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麻黄

合集下载

2.20麻黄

2.20麻黄
古人使用麻黄入汤剂,宜先煎或久煎,去其水上浮沫,亦可降低毒性或祛除烦躁之弊病。麻黄茎枝发汗解表,麻黄根收敛止汗,故须分开入药。麻黄生品发汗解表, 利水消肿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lO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发散力强,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者均当慎用。本品因含有兴奋剂成分,运动员禁用。 【贮藏】放置干燥通风处、防潮。
• • • •
• •

• • • •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木质茎、残根,迅速洗净,闷润2-4小时(草麻黄闷润1-2小时),至内外湿度一致,切中段,干燥,筛去碎屑。
【炮制作用】麻黄与麻黄根为同一植物,根与茎均能入药,但二者作用不同,麻黄枝发汗解表,麻黄根收敛止汗,故须分开入药。 【主要成分】本品含生物碱、挥发油、黄酮类、有机酸、鞣酸等。麻黄含生物碱1%-2%,其中L-麻黄碱占60%以上。其次为D-伪麻黄碱,及微量的L-N-甲基麻黄碱,DN-甲基伪麻黄碱、L-去甲基麻黄碱、D-去甲基伪麻黄碱及少量苯甲胺。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பைடு நூலகம்

麻黄性温辛散主入肺、膀胱经,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以发汗解表,故有:“疗伤寒,解肌第一药”之说,用于风寒外束,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 汗;开宣肺气,制止咳嗽气喘,用于外感风寒,胸闷喘咳;外开腠理,利水消肿,用于风邪外袭,肺失宣降,风水浮肿。总之本品功效重在宣肺气,散风寒为主要核 心,其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三大功效与肺脏外合皮毛、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一一相扣,故《本草纲目》曰:“麻黄乃肺经之药,故肺病多用之。” 麻 黄的临床应用主要是取它宣发、疏散两个功效。

麻黄配伍应用与不良反应分析

麻黄配伍应用与不良反应分析

麻黄配伍应用与不良反应分析发表时间:2018-04-27T11:10:05.96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0期作者:郭莉杰[导读] 麻黄有兴奋心脏的作用,高血压患者应慎用,麻黄一般不单独用药,多与其它药物配伍应用,充分发挥其药效并减少毒副反应。

(双鸭山市人民医院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摘要】探讨麻黄的配合应用及不良反应。

麻黄主要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化痰止咳,利水消肿之功。

根据不同病因,不同病症表现,临床辨证,符合麻黄的功效适当配伍,发挥麻黄的疗效。

麻黄作为解表效果猛烈,作用强烈,配伍不当易出现意外,辨证准确,合理配伍,通过炮制等方法降低其毒性,充分发挥其药效。

【关键词】麻黄;配伍应用;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0-0031-02 麻黄性温,味辛、微苦。

归肺、膀胱经。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1]。

麻黄,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有所记载,因“丛生如麻,色黄”而得名。

麻黄主要含生物碱、黄酮、挥发油、有机酸、氨基酸、多糖和鞣质等,其主要成分为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等。

1.基本功效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的草质茎。

含1-麻黄碱、d-伪麻黄碱、I-N-甲基麻黄碱、小N-甲基伪麻黄碱、1-去甲麻黄碱、小去甲伪麻黄碱,并含麻黄恶嗪、苄甲胺等。

性温,味辛、微苦。

归肺、膀胱经。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湿水肿,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常用量2~9克,水煎服。

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捣绒缓和发汗,小儿、年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或炙用。

2.配伍应用麻黄具有辛散、温通、苦降之性,善散风寒、开腠理、透毛窍、通经络、宣肺气而利水道,为治疗风寒表实证咳喘、水肿之常用药物。

古人誉之为“发表第一要药”,如确属风寒表实重证,投以麻黄汤可获非凡之效。

2.1 麻黄的发散风寒作用常用麻黄配桂枝,麻黄和桂枝都辛温,可以入肺经,膀胱经。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麻黄,又称麻黄树,是中医药理中备受推崇的一味草药。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本草药学著作,对麻黄的记载详实,使得麻黄这一中草药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神农本草经》中摘录相关内容,介绍麻黄的起源、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揭示其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麻黄的起源《神农本草经》中关于麻黄的记载如下:"黄麻也,神农之苗裔也。

"这句话揭示了麻黄的起源。

据认为,"黄麻"即指的是麻黄。

关于神农氏,传说是远古时期的医学领袖,他通过实践和总结创造了丰富的医药知识,这些知识被整理成了《神农本草经》,成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草药学著作。

麻黄作为神农氏的苗裔,得到了广泛的采集和研究。

二、麻黄的药理作用麻黄具有温阳宣通、解表发汗、止咳平喘等特点。

《神农本草经》中对麻黄的药理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其解表发汗的功能。

《神农本草经》记载:"麻黄者,主恶寒发栗,无汗"。

这意味着麻黄可以用于寒邪引起的恶寒发抖、无汗等症状。

此外,麻黄还有祛风散寒、化湿通络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等疾病。

三、麻黄的临床应用麻黄作为中药,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神农本草经》中对麻黄的临床应用进行了一一列举。

比如,可以与桂枝、附子等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鼻塞、恶寒等症状;还可以与苏子、杏仁等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等症状。

麻黄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解表药、温阳药、散寒药等多个药物类别。

四、麻黄与中医理论的关联《神农本草经》中麻黄的记载不仅介绍了麻黄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还融入了中医理论。

麻黄的发汗作用与中医的辨证论治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外感邪气入侵人体,会使体内的阴阳失衡,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而麻黄的发汗作用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排除邪气,从而恢复阴阳平衡。

这与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相契合,也是麻黄得到广泛应用的理论依据。

五、麻黄的安全性与副作用麻黄作为一味中草药,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是安全的。

麻黄的介绍中药

麻黄的介绍中药

麻黄的介绍中药麻黄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什么是麻黄?麻黄的功效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麻黄的资料,欢迎阅读。

麻黄的介绍麻黄麻黄,中药名。

为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是麻黄科麻黄属植物,高20-40厘米;木质茎短或成匍匐状。

包括有三种麻黄属的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与中麻黄,为草本状灌木,采用部位为草质茎,也是重要的药用植物。

生物碱含量丰富,是提取麻黄碱的主要资源。

木质茎少,易加工提炼;由于常生于平原、山坡、河床、草原等处,故易于采收。

因为麻黄的发汗力强,故外感风寒轻证、心悸、失眠、肺虚咳喘等均应忌用或慎用。

老人、体虚及小儿宜用炙麻黄。

本品为常用中药。

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麻黄、中麻黄的干燥茎枝。

均为野生。

别名:狗骨、龙沙、卑相、卑盐。

产地:主产于山西、内蒙、甘肃、新疆、河北等地。

植物形态:草麻黄:草本状小灌木,高20~40厘米。

本质茎匍匐土中,或稍露地外。

绿色枝膜质鞘状,包于茎节上,下部1/3~2/3合生,上部二裂,裂片锐三角形。

花单性异株,雄株花常3~5朵集成复穗状花序,稀单生,雌球花多单生于枝端,雌花二朵;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内有种子两枚。

采收加工:立秋后霜降以前采收。

太早则质嫩茎空,麻黄硷含量小,受霜冻则色变红,暴晒过久,色发黄。

均影响疗效。

性状鉴别:草麻黄:细长圆柱形,有的带棕色木质茎。

草质茎少分枝,黄绿色,节间有细纵棱线,节上有细小鳞片,2~3片,基部联合呈筒状,茎质脆,易折断,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内心红黄色(俗称玫瑰心,为麻黄主要成分),微有香气,味苦涩。

以身干茎粗,淡绿色,断时有粉尘飞出,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L-麻黄硷、伪麻黄硷、挥发油等。

药理作用:发汗、平喘、利水。

1、发汗。

仅在人加热时能增加其发汗量,动物实验尚未证实本品单独应用时有发汗效应。

2、解热。

麻黄发挥油及其主要成分松油醇,对正常小白鼠均有降温作用。

麻黄与麻黄根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与麻黄根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与麻黄根的功效与作用麻黄与麻黄根的功效与作用麻黄,学名麻黄科麻黄属植物,中药学上的名字是Ephedra sinica Stapf。

它是一种多年生半灌木草本植物,主要生长于我国西北地区和内蒙古高寒地区的草地、山坡和沙漠地带。

麻黄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而且在古代医学著作中有大量论述和应用。

麻黄的主要活性成分是麻黄碱,它具有强烈的兴奋作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具有显著刺激效果。

而与之相对的,麻黄根则是指麻黄科植物麻黄属的根茎,它同样具有许多非常有用的功效与作用。

本文将对麻黄与麻黄根的功效与作用进行全面的探讨。

一、麻黄的功效与作用1.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麻黄通过其主要活性成分麻黄碱的作用,对呼吸系统具有明显刺激作用。

麻黄碱能够扩张支气管,改善肺功能,促进呼吸道的舒张。

麻黄还能够润肺止咳,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麻黄碱能够刺激交感神经系统,使得心肌收缩力增强,心律增快,从而起到增强心脏功能的作用。

此外,麻黄还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

因此,在一定剂量下,麻黄可以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3.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麻黄碱能够刺激神经元,促进神经传递物质的释放,使人神经兴奋。

这一作用使得麻黄具有兴奋中枢神经、提神醒脑的功效。

此外,麻黄还能够减轻疲劳,增强运动能力,改善记忆力。

因此,麻黄可以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疲劳倦怠等症状。

4. 对于呕吐、腹泻的作用麻黄具有一定的抗胆碱能作用,可减少肠道的蠕动,从而减缓腹泻。

同时,麻黄还能够刺激催吐中枢,有助于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

5. 对于体温调节的作用麻黄具有较强的风寒解表作用,能够扩张末梢血管,促进皮肤血流,增强出汗排热。

因此,在感冒发热、风寒感冒等症状中,麻黄可以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6. 对于体重控制的作用麻黄中的麻黄碱能够加速新陈代谢,促进脂肪的分解和燃烧,从而减少体重。

麻黄--历代本草书籍汇编

麻黄--历代本草书籍汇编

麻黄 (《本经》)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

主产于山西、河北、甘肃、内蒙等地。

原植物喜凉爽干燥气候,耐严寒,多生于沙质土壤中。

味辛、微苦,性温。

主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临床用名有麻黄、炙麻黄、麻黄绒、炙麻黄绒。

【本草汇言】《神农本草经》:味苦,温。

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名医别录》:微温,无毒。

主治五藏邪气缓急,风肋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束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

不可多服,令人虚。

《药性论》:君,味甘,平。

能治身上毒风痹,皮肉不仁,主壮热,解肌发表,温疟,治瘟疫。

根节能止汗。

方曰:并故竹扇杵末扑之,又牡蛎粉,粟粉并根等分末,生绢袋,盗汗出即扑手摩之。

《日华子本草》:通九窍,调血脉,开毛孔皮肤,逐风,破症癖积聚,逐五藏邪气,退热,御山岚瘴气。

《开宝本草》:味苦,温、微温,无毒。

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馀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疼,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

不可多服,令人虚。

仲景治伤寒,有麻黄汤,葛根汤,大小青龙,皆用麻黄。

治肺痿上气,有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皆大方也。

《本草衍义》:剪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匕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病疮疱倒黑者,乘热尽服之,避风,伺其疮复出。

一法用无灰酒煎。

但小儿不能饮酒者难服,然其效更速。

以此知此药入表也。

《珍珠囊》:去荣中寒。

《药类法象》:若去节,发太阳、少阴经汗。

去节,煮三二沸,掠去上沫,不然,令人心烦闷。

不去节,止太阳、少阳经汗。

《药性赋》:味苦、甘,性温,无毒,升也,阴中阳也。

其用有二:其形中空,散寒邪而发表;其节中实,止盗汗而固虚。

《汤液本草》:《心》云:阴明经药,去表上寒邪。

甘热去节,解少阴寒,散表寒,发浮热也。

《液》云:入足太阳、手少阴,能泄卫实发汗,及伤寒无汗,咳嗽。

根、节能止汗。

有的人煮麻黄为什么没有泡沫

有的人煮麻黄为什么没有泡沫

有的人煮麻黄为什么没有泡沫?麻黄是一味很重要的中药,神农本草经记载:麻黄一名龙沙,味甘,温,无毒,治中风,伤寒,头痛。

温疟,发汗解表,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后世的中医大家都十分重视麻黄的使用,一是把它当作发汗解表的要药,二是当作是生发阳气的阳药。

其在伤寒论中应用极为广泛。

在《伤寒论》中用麻黄的方剂有13首,它们分别是麻黄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杏甘石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升麻汤。

它们既有解表的,也有去水肿的。

但伤寒论中有关麻黄的方剂中,均注明了麻黄要先煎,而且去上沫。

主要是麻黄含有麻黄碱这样成份,对心脏具有不良影响,会使人产生晕眩,所以心脏不好的人一般慎用麻黄。

先煎会使这些物质成泡沫状出现。

把泡沫去掉会减轻这些现象的发生。

这显然是古人经过实践观察而总结的结果,这是不容置疑的了。

但现在很多人在药店购买的麻黄(是生麻黄不是炙麻黄),在先煎的过程中却发现没有泡沫,与古人所说不一样,那么碰到这个问题就要注意了。

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关于这个问题网络上也有讨论,不过经过分析以下几个解析相对合理:一是有的人没有按古煎法来煮,古代煎麻黄是用的武火,即大火。

但现在很多人煎药是用电药煲,是文火。

其实白沫需要大火烧沸后才会出现,很多人都是等小火久煮才开盖查看自然没有白沫。

二是使用了去节的麻黄。

现代制药不按伤寒论的要求来,伤寒论中的麻黄要求是去节的。

但事实上很多药店店的麻黄不去节,购买的时候还看见很多的麻黄是带节的。

《金匮玉函经·方药炮制》说:“麻黄亦折之,皆先煮数沸,生则令人烦,汗出不可止,折节益佳。

”张仲景使用麻黄注明“去节”必有其理,麻黄节的存在使用不有害成份的析出受到了阻碍,这个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而且麻黄节有止汗作用,削弱了麻黄枝的发汗功效。

三是麻黄的剂量少了,煎起来不一定会有沫。

麻黄的中医验方和用法

麻黄的中医验方和用法

麻黄的中医验方和用法核心提示:麻黄的中医验方和用法麻黄的主要功用有四: 1. 发汗解表 2. 宣肺平喘 3. 利水消肿 4. 散阴疽,消症结。

由于临床上最常用为辛温发汗药,所以一般都归在发散风寒药中。

……麻黄的主要功用有四:1. 发汗解表2. 宣肺平喘3. 利水消肿4. 散阴疽,消症结。

由于临床上最常用为辛温发汗药,所以一般都归在发散风寒药中。

麻黄除了辛温发汗、解表散寒以外,并有明显的宣肺平喘作用。

凡是风寒外侵、毛窍束闭而致肺气不得宣通的外感喘咳,都可用麻黄治疗(风寒表实无汗证)。

即使是表证已解,但仍喘咳的,还可以继续用麻黄治疗,这时可改用炙麻黄。

生麻黄发汗解表的效力大,炙麻黄发汗力小而平喘止咳的效果较好。

用麻黄治疗喘咳,最好配上杏仁。

麻黄宣通肺气以平喘止咳,杏仁降气化痰以平喘止咳,麻黄性刚烈,杏仁性柔润,二药合用,可以增强平喘止咳的效果,所以临床上有“麻黄以杏仁为臂助”的说法。

喘咳的病人,如出现肺热的证候(痰黄稠、喉燥咽干、口鼻气热、遇热则喘咳加重、苔黄、脉数等),则需加入生石膏,或黄芩、知母等,以清肺热而平喘。

常用的方剂如麻杏石甘汤、定喘汤等,可资参考。

麻黄除了解表平喘之外,还可以用它行水消肿。

主要用于上半身水肿明显的,或头面四肢水肿或急性水肿兼有表证的治疗。

麻黄可以温宣肺气、开发腠理、助上焦水气宣化而达到行水消肿的作用。

用麻黄治水肿,可能出现以下情况:水从汗解而消肿;?小便增多而消肿;?大便水泻而消肿;?身有微汗出而小便明显增多而水肿消退。

这与“肺主皮毛、肺布津液下输膀胱、肺与大肠相表里,水肿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等理论有关。

近些年来,根据这些经验,用越婢加术汤(麻黄、生石膏、苍术、甘草、生姜、大枣)加减,治疗肾炎病的水肿,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麻黄配熟地、白芥子、当归等可以散阴疽,消症结。

麻黄温通发散,气味轻清,外可宣透皮毛腠理,内可深入积痰凝血,《神农本草经》有“破症坚积聚”的记载。

《外科全生集》的阳和汤(麻黄、熟地、白芥子、鹿角胶、炮姜炭、肉桂、甘草)就是把麻黄(五分)、熟地(一两)同用,来消散阴疽、痰核、流注结块的最好例子,并摸出了“麻黄得熟地而不表,熟地见麻黄而不腻”的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农本草经》:麻黄
麻黄,又称麻黄草,是《神农本草经》中的一种重要药材。

它在历
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中国药材之王”。

本文将从麻黄的
起源、药用价值以及传统应用等方面,探究麻黄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性。

麻黄生长在中国的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等省份。

自古
以来,麻黄就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药理研究和应用中
均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首次被记录在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可见其在古代医药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麻黄具有温肺散寒、祛风止痛、解表散寒的功效。

它所含的有效成
分为麻黄碱,具有刺激中枢神经、扩张支气管、提高心脏输出量等作用。

在中医药学中,麻黄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肺寒症状。

另外,麻黄也可外用,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骨疼痛等病症。

麻黄是中药方剂中常见的药材之一,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最为著名的方剂之一是“麻黄汤”。

这个方剂由麻黄、桂枝、杏仁等药
物组成,主要用于治疗伤寒、温病等疾病。

麻黄汤具有解表散寒、发
汗解表的功效,被公认为神效方剂。

同时,麻黄还可以与其他草药进
行配伍,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

中医药学认为,麻黄具有温燥之性,可促进阳气上升,驱散风寒,
散寒燥湿等等。

它在中医临床中常用于治疗阳气不足、阴寒内盛等疾病。

在现代医学中,麻黄的药理作用已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其抗炎、
解痉、镇静、止咳等作用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尽管麻黄有着广泛的药用价值,但是由于其含有麻黄碱,因此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质等疾病的人不宜过量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麻黄也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长期大剂量使用。

总而言之,麻黄作为《神农本草经》中的重要药材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悠久的历史。

它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用于治疗肺寒、风寒等疾病,为人们健康带来了福音。

然而,对于使用麻黄的人来说,应该谨记适量使用,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副作用。

参考文献:
1.《神农本草经》
2.刘庆长.我国本草学原理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1.
3.曹志方.中国医学史[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