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药证方药讲解
【黄煌经方方证药证】《经方一百首》之白虎加人参汤

【黄煌经方方证药证】《经方一百首》之白虎加人参汤48白虎加人参汤【组成用法】生石膏30~100g、知母15g、炙甘草6g、粳米20g、人参10g。
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1.本方主要用治以烦渴、多饮为特征的疾病。
如肺炎、结核性脑膜炎等外感热病伤津的口渴、糖尿病、小儿夏季热(高热、多渴、多尿)、甲亢(尤其是甲状腺危象)、中暑(如日射病)等。
2.其他如严重饥饿症、痿证、风湿热、产褥热、肿瘤、中风后中枢热等。
【经验参考】按照张仲景的用药规则,添一药必当添一证。
那么,本方较白虎汤添一味人参,其所添之证又当是什么呢?对此,不妨将这两张方子的原文作一番比较。
从仲景条文来看,白虎汤各条无—条谈到渴证,而白虎加人参汤证则没有一条不涉及口渴的。
《别录》载人参“调中,止消渴”。
由此可见,本方治白虎汤证兼口渴者。
张博明治26岁女,因患“甲亢”予手术治疗。
术后24小时左右患者突然烦躁不安、谵语、腹泻水样便数次。
且高烧、口渴喜饮,大汗淋漓。
舌红而少津、苔黄,脉数而虚大无力。
诊断为“甲亢”术后并发甲状腺危象。
中医辨证为阳明热盛,气津两分。
治宜清热除烦,益气生津。
遂投:生石膏100g、知母10g、炙甘草6g、粳米15g、人参10g。
速煎1剂口服,上症迅速减轻。
再投3剂善后,诸症消失,治愈出院(湖南中医杂志,1990;3:39)。
藤平健患感冒,发病后第5日,服用葛根汤、小柴胡汤加石膏、小柴胡汤合白虎加人参汤,病情未见好转,因为痛苦,晨4时即醒来。
严重口渴,一口喝下一玻璃杯水。
心前区不适,高热达40.2°C,头面、身躯、四肢汗出如洗。
然而,脊背寒如泡在冷水。
心下痞硬,鸠尾至脐腹满而上冲。
晨5时不待天明即给奥田先生打电话,主诉胸中痛苦难忍,辗转反侧。
8时热度为39.7°C,或感冒.或肠伤寒,或败血症,令人不解。
10时,奥田先生至而诊之,其脉洪大,烦渴自汗,背恶寒,心下痞硬等。
诊为典型三阳合病,完全符合白虎加人参汤证。
黄煌教授讲解的几张经方

黄煌教授讲解的几张经方黄煌教授讲解的几张经方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这是《金匮要略》对关夏泻心汤证的经典描述。
由此可知,本方证有上、中、下三部位表现,即上呕、中痞、下肠鸣,病变在整个胃肠道。
三者之中,又以痞为必见。
此痞是胃肠机能紊乱所致,其实质是胃的分泌和运动机能障碍,不能及时排空内容物,胃内的食物、液体以及发酵产生的气体长期滞留不去,导致局部的堵塞憋闷、胀满不舒。
这种情况多伴有肠吸收机能低下,水分停滞,加之产生的腐败之物,使肠管蠕动加快,其外在表现即为肠鸣。
方中黄连黄芩具有广泛抑菌作用,比如对幽门螺旋菌,大肠杆菌等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是消炎性中药,对充血性炎症效佳。
从用黄连黄芩来看,半夏泻心汤证多为炎症性胃肠机能紊乱。
这种炎症性,既可以是外来病菌感染,也可以是饮酒或食入辛辣等刺激物所造成的胃粘膜损伤。
这些病理变化中医谓之湿热蕴结,因而临床多见舌苔粘腻。
此苔或薄或厚;或白或黄,或白底罩黄;既为痞,则纳食减少也不言自喻。
半夏泻心汤证的胃肠机能失调,并非一般的消化不良,用点焦三仙便可解决问题。
既要修复炎症,又要调整机能,二者不可偏废。
半夏泻心汤是辛开苦降,和胃消痞代表方。
本方含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治反复吐下后的食入口即吐,集寒温并用,补泻兼施于一体。
也可看作是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以干姜易生姜的变方。
去柴胡,则无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加黄连,所治偏于心下,用黄连半夏的小陷胸汤所主即是心下。
小柴胡汤治“呕而发热”,本方治呕而无热。
干姜易生姜,证有寒热之别,小柴胡汤所主偏于热,本方所夹有寒;且生姜散胃之水饮,干姜温肠之寒湿。
黄连汤较本方少黄芩而增桂枝,其证寒性更甚。
甘草泻心汤证兼有口腔溃疡,且下利甚于本方证;生姜泻心汤证兼有噫气食臭。
此二方又为本方之变方。
若痞甚者可加枳实,心下震水音明显者加茯苓。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1、桂枝主治气上冲汗出脉浮缓虚①上冲感②搏动感。
汗出而不肿,常有关节冷痛。
《药征》桂枝主治冲逆也,旁治奔豚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身痛。
2、芍药主治急痛,尤以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为多。
《药征》芍药主治结实而拘挛也。
旁治腹痛头痛、身体不仁、疼痛腹满、咳逆下利肿脓。
3、甘草主治贏瘦,兼治咽痛、口舌糜碎、咳嗽、心悸以及躁、急、痛诸证。
单味主咽痛,复方主治气液不足之症。
《药征》甘草主治急迫也。
4、大枣配甘草主治动悸、脏躁;配生姜主治呕吐、咳逆;配泻下药可保护胃气。
《药征》大枣主治挛引强急也。
旁治咳嗽、奔豚、烦躁、身疼、胁痛、腹中痛。
5、麻黄主治黄肿,兼治咳喘及恶寒无汗而身痛者。
无汗而肿,兼治喘,身痛,身黄。
《药征》麻黄主治喘咳、水气也。
旁治恶风、恶寒、无汗、身疼骨节痛、一身黄肿。
6、附子主治脉沉微与痛症。
《药征》附子主逐水也;故能治恶寒、身体四肢及骨节疼痛,或沉重,或不仁,或厥冷,而旁治腹痛、失精、下利。
7、乌头主治脉沉微与痛症。
不同者,乌头多用于痛症,主治腹中剧痛,或关节痛或手足逆冷,脉沉紧者。
《药征》乌头、附子其效皆同。
8、干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
《药征》干姜主治结滞水毒也。
旁治呕吐、嗽、下利厥冷、烦躁、腹痛、胸痛、腰痛。
9、生姜主治恶心呕吐。
《药征》生姜主治呕。
故兼治干呕噫哕逆。
10、细辛主治恶寒不渴而或咳,或厥冷,或痛者。
《药征》细辛主治宿饮停水也。
故治水气在心下而咳满、或上逆、或胁痛。
11、吴茱萸主治腹痛、头痛而干呕胸满、手足厥冷、脉细者。
《药征》吴茱萸主治呕而胸满也。
12、柴胡主治往来寒热而胸胁苦满者。
《药征》柴胡主治胸胁苦满也。
旁治寒热往来、腹中痛、胁下痞硬。
13、半夏主治呕而不渴者,兼治咽痛、失音、咳喘、声嘶、咽喉异物感、心下悸。
《药征》半夏主治痰饮呕吐也。
旁治心痛、逆满、咽中痛、咳悸、腹中雷鸣。
14、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者,肌无力者,常有身困重。
黄煌常用16经方

黄煌:我临床最常用的16首经方(纯干货,建议收藏)黄煌,1954年12月出生,江苏省江阴市人。
学位:医学博士。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与文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政协常委,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工民主党中央委员、江苏省委副主委、南京市委主委。
从医格言:不求其全,但求其真。
简介我常用的几张经方作者/黄煌我的材料已经发给了大家,就是把我运用经方的经验归纳了一下,想通过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经方,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运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的大智慧。
这个经方了不得,说到能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发明创造,中医中药应该算一个,而其中的经方更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它也是我们中医院校的宝贝。
很多人研究经方都喜欢搞纯理论或极纯粹的实验研究,这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该以整理其应用经验作为基础,这些经验历经几千年,非常宝贵,把它们清楚、有序的整理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想这也应该是大家运用经方经验交流的重点所在。
所以我还不能完全按照发给大家的讲义来讲,我抽取了经方运用经验其中的二十多条跟大家分享。
首先讲第1条,大柴胡汤证。
一、大柴胡汤大柴胡汤是“心下按之满痛者”的必用方,我把这个意思抽出来,希望大家记住。
大柴胡汤在临床上运用非常多,像胰腺炎、胆石症、胆汁反流性胃炎、支气管哮喘、高脂血症、高血压、胆道感染等等我都会用。
但是我并不是盲目的用,张仲景是怎么说的?“按之心下满痛者,为实也,当下之,大柴胡汤主之。
”现在很多中医没有触诊,也不摸脉,就靠问诊,从头问到尾。
张仲景当时看病要摸肚子,那个人痛得不得了,一摸肚子,发现上腹部“按之满痛”,这时就用大柴胡汤,非常有效。
所以我们在用大柴胡汤的时候,一定要让病人躺下来,再按一按他的上腹部。
当我们医生手指存一种抵抗感,患者感到疼痛,甚至拒按的时候,我们就考虑用大柴胡汤;但反过来如果肚子软软的,像按在棉花枕头上一样,我们使用大柴胡汤就要注意了。
经方大师黄煌

经方大师黄煌1、补中益气汤加减临床表现有反复发作病史,鼻炎呈季节性或常年反复发作,鼻塞鼻痒,鼻流清涕,喷嚏不断。
伴有面痿神疲,食欲减退,腹胀便溏,气短乏力,局部检查,鼻黏膜苍白水肿,或呈潮红水肿,舌质淡,舌体胖,舌边有齿印,舌苔薄白,脉濡弱。
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g,炒白术15g,陈皮10g,柴胡10g,当归10g,党参20g,桂枝6g,白芍10g,辛夷6g,细辛3g,地龙10g。
鼻塞重者加苍耳子10g,喷嚏多者加蝉蜕、防风各10g,鼻流清涕者加五味子10g,大便溏者加诃子1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
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服药1~2个疗程,用药期间,停用其他一切药,忌食辛辣食物及烟酒2、对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变应性鼻炎中医又名鼻鼽,本病常突发骤停,反复为患,一年四季,男女老幼皆可患病,属变态反应类疾病。
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趋势。
温胆汤能调节免疫,抗变态反应,法半夏有提高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能增强宿主免疫,生姜对小鼠应激所致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下降有促进恢复作用。
甘草甜素也能增强免疫功能。
茯苓多糖经小鼠腹腔注射,能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枳实甘草尚能抗变态反应。
豚鼠实验揭示枳实的水提取液能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对动物被动皮肤过敏及肥大细胞组织胺释放的抑制,枳实都显示出较强的抗过敏活性。
陈皮能拮抗组胺、溶血卵磷脂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
中医理论认为,过敏性鼻炎病位在鼻,病变主脏在肺,涉及脾肾,病理性质为邪实正虚,邪实为痰浊水湿停聚于鼻,正虚为肺、脾、肾气虚。
温阳汤减竹茹,化痰消水肿、祛邪实,另加用调补肺、脾、肾之品,温胆汤加减共奏化痰通窍、补气止鼽之功,临床实践证明,用温胆汤加减辩证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可靠。
鼻鼽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舌淡、苔薄白、脉细。
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10年。
鼻腔检查:鼻粘膜苍白或灰白色、水肿、鼻甲肿大,鼻腔有多量的水样分泌物溢出。
黄煌教授讲座+我常用的几张经方

黄煌教授讲座----我常用的几张经方(2008-09-02 18:49:25)以下是黄煌教授于07年11月22日晚在广东省中医院作的学术讲座记录。
一、常用经方的应用体会1.排脓散组成:枳实芍药桔梗用法:三味药打成粉,冲服,泡服治疗支气管哮喘,咯痰,痰吐不爽,比沐舒坦要好此方非外科排脓液的方,而是排痰方。
粘稠的液体即脓,粘痰即脓。
所以可称“排痰散”枳实芍药合用有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所以可解除支气管哮喘桔梗:促进痰液分泌,便于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2.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治卒呕吐,心下痞,眩悸治偏头痛,伴吐水者。
或头痛即恶心、吐水者举例:治一会计,偏头痛,呕清水甚痛苦,脸肿状。
方用姜半夏60克,茯苓40克,干姜12克,很快缓解,头痛止,睡眠改善,不吐水了。
3.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以及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者常干瘦,有黄疸。
用法:可用赤白芍各30克,甘草10克。
很多肝病患者出现脚挛急,可用大剂芍药甘草汤,用后胆红素下降,肝功能好转,身不痒。
4.栀子厚朴汤组成:栀子厚朴枳实原文:“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治焦虑症专方。
表现有:腹满、多气、食欲不振,出汗。
5.甘草泻心汤狐惑病专方,治白塞病(口-眼-生殖器综合征)。
组成:生甘草、炙甘草各10克,其它药用常量。
可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它有修复粘膜的作用,可作为粘膜修复剂,治疗粘膜糜烂充血,可治肛裂、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阴道炎、宫颈炎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专方。
治疗“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张仲景时代:战争抑郁症。
症状:烦:睡不好觉,注意力不集中惊:做恶梦,心慌心悸胸满:胸闷,气透不过来用法:原方即可,不要乱加减,如合欢皮,夜交藤,钩藤等,有可能破坏原方的结构7.温胆汤组成:半夏茯苓甘草陈皮枳壳竹茹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专方,不是温药,是壮胆药,胆寒适用。
胆小,心惊胆战,吓破胆后,服此方。
症状:胸闷心悸,血压高,腹胀;此病多有。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黄煌考据《伤寒论》如何用附子,经方如何用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黄煌考据《伤寒论》如何用附子,经方如何用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而以四川所产者为优,有川附子之称。
《神农本草经》谓附子“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蹙,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伤寒论》入23方,《金匮要略》入26方次。
●原文考证最简方(2味):干姜附子汤、薏苡附子散干姜附子汤治“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
脉沉微,身无大热者”(61)。
“无表证”,即无身痛;“身无大热”,即肌肤湿润,扪之不觉烙手。
此两证可排除病非麻黄汤证。
而“不渴”“脉沉微”,点出干姜附子的关键指征,不可轻易读过。
薏苡附子散治“胸痹缓急者”(九)。
胸痹,为古病名,表现为胸背痛。
次简方(3味):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大黄附子汤干姜附子汤加甘草,即四逆汤,治“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225);“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 (353);“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354);“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者”(377);“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388);“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389);“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者’’(92);“少阴病,脉沉者”(323);“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372)。
通脉四逆汤组成与四逆汤相同,仅附子重用,干姜倍之,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317);“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伤寒论》谓“其脉即出者愈”,可见其证尚有“脉不出’’(370)。
又《金匮要略》治“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为微热,见厥者,难治”者。
从上可见,附子、干姜、甘草同用的主治皆为严重的腹泻、呕吐、大量出汗以后,患者出现①脉沉微、脉不出、脉微欲绝、脉沉、脉弱、脉迟者;②四肢厥冷、拘急疼痛者。
黄煌教授用药经验-药证

石膏黄煌石膏是一种矿物药,是天然层积矿物单斜晶系硫酸钙矿石(CaS04"2H20)。
石膏色白,质重,纵断面细纹短密如细针,有光泽,碎之可看出透明的结晶。
石膏的主产地为我国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甘肃等地,以湖北应城及安徽风阳产的最有名。
与大黄、附子等药物一样,石膏也常救人于危急之中,其疗效被人们所称赞。
许多诗人墨客的随笔杂谈中也常有关于石膏的记载。
如清代诗人袁枚当年患“暑疟”,几乎送命,后来幸亏服用了含有石膏的汤药,才转危为安。
这个事情记载在他的髓园诗话》中。
清代文豪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也记载着他目击的这样一件事情:1793年,当时的京城大疫,有一位来自桐城的医生,用大剂量的石膏汤药,活人无数。
确实,古住今来,许多医家擅长使用石膏。
如近代名医张锡纯喜用生石膏,并与西药阿司匹林同用,据说疗效非常好,此方名为“阿司匹林石膏汤”。
近代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因为擅长使用石膏,被人们雅称为孔石膏”。
1 药证大剂量石膏主治大汗、大渴、脉洪大。
细说石膏的效能,有以下几点:一是治疗大汗。
石膏与知母相配为多,方如白虎汤。
石膏所能治疗的这种出汗,张仲景所谓的“自汗出”(219条),其特点一是量多,常常汗出湿衣,或者反复出汗;二是身体伴有热感,患者不恶寒反恶热,同时,患者伴有烦躁不安以及强烈的渴感,脉象必定滑或洪大。
张仲景特别指出,“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170条)。
有报道治疗癌症多汗,在原方的基础上,加生石膏60-90g,收效较好(上海中医药杂志,5:23,1994)。
江苏省名中医夏奕钧先生曾用白虎汤加麦冬、首乌等治疗1例横贯性脊髓炎持续66天的高热,这个患者的主要症状是高热伴有大量的出汗。
服药5剂后,体温遂下降。
石膏所治的多汗,和黄芪所治疗的多汗不同。
黄芪所治疗的多汗多伴有浮肿、面色黄;石膏所治疗的多汗多伴有烦渴感和身热感。
简单地说,黄芪治汗出而肿,石膏治汗出而渴。
黄芪的汗出不烦,石膏的汗出必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煌:药证经方讲解作者:黄煌(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我们再来介绍荆芥连翘汤(日本一贯堂经验方),我们虽然是扶阳的,但是阳气多了以后,可以清热。
荆芥连翘汤是一个清热泻火汤,《回春》也有荆芥连翘汤,但不是同一张方。
这张方,是在我们明代宫廷前,它是一张四逆汤、加上四逆散加上黄连解毒汤,是一张大方,一张调整体质的方,这一时也记不住,这里也没有时间多讲,你们可以上网查,这是很有效果的,用于粘膜充血、头面部红的,炎性疾病为主的。
这张方子的作用也很多,有抗菌、抗炎、抗病毒、解痉、免疫抑制等作用。
这张方,我主要说明这个体质,年青人也非常多见。
它是柴胡体质里面一种有火的体质,我们简称“火柴胡”,现在我们发现柴胡体质、桂枝体质、黄芪体质等这些里面也有热、有淤、有火,伴有火的我们称火桂枝、伴有热的称热桂枝、伴有瘀的称瘀桂枝,这些大部分都是年轻人、美女的多,面色白净、白里透红的,形体中偏瘦,这些人面色有潮红的、浅黑的、也有白里透红的,一般有油光,这油光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油光的红是戴阳、阳虚的,油光易发痤疮,痤疮疮体是饱满,颜色是红,易化脓,眼睛要充血、秽多,眼唇要红、咽喉充血,舌红的,这是非常关键。
这些年青人也多,而且还有伴有烦躁、焦虑、失眠、头痛、皮肤瘙痒、容易晨僵、鼻衄、鼻塞流涕等,容易耳聋耳鸣,容易咽痛扁桃体肿大,容易口腔溃疡,容易淋巴结肿大等等。
这个疾病的易趋性,对于我们判断体质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女性,我们要看月经,月经周期短、量中等或偏多,颜色有红有暗,但是要看质地,颜色粘稠,有的不注意、有的很注意,若是质腻,有血块、有淤血,有用黄芩黄连的。
以前有用黄连黄芩治疗血色暗红的,像猪肝、鸭肝的。
就是这种疾病,容易粘膜出现问题,如宫颈炎、口腔溃疡的,这种荆芥连翘汤是可以有效的。
这我在大学用得也挺多,因为在高校,很多病人都是火体,就是火性的,瘀的用桂枝茯苓丸,寒性的我们有葛根汤。
痤疮也用很多的,2、3剂痤疮就消;鼻炎、鼻窦炎,流脓鼻涕的,3剂一下脓涕就消;一定要用荆芥连翘汤,如果鼻流脓水,一下就看不见了,这种用辛味,清涕一大堆,这种用小青龙汤治疗水样的鼻涕,那是寒饮;还有急慢性中耳炎、荨麻疹、湿疹、肺结核等等。
另外,有一些硬皮病、干燥综合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我用本方治疗过一例局限性硬皮病患者,荆芥连翘汤明显有效。
但是这张方不能长期服用,因为本方苦寒,容易食欲不振者、年老体弱、脸色发青、眼圈发黑者慎用,而且我发现这种方长期使用后脸色发青、眼圈发黑,什么原因?主要是因为苦寒过度,栀子、黄连的毒素,尤其是栀子里面有栀子素,如果停用一段时间,脸色好转。
同时,要注意查肝功,会导致肝功能损害。
还有这张方治疗盆腔炎、宫颈糜烂、霉菌性阴道炎等也是有效。
上次治疗了一个不孕的患者,因为长期的宫腔炎导致了长期的输卵管阻塞,使用荆芥连翘汤一段时间以后,怀孕了高兴得不得了,所以说荆芥连翘汤是有效的。
半夏证,指异常的感觉、咽部的不适。
感觉的异常、感觉的异样都可以使用半夏,半夏厚朴汤主治“咽中如有炙脔”,似有似无,这是一种感觉,所以以前讲怪病属痰,这感觉,包括麻木感、冷感、热感、堵塞感、重压感、痛感、痒感、悸动感,失去平衡感、恐怖感、音响感等等,都可以看作是半夏证。
还有一些,反射的异常,包括食欲的异常、性欲的异常、语言的异常、睡眠的异常、情感的异常等等,都可以看作是半夏证。
还有咽喉部的症状,不适感,很有效果的。
咽喉部的不适感跟情绪有关,人难受、人激动了,人紧张了咽喉就难受,半夏就可以治疗这些与精神紧张、抑郁、焦虑、恐惧等有关的喉部不适症状。
接着讲半夏体质,我在临床上发现,这些人首先营养非常好,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疾病,目睛大而明亮、有光彩、波光粼粼,肤色滋润或油腻,肥胖者居多。
主诉多而怪,比如空间感的缺失,他会说我感觉我们很远,其实我们就相距很近,又比如眼前恐怖的场面,身体中怪物,如虫子爬在体内等等,吃饭后米粒在胃中;还有表情丰富,情绪化倾向,多疑多虑,经常反复询问,易于精神紧张,眼神飘忽不定,情感丰富而变化起伏大。
想想这些提示什么,提示我们看待病人体质的时候要注重行为,行为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还有平时易惊、恐惧感,比如说平时晕车、恐高的,这个我们看成是半夏体质的。
另外,舌头上,一般我叫半夏线,就是舌头的两边有一些细小唾液泡沫堆积而成的白线。
这种大多由于紧张,唾液大量分泌减少,而出现的一种吐吐沫,我们称为“半夏线”。
当然还有齿痕舌,故齿痕舌不一定是脾虚,也有可能是半夏体质,所以半夏、茯苓经常治疗齿痕舌。
这里向大家推荐温胆汤(宋《三因方》),虽然温胆汤不属于经方,但它是经方的合方,这里是小青龙汤合小半夏汤,这张方,我隆重向大家推荐,它是治疗PTSD的专方,即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汶川大地震后很多患者就是这种疾病,还有当时SARS后,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科当时也治疗过,一位主任医师,就是因为温胆汤加柴胡龙骨牡蛎汤有用。
创伤后精神上出现障碍,是现代的命名,当时张仲景也有这种情形,小半夏汤就是治疗这种情况的,后面温胆汤比这个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PTSD更有效。
还有一些白大褂综合征,这些患者一看到医生血压就升高的,就是温胆汤,这温胆汤干什么用了,就是壮胆药,比如,有一个病人,车祸以后醒来,见到前面的人头在那里而受到惊吓,就心慌了,救护车120来了也没辄了,也不要住院,这个人恐惧到了极点,后来用了温胆汤后心慌就消失了,所以这张温胆汤应用非常地多,很多人不知道哪里出了毛病,而且这个病女性发病最多。
精神分裂症,我发现温胆汤这个方子效果最好,其他的柴胡剂也有效,但温胆汤是最有效的,治疗精神分裂症,要足够大的量,半夏、茯苓、枳壳30g,我发现有一些精神科药物用了以后出现流口水、反应非常迟钝,我用温胆汤加麻黄有用,到下次复诊时脸色是红的,这个温胆汤加麻黄治疗效果不错。
恐惧症可以。
抽动症,小孩子的抽动秽语综合征,温胆汤主之。
抽动症,我发现幼儿时没有,到一二年级,尤其是二年级、压力一大,抽动症就来了。
这个时候,用温胆汤,班主任过分严厉言语吓到了,可以用温胆汤证。
如果抽动得比较厉害,可以配合止痉散。
半夏:蜈蚣:全蝎:天麻=2:2:1:1,这个打粉,装胶囊,3g、每天2次,这对小儿抽动症有效,有的把药物放在汤药里面煎煮也是可以的。
对于冠心病,他已经装了支架了,仍出现胸闷,他就感到恐惧不安,因为他不是学医、不懂得医学知识,就觉得恐惧不安,省人民医院,他们也跟我联系,没办法,他们治不好这些病,我用温胆汤;帕金森综合症,治疗效果也不错,老是手抖、大便秘结,我想干脆让你抖吧,麻黄可治抖,我用了麻黄、厚朴后腿就不抖动了,松了,走路好了,高兴得不得了,我经常用抖的药物治疗抖的疾病而能够不抖,这个是自然现象,我还在摸索期间。
肥胖,温胆汤用于减肥,但是半夏、茯苓、枳壳、枳实、竹茹这五个药物一定要重用,因为这些药物都是刮油、减肥的,可以用于减肥,这个比较温和,不像大黄那样猛烈,所以用于那些滋润的、富态的女性,当然也是大眼睛、双眼皮、晚上睡觉不好的有效。
当然,也有贪食症,这其实是一种行为异常,可以大量用半夏,我用到80g。
失眠,大量的半夏可以使温胆汤有镇静、安眠作用。
这半夏厚朴汤我就讲到这里了,半夏厚朴汤是神经官能症的专用方,不管是胃、还是心脏的神经官能症,都可以用半夏厚朴汤。
那么这里面有两种组合,一是与四逆散组合,称之为八味解郁汤,治疗伴有抑郁型的神经官能症;另一种是与栀子厚朴汤同用,加上黄芩、连翘称之为八味除烦汤,这些抗焦虑的作用也是好的,抗伴有焦虑的神经官能症就是不错。
这个患者是一个舌头不适感、焦虑不安的,我就用除烦汤,药后舒适。
咽喉毛病可以用,食道痉挛可以用,小孩的厌食症也可用,现在很多人认为小孩的厌食症就是脾虚,一味地健脾,小孩子的厌食大部分是气郁,所以用半夏厚朴汤,这个人脸色黄、大便干结、舌苔厚,就用半夏厚朴汤加枳壳、连翘等,吃了以后,不仅可以恢复食欲,还能让孩子性格变得活泼。
人吃了以后变活泼了受到老师的表扬,成绩也好了,故从而小孩性格就改变了,这就很有效,还可以加点陈皮。
还有一点,张仲景的很多方在人的身体上是没有找到部位的,我们如果在人体的模型作经方的模型,可以是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比如说大柴胡汤“按之心下满痛”,半夏汤就是在“咽喉-食管-胃”,“胸中懊侬”这是栀子的体征,还有“少腹急结”是桂枝茯苓丸的体征,“肚皮大如鼓”是小建中汤的指征,“两胁下”是小柴胡汤体征等等。
所以每个方子都能在身体上找到对应的部位,而并不是无形的气。
这个部位,也包括上腹部的胀痛、满。
芍药体质就不详细说了,但是我给大家看看一个病案。
这是一个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的,这个病人是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的,当时来看病是痒得厉害,黄疸很重,脸色发黄、发黑,她有一点就是大便干结、像栗子一粒一粒的,还有一个右部肌肉疼痛不适,这个和芍药证一拍即合,芍药证专门治疗挛急、疼痛,所以这个大便干结说明她是肠痉挛,芍药证治腿挛急,芍药甘草汤又称“去杖汤”,能够治疗腿疼痛。
张仲景《伤寒论》上说,芍药甘草汤治疗“其脚痉伸”,行动不方便的,所以跟芍药甘草汤一应即合,所以这个时候我散得用茵陈退黄,而用芍药甘草汤来治疗,当时用白芍30g、赤芍30g、炙甘草10g,当时三味两块多钱,半个月后身痒大减,腰部肌肉疼痛好转,从此来了信心,这个人就一直跟着我到现在。
现在芍药加到60g、赤芍60g、甚至用芍药当归散的加减,现在这个病人吃得好好的,皮肤变白、漂亮,到了香港去玩,连他们西医病房的医生都认为很有道理,认为这个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这个毛细血管平滑肌痉挛状态,解痉后,好了,所以经方好啊,如若经方再不研究,没有东西研究的话,就要消失了。
若用麦芽、山楂,你怎么能祛除脂肪?还有一天到晚的肾虚脾虚、漫无边际,看不见、摸不着。
这两天我出去了,门诊的病人也多得不得了,我刚从英国回来,英国掀起一股学习经方班,还有美国,我11月份还要去法国办班,他们认为经方是精华,他们说中医是穿着漂亮衣服的美女,原本我以为美女穿着漂亮衣服是理论,把漂亮时装拿过去,没有把它用起来,但现在认为经方就是中医美人,是个好东西,所以他们希望我们多多讲课,还有一点,他们记笔记,是直接画了一个人,然后怎样的体质、症状,用画出来表现,这是客观、实在,我一直说天下的学问,未必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真学问,就一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做学问也应该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着手,因为我是老师,我讲的就是从基本讲起,与李可讲的不同,李可是让人兴奋、激动、振奋的东西,他是一个真正的古中医学的施法者,我只是一剂小柴胡汤。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