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的药理作用
麻黄功效与作用

麻黄功效与作用麻黄,又名麻黄草,是中药中常用的一味草药,其功效与作用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
麻黄作为中药材,以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备受青睐和研究。
下面将详细介绍麻黄的功效与作用,以及其在中医中的应用。
一、麻黄的基本信息麻黄,其学名为麻黄叶。
麻黄属于裸子植物门、松柏纲、松柏科、麻黄属。
麻黄原产于亚洲和北美洲,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北美洲等地。
麻黄呈直立灌木状或小乔木状,茎呈角质状,叶卵形或长圆形,花小,集合成圆柱状穗生于枝上。
麻黄多年生,生长在干旱的山地、山坡、干燥河谷和沙漠地区。
而且麻黄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主要收集茎段,即麻黄茎。
二、麻黄的主要功效麻黄具有多种药理学功能,主要功效如下:1.发汗散寒:麻黄性质辛温,主要功效是散寒解表,发汗宣肺。
中医认为麻黄能通过激发人体的发汗作用来散寒,适用于感冒、风寒感冒、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等症状。
此外,麻黄还有降低体温和解热的作用。
2.祛风解痉:麻黄有一定的祛风和解痉作用。
在中医领域中,麻黄常用来治疗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疼痛、肌肉痛、抽搐等症状。
麻黄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从而缓解相关症状。
3.解痛舒筋:麻黄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能够缓解各种因寒湿引起的痛感。
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麻黄能够缓解肌肉痛和风湿痛的功效。
中医将麻黄与其他草药结合,像鸡内金、忍冬藤等常用的配伍,用来治疗痉挛性头痛、肌肉痛、四肢麻木等症状。
4.利尿排湿:麻黄具有利尿的作用,能够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湿气。
中医认为麻黄可以通过增加尿液的分泌,调节体内水分的平衡,从而起到消除湿气、利水消肿的作用。
麻黄可以用于治疗长期水肿、尿液潴留和肾功能不全等症状。
5.化痰平喘:麻黄在中医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哮喘和支气管炎等症状。
麻黄的主要成分是麻黄碱,它是一种有效的支气管扩张剂。
麻黄能够通过扩张支气管,减少肺部痉挛和炎症反应,缓解哮喘和支气管炎引起的呼吸困难和喘息。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麻黄,又称麻黄树,是中医药理中备受推崇的一味草药。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本草药学著作,对麻黄的记载详实,使得麻黄这一中草药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神农本草经》中摘录相关内容,介绍麻黄的起源、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揭示其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麻黄的起源《神农本草经》中关于麻黄的记载如下:"黄麻也,神农之苗裔也。
"这句话揭示了麻黄的起源。
据认为,"黄麻"即指的是麻黄。
关于神农氏,传说是远古时期的医学领袖,他通过实践和总结创造了丰富的医药知识,这些知识被整理成了《神农本草经》,成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草药学著作。
麻黄作为神农氏的苗裔,得到了广泛的采集和研究。
二、麻黄的药理作用麻黄具有温阳宣通、解表发汗、止咳平喘等特点。
《神农本草经》中对麻黄的药理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其解表发汗的功能。
《神农本草经》记载:"麻黄者,主恶寒发栗,无汗"。
这意味着麻黄可以用于寒邪引起的恶寒发抖、无汗等症状。
此外,麻黄还有祛风散寒、化湿通络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等疾病。
三、麻黄的临床应用麻黄作为中药,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神农本草经》中对麻黄的临床应用进行了一一列举。
比如,可以与桂枝、附子等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鼻塞、恶寒等症状;还可以与苏子、杏仁等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等症状。
麻黄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解表药、温阳药、散寒药等多个药物类别。
四、麻黄与中医理论的关联《神农本草经》中麻黄的记载不仅介绍了麻黄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还融入了中医理论。
麻黄的发汗作用与中医的辨证论治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外感邪气入侵人体,会使体内的阴阳失衡,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而麻黄的发汗作用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排除邪气,从而恢复阴阳平衡。
这与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相契合,也是麻黄得到广泛应用的理论依据。
五、麻黄的安全性与副作用麻黄作为一味中草药,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是安全的。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麻黄,又称麻黄草,是《神农本草经》中的一种重要药材。
它在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中国药材之王”。
本文将从麻黄的起源、药用价值以及传统应用等方面,探究麻黄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性。
麻黄生长在中国的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等省份。
自古以来,麻黄就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药理研究和应用中均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首次被记录在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可见其在古代医药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麻黄具有温肺散寒、祛风止痛、解表散寒的功效。
它所含的有效成分为麻黄碱,具有刺激中枢神经、扩张支气管、提高心脏输出量等作用。
在中医药学中,麻黄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肺寒症状。
另外,麻黄也可外用,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骨疼痛等病症。
麻黄是中药方剂中常见的药材之一,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最为著名的方剂之一是“麻黄汤”。
这个方剂由麻黄、桂枝、杏仁等药物组成,主要用于治疗伤寒、温病等疾病。
麻黄汤具有解表散寒、发汗解表的功效,被公认为神效方剂。
同时,麻黄还可以与其他草药进行配伍,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
中医药学认为,麻黄具有温燥之性,可促进阳气上升,驱散风寒,散寒燥湿等等。
它在中医临床中常用于治疗阳气不足、阴寒内盛等疾病。
在现代医学中,麻黄的药理作用已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其抗炎、解痉、镇静、止咳等作用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尽管麻黄有着广泛的药用价值,但是由于其含有麻黄碱,因此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质等疾病的人不宜过量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麻黄也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长期大剂量使用。
总而言之,麻黄作为《神农本草经》中的重要药材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悠久的历史。
它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用于治疗肺寒、风寒等疾病,为人们健康带来了福音。
然而,对于使用麻黄的人来说,应该谨记适量使用,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副作用。
参考文献:1.《神农本草经》2.刘庆长.我国本草学原理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1.3.曹志方.中国医学史[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麻黄的介绍中药

麻黄的介绍中药麻黄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什么是麻黄?麻黄的功效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麻黄的资料,欢迎阅读。
麻黄的介绍麻黄麻黄,中药名。
为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是麻黄科麻黄属植物,高20-40厘米;木质茎短或成匍匐状。
包括有三种麻黄属的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与中麻黄,为草本状灌木,采用部位为草质茎,也是重要的药用植物。
生物碱含量丰富,是提取麻黄碱的主要资源。
木质茎少,易加工提炼;由于常生于平原、山坡、河床、草原等处,故易于采收。
因为麻黄的发汗力强,故外感风寒轻证、心悸、失眠、肺虚咳喘等均应忌用或慎用。
老人、体虚及小儿宜用炙麻黄。
本品为常用中药。
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麻黄、中麻黄的干燥茎枝。
均为野生。
别名:狗骨、龙沙、卑相、卑盐。
产地:主产于山西、内蒙、甘肃、新疆、河北等地。
植物形态:草麻黄:草本状小灌木,高20~40厘米。
本质茎匍匐土中,或稍露地外。
绿色枝膜质鞘状,包于茎节上,下部1/3~2/3合生,上部二裂,裂片锐三角形。
花单性异株,雄株花常3~5朵集成复穗状花序,稀单生,雌球花多单生于枝端,雌花二朵;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内有种子两枚。
采收加工:立秋后霜降以前采收。
太早则质嫩茎空,麻黄硷含量小,受霜冻则色变红,暴晒过久,色发黄。
均影响疗效。
性状鉴别:草麻黄:细长圆柱形,有的带棕色木质茎。
草质茎少分枝,黄绿色,节间有细纵棱线,节上有细小鳞片,2~3片,基部联合呈筒状,茎质脆,易折断,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内心红黄色(俗称玫瑰心,为麻黄主要成分),微有香气,味苦涩。
以身干茎粗,淡绿色,断时有粉尘飞出,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L-麻黄硷、伪麻黄硷、挥发油等。
药理作用:发汗、平喘、利水。
1、发汗。
仅在人加热时能增加其发汗量,动物实验尚未证实本品单独应用时有发汗效应。
2、解热。
麻黄发挥油及其主要成分松油醇,对正常小白鼠均有降温作用。
麻黄的主要成分和药理作用

麻黄的主要成分和药理作用1.化学成分。
麻黄主要含麻黄生物碱,如左旋麻黄碱、右旋伪麻黄碱、左旋去甲基麻黄碱、右旋去甲基伪麻黄碱、左旋甲基麻黄碱等,其中以麻黄碱为主,伪麻黄碱含量较少。
此外,还含有嗯唑酮类生物碱、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等。
2.药理作用。
麻黄有拟肾上腺素能神经作用,能使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
麻黄碱的三种异构体的升压作用,以左旋麻黄碱最强,右旋麻黄碱最弱,人工合成的消旋麻黄碱居中。
麻黄对支气管有持久的解痉作用,低浓度的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能引起支气管扩张。
麻黄水溶性提取物对豚鼠气管机械刺激所致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
麻黄能扩张肾血管使肾血流量增加,并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增加,显示麻黄有利尿作用。
麻黄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及其生物碱有抗变态反应作用,其抗变态反应可能是受体作用而发挥的。
麻黄甲醇提取物能减少由醋酸致小鼠腹膜炎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并抑制鸡胚尿素囊肉芽组织的形成。
还有解热、抗菌、中枢兴奋等方面的作用。
麻黄使用注意事项

麻黄使用注意事项麻黄是中药材中的一种,也是常用的药物成分之一。
它的学名叫麻黄碱,属于有机碱类。
麻黄具有很多的药理作用,如解热、祛寒、祛风等,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尤其是用于治疗感冒、头痛、鼻塞等症状。
然而,在使用麻黄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它的使用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有效的使用。
首先,麻黄具有较强的兴奋作用,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因此,使用麻黄前,需要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是否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以及是否对麻黄成分过敏。
如果有这些疾病或过敏情况,应避免使用麻黄。
其次,麻黄碱的使用剂量也需要谨慎控制。
过高的剂量会导致中毒反应。
一般来说,成人每次使用麻黄的剂量不宜超过3克,每日使用不宜超过12克。
对于儿童、孕妇和老年人来说,剂量应更小,且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此外,麻黄碱的使用时间一般不宜超过7天,避免出现依赖现象。
第三,麻黄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其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麻黄具有兴奋作用,与某些神经兴奋药物(如安非他命、咖啡因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如苯二氮䓬类药物、酒精等)以及心血管系统药物(如利尿剂、洋地黄类药物等)同时使用时,会增加副作用风险,甚至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麻黄前,需要告知医生或药师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此外,麻黄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避免长期或过量使用,防止产生依赖性;二是避免与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咖啡、酒精等)同时服用,以免加重兴奋作用;三是避免在晚上或就寝前使用,以免影响睡眠;四是麻黄碱易挥发,因此存放时需要防潮、通风,并避免阳光直晒。
总之,虽然麻黄具有很好的药物疗效,但它也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在使用麻黄前,我们需要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控制好剂量和使用时间,在使用过程中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以确保麻黄的安全有效的应用。
此外,最好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麻黄,以获得更好的药物疗效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麻黄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麻黄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摘要】麻黄作为一种著名的中药药材,其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类、黄酮类、挥发油、有机酚酸类以及多糖类物质,具有活血降压、利尿消肿、发汗平喘、促进血液循环、抗氧化、抗病毒的作用。
本文将对麻黄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做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麻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中图分类号】Q949.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10-258-010引言麻黄是一种麻黄属曹本植物,高20~40cm,常年生长于山坡、河床、草原等处,采摘方便。
麻黄类药物有草麻黄、木贼麻黄以及中麻黄三种,麻黄的草质茎部位是入药部位,植物根茎内蕴含丰富的生物碱、黄铜、挥发油、多糖、酚酸等物质,具有活血降压、宣肺平喘、利尿消肿等功效,同时对人体的心脑血管、中枢神经等具有优质的药理作用[1]。
本文将对麻黄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做详细的分析。
1 麻黄的化学成分1.1 麻黄碱类麻黄中后蕴含丰富的麻黄碱,目前在麻黄中提取十多种麻黄碱的,而含量最高的就是左旋麻黄碱、右旋伪麻黄碱以及左旋去甲麻黄碱等。
麻黄碱在麻黄的根和茎中含量丰富,陶华明等[2]对麻黄中麻黄碱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不同种类的麻黄中生物碱的含量从1%~3%不等。
麻黄碱是一种结晶状的白色粉末,无味,遇光变质,溶于水,采用化学分离法从草麻黄、木贼麻黄以及中麻黄中提取到具有维生素P 的活性的白麻黄碱( leucoephedine )以及具有抗消炎作用的麻黄碱(ephedroxane)。
而采用红外光谱以及HPLC 技术能够鉴定麻黄智中蕴含4-羟基-7 甲氧基-喹啉羟酸、1-麻黄碱、d-伪麻黄碱、d-N-甲基伪麻黄碱、麻黄次碱等物质。
有学者从8 个麻黄生物碱中提取到2,3,4,6-四甲吡嗪、O-苯甲酰-右旋伪麻黄碱以及2,3,4-三甲基苯唑烷。
而在麻黄种子以及果实中提取生物碱则并没有研究报道。
1.2 黄酮类国内对麻黄黄铜的研究偏少,初步对斑子麻黄中的黄铜的含量有所研究。
中药药理-1麻黄-774

性状鉴别:
中麻黄 多分枝,, 膜质鳞叶裂片3(稀 2),先端锐尖。断 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木贼麻黄 较多分枝, 无粗糙感。节间长 1.5~3cm。膜质鳞叶 裂片2(稀3),短三 角形,灰白色,先端 多不反曲。
草麻黄茎横切面
1、两脊线间有下陷气
孔;下皮纤维束位于脊 线处;皮层纤维成束散 在;中柱鞘纤维束新月 形。 2、维管束外韧型,8~ 10个;形成层环类圆形, 木质部呈三角状。 3、髓部薄壁细胞含棕色 块,偶有环髓纤维。
【化学成分】
总生物碱含量:草麻黄1.3%,中麻黄 1.1%,木贼麻黄1.7%。其中主要为麻黄 碱和伪麻黄碱。麻黄碱具平喘作用,伪 麻黄碱具消炎作用。 尚含平喘成分2,3,5,6,-四甲基吡嗪等。
【理化鉴别】
1 粉末微量升华:得微细针状或颗粒状结晶。
2 颜色沉淀反应:
麻黄的酸水提取液,碱化后用乙醚萃取,挥去乙醚, 残渣用酸水溶解,加0.5%硫酸铜试液数滴后,加10% 氢氧化钠溶液至显紫色,再加乙醚数毫升振摇后放置, 醚层显紫色,水层显蓝色(I-麻黄碱的双缩尿反 应)。
消除水肿的功效与利尿作用相关。
来源:
麻黄科植物 草麻黄、中 麻黄或木贼 麻黄的干燥 草质茎。
主产地:吉
林、辽宁、 内蒙古、陕 西、陕西等 地。
性状鉴别:
草麻黄 1、细长圆柱形,少分 枝。表面淡绿色至黄 绿色,有细纵脊线, 触之稍有粗糙感。 2、节明显,节间长 2~6cm,节上有膜质 鳞叶,裂片2(稀3), 先端反曲,基部联合 成筒状,红棕色。 3、断面周边绿黄色, 髓部红棕色,近圆形。
【品质评价】
传统认为:以身干,茎粗,淡绿色, 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2010年版药典规定: 杂质不得过5%,水分不得过9.0%,总灰分 不得过10.0%,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盐酸麻黄碱和 盐酸伪麻黄碱的总量不得少于0.8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的药理作用
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因其味麻、色黄而得名。
为
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灌木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主产于河北蔚县、怀安、围场,
山西大同、浑源、山阳等地。
多为栽培。
1 风寒感冒
本品辛温发散,轻可去实,为解肌发表等一要药,常用治风寒感冒。
若风寒外袭,束缚肌表
的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者,常配桂枝、杏仁、甘草,如《伤寒论》
麻黄汤;若感受风寒,项背强直,恶风无汗者,常配葛根、桂枝、芍药、甘草等同用,如
《伤寒论》葛根汤;若风寒感冒,头痛如劈,腰背拘急,发热如灼者,常配川芎、防风、羌
活等同用,如《伤寒全生集》麻黄汤;若伤寒无汗,恶寒甚者,常配葛根、葱白等同用,如《外台秘要》引《崔氏方》麻黄汤;若感冒延日,正弱邪减,面赤身痒,无汗或微汗邪不退者,常配桂枝、芍药、生姜、杏仁等同用,如《伤寒论》桂枝麻黄各半汤或桂枝二麻黄一汤;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倦卧者,常配附子、细辛同用,如《伤寒论》麻黄
细辛附子汤,轻者可配附子、甘草同用,如《伤寒论》麻黄附子甘草汤;右气阴两虚,外感
风寒,恶寒发热不甚,吐血衄血,颧红乏力者,常配人参、芍药、黄芪、五味子同用,如
《脾胃论》麻黄人参芍药汤;若伤寒误下,上热下寒,虚实互见,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
不止,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者,常配升麻、知母、黄芩、桂枝、干姜等同用,如《伤寒论》麻黄升麻汤;若内有郁热,外感风寒,郁热不宣,发热恶寒,身痛无汗,烦躁不安者,常配
桂枝、杏仁、石膏等同用,如《伤寒论》大青龙汤;若内热外寒,发热无汗,四肢烦痛,腰
背强硬者,常配甘草、升麻、赤芍等同用,如《元和纪用经》麻黄解肌汤。
2 咳嗽痰喘
本品主入肺经,可宣发肺气而止咳平喘。
若风寒闭肺,咳嗽声重,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者,
常配杏仁、甘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拗汤;若伤寒头痛,无汗咳嗽,恶寒发热者,常配前胡、防风、细辛、桔梗、陈皮等同用,如《医学入门》麻黄杏仁饮;若素有寒痰
停饮,又外感风寒之邪,咳嗽胸满,痰多稀白,气息喘促者,常配细辛、桂枝、干姜等同用,如《伤寒论》小青龙汤;若外感内饮,闭郁气机,咳喘脉浮,胸腹胀痛者,常配厚朴、半夏、杏仁、细辛等药同用,如《金匮要略》厚朴麻黄汤;若寒痰较重,外邪较轻,肺气不宣,咳
逆喘息,喉中痰鸣如水鸡声者,常配射干、紫菀、款冬花等同用,如《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若寒痰停肺,并无表邪,咳嗽不止,背部恶寒,口鼻气冷者,常配桂心、杏仁、细辛等
同用,如《外台秘要》引《古今验录》的麻黄五味子汤;若寒饮内停,咳气促,痰涎壅盛者,常配肉桂、诃子、款冬花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黄散;若小儿寒郁而喘,喉中
哮鸣,鼻流清涕者,常配草豆蔻、益智仁、吴茱萸、厚朴等同用,如《兰室秘藏》麻黄柴胡
升麻汤;若寒邪外束,热壅于内,哮喘痰黄,遇冷即发者,常配厚朴、桑白皮、黄芩等同用,如《张氏医通》麻黄定喘汤;若肺热炽盛,咳喘气促,痰黄粘稠,烦热口渴者,常配杏仁、
甘草、石膏同用,如《伤寒论》麻杏甘石汤。
3 水肿脚气
本品上宣肺气,下利膀胱,可通调水道,利尿消肿,又宣肺解表,发汗除湿,治疗水肿尿少
之证。
若风邪袭表,风水相搏,一身悉肿,恶风脉浮,微有口渴者,常配生姜、石膏、甘草
等同用,如《金匮要略》越婢汤;若腰以上肿甚者,常配甘草同用,如《金匮要略》甘草麻
黄汤;若肺脾气虚,水道不治,发为皮水,一身尽肿,发热恶风,小便不利者,常再加白术,如《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若肾阳不足,气化不利,全身浮肿,肢冷气短者,常配附子、
甘草同用,如《金匮要略》麻黄附子汤;若脾肾阳虚,阴寒凝滞,饮留心下,痞结坚硬,疼
痛拒按者,常配桂枝、细辛、附子、生姜等同用,如《金匮要略》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汤;
若风寒暑湿,流注膀胱,脚气浮肿,手足挛痹,行步艰难,关节疼痛者,常配葛根、细辛、
茯苓、防己同用,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麻黄左经汤。
4 风湿痹证
本品辛散温通,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
若风痹疼痛,游走不定,遇风冷加剧者,常配桂心同用,如《太平圣惠方》方;若风湿合邪,袭于人体,一身尽痛者,常配杏仁、薏苡仁、甘草
同用,如《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若寒邪偏重,关节冷痛,遇寒加重者,常配附子、桂枝、川芎等同用,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麻黄续命汤,或配川乌、黄芪等同用,
如《金匮要略》乌头汤;若寒湿外袭,恶寒发热,关节烦痛者,常配桂枝、杏仁、甘草、白
术等同用,如《金匮要略》麻黄加术汤;若寒湿化热,湿热流注关节,肢体红肿热痛,心烦
口渴者,常配赤芍、黄芩、升麻、威灵仙等同用,如《医学入门》麻黄赤芍汤;若跌打损伤,复感寒邪,周身关节疼痛者,常配桂枝、红花、桃仁等同用,如《伤科补要》麻桂温经汤;
若历节风痛,尤以下肢关节痛剧,身体赢弱,关节肿大变形者,常配桂枝、防风、附子、知
母等同用,如《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
5 腰腹冷痛
本品性味辛温,可散寒通滞,治疗寒滞诸痛。
若寒邪直中于里,或饮食生冷,胃脘冷痛,胀
闷攻撑,呕吐泄泻,不欲饮食者,常配桂枝、厚朴、草豆蔻、吴茱萸等同用,如《兰室秘藏》麻黄茱萸汤或术桂汤。
若冒雨涉水,或久居湿地,寒湿困著,体重腰痛,面色萎黄者,常配
苍术、泽泻、猪苓等同用,如《东垣试效方》麻黄苍术汤。
6 疟疾寒热
本品辛以发散热表邪,温以宣通郁结,可用治疟疾。
若风寒暑湿伤人,邪入半表半里,往来
寒热,每日一发热,常配紫苏、白术、陈皮、半夏曲等同用,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麻黄
白术散;若病属寒症,寒重热轻,头痛项强者,常配羌活、防风、甘草同用,如《素问病机
气宜保命集》麻黄羌活汤;若风寒入血,往来寒热发于夜间者,常配桂枝、黄芩、桃仁等同用,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麻黄桂枝汤;若疟疾日久,成为牡疟,胁下硬块,结为癥瘕者,常配牡蛎、蜀漆、甘草同用,如牡蛎汤。
7 疹出不畅
本品开腠理,透毛窍,解肌表之邪,可治疗风寒束表,疹出不畅之证。
若风寒瘾疹,色白碎小,透发不畅,瘙痒疼痛,遇冷发作者,常配蝉蜕、浮萍等同用,如《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麻黄蝉蜕汤;若风寒郁热,疹色暗红,连接成片,透发不速者,常配蝉蜕、升麻、牛蒡子等
同用,如《杂病源流犀烛》麻黄散。
8 黄疸尿少
本品利尿除湿,可用治黄疸、淋证、尿闭等证。
若外感风寒,内蕴湿热,发热恶寒,身目俱黄,黄色鲜明者,常配连翘、赤小豆、杏仁等同用,如《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若伤
寒湿热出表,发黄疸者,常配醇酒煮服,如《千金要方》麻黄醇酒汤;若膀胱湿热,煎熬津液,尿急尿痛,夹有砂石,坚涩难出者,常配羌活、防风、蔓荆子、牵牛子等同用,如《古
今医统》麻黄牵牛汤;若湿热内蕴,膀胱不利,小儿尿闭,烦热腹胀者,常配石膏、苦参、
滑石等同用,如《永乐大典》麻黄浴汤。
9 阴疽痰核
本品辛温,散寒破结,活血消痈,用治阳虚寒结,气血凝滞于皮肤之阴疽或痰核诸证,可配
伍鹿角胶、肉桂、白芥子、熟地黄等药,如《外科全生集》阳和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