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两步曲:10类方证 + 50味药证

合集下载

张仲景50味药证

张仲景50味药证

张仲景50味药证桂枝主治气上冲。

2-5两芍药主治挛急,尤以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为多。

4-6两。

甘草主治羸瘦,兼治咽痛、口舌糜烂、心悸以及燥、急、痛、逆诸症。

大枣配甘草主治动悸、脏躁;配生姜主治呕吐、呃逆;配泻下药可保护胃气。

麻黄主治黄肿,兼治咳喘及恶寒无汗而身痛着。

2-6两。

附子主治脉沉微及痛证。

5-15克,每10克先煎的时间增加15分钟。

乌头主治腹中剧痛、或关节疼痛而手足逆冷、脉沉紧着者。

干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

生姜主治恶心呕吐。

细辛主治恶寒不渴,兼治咳、厥冷、疼痛者。

吴茱萸主治腹痛、头痛而干呕、手足厥冷、脉细者。

柴胡主治往来寒热而胸胁苦满者。

半夏主治呕而不渴者,兼治咽痛、失音、咽喉异物感、咳喘、心下悸等。

15-60克。

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肌无力者。

1-5两。

白术主治渴而下利者,兼治冒眩、四肢沉重疼痛、短气、心下悸满、小便不利、水肿。

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猪苓主治小便不利者。

泽泻主治冒眩而口渴、小便不利者。

滑石主治小便不利而赤者。

防己主治下肢水肿。

葛根主治项背强痛、下利而渴者。

栝楼根主治渴者。

黄连主治心中烦,兼治心下痞、下利。

黄芩主治烦热而出血者,兼治热痢、热痞、热痹。

黄柏主治身黄、发热小便不利且赤者,兼治热利。

栀子主治烦热而胸中窒者,兼治黄疸、腹痛、咽喉疼痛、衄血、血淋、目赤。

大黄主治痛而闭、烦而热、脉滑实者,兼治心下痞、吐血衄血、经水不利、黄疸、呕吐、痈疽疔疮等。

芒硝主治便秘、舌面干燥而谵语者。

厚朴主治腹满、胸满,兼治咳喘、便秘。

枳实主治胸腹痞满而大便不通者。

栝蒌实主治胸中至心下闷痛而大便不通者。

薤白主治胸腹痛,兼治咳唾喘息、里急后重。

石膏主治身热汗出而烦渴、脉滑数或浮大、洪大着。

15-20克知母主治汗出而烦。

龙骨主治惊悸而脉芤动者。

牡蛎主治惊悸、口渴而胸胁痞硬着。

人参主治气液不足。

麦冬主治羸瘦而气逆、咽喉不利者。

阿胶主治血证。

地黄:干地黄主治血证。

当归主治妇人腹痛。

川芎主治腹痛。

《伤寒论》十大类方证

《伤寒论》十大类方证

《伤寒论》十大类方证一:桂枝类方(1)桂枝体质:形瘦肤白纹理细,肌肉较硬肌表湿,腹部扁平腹肌紧,唇淡红暗目有神,舌体柔,色暗淡,舌面润,苔薄白,各种汗证接踵来。

敏感寒冷及疼痛,易感伤风心悸动,易肌挛,易便秘,睡眠浅,或多梦,桂枝类方投多中。

(2)桂枝证:发热感,身热感,甚或自汗易出汗,恶风关节痛,敏感冷和寒,腹部上冲搏动悸,易惊烘热失眠。

(3)桂枝汤方证:发热自汗恶风,肌挛拘急悸上冲,脉浮虚缓大无力,苔薄白,舌质暗淡红。

(4)桂枝加附子汤方证:皮肤湿冷汗,脉弱浮大见,关节疼痛四肢挛。

体痛手足冷,寒疝腹中痛,脉象沉迟舌质淡。

(5)小建中汤方证:虚弱型,慢腹痛,烦热起,心悸动,腹肌紧张腹扁平,苔少,舌质嫩。

(6)桂枝加大黄汤方证:桂枝证,兼便秘,持续腹痛拒按,看其舌苔厚干。

(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胸腹动悸易惊,自汗盗汗失眠梦,脉浮大而无力,苔少舌质嫩红。

(8)当归四逆汤方证:手足厥寒麻木冷,青紫疼痛脉细形,头腹腰腿脚痛,舌淡苔白可用。

(9)温经汤方证:月经不调血暗块,手足心热又恶风,自汗午后发热感,或有恶心头痛,腹壁无力急胀痛,唇燥舌质暗淡型。

(10)炙甘草汤方证:三五不调脉无力,倦怠消瘦面憔悴,舌苔薄,或无苔,头昏失眠多梦随,虚烦便秘动悸。

(11)苓桂术甘汤方证:心下动悸或眩晕,气上冲胸振水音,腹部软弱胸胁满,小便不利或浮肿。

(12)内有瘀血特征:痛处固定不移,出血易凝紫黑,舌紫面晦暗属瘀。

(13)桂枝茯苓丸方证:下腹包块按压痛,头痛昏晕烦悸痛,舌暗或有紫点,面红或紫红。

(14)枳实薤白桂枝汤方证:胸背闷痛心下痞,便秘便干燥难解,舌面干腻舌苔厚,舌质暗而有瘀点。

(15)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剧烈关节肿痛,有汗发热恶风,面色暗黄或浮肿,脚浮肿。

二、麻黄类方(1)麻黄证:头痛寒热骨身痛,无汗咳喘鼻塞,浮肿,溲约。

(2)麻黄体质:肌肉发达或偏松,体形略胖肤黄黑,血压不高唇暗红,体壮无汗肤燥粗,舌淡苔白口不干,寒喘鼻塞流清涕,感觉迟钝头沉重,汗出不畅易汗闭。

张仲景50味药证总结

张仲景50味药证总结

张仲景50味药证总结
药证是中医临床用药的指征和根据,也称为药物主治。

它不是来自理论的推测,也不是来自动物实验的数据,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

药证以人为背景,与人的体质息息相关。

药证是客观的,它具有实证性。

是具体的,没有什么抽象的概念。

又是综合的,它是用药经验的概括提炼。

是稳定的,多年未变。

是严谨的,有是证用是药。

是科学的,由实践而来的结论。

下面是干货:
-----------------------------------------------------------------------------------------------------------------------------------------------------------------------------------------------------------------------------------------------------------------------------
天枢本草
中药歌诀
经络歌诀
方剂歌诀
伤寒趣解
药膳制作
针灸课堂。

中医十大类方方证歌诀之附子、半夏

中医十大类方方证歌诀之附子、半夏

中医⼗⼤类⽅⽅证歌诀之附⼦、半夏附⼦类⽅(1)附⼦临床应⽤范围:病中多汗四肢冷,恶寒脉沉⼼⾳微,脉象沉弱腹满痛,吐利伴见⼿⾜冷,⾆苔⽩滑⾎压降,关节剧痛兼肿胀。

年⽼体弱慢性疾,腰膝酸软更⽆⼒,⾜背浮肿兼畏寒,四肢逆冷肌⾁挛,⼼肾功能不全疴,夜尿频多脉沉弱。

(2)阴寒体质:形体偏胖肌⾁松,精神萎靡有倦容,肤燥乏泽⾯黄晦,或见浮肿⽬⽆神,唇⾆⼲枯暗胖淡,肢冷畏寒倦喜暖,好静恶动便稀溏,⼝不⼲渴溲清长。

(3)附⼦证:倦卧欲寐精神萎,膝下清冷畏寒厥,脉象极细若有⽆,或按⾄⾻脉沉伏,脉细如丝细弱脉,或忽浮⼤脉⼒⽆.(4)四逆汤⽅证: 细软沉伏脉微弱,或浮⼤中空⽆⼒得,畏寒肢厥下⾝冷嘲热讽,精神萎靡欲寐卧,⾆体胖嫩⾆质暗,苔腻⽩滑或杰⼲.(5)四逆加⼈参汤⽅证: 神萎肢厥⽽恶寒,⾷欲不振便溏兼,⼼下痞硬或腹胀,脉微弱沉迟⾆苔⼲.(6)真武汤⽅证: 真武汤证神亦萎,下⾝清冷倦欲寐,更见畏寒四肢冷,脉微弱沉伏细弱推.(7)阳虚⽔饮证: 阳虚⽔饮⽴不稳,⼼悸⽓短⾁瞤晕,体困嗜睡四肢重,腰痛关节动不灵,溲少便溏腹痛胀,或见呕恶⾯肢肿,或见喘咳清稀痰,⾯黄⾆胖苔滑润.(8)附⼦泻⼼汤⽅证: ⾥急后重便不通,脘痞上腹部胀疼,甚或昏厥⼼烦乱,⾆苔黄腻额冷汗,或有肢冷⾎压降,脉沉微弱兼恶寒.半夏类⽅(1)半夏证:⾯黄或灰暗,呕吐恶⼼感,⾆苔滑或腻,精神过敏兼。

(2)⼩半夏汤⽅证:恶⼼呕吐⼝不渴,⼝多清涎嗽痰多,⼼下振⽔胸膈满,苔⽩滑腻较厚疴。

(3)温胆汤⽅证:呕恶⼝苦⼝粘,易惊多梦失眠,⼼慌⾆苔滑腻,可见精神不安。

(4)⼤半夏汤⽅证:朝⾷暮吐胃反证,呕吐涎沫憔枯容,⼼下痞硬⼤便⼲,苔薄厚腻⾆淡红。

(5)半夏厚朴汤⽅证:精神刺激咽异感,胸闷⽓塞咳嗽喘,或见痰多或腹胀,恶⼼呕吐⾷欲减。

看其⾆苔⽩厚腻,询其⼝内腻⽽粘。

(6)半夏⽩术天⿇汤⽅证:眩晕头痛重压感,浮肿易汗⾁松软,⼤便偏溏腹鸣胀,⾆⼤淡红苔腻兼。

(7)半夏泻⼼汤⽅证:恶⼼呕吐腹泻鸣,上腹满闷胀疼轻,⾆苔薄腻或黄腻,烦躁内热失眠梦。

黄煌老师学术精粹(张仲景50味药证中医十大类方黄煌经方语录)

黄煌老师学术精粹(张仲景50味药证中医十大类方黄煌经方语录)

黄煌老师学术精粹(张仲景50味药证中医十大类方黄煌经方语录)黄煌,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临床提倡经方方证学说,重视体质辨证。

黄煌教授把疾病比作靶心,方药比作箭头,药证方证对应起来可谓百发百中。

我曾有幸跟黄老师学习过,现将老师核心思想摘录供中医爱好者学习。

张仲景50味药证1桂枝---主气上冲汗出脉浮缓虚。

上冲感;搏动感2芍药---主急痛,尤以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3甘草---单味主咽痛,复方主治气液不足之症4大枣---配甘草主治动悸,脏躁。

配生姜主治呕吐,咳逆。

配泻下药可保护胃气5麻黄---主治无汗而肿,兼治喘,身痛,身黄。

6附子---主治脉沉微与痛症。

7乌头---主治与附子相似,主痛症,主治腹中剧痛,关节疼痛或手足逆冷,脉沉紧者。

8干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

9生姜---主治恶心呕吐。

10细辛---主治恶寒不渴而或咳,或厥冷,或痛者。

11吴茱萸---主治腹痛,头痛而干呕胸满,手足厥冷,脉细者。

12柴胡---主治往来寒热而胸胁苦满者。

13半夏---主治呕而不渴者,或治咽痛,咳喘,声哑,心下悸。

14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者。

(黄芪症是汗出而肿,常有身困重。

桂枝症是汗出而不肿,气上冲,常有关节冷痛)15白术---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兼治眩晕,四肢沉重疼痛,心下逆满,浮肿,下利或便秘。

16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17猪苓---主治小便不利者18泽泻---主治眩冒而小便不利者。

(泽泻主眩冒,白术主渴,茯苓主悸)19滑石---主治小便不利而赤者20防己---主治下肢浮肿。

21葛根---主治项背强痛而不利者。

22栝蒌根---主治渴而不呕者。

23黄连---主治心中烦而心下痞者,兼治腹痛,呕吐,下利,脉促,血证。

舌质坚老暗红,舌苔黄腻而厚。

24黄芩---主治烦热而出血者,兼心下痞,不利,干呕,胸胁苦满。

25黄柏---主治身黄,发热而小便不利且赤者,兼治热利。

26栀子---主治烦热而胸中室者,兼治身黄,心中结痛,不得眠,小便短赤。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黄芪作者:岐黄医道李乾辉黄芪黄芪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等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绵山者,条短质柔而富有粉性,称为绵黄芪.奉为道地药材。

山西浑源为中心的阳交、天填、山阴等县出产者,称西黄芪,品质亦佳。

此外,产于黑龙江、内蒙古者,皮松肉紧,味甘香,亦为佳品。

《神农本草经》谓黄芪“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

《金匮要略》入8方次。

●原文考证最大量方(5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十四)。

本方既是黄芪的最大量方,又是配伍最简方,故分析黄芪证的可靠性较大。

从原文可见,其证之一为身体肿,从“状如风水”句,可见其浮肿是全身性的,因风水为“一身悉肿”。

其证之二为汗出,且汗出的量较多,汗出可以使衣服沾在身上,汗或黄色。

所以,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者。

次大量方(3两):防己茯苓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防己茯苓汤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十四)。

水在皮肤中,故四肢肿,为黄芪主治;聂聂动者,属动悸类,为茯苓主治。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六);“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日: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尊荣人骨弱,指其人养尊处优,缺少运动,肌肉松软无力,故称骨弱;肌肤盛,即是指肥胖。

可见黄芪用于体形偏胖、肌肉松软无力者。

乌头汤方中有黄芪、麻黄、白芍、甘草、川乌等,主治“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五)。

《金匮要略》中黄芪与麻黄同用者尚有三黄汤,主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五),也是手足拘急,骨节疼痛。

可见黄芪可与麻黄同用,治疗关节疼痛。

次简方(4味):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汤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二)。

《外台》“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黄煌考据《伤寒论》如何用附子,经方如何用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黄煌考据《伤寒论》如何用附子,经方如何用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黄煌考据《伤寒论》如何用附子,经方如何用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而以四川所产者为优,有川附子之称。

《神农本草经》谓附子“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蹙,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伤寒论》入23方,《金匮要略》入26方次。

●原文考证最简方(2味):干姜附子汤、薏苡附子散干姜附子汤治“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

脉沉微,身无大热者”(61)。

“无表证”,即无身痛;“身无大热”,即肌肤湿润,扪之不觉烙手。

此两证可排除病非麻黄汤证。

而“不渴”“脉沉微”,点出干姜附子的关键指征,不可轻易读过。

薏苡附子散治“胸痹缓急者”(九)。

胸痹,为古病名,表现为胸背痛。

次简方(3味):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大黄附子汤干姜附子汤加甘草,即四逆汤,治“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225);“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 (353);“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354);“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者”(377);“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388);“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389);“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者’’(92);“少阴病,脉沉者”(323);“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372)。

通脉四逆汤组成与四逆汤相同,仅附子重用,干姜倍之,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317);“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伤寒论》谓“其脉即出者愈”,可见其证尚有“脉不出’’(370)。

又《金匮要略》治“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为微热,见厥者,难治”者。

从上可见,附子、干姜、甘草同用的主治皆为严重的腹泻、呕吐、大量出汗以后,患者出现①脉沉微、脉不出、脉微欲绝、脉沉、脉弱、脉迟者;②四肢厥冷、拘急疼痛者。

《张仲景50味药证》笔记(二)

《张仲景50味药证》笔记(二)

《张仲景50味药证》笔记(二)为您推送优质的经方医学知识白术一、应用1.白术茯苓配伍可治小便不利及口渴。

小便不利指小便量少及排泄不畅。

2.白术、黄芪均能利水。

但黄芪主治在表之水,故浮肿、汗出比较明显,而白术主治在里之水,故以口渴、眩晕、身重、大便性状改变为明显。

3.使用白术不论体形胖瘦,但患者多呈黄肿貌,肌肉松软,容易浮肿,特别是尤为明显,如眼睑浮肿。

另外,必见舌体胖大而淡,或有齿痕,或舌面白苔,或舌面水滑。

4.白术18g,茯苓18g,猪苓18g,泽泻30g,桂枝12g。

五苓散的客观应用征,是患者大多舌体胖大而有明显的齿痕。

茯苓一、应用:1.悸、小便不利是使用茯苓主要指征。

2.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3.茯苓主治口渴及小便不利。

其渴感并不严重,惟口内少津而思饮,虽饮而不多。

4.茯苓舌:舌体多胖大,边有齿痕,舌面较湿润。

胖人舌体大,固然多茯苓证,瘦人见舌体胖大者,茯苓证更多见。

5.舌体胖大而有齿痕,多为五苓散证、苓桂术甘汤证;舌体瘦小而有齿痕,多为半夏厚朴汤证。

6.茯苓证与白术颇多相似之处,故仲景使用茯苓多与白术同用。

所不同之处,白术重在治渴,而茯苓重在治悸。

故前人称白术能健脾生津,而茯苓则能安神利水。

猪苓一、应用:1.猪苓与茯苓均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其区别在于:茯苓治眩性,猪苓治热淋。

2.仲景猪苓方仅三方,三方均有猪苓、茯苓,主治小便不利。

泽泻一、应用1.泽泻主治“冒眩而口渴、小便不利者。

”2.仲景用泽泻,多与白术、茯苓、猪苓合用,主治小便不利。

四药的区别在于:泽泻主冒眩,白术主渴,茯苓主悸,猪苓主淋。

滑石主治小便不利而赤者。

防己一、应用防己与泽泻都可治疗浮肿、小便不利,但泽泻治眩冒,防己治关节疼痛,主治有上下之别。

葛根一、应用1.仲景使用葛根必配甘草,主治头项腰背强痛拘挛。

2.葛根主治“项背强痛、下利而渴者。

”3.项背强痛一证,非葛根证所独有。

然而下利而项背强痛者,为葛根证所独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四逆散方证:柴胡证,敏感疼,易紧张,手常冷,腹胀腹疼痛,胸胁征阳性,舌质坚老暗,舌有紫点而脉弦.
(8)血府逐瘀汤方证:痛位多固定,出血紫黑易凝,烦躁发狂神不安,舌质紫暗面晦暗.柴胡体质伴瘀血,此方投之诸疴痊.
(9)逍遥散方证:逍遥散,胸胁满,胸胁痛,腹胀兼,经前乳房胀,痛经头痛连,经期不调往热寒,舌淡红,苔薄白,食欲差,浮肿见.此方投之有奇验。
(6)真武汤方证:真武汤证神亦萎,下身清冷倦欲寐,更见畏寒四肢冷,脉微弱沉伏细弱推.
(7)阳虚水饮证:阳虚水饮立不稳,心悸气短肉瞤晕,体困嗜睡四肢重,腰痛关节动不灵,溲少便溏腹痛胀,或见呕恶面肢肿,或见喘咳清稀痰,面黄舌胖苔滑润.
(8)附子泻心汤方证:里急后重便不通,脘痞上腹部胀疼,甚或昏厥心烦乱,舌苔黄腻额冷汗,或有肢冷血压降,脉沉微弱兼恶寒.
(2)理中汤方证:胸满腹胀呕吐利,食欲不振心下痞,口不干渴多涎唾,畏寒喜温精神萎,舌淡苔白厚或腻,更见大便是溏稀。
(3)桂枝人参汤方证:理中汤证又恶风,发热自汗关节疼,脉象浮大心下痞,舌淡偏暗或嫩红。
(4)大建中汤方证:干姜舌,必见证,腹胀剧痛阵发性,手足逆冷汗清唾,呕吐腹鸣见肠型。
(5)甘姜苓术汤方证:体形肥胖久居冷,干姜舌为必见证,全身倦怠好浮肿,腰下冷感酸重疼。
(4)柴胡桂枝汤方证:柴胡体质见自汗,鼻塞腹痛关节酸,肌肉挛.桂枝体质胸胁满,纳差喜呕伴心烦,苔薄白或薄黄腻,舌质暗红或暗淡.
(5)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往寒热,胸胁满,或恶风,自盗汗,食欲差,口渴现,溲不利,便溏软,心烦胸腹动悸,多梦耳鸣失眠,苔白厚,舌面干,或见咳嗽胸骨痛,柴胡桂姜服之安.
(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精神症状明显,幻觉易惊失眠,舌红苔黄厚腻,脐腹动悸感,能够治谵语,亦可愈癫痫..
(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胸腹动悸易惊,自汗盗汗失眠梦,脉浮大而无力,苔少舌质嫩红。
(8)当归四逆汤方证:手足厥寒麻木冷,青紫疼痛脉细形,头腹腰腿脚痛,舌淡苔白可用。
(9)温经汤方证:月经不调血暗块,手足心热又恶风,自汗午后发热感,或有恶心头痛,腹壁无力急胀痛,唇燥舌质暗淡型。
(10)炙甘草汤方证:三五不调脉无力,倦怠消瘦面憔悴,舌苔薄,或无苔,头昏失眠多梦随,虚烦便秘动悸。
欲高效,合理用,
四、大枣
用大枣,主安中,通九窍,医大惊,
一、桂枝
桂枝证,气上冲,汗自出,恶寒风,烦不安,关节疼,受惊恐,心悸动,
入寐难,夜多梦,体白瘦,腹薄硬,虚缓脉,用多中。舌体柔,色暗红,
苔薄白,舌面润,若苔腻、舌绛红、质坚老,另别情(不当用)。心动悸,桂草苓,
协龙牡,惊悸平,如虚悸,人参同,咳逆悸,五味灵。加附子,医身疼,
配黄芪,主身肿,伍饴糖,里急情,从麻黄,监制功,协柴胡,透汗行,
(6)麻杏石甘汤方证:发热汗出时多少,口渴体温降或高,,咳喘气急而胸闷,苔薄腻干脉数滑.
(7)越婢加术汤方证:发热恶风汗出渴,肌肉酸重浮肿多,关节肿痛溲不利,越婢加术方证合.
(8)阳和汤方证:局部无热色苍紫,漫肿无头如絮石,麻木酸楚不觉痛,畏寒喜暖神萎靡.小便清长口不渴,皮肤苍白枯憔悴,腰脊空痛气短喘,阳痿贫血冷枯瘦,舌淡嫩,脉沉迟细.
(3)白虎加人参汤方证:白虎汤证兼神萎,状态较差脉无力,屡经发汗口渴甚,适用热盛气津亏,或无大热与大汗,慢性病渴饮为主推.
(4)白虎加桂枝汤方证:无寒但热或热渴,恶风烦疼在骨节,舌质多暗红,汗出多不彻.
(5竹叶石膏汤方证:热汗渴嗽呕,神萎憔悴瘦,舌红少苔舌面干,脉虚数.
(6)消风散方证:疹块瘙痒渗液久,烦躁热盛口渴有,浮肿倾向溲不利,方用消风效优.
(3)附子证:倦卧欲寐精神萎,膝下清冷畏寒厥,脉象极细若有无,或按至骨脉沉伏,脉细如丝细弱脉,或忽浮大脉力无.
(4)四逆汤方证:细软沉伏脉微弱,或浮大中空无力得,畏寒肢厥下身冷嘲热讽,精神萎靡欲寐卧,舌体胖嫩舌质暗,苔腻白滑或杰干.
(5)四逆加人参汤方证:神萎肢厥而恶寒,食欲不振便溏兼,心下痞硬或腹胀,脉微弱沉迟舌苔干.
(3)黄连解毒汤方证:焦虑抑郁烦不安,面红出血唇红暗,黄连舌,所必见,心下按之痞痛感.
(4)黄连汤方证:烦悸热汗恶风,脘痞呕泻腹痛,舌苔厚腻,质暗红.
(5)小陷胸汤方证:上腹胸胁痛拒按,舌红苔黄腻必见,或便秘,或恶心,咳嗽气急痰黄粘,右寸脉滑好经验,感谢经方大家园!
(6)泻心汤方证:出血倾向吐衄血,脉实有力数而滑,便秘脘痞黄连舌,面部潮红烦躁加.
三、柴胡类方
(1)柴胡证:柴胡证,是关健,胸胁苦满往热寒.
(2)柴胡体质:体形偏瘦面暗黄,青黄青白乏泽光,皮肤干燥肉坚紧,舌老暗紫苔正常,舌不淡胖脉弦细,情绪好时饮食香.胸胁气塞满闷感,或有触痛颈肩酸,:月经不调少腹痛,经前乳胀痛经联,经血有块经色暗,四肢常冷烦拘挛.
(3)小柴胡汤方证::上腹痞痛胸胁满,发热持续往热寒,纳差口苦心烦呕,苔黄白腻脉多弦.
(11)苓桂术甘汤方证:心下动悸或眩晕,气上冲胸振水音,腹部软弱胸胁满,小便不利或浮肿。
(12)内有瘀血特征:痛处固定不移,出血易凝紫黑,舌紫面晦暗属瘀。
(13)桂枝茯苓丸方证:下腹包块按压痛,头痛昏晕烦悸痛,舌暗或有紫点,面红或紫红。
(14)枳实薤白桂枝汤方证:胸背闷痛心下痞,便秘便干燥难解,舌面干腻舌苔厚,舌质暗而有瘀点。
(6)补中益气汤方证:昔肥今瘦面萎黄,舌淡质嫩体瘦长,身倦发热恶寒风,各种下垂泻秘肛,头痛昏晕胁微满,自汗浮肿溲约良.
(7)补阳还五汤方证:,脉象沉缓细涩.
六、石膏类方
(1)石膏证:烦渴喜饮恶热汗,舌面干燥无津见,脉象洪大浮滑兼.
(2)白虎汤方证:高热烦躁神不清,强烈渴感石膏证.
(10)大柴胡汤方证:大柴胡汤有四看,颈短体壮肩膀宽,上腹胀痛按尤甚,一般多见中老年,轻则不适有抵抗,重则压痛肌紧张,心下痞痛急硬满,呕吐恶心嗳气伴,舌质坚老苔黄厚,抑郁紧张不得眠,便秘尿黄或下利,舌燥脉滑黄疸现。
四、大黄类方
(1)大黄证:腹满腹痛拒按,便秘腹胀抵抗感,身热有汗易兴奋,烦躁精神不安。舌质红而坚老,舌苔焦黄干燥。
(15)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剧烈关节肿痛,有汗发热恶风,面色暗黄或浮肿,脚浮肿。
二、麻黄类方
(1)麻黄证:头痛寒热骨身痛,无汗咳喘鼻塞,浮肿,溲约。
(2)麻黄体质:肌肉发达或偏松,体形略胖肤黄黑,血压不高唇暗红,体壮无汗肤燥粗,舌淡苔白口不干,寒喘鼻塞流清涕,感觉迟钝头沉重,汗出不畅易汗闭。肌肉酸重身无力,不可一味认作虚,心下重压感腹胀,或有浮肿之倾向.
配桃黄,可通经,参麦胶,理虚功。大剂量,心悸动,伍麻黄,小量轻,
体腹痛,剂量中,用桂枝,小轻症,大重病,肉桂功!!!
二、芍药
芍药证,主挛急,行走难,足无力,下肢挛,伸不利,抓药证,疗效提。
阵发性,痉挛急,位不定,皆可与,腰肢痛,难步履,腹急痛,大便秘,
如栗下,最相宜,消水肿,通利机。腹肌紧,腹皮急,兼余症,皆可与,
(5)半夏厚朴汤方证:精神刺激咽异感,胸闷气塞咳嗽喘,或见痰多或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看其舌苔白厚腻,询其口内腻而粘。
(6)半夏白术天麻汤方证:眩晕头痛重压感,浮肿易汗肉松软,大便偏溏腹鸣胀,舌大淡红苔腻兼。
(7)半夏泻心汤方证:恶心呕吐腹泻鸣,上腹满闷胀疼轻,舌苔薄腻或黄腻,烦躁内热失眠梦。
二、50味药证
(5)大黄庶(按)虫丸方证:少腹胀满硬块疼,面色晦暗消瘦形,脉象细涩舌暗紫,肌肤干燥如甲鳞.
(6)茵陈蒿汤方证:黄疸色鲜尿黄短,胸闷烦躁身热汗.
(7)防风通圣散方证:发热无汗头昏痛,疮疡肿毒目赤肿,痒疹舌厚干腻,腹胀便秘胸腹闷.
(8)大黄附子汤方证:腹痛剧烈大便秘,面晦无华神萎靡,汗出恶寒手足冷,舌干质老苔白腻,胁下偏疼脉弦紧,大黄附子温下宜.
肉松软、大便稀、无腹痛,不可与。配甘草,缓痛基,伍枳实,胃动力,
同黄芩,热利息,若加桂,腹痛急,脉弱悸,中焦虚,加附子,脉沉微,
伴身痛,属阳虚。配苓术,利水剂,经不调,伍芎归,全身肿,姜附齐。
大剂量,腹痛急,二三两,非主剂。
三、甘草
甘草证,羸瘦形,气液馁,肤枯情,口舌糜,咽中疼,
刺激咳,心悸动,
逆上冲,躁急痛,和诸药,解毒雄。审经方,非泛用,
九、附子类方
(1)附子临床应用范围:病中多汗四肢冷,恶寒脉沉心音微,脉象沉弱腹满痛,吐利伴见手足冷,舌苔白滑血压降,关节剧痛兼肿胀。年老体弱慢性疾,腰膝酸软更无力,足背浮肿兼畏寒,四肢逆冷肌肉挛,心肾功能不全疴,夜尿频多脉沉弱。
(2)阴寒体质:形体偏胖肌肉松,精神萎靡有倦容,肤燥乏泽面黄晦,或见浮肿目无神,唇舌干枯暗胖淡,肢冷畏寒倦喜暖,好静恶动便稀溏,口不干渴溲清长。
(7)黄连阿胶汤方证:心中烦,不得眠,面苍神萎口咽干,手足热,口舌烂,心下痞,腹痛连,小便短,耳鸣头昏现,舌红苔腻黄剥裂,脉细数,出血倾
向血证兼.
(8)香连丸方证:腹痛胀,重里急,痢下粘臭脓血疾,舌质暗红苔黄腻,方用香连丸最宜.
(9)左金丸方证:舌红苔黄呕酸苦,嘈杂脘腹胁胀疼.
八、干姜类方
(1)干姜证:痰唾尿便无臭稀,畏寒喜热精神萎,口不干渴舌质淡,舌腻白滑或灰黑。
七、黄连类方
(1)黄连证:黄连证,多躁烦,神不清,身热感,或见心悸或失眠;胃脘痛,心下痞,或兼呕恶或下痢,舌质红,或暗红,舌面干,质坚老,舌苔黄腻厚
或薄.
(2)阳热体质:体强健,面潮红,或见红黑油光容,目多眵,充血睛,口唇舌质红暗红,舌苔薄黄或黄腻,舌质坚苍腹肌紧,焦虑好动易烦躁,喜凉恶
热喜冷饮,肤疮疖,腹痞闷,口干口苦失眠梦.
(3)麻黄汤方证: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宜选用,皮肤燥,不出汗,脉浮紧,舌暗淡.
(4)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无汗恶寒较明显,神萎倦怠感,热不热,不一定,面晦乏泽手足冷,脉沉迟细弱,舌淡苔白润.
(5)小青龙汤方证:咳喘鼻塞打喷嚏,痰涕量多如水稀,背部冷感身恶寒,平素无汗咳喘汗,.热或不热苔白滑,呕渴利噎少腹满.
十、半夏类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