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合集下载

麻黄功效与作用

麻黄功效与作用

麻黄功效与作用麻黄,又名麻黄草,是中药中常用的一味草药,其功效与作用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

麻黄作为中药材,以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备受青睐和研究。

下面将详细介绍麻黄的功效与作用,以及其在中医中的应用。

一、麻黄的基本信息麻黄,其学名为麻黄叶。

麻黄属于裸子植物门、松柏纲、松柏科、麻黄属。

麻黄原产于亚洲和北美洲,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北美洲等地。

麻黄呈直立灌木状或小乔木状,茎呈角质状,叶卵形或长圆形,花小,集合成圆柱状穗生于枝上。

麻黄多年生,生长在干旱的山地、山坡、干燥河谷和沙漠地区。

而且麻黄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主要收集茎段,即麻黄茎。

二、麻黄的主要功效麻黄具有多种药理学功能,主要功效如下:1.发汗散寒:麻黄性质辛温,主要功效是散寒解表,发汗宣肺。

中医认为麻黄能通过激发人体的发汗作用来散寒,适用于感冒、风寒感冒、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等症状。

此外,麻黄还有降低体温和解热的作用。

2.祛风解痉:麻黄有一定的祛风和解痉作用。

在中医领域中,麻黄常用来治疗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疼痛、肌肉痛、抽搐等症状。

麻黄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从而缓解相关症状。

3.解痛舒筋:麻黄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能够缓解各种因寒湿引起的痛感。

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麻黄能够缓解肌肉痛和风湿痛的功效。

中医将麻黄与其他草药结合,像鸡内金、忍冬藤等常用的配伍,用来治疗痉挛性头痛、肌肉痛、四肢麻木等症状。

4.利尿排湿:麻黄具有利尿的作用,能够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湿气。

中医认为麻黄可以通过增加尿液的分泌,调节体内水分的平衡,从而起到消除湿气、利水消肿的作用。

麻黄可以用于治疗长期水肿、尿液潴留和肾功能不全等症状。

5.化痰平喘:麻黄在中医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哮喘和支气管炎等症状。

麻黄的主要成分是麻黄碱,它是一种有效的支气管扩张剂。

麻黄能够通过扩张支气管,减少肺部痉挛和炎症反应,缓解哮喘和支气管炎引起的呼吸困难和喘息。

麻黄

麻黄

18μ m。
气孔 特异,长圆形,保卫
细胞侧面观似电话筒状。
皮层纤维 嵌晶纤维。 棕色块 散在,棕色或红 细长,壁厚,有
的木化,壁上布满砂晶,形成
棕色,形状不规则。
麻黄 Ephedrae Herba
1.有机胺类生物碱1~2% ,其中主要的活性成分为 麻黄生物碱, L-麻黄碱(I-ephedrine)、d-伪麻黄碱 (d-pseu-doephedrine)、L-N-甲基麻黄碱、d-N-甲 基伪麻黄碱、L-去甲麻黄碱(I-norephedrine)、d去甲伪麻黄碱等,主要存在于草质茎的髓部。
性状(草麻黄)
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mm。有
的带少量棕色木质茎。 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脊线,微有
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6cm。
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4mm;裂片2 ,锐 三角形,先端反曲,基部联合成筒状。
体轻,质脆,断面略呈纤维性,中心红棕
色,近圆形。 气微香,味涩、微苦。
显 微 特 征
【显微鉴定】
2. 中麻黄 脊18~28个;维管束 12~15个,形成层环类三角形; 髓薄壁细胞壁微木化,环髓纤维多。
3. 木贼麻黄 棱脊13~14个;维管 束8~10个,形成层环扁圆形;髓 薄壁细胞壁木化,无环髓纤维。
显微鉴定(草麻黄粉末)
表皮细胞 类长方形,外壁
布满草酸钙砂晶,角质层厚达
裸子植物类生药---麻黄
• • • • •
1:麻黄的来源、形态、性状、产地及采制 2:麻黄的显微鉴定(横切片及粉末) 3:麻黄的化学成分 4:麻黄的理化鉴别 5:麻黄的药理作用、功效及主治
麻黄 Ephedrae Herba
本品为麻黄科 植物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 E.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Mey.或 木贼麻黄E. equisetina Bge .的干燥草质 茎。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麻黄,又称麻黄树,是中医药理中备受推崇的一味草药。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本草药学著作,对麻黄的记载详实,使得麻黄这一中草药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神农本草经》中摘录相关内容,介绍麻黄的起源、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揭示其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麻黄的起源《神农本草经》中关于麻黄的记载如下:"黄麻也,神农之苗裔也。

"这句话揭示了麻黄的起源。

据认为,"黄麻"即指的是麻黄。

关于神农氏,传说是远古时期的医学领袖,他通过实践和总结创造了丰富的医药知识,这些知识被整理成了《神农本草经》,成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草药学著作。

麻黄作为神农氏的苗裔,得到了广泛的采集和研究。

二、麻黄的药理作用麻黄具有温阳宣通、解表发汗、止咳平喘等特点。

《神农本草经》中对麻黄的药理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其解表发汗的功能。

《神农本草经》记载:"麻黄者,主恶寒发栗,无汗"。

这意味着麻黄可以用于寒邪引起的恶寒发抖、无汗等症状。

此外,麻黄还有祛风散寒、化湿通络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等疾病。

三、麻黄的临床应用麻黄作为中药,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神农本草经》中对麻黄的临床应用进行了一一列举。

比如,可以与桂枝、附子等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鼻塞、恶寒等症状;还可以与苏子、杏仁等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等症状。

麻黄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解表药、温阳药、散寒药等多个药物类别。

四、麻黄与中医理论的关联《神农本草经》中麻黄的记载不仅介绍了麻黄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还融入了中医理论。

麻黄的发汗作用与中医的辨证论治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外感邪气入侵人体,会使体内的阴阳失衡,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而麻黄的发汗作用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排除邪气,从而恢复阴阳平衡。

这与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相契合,也是麻黄得到广泛应用的理论依据。

五、麻黄的安全性与副作用麻黄作为一味中草药,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是安全的。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

《神农本草经》:麻黄麻黄,又称麻黄草,是《神农本草经》中的一种重要药材。

它在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中国药材之王”。

本文将从麻黄的起源、药用价值以及传统应用等方面,探究麻黄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性。

麻黄生长在中国的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等省份。

自古以来,麻黄就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药理研究和应用中均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首次被记录在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可见其在古代医药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麻黄具有温肺散寒、祛风止痛、解表散寒的功效。

它所含的有效成分为麻黄碱,具有刺激中枢神经、扩张支气管、提高心脏输出量等作用。

在中医药学中,麻黄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肺寒症状。

另外,麻黄也可外用,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骨疼痛等病症。

麻黄是中药方剂中常见的药材之一,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最为著名的方剂之一是“麻黄汤”。

这个方剂由麻黄、桂枝、杏仁等药物组成,主要用于治疗伤寒、温病等疾病。

麻黄汤具有解表散寒、发汗解表的功效,被公认为神效方剂。

同时,麻黄还可以与其他草药进行配伍,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

中医药学认为,麻黄具有温燥之性,可促进阳气上升,驱散风寒,散寒燥湿等等。

它在中医临床中常用于治疗阳气不足、阴寒内盛等疾病。

在现代医学中,麻黄的药理作用已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其抗炎、解痉、镇静、止咳等作用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尽管麻黄有着广泛的药用价值,但是由于其含有麻黄碱,因此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质等疾病的人不宜过量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麻黄也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长期大剂量使用。

总而言之,麻黄作为《神农本草经》中的重要药材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悠久的历史。

它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用于治疗肺寒、风寒等疾病,为人们健康带来了福音。

然而,对于使用麻黄的人来说,应该谨记适量使用,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副作用。

参考文献:1.《神农本草经》2.刘庆长.我国本草学原理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1.3.曹志方.中国医学史[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麻黄的介绍中药

麻黄的介绍中药

麻黄的介绍中药麻黄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什么是麻黄?麻黄的功效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麻黄的资料,欢迎阅读。

麻黄的介绍麻黄麻黄,中药名。

为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是麻黄科麻黄属植物,高20-40厘米;木质茎短或成匍匐状。

包括有三种麻黄属的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与中麻黄,为草本状灌木,采用部位为草质茎,也是重要的药用植物。

生物碱含量丰富,是提取麻黄碱的主要资源。

木质茎少,易加工提炼;由于常生于平原、山坡、河床、草原等处,故易于采收。

因为麻黄的发汗力强,故外感风寒轻证、心悸、失眠、肺虚咳喘等均应忌用或慎用。

老人、体虚及小儿宜用炙麻黄。

本品为常用中药。

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麻黄、中麻黄的干燥茎枝。

均为野生。

别名:狗骨、龙沙、卑相、卑盐。

产地:主产于山西、内蒙、甘肃、新疆、河北等地。

植物形态:草麻黄:草本状小灌木,高20~40厘米。

本质茎匍匐土中,或稍露地外。

绿色枝膜质鞘状,包于茎节上,下部1/3~2/3合生,上部二裂,裂片锐三角形。

花单性异株,雄株花常3~5朵集成复穗状花序,稀单生,雌球花多单生于枝端,雌花二朵;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内有种子两枚。

采收加工:立秋后霜降以前采收。

太早则质嫩茎空,麻黄硷含量小,受霜冻则色变红,暴晒过久,色发黄。

均影响疗效。

性状鉴别:草麻黄:细长圆柱形,有的带棕色木质茎。

草质茎少分枝,黄绿色,节间有细纵棱线,节上有细小鳞片,2~3片,基部联合呈筒状,茎质脆,易折断,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内心红黄色(俗称玫瑰心,为麻黄主要成分),微有香气,味苦涩。

以身干茎粗,淡绿色,断时有粉尘飞出,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L-麻黄硷、伪麻黄硷、挥发油等。

药理作用:发汗、平喘、利水。

1、发汗。

仅在人加热时能增加其发汗量,动物实验尚未证实本品单独应用时有发汗效应。

2、解热。

麻黄发挥油及其主要成分松油醇,对正常小白鼠均有降温作用。

麻黄配伍方案及应用禁忌

麻黄配伍方案及应用禁忌

麻黄配伍方案及应用禁忌麻黄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其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具有祛风散寒、发汗解表的功效。

麻黄常用于治疗感冒、头痛、发热等症状,但在使用麻黄时需要注意其配伍方案和应用禁忌,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一、麻黄的配伍方案1. 麻黄与桂枝:麻黄与桂枝配伍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麻黄发散风寒,桂枝温通经络,两者配伍能够协同作用,加强药效。

2. 麻黄与杏仁:麻黄与杏仁配伍常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咳嗽,具有祛痰止咳的作用。

麻黄发散风寒,杏仁能够润肺化痰,两者配伍能够缓解咳嗽症状。

3. 麻黄与石膏:麻黄与石膏配伍常用于治疗高热发热,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麻黄发散风寒,石膏能够清热解毒,两者配伍能够降低体温,缓解发热症状。

4. 麻黄与甘草:麻黄与甘草配伍常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头痛,具有镇痛的作用。

麻黄发散风寒,甘草能够调和药性,两者配伍能够缓解头痛症状。

二、麻黄的应用禁忌1. 孕妇禁用:麻黄具有刺激子宫收缩的作用,容易导致流产或早产,因此孕妇禁用麻黄。

2. 心脏病患者禁用:麻黄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容易导致心悸、心动过速等症状,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使用麻黄可能会加重病情,因此心脏病患者禁用麻黄。

3. 高血压患者禁用:麻黄具有升高血压的作用,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使用麻黄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因此高血压患者禁用麻黄。

4. 服用感冒药物禁用:麻黄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而感冒药物中常含有退热成分,两者合用可能会导致药效相互抵消,影响疗效,因此在服用感冒药物期间禁用麻黄。

5. 过敏体质禁用:个别人群对麻黄过敏,使用麻黄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等,因此过敏体质者禁用麻黄。

总结起来,麻黄在配伍方案上常与桂枝、杏仁、石膏、甘草等药物配伍使用,能够发挥协同作用,增强药效。

然而,在使用麻黄时需要注意其应用禁忌,包括孕妇、心脏病患者、高血压患者、服用感冒药物者以及过敏体质者禁用麻黄。

麻黄的副作用

麻黄的副作用

麻黄的副作用麻黄,又名麻黄树,是一种常见的中药草药。

麻黄的药用部分主要是其茎,具有祛风寒、发表散寒等功效。

它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等疾病。

然而,麻黄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果使用不当或长期使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

首先,麻黄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其有效成分麻黄碱能够刺激人体大脑的神经细胞,使人产生兴奋、亢奋的感觉。

这一作用在炎热天气或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增加体内的热量产生,对人体发热的症状有所帮助,但在高温环境下使用或过量使用会导致身体过热,出现头晕、口渴、心慌等不适症状。

对于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人群来说,麻黄的刺激性作用可能会加重他们的病情。

其次,长期使用麻黄可能会导致人体对药物的耐受性。

麻黄中含有一定量的麻黄碱,长期使用会使人体对麻黄碱产生耐受性,药效逐渐降低,从而需要增加药物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

这种药物耐受的产生可能会导致人体对其他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使得治疗效果不理想。

因此,长期使用麻黄的人应定期进行药物调整,以避免耐受性的产生。

麻黄还含有一些刺激性与毒性的成分,例如甲基黄酮等。

这些成分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对于胃肠道有疾病的人群来说,麻黄的使用可能会加重他们的病情。

此外,麻黄中的部分成分可能还会对肾脏、肝脏等器官产生一定的刺激性,增加这些器官的负担。

因此,对于有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的患者来说,麻黄的使用应当避免或谨慎使用。

总的来说,麻黄虽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其副作用也不可忽视。

在使用麻黄时,应遵循医嘱,控制用药剂量和使用时长,切勿滥用或长期使用。

对于有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等病史的患者来说,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注意观察是否有不适症状。

如果发生副作用或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此外,麻黄也不宜与其他刺激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加重副作用。

最重要的是,大家在使用麻黄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并遵循医生的建议,以确保用药安全。

麻黄的副作用

麻黄的副作用

麻黄的副作用
麻黄是一种常用的草药,它具有提神醒脑、祛寒散寒等功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副作用。

这些副作用包括:
1. 心血管系统影响:麻黄主要成分麻黄硷具有兴奋心脏和收缩血管的作用,因此长期大量使用或超过剂量服用麻黄可能会导致心悸、心动过速、高血压等心血管反应。

2. 麻黄中含有的麻黄碱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得人感觉兴奋、易激动、失眠等。

3. 麻黄碱还具有利尿作用,长期服用过多可能会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尤其是对于长时间剧烈运动或高温环境下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

4. 麻黄中的成分还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增加药物的毒性或降低疗效。

因此,在服用麻黄之前,最好先咨询医生或药师,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风险。

总的来说,麻黄的副作用虽然存在,但在正确使用和适量控制的情况下,可以发挥其治疗效果,尤其在感冒、头痛等症状中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但对于具有心脏病、高血压、甲亢、心律失常等疾病的人群来说,应慎重使用,甚至避免使用。

在使用麻黄时,一定要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用量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
目录
功效与作用
功效与作用编辑本段回目录
麻黄的功效:
麻黄的主要功用有四:1. 发汗散寒;2. 宣肺平喘;3. 行水消肿;4. 散阴疽,消症结。

由于临床上最常用为辛温发汗药,所以一般都归在发散风寒药中。

麻黄的作用:
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

本品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

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如麻黄汤。

2、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

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

与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汤,可增强平喘功效;若兼内有寒饮,可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以温化寒饮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龙汤;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与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3、用于水肿而兼表证,为宣肺利尿之要药,本品发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肿,常与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4、取麻黄温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应药物可以治风湿痹痛及阴疽、痰核等证。

麻黄药理研究:
1、发汗
①有效成分挥发油、麻黄碱。

②条件温服、温热条件。

③作用机理:•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汗腺分泌↑;•兴奋中枢,外周α受体。

2、平喘
①有效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此外,2,3,5,6-四甲基吡嗪 L-α-萜品烯醇。

②机理
促进NA和Adr的释放。

本身激动β-R→激活Ac→促进cAMP产生。

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

促进PGE的释放。

直接兴奋α-肾上腺素受体→血管收缩→粘膜肿胀减轻。

抑制抗体产生。

③作用特点缓慢、温和、持久,可以口服。

3、利尿
①有效成分 d-伪麻黄碱。

②作用尿量增加。

③机理
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

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4、抗炎、抗过敏
①有效成分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麻黄碱。

②作用机理
抑制过敏递质释放;
溶血素减少,呈抗补体作用。

5、镇咳、祛痰
①作用强度为可待因的1/20。

②有效成分萜品烯醇,麻黄挥发油。

6、解热、抗菌、抗病毒
①有效成分挥发油。

②抗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乙型溶血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奈瑟双球菌。

③抗病毒流感病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