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7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课程代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A.《怎样编制课程》B.《课程》C.《课程编制》D.《理解课程》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著作()A.《潜在课程论》B.《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C.《现代课程论》D.《实践:课程的语言》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
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其中“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是()A.教师 B.学生C.教材D.环境4.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教育论》D.《教育漫话》5.“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A.教学的教育性B.教学的直观性C.教学的循序渐进D.教学的因材施教6.那些在课程变革过程中被学校和社会有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称为“虚无课程”。
这是思考课程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由美国课程论专家提出,他是()A.古德莱德 B.艾斯纳C.斯腾豪斯D.奥利瓦7.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A.确定教育目标B.选择教育经验1C.组织教育经验D.评价教育计划8.与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相匹配,在教学设计上,布鲁纳主张()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有意义学习D.解决问题学习9.原有观念在概括程度、包摄范围上高于要学习的新观念,新学习的观念被纳入较高的上位观念,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这类学习是()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学习D.结合学习10.许多教育心理学家曾对讲解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展开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模式各有利弊。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及答案3套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一)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A.杜威B.洛克C.凯洛夫D.赫尔巴特2.(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B.教学原则C.教学方法D.教学设计3.“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A.苏格拉底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D.黑格尔4.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B.课程编制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D.怎样编制课程5.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B.人本主义教学论C.尝试教学论D.发展性教学论6.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A.从做中学B.反省思维C.主动作业D.问题教学7.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A.情境模式B.目标模式C.批判模式D.过程模式8.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9.“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 )A.一般发展B.自我实现C.全面发展D.情感发展10.( )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A.教育目的B.教育目标C.课程与教学目标D.课时目标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空,每小题2分,共20分)1.()中的()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2.()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3.古希腊教育包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的()教育。
4.()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对发现学习从理论上进行详细研究、周密论证的教育学家。
5.5.博比特的()问世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6.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道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意义。
2020年04月自考00467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202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代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是(D)A、儿童中心课程B、经验主义课程C、隐性课程D、结构课程2、在课程研究的基本课题中,倡导把课程作为“文本"解读其内涵的意义的是(B)A、课程开发B、课程理解C、课程设计D、课程实施3、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轰动了美国朝野,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被称为(B)A、八年研究B、学科结构运动C、课程开发运动D、概念重建运动4、以下命题被认为是杜威的教育哲学命题中最基本的命题是(A)A、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B、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C、教育即生活D、教育即生长5、在“课程教学”理念下,对“学会教学”理解正确的是(D)A、教学是教师控制教学实践的处方B、教学是学生的自主学习C、教学是家长辅导学生学习的过程D、教学是把课程视为一系列课堂事件6、“学习准备”的提出者是(C)A、苏霍姆林斯基B、裴斯泰洛齐C、布鲁纳D、斯腾豪斯7、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有人强调目标、内容、教学方法与组织、评价等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从而将泰勒原理修改成为一种立体的教学模式是(C)A、塔巴模式B、惠勒模式C、坦纳模式D、赛勒模式8、加涅的教学理论,关注的重点是(C)A、教师的选择B、教学内容的选择C、教学方法的选择D、教学环境的选择9、在罗杰斯石来,教师是(B)A、传授者B、促进者C、产婆D、榜样10、“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时期的教有提供了一套价值观念和质量保障体系。
这种价值观是(B)A、知识本位的教育价值观B、能力本位的教育价值观C、情感本位的教育价值观D、方法本位的教育价值观11.课程与教学日标的确定,需要基于学习者的需要。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理论基础1. 请简要介绍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
在教育学领域中,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课程设计、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学科。
它涉及到了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估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和学习成果的有效实现。
2. 请解释课程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课程是指教学活动中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目标的计划和方案。
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工具和媒介,是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的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成就,因此具有极高的重要性。
3. 请阐述教学论的基本观点和研究内容。
教学论基于教育学理论,研究教学的本质和规律。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估、学习者特征等方面的问题。
教学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教与学的关系密切,教师是引导学习的重要角色,学习者是积极主体,教学过程需要适应学习者的需求等。
第二部分:试题请回答下列问题:1. 什么是课程?它的设计要素有哪些?2. 描述一下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核心环节。
3. 请列举并解释课程评估的类型。
4.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需要关注哪些方面?5.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果?6. 谈谈你对个性化教学的理解及其实施方法。
7. 请分析学习者特征对教学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第三部分:答案1. 课程是教学活动中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目标的计划和方案。
它的设计要素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
2. 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包括:前期需求分析、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评估反馈等。
其中,需求分析阶段用于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背景,课程设计阶段用于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教学实施阶段用于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习者,评估反馈阶段用于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
3. 课程评估的类型包括: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
形成性评估是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实施的反复评估,以了解其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指导;终结性评估是在学习结束后对学习者进行的总体评估,以评价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库附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库附答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库附答案一、单选题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D)A.揭示课程论与教学论规律B.研究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C.现象·问题和规律D.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2、在课程教学方面,总结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思想之大成,提出教学相长、长善救失教学教育原则的教育专著是:A.《礼记,学记》B.论语C.《礼记,内则》D.《礼记,王制》3、美国学者(C)1918年出版《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A杜威B布鲁纳C博比特D泰勒4、“非指导教学”理论的创立者是(C)A、斯金纳B、赞可夫C、罗杰斯D、布鲁纳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A.赫尔巴特;B.瓦·根舍因;C.怀特海;D.克伯屈7、19世纪中叶,()发表了一篇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真正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确立了科学在课程中的优势地位。
A.赫尔巴特;B.赞可夫;C.怀特海;D.斯宾塞8、校风属于()。
A.显性课程;B.综合课程;C.隐性课程;D.活动课程9、课程评价的功能具体表现在(D)A、导向规范功能B、诊断鉴定功能C、激励改进功能D、以上三者10、施瓦布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是(D)A、个体审议B、集体审议C、讨论D、实践活动11、下列不是课程评价取向(A)A.创生取向B目标取向C.过程取向D.主体取向把意识水平区分为三个领域: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领域的教学论专家是()。
CA、巴班斯基B、加涅C、布卢姆D、顾泠沅12、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
DA、实验法B、谈话法C、讨论法D、讲授法13、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不包括(D)A、普遍性目标B、行为性目标C、生成性目标D、习惯性目标14、当代小学课程内容应体现的基本原则不包括(C)A、基础性B、时代性C、创造性D、综合性15、____认为,课程就是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及答案 (2)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首次把课程开发视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进而开启了课程开发科学化历程的是(A )A.博比特B.查特斯C.哈里斯D.泰勒2.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 )A.赫尔巴特B.布鲁纳C.施瓦布D.杜威3.“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C )A.活动分析B.解放兴趣C.八年研究D.泰罗主义4.提出“课程教学”概念的教育家是(C )A.艾斯纳B.斯宾塞C.韦迪D.布劳迪5.以下属于学术中心课程代表的是(B )A.罗杰斯B.布鲁纳C.杜威D.克伯屈6.美国课程论专家博比特所提倡的课程开发方法被称为(C )A.目标分析B.工作分析C.活动分析D.过程分析7.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教育家是(D )A.夸美纽斯B.卢梭C.赫尔巴特D.裴斯泰洛齐8.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这是属于(D )A.主体取向的评价B.客体取向的评价C.目标取向的评价D.过程取向的评价9.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具体途径是(D )A.上课B.被动作业C.训练D.主动作业10.施瓦布主张课程审议的主体应该是(C )A.课程专家B.教材专家C.课程集体D.教师11.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施行的评价,称为(B )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游离性评价1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把课程定义为“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这种观点认为课程就是(A )A.学科B.目标C.计划D.经验13.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D )A.拉特克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B.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C.卢梭《爱弥儿》的出版D.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14.学术中心课程最基本的特征是(A )A.强调学科结构B.强调学科知识C.强调学生心理D.强调学生兴趣15.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B )A.课程解读范式B.课程理解范式C.课程评价范式D.课程实施范式16.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C )A.初级学习B.分散学习C.高级学习D.集中学习17.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范例是(C )A.相关课程B.融合课程C.轮形课程D.广域课程18.“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与学校在课程变革中的(B )A.地位平等问题B.权利关系问题C.义务关系问题D.利益关系问题19.以下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是(A )A.情境教学B.非指导性教学C.范例教学D.程序教学20.我国当下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C )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21.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代,其中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的是(B )A.第一代评价B.第二代评价C.第三代评价D.第四代评价22.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D )A.包摄性较广的原则与包摄性较弱的原则。
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简答题 3. 论述题 4. 材料分析题单项选择题1.在课程与教学目标中,“教育目标”属于“教育目的”的( )A.下位概念B.上位概念C.并列平行概念D.同质概念正确答案:A解析:“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
“教育价值”是最宏观的教育价值,它具体体现在国家、地方、学校的教育哲学中,体现在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之中。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
故选项A正确。
2.如果追溯“生成性目标”的渊源,可以上溯到( )A.“为完美生活作准备”的命题B.“美德即知识”的命题C.“教育即生长”的命题D.“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正确答案:C解析:生成性目标的渊源可以上溯到杜威“教育即生长”的命题。
故选项C 正确。
3.在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中,属于关键环节的是( ) A.确定教育目的B.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C.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D.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正确答案:B解析:在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的过程中,对一系列相关问题的回答形成了不同课程开发的向度观,这是确立合理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关键。
故选项B正确。
4.与”隐性课程”相对应的是( )A.学科课程B.综合课程C.虚无课程D.正式课程正确答案:D解析: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范畴。
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故选项D正确。
5.第一个为采用班级授课组织提供了理论依据的教育家是( )A.拉特克B.杜威C.裴斯泰洛齐D.夸美纽斯正确答案:D解析:班级授课组织是在文艺复兴之后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历史前提下逐步确立起来的。
在教育史上,最先采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是15世纪末德国的一些人文主义学校。
国开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

国开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不属于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范畴?A. 课程设计B. 教学方法C. 教育技术D. 教育管理答案:D2.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A. 教育现象B. 教育过程C. 教育规律D. 教育活动答案:D3. 以下哪种课程类型属于学科课程?A. 活动课程B. 综合课程C. 分科课程D. 融合课程答案:C4. 以下哪种教学方法属于启发式教学?A. 讲授法B. 演示法C. 探索法D. 练习法答案:C5. 以下哪种课程评价方法属于定性评价?A. 测试B. 考核C. 评定D. 观察答案:D6. 以下哪项是教学目标的分类?A. 认知目标B. 情感目标C. 技能目标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7. 以下哪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A. 案例分析B. 模拟实验C. 小组讨论D. 情景教学答案:C8. 以下哪种课程组织形式属于垂直组织?A. 分科课程B. 融合课程C. 活动课程D. 综合课程答案:A9. 以下哪种课程评价方法属于形成性评价?A. 诊断性评价B. 终结性评价C. 过程性评价D. 定性评价答案:C10. 以下哪种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A. 激励教学B. 竞争教学C. 合作教学D. 情境教学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______、______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答案:课程、教学2.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3. 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4. 教学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馈5.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全国课程与教学论试题C.差别模式D.回应模式11.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称为()A.效果评价B.内在评价C.量的评价D.质的评价12.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A.课程解读范式B.课程理解范式C.课程实施范式D.课程评价范式13.认知弹性理论的代表是()A.斯皮罗B.维果斯基C.皮亚杰D.布鲁纳14.“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政府)与学校(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变革中的()A.地位问题B.权利关系问题C.义务关系问题D.利益关系问题15.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A.总结性评价B.场合驱动评价C.目标游离评价D.效果评价16.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个构成要素是()A.情境、探索、会话和意义建构 B.知识、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C.情境、探索、知识和意义建构D.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17.以下属于“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早期代表的是()A.多尔B.麦克尼尔C.博比特D.阿普尔18.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形态是()A.活动课程B.学术中心课程C.要素主义课程D.学科课程19.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A.康德 B.赫尔巴特C.拉特克D.夸美纽斯20.认为“教育就是从内部将潜在能力展开”的教学观可简称为()A.预成说B.塑造说C.外烁说D.预备说21.泰勒认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A.选择教育经验 B.组织教育经验C.确定教育目标D.评价教育计划22.提倡“自然教育”的教育家是()A.洛克 B.卢梭C.夸美纽斯D.柏拉图23.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兴起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被称为()A.学科结构运动B.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C.教育心理学化运动D.进步主义运动24.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A.杜威B.洛克C.凯洛夫D.赫尔巴特25.施瓦布认为,构成课程的要素有四个。
这四个要素分别是()A.专家、教师、学生、教材B.专家、教师、教材、环境C.专家、师生、教材、环境D.教师、学生、教材、环境26.在加涅的学习层级理论中,下列学习类型按从低到高的序列排列正确的是()A.言语联想学习,概念学习,辨别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B.言语联想学习,规则学习,概念学习,辨别学习,问题解决C.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D.言语联想学习,规则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问题解决27.从课程论发展史上看,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选择问题的是()A.杜威B.斯宾塞C.施瓦布D.泰勒28.美国60年代进行的“全美课程传播网络”所采用的课程实施模式是()A.SBCD模式B.RD&D模式C.兰德模式D.情境模式29.选修制的最初确立是在()A.幼儿园B.小学C.中学D.大学30.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A.克伯屈B.杜威C.范迪尼D.夏皮罗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中华考试网(www.Examw。
com) 31.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32.布鲁纳用表征系统概念表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是什么?每一阶段的特点是什么?33.如何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34.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5.从教学过程的组织来看,学生的学习分为哪三种基本形式?请分别作出解释。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论述“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其优缺点。
37.论述斯腾豪斯“过程模式”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我国课程开发的启示。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38.以下是一则有关“光合作用”的教学设计:创设情境,确定问题。
教师通过播放关于“绿色革命”的录像,提出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否“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从而创设问题情境。
随后,引出课题,用投影片或多媒体将本节课要解决的有关问题打在屏幕上,包括:叶绿体是怎样把CO2和H2O转变为C6H12O6的?又是怎样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C6H12O6中的?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的看光合作用过程的录像;有的通过课本或互联网,查阅有关资料,尝试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协作学习。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例如,讨论光合作用的部位时,有的说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有的说光反应过程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薄膜上,因为其上有色素;有的补充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因为光合酶在基质中,等等。
再如,通过讨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还不甚明白。
这时,教师可播放关于光合作用中H218O 放出18O2的标记演示实验录像。
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后再进一步分析讨论,终于认识到C6H12O6中的氧不是来自H2O中的氧,而是来自CO2中的氧,从而对光合作用过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师生交互,评价矫正。
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释疑,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激励性评价,从而帮助学生矫正学习偏差,树立学习信心。
强化练习,巩固提高。
教师出示有关光合作用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
从这则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课程代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博比特、查特斯等人于20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课程开发理论被称为( )A.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B.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C.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D.泰勒原理2.下列不属于“学术中心课程”之特征的是( )A.结构性B.实践性C.专门性D.学术性3.下述不属于施瓦布提出的三种课程审议艺术的是( )A.实践的艺术B.准实践的艺术C.折中的艺术D.整合的艺术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卢梭D.裴斯泰洛齐5.下列不属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是( )A.实验教学论B.发展性教学论C.发现教学论D.范例教学论6.杜威所倡导的教学是( )A.教育性教学B.问题解决教学C.发现教学D.情境教学7.以下关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20世纪初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B.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与核心C.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D.被看作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8.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这三类表征系统不包括( )A.行为表征B.言语表征C.符号表征D.图像表征9.以下关于学习层级理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是以已经习得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B.学习较为复杂的、抽象的知识技能,是以较为简单、具体的知识技能为基础C.前一层级的学习为后一层级的学习做好准备D.教师设计教学时,通过分析后一层级学习的结果确定学生的内部条件,以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10.程序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是( )A.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机器的使用B.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范例的使用C.教学范例的编制和先行概念的使用D.即时强化的策略和教学机器的使用11.奥苏伯尔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A.发现学习B.程序教学C.最近发展区D.先行组织者12.“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这一课程目标属于( )A.普遍性目标B.行为目标C.生成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13.在学科本位综合课程中,“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指的是( )A.融合课程B.广域课程C.相关课程D.综合课程14.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属于学科课程中的( )A.科目本位课程B.学术中心课程C.综合学科课程D.儿童中心课程15.持有课程创生取向的学者会认为,教师的角色是( )A.课程消费者B.课程执行者C.课程开发者D.教书匠16.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施的具体过程称为( )A.课程变革B.课程实施C.课程计划D.课程采用17.课程知识主要是由课程专家在课堂之外,用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方法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这一观点属于课程实施的( )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创生取向D.实践取向18.古德莱德所划分的五个课程层次中,“理解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属于课程变革过程中的( )A.课程变革阶段B.课程实施阶段C.课程计划阶段D.课程采用阶段19.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将其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之依据的评价是( )A.总结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内在评价20.只就课程计划所涉及的学生经验的类型、课程内容的性质、组织等来对课程计划作出判断,至于效果则在评价关注的范围之外。
这类评价是( )A.诊断性评价B.质的评价C.内在评价D.效果评价21.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以“自然科学范式”为理论基础的评价是( )A.目标取向的评价B.过程取向的评价C.主体取向的评价D.效果取向的评价22.从评价与预定目标的关系来区分,可以将评价分为( )A.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B.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C.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D.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3.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
这一基本特点属于( )A.第一代评价B.第二代评价C.第三代评价D.第四代评价24.被人们称为“传统评价模式”的是( )A.差别模式B.外貌模式C.目标达成模式D.回应模式25.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背景上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而寻找课程的意义。
这种课程研究取向被称为( )A.程序主义B.课程开发范式C.概念重建主义范式D.课程理解范式26.“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意味着在课程改革中应确立起( )A.多元主义价值观B.教育民主化的理念C.主体教育观D.教育公平的理念27.强调知识建构的社会性质,强调合作、交往和共享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 )A.激进建构主义B.温和建构主义C.个人建构主义D.社会建构主义28.基于“认知弹性理论”而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是( )A.情境教学B.支架式教学C.随机访问教学D.协作教学29.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是( )A.情境教学B.支架式教学C.随机访问教学D.协作教学30.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环节是( )A.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B.呈现情境、随机访问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C.进入情境、引导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D.出现情境、引导探索、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变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