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

合集下载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学设计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学设计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学设计第一篇: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学设计第五节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过程设计:教师通过讲解、分析、介绍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及相关的航天知识。

让学生通过讨论,阅读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通过例题的分析扩大知识面,通过例题的分析巩固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人造卫星的有关发射、运行的知识2.简述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推导第一宇宙速度能力目标有对所学知识进行转化的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2.通过对天体运动轨迹的描绘展示了物理图像的形式美.三、重点难点重点:卫星运行的速度、周期、加速度难点:卫星运动的速度和卫星发射速度的区别四、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讲解,分析,介绍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及相关的航天知识。

学生通过讨论,阅读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通过立体的分析巩固知识。

五、课时安排 1课时六、教具媒体:多媒体电脑七、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在科学技术欠发达的古代,“嫦娥奔月”只能是美丽的传说。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而开创人类的航天新纪元;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艘“东方号”载人飞船,尤里·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位航天员,揭开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序幕;1969年7月20日,美国航天员阿姆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陆舱降落在月球赤道附近的静海区,首次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理想……人类进入了航天时代。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造地球卫星方面的基本知识。

【板书】§6.5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二)新课讲授离地面一定高度的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射出,由于重力作用,物体将做平抛运动即最终要落回地面。

但如果射出的速度增加,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板书】一、人造地球卫星演示牛顿设想原理图。

由于抛出速度不同,物体的落点也不同。

当抛出速度达到一定大小,物体就不会落回地面,而是在引力作用下绕地球旋转,成为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掌握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定义与分类2. 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3. 第一宇宙速度与第二宇宙速度4. 人造卫星的轨道稳定性5. 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第一宇宙速度与第二宇宙速度的概念及计算。

2. 教学难点:人造卫星轨道稳定性的原理及其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轨道速度的计算等知识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人造卫星轨道稳定性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造卫星发射的壮观画面,引导学生关注人造卫星及其相关知识。

2. 讲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区分不同类型的卫星。

3. 讲解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宇宙速度与第二宇宙速度的概念。

4. 运用公式计算人造卫星的轨道速度,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 分析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讲解人造卫星轨道稳定性的原理及其应用,引导学生关注卫星导航、通信等技术。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人造卫星轨道速度及稳定性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人造卫星基本概念和轨道速度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有关人造卫星轨道速度计算和轨道稳定性的练习题,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人造卫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或航天博物馆,深入了解人造卫星和相关航天技术。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太空中的运动规律。

2. 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定义及意义。

3. 能够运用宇宙速度的概念解释一些与卫星相关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介绍人造卫星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地球轨道上的运动。

2. 第一宇宙速度:解释第一宇宙速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其与卫星轨道稳定性的关系。

3. 第二宇宙速度:阐述第二宇宙速度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卫星脱离地球引力束缚的重要性。

4. 第三宇宙速度:讲解第三宇宙速度的定义,让学生掌握卫星逃离太阳系的速度门槛。

5. 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宇宙速度在航天技术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宇宙速度的定义及意义。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卫星轨道运动、宇宙速度计算等环节,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宇宙速度在航天技术中的应用。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宇宙速度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卫星轨道运动、宇宙速度计算等环节。

2. 教学课件:包含人造卫星图片、宇宙速度示意图等。

3. 实际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宇宙速度在航天技术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宇宙速度的兴趣。

2. 讲解第一宇宙速度:阐述第一宇宙速度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其与卫星轨道稳定性的关系。

3. 讲解第二宇宙速度:阐述第二宇宙速度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卫星脱离地球引力束缚的重要性。

4. 讲解第三宇宙速度:讲解第三宇宙速度的定义,让学生掌握卫星逃离太阳系的速度门槛。

5.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宇宙速度在航天技术中的重要作用。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宇宙速度在航天领域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宇宙速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020学年高中物理第3章4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教科版必修2(2021-2022学年)

2020学年高中物理第3章4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案教科版必修2(2021-2022学年)

4.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人造卫星与宇宙速度1.人造卫星卫星是太空中绕行星运动的物体.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围绕地球运行轨道的国家是前苏联.2.宇宙速度1.思考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第一宇宙速度是能使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最小发射速度.ﻩﻩ( )(2)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最小速度.()(3)第二宇宙速度是卫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时近地点的速度.ﻩﻩ()ﻬ(4)如果在地面发射卫星的速度大于11。

2 km/s,卫星会永远离开地球.()(5)要发射一颗人造月球卫星,在地面的发射速度应大于16。

7 km/s. ﻩ()【提示】(1)√(2)× (3)×(4)√ (5)×2.下面关于同步通信卫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各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的高度和速率都是相等的B.同步通信卫星的角速度虽已被确定,但高度和速率可以选择,高度增加,速率增大;高度降低,速率减小,仍同步C.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周期是114 min,比同步通信卫星的周期短,所以第一颗人造卫星离地面的高度比同步通信卫星的低D.同步通信卫星的速率比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速率小B [同步通信卫星的周期与角速度跟地球自转的周期与角速度相同,由ω= 错误!和h=r-R知卫星高度确定.由v=ωr知速率也确定,A正确,B错误;由T=2π 错误!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高度比同步通信卫星的低,C正确;由v=错误!知同步通信卫星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速率小,D正确.故选B.]3.关于第一宇宙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环绕运行的最小速度B.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环绕运行的最大速度C.第一宇宙速度是地球同步卫星环绕运行的速度D.不同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都是相同的B[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等于靠近地面附近飞行的卫星绕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由G错误!=m错误!未定义书签。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宇宙速度教学目标:1. 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应用。

2. 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定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宇宙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应用。

2. 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定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计算及应用。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教学视频或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人造卫星发射升空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造卫星。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人造卫星吗?它在地球上有什么应用?”二、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讲解人造卫星的定义: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发射到太空中的卫星。

2. 介绍人造卫星的分类:地球卫星、行星卫星、太阳卫星等。

3. 讲解人造卫星在地球上的应用:通信、导航、气象、地球观测等。

三、宇宙速度的定义及计算(15分钟)1. 讲解第一宇宙速度:使物体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最小发射速度。

2. 讲解第二宇宙速度:使物体脱离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3. 讲解第三宇宙速度:使物体脱离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四、宇宙速度之间的关系(10分钟)1. 讲解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或绘制图表,理解宇宙速度之间的关系。

五、应用宇宙速度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提出实际问题,如:“一颗卫星以第一宇宙速度绕地球运行,它的运行周期是多少?”2. 引导学生运用宇宙速度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宇宙速度的定义及计算,使学生了解了人造卫星在地球上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宇宙速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及宇宙速度的概念。

2.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宇宙速度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2.学具:计算器、笔记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人造卫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造卫星的发射。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造卫星是如何发射的吗?它和宇宙速度有什么关系?第二环节:探究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1.讲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卫星发射的基本过程。

2.展示卫星发射动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发射原理。

3.提问:人造卫星发射过程中,为什么需要达到一定的速度?第三环节:讲解宇宙速度的概念1.介绍宇宙速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宇宙速度的三个级别。

2.分别解释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

3.展示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第四环节:推导宇宙速度1.利用物理公式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引导学生理解推导过程。

2.讲解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掌握推导方法。

3.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根据推导过程,自己尝试推导出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吗?第五环节:实例分析1.给出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讲解实例的解题过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举出其他关于宇宙速度的应用实例吗?第六环节:课堂小结2.强调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什么疑问或收获?五、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

2.完成课后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3.深入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过程,拓展知识面。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和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点。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宇宙速度在人造卫星发射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宇宙速度: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

2. 第二宇宙速度: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进入近地轨道的速度。

3. 第三宇宙速度: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进入太阳系外的速度。

4. 人造卫星的发射及轨道类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应用。

2. 教学难点:人造卫星发射原理及轨道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宇宙速度的定义和应用。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展示人造卫星发射过程和轨道类型。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宇宙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表面的物体运动,引出宇宙速度的概念。

2. 讲解第一宇宙速度:阐述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让学生理解第一宇宙速度的重要性。

3. 讲解第二宇宙速度:解释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进入近地轨道的速度,引导学生认识到第二宇宙速度与人造卫星发射的关系。

4. 讲解第三宇宙速度:阐述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进入太阳系外的速度,让学生了解第三宇宙速度的意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宇宙速度在人造卫星发射中的应用。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宇宙速度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六、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火箭推进原理、发射窗口的选择。

2. 卫星轨道类型:低地球轨道、中地球轨道、高地球轨道、太阳同步轨道。

3. 宇宙速度在卫星发射中的应用:卫星轨道设计、发射能量计算。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发射原理、卫星轨道类型及宇宙速度在发射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卫星轨道设计、发射能量计算。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人造卫星发射实例。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物理教案-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宇宙中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宇宙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卫星的定义、人造卫星的分类及其应用。

2. 宇宙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

3. 人造卫星发射原理:卫星发射过程、火箭推进原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宇宙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的应用、人造卫星发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造卫星及其宇宙速度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人造卫星发射过程,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卫星发射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卫星的定义、人造卫星的分类及其应用。

3. 引入宇宙速度的概念: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

4. 讲解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运用物理公式进行计算。

5. 分析人造卫星发射原理:卫星发射过程、火箭推进原理。

6.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卫星发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人造卫星基本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卫星发射案例,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人造卫星在通信、导航、地球观测等领域的应用。

2. 探讨宇宙速度在航天工程中的重要性。

3. 介绍我国人造卫星发射的历史和现状。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人造卫星发射过程、宇宙速度的计算方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物理教案
1、通过对行星绕恒星的运动及卫星绕行星的运动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万有引力作为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能解决天体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在加强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同时,还应注重卫星的发射过程.请教师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一、天体运动和人造卫星运动模型
二、地球同步卫星
三、卫星运行速度与轨道
卫星从发射升空到正常运行的连续过程,一般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轨道.例如发射轨道、转移轨道、运行轨道、同步轨道、返回轨道等.有些卫星的发射并不是直接到达运行轨道,而需要多次变轨.例如地球同步卫星就是先发射到近地的圆轨道上,再
变为椭圆形转移轨道,最后在椭圆形轨道的远地点变为同步轨道.因此发射过程需多级火箭推动.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和计算机
问题:
1、地球绕太阳作什么运动?
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2、谁提供了向心力?
回答:地球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
3、人造卫星绕地球作什么运动?
回答: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4、谁提供了向心力?
回答:卫星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
请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例题1、根据观测,在土星外围有一个模糊不清的光环,试用力学方法判定土星的光环究竟是与土星相连的连续物,还是绕土星运转的小卫星群?
分别请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并加以解释:
1、如果是连续物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成正比,
2、如果是卫星则:这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这个题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
问题:1、卫星是用什么发射升空的?
回答:三级火箭
2、卫星是怎样用火箭发射升空的?
学生可以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目:
例题2、1999年11月21日,我国“神州”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并收回,这是我国航天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将重达8.4t的飞船向上送至近地轨道1,飞船与火箭分离后,在轨道1上以速度7.2km/s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试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例题(2)(3)(4)问画出图示.
(2)轨道1离地的高度约为: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1600km
故选(B)
(3)飞船在轨道1上运行几周后,在点开启发动机短时间向外喷射高速气体使飞船加速,关闭发动机后飞船沿椭圆轨道2运行,
到达点开启发动机再次使飞船加速,使飞船速率符合圆轨道3的要求,进入轨道3后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利用同样的方法使飞船离地球越来越远,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如何变化?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所以飞船在轨道2上从点到点过程中,速率将减小.
(4)飞船在轨道1、2、3上正常运行时:
①飞船在轨道1上的速率与轨道3上的速率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轨道1上的速率大.
②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2上经过点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一样大
③飞船在轨道1上经过点的加速度与飞船在轨道3上经过点
的加速度哪个大?为什么?
回答:轨道1上的加速度大.
探究活动
收集资料。

组织学生编写相关论文。

1、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到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历史过程。

2、我国的人造卫星现在在天空中飞翔的有多少颗及它们的周期。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