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蝴蝶梦》中的丽贝卡解读性格与命运

合集下载

《蝴蝶梦》:从三个角度来解读女主吕蓓卡性格扭曲的深层次原因

《蝴蝶梦》:从三个角度来解读女主吕蓓卡性格扭曲的深层次原因

《蝴蝶梦》:从三个⾓度来解读⼥主吕蓓卡性格扭曲的深层次原因《蝴蝶梦》的作者达芙妮·杜穆⾥埃(1907 - 1989)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她是英国那个时代最具影响⼒的世界级作家之⼀。

⼩说⼀经⾯世,就得到了众多赞誉:悬疑⼩说最⾼殊荣安东尼奖:20世纪最佳⼩说BBC百部英国⼈最爱的⽂学作品20世纪百部推理经典1938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蝴蝶梦》这部⼩说结构精巧,⽤了⼀种细腻的笔触塑造了⼀群⽣动的⼈物,和他们离奇的故事。

⼩说⼀开始就向我们展⽰出了曼陀丽庄园,它的美丽和神秘,⽆不牵动着我们的内⼼。

可是当我们⾛进这座深深的庭院,看到的是⼀个充满悬疑的爱情故事,却丝毫感受不到美好和浪漫,当所有的谜底展现在我们⾯前的时候,我们只有深深地叹息,叹息这个吕蓓卡,聪明绝顶,却⼜有着蛇蝎⼼肠的⼥⼦。

⼩说的⼥主⼈公吕蓓卡是⼀个美丽⽽⾼贵的⼥⼦,她游⾛于上流社会,受到众⼈追捧,可她⾻⼦⾥却放荡,霸道。

后来吕蓓卡发现⾃⼰患了不治之症,也许是害怕⾃⼰死后,丈夫会揭穿她丑恶的⾯具,将她的不伦隐私公之于众,同时为了保持她在她在众⼈⾯前⼀贯的⾼贵和优雅形象。

她决定⾃杀并设计布局成迈克西姆杀了⾃⼰,⽽迈克西姆⼀直⽣活在吕蓓卡死去的阴影中。

被众⼈称颂不已的吕蓓卡,为何会有着如此截然不同的两⾯性,她每天在外⼈眼⾥和家中扮演着两种⾯孔:天使和恶魔,在这两种⼈格之间随意穿梭,并乐此不疲,已经达到了⼀种疯狂⽽病态的程度。

今天我将从吕蓓卡的个⼈性格、家庭因素和当时⼥主所处的社会环境因素⼊⼿,解读⼀下⼥主性格扭曲的深层次原因。

01、吕蓓卡的个⼈因素:吕蓓卡美貌且颇有魄⼒和才⼲,同时她是控制欲望极强的⼥⼈,为了在众⼈⾯前维持⾃⼰的形象内⼼饱受煎熬,最终导致⼈格分裂①吕蓓卡漂亮聪明能⼲,能够轻易捕获所有⼈的欢⼼,于是她很快就沉迷于这种感觉,但同时带来的焦虑感也令她倍感压⼒吕蓓卡在众⼈的眼⾥简直就是⼀个完美的尤物,她集美貌与智慧于⼀⾝,“男⼈﹑⼥⼈﹑⼩孩, 还有狗, 都会被她迷住。

《蝴蝶梦》中丽蓓卡的人格面具研究

《蝴蝶梦》中丽蓓卡的人格面具研究

《蝴蝶梦》中丽蓓卡的人格面具研究作者:陈雪菲杨东英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24期摘要:二十世纪英国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笔下的丽蓓卡是世人眼中的完美女性,她不断压抑自己的本性来迎合社会赋予她的角色,而这最终导致了她的悲惨生活。

本文旨在以人格面具理论为视角,探讨丽蓓卡人格面具不平衡发展的原因以及对她生活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丽蓓卡;不平衡;人格面具一、引言《蝴蝶梦》是达芙妮·杜穆里埃的代表之作,自发表以来便受到了文学界极大的关注,研究者从叙事学、哥特主义、女性主义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

其中的人物丽蓓卡由于其人物性格的特殊性,更是不乏研究者对其进行多角度的探讨。

但是,从人格面具理论角度研究丽蓓卡的文献还十分有限,故本文以荣格的心理学理论人格面具为视角,主要探讨丽蓓卡不平衡的人格面具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其造成的影响,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作者杜穆里埃对人们尤其是女性所表现出的人文關怀。

二、人格面具人格面具理论是瑞士精神分析学家卡尔·荣格的心理学理论之一。

依据荣格的理论,人格面具“作为人类面对外部世界的面具,一方面使人给他人留下特定的印象,另一方面也会掩盖人们的真实自我。

”(Carl Jung, 1953)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融入外部社会,人格面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它可以压制人们本心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规范其行为,使人们的形象符合社会赋予其的特定形象,帮助人们平衡自己的内心与外部世界,从而达到与社会的有机融合。

但是,依据荣格理论,人格面具的不平衡发展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人们太过于依照社会的标准以及他人的眼光去表现自己,不断压抑自身原有的个性发展,从而产生焦虑、暴躁、恐惧、暴力、反叛等问题。

《蝴蝶梦》中的丽蓓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出身高贵,是豪宅的女主人,在世人眼中,她举止优雅、行为得体,是一个完美的女人。

然而,其本性并非如此。

迫于世俗的眼光,她不断压抑自己,最终导致了极端行为的出现。

“反抗”或“顺从”:自然主义色彩下《蝴蝶梦》中女主两极生存

“反抗”或“顺从”:自然主义色彩下《蝴蝶梦》中女主两极生存

“反抗”或“顺从”:自然主义色彩下《蝴蝶梦》中女主两极生存《蝴蝶梦》是英国女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38年。

作者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通过“我”之口呈现了一个神秘莫测的自然主义色彩丛林女王吕蓓卡。

吕蓓卡的放荡不羁与“我”的温良恭顺形成了鲜明对比并互文着当时的女性存在。

通过展现两位女主在男权社会立足的两极生存方式,《蝴蝶梦》透露了强烈的环境塑人、适者生存的自然主义逻辑,诠释了环境局限下女性乌托邦理想的困境。

标签:自然主义;生存法则;环境塑人;男权社会;女性乌托邦一、曼陀丽:冷酷的生存环境依托达尔文进化论所生长成熟的自然主义文学流派,拥趸“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强调环境与人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及环境对人性与命运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蝴蝶梦》中所建构的故事发生地“曼陀丽庄园”承托起全书的自然主义基底,是冷酷无情、物欲横流的“自然主义氛围”[1]中的“丛林”的化身。

曼陀丽是世人眼中的“仙乡”,有着馥郁芬芳的杜鹃谷玫瑰园、品味超群的书画藏品、庞大巍峨的哥特风建筑群,毗邻海岸,坐拥大把的服务周到的管家仆人,而一年一度的变装晚宴也代表了上流社会的审美趣味。

然而这所宅第中森严的阶级感与物欲感却泯灭了大部分“仙乡”的温馨色彩,使曼陀丽成为一个清冷而遗世独立的形象。

小说中的“我”跟随男主人迈克西姆来到曼陀丽,平民出身、青涩无知的“我”是一个实打实的闯入者,刚到宅第便被曼陀丽的代表人物、宅邸总管丹弗斯太太给了个下马威:丹弗斯太太率众人夹道迎接这位平民新娘“我”,慌亂之中“我”竟将两只手套都掉在了地上,而丹弗斯太太借拾起的机会给予“我”轻蔑的眼色——这是上流阶层对捉襟见肘、强装镇定的灰姑娘的首次示威。

事实上整个曼陀丽的人始终对“我”是不待见的,以一个居高临下的姿态看待这位高攀的“灰姑娘”。

“你要知道,你和吕蓓卡是多么不同!”通过配角的口吻,作者时刻强调“我”闯入者形象的格格不入。

《蝴蝶梦》的女性主义分析

《蝴蝶梦》的女性主义分析

《蝴蝶梦》的女性主义分析郭逦盛楠【摘要】《蝴蝶梦》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吕蓓卡和“我”,分别是传统男性社会标准下的“妖妇”与“天使”.但在父权社会失语的吕蓓卡实为一个女性意识已经觉醒的双性同体,而拥有话语权的“我”却不过是一个被男性社会操控的木偶.她们二人最终的结局固然有时代的原因及顺从男权的成分,但这种伪装无法掩盖隐藏在小说题目和吕蓓卡影响力中的女性的呼喊.正是这种巧妙的双声话语,使得这部小说不仅颇有艺术价值,更有思想深度,从而成为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期刊名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46-49)【关键词】《蝴蝶梦》;吕蓓卡;“我”;女性主义【作者】郭逦盛楠【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蝴蝶梦》原名《吕蓓卡》(又译《丽贝卡》),是英国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发表于1938 年。

小说一问世,就因其扑朔迷离的情节、缠绵悱恻的情感而深受人们喜爱。

在小说中,作者杜穆里埃成功刻画出了两位迥然不同的女主人公形象——吕蓓卡和“我”。

女学者苏珊·格巴和桑德拉·吉尔伯特在著作《阁楼上的疯女人——女作家与19 世纪的文学想象》中,对传统文学中的妇女形象进行了重新界定并得出结论:在传统的、特别是男性作家的文本中,女性形象多是以两种单一的表现形式出现的,即天使和妖妇。

天使是男性审美理想的体现,妖妇则表达了他们的厌恶心理。

《蝴蝶梦》中的两位女主人公——“我”和吕蓓卡——恰恰可以与此对应起来[1]。

然而作为女性作家的杜穆里埃,她虽然模仿传统的男性文本塑造了“妖妇”吕蓓卡以及“天使”“我”,她们二人最后的命运也带有典型的父权时代特征,但作者的思想与价值观却并非迎合男权社会。

一失语的妖妇吕蓓卡是“我”丈夫迈克西姆的前妻,在小说开始时就已离世1 年之久。

《蝴蝶梦(Rebecca)》影评

《蝴蝶梦(Rebecca)》影评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use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use《蝴蝶梦(Rebecca)》影评09级应用物理周全祥2009053027作为第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蝴蝶梦》,同时也是Alfred Hitchcock进军好莱坞的第一部作品,而Hitchcock对于很多人来说,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代表了一种电影手法的精神,是悬疑惊悚的代名词。

看过一些他的作品,总能给人寒毛耸立的感觉,在他的一步一步诱导下,观众进入了他设好的陷阱,在他布置完成后,往往会令人们先是一惊,继而便是随着思考的深入而越发感到恐怖,这不是看到可怕的事物的恐怖,而是对通过Hitchcock解读出来的人性阴暗面的恐惧。

对人性的剖析,令他无愧于“悬念大师”的称号。

首先,我想说一下关于Rebecca翻译成蝴蝶梦的原因,在我个人看来,其一,在影片的开头,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Last night I dreamt I went to Manderley again.”这样翻译,也就是借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其二,女主人公的经历,从paid companion到mistress of Manderley,正如蝴蝶的蜕变;其三,作为影片的线索,Rebecca可以说是美丽地无可比拟的,但是她的生命又是短暂的,蝴蝶也正是如此,美丽而又易逝。

Rebecca是Manderley曾经的女主人,Maxim的第一任妻子,同时也是影片的线索,但是她并没有出现,她为除了女主人公外的每个人所熟知,甚至是赞赏。

她在影片中第一次被提到是经过Mrs.Van Popper之口:“She was the beautiful Rebecca Hildreth,you know.They say he simply adored her.”而Mrs.Van Popper,在影片中则是一个狂妄自大,尖酸刻薄的女人,通过她来描述Rebecca的美丽,说明Rebecca的美已经让自大如Mrs.Van Popper 这样的人都为之折服。

蝴蝶梦读后感

蝴蝶梦读后感

蝴蝶梦读后感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蝴蝶梦读后感《蝴蝶梦》是英国著名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书中以第一称的手法,描写了出生平民,作为范·霍珀夫人的陪侍的"我",在法国蒙特卡洛意外邂逅了英国富豪迈克西姆—著名的曼陀丽庄园的主人."我"与迈克西姆彼此在交往中逐步产生了感情,随即迈克西姆和"我"结婚,并把"我"带回了曼陀丽庄园.然而出生贫寒的"我"在曼陀丽四处碰壁,受到了管家丹弗斯太太的百般刁难,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我"发现"我"时时刻刻生活在迈克西姆死去的前妻吕倍卡的阴影下,无法融入曼陀丽,在曼陀丽"我"不像一位女主人,倒像是一位来曼陀丽参观的客人.周围的人都在谈论吕倍卡生前的美丽,高贵,聪明,使"我"在与吕倍卡的比较中自形惭秽,甚至对自己和迈克西姆的感情产生了怀疑,认为迈克西姆仍然爱着吕倍卡.不久,在曼陀丽附近的海湾找到了吕蓓卡的沉船,在船上发现了吕蓓卡的尸体,这时迈克西姆向"我"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在吕蓓卡是个荡妇,迈克西姆多次告诫她,她却不听,反而变本加厉.迈克西姆一怒之下将其杀死并沉尸海底.事情的真相消除了一直以来吕蓓卡在"我"心头造成的阴影,"我"更加坚信与迈克西姆的爱情,我们心灵相通了.法院最后认定吕蓓卡是自杀而死.但吕蓓卡的表哥费尔想趁机勒索一笔钱财,拿出了吕蓓卡死前留给他的便条作为证据,要为吕蓓卡伸冤.而后来的调查中,找到了吕蓓卡生前给她看过病的贝克医生,才知道吕蓓卡得了癌症,这就更加证明吕蓓卡有自杀的动机.费弗尔失败了.就在"我"以为一切都将结束,我们可以重回曼陀丽庄园开始的生活的时候,曼陀丽却在一场大火中不复存在了.书中虽用第一称的手法,以"我"的口吻去叙述的整个故事,然而书中真正的女主角并不是"我",而是吕倍卡.在小说一开始她就已经死去了.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别人对吕倍卡描述,通过对吕倍卡遗物的描述去表现吕倍卡.在小说中"我"对吕倍卡的初知是来自于范·霍珀夫人的描述和吕倍卡送给迈克西姆书中那帅气的签名.此后在曼陀丽庄园中,"我"更是时时刻刻感觉到吕倍卡的存在.曼陀丽的房间是按吕倍卡生前要求装饰,布置的.曼陀丽保留着吕倍卡生前的生活习惯,仆人们按照吕倍卡生前的习惯行事,甚至"我"吃的东西都是吕倍卡生前所喜欢的.曼陀丽还保留着吕倍卡生前的卧室,生前的各种用品."我"出门穿的雨衣是吕倍卡生前使用的,"我"写信用的笔是吕倍卡生前使用的,甚至"我"使用的手绢也是吕倍卡生前使用的.周围的人总是在谈论着吕倍卡生前的美丽,高贵,聪明.在曼陀丽,吕倍卡虽死犹生,处处充满着她的气息,她就像一个幽灵控制着曼陀丽,横亘在我和迈克西姆的中间,使我们无法心灵相同.而"我"虽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她的存在,却又无法和她见面,无法和她抗争,因此小说中充满着阴森,压抑的气氛.吕倍卡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着神秘色彩的谜一般的女人.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围绕吕倍卡的谜进一步加深.在小说中,潜水员为了帮助一只搁浅的船只,下到水里探察时,意外地发现了吕倍卡的船和她的尸体.由于导致船沉没的洞,似乎像人为敲砸造成的,于是吕倍卡的死便成为一个谜.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如果是自杀,有什么原因能够让这样一名如此美丽,高贵,聪明的女子去自寻短见.如果是他杀,那又是谁杀害了她呢小说在成功制造这一悬念之后,借迈克西姆之口说出了事情的真相,也揭露了吕倍卡这个充满神秘色彩女人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原来吕倍卡是一个有着天使般面孔,魔鬼般心肠的女人.迈克西姆从未爱过她.她是一个十足的荡妇.她自私,残忍,从没有爱过任何人.为了维护家族的荣誉,迈克西姆多次告诫她,她却不听,反而变本加厉.在一次与迈克西姆的谈话中,她故意激起迈克西姆的愤怒,使迈克西姆在盛怒下,失去理智,杀死了她并沉尸海底.虽然关于吕倍卡的死亡之谜被揭开,然而小说围绕关于吕倍卡的谜团并没有完全消散.随着情节的发展,即将面临谋杀指控的迈克西姆为了摆脱谋杀指控,必须找到导致吕倍卡自杀的证据,在调查中迈克西姆意外的发现,原来吕倍卡早就身患绝症,那晚她故意激怒迈克西姆,想利用他杀死自己,来结束自己的痛苦.于是关于吕倍卡所有的谜都揭开了.综观小说,作为小说的女主人公吕倍卡,作者并没有从正面去描写过她,而总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别人对吕倍卡描述,通过对吕倍卡的遗物去塑造吕倍卡这一形象,使得读者只能通过想象,联想去构建吕倍卡这一形象,加上曲折的情节,使得吕倍卡这个人物充满了神秘了色彩,成为一个谜一般的女人.蝴蝶梦读后感“昨晚,我梦见自己又回到了曼陀丽庄园。

《蝴蝶梦》中吕蓓卡人物形象剖析-精选文档

《蝴蝶梦》中吕蓓卡人物形象剖析-精选文档

《蝴蝶梦》中吕蓓卡人物形象剖析《蝴蝶梦》是达芙妮的成名作,发表于1937年。

小说自发表以来就以其曲折的情节,细腻的情感描写深受读者喜爱。

2005年,在英国浪漫小说家协会评出浪漫经典的五部英语小说中,《蝴蝶梦》就与《傲慢与偏见》,《简爱》名列其中,其他两部是《呼啸山庄》和《飘》。

达芙妮在小说创作上继承了哥特小说的方法,因而她的小说也被蒙上了一层悬疑,恐怖的色彩。

在《蝴蝶梦》中,悬疑色彩主要取决于吕蓓卡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吕蓓卡在小说一开始已经死去,并不曾真实出现,但是她短暂的一生却给她周围活着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好像魂魄不曾离开她熟悉的地方。

吕蓓卡超强的影响力一度曾经成为小说另一主人公“我”感情的障碍,影响着“我”的婚姻,造成了众多猜疑和悬念,但也正是吕蓓卡让“我”的婚姻经受了考验,并且使夫妻双方明白了婚姻的真谛―平等,真诚和勇于献身。

作者在吕蓓卡身上赋予了两重意义:一是吕蓓卡本身的故事是对当时男权社会的批判;二是通过吕蓓卡和“我”对婚姻的不同态度和结局,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婚姻观。

对于吕蓓卡的描述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她生前极度绚烂的人生游戏,另一部分是她死后诡异的影响。

吕蓓卡在小说中的形象主要通过众人的追忆形成的。

吕蓓卡出身贵族,集聪明和美丽于一身.她忠实的仆人丹尼丝描述她小时候“她那时模样就很迷人,像画上的美人儿那样妩媚。

她打男人身边走过,他们就会转过头直勾勾的瞅着她她心里很明白。

”小小年纪便以懂得美貌对于女子的重要,“我长大了会出落的很美,是吗,丹尼?’ 仆人弗兰克认为“她是我有生以来见过的最美女人。

” 教主夫人“她确实是个出众的美人。

”“她真是个尤物。

”吕蓓卡除了美丽聪明的外表她还很能干,把曼陀丽整饬成远近闻名的地方。

曼陀丽的花园,灌木丛和幸福谷的石南花,家具以及吟游诗人的画廊都是吕蓓卡的杰作。

她懂得每个人的心理,善于左右逢源,取得每个人的喜欢,使人们完全相信她,崇拜她。

“她长得那么美,才华出众,又会迎合别人,所以连当时那位人们最难讨好的老奶奶,也从一开始就喜欢她。

《蝴蝶梦》中吕蓓卡的形象分析

《蝴蝶梦》中吕蓓卡的形象分析

《蝴蝶梦》中吕蓓卡的形象分析作者:陈佳欣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7期摘要:本文主要从天使外表、魔鬼灵魂、天使外表与魔鬼灵魂的完美结合三方面探讨了《蝴蝶梦》中吕蓓卡的形象,以期为广大高中生深入理解吕蓓卡这一人物形象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蝴蝶梦》;吕蓓卡;形象[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1《吕蓓卡》是英国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

之后由希区柯克搬上银幕,将片名命名为《蝴蝶梦》。

其中,吕蓓卡作为女主人公,其复杂的人格和多变的形象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人们探讨和关注的焦点。

一、天使外表单纯站在吕蓓卡外表角度来讲,她的确长得很漂亮,可以用尤物来形容她。

加之她正值青春年华,头发乌黑亮丽、肌肤光泽白皙、体态万般妩媚且轻盈、身材修长,整个人看上去充满青春活力,是一个被上天赐予天使外表、魔鬼身材的女人。

书中描述:“凡是见到吕蓓卡的男人,都会直勾勾瞅着”。

[1]她除了具有外貌上的优势之外,她不仅仅是一只所谓的空“花瓶”,还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

她天资较高,年纪轻轻就可以掌管家中一切大小事务。

无论是外面的社交应酬还是家中的内部事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在当时,她打理的曼陀丽庄园是全英著名的仙境。

在社交应酬方面,她懂得察言观色,能够揣测他人的大致意思,一言一行都体现出她的智慧与能力,能够哄得众人开心、取得众人欢心。

因此,从这一角度,可以看出吕蓓卡的一切优点,自信、美丽、勇敢、大方、高贵、贤淑、富有魅力等。

而大众对她的印象也停留在她的外表和智慧方面。

她同时具有人妻室的三个条件:一是良好的教养,二是具有头脑和见识,三是美丽。

她的美好形象远近闻名,甚至在她死后,谈起吕蓓卡,大部分是赞美之词,堪称是一个完美的女人。

二、魔鬼灵魂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女人,在身体里却住着一个邪恶的灵魂,骨子里流淌着魔鬼血液,这与她美好的外表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