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经典”综合应用》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第二讲 先秦儒家

第二讲 先秦儒家

道家与道教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 曰道(《老子》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 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 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 天地之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 大宗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孔子的思想





1、仁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学 而》) “仁者爱人”(《论语· 颜渊》) “仁者人也”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礼 礼治、礼制、礼仪、礼器
《论语》的成书和特点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行止的记录。 出自孔门弟子及后学之手。 汇集和编定,大约在战国初期。 《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 字。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 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 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 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 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 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
背景资料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降 而为“自诸候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 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但是,在这崩 溃和混乱的局面中,礼乐文化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首先, 一些有识之士竭力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性,认为礼是“国之 基”,“人之干”,“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 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而从,妇听而婉, 礼之善物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在有识之士的倡导 下,一股颇具规模的礼治思潮蔚然兴起。另外,那些越位逾分 的大夫和陪臣,为了巩固其已经获得的地位权力,不仅也需要 用礼乐来文饰自己,而且还重用一些懂得礼乐知识的人。一时 间,掌握一定的礼乐文化知识便成为当时一般士人入仕为官的 捷径。于是学习和研究礼乐文化竟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 孔子生于春秋末期,自然也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他凭着 “好学不厌”的精神,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潜心钻研,终于 成为一位名闻当时的礼乐文化大师,并从而建立了关于“仁” 的思想体系。“仁”的发现为“礼”的合理性提供了强有力的 根据,为“礼”的永恒性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礼”的价值也 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

先秦儒家文论一分析PPT学习教案

先秦儒家文论一分析PPT学习教案
孔子的观点反映了他一贯坚持的中和美学原则以及对于通 俗文艺的看法。
这也是中外文艺史上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
第10页/共14页
11、不学诗,无以言
语出《论语季氏》。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
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 与?”(《论语阳货》)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 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这些看法反映了孔子功利主义的文艺观。
第8页/共14页
9、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语出《论语·八佾》:“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 而不伤。”这是孔子对《诗经·关睢》的评论,反映了 他的一条重要的文艺批评原则,即中和之美。朱熹 《诗集传序》说:“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 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孔子评价《诗经》的思 想内容标举“无邪”、“中和之美”的原则,不完全 切合《诗经》的真实面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中和之美的批评原则,有合理的因素。刘勰主张“酌 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附其实”(《文心雕龙·辨 骚》),这种辨证思想和中和美的原则也有渊源关系。
5、文质彬彬
孔子关于文学内容和形式关系的论述。语
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 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 彬,然后君子。 文,指修饰、文饰,也就是指 言行举止的外在表现。史, 本来指掌文辞的官,因为是 为统治者、当权者服务,所 以好话居多,第辞5页/共多14页 浮夸。彬 彬,是指文质相半的样子。
6、绘事后素
第12页/共14页
小结
思考: 概括起来,孔子对于文艺的 看法主要有哪些?这些观点 对于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第13页/共14页
第9页/共14页
10、郑声淫,放郑声
语出《论语卫灵公》:“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 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 声淫,佞人殆 。”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论语阳货》)朱熹《诗集传》云:“郑卫之乐皆为 淫声, ……郑诗二十有一,而淫奔之诗已不翅七之五;卫犹 为男悦女之词,而郑皆为女惑男之语;卫人犹多刺讥惩创 之意,而郑人几于荡然无复羞愧悔悟之萌.是则郑声之淫有 甚于卫矣.故夫子论为邦,独以郑声为戒而不及卫,盖举重而 言,固自有次第也.诗可以观,岂不信哉!”

考研先秦儒家知识点总结

考研先秦儒家知识点总结

考研先秦儒家知识点总结一、孔子及其思想体系孔子(约前551年-约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人(今山东曲阜),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至圣先师”。

他一生致力于弘扬仁义和礼乐,提倡“克己复礼”,以实现和谐秩序和社会道德。

他的思想贯穿了自身修养、家庭、社会和政治方面,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及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仁义礼乐思想孔子的仁义礼乐思想是其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学说的基本内容。

他认为,仁慈和仁(仁者爱人)乃是治国安邦之本,即“为政以仁”。

仁义是人们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礼则是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重要途径。

同时,孔子主张通过音乐、舞蹈等形式培育人的高尚情操、修养品质,以达到心灵的和谐,称之为乐。

2.君治理念孔子对于政治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即主张君臣、父子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并发展了“仁政”、“王道”等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政治思想。

3.《论语》及思想传播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该书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所记载的言行成为了后世儒学的经典。

此外,孔子的思想也在儒者和学者的传播下渐渐影响了社会各界,形成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二、孟子及其思想体系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思,鲁国(今山东曲阜)人,被誉为“孔子后继者”,孟子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杰出的政治才能闻名于世。

他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有着较大的发展和创新。

1.性善论孟子在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义观,主张人的本性是善的,认为人性中蕴藏着善的倾向。

他指出,人之所以为恶,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修养不足所致。

这一观点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世的儒家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2.仁政观孟子主张通过仁政来治国,同时积极开展社会改革,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

他提出了“王道”,即君主应当尽职尽责地治理国家,实现人民安居乐业。

第一章 先秦儒学及其经典结集

第一章    先秦儒学及其经典结集

第一章先秦儒学及其经典集结第一节孔子以前的“六艺”第二节儒学课本的编纂第三节战国时期经典的传授第四节“秦火”与儒经的完缺问题第一节孔子以前的“六艺”一、“六经”说与“六艺”说的出现1.六经●后世把首出的儒家经典称之为“六经”。

●其次序,依照今文经学家的观点是:《诗》、《书》、《礼》、《易》、《春秋》。

●依古文经学家的观点,则为:《易》、《书》、《诗》、《礼》、《乐》、《春秋》。

●孔子时代尚未见到有关“六经”的说法。

●“六经”之说,首见于《庄子•天运》篇:“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2.“六艺”说●从历史文献中考查,汉代一般都把“六经”称作“六艺”,如《史记》的《伯夷列传》、《李斯列传》、《儒林列传》、《滑稽列传》、《太史公自序》中都可见到,如《滑稽列传》:●“六艺于治一也。

《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正义]曰:言《六艺》之文虽异,《礼》节《乐》和,导民立政,天下平定,其归一揆。

至于谈言微中,亦以解其纷乱,故治一也。

●其后,刘歆在《七略》中著录“六经”经籍,也称之为“六艺略”,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完全袭用其名。

●“六艺”就是“六经”更早的名称,只不过“六艺”也有其自身的演变过程。

二、孔子以前的“六艺”教育(一)《周礼》系统●《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1)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2)六乐:六种乐舞,即《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3)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白矢:射穿箭靶而露出白色箭头;●参连:一连射出许多箭,第一只箭已经射中箭靶,而后面的箭的箭头则依次射中前面的箭尾,箭箭相连,形成一条直线;●剡注:即箭射出,箭尾高箭头低,徐徐行进的样子。

先秦儒家经典的思想内涵

先秦儒家经典的思想内涵

先秦儒家经典的思想内涵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黄金时代,孔子和其他儒家大师产生了众多经典文化名著,这些著作的思想内涵深刻,影响了数代人的思想观念。

其中,儒家经典体现了丰富的人文价值和道德伦理,先秦儒家经典的思想内涵也是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重要内容。

第一部分:《论语》的思想内涵《论语》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

《论语》中,孔子谈论了修身、治国、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强调了人际关系和儒家道德规范。

《论语》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1. 思想核心:以修身为本,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即“君子德行”。

2. 人际关系:注重人与人之间互动互助,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准则。

3. 教育方法: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和思想启蒙,提倡“学以致用,及时雨”的教育理念。

4. 道德规范:倡导“礼”和“义”的观念,强调诚实、正直、谦虚、恭敬等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第二部分:《大学》的思想内涵《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论文,主张道德伦理教育。

《大学》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1. 思想核心:提出了“敬天怀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即个人的修养和党和国家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2. 教育方法: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明志、诚信、省思、笃行”的教育方式。

3. 道德规范:提倡“仁者爱人”的思想,入“爱人者,人恒爱之”的道德规范。

4. 治国原则:践行仁政,追求和谐社会,强调人民智慧和民主参与的治国和平原则。

第三部分:《孟子》的思想内涵《孟子》是著名的儒家名著,被称为“二经之首”。

《孟子》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1. 思想核心: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认为“天道自然,人心也本善”,提倡“性善论”。

2. 人类行为规范:提出恢复天人之间的和谐和道德规范,主张“仁政”和“仁爱”。

3. 政治原则:政治乃仁德的实现,主张民本为本,主张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4. 教育方法:强调学生的自我修养和根本觉悟的糅合。

总而言之,先秦儒家经典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思想意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也为世界人民提供了启示。

《“先秦儒家经典”综合应用》知识讲解.docx

《“先秦儒家经典”综合应用》知识讲解.docx

《“先秦儒家经典”综合应用》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熟读儒家经典,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2.能够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儒家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基本分为〝内圣〞与〝外王〞,即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两类。

先秦儒学是指未经汉儒天人感应之说改造的原始孔孟思想。

战国八派由于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歧见。

所以,孔子逝世以后,孔门弟子就开始逐步分化。

到了战国的中后期,儒学在成为〝显学〞的同时,在儒家内部也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

儒家八派之说,始见于«韩非子»的«显学»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学术界一般认为〝孙氏之儒〞就是以荀子为代表的一派。

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的治学传统,是儒家经学的主要传播者之一。

在政治思想上,他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倡言礼法兼治;哲学上主张〝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孙氏之儒〞中除那些传承荀子经学的弟子之外,有名者是韩非和李斯,但他们两人已经突破了其老师荀子的儒家学派的界限,而成为法家中的代表人物。

儒家经典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

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先秦诸子知识点归纳总结

先秦诸子知识点归纳总结

先秦诸子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儒家1. 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包括仁、礼、义、孝、忠、慈、和等概念。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强调孝道、忠诚、礼仪规范等,提倡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和谐关系。

2. 儒家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的言行和弟子们的对话;《大学》、《中庸》、《孟子》也是儒家经典,其中《大学》和《中庸》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而《孟子》则重视道德修养和仁爱之道。

3. 儒家思想的发展在汉代,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武帝设立太学,推行儒家经典的教育,使得儒家思想渐渐成为主流思想,对中国古代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道家1. 道家思想的特点道家强调追求自然,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提倡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法则,不患于物。

道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推崇虚无、空灵、宁静、超然的境界。

2. 道家经典《道德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作者为老子。

《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虚无缥缈”、“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反对人为的束缚和干预。

3. 道家思想的发展在汉代,道家思想得到了发展。

汉代出现了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他们对《道德经》进行了解读和发挥,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

三、墨家1. 墨家思想的特点墨家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和暴力,提倡以爱人为本的思想,主张“非攻”、“兼爱”、“明天下”,提倡天下为公,反对以国家利益为重。

墨家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实用技术和战争战略,对后世军事学有一定影响。

2. 墨家经典《墨子》是墨家的经典,记载了墨子思想和实践。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明天下”的理念,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墨家思想的发展在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引起了一定的影响,但随着儒家和道家的兴起,墨家逐渐式微。

不过,墨家的兼爱思想和理念仍然延续至今,为人们所传颂和传承。

四、法家1. 法家思想的特点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法治的严密和统一,提倡以法治国、以法治家,倡导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主张实利主义,重视效率和实效。

先秦儒家名词解释

先秦儒家名词解释

先秦儒家名词解释
1. 仁:儒家核心价值观之一,指善良、仁爱、温和、宽容、尊重他人的道德美德。

它代表了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和道德观念。

2. 義:指道德的准则和义务,是做人及处事的正确标准。

儒家强调个人应具备道德操守、诚实守信、尽责等。

3. 礼:儒家的基本仪式与礼仪制度,包括仪轨、礼节等。

礼仪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规范、塑造人的美德、加强社会秩序的作用。

4. 孝:指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侍奉,是儒家伦理观中的核心德行。

儒家倡导孝顺是为了强调家庭和谐与家族道德价值。

5. 信:指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品德。

儒家认为只有具备诚信的品德才能建立和谐社会关系。

6. 忠:指对君主和国家忠诚,作为儒家伦理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忠实代表了个人责任与对社会集体利益的关注。

7. 义理:意指道义上的理由。

儒家重视弘扬义理,强调个人应该秉持道义,奉行正义,并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8. 大同:儒家追求的社会理想,指人类在和谐团结的环境中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实现共同的富裕与幸福。

9. 克己复礼:强调个人应当自我反省,修正自身的行为和态度,
以符合礼仪规范,以此达到和谐与和平的境界。

10. 君子:儒家最高道德境界的标志,指有道德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为人模范者。

君子注重德行和人格修养,尊重他人,拥抱仁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儒家经典”综合应用学习目标1.熟读儒家经典,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2.能够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儒家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基本分为“内圣”与“外王”,即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两类。

先秦儒学是指未经汉儒天人感应之说改造的原始孔孟思想。

战国八派由于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歧见。

所以,孔子逝世以后,孔门弟子就开始逐步分化。

到了战国的中后期,儒学在成为“显学”的同时,在儒家内部也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

儒家八派之说,始见于《韩非子》的《显学》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学术界一般认为“孙氏之儒”就是以荀子为代表的一派。

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的治学传统,是儒家经学的主要传播者之一。

在政治思想上,他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倡言礼法兼治;哲学上主张“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孙氏之儒”中除那些传承荀子经学的弟子之外,有名者是韩非和李斯,但他们两人已经突破了其老师荀子的儒家学派的界限,而成为法家中的代表人物。

儒家经典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

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字词汇总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斑”。

(2)卒.然问曰同“猝”,突然。

(3)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通“无”,没有。

(4)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5)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助。

(6)若火之始然.通“燃”。

(7)植其杖而芸.通“耘”。

(8)夫子矢.之曰通“誓”(9)小人之过也必文.通“纹”(10)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通“约”一词多义卒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士兵初,鲁肃闻刘表卒死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全就由水之就下也往金就砺则利靠近指物作诗立就完成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遗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遗弃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丢失的东西留待作遗施赠给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乘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一车四马因利乘便趁着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乘坐吏士喜,大呼乘之追逐见仪封人请见引见吾未尝不得见也会见,谒见子见夫子乎看到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见得与是鲁孔丘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丘不与易也参与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介词,和,跟吾与点也赞同易而谁以易之动词,改变丘不与易也名词,变革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作为夫执舆者为谁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治理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因为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做古今异义词(1)牺牲既成牺牲古义:祭祀所用的生畜;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2)夫然后之中国中国古义:指中原;今义:指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亲戚古义:指亲人和亲戚;今义:指和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的个人和家庭。

(4)则民不偷偷古义:浇薄,不厚道今义:盗窃(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弟子古义:年轻人今义:学生(6)其蔽也贼贼古义:害,害人害己今义:小偷(7)其蔽也绞绞古义:急切,不容忍而伤人今义:缠在一起(8)造次必于是造次古义:慌忙、仓促今义:轻率,莽撞(9)子路问成人成人古义:完美无缺的人今义:人发育成熟,也用来指成年的人(10)中人以上中人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作见证的人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侍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君子道.其常遵循礼义之不愆.兮违背今王鼓.乐于此演奏吾王庶几无疾病与患病、得病..出舍.于郊居住名词作状语庶民子.来像儿子一样名词意动用法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以……为后形容词使动用法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使……洁、使……乱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使……广博,丰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使……扩大、光大形容词意动用法不远.千里而来以……为远而民欢乐之以……为欢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以……为欢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为忧愁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少数人,多数人重点句式判断句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治乱非天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宾语前置先生将何之?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何以利吾国好乐何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此之谓也礼义之不愆介词短语后置王语暴以好乐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今王鼓乐于此吾无隐乎尔当仁,不让于师以吾一日长乎尔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异乎三子者之撰被动句暴见于王他日,见于王曰不仁者远矣定语后置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谓语前置句富哉言乎贤哉,回也课文精要理解主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本课5则选文均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

通过孔子的言行及别人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极力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为己任,具有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更具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与坚韧的品质。

《当仁,不让于师》本课所录选文分别从弟子对孔子的态度和评价、孔子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及孔子对待弟子的态度和评价三个方面来刻画孔子形象的,既展现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师生关系,又表现了孔子对仁德的高度重视和执著追求。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他们的对话,从梁惠王的发问开始。

梁惠王有疑问,一连用了“也”“焉耳矣”四个语气词,表现了他的无辜。

他觉得自己没做错什么,但上天给他的报答不多,而感到感慨,并百思不得其解。

把握重点1.怎样认识荀子所说的“天”,是否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自然”?荀子所说的天为自然之天,为自然的运行。

在荀子那里,“天”已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无预于人事的自然。

“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天”或抱怨“天”。

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顺应和利用“天”和规律而生存发展。

2.孟子针对梁惠王的疑惑提出了怎样的使民加多的措施?实行仁政,做到以下七条:不违农时(农);不入洿池(渔);以时入山林(林);树之以桑(纺);畜鸡豚狗彘(牧);勿夺农时(农);谨庠序,申孝悌(德才)。

前三条属于王道之始,后四条属于王道之成。

写作特色语录体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但语录体并不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及其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孟子》1)感情强烈,气势充沛,文笔犀利,论辩深刻有力;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先纵后擒;3)善用譬喻,形象生动,增强说服力;4)文辞富于铺陈扬厉,句式善用排偶,酣畅淋漓。

知识迁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子曰:“饭疏食..(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5)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信:真实、不虚。

B.饭疏食饮水疏食:粗糙的饭。

C.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成名:树立名声;得名于世。

D.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处:处所。

2.下列各句省略的内容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而可(以义)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B.以(之)告者过也C.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君子)不处也D.(臧武仲、公绰、卞庄子、冉求)亦可以为成人矣3.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君子之于天下也①于我如浮云①人不厌其取①乐亦在其中矣A.①与①相同,①与①不同B.①与①相同,①与①相同C.①与①不同,①与①相同D.①与①不同,①与①不同4.下列对有关文段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而富贵与道义是对立的,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B.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只要心中有了信念信仰,即使物质生活条件是恶劣的,他在精神上也一样是充实的、快乐的。

C.乐道而安贫,鄙视富贵功名,是孔子一贯的追求。

D.孔子认为,真正完美无缺的人不仅要具备“智”“不欲”“勇”“艺”,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以礼乐”来修饰自己,而现实中这样的完人是不存在的。

参考答案1.D:处:安居,可以理解为接受。

2.D:省略的应为“‘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又‘文之以礼乐’者”。

3.A:(①①中的“于”,介词,对于。

①中的“其”,代词,他。

①中的“其”,代词,这。

)4.B:A项,“富贵与道义是对立的”错;C项,“鄙视富贵功名”错;D项,“而现实中这样的完人是不存在的”错。

拓展阅读《荀子·修身》原文: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

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