究对象。
2、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采用PCR等技术,进行目标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并观察其在不同组织和病原体诱导下的表达变化。
3、基因功能验证:通过基因敲除、表达或组织培养等技术手段,对目标基因的功能进行验证和分析,探究其在免疫防御中的具体作用和机制。
三、研究的重要性和创新性本研究的重要性和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对中华鳖免疫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为鳖类疾病防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2、通过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等技术手段,可以深入探究中华鳖免疫防御机制的分子基础和调控机制,为疾病防治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
3、对中华鳖免疫相关基因的研究,可以为该物种的遗传改良和优良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基础和技术支持。
四、研究的可行性和重要进展本研究的关键技术手段包括PCR基因克隆、重组表达、基因敲除和组织培养等。
这些技术在先前的多项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完善,因此研究的可行性比较高。
目前,已有不少的研究对中华鳖免疫系统相关基因进行了初步的克隆和表达分析,但对其具体的功能和作用机制还存在较大的不明确性和争议性。
中华鳖NR5a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中华鳖NR5a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张超;马晓;刘倩;吴利敏;刘慧芬;李学军;王璐明【摘要】为了解NR5a2在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性腺分化过程中的作用,通过RACE技术克隆获得中华鳖NR5a2 cDNA.发现该基因序列全长为2674 bp,开放阅读框为1608 bp,编码535个氨基酸,5′非编码区长度为40 bp,3′非编码区长度为026 bp.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质量为60.5 kDa,等电点为8.57,具有保守的ZnF-C4结构域和HOLI结构域.氨基酸多重序列比对分析表明中华鳖NR5a2基因与西部锦龟(Chrysemys picta bellii)的相似性最高,其次是原鸡(Gallus gallus).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中华鳖NR5a2与西部锦龟的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NR5a2在中华鳖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卵巢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精巢组织.31.5℃ 孵化条件下,不同发育时期的中华鳖胚胎组织中发现NR5a2基因在17期时表达量达到最高,随后显著下降.结果表明NR5a2可能参与中华鳖的性别分化.【期刊名称】《淡水渔业》【年(卷),期】2019(049)004【总页数】6页(P29-34)【关键词】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NR5a2;性腺分化;基因克隆;组织表达【作者】张超;马晓;刘倩;吴利敏;刘慧芬;李学军;王璐明【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4NR5a2(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 5,group A,member 2)又称LRH-1(肝受体同系物),是一种孤核受体,也是需要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
中国鲎血细胞原代培养及部分生物学现象观察

中国鲎血细胞原代培养及部分生物学现象观察
金刚;蔡国平
【期刊名称】《水生生物学报》
【年(卷),期】2008(032)005
【摘要】@@ 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有螯亚门(Chelicerata)、肢口纲(Memstomata)、剑尾目(Xiphosura)、鲎科(Limulidae),分布于中国、日本和东南亚其他国家.鲎科动物(Honeshoe crab)现有三属四种,自从早古生代奥陶纪出现,至今4亿多年,其形态结构以及生活习性无重大变化.在胚胎发育后期有三叶虫幼体的形态特征,被誉为活化石.在天然免疫、视觉、胚胎发育等许多方面.鲎成为研究者的模式动物[1].
【总页数】4页(P770-773)
【作者】金刚;蔡国平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518055;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
圳,518055;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5180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25
【相关文献】
1.SD大鼠肋软骨细胞的原代培养和去分化现象的观察 [J], 袁亚江;梅晰凡;高蔚然;张赫
2.原代培养猪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黑素颗粒溢出现象的观察研究 [J], 吴绍华;郭勇
3.热刺激对原代培养神经元部分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J], 郭以川;万琪;俞英欣
4.中国鲎胚胎血细胞生成的初步电镜观察 [J], 梁平;程廷楷
5.人食管粘膜原代培养上皮细胞生物学特征观察 [J], 沈忠英;蔡维佳;沈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华鳖酶解产物的理化性质及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分析

中华鳖酶解产物的理化性质及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分析一、引言中华鳖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和食品工业,其鳖肉和鳖壳是珍贵的药材,而鳖胶则是一种重要的食品添加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华鳖的酶解产物对人体健康有很多益处,如抗菌、降血压、促进骨生长等。
本文将着重研究中华鳖酶解产物对骨细胞增殖活性的促进作用及其理化性质。
二、中华鳖酶解产物的制备和分析中华鳖酶解产物制备的方法有多种,如酸酶联合法、蛋白酶水解法等。
其中以蛋白酶水解法最为常见。
在本文中采用的方法是将中华鳖壳颗粒化后用蛋白酶进行水解,经过多次过滤、浓缩、干燥后得到中华鳖酶解产物。
对中华鳖酶解产物进行分析,主要从理化性质和成分分析两个方面入手。
下面依次介绍。
1.理化性质分析(1)外观:中华鳖酶解产物为白色或微黄色粉末状。
(2)水溶性:中华鳖酶解产物可以溶于水,但溶解后会有一定的粘稠感。
(3)pH 值:中华鳖酶解产物的pH 值约为6.5-7.0。
(4)分子量:中华鳖酶解产物的分子量主要集中在3000~5000 Da。
2.成分分析(1)氨基酸组成: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中华鳖酶解产物主要由天冬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甘氨酸、丝氨酸、异亮氨酸和组氨酸等组成。
(2)多糖含量:酚硫酸法和巴氏反应法分别测定了中华鳖酶解产物中多糖的含量,结果表明其多糖含量分别为48.7%和50.6%。
三、中华鳖酶解产物对骨细胞增殖活性的促进作用分析骨细胞是骨骼组织的基本细胞,其增殖活性对于骨骼生成和修复至关重要。
许多研究发现中华鳖酶解产物具有促进骨细胞增殖的作用。
1.细胞实验结果本文通过MTT 实验和倒置显微镜观察中华鳖酶解产物对骨细胞增殖的作用。
实验步骤如下:(1)骨细胞的培养:将小鼠骨髓中的骨细胞分离、培养起来,在生长至70%以上的情况下进行实验。
(2)添加中华鳖酶解产物:将中华鳖酶解产物以不同浓度(1mg/mL、0.5mg/mL、0.25mg/mL、0.125mg/mL 和0.0625mg/mL)添加到培养基中。
中华真地鳖抗肿瘤蛋白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抗转移活性研究

中华真地鳖抗肿瘤蛋白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抗转移活性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首先我们都知道癌症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它不仅会夺去患者的生命,还会给患者的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
因此如何有效地治疗癌症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而这项研究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它通过对中华真地鳖抗肿瘤蛋白的分离纯化和体外抗转移活性的研究,试图找到一种能够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扩散的药物。
其次中华真地鳖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中药材,它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在古代文献中,就有关于中华真地鳖治疗癌症的记载。
因此通过对中华真地鳖抗肿瘤蛋白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发掘出这种珍贵中药材的药用价值,还可以为我们的中医药事业做出贡献。
这项研究的意义还体现在它为我们的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中华真地鳖抗肿瘤蛋白的分离纯化和体外抗转移活性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从而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1. 肿瘤的严重危害及其治疗现状肿瘤是现代社会一大难题,它不仅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肿瘤患者约有450万人,死亡人数高达300万人,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14。
然而目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仍然是手术、化疗和放疗等传统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病情,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寻找一种更加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抗肿瘤药物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其中中华真地鳖抗肿瘤蛋白作为一种新型天然药物,具有独特的抗肿瘤活性和免疫调节功能,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其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抗转移活性进行研究,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真地鳖抗肿瘤蛋白的研究进展及作用机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癌症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天然产物被发现具有抗肿瘤活性。
其中中华真地鳖抗肿瘤蛋白就是一种备受关注的天然产物,这种蛋白质不仅在实验室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而且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中华鳖输卵管组织细胞学特征及其功能意义的开题报告

中华鳖输卵管组织细胞学特征及其功能意义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中华鳖是我国的特有物种,在水产养殖中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其中,输卵管是鳖的重要生殖器官,对卵的形成和成熟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中华鳖输卵管组织的细胞学特征及其功能意义,对于深入了解其生
殖生物学意义,提高其养殖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研究中华鳖输卵管组织的细胞学特征,包括细胞形态、
细胞内结构、细胞亚型和表达蛋白等方面,同时探究其在中华鳖生殖过
程中的功能意义。
2.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免疫荧光等技术手段对中
华鳖输卵管组织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其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和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免疫学技术对其细胞亚型和表达蛋白进行鉴定和分析,从
而探究中华鳖输卵管组织在生殖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
1. 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到中华鳖输卵管组织的细胞学特征和分布规律、重要细胞类型及其特点、具有代表性的蛋白质表达情况等相关信息,并
探究其在生殖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2.意义:
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华鳖生殖过程中的生物学基础和机制,为提高其产卵率、增加养殖收益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中华鳖等相关物种的保护和繁殖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 铮,林 锋,卢淑娟,等.中华鳖胚胎组织原代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6):141-143.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9.06.031中华鳖胚胎组织原代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曹 铮,林 锋,卢淑娟,吕孙建,刘 莉(农业部淡水渔业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鱼类健康与营养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湖州313001) 摘要:基于当前市场上中华鳖商业化细胞缺乏,不利于开展其病害防控研究的现状,以中华鳖胚胎为对象,采用组织块原代培养技术,从孵育15~20d的受精卵中获得适宜的胚胎组织,经抗生素、乙醇消毒,通过无菌条件下将组织块均匀分散贴壁在细胞瓶中,然后于30℃恒温培养箱中贴壁培养4h后加入无血清M199培养基多次清洗,从而获得了中华鳖胚胎组织原代细胞;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中华鳖胚胎细胞传代培养条件、冻存与复苏等进行系统性研究,初步确定中华鳖胚胎细胞培养温度为26℃,M199或L-15培养基,血清浓度为15%(体积分数),通常7d传代1次;二甲亚砜冻存保藏后,细胞复苏生长状况正常。
关键词:中华鳖;胚胎;原代细胞;培养 中图分类号:S96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06-0141-03收稿日期:2017-11-01基金项目:浙江省科研院所扶持专项(编号:2017F50014);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LY15C190001)。
作者简介:曹 铮(1961—),男,浙江湖州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产病害与细胞培养研究。
Tel:(0572)2041403;E-mail:cz0305@163.com。
通信作者:刘 莉,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水产病害防控研究。
Tel:(0572)2045132;E-mail:liuli6655@Hotmail.com。
中华鳖是一种名贵的、经济价值很高的水生动物。
在动物分类上,中华鳖属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亚门、爬行纲、无孔亚纲、龟鳖目、曲颈龟亚目、鳖科(Trionychidae)。
鳖科现有7属23种,我国仅有2属3种,其中鳖属有2个种,即中华鳖(Chinesesoft-shelledturtle,Pelodiscussinensis)和山瑞鳖(Paleasteindachneri),其中以中华鳖最为常见。
20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进行中华鳖的人工养殖,我国的台湾、泰国等地随日本之后开始发展中华鳖的人工养殖,中国大陆大约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行中华鳖工厂化人工养殖。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鳖的市场需求稳步增长,中华鳖养殖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中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养殖技术也由集约化程度较低的池塘养殖转化为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室内控温温室养殖,养殖密度大大提高。
然而,随着中华鳖规模化养殖的迅猛发展,品种退化、病害严重以及基础研究薄弱等问题逐步影响着中华鳖健康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中华鳖各种病害大规模暴发,养鳖业损失惨重[1]。
中华鳖病害防治成为中华鳖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养殖者的经济效益。
近些年来,在广大科研人员的努力下,中华鳖病害防控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譬如张奇亚等首次从有典型症状、濒于死亡的患病鳖样品检测到呈球形、大小直径约为30nm的病毒样粒子[2];1999年,Chen等从患“红脖子”病的中华鳖分离到了直径120~160nm的鳖虹彩病毒[3];2001年,范红结等从患病的中华鳖中分离到雷氏普罗威登菌,可引起中华鳖的败血症,并造成肺脏、脾脏等内脏广泛形成干酪样结节[4];2002年,孙红祥等从从患穿孔病、腐皮病、溶血性腹水病等濒死鳖的肝、心血和腹水中分离到20株细菌[5];2007年,沈锦玉等从患白底板病的中华鳖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和迟缓爱德华氏菌[6];2008年,Li等从患白斑病的中华鳖中成功分离到淡紫拟青霉[7];2015年,刘莉等从患出血症的中华鳖中分离到了直径约100nm的RNA病毒[8]。
然而,由于缺少来源于中华鳖的细胞系,导致中华鳖生物学相关的基础研究相对滞后,加上养殖环境的复杂性、病原的多样性,导致无法对引起中华鳖发病的致病机制进行判定,进而也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防治。
因此,本研究采用组织原代培养技术,完成了中华鳖胚胎原代细胞培养,建立了可连续传代的细胞系,将为中华鳖细胞生物学及其病害防控研究等提供有力支撑。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试验鳖卵 健康中华鳖卵(受精卵孵化期在15~25d),来自浙江某中华鳖养殖场。
1.1.2 试剂与耗材 青霉素、链霉素、磷酸盐缓冲液(PBS)、胰酶(Typsin)、二甲基亚砜(DMSO),均购自Sigma公司;培养基M199、L-15、胎牛血清(definedfetalbovineserum,DFBS),均为Gibco公司产品;细胞培养瓶、移液管、过滤器、移液辅助器等,均购自Axgen公司。
1.1.3 仪器 倒置显微镜(Olympus),Ⅱ级生物安全柜(Esco),低速冷冻离心机(Sigma),二氧化碳培养箱(Thermol),恒温培养箱(Sanyo),液氮罐(MVE)。
1.2 试验方法1.2.1 原代培养 胚胎的收集:选取已受精孵化15~25d的受精卵,先将卵体表用70%~75%乙醇喷洒,然后用眼科剪剪破卵壳,用眼科弯头镊子将胚胎从卵黄中取出,移入1×PBS(pH值为7.4,500U/mL青霉素,500U/mL链霉素)中待用。
将分离出来的胚胎组织放在1×PBS(pH值为7.4,500U/mL青霉素,500U/mL链霉素)中清洗2遍,然后置于—141—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47卷第6期70%~75%乙醇中浸泡10~15s灭菌。
重复1次“70%~75%乙醇浸泡”步骤。
再将胚胎组织放入无血清的M199培养基中清洗2次,然后移到无血清的M199(含500U/mL青霉素,500U/mL链霉素)清洗2次。
组织块的处理:将清洗干净的组织块移入完全培养基中,M199为基础培养基加入100U/mL青霉素,100U/mL链霉素,20%胎牛血清,2mmol/L谷氨酰氨。
用眼科弯头剪刀将组织块剪成约1mm3的块状。
再用完全培养基清洗1次。
然后用一次性细菌接种针将剪小的组织块均匀地分散到细胞瓶壁上。
组织块的原代培养:组织块分散到细胞瓶上后,先将细胞瓶翻转使有组织块的这一面向上,完全培养基在下面先不跟组织块接触。
3~4h后将细胞瓶翻回来,让完全培养基浸没组织块,置于24~31℃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原代细胞形态观察:利用100×和400×的相差显微镜进行细胞外形观察,以此确定细胞的生长状态。
其中,胚胎细胞形状比较多,有圆形、多角形、纤维状,甚至还有心肌细胞的产生(细胞可以有节奏地收缩),肺组织和肾组织多呈成纤维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以成纤维细胞居多。
1.2.2 细胞的传代培养 中华鳖胚胎原代细胞进行传代培养,首先对可能适宜的培养基(R1640、M199、L-15、MEME)进行筛选;针对传代细胞培养所用培养基中的血清浓度,选择体积分数20%、15%、10%等多种浓度梯度进行分析比较,分别在20、24、26、28、30℃等不同培养温度下培养,以保证传代培养的细胞能够迅速增殖。
1.2.3 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配制含10%体积分数DMSO、15%胎牛血清的冻存用细胞培养基,挑选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中华鳖可传代细胞,利用适量的胰蛋白酶使细胞脱落下来,随即将细胞与培养基转入冻存管中,然后2000r/min离心2min,去除培养基与胰蛋白酶,加入适量预先配制好的冻存用培养基,轻轻吹打混合均匀,显微镜观察计数后,调节冻存培养基量,以细胞浓度达到106个/mL为宜。
将待冻存细胞先置于4℃2~3h后,转入-20℃3~4h,-80℃过夜,最后转入液氮罐中长期保存。
随机挑选置于液氮罐中冻存2个月以上的中华鳖胚胎细胞进行复苏,先置于37℃水浴锅中使其快速溶解,然后2000r/min离心5min,去除上清,用新鲜培养基轻轻吹打混匀,然后转入细胞瓶置于培养箱培养。
2 结果与分析2.1 细胞原代培养挑选孵化19d的中华鳖卵(图1),再乙醇消毒后轻轻剪开卵壳,可以观察到所挑选的受精卵明显处于发育阶段(图2);将胚胎组织从卵壳中剥离出来置于PBS中漂洗干净后(图3),再将胚胎组织置于含有抗生素培养基中浸泡漂洗杀菌(图4);处理好的胚胎组织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中,利用眼科手术剪将胚胎组织剪碎至1mm3大小(图5);用无菌接种针将剪碎的组织转入细胞瓶(图6),让组织均匀分布以利于细胞生长(图7);胚胎细胞在30℃条件下,一般在2d以后就可以在组织块周围长出原代细胞,4d左右能长到细胞瓶表面的50%~60%,图8为培养3d时,胚胎细胞生长情况。
2.2 胚胎细胞的传代培养 不同温度、不同培养基、不同血清浓度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中华鳖胚胎细胞的传代培养可以在M199或L-15培养基中正常生长,在血清体积分数为15%的培养基中生长增殖较快,明显优于使用5%或10%体积分数血清的培养基;而在培养温度方面,试验结果显示细胞在20℃生长缓慢,24~26℃生长较快,30℃生长旺盛但细胞容易脱落,比较可见以26℃的培养温度最为适合细胞生长增殖。
因此,中华鳖胚胎细胞的传代细胞适宜培养条件可以确定为:含15%体积分数血清的M199或L-15培养基,26℃恒温培养,7d左右传代1次。
—241—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47卷第6期2.3 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对比试验表明,采用逐级梯度降温法来保存细胞,细胞复苏后的存活率较高,比如将冻存2个月的中华鳖胚胎细胞从液氮中取出后进行快速复苏,在用M199培养基(含30%胎牛血清)进行培养8~10h后,存活细胞基本贴壁;更换培养基,去除死细胞,利用含15%血清的培养基继续培养,一般在3d左右,细胞单层基本铺满(图9)。
3 讨论与结论虽然中华鳖细胞建系工作一直在持续,2001年李正秋等报道了中华鳖心脏组织细胞的建系过程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9]、2010年曾令兵等介绍了中华鳖5种组织细胞的离体培养情况[10],但是迄今为止市场上并没有商业化的中华鳖细胞系。
由于中华鳖源的细胞系缺乏,导致目前对其免疫学、病害致病机制研究手段受到较大局限,特别是病毒性疾病方面,目前主要集中于利用超离后电镜观察、超薄组织切片、组织病理学等方法进行研究[11-12],这导致一方面研究进展较慢,另一方面不利于病原免疫技术的开发,比如病毒灭活疫苗这种较为快捷的病毒免疫保护方式在缺少细胞的情况下,无法进行规划化研制,单纯靠中华鳖组织病样来源,成本既高,成品又少,不能有效地进行推广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