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造林技术研究
荒山雨季造林技术分析及推广管理

荒山雨季造林技术分析及推广管理荒山雨季造林是目前一种常见的造林技术,在我国古老的植树造林传统中,就有“清明插秧、立夏种瓜、秋收立木”的说法。
荒山雨季造林技术是利用村庄和农民劳动力丰富、雨季降水充沛资源,以低成本方式,“织”出林地来。
该技术具有节约劳动力和教育农民等诸多优点,是我国荒山造林的一种重要途径。
首先,荒山雨季造林技术可以充分利用荒山的自然资源,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
在荒山上种植树木,可以起到保护土壤、改善水质、维护生态等作用,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荒山雨季造林技术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益,改善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资源利用。
荒山上的林木不仅可以提供木材和其他森林资源,还能对土地进行保护,减少土地侵蚀和退化,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另外,荒山雨季造林技术也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通过推广该技术,可以通过农民的自愿参与,引导农村改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避免过度开发引发环境问题,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然而,荒山雨季造林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农村居民对于该技术的了解和认识程度不够,很难积极投入实践;技术不够成熟,比如树种选择和种植方法的不当、护树和灌溉等工作的不足等,严重影响了植树造林效果的提高和树木的生长。
此外,荒山上的环境比较恶劣,并存在一定的自然灾害风险,如山洪、滑坡等,也制约了荒山雨季造林技术的推广和实践。
为了加强推广管理工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荒山造林应该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对该技术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加强技术交流和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
其次,应该加强技术指导和支持,指导农民进行荒山造林工作,解决技术难题,提高工作效益。
最后,应该加强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的荒山造林管理制度,严格监管荒山造林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效果和合法性等方面,提高荒山造林工程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达到植树造林的长久目标。
总之,荒山雨季造林技术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造林方式,只要加强管理和推广工作,发挥技术优势和经济作用,保护生态环境,就能在建设美丽中国的道路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浅谈雨季造林技术与分析

浅谈雨季造林技术与分析雨季造林作为一种常见的造林形式,具有一定的时间效率和经济效益。
雨季造林在植物长势发育和资源利用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它可以提高生态环境的复苏能力(regeneration ability),把大量的水资源保存在土壤中,减少径流和污染,有效改善用水状况,保护植物免受干旱、冰冻损伤,延缓土壤侵蚀(soil erosion),维持植物多样性,并为大众提供休闲游览服务。
正确的雨季造林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地的环境问题,改善土地利用状况,把土地利用变为绿色的生态产业。
正确的雨季造林技术包括种苗选择、土地处理、肥料管理、野外生物处理、再利用土地以及植物浇水等等。
1. 种苗选择:有的地方的生长环境条件不同,选择不同的植物种类,以便它们能更有效地利用当地的资源,维持正常的生态系统。
2. 土壤处理:土壤处理是改善土壤肥力和提高生物量的过程,通过增加有机物和养分,使其充分吸收水分和养分,可以有效提高植物的生长环境。
3. 肥料管理:为了维持植物健康快速生长,我们必须在合适的时期进行施肥,以便植物能够有效利用肥料。
4. 野外生物处理:野外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处理要求合理管理野生动物,控制其发展,避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
5. 再利用土地:雨季造林也需要采取再利用土地措施,尽量减少土地浪费,保护优质土地,改善土地的生产力。
6. 植物浇水:在雨季造林期间,植物的浇水管理非常重要,要采取灵活的方法,根据不同植物的需要,以适当的时间和量来浇水,才能使植物得到最佳的生长状态。
要想事半功倍得到雨季造林的良好效果,要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状况,种植结构的比例,浇水的时间和量,以及肥料的丰收,并制定一套科学的经营方案,来保障造林的质量和产量。
华北落叶松雨季迹地造林技术管理

华北落叶松雨季迹地造林技术管理摘要:每年七、八月份是塞罕坝降水较集中的月份,温度高、湿度大、墒情好,是迹地造林做好季节。
而此季节造林要求要求严,造林难度大,造林可用树种少,为了充分利用雨季雨水充沛的有利时机,搞好造林绿化,提高造林成活率,对积累的一些经验进行探讨。
关键词:雨季迹地造林技术管理1 雨季造林技术的探讨1.1迹地整地使用120马力履带式拖拉机和与之匹配的液压松土器,将松土器三个松土犁中间的一个摘掉,两边安装上改进后的犁体便形成了液压开沟犁。
犁体是完成开沟的主要工作部件。
它由犁铲、犁壁、犁柱、犁侧板和犁托等组成。
我场在原有犁铲前方加装了切根刀,对犁壁进行了加宽加厚的同时在犁壁外侧加装了壁耳,以承载切根、翻土时的巨大力量,在犁体后方安装了平土板。
犁铲和犁壁构成犁体的工作曲面,起切土、切根、翻土和碎土作用。
开沟时,犁体将土壤和树根沿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切开,形成土垡。
由于犁继续前进,土垡沿犁体曲面升起;在升起的过程中,受到挤压、移动和扭转等作用,土垡便松碎,并向犁沟外侧翻转,后方的平土板将沟底刮平,完成整地的全部过程。
1.2迹地整地方法及达到的技术指标整地时拖拉机平行于伐根行作业,拖拉机跨在伐根行上,两侧犁体处于每两行伐根中间,匀速前行。
整地完毕,只要将残根稍加处理即可造林。
整地结束后所达到的技术指标与人工整地相当,沟宽0.4m,沟深0.2m,行距2m,且沟内土壤疏松。
2造林容器苗和带土坨苗木造林可在冬季以外的其它季节进行,以雨季造林为佳。
2.1起苗造林前两天要浇足底水,以便于水分充分渗透;起苗时间应与造林时间相衔接,做到随起、随运、随栽植,起苗时轻拿轻放,保持容器内基质完整、不松不散,严禁用手提苗茎和摔挤,造成容器破碎及苗木损伤。
容器苗造林多采用雨季造林,重点保护苗木嫩梢顶芽,防止折断、损伤。
2.2容器苗的运输容器苗在运输中采用专用箱(可用角钢焊制或订制塑料制品箱,高50cm,大小以人力搬运能力而定,一般每箱装6-8株为宜)或在运输工具上直接搭架分层装载,具体以避免挤压、伤苗为宜。
荒山雨季造林技术分析及推广管理

荒山雨季造林技术分析及推广管理荒山地区是指离散、陡峭或者缺乏绿化的山区,很难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也因此常发生山洪灾害、水土流失等生产生活困难。
为了改善此类地区的生态环境,评估山地环境保护措施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生态工程师们采取荒山雨季造林等技术进行生态保护。
1. 雨季造林原理雨季造林是在雨季开展的造林技术。
因为雨季是植树的最佳时期,不但季节湿度大、气候温和,而且雨量充足,便于保障植树的成活率。
雨季造林充分利用了自然的优势,将植树工作集中在这个时期,以此提高植树的成本效益。
2. 技术流程雨季造林的技术流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前期准备工作、造林过程和后期管理。
(1) 前期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是决定雨季造林的质量的关键步骤。
前期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防护措施。
在选择造林地点时,要考虑土质、地形、植被和水源等因素,合理布设防护措施,以防止洪涝、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自然灾害。
· 土壤改良。
选用合适的肥料和草种,增加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质地,增加根部的生长环境。
另外,有时候还需要在造林前进行土地整理和清理杂草、石块等工作。
· 种子选型。
在选择种子时,应注重种子的适应性和耐旱性,以确保良好的成活率。
(2) 造林过程造林过程包括直接播种和苗木造林两种方式。
直接播种比较适合于较大的荒山地区,而苗木的造林适合于较小面积或地形较为陡峭的地区。
在造林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节省时间。
雨季总时限较短,所以造林的计划应该充分考虑时间紧迫的问题,并尽量避免造成滞后。
· 不同植物的选择。
应根据荒山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生长的树种,以不断完善生态系统的构成。
(3) 后期管理及时的管理维护是造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管理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确保植树区域的湿度。
及时浇水,以保证树木在成长过程中的湿度需求。
· 除草。
及时清理植树区域内的草类,规范混有杂草的区域。
干旱地区雨季造林技术及管理措施

干旱地区雨季造林技术及管理措施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干旱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雨季造林技术及管理措施对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探讨干旱地区雨季造林的相关问题。
一、干旱地区雨季造林技术1. 种植适应性强的树种针对干旱地区的特点,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进行种植是至关重要的。
常见的适应性强的树种包括柠檬树、沙柳、沙柳等,这些树种都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能够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并且生长。
还可以通过培育更具有抗旱能力的新品种来适应干旱地区的环境。
2. 合理的种植密度和间距在进行雨季造林时需要考虑树木的种植密度和间距,这既涉及到树木的生长和光照利用,也关系到土壤水分的利用和保持。
过大的种植密度会导致树木之间竞争土壤水分和养分,影响树木的生长;而过小的种植密度又会导致光照不足,影响树木的光合作用。
合理的种植密度和间距能够更好地促进树木的生长。
3. 保护土壤水分干旱地区的土壤水分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因此在雨季造林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土壤水分。
首先可以通过合理的区域划分和排水系统,对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减少水分的流失。
其次可以通过覆盖的方式,如覆盖秸秆、覆盖草皮等来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水分的保持。
4. 合理的施肥和水浇在干旱地区雨季造林时,适当的施肥和水浇对于树木的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施肥上可以选择有机肥料或者人工合成的有机肥料,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在水浇上可以采取雨水收集、人工灌溉等方法,以补充土壤水分,保证树木的生长。
1. 定期的勘查和保养在雨季造林后,需要进行定期的勘查和保养工作,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勘查工作主要包括对树木的生长、病虫害情况和土壤水分情况的观察,保养工作主要包括对树木的修剪、施肥、浇水等。
通过定期的勘查和保养可以保证树木的健康生长。
2. 建立保护区和监测系统为了更好地保护雨季造林的树木和土壤水分,可以建立保护区和监测系统。
荒山雨季造林技术分析及推广管理

荒山雨季造林技术分析及推广管理荒山雨季造林是指在山区雨季期间进行林木的栽植和造林工作。
荒山是指没有植被覆盖的山地,通常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土壤贫瘠,水源匮乏。
而雨季是指山区降雨较为集中的季节,一般为夏季。
荒山雨季造林技术的分析和推广管理对于恢复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荒山雨季造林技术分析方面,首先需要对荒山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包括土壤质量、坡度、坡向、气候条件等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造林,并确定合适的间距和疏密度。
还需要根据水源状况设计灌溉系统,保证造林过程中的水源供应。
在栽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合适的栽植技术。
对于荒山,常见的栽植技术包括翻地栽植、直播、穴栽等。
在选择栽植技术时,需要考虑山地的坡度和土壤条件,以及树种的特性,提高栽植的成活率。
然后,在荒山雨季造林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和改良土壤。
荒山土壤质量较差,通常缺乏肥力,容易出现土壤侵蚀等问题。
需进行土壤改良措施,比如施加有机肥料和植物秸秆等,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
在荒山雨季造林过程中需要合理管理。
主要包括维护和管理树木的生长,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及时修剪和疏伐,促进树木的生长和发育。
还需要注意合理利用林地资源,推广种植经济林木,提高林业经济收益。
在荒山雨季造林工作中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通过对不同树种的适应性和生长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提高造林效果并推广适宜的技术措施。
加强对林木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管理策略。
荒山雨季造林技术的推广管理是确保荒山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
需要加强对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加强与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促进荒山雨季造林工作的顺利推进。
还需要加强宣传和宣传,提高公众对荒山雨季造林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雨季造林技术与管理措施研究

雨季造林技术与管理措施研究摘要:在雨季造林可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由于温度高、湿度大,是苗木生长的有利环境,也是对荒山进行绿化工作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我省的造林工作中广泛的应用。
但是由于周期较紧,栽种技术不易掌握,并且可以采用的树种较少,所以在雨季造林具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充分的利用有利的时机,提高造林的成活率,文章对于雨季造林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为造林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雨季造林;技术;管理1 雨季造林技术的探讨1.1 合理整地整地工作是造林的基础,在时间上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头年整地次年造林,也可春季整地雨季造林,也可以在雨季时随整地随造林。
在整地方法上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尽量小的破坏土面,防止水土流失,根据实际需求不同,因地制宜。
一般对山坡上部及25°坡以上的地段,采用穴状、鱼鳞坑整地,规格:穴径30-40厘米左右,深20-40厘米;鱼鳞坑长径30-50厘米,短径30-40厘米,深20-40厘米土堰宽,高10-20厘米。
山坡中部及15°-25°坡的地方,采用鱼鳞坑、水平阶整地,规格:鱼鳞坑同上,水平阶宽1-1.5米,长以便于整平田面为宜,深30-80厘米。
山坡下部及15°坡以下的地段,采用窄幅梯田整地,规格:宽2-5米,长度随山坡情况而定,深30-80厘米,垒坚固的双层石堰,两阶之间保留2-3米的生土带。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整地,都必须在整地前做好规划设计,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
1.2 适地适树,选好树种和苗木树种和苗木是做好造林工作的基础要件,根据每个地方地质情况的不同,所选用的苗木和树种也不相同,所以在选用树种和苗木前要对造林地的土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然后选择适宜的树种。
根据我省气候以及土质状况,一般都会选择适应性较强耐寒的常绿树种以及萌芽力好的阔叶树种。
在选择苗木时,尽量的选择一至两年生的,且苗木要健壮、根系发达,外表无损伤,没有病虫害。
浅谈雨季造林技术与管理措施的研究

浅谈雨季造林技术与管理措施的研究【摘要】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拥有着很多的森林资源,同时森林资源也是决定了我国林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林业资源起到着重要的地位。
因此,我们在林区中的整地以及造林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加快荒山绿化的就得做好雨季造林这项工作。
在我国每年的七、八月份是一个多雨的季节,温度也是比较高的,湿度也是适合树木的生长,因此,七、八月份是荒山造林的最好的季节。
在雨季造林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时间,技术性也是要非常严明,造林的难度也是很大的,可以用来造林的树种也是比较少的等等。
本文就是对雨季造林技术与管理措施进行了简单的思考。
【关键词】雨季造林;技术;管理;措施前言我国的北方地区气候的特点明显的是干旱以及少雨,每年的降水量是远远的小于蒸发的需求。
进入7月份以来,我国的北方就是进入了雨季,整个7月的降水量是占年降水量的75%左右,这个时候湿度以及水分还有热度都是非常适合造林的,有利于种子的萌发,树苗的生长。
我们还要加强对雨季造林的管理,来进而提高造林的技术,延长造林的时间,提高造林的质量。
1 对雨季造林技术的几点探讨1.1选好的树种以及苗木东北地区的雨季造林主要所选用的树种是以常绿的树种,因为常绿树种的生命力是比较强的,通常情况下我们选用的是黑松以及火炬松还有花椒等等,要是说到具体的那一块的土地来进行造林的话,我们就要根据相应的土地的特性来选择树种的原则,所选择的树苗因该是在生长期中能够健壮的生长、根系也是能够非常的发达,没有病虫害的以即或二级的苗木。
1.2 选择好造林的时机在雨季造林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时机,特别是在裸根苗造林的时候,要是能够在下雨以后及时的进行栽倒土壤中,并且好几天都是还在阴天,那么这是非常的有利于提高造林的质量以及成活率的关键所在。
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所选择造林最好时间是在下午,这样就会减少太阳对苗木暴晒的时间,之后再经一夜的缓冲就会大大的提高了苗木的抵抗能力,这是对提高造林的成活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季造林技术研究
摘要:本文就针对鹤壁市淇滨区的雨季造林技术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雨季;造林技术
abstract: this paper against hebi afforestation technology simple.keywords: rainy season; afforesta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s727/7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鹤壁市淇滨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属太行山余脉东麓和华北平原的过度地带,地势由西向东倾斜。
由于冬春季节少雨干旱,给全面完成年度造林任务带来了困难,同时已栽植的树木成活率也受到影响。
雨季高温高湿,进行植苗造林或截干造林,可以保证苗木获得充足的水分,从而促进其生根、成活和生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利用雨季有利时机,抓好植树造林和补植补造特别重要。
要依靠科学技术,努力提高雨季造林质量。
合理整地提前整地利于截留降水、蓄水保墒 ,应合理安排劳力 ,及时造林。
整地要尽量保留原生植被 ,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因地制宜选择鱼鳞坑、反坡梯田等整地方法 ,细致整地。
整地方法、规格的确定,要按照水土保持的要求,尽量减少破土面,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
一般对山坡上部或是大于25°坡以上的地段,采用穴状、鱼鳞坑整地。
整地规格穴状径长30-40cm,穴深
20-40cm;鱼鳞坑径长1.3米,深50cm,土堰高10-20厘米。
山坡中部及15°-25°坡的地方,采用鱼鳞坑、水平阶整地,规格:鱼鳞坑同上,水平阶宽1-1.5米,长以便于整平田面为宜,深30-80厘米。
山坡下部及15°坡以下的地段,采用窄幅梯田整地,规格:宽2-5米,长度随山坡情况而定,深30-80厘米,垒坚固的双层石堰,两阶之间保留2-3米的生土带
造林树种的选择长期以来鹤壁市淇滨区及周边地区一直采用针
叶树种侧柏营造防护林。
营造出的侧柏纯林由于树种构成单一存在很多缺点,如火灾隐患严重、抗病虫害能力低下、对林地的立地条件改善作用小等。
导致林分不稳定、防护效益较低。
为了提高防护林的防护效益,提倡营造针阔混交林。
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是雨季造林的重中之重,一般雨季造林树种选择有两个重要的标准,一是要尽量选择生长相对缓慢,年生长周期长的常绿树种,一般这类树种主要包括侧柏、刺柏、圆柏等常绿针叶树种。
二是选择萌生力强,根系发达的一些落叶树种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也可以进行雨季造林,主要有榆树、桑树、火炬、黄连木等,这类树种造林一定在尽量保持植株完整根系的前提下,还要尽量减少枝叶量,减少水分的蒸腾消耗。
苗木应选择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i、ii 级良种苗木。
最好使用容器苗,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对针叶树种的苗木,应选择1-2年生的为宜。
地处太行山区淇滨区境内的大河涧乡和上峪乡,因山上土层较
薄,树木成活率偏低。
2012年淇滨区林业局在总结前几年的造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太行山区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侧柏、榆树、桑树、火炬、黄连木等树种混交的形式,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为历年来雨季造林成活率最高的年份。
造林时机的选择选择好造林树种后,就要选择合适的造林季节,雨季造林种植时机非常重要,尤其是裸根苗造林,若能在栽后下雨,并有几天的阴天,则对提高造林成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淇滨区雨季造林主要是植苗造林,雨季造林原则上越早越好,以使当年扎根生长,不致于因秋旱和冬拔而使苗木死亡,通常在7-8月为宜,要在透雨之后或连续阴雨天进行突击造林,如果不能抓住造林时机,高温和干燥会造成造林成活率降低。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造林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以减少太阳对苗木尤其造林当天的暴晒时间,经过一夜的缓冲,可以提高苗木的抵抗能力,对提高造林成活率也有一定的作用。
切忌在无雨和降雨不多的时期强栽等雨,要严格遵循“三不栽”的原则,即“雨不透不栽,天不连阴不栽,雨过天晴不栽”。
主要造林技术在选好造林树种和造林时机之后,就要开始根据树种和土壤特性选择适宜的造林技术。
由于夏季气温高,苗木蒸发量大,因此雨季造林要选用1-2年生小苗,并且要进行一定的截干处理,截干高度以不超过20cm为宜。
要把好起苗木质量关,在起苗的前一天苗圃地灌水,起苗时一律用撅头深刨,做到根系完整,根部带土,剔除细弱苗和根苗,进行苗木分级,并用草袋包装,以减
少苗木失水,随起、随运、及时栽。
容器苗栽植时应注意栽植深度,培土深度要比容器高出2-3厘米,切忌将营养袋露在外面,栽植前一定要撕破袋底部;裸根苗栽植时将苗木放在筐内,遮盖湿布,栽一株拿一株。
不要用手抓握苗根部,以尽量减少根系损伤。
刨深穴,扶正苗木,填土以深度达原土痕为宜,踏实。
植苗造林后,苗木能否成活,关键是苗木本身能否维持水分平衡,所以在造林过程中,从苗圃起苗、选苗、分级、包装到运输、假植、造林前修剪,直至定植全过程都要保护苗木不致失水过多。
最好是随起苗随栽植,尽量缩短时间,各环节要保持苗根湿润。
抚育管理穴面覆盖:造林后,及时用枯树枝、碎草、石块等覆盖穴面,避免暴雨时雨滴击溅表土,以减少蒸腾失水。
对穴面保墒和促进苗木生长均有明显作用,应尽量采用。
浇水整穴:造林后如无雨,尤其是裸根苗应尽可能地在栽后2-3天内浇一次水,以保幼树成活:大雨过后,要及时查苗看穴。
如苗木被冲压,应及时扒出扶正;被大雨冲毁的树盘及时修筑好。
松土除草:未进行穴面覆盖的植树穴,大雨过后土壤易板结、干裂和滋生杂草,要适时松土,以保墒和清除杂草。
注意的问题雨季造林苗木准备一定要充足,尽量就地取材,避免长途运输,引起苗木失水,成活率下降,贻误造林时机。
劳动力资源一定要作好充分准备,时机成熟立即启动,避免仓促上阵,拖拖拉拉,贻误“栽”机。
为了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环境,在雨季造林过程中,尽量避免大穴整地,而采用小穴或反坡小鱼鳞坑整地。
苗
木选择一定严把质量关,选择苗木规整,根系完全,无严重病虫害的作为造林材料,对地上部分进行必要的修整,主要是减少地上蒸腾面积,同时要保持一定的营养面积,还要避免过多伤口,以防高温潮湿环境引发病原菌的侵染。
要注意造林后的管理,开始缓苗期间要注意遮荫措施,同时注意加强抚育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