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德国2007-2016年十年贸易分析
对德服务性贸易的特点分析

( 3 )层次逐步深化 目前 ,中国已经基 本兑 现 了加入 WT O时承诺 的服务 业开放 标 准, 包括银行 、保险 、 证 券、电信 、建筑 、分销 、法律 、旅游和交通等在 内 的众多服务部门 ,对外 国服务 提供者 的市场准入水平大幅提高 ,德 国在 资金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行业 以及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优势明显 ,这有利 于 中德在现有合作领域加 大合作力度 ,扩大合作规模。 3 . 加 强 中 德 服 务 贸 易 合作 的对 策 建 议 ( 1 ) 建 设 开放 新 服 务 市场 与 世 界 接 轨 受制于起步晚、水平低 的因素 ,中国服务贸易开放程度还不 高,这 是现实 的情况 。这种开放程度对于第 三产业 的影响是最大 的,金融保 险 行业等新型的高利润服务贸易企业领域 ,我 国还没有对外资企业进行 开 放 ,这是 出于对 国内相关企业的保 护 ,我 国的服务 贸易企业 刚刚转型建 立 ,对于 国际性的服务贸易规则的了解 以及接受程度还不 高,这 种情 况 下 ,我 国的对外服务企业极易受到不公平 的竞争 。但是这种情 况又是不 得不解决 的,上海 自由贸易区的试 行就是 我国对于外资服务性 贸易试 水 的尝试 , 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开放仍然需要 一定的时间。中国需 要服务贸 易的大发展 ,对于 中德的服务贸易来说 ,这种政策性 的限制的确从一定 程度智商影 响两 国服务贸易交流的公平性 , 但是 , 可 以预见的是 ,中 国 外资服 务贸易市场必将开放 ,那时 ,我国的服务贸易企业必将 会接受新 轮 的大洗牌 。中德之间服务贸易将会更加直接性 的发 生合作 ,这种合 作可能会产生摩擦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德国仍然是 中国在 欧盟 的第一贸 易输 出国与进 口国,两 国的服务性贸易交流与深化是必然 的。 ( 2 )加 快 推进 中德 服 务 贸 易合 作 升 级 虽然德 国主张承认 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 但 欧盟作 为统一大市场 并未真正承认 ,德 国作为欧盟 的龙头 国家 ,应采取更具 影响力的行动促 成欧盟 承认 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这有利于中国与德 国积极 推动更高 水平的服务 贸易合作 。 ( 3 ) 深 化 合 作 领 域 在德国的对话贸易之中,我 国应当全力拓展服务贸易的深度与广度,努 力向两国的优势项 目合作 。德国的高端技术是中国急需的,因此在此领域 , 我国应当适当放款准 ^门槛 ,加强高新技术方面 的服务 贸易输 出与进 口, 提升 自身的竞 争力 。(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 参 考 文 献 [ 1 ] 徐光 润.对构建服务 贸易外汇管理非现 场监 管体 系的思考 [ J ] . 西部 金 融 .2 0 0 7( 1 1 ) [ 2 ] 季彬 ,张欣.我 国服 务贸 易发展存在 的问题及对 策建议 [ J ] ,中 国 商 贸.2 0 1 0( 1 9 ) [ 3 ] 郭雅娟 . 秦皇 岛市服务 贸易现状 、问题 与建议 [ J ] .河北金 融.
中国近年来对外贸易顺差因及分析报告1

中国近年来对外贸易顺差因及分析报告近几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出现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大幅增加,2010年已达到1774.6亿美元。
高额的贸易顺差扩大了外汇储备规模,使外汇储备余额大幅增长,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高额贸易顺差也加剧了贸易摩擦,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还显示着中国经济运行中内需不足的隐患…给中国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当然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和挑战。
近年来我国贸易差额情况与特点最近几年我国贸易顺差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2005年我国外贸总量1.4万亿美元,2006年达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
全年贸易顺差达到创记录的1774.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54.6亿美元,增长74.0%。
2007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9809.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3%。
商务部预计全年进出口总值超过2万亿美元。
贸易顺差会再创新高,纵观我国贸易顺差主要表现出以下一些显著特点:1.我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
据海关统计,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直居重要地位,无论是进出口额还是贸易差额,外商投资企业都占绝对比重,2005年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对外贸易顺差566.94亿美元,私营企业为582.5亿美元,集体企业为159.9亿美元。
国有企业贸易则逆差283.9亿美元。
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贸易顺差912.2亿美元,同比增长60.9%;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实现顺差1201.4亿美元,同比增长63.3%;国有企业是还是逆差,比上年同期增加55.1亿美元。
(表1)。
2.从贸易类型的角度看,加工贸易一直存在巨额顺差,一般贸易一改前些年顺差、逆差不定的局面,近两年持续顺差,且规模逐步扩大。
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27%,达4164亿美元。
顺差为1424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1%。
同期一般贸易顺差为353.7亿美元,对整体贸易顺差增长的贡献达到57.1%;2006年一般贸易实现顺差831.4亿美元,是上年的2.35倍,对整体贸易顺差增长的贡献上升到63.3%。
中德贸易合作的现状及前景分析_国际贸易论文

中德贸易合作的现状及前景分析_国际贸易论文关于《中德贸易合作的现状及前景分析_国际贸易论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肖勇海口经济学院摘要:近年来,中德两国贸易额总体呈增长态势,往来商品互补性增强,并且不断开辟新的合作领域。
2016年中国首次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进口国,然而,德国出于对本国相关产业的贸易保护,制定了要求严苛的技术标准,使中国商品进入德国市场的难度加大。
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德贸易合作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对中德贸易合作前景进行展望,以期进一步推动双边贸易合作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德;贸易合作;发展现状;前景分析2017年6月初,李克强总理访问了德国,中德双方领导人达成了广泛的合作共识,旨在加快双方在投资、贸易领域的合作发展,并积极推进全球经济的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
目前,中德双边贸易合作已拥有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经济基础,发展前景广泛,然而,中德双边贸易合作过程中,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本文基于对当前一系列挑战及其应对的分析,也展现了中德贸易合作的良好前景。
一、中德贸易合作的现状(一)贸易额与投资金额均呈增长态势现阶段,中德在商品贸易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自2009年以来,中国与德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呈增长态势。
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和国别数据整理得知,2016年中德贸易总额达1626亿美元,与2009年的1056.3亿美元相比,增长53.9%。
其中,中方出口总额为772.9亿美元,较2009年中方出口总额499.2亿美元增长54.8%。
中方进口总额为853.1亿美元,较2009年中方进口总额557.2亿美元增长53.1%。
中德在贸易额增长的同时,两国之间的投资金额也呈增长态势。
据中国商务部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直接投资德国金额达29.5亿美元,与2009年的12.3亿美元相比增长139.8%。
以两国贸易与投资金额来看,进出口贸易额和投资金额呈增长态势,为两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两国贸易合作前景良好。
中德贸易的现状及未来展望

中德贸易的现状及未来展望【摘要】近些年来,对华贸易在德国的各类贸易中所占的份额日益提升,相关的分析也显示了中国将会超越美国成为德欧盟外的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中德两国的贸易也日益呈现出产业内贸易的特征,在未来中德关系的前景是十分可观的。
本文主要从中德贸易的现状以及未来展望这两方面来进行分析的。
【关键词】中德贸易现状未来展望一、中德贸易的现状从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最新统计中可以知道,中德在2010年地贸易总额达到了1302亿欧元,稳稳地占据了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的地位,其实,早在2009年,中国就成为了德国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国。
2010年德国从中国的进口总额就为765亿欧元,相对增长了35%,在德国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是9.5%,排名是第一的。
2010年,中国从德国进口的总额为536亿欧元,相对增长了43.9%,在德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是 5.6%,中国也由此成为了德国的第七大出口市场。
德国企业家从对华出口的增长幅度中看到了中国市场的一个巨大商机,从而对德国企业对外投资意向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德国还计划了2011年到国外投资的企业中,投资地点为中国的会占43%,与去年相比,增加了6%,中国也会因此而成为德国对外投资的一个首先地点。
德国对华出口在德国对外出口中的比重从1999年的1.4%增加到2009年的4.5%,到2010年这一比重又增加到了5.6%,这样一步步逐渐的中国就成为了德国在亚洲的第一大出口市场。
另一方面,从德国从中国的进口方面来看,从1999年占德国进口总额的3.1%增加到2009年地8.2%,到2010年这一比重又增加到了9.5%,所以说,中国不仅是现在德国在亚洲的第一大出口国,而且也是德国的第一大进口国。
在这里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德国进出口中站这么大的比重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国的消费者看重中国的物美价廉这一有利因素,使得德国消费者从中获得巨大的好处,也对德国的通货膨胀率的压低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德国物价保持在了稳定状态。
中国与德国贸易关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中国与德国贸易关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郭正毅(上海电机学院,上海,200240)[摘要]中国与德国的贸易关系自中德建交以来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发展速度逐渐加速,金融危机爆发后减速明显。
中德贸易关系在发展速度、在各自贸易中的地位和商品贸易结构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特点。
文中还分析了两国经贸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发展中德贸易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中国德国贸易关系历程现状分析[作者简介] 郭正毅,上海电机学院教师,长期研究德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F11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12-0076-03中德两国建交四十年以来,建立了日益紧密的经贸关系。
目前中国是德国在欧盟之外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是中国在欧盟内的最大贸易伙伴,长期以来中德贸易都占中欧贸易量的近三成。
作为外贸大国,两国间的经贸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此过程中,双方经贸关系正逐渐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一、中德贸易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一)从中德建交至1990年两德统一随着中国加入联合国后国际地位的提高,1972年中国同社民党施密特领导的联邦德国政府建立了外交关系,经贸关系开始起步,当年中德贸易额为2.7亿美元。
随着两国交往的加深,领导人的互访频繁,签署了一系列的经贸协定,为两个贸易关系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后,外贸经营权逐渐放开,双边贸易进一步扩大,贸易额逐年大幅增加,至1989年双边贸易额达到49.9亿美元。
这一阶段双边贸易的特点是中德贸易增长较快,但波动幅度较大。
中国方面一直处于贸易逆差地位,而且逆差逐渐在增大。
(二)1991年至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1990年东西德实现统一后,德国的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实力增强,推动了中德贸易的全面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德贸易在大幅增长的同时,出现了新的重大变化。
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加速,出口商品明显增加,双边贸易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双边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
世界货物贸易前十名国家的对外贸依存度对比分析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步履蹒跚,虽未脱离艰难
复苏的轨道,但正在遭遇新的挑战。世界经济面 临的主要风险包括:欧洲债务危机可能会时有激 化;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问题愈演愈烈;更多的企 业因消费疲软减少库存;发达国家的失业率居高 不下等。如果这些因素进一步恶化,将阻碍未来 世界经济复苏和世界贸易增长。IMF在2011年9月 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将2011年和2012年全球 经济增长预测值下调至4.0%,比6月份的预测分 别降低个和个百分点。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经 济复苏增长的不平衡也带来世界贸易复苏增长的 不平衡。与发达国家贸易增速相对缓慢相比,发 展中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增长的一个主要来源,对 世界贸易的拉动作用日渐上升 。
世界货物贸易前十名的对外贸易依存度
国家
进口额
出口额
进出口总 额
单位:亿美元/%
GDP
对外贸易依
存度
美国
22654
14806
37460
中国
17435
18986
36421
德国
12450
14739
27279
日本
8543
8227
16770
法国
7147
5971
13118
荷兰
5972
6604
12576
英国
6363
同时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各个发达国 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这不仅不利 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 展,更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在反对贸 易保护主义中,需要各国加强合作,重建 信心,维持贸易开放性,推动贸易成为支 持全球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方式,推动世界 经济重返快速复苏轨道。为此,要积极维 护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继续发挥WTO 贸易措施监督机制的预警和监督作用,防 止成员国的贸易政策立场发生进一步扭曲。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专业硕士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程论文题目: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专业:学科教学(数学)学号: ********** *名:**班级:专业型硕士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杨姗【摘要】解放初期,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我国从此改变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如今,改革开放 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国际影响发生了根本性的历史转变,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发展利益互动共赢,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世界从中国的发展中获益,对于世界经济来说,这是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利益格局的重大影响。
本文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与提升,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给我带来的作用,并简要分析其中的不足。
【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世界舞台1引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
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
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现象,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加强从而使国际地位的提升是当代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因素,“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1]这一历史性的变化对世界来说是重大的,对中国来说也是重大的。
这一变化使得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不再只是自己的发展,而且成为世界发展的一部分。
“互利共赢”是中国在新阶段上开放战略的主旨,它决定了中国在新时期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新主题,同时还是中国外交与国际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世人在评论中国时会有不同的声音,持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但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中国在世界媒体的报道中已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所有这些都能使人直接地体会到中国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
在磨砺中成长——入世十年国际贸易摩擦典型案例回顾

在磨砺中成长在磨砺中成长 ————入世十年国际贸易摩擦典型案例回顾入世十年国际贸易摩擦典型案例回顾入世十年国际贸易摩擦典型案例回顾2012年03月26日历经3600多天,中国加入WTO 已满10年。
中国家电行业也走过了不寻常的10年。
10年前,中国彷徨地进入世界贸易,战战兢兢开始国际之路;10年中,她摸爬滚打、不断探索,最终确立家电大国地位。
10年来,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逐渐增加,中国家电行业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数量与日俱增。
在这过程中,中国家电行业在国际上的斗智斗勇,留下了几个值得回顾的案例,给中国家电企业未来的国际竞争之路提供参考。
海信商标诉讼案海信商标诉讼案2005年3月6日,中国海信集团(以下简称海信)与德国博世-西门子家用电器集团(以下简称博西公司)在北京共同发布联合声明称,海信与博西公司经过充分磋商,终于在商标争议问题上达成和解协议。
该事件能在诉讼之前和解,是大多数人期望的结果。
海信和博西公司的商标之争曾在中国家电行业掀起不小波澜。
当初博西公司提出的高达4000万欧元的商标转让费,令所有人为之震惊。
海信“Hisense”商标于1993年12月14日正式获得批准,并在1995年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正式认定为驰名商标。
可是,1999年1月11日,博西公司在德国成功注册了“HiSense”商标,与“Hisense”只在第三个字母S 的大小写上有所差别。
2001年,海信逐步开始海外市场拓展,在欧洲进行商标注册时,才发现“HiSense”已经在德国被注册。
2002年年底,海信主动致函博西公司,协商“HiSense”商标转让事宜。
博西公司于2003年3月28日答复,同意将其注册在“蓝色电器”的“HiSense”注册商标权转让给海信。
海信考虑到“Hisense”自创设以来,一直被用作厂商名称和商标名称,又于同年4月14日致函对方,希望博西公司能够将9、11类注册商标权一并转让给海信。
2003年7月18日,博西公司致函海信总裁,同意了海信的这一请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德国 2007—2016 年 10 年间贸易详情见表 2。 2007—2016 年 10 年间,中国与德国双边贸易额从 2007 年的 1 062 亿美元波动增长到 2016 年的 1 626 亿美 元。期间在 2009 年、2012 年、2015 年分别在上年基础上 下降 72 亿美元、153 亿美元、240 亿美元,而 2014 年两国 贸易额达到最高值 1 803 亿美元。
在进口额上,中国在 2009 年、2015 年和 2016 年均 出现下降,最高进口额出现在 2014 年,为 1.96 万亿美元。 德国的进口额在 2009 年、2012 年、2015 年出现下降, 2016 年有一点点回升,最高进口额出现在 2011 年为 1.25 万亿美元。
就贸易差额来看,2007—2016 年 10 年间,中国与德国 都是贸易顺差国,但具体状况不同。中国在 2007 年的贸易顺 差为 0.26 万亿美元,在 2009 年、2010 年、2011 年连续 3 年贸易顺差下降,此后贸易顺差扩大,在 2015 年达到最大值 0.59 万亿美元,2016 年贸易顺差降低为 0.51 万亿美元,比 2007 年增加了 0.25 万亿美元。德国 2007 年贸易顺差为 0.27 万亿美元,2008 年、2009 年连续下降,2010 年开始增加, 到 2014 年增加到最大值 0.29 万亿美元,2015 年下降为 0.28 万亿美元,2016 年恢复为 0.29 万亿美元,比 2007 年增加了 0.02 万亿美元。
中国
德国
2007
2.18
2.39
1.22
1.33
0.96
1.06
0.26
0.27
2008
2.56
2.67
1.43
1.47
1.13
1.20
0.30
0.26
2009
2.21
2.07
1.20
1.13
1.01
外贸易总额达到峰值,中国为 4.3 万亿美元,德国为 2.72 万亿 美元。
在出口额上,中国在 2009 年、2016 年出现下降,德国 在 2009 年、2012 年、2016 年出现下降。但在 2016 年,中 国出口额为 2.1 万亿美元,在 2007 年 1.22 万亿美元的基础上 增加了 0.88 万亿美元,德国 2016 年出口额为 1.34 万亿美元, 在 2007 年 1.33 万亿美元的基础上增加了 0.01 万亿美元。此 外,中国与德国出口额峰值均出现在 2014 年,中国为 2.34 万亿美元,德国为 1.51 万亿美元。
2018 年第 1 期(总第 435 期)
企业管理与发展
中国与德国 2007—2016 年十年贸易分析
陈小静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中国与德国是全球排名前四位的经济体,经过近 10 年的发展,两国经济状况、 贸易状况、相互间进出口状况都发生了变化。文章对中国与德国 2007—2016 年 10 年贸 易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其中的规律。 【关键词】中国;德国;2007—2016;十年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F75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8)01-0191-03
中国与德国 2007—2016 年十年贸易对比见表 1。 2007—2016 年中国与德国的对外贸易在 2009 年、 2015 年、2016 年均出现下降。但与 2007 年相比,2016 年 中国进出口总额为 3.69 万亿美元,比 2007 年的 2.18 万亿美 元增加了 1.51 万亿美元。而德国在 2016 年的进出口总额为 2.19 万亿美元,与 2007 年持平。此外,2014 年中德两国对
1 中国与德国 2007—2016 年十年对外贸易分析
在 2007—2016 年 10 年间,中国于 2007 年实现 GDP 总量为 3.3 万亿美元,超过德国的 3.2 万亿美元,GDP 全球排 名第三,德国位列第四。2008 年和 2009 年,中国 GDP 分 别为 4.2 万亿美元和 5.2 万亿美元,而德国 GDP 总量分别为 3.8 万亿美元和 3.5 万亿美元。其后中国的 GDP 总量一直保持 增长,在 2014 年首次超过 10 万亿美元,2016 年首次超过 11 万亿美元。继 2009 年 GDP 总量下降后,德国的 GDP 总 量于 2010 年恢复为 4.2 万亿美元,但 2012 年、2013 年、 2014 年连续 3 年下降到 3.3 万亿美元,2015 年恢复为 3.8 万 亿美元,2016 年德国的 GDP 总量下降为 3.3 万亿美元。但德 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国,人口近 8 000 万,2016 年人均 GDP 超过 41 000 美元,是中国 2016 年 14 亿人口 8 100 美元人均 GDP 的近 5 倍。
【作者简介】陈小静,女,贵州人,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市场营销。
qiyekejiyufazhan 191
企业管理与发展
2018 年第 1 期(总第 435 期)
年份(年)
进出口总额
表 1 中国与德国 2007—2016 年十年贸易进出口对比
出口额
进口额
中国
德国
中国
Hale Waihona Puke 德国中国德国(单位:万亿美元) 贸易差额
2007—2016 年 10 年间,德国主要出口国一直是美国、 法国、英国、意大利和中国。2007 年,德国对外出口最多的 前四位国家是法国、美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排名第五。但 从 2011 年开始,德国出口最多的前四位国家变成美国、法 国、英国、中国。而在这 10 年间,德国主要进口来源国前四 位国家排位从 2007 年的荷兰、法国、比利时、中国,变成 2016 年的荷兰、中国、法国、比利时。同时,在 2009 年全 球贸易剧烈下降的背景下,中国超过荷兰和法国,成为德国最 大的进口来源国。而在 2016 年,中国的最大进口来源国依次 为韩国、美国、香港、日本、德国,中国最大的出口去向依次 为美国、香港、日本、韩国、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