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第四周周测试题
河南省信阳市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河南省信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测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 分)留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诚信教化。
孔子将道德教化置于教化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其中的“信”就是传统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
教化学生“主忠信”(《论语●学而》),即以诚信教化为主。
古人的诚信教化首先是在家庭里从蒙学起先,从婴幼儿抓起,以胎教、父范母仪、生活日用及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实现诚信教化。
婴幼几善仿照,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中国古代的父范母仪特殊强调家长对儿童的示范教化。
父母长辈常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儿童进行诚信教化。
中国古代的诚信故事俯拾即是.如商鞅立木、季札赠剑、管鲍之谊、范式守信等;也有不少因不守信用而败德坏身甚至亡国的故事,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颇具警戒作用。
传统社会重视学校系統的诚信教化,朱熹提出了完整的德育阶段学说。
从“小学”到“高校”是按部就班的德育过程。
8至15岁受“小学”教化.16.17岁受“高校”教化。
两者的道德教化有不同的内容、方式和方法。
“小学”阶段只是“教之以事”,留意行为的训练;“高校”阶段就是“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全部为忠信孝悌者”。
朱熹还编辑“圣经贤传”和三代以来的“嘉言善行”为《小学》,作为“小学”德育教材;编著《四书集注》为“高校”教材,后成为元之后科考的必读书目。
在不同年龄段施行不同水平层次的儒家经典教化.为学子包括诫信在内的价值观的萌发、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诚信教化,不论是私塾、官学,还是书院,皆行“明人伦”,“成德为事”。
明清之际书院风起、私塾涌现,为进行系统的诚信道德教化创建了有利条件和基础。
高二语文周测四答案

周测四答案6. A 【“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改为“平辈或尊辈”】8【答案】A 【解析】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B、C、D三项符合均符合原文意思;A 项“次”解释做动词“排列”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停留”。
本题的误区在于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过于僵化,不能和语言环境结合起来理解,而误认为A项正确。
9.【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
①句写的是作者到临川的目的,意在引出下文,与新修一柱峰亭没有关系;②句表现的是作者登山的感受。
⑥句介绍的是李侯的胸怀与气魄,虽说与新修一柱峰亭有关系,但非直接关系。
③④⑤涉及新修一柱峰亭的原因、契机和发起人,故有直接关系。
本题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①②⑥的选项均可以排除。
10.【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从原文“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可知是因为牧羊亭破败不堪,在场的彭泽县令认为是自己失职所致,羞得无地自容。
作者在此并无任何指责彭泽县令失职之语,故B项信息乃无中生有,所以是错误的。
本题误区在于望文生义,对原有信息没有仔细的推敲与揣摩。
11. 【答案】(1)我为你新修那座这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2)(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
【解析】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新”是形容词作动词“新修”;“更”是动词“重新”,“题”也是动词为“命名或题名”的意思;“可乎”表反问语气,也要体现出来。
第(2)题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主语“我”。
本题的难点为虚词“以”字的用法。
“以”在这里作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凭、根据”等。
“少”为通假字通“稍”,可译为“约略、大概”等。
12.A(过:造访。
)13.B(“时”句表现他对百姓仁爱,“至”句反映他仁途被排挤、打击的命运。
)14.A(B项中“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一是《荆》文并非真有问题,二是陈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谋在自己,并非赵挺之所指使;C项中“诗比杜甫”错,黄庭坚只是作诗向杜甫学习,并不是诗歌成就可与杜甫相提并论了;D项中“按时间的顺序”错,前三段按时间的顺序记叙其生平经历,第四段概述其文学成就。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四次周练试题新人教版 2

2013—2014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第四次双周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2013年10月31日一、语文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26分)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笑靥.(yàn)瓦砾.(lì)霎.(shà)时刽.(guì)子手B.信笺.(jiān)神龛.(kān)熨.(yùn)帖白泠.(líng)泠C.绣衾.(jīn)奇葩.(pā)吁.(xū)气哥哥行.(háng)D.嗟.(jiē)怨连累.(lěi)谛.(dì)听汗涔涔.(cãn)2.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珠玑.jī罗绮.qí叠巘.yàn 千骑.jìB.螺髻.jì堪脍.kuài 搵.泪wân 乍.暖zhàC.骤.雨zîu 经.年jīng 楚.天cǔ那.堪nǎD.纶.巾lún 樯.橹qiáng 华发.fà酹.江月lâi3.找出下列字形或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罪愆(yǎn)绣闼(tà)九宵云外怜悯B.桃杌(wù)提防(tí)肉袒负荆缜密C.亲戚(qī)埋怨(mán)望帝啼鹃顷刻D.天堑(qiàn)鼓三通(tîng)披枷戴琐造孽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教诲.(huì)幼稚.(zhì)一刹.那(chà)半身不遂.(suí)B.蹩.进(biã)赋予.(yǔ)讣.告(bù)休戚.相关(qī)C.推衍.(yǎn)粗糙.(cāo)要挟.(xiá)冠冕.堂皇(miǎn)D.吝啬.(sâ)自诩.(yǚ)糟粕.(pî)残羹冷炙.(zhì)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枯燥称颂稍纵即失咄咄逼人B.惋惜崛起归根结底唉声叹气C.踉跄找碴坐收鱼利秘而不宣D.嬉笑犀利世外桃源惹事生非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朝臣的________、学者的________,军人的________、国家所瞩望的一朵________;时流的________、人伦的________、举世注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A.辨舌眼睛利剑娇花雅范明镜B.利剑辨舌眼睛明镜娇花雅范C.眼睛辩舌利剑娇花明镜雅范D.雅范利剑眼睛娇花辩舌明镜7.下面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种观点对艺术创作的批评已显牵强,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扯上关系,更属无根据的无稽之谈....。
高二语文上册周测试题(附答案)

高二语文上册周测试题(附答案)高二语文周测6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9分)1、下列加点的多音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逮捕/力有未逮躯壳/金蝉脱壳蛮横/飞来横祸B.解数/解甲归田慰藉/杯盘狼藉济宁/人才济济C.稽首/无稽之谈禁受/忍俊不禁蹊跷/独辟蹊径D.风靡/所向披靡差劲/差强人意刹那/深山古刹1、Adài qiào hèng (B.xiè/jiě jiè/jíjǐCqǐ/jījīn qī/xī D.mǐchà/chāchà)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迫不急待直截了当高潮迭起礼上往来B.厉行节约苍海桑田脍炙人口有恃无恐C.出奇制胜绿草如荫既往不咎铤而走险D.滥竽充数美轮美奂歪门邪道如雷贯耳 2、D(A、迫不及待礼尚往来B、沧海桑田C、绿草如茵)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家酒店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硬件设施早已老化,在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中,入住率也逐年下降,看样子它已到风烛残年之境了。
B.大腕云集、娱乐名人竞相亮相是该剧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没有我们的鼎力相助,引起这么大的轰动也是不可能的,可没想到导演竟对我们如此冷漠。
C.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宣布:出类拔萃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于今日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
D.赵本山的小品《送水工》逗得观众捧腹大笑,在这笑声中人们心中的所有烦恼、忧愁都付诸东流。
3. A(比喻将死亡的老年人,或随时可能消失的事物。
B.鼎力相助,多用于求人帮助时的客气话;C.出类拔萃,形容人的品德,才能超过同类之上。
D.付诸东流:把东西扔进东流的江水。
比喻前功尽弃或希望落空。
不能用于消除“烦恼、忧愁”。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的原因,就在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的城乡之间长期处于相互分割、相互隔绝的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造成的恶果。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第四单元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民歌一直就是时尚。
“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作为口头语言艺术的民歌,其起源即昭示着人类的起源。
人类自脱离动物界的那一刻起,也就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这种审美很自然地体现在他们的言谈歌咏之中。
作为中国文学起源佐证的两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实”,就是越人之歌;而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诗经》,其“国风”部分也是民歌歌词的总汇。
从先秦的歌谣,到汉魏乐府,再到唐宋间的曲子词、竹枝词等体式的流变,民歌生长在百姓的唇吻和心灵之上,始终是社会风尚的主要组成部分。
明代沈德符记录了万历年间江南小调的流行状况“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
”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在我们看来,民歌又何尝不是一部时尚史呢?问题是,当今天很多人在叫嚣“娱乐至死”、张扬多元价值的时候,当多数民歌所描述的农耕甚至游牧、渔借生活情境离绝大多数人已很遥远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和民歌生活在一起吗?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理解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
现代性并非一种全然固定的僵死结传统之间的关系。
现代性并非一种全然固定的僵死结构,它应该是开放的,既对空间开放,也对时间开放;它应该是一种建构性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间我们可以把现代性变得更加符合人的需要,人的诗意生存的需要。
这样来理解,传统就不再是一个被降服、被审判、被耻笑、被切割、被虚假玩弄的概念,而应该是唤起我们敬畏感的、我们借此和世界真诚连接的一种方式。
我们通过传统洞开人类生命的本质存在,回归人类应然的统一存在。
民歌正是自传统社会以来,人们和世界真诚连接自然洞开的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
在欣赏民歌的时候,我们感到在传统人文世界中找到了人应该为人的那种存在的方式,我们觉得人应该那样和这个世界进行美好的连接,应该那样诗意地栖居。
河南省豫南九校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四次联考试题

河南省豫南九校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四次联考试题(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 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回溯史学史,可以看到,史学进步发展的动力,是学科自身强大而主动的反省、修复实力,是开放包涵和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历史学都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冷遇和低谷,但随着新材料、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引入,古老的历史学得以不断地迸发出新的活力。
历史学发生的“数字转向”,便是已知的诸多新变更之一。
自19世纪以来,历史学建立了一整套较为严格缜密的探讨方法、学科体系和职业规范。
仅以对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考证为例,史料的范围从一般的档案、文献、典籍等,渐渐拓展到考古、图像、数据、口述等文字之外的形式。
最近20年来,历史资料的数字化与数字化原生史料的大量出现,成为历史学“数字转向”的重要标记之一。
关于传统史料的数字化转换,自古以来,就始终存在史料在不同介质和载体之间的转换,如由口述传统向文字书写的过渡,干脆带来了传统史学的诞生;再如碑刻铭文的拓印,文稿的誊写、抄录与印刷,还有一度特别盛行的微缩胶片等,都在肯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探讨的进步。
其中,文字书写与近代印刷的独创和应用,对人类的学问生产和传播产生过革命性的影响。
现代数码技术的发展,使得文件的存储、携带、阅读、检索和传播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更。
单就史料本身而论,数字化使得历史探讨者有可能尽量多地获得、占有和运用史料,并且全面细致地驾驭相关的探讨状况。
但是,海量的史料超出了人类自然的阅读实力,这是之前任何时代都不行想象的新问题。
于是文本、数据库和网络范围内的电子检索,成为今日每一个探讨者日常的基本操作技能;而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和统计学等方法的“数据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绽开的“大数据”模型分析也应运而生。
再来看原生的数字史料,也就是运用数码技术干脆制造产生的各类电子文档、信息和记录。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四单元测试题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四单元测试题一、基础知识。
(24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宁肯宁可宁缺毋滥宁为玉碎 B. 星相相马相辅相成相机行事C 别致别扭久别重逢分门别类 D. 禁令禁锢弱不禁风忍俊不禁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莫名其妙降格以求皇恩浩荡直接了当 B. 发祥地泰然自若睿智瓜熟蒂落C 怜悯触目皆是累赘望风披糜 D. 春温秋肃肝胆照人销魂故伎重演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建立了岗位责任制。
②由于这些条件的吸引,收费惊人,许多家长依然趋之若骛。
③与会的很多国家认为严厉打击国际恐怖活动无可非议,但草木皆兵,随意扩大战争范围,则轻率。
A 从而不管失之 B. 进而尽管有失C 进而尽管失之D 从而不管有失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周边国家发生禽流感疫情后,中国便严阵以待,加强防范;在疫病进入国门后,沉着应站,以果断的措施顽强。
②近日,陕西咸阳市武功县公安局普集街派出所民警马忠年勇斗持刀歹徒、血染警服的感人事迹在后稷故里广为。
③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是一大批敢于率先冲破思想的人们,吴敬琏便是其中之一。
④中国航天战略蓝图:2010年前,实现登月,建立包括永久性空间站在内的“地面——太空综合网”;而后将大型空间站发展成为空间航空基地。
A 狙击传颂藩篱既而 B. 狙击传颂藩篱继而C 阻击传颂藩篱继而 D. 阻击传颂藩篱既而5、在下列各句当中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散文多用排比句,语势流畅,读之,有如高山流水,有一泻千里之感。
B .这样做虽然捍卫了法律的尊严,但对提拔过自己的老领导却忘恩负义,怎么办呢?C .我们今天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前无古人的壮举,我们的胜利必将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D.老校长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他那渊博的学识、肝胆照人的高尚品质,给一代又一代的学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高二语文必修4周测试试卷

高二语文必修4周测试试卷12月9日晚自习用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A.涔.涔cén 包庇. bì苌.弘化碧 cháng 前合后偃. yǎnB.埋.怨 máī罪愆. qiān 羽扇纶.巾 lún 未雨绸缪. miùC.遗.赵王yí列观.gu..àn 杳.无音信yǎo 毋.wù庸置疑D.勾.当 gòu 雪茄.ji..ā左右皆靡.mí一蓑.s.uō.烟雨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金榜提名凤帘翠幕盗跖避匿B.良晨好景完壁归赵和谐宁谧C.良莠不齐吻颈之交淋漓努钝D.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伺候弥补3.下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窦娥冤》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是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和残酷,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B.词是盛行于宋代的诗体,又叫“长短句”。
词牌是词的曲调名,如“沁园春”等,题目要依据词的内容而定,如《赤壁怀古》等。
C.曹禺,现、当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另创作有《日出》《原野》《蜕变》等剧本,创作有小说《北京人》。
D.《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它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又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
4.下列各句中,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近十年来,这座城市的“夜景观”建设琳琅满目,发展十分迅速。
B.两个强敌猛烈争斗的时候,不自量力的微弱之辈,却去插身在他们的刀剑中间,这样的事情是最危险不过的。
C.昨天早晨,我和多年失去联系的刘明在街上不期而遇,开始都觉得面熟,却不敢相认。
“这可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啊!”当彼此叫出名字后,他笑着说。
D.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笔记本电脑充分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成为各种赛事新闻报道的重要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年级2015年秋季期语文周测四1.下列各句中,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烈日炎炎,持续的高温让市民,省内各市纷纷“让洞于民”,免费向社会开放一批可用于避暑纳凉的人防工程。
②我县坚持文化“普惠”理念,先后投资5亿多元,建成了8个文化中心,安装健身器材2600多台,文体设施。
③“菊花节”期间,公园里摆放着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轻轻摇曳,仪态万千,赏花的市民流连其间,。
A.不堪忍受日趋笃厚意兴阑珊 B. 不堪忍受日臻完善意兴盎然C.情何以堪日臻完善意兴阑珊 D.情何以堪日趋笃厚意兴盎然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B. 根据“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显示看,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84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7%。
C.为了应对水危机,中国政府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修订,施行“流域限批”和河流休养生息,并试图通过调水解决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D.李国民是河北省1.5万名驻村帮扶干部中的一员,他说:“农民从观望到向我们吐露心声,他们的话对我们这些干部很有感触。
”3.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防空识别区是一国根据自己的空中防御需要划定的一个空中预警范围。
通常情况下,,,。
,。
①可以从领海基线向外延伸几十至数百海里不等②防空识别区是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安全而设立的,完全是一国的单方面行为③以该国的战略预警机和预警雷达所能覆盖的最远端作为“防空识别区”的界限④它比领空和专属经济区的范围要大得多,根本不属于国际法中的主权范畴⑤提示或警告进入“防空识别区”的他国军机不要误入或闯入主权国领空⑥一般来说,设置“防空识别区”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国籍不明的飞机侵犯主权国领空 A.②①③⑥④⑤ B.②③①④⑤⑥ C.③①④⑤②⑥ D.③①④⑥⑤②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赵孟頫,字子昂,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
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
孟頫才气英迈,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
时方立尚书省,命孟頫草诏颁天下,帝览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
”二十四年,授兵部郎中。
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
孟頫进曰:“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
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
”帝悟,乃遣他使。
二十七年,桑哥遣忻都及王济等理算天下钱粮,已征入数百万,未征者尚数千万,民不聊生,自杀者相属。
孟頫与阿剌浑撒里甚善,劝令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
阿剌浑撒里入奏,如孟頫所言,帝从之。
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其父求得他人尸,遂诬告同役者杀掀儿,既诬服。
孟頫疑其冤,留弗决。
逾月,掀儿自归,郡中称为神明。
仁宗在东宫,素知其名,及即位,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
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
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
孟頫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
篆、隶、楷、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
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
(节选自《元史·赵孟頫传》)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表述错误一项是(3分)A.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绘的是我国“七夕”这一传统节日。
C.古代男子一般有名有字,有的“名”和“字”词义相近,如杜甫,字子美;有的意思相反,如韩愈,字退之。
D.我国古代表示长度的单位很多,有步、尺、丈和射等。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射之地”。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B.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C.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D.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孟頫才华横溢,受到皇帝器重。
他看书过目成诵,写文章一挥而就;尚书省刚设立,他便承旨起草诏书,受到皇帝赞赏。
B.赵孟頫明察秋毫,断案如神。
元掀儿的父亲诬告他人,被诬告的人也已认罪,赵孟頫怀疑另有隐情,悉心审理,真相大白,受到人们称赞。
C.赵孟頫见识过人,体恤百姓。
他分析赵全案件,认为王虎臣难以秉公办理,不宜派去查案;劝阿剌浑撒里上奏免除百姓钱粮,得到皇帝应允。
D.赵孟頫文学、书画闻名天下,政治才华常被忽略。
皇帝称赞他可与李白、苏轼相比,他的书法作品被天竺国视为宝物,政治才能却少被提及。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0分)(1)仁宗在东宫,素知其名,及即位,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
(5分)(2)孟頫与阿剌浑撒里甚善,劝令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
(5分)班级:姓名:座号:成绩: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黄庭坚: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黄庭坚幼时聪颖早慧,属于神童。
他5岁就能背诵五经,“坚幼警悟,读书五行俱下,数过辄忆”。
他的父亲黄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八恺”之一的“庭坚”为其命名。
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黄庭坚从小就深受文化的浸染,他的出类拔萃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父亲的去世使得15岁的黄庭坚不得不跟着舅舅到淮南游学。
在扬州,他认识了诗人孙觉。
孙觉是著名经学家胡瑗的高足,对黄庭坚极为赞赏,后来干脆把自己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了他。
两位长辈的悉心教育,让黄庭坚受益匪浅,他们清廉的官风,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嘉祐十一年乡试时考官李询击节称绝,谓“此人不惟文理冠扬,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
第二年终登进士榜。
对黄庭坚一生影响最大的,当然是苏东坡。
他以一块洮河石砚作为见面礼,登门以弟子的身份拜见了老师,正式成为苏东坡的学生。
随着师徒二人聚会京城,黄庭坚也迎来了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
在汴京三年的时间里,黄庭坚与苏东坡朝夕相伴,得以亲耳聆听老师的教诲,受益良多。
他对苏东坡极为仰慕,痛惜跟老师学得太晚。
苏东坡也为这样的奇才弟子而十分高兴,说“又得天下才,相从百忧散”。
俩人一起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诗词唱和达百篇之多。
此时黄的诗歌创作达到一个高峰,他的声名也越来越高,并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以至有了双星闪烁、“苏黄”并称的说法。
可以说,得遇恩师苏东坡,是黄庭坚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与黄庭坚过人的才华相比,他一生的仕途极为黯淡。
当官不得领导喜欢,关键在于他总是坚持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施仁政,抚黎民,建功业”。
例如他在《虎号南山》中,对虐民的苛政就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流民叹》则描述了震后大涝,数万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
这些作品渗透出强烈的关心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仁政爱民也成为他从政的核心理念,他曾摘“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来勒石自警,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随之,他终因朋党之争和文字狱而遭贬。
贬谪诏书下达时,左右的人皆因蛮荒之地,少有人烟而替他哭泣,黄庭坚却说:“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浮生若梦,来去无迹,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忧?”或许正是在政治上屡受打击、生活上经历了太多的不如意,让黄庭坚有了更多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反而成就了他文学艺术上的辉煌。
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他首先为人所推崇的就是诗词。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曼妙诗句,皆出自他的手笔。
他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对宋代诗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认为“诗,乃至一切艺事,不能落于俗格”。
那何为“不俗”呢?“不俗”有两种:“语言高妙,似非吃烟火食”“笔下无一点尘俗气”,是为诗品不俗;“临大节不可夺”“与天地相终始”,则为人品不俗。
在二者的关系上,他提出“文章者,道之器也;言者,行之枝叶也”。
说到底在他眼中,没有人品的高洁,诗品必然俗不可耐。
黄庭坚说得好,做得更好。
他的一生,屡受恩师苏东坡的牵连,但他从未为避免贬谪而与老师划清界限,更不会暗施冷箭。
这种人生境界,保证了他诗歌的骨力,读来不仅意境悠远,而且荡气回肠。
与诗歌相比,黄庭坚的书法更为有名。
黄庭坚书法师从周越,一学就是二十年,他行笔中一波三折之势即受益于此。
尽管黄庭坚练字刻苦,但作品却难入高手法眼。
一次应宝梵寺住持之请作草书数纸,苏东坡甚是赞赏,但钱勰认为太俗。
钱勰说:“你如果见过怀素《自叙帖》,就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黄自此不肯为人作草书。
不过黄庭坚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一边从王羲之等大家的书法中汲取营养,一边师法自然,苦思突破的路径。
船工划桨的整齐动作激发了他的灵感,得以初悟草书真谛。
被贬为涪州别驾时,意外地见到了怀素《自叙帖》真迹,将《自叙帖》借回家,废寝忘食地临摹和研究,草书技法由此突飞猛进。
通过兼收并蓄,大胆创新,黄庭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终得自立门户,与苏东坡、米芾、蔡襄被时人并称“宋四家”。
“诗品、书品、人品”,黄庭坚的艺术品格,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
(选自2014年第3期《文史天地》,有删改)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黄庭坚的父亲用高阳氏后裔“八恺”之一的“庭坚”为黄庭坚命名,不单反映出父亲对他个人的期待,也直接反映出这个黄氏家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B.成为苏轼的学生后,黄庭坚有相见恨晚之感,而苏东坡对黄庭坚亦是十分满意,认为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百忧可散,欣喜有加。
C.黄庭坚的《虎号南山》《流民叹》等众多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这种强烈的国运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仕途发展的助推剂。
D.黄庭坚对于他人生仕途的遭遇比较淡然,这种淡然是他屡受打击、饱经坎坷的结果,也是他对人生和社会思考的结果。
E.黄庭坚师从周越二十年的书法成就,苏轼比较认可,但钱勰却认为黄庭坚只有见到并临摹了怀素的《自叙帖》,他才能够成为书法上的名家。
9.作者在文章题目中为什么称黄庭坚为“文化大家”?试结合传记的全文加以分析。
(6分)10.请结合全文分析黄庭坚的形象特征。
(6分)11.作者在结尾说黄庭坚“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的风骨,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