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地球卫星教案

合集下载

《人造地球卫星》教案设计

《人造地球卫星》教案设计

《人造地球卫星》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激发学生对人造地球卫星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人造地球卫星的定义和特点。

人造地球卫星的历史和发展。

人造地球卫星的应用领域。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人造地球卫星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人造地球卫星的重要性和应用。

1.4 教学资源:教材或教参,用于提供详细的知识点。

图片或视频,用于增强学生对人造地球卫星的理解。

1.5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人造地球卫星的理解程度。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的某个方面。

第二章:人造地球卫星的构造与原理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基本构造和原理。

培养学生对人造地球卫星技术的学习兴趣。

人造地球卫星的基本构造,包括卫星本体、推进系统、通信系统等。

人造地球卫星的工作原理,包括发射、轨道运行、信号传输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详细介绍人造地球卫星的构造和原理。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人造地球卫星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4 教学资源:教材或教参,提供人造地球卫星构造和原理的详细信息。

图片或视频,展示人造地球卫星的实物和运行过程。

2.5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人造地球卫星构造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人造地球卫星的构造图或解释其工作原理。

第三章: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类型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人造地球卫星轨道设计的兴趣。

3.2 教学内容: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类型,包括低地球轨道、中地球轨道、高地球轨道等。

人造地球卫星轨道的特点和选择原则。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人造地球卫星轨道的类型和特点。

采用模拟实验法,让学生通过模拟软件或模型来体验卫星轨道的运行。

教材或教参,提供人造地球卫星轨道的详细信息。

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轨道。

幼儿园大班教案《人造卫星》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人造卫星》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人造卫星》教学目标1.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能够描述卫星的基本特征2.掌握卫星发射的基本原理和过程3.提高幼儿观察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4.通过参加小组活动,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内容1.人造卫星是什么?2.卫星发射的基本原理和过程3.卫星的应用及其对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与方法热身活动在幼儿园操场或者教室地板上画出模拟发射的轨迹,幼儿围成一圈,老师给幼儿讲解卫星发射的基本原理,并要求幼儿手舞足蹈地模拟卫星发射。

导入在黑板前贴上卫星图片,让幼儿观察,用简单生动的语言告诉幼儿这是一颗南极2号卫星,并引入话题。

学习1.老师扩展幼儿的知识,让幼儿知道人造卫星是由人工制造并且用于地球轨道或其他天体的人造物体和航天器。

2.老师详细讲解卫星的发射原理,以图为例子,让幼儿逐步了解卫星的基本组成以及发射的过程。

3.老师向幼儿展示卫星发射现场及成功的视频。

4.老师再次宣传卫星的应用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操作体验1.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并给每组几个纸杯、小铁丝等材料,让他们练习设计制作“卫星”。

2.引导幼儿讨论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实施,完整过程最后进行展示并讨论,一起验证。

总结通过本次授课,幼儿进一步了解了人造卫星的概念和特点,同时进一步感悟了科技创新发展的伟大意义及其对生活的实际贡献,提升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可以从丰富一下,可以让幼儿了解一些防范措施,安全问题等,让幼儿从小学会在观察时注重安全教育。

2.教学过程可以在热身环节加一些新颖的小游戏,以便增进互动性,活跃氛围。

3.孩子在操作体验时出现了一些小矛盾或者想法的争议,可以给出一个学习桥梁来让他们学会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让他们引领学习的活动方式。

高中物理人造同步卫星教案

高中物理人造同步卫星教案

高中物理人造同步卫星教案教学内容:一、人造卫星的概念和分类1. 人造卫星的定义和作用2. 人造卫星的分类:地球同步卫星、低轨卫星、静止轨道卫星等二、地球同步卫星的特点和应用1. 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特点:轨道高度、轨道周期等2. 地球同步卫星的应用:通信、气象、导航等领域三、人造卫星的发射和运行1. 人造卫星的发射方式:火箭发射、轨道调整等2. 人造卫星的运行原理:地心引力、离心力等四、人造卫星的工作原理和构造1. 人造卫星的通信原理:信号发送、接收和传输2. 人造卫星的构造:载荷、太阳能电池板、姿态控制等五、地球同步卫星的维护和更新1. 地球同步卫星的维护方法:轨道调整、通信链路维护等2. 地球同步卫星的更新技术:卫星替换、数据更新等教学目标:1. 了解人造卫星的概念和分类,认识地球同步卫星的特点;2. 掌握人造卫星的发射和运行原理,了解人造卫星的工作原理和构造;3. 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应用领域,掌握卫星的维护和更新技术。

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人造卫星的分类和应用领域,引起学生的兴趣;二、讲解:教师介绍人造卫星的定义、作用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特点和应用;三、探究:安排学生小组讨论,探究人造卫星的发射和运行原理,分享学习成果;四、实验: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人造卫星的工作原理和构造,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五、总结: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人造卫星的维护和更新技术的理解;六、拓展:设计案例分析活动,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挑战。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等形式,评价学生对人造卫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及时进行知识巩固和拓展。

幼儿园大班教案《人造卫星》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人造卫星》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人造卫星》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认得人造卫星,并了解它的作用;2.了解卫星是如何工作的;3.培育幼儿的察看本领和分析本领。

二、教学步骤1.引入活动:通过老师讲解一张图片或者视频,引出本次课的话题——人造卫星;2.找寻学问:请幼儿先自由发表关于卫星的猜想和认得,然后老师讲解人造卫星的概念和作用,并再次强调。

3.察看实物:通过呈现一个人造卫星的样本,幼儿可以认真察看不同的部分,老师也可以带领幼儿进行互动察看。

4.探究原理:请幼儿跟随老师一起探究卫星如何工作,了解其紧要部件的作用。

5.制作卫星:让幼儿小组合作,尝试用纸板、电路板等材料进行卫星模型的制作,考虑每个部件的位置和作用。

6.呈现作品:幼儿可以在确定的时间内完成模型的制作,并在全班前诠释模型,并尽可能多地接受同学和老师的提问和反馈。

7.反思活动:通过回答老师的问题和本身的反思练习来总结本次教学活动。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引导,引发幼儿的喜好,让幼儿本身探究发觉问题的答案。

2.察看法:利用观看实物,整体对部件,部件对整体的察看方法,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卫星。

3.合作学习法:在小组里相互合作,搜集和共享信息、交流想法、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

四、教学评估1.针对本次活动制作出来的人造卫星模型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设备的完整性和外观的美观度。

2.通过教学反思,了解幼儿对卫星的认知水平,成果呈现和表达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活动过程的合作和积极参加度。

五、反思1.本节课接受启发式教学法,旨在引发幼儿喜好并学习人造卫星。

2.可加强幼儿的察看本领和分析本领,老师要深入了解幼儿的特点和本领。

3.在制作卫星时,由于材料和工具的限制,有一些幼儿的成品并不美观,需要适时为他们供应加强引导。

4.反思工作要做到适时性和针对性,并且适时反馈给家长和同事。

《人造地球卫星》教案设计

《人造地球卫星》教案设计

《人造地球卫星》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了解本课程的目的和内容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2 人造地球卫星概述定义人造地球卫星及其作用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分类和特点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轨道类型第二章:人造地球卫星的构造与原理2.1 卫星本体了解卫星本体的构成和功能了解卫星的主要部件及其作用2.2 卫星控制系统了解卫星控制系统的功能和重要性了解卫星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的方法2.3 卫星payload了解卫星payload 的定义和作用了解不同类型卫星payload 的应用和功能第三章: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与轨道设计3.1 卫星发射过程了解卫星发射的基本流程和步骤了解卫星发射设施和运载火箭的原理3.2 卫星轨道设计了解卫星轨道设计的重要性和目标学习卫星轨道类型和选择原则学习卫星轨道计算和优化方法第四章:卫星应用与服务4.1 通信卫星了解通信卫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了解不同类型的通信卫星系统及其特点4.2 地球观测卫星了解地球观测卫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了解不同类型的地球观测卫星系统及其特点4.3 其他卫星应用了解导航卫星和科学实验卫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第五章:卫星数据处理与分析5.1 卫星数据处理概述了解卫星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了解卫星数据处理的重要性和目标5.2 卫星数据预处理学习卫星数据预处理的方法和步骤学习卫星数据质量评估和修复的方法5.3 卫星数据分析与应用学习卫星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习卫星数据分析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第六章:卫星地面系统与运营管理6.1 地面系统概述了解卫星地面系统的作用和组成学习地面站的设计和功能6.2 卫星运营管理学习卫星运营的基本流程和管理工作了解卫星地面系统的维护和故障处理第七章:卫星应用案例分析7.1 通信卫星应用案例分析具体通信卫星应用的成功案例了解案例中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7.2 地球观测卫星应用案例分析具体地球观测卫星应用的成功案例了解案例中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7.3 其他卫星应用案例分析导航卫星和科学实验卫星的成功案例第八章:卫星技术发展趋势8.1 新型卫星技术了解新型卫星技术的发展动态学习新型卫星技术的应用和优势8.2 卫星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卫星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了解卫星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潜在影响第九章:卫星法律法规与政策9.1 卫星法律法规了解卫星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和框架学习卫星发射和运营的法律法规要求9.2 卫星政策与国际合作了解卫星政策的基本内容和框架学习国际卫星发射和运营的政策要求回顾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重点知识点10.2 拓展学习建议提出拓展学习的资料和资源鼓励学生进行卫星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人造地球卫星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定义及其作用掌握人造地球卫星的分类和特点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轨道类型重点环节2:卫星构造与原理理解卫星本体的构成和功能掌握卫星主要部件的作用理解卫星控制系统的功能和重要性掌握卫星payload 的定义和作用重点环节3:卫星发射与轨道设计掌握卫星发射的基本流程和步骤理解卫星发射设施和运载火箭的原理掌握卫星轨道设计的重要性和目标掌握卫星轨道类型和选择原则掌握卫星轨道计算和优化方法重点环节4:卫星应用与服务理解通信卫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理解地球观测卫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理解导航卫星和科学实验卫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重点环节5:卫星数据处理与分析理解卫星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掌握卫星数据预处理的方法和步骤理解卫星数据质量评估和修复的方法掌握卫星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重点环节6:卫星地面系统与运营管理理解卫星地面系统的作用和组成掌握地面站的设计和功能理解卫星运营的基本流程和管理工作掌握卫星地面系统的维护和故障处理重点环节7:卫星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具体通信卫星应用的成功案例分析具体地球观测卫星应用的成功案例分析导航卫星和科学实验卫星的成功案例重点环节8:卫星技术发展趋势了解新型卫星技术的发展动态掌握新型卫星技术的应用和优势分析卫星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了解卫星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潜在影响重点环节9:卫星法律法规与政策了解卫星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和框架掌握卫星发射和运营的法律法规要求了解卫星政策的基本内容和框架掌握国际卫星发射和运营的政策要求回顾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重点知识点提出拓展学习的资料和资源鼓励学生进行卫星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

《人造地球卫星》导学案

《人造地球卫星》导学案

《人造地球卫星》导学案一、课程背景《人造地球卫星》是一门关于卫星技术和应用的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卫星的分类、发射、运行原理以及在通信、导航、气象等领域的应用。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卫星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他们未来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分类及其功能;2. 掌握卫星的发射和运行原理;3. 熟悉卫星在通信、导航、气象等领域的应用;4. 培养学生对卫星技术的高度兴趣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1. 人造地球卫星的分类及功能;2. 卫星的发射原理和过程;3. 卫星的运行原理和维护;4. 卫星在通信、导航、气象等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卫星的相关知识;2. 实例分析:教师通过实例分析的方式展示卫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卫星研究机构或企业,了解实际应用情况;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卫星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学生的课堂积极参与程度和发言质量;2. 作业完成: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和作业质量;3. 实验报告: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撰写的实验报告。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卫星技术教材;2. 多媒体: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卫星技术相关图表和视频;3. 实验设备:准备相关的卫星模型和实验设备;4. 参观机构:联系相关卫星研究机构或企业安排学生参观。

七、教学安排1. 第一周:介绍人造地球卫星的分类及功能;2. 第二周:讲解卫星的发射原理和过程;3. 第三周:探讨卫星的运行原理和维护;4. 第四周:展示卫星在通信、导航、气象等领域的应用;5. 第五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

八、教学反馈学生完成课程后,进行问卷调查和班级讨论,了解他们对课程的反馈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人造卫星教案1

人造卫星教案1

人造卫星教案(一)高考目标:II类。

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人造卫星问题。

(二)教学目标:熟练掌握万有引力定律与卫星结合的各种问题.(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人造卫星各种相关量的求解.2、难点:第一宇宙速度的理解.预练题: 如图所示,图1a的圆心在地球自转的轴线上,圆b、c、d的圆心均在地球的地心上,对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而言 ( )A.卫星的轨道可能为a B.同步卫星的轨道可能为bC.卫星的轨道可能为c D.卫星的轨道可能为d小结:①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视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引力提供向心力提供向心力. ②人造卫星轨道平面必过地心.例题1: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

(1)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运行轨道距离地面高度为h,求卫星的运行周期T。

(2)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求卫星运行的最小周期Tmin=?(3)推导第一宇宙速度v1的表达式(卫星在中心天体表面附近绕天体中心运行的速度即为第一宇宙速度v1) ?小结:①天体的第一宇宙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②其他未知天体的第一宇宙速度如何求?例题2⑴已知地球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 轨道半径为r求地球质量M=?⑵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地面处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 万有引力常量为G,求地球质量M=? 求地球的平均密度ρ=?巩固题1:已知地球半径为R,月球半径为r,地球与月球中心之间的距离为s。

月球公转周期为T1,地球自转周期为T2,地球公转周期为T3,万有引力常量为G,由以上条件可知利用下列哪组数据,可以计算出地球质量()A.已知地球的半径和地面的重力加速度B.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和周期C.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和线速度D.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和周期思维总结:①是根据地球表面的物体,利用黄金代换的关系得出的g=或M=.②是根据绕中心天体运转的卫星的周期和轨道半径求出中心天体的质量.巩固题2:把火星和地球都视为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

大班人造卫星教案

大班人造卫星教案

大班人造卫星教案一、教案背景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下,人类已经成功地将卫星送入太空并实现了全球通信、地球观测、天气预报等功能。

通过学习人造卫星,可以让大班幼儿对宇宙的奥秘和科技的力量有初步了解,培养他们对科技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人造卫星的定义、种类和实际应用。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

3. 提高幼儿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件或图片展示卫星的形象。

2. 玩具模型或手绘的人造卫星。

3. 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或小故事关于人造卫星的介绍。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宇宙和星星的视频进行导入,让幼儿对宇宙有初步的认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引入展示课件或图片,向幼儿介绍人造卫星的定义,并和幼儿一起探讨人造卫星可以做些什么。

3. 互动讨论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幼儿进行互动讨论,比如:你们都听说过人造卫星吗?你们知道人造卫星有哪些种类?你们觉得人造卫星有哪些应用?通过互动讨论,帮助幼儿发现人造卫星的重要性和用途。

4. 实物展示展示玩具模型或手绘的人造卫星,让幼儿近距离观察和了解卫星的形状和结构,并引导幼儿进行自由的探索和研究。

5. 故事分享阅读适合幼儿的图书或小故事,讲解人造卫星是如何被发射到太空的、如何工作的,以及在地球上有哪些实际应用。

通过故事的方式,帮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人造卫星的原理和功能。

6. 小组活动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个队长,让幼儿围绕人造卫星展开讨论和合作。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应用领域,例如通信、气象预报、地球观测等,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卫星应用场景,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7. 总结回顾回顾今天所学习的内容,让幼儿用自己的话简单总结人造卫星的定义、种类和应用场景,并鼓励他们对科技的进步充满好奇和兴趣。

五、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和家长一起探讨卫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绘制一个与人造卫星相关的插图。

2. 深入学习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拓展人造卫星的知识,深入了解卫星的运行轨道、发射技术等科技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人造地球卫星课型: 一对二同步复习(基础) 科目: 物理 备课时间: 2012.7.2 讲师: 邝飞云 课程适合学生: 人教版高一学生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人造卫星各个物理量的变化规律2.掌握三个宇宙速度及其意义3.掌握同步卫星的特点教学内容 人造地球卫星、同步卫星、宇宙速度、人造卫星的超重和失重 重点人造卫星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同步卫星的特征 难点 灵活运用已知天体的物理量计算未知天体的物理量、灵活运用万有引力和向心力计天体物理量知识导入: 一、人造地球卫星。

这里特指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实际上大多数卫星轨道是椭圆,而中学阶段对做椭圆运动的卫星一般不作定量分析。

1、卫星的轨道平面:由于地球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所以卫星的轨道平面一定过地球球心,球球心一定在卫星的轨道平面内。

2、原理:由于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以地球对卫星的引力充当卫星所需的向心力,于是有3、人造卫星运动的物理量: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 ①向心加速度向a 与r 的平方成反比。

向a =2r GM 当r 取其最小值时,向a 取得最大值。

a 向max =2RGM =g=9.8m/s 2 ②线速度v 与r 的平方根成反比v =rGM ∴当h↑,v↓ 当r 取其最小值地球半径R 时,v 取得最大值。

v max =R GM =Rg =7.9km/s ③角速度ω与r 的三分之三次方成反比ω=3r GM ∴当h↑,ω↓ 当r 取其最小值地球半径R 时,ω取得最大值。

ωmax =3RGM =R g ≈1.23×10-3rad/sr Tm r m r m ma r GmM 2222)2(πωυ====④周期T 与r 的二分之三次方成正比。

T=2GMr 3π ∴当h↑,T↑ 当r 取其最小值地球半径R 时,T 取得最小值。

T min =2GMR 3π=2g R π≈84 min 卫星的能量:(类似原子模型)r 增⇒v 减小(E K 减小=E p 增加),所以 E 总增加;需克服引力做功越多,地面上需要的发射速度越大【例1】 如图6—5—1所示,a 、b 、c 是地球大气层外圆形轨道上运动的三颗卫星,a 和b 的质量相等且小于c 的质量,则 ( )A .b 所需向心力最小B .b 、c 的周期相同且大于a 的周期C .b 、c 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且大于a 的向心加速度D .b 、c 的线速度大小相等,且小于a 的线速度【例2】假如一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半径增加到原来的2倍,仍做匀速圆周运动,则 ( )A .根据公式v =ωr 可知卫星运动的线速度将增大到原来的2倍B .根据公式F = mv 2r可知卫星所需的向心力将减小到原来的1/2 C .根据公式F =G Mm r 2可知地球提供的向心力将减小到原来的1/4 D .根据上述B 和C 中给出的公式可知,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将减小到原来的22【例3】两个人造地球卫星,其轨道半径之比R 1∶R 2=2∶1,求两卫星的(1)a 1∶a 2=? (2)v 1∶v 2=?(3)ω1∶ω2=? (4)T 1∶T 2=?二.宇宙速度及其意义1、三个宇宙速度的值分别为 第一宇宙速度:物体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最小发射速度(又叫最大环绕速度、近地环绕速度)其值为:km /s 9.71=v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一: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就是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G ()2h r mM +=m ()h r v +2,v=h r GM +。

当h↑,v↓,所以在地球表面附近卫星的速度是它运行的最大速度。

其大小为r >>h (地面附近)时,1GM V r==7.9×103m/s方法二:在地面附近物体的重力近似地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重力就是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21v mg m r h =+.当r >>h 时.g h ≈g 所以v 1=gr =7.9×103m/s 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如果卫星的速大于km/s 9.7而小于 km/s 2.11,卫星将做椭圆运动。

当卫星的速度等于或大于km/s 2.11的时候,物体就可以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成为绕太阳运动的人造行星,或飞到其它行星上去,把km /s 2.112=v 叫做第二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是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物体挣脱太阳系而飞向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空间所需要的最小发射速度,又称逃逸速度,其值为:km/s 7.163=v应该熟记常识:地球公转周期1年, 自转周期1天=24小时=86400s , 地球表面半径6.4x103km 表面重力加速度g=9.8 m/s 2 月球公转周期30天2、当发射速度v 与宇宙速度分别有如下关系时,被发射物体的运动情况将有所不同 ①当v <v 1时,被发射物体最终仍将落回地面;②当v 1≤v <v 2时,被发射物体将环绕地球运动,成为地球卫星;③当v 2≤v <v 3时,被发射物体将脱离地球束缚,成为环绕太阳运动的“人造行星”; ④当v ≥v 3时,被发射物体将从太阳系中逃逸。

【例4】我国发射一颗绕月运行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设该卫星的轨道是圆形的,且贴近月球表面,已知月球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81,月球的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 1/4,地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约为7.9 km/s.则该探月卫星绕月运行的速率约为 ( )A .0.4 km/sB .1.8 km/sC .11 km/sD .36 km/s【例5】某人在一星球上以速率v 竖直上抛一物体,经时间t 落回手中,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为R ,求这个星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三、同步卫星(所有的通迅卫星都为同步卫星)1、同步卫星:“同步”的含义就是和地球保持相对静止(又叫静止轨道卫星),所以其周期等于地球自转周期,既T =24h ,2、特点:①非同步人造地球卫星其轨道平面可与地轴有任意夹角,而同步卫星一定位于赤道的正上方,不可能在与赤道平行的其他平面上。

②地球同步卫星的周期: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③同步卫星必位于赤道上方h 处,且h 是一定的. rm r MmG 22ω= 得23ωGM r =故 kmR r h 35800=-=④地球同步卫星的线速度:环绕速度由r m rMm G 22υ=得s km rGM v /08.3== ⑤运行方向一定自西向东运行⑥三颗同步卫星作为通信卫星,则可覆盖全球. 【例6】已知地球的半径为R =6400 km ,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 取9.8 m/s2,若发射一颗地球的同步卫星,使它在赤道上空运转,其高度和线速度应为多大?【例7】地球同步卫星是指相对于地面不动的人造地球卫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它可以在地面上任一点的正上方,且离地心的距离可按需要选择不同的值B .它可以在地面上任一点的正上方,但离地心的距离是一定的C .它只能在赤道的正上方,但离地心的距离可按需要选择不同的值D .它只能在赤道的正上方,且离地心的距离是一定的【例8】已知地球同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约为地球半径的6倍.若某行星的平均密度为地球平均密度的一半,它的同步卫星距其表面的高度是其半径的2.5倍,则该行星的自转周期约为A. 6小时B. 12小时C. 24小时D. 36小时四、人造卫星中的“超重”和“失重”○1在发射人造卫星时,卫星尚未进入轨道的加速过程中,由于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或加速度由竖直向上的分量),卫星内的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这种情况与加速上升电梯中物体的超重相同。

○2卫星进入轨道后,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卫星的加速度等于轨道处的重力加速度,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凡是工作原理与重力有关的仪器(如天平、水银气压计等)在卫星中都不能正常适用。

凡是与重力有关的实验,在卫星中都无法进行。

【例9】一火箭从地面由静止开始以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火箭中有一质量为1.6kg 的科考仪器。

在火箭上升到距地面某一高度时科考仪器的视重为9N ,则此时火箭离地球表面的距离为地球半径R 的(地表面处重力加速度g =10m/s2) ( )A.2倍B.3倍C.4倍D.1/2倍五、人造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关系当人造天体具有较大的动能时,它将上升到较高的轨道运动,所以在较高轨道上运动的人造天体具有较小的动能。

反之,如果人造天体在运动中动能减少,它的轨道半径将减小,在这一过程中,因引力对其做正功,故导致其动能将增大。

同样质量的卫星在不同高度轨道上的机械能不同。

其中卫星的动能为r GMm E K 2=,由于重力加速度g 随高度增大而减小,所以重力势能不能再用E p =mgh 计算,而要用到公式rGMm E P -=(以无穷远处引力势能为零,M 为地球质量,m 为卫星质量,r 为卫星轨道半径。

由于从无穷远向地球移动过程中万有引力做正功,所以系统势能减小,为负。

)因此机械能为rGMm E 2-=。

同样质量的卫星,轨道半径越大,即离地面越高,卫星具有的机械能越大,发射越困难。

Q v 2 v 3 P v 4 v 1 例题精选:【例10】 宇宙飞船和空间站在同一轨道上运行,若飞船想与前面的空间站对接,飞船为了追上空间站,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 )A .飞船加速直到追上空间站,完成对接B .飞船从原轨道减速至一个较低轨道,再加速追上空间站完成对接C .飞船加速至一个较高轨道再减速追上空间站完成对接D .无论飞船如何采取何种措施,均不能与空间站对接【例11】“神舟三号”顺利发射升空后,在离地面340km 的圆轨道上运行了108圈。

运行中需要多次进行 “轨道维持”。

所谓“轨道维持”就是通过控制飞船上发动机的点火时间和推力的大小方向,使飞船能保持在预定轨道上稳定运行。

如果不进行轨道维持,由于飞船受轨道上稀薄空气的摩擦阻力,轨道高度会逐渐降低,在这种情况下飞船的动能、重力势能和机械能变化情况将会是A .动能、重力势能和机械能都逐渐减小B .重力势能逐渐减小,动能逐渐增大,机械能不变C .重力势能逐渐增大,动能逐渐减小,机械能不变D .重力势能逐渐减小,动能逐渐增大,机械能逐渐减小【例12】 如图所示,某次发射同步卫星时,先进入一个近地的圆轨道,然后在P 点点火加速,进入椭圆形转移轨道(该椭圆轨道的近地点为近地圆轨道上的P ,远地点为同步轨道上的Q ),到达远地点时再次自动点火加速,进入同步轨道。

设卫星在近地圆轨道上运行的速率为v 1,在P 点短时间加速后的速率为v 2,沿转移轨道刚到达远地点Q 时的速率为v 3,在Q 点短时间加速后进入同步轨道后的速率为v 4。

试比较v 1、v 2、v 3、v 4的大小,并用小于号将它们排列起来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