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事件背景
《荆轲刺秦王》内容分析

民族矛盾
战国时期,各民族间的战 争和冲突也时有发生,民 族矛盾逐渐加剧。
政治矛盾
各国政治制度不健全,权 力斗争激烈,导致政治动 荡不安。
秦国的统一进程
秦国崛起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强盛, 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秦国的统一战争
秦国先后消灭其他六国,实现了中国 的统一。
荆轲刺秦王的起因
燕国的危机
燕国在战国时期处于弱势地位,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
人物塑造
《荆轲刺秦王》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在人物 塑造方面提供了启示。
主题表达
《荆轲刺秦王》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启发了众多文学家对历史、正义和人性的思考。
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道德教化
《荆轲刺秦王》传达了忠诚、勇敢、正义等价值观,对现 代社会具有道德教化的意义。
对英勇与懦弱的反思
英勇
荆轲在刺杀秦王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
懦弱
秦王在面对荆轲的刺杀时表现出了恐惧和无助,揭示了强权 者在危机面前的懦弱本质。
05
《荆轲刺秦王》的影响与价值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文学经典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文学 中的经典作品,被广泛传颂和传 承,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伏笔照应
文中多处伏笔照应,如秦武阳在秦廷的表现、樊於期的逃亡等,使故 事情节更加完整。
人物塑造
生动形象
文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如荆轲的英勇无畏、樊 於期的忠诚义气、秦王的威严暴虐等。
性格特点
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其性格特点,如 荆轲的机智勇敢、燕太子丹的优柔寡断等。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详解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详解摘要:一、荆轲刺秦王背景介绍二、荆轲刺秦王过程详解1.荆轲准备阶段2.荆轲接近秦王3.荆轲行刺秦王4.荆轲失败原因分析三、荆轲刺秦王的历史影响四、荆轲刺秦王的文化传承正文: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暗杀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27年。
荆轲是燕国的一名勇士,他被燕太子丹任命为刺客,肩负着刺杀秦王政的重任。
以下是荆轲刺秦王过程的详细解析。
一、荆轲刺秦王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背景是战国时期,各国为争夺霸权而纷争不断。
燕国在当时处境艰难,受到秦国的压迫。
燕太子丹为了报仇雪恨,寻找机会削弱秦国实力,于是策划了刺杀秦王政的行动。
二、荆轲刺秦王过程详解1.荆轲准备阶段为了顺利完成刺杀任务,荆轲进行了长时间的准备。
他找到了一位擅长制造剑的工匠,量身定制了一把锋利的匕首。
此外,他还练习了各种暗杀技巧,为行刺秦王做好充分准备。
2.荆轲接近秦王为了接近秦王政,荆轲策划了一系列周密的计划。
他携带燕国地图、美女、贵重礼品等,打算以燕国降秦的使者身份进入秦国。
荆轲顺利通过了秦国的重重关卡,终于来到了秦王政面前。
3.荆轲行刺秦王在接见荆轲的时候,秦王政对他毫无防备。
荆轲趁机抽出匕首,企图行刺秦王。
然而,秦王政反应迅速,及时拔出了剑,躲过了致命一击。
4.荆轲失败原因分析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荆轲独自行动,缺乏支援。
在行刺过程中,他没有得到任何外部帮助,使得行动变得异常困难。
(2)荆轲对秦王政的了解不足。
他未能预料到秦王政的反应速度和应对能力,导致行刺过程中出现意外。
(3)荆轲过于自信。
在行刺前,他没有制定详细的预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缺乏应对措施。
三、荆轲刺秦王的历史影响虽然荆轲刺秦王未能成功,但它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荆轲刺秦王成为了中国古代刺客精神的代表,激发了无数英雄豪杰的敬仰。
其次,荆轲刺秦王改变了秦国的国家战略,加速了统一六国的进程。
四、荆轲刺秦王的文化传承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传承了两千多年,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佳话。
荆轲刺秦历史背景

《荆轲刺秦王》历史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两位主人公——荆轲及秦王秦始皇: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
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步富强起来,前247年,赢政即位为秦王,前238年亲政,从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
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道路,统一货币,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
但始皇以猛治国,法律苛严,终于在他死后激起民变。
秦始皇多次出巡,前210年7月,秦始皇于沙丘死,时年50岁。
荆轲其人:荆轲(? - 前227)战国末期人,人称庆卿,据说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卫人称他为庆卿,而到燕,燕人称他为荆卿。
卫国原本是春秋时代的大国,后来日渐销侵,多数土地被赵、魏夺去了,到了最后,卫国只剩濮阳一个城了,沦落为魏的附庸。
荆轲喜欢读书击剑,曾游说卫元君,不为所用。
后游历天下,与四方名士豪杰交往。
曾经在榆次和盖聂论剑,话不投机,盖聂怒目而视,荆轲扬长而去。
又在邯郸和鲁句践下棋赌博,互相争吵起来,鲁句践怒斥他,他仍扬长而去。
又到燕国,和当地的狗屠夫擅长击筑的高渐离结交,成为知己。
荆轲喜欢喝酒,每天和高渐离在街市中喝酒,酒酣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歌,唱着就哭了起来,认为天下没有知己。
荆轲刺秦王的知识点

荆轲刺秦王的知识点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一件著名的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
这起事件的主要角色有荆轲和秦王,其背后涉及到的背景和动因也是相当复杂的。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荆轲和秦王之间的关系、刺杀动机以及影响等方面来一一剖析这个知识点。
首先,来看一下发生这起事件的历史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时间是公元前227年,那个时候,中国正处在战国时期的末期。
七雄纷争,百家争鸣,形势复杂。
秦国在秦始皇的统治下逐渐壮大,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对其他国家实行强力统一政策。
秦王嬴政一方面通过权谋和政策打压其他国家,一方面还要进行大规模的修建和发展,以加强国家的实力。
这样的历史背景为荆轲刺秦王提供了土壤。
其次,我们来谈谈荆轲和秦王之间的关系。
荆轲是一个来自齐国的刺客,被齐王使者派到秦国为齐国效力,他以剑术高强闻名。
而秦王嬴政是当时中国权力最大的国君之一,他的统治手段比较极端,同时他对自己的保护措施也极其严密。
荆轲与秦王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敌对关系,但是荆轲刺杀秦王的目的可以从他所代表的齐国的利益出发。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荆轲刺杀秦王的动机。
据历史记载,荆轲的出发点是为了齐国的利益。
当时,秦国的实力对于其他六国来说越发强大,这对七国联手抵抗秦国的情况构成了威胁。
因此,齐王将使者灌输给了荆轲一个使命,那就是刺杀秦王来挑起七国联合起来反抗秦国的战争。
荆轲身负使命,义无反顾地进入秦国,为刺杀秦王付出了生命。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荆轲刺秦王事件的影响。
首先,荆轲的刺杀行动固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其次,荆轲的形象也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被赞誉为一个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英雄。
再次,荆轲的行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其他国家对秦国的警惕和抵制,对战国时期的大背景产生了影响。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事件,涉及到的知识点和历史背景相当复杂。
通过对荆轲和秦王之间的关系、刺杀动机以及事件影响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并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启示。
荆轲刺秦王写作素材

荆轲刺秦王写作素材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之一,发生在公元前227年。
这个故事涉及到了荆轲和秦王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当时的政治局势。
下面是一些可能用于写作的素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个事件。
一、荆轲的背景1. 荆轲,字子山,楚国人,生于公元前283年,出身名门望族,家族在楚国有一定的政治地位。
2. 幼年时,荆轲住在山中修炼武艺,擅长剑术和暗器技巧,有着非凡的身手和勇气。
3. 荆轲聪明绝顶,深受老师的喜爱,被认为是当时的杰出学者和政治家。
二、秦王的政治局势1. 秦王嬴政,公元前246年成为秦国的君主,成为史书上的首位皇帝。
2. 嬴政积极进行一系列改革,以巩固和扩大秦国的统一。
他废除了封建制度,建立起严密的中央集权体制。
3. 秦国经过多年的战争,得以一统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大一统王朝。
三、荆轲投靠楚国1. 由于秦王的统一政策,楚国被秦国所灭,楚国的贵族们进入了秦国的统治之下。
2. 荆轲对秦王的统一政策持有异见,他认为秦王对六国的统治是暴虐和不公平的,决定投靠楚国的复兴势力,同心协力反对秦王的暴政。
四、荆轲刺秦王的计划1. 荆轲决定采用刺杀秦王的方式来结束他的暴政,挽救六国的希望。
2. 荆轲通过多次考察,选择了一个适合暗杀的机会,选择在秦王巡游的时候进行刺杀。
3. 荆轲虽然知道刺杀秦王成功的机会不大,但他仍然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这个计划中。
五、荆轲刺秦王的行动1. 荆轲在秦王巡游的时候,在秦王身边充满密探和卫队的日子里找到了一个刺杀机会。
2. 荆轲带着暗器潜入秦王的行宫,并成功接近秦王。
3. 荆轲准备使用藏在裤腿里的匕首刺杀秦王,但是由于秦王的警觉和现场的混乱,荆轲并没有成功刺杀秦王。
六、荆轲的后续命运1. 荆轲的刺杀未遂被侦破,他被秦官派去首都咸阳进行审判。
2. 谢斗悔悟,被判处死刑。
他在刑场上骄傲地高吟着楚地民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面来回看,绿波荡漾红掌拨清波。
”。
七、荆轲的影响1. 荆轲刺秦王的事件引起了当时中国的广泛关注,在那个时代成为了传世的佳话。
荆轲刺秦王故事梗概

荆轲刺秦王故事梗概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之一,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使臣荆轲刺杀秦国始皇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当时秦国的统治者是秦始皇,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君主。
而楚国则是秦国的敌对势力,楚怀王派遣荆轲前往秦国,目的是刺杀秦始皇,为楚国报仇。
荆轲是一位忠臣,他义无反顾地接受了楚怀王的命令,前往秦国。
在秦国,荆轲深入敌国,结交了秦国宰相吕不韦,利用吕不韦的信任,接近了秦始皇。
在一次宴会上,荆轲趁机拔出藏在衣袖中的匕首,企图刺杀秦始皇。
然而,由于秦始皇身边的侍卫警觉,及时制止了荆轲的行动。
荆轲被当场擒获,最终被处死。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中国古代传世佳话。
这个故事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相互之间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政治局面,也展现了荆轲忠君爱国、舍生忘死的英雄形象。
同时,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题材,被历代文人墨客传颂并加以创作。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告诉我们,忠诚、勇敢和牺牲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荆轲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毅然踏上了刺杀秦始皇的道路,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的行为却激励着后人不畏强暴,勇往直前,为正义和真理而奋斗。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历史虽已过去,但其中蕴含的精神却一直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传奇,更是一部反映人性、英雄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伟大篇章。
这个故事的梗概,让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们对荆轲这位忠臣英雄心生敬意。
愿我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汲取智慧,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荆轲刺秦王故事梗概

荆轲刺秦王故事梗概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之一,发生在战国时期。
故事的主要人物有荆轲、秦王、和公子政。
荆轲是一个有志向的人,他心怀报国之念,立下誓言要刺杀秦王,为国家除去暴君,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而秦王则是当时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国王,他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公子政是秦王的儿子,他和荆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后,秦王采取了残酷的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荆轲深受百姓之苦,决心要为百姓除害。
于是,他前往秦国,深藏功与名,等待着时机。
在一个春日的清晨,荆轲终于等到了机会。
他化装成秦国士兵的样子,潜入秦王的宫殿。
荆轲拿着一把匕首,径直走向秦王。
当时的秦王正在宫殿中巡视,荆轲见到了秦王,毫不犹豫地向他扑去。
秦王惊恐万分,但是身边的侍卫们却迅速将荆轲制住,将他押送到秦王的面前。
秦王问荆轲,“你为何要刺杀我?”荆轲毫不畏惧地回答道,“我是为了天下苍生,为了除掉暴君,我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
”秦王听后大怒,下令将荆轲处死。
荆轲义无反顾地接受了死亡的命运,他的英勇壮举感动了后世无数人。
而公子政在得知荆轲为了刺杀秦王而献出生命后,也深感惋惜和悲痛。
他对父亲的残暴统治感到愧疚,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改革之路,希望能够改变秦国的命运,让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激励着后人,成为了中国古代的英雄传奇。
他的精神力量和爱国情怀感染了无数人,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当无数人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就能够改变整个国家的命运。
荆轲的故事也警示着人们,暴政终将被人民所唾弃,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如同一颗流光溢彩的明珠,永远闪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追求真理和正义。
荆轲刺秦王高中课文原文

荆轲刺秦王高中课文原文
【原创版】
目录
1.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原因
2.荆轲的准备和行动
3.荆轲的失败和影响
正文
一、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原因
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刺客事件,发生在公元前 227 年。
荆轲是燕国的一名忠臣,他之所以决定刺杀秦王,源于战国时期燕国和秦国之间的恩怨。
当时,秦国强大,燕国弱小,秦国不断对燕国进行侵略。
燕太子丹为了拯救国家危机,决定采取暗杀的方式,削弱秦国的实力。
二、荆轲的准备和行动
为了完成这次任务,燕太子丹找到了荆轲,并提供了一切必要的支持。
荆轲经过深思熟虑,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
他带着燕国地图、美女和贵重礼品,以和亲使者的身份进入秦国。
在接近秦王时,荆轲趁机拔出匕首,试图刺杀秦王。
然而,遗憾的是,他未能一击得手,反被秦王的随扈护卫所围攻,最终兵败身亡。
三、荆轲的失败和影响
尽管荆轲刺秦王未能成功,但他的行动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荆轲的英勇行为激励了燕国和其它诸侯国的抗秦斗志,使得秦国在一定时期内无法统一六国。
其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传颂千古,成为中国历史上永恒的英雄传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事件背景
秦王嬴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
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嬴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
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赵国报仇。
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
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嬴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
公元前230 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ji岔)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
要他去刺杀秦王。
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
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
还有秦国将军樊於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
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
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跟樊於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 樊於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
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 樊於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
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
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十二岁时便杀过人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 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
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
临行的时候,荆轲的朋友高渐离给大家唱了一首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荆轲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1]
荆轲到了咸阳。
秦王嬴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立刻穿上上朝的衣服,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朝见的仪式开始了。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
秦武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
当然,《刺客列传》里,谋士田光对燕太子丹说的一段话:“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舞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
光所之荆柯,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
”秦王嬴政左右的侍卫一见,
吆喝了一声,说:“使者怎么变了脸色?”荆轲回头一瞧,果然见秦武阳的脸又青又白,就
赔笑对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
”秦
王嬴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武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武
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
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头颅。
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
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
秦王嬴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
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
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
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
荆轲紧紧地逼着。
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
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召台下的
武士。
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叫夏无且,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
过去。
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
这时,左右大臣提醒道:“把剑背在背上,把剑背在背上。
”秦王政遂将宝剑背在背上,再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
他拿匕首直向秦王嬴政扔过去。
秦王嬴政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
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
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
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张开双腿坐在地上,傲慢地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
士已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束了荆轲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