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教授八大体质详解
关于体质的思考黄煌教授医话

关于体质的思考黄煌教授医话——我们为何要强调体质?因为在临床上找不到一种脱离具体人体的疾病。
同一种病,在每个不同的人身上,都会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
在教科书上,疾病病因预后,病程的初中末传变,可以说得很清楚,但是一到临床,一接触具体的病人,复杂性马上凸显。
常规的、一般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理论上的东西,往往变得模糊而且遥远。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说谈问题,一具体,就深入。
结合具体的病人讲疾病,就是深入。
——经方医学有一种独具魅力的能力,就是处理复杂的病情。
有是证用是方,就是其处理复杂问题的重要原则。
看到什么,就处理什么,注重当下。
不过,这个证,不是症状。
对症状下方,那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有是证用是方,是针对疾病与体质状态用方,而方证就是掌握使用本方的证据,也可以理解为条件、目标、抓手、诀窍等。
其中经验性极强,可操作性极强。
——我们说的体质或体质状态,其实就是个体差异。
抓住个体差异,就能让教科书上的东西变得简单起来。
抓体质,是古代中国人的智慧。
清代伤寒家钱潢说:“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
”发,就是人体的个体反应方式,感受何种病因,古人是无法弄清的,有时也没有必要弄清,但古人可以根据这个人“发”病的状态或特征来确定其治疗方案,或下,或汗,或和,或温,或清,……。
方法千变万化,不可穷尽,但基本的配方就是那些。
犹如儿时玩的万花筒,三块玻璃,放一些彩色玻璃碎片,稍微一转,花样遂变。
——病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使得临床情况多变而难以预测。
同一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不一;同一方法,对此人此病有效,对彼人此病却无效;同一方法,对此人此时此病有效,对此人彼时此病又无效。
临床医学上的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医生这一职业充满着挑战。
面对疑难病症,或纠结难解,反复踌躇;或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一般来说,善于治人的医生比较有成就感,往往越干越欢,而那些对病用药或对症状下药的医生,常常因为百人一方的重复劳动而生厌,所以,越干越烦。
跟黄煌老师经方体质学“十字诀”

跟黄煌老师经方体质学“十字诀”经方体质学“ 十字诀”我总结十个字,可以帮助大家学习把握黄煌老师之体质学说,即:型、皮、肉、目、腹、唇、舌、脉、腿、神。
名之为“十字诀”。
型——即望型体等。
皮——即皮肤的色泽与质地等。
肉——即皮下组织及肌肉的坚紧还是松软等。
目——即眼睛的形状及眼神等。
腹——即腹征。
唇——即口唇的颜色和质地等。
舌——即舌象。
脉——即脉象。
腿——即腿征。
神——即传统的望神。
其中,“型”、“皮”、“肉”、“目”、“腹”、“唇”、“舌”、“脉”,多用于体质的判断;“腿”、“神”,多用于方证的判断。
当然,它们之间,根据某体质类型的好发症状,是可以穿插互参的。
《中医十大类方》中的体质判断,“十字诀”似乎都能套用,我学习《中医十大类方》,也是依此“十字诀”进行概括学习的,有易学、易记、不易遗漏、遗忘等好处。
如柴胡体质:型——体型中等或偏瘦皮——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皮肤比较干燥。
肉——比较坚紧目——柴胡眼腹——上腹部或两肋下按之有抵抗感或压痛或肌紧张唇——《中医十大类方》未论及舌——舌质坚老,暗而紫点,舌体不淡胖脉——多弦细腿——《中医十大类方》未论及神——神情抑郁或紧张。
据此养成的思维习惯,每接触一例病人时,总是此“十字诀”首先映现,于是,便按此进行筛选、排除、判断,再结合该类型体质的好发症状,多能做到最大程度的正确诊断、治疗。
另外,据此养成的思维习惯,还可以促使自己,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观察、总结患者的某些体质特点、方证特点等。
当然,此不可过于拘泥,临床,还当灵活机动,这不过是一个方便法门罢了。
不当、不周之处,望大家指正,共同学习。
此“十字诀”,最初是“八字诀”,即:型皮肉目腹唇舌脉。
是平时研习黄老师《中医十大类方》所得,后经“第三期经方学习班”同学,河北浅语先生润色,加一“腿”字,成为“九字诀”。
近日,在去潍坊的客车上,默念“九字诀”温习《十大类方》时,觉望神是很重要的,应加入,于是便有了“十字诀”。
黄煌:30种方人大总结(体质与疾病的结合体)

黄煌:30种方人大总结(体质与疾病的结合体)所谓方人,即对本方有效而且适合长期服用此方的体质类型。
比起药人来说,方人更具体,范围更明确,往往与某些疾病或某类疾病相关,可以说,方人是体质与疾病的结合体。
根据体质定方选药在临床运用十分广泛,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下面从“经方-体质-疾病”模式简介门诊常见的几种方人。
1.桂枝汤体质多体瘦柔弱,肤白无光,皮肤湿润而细腻,神情憔悴,常神疲乏力,易出冷汗、汗后怕冷恶风,对寒冷敏感,对疼痛敏感,常易关节痛、头痛、腹痛或少腹拘急,易于惊恐、头昏、鼻塞、咳喘等。
腹部扁平,腹肌较硬而缺乏抵力。
舌质淡红或暗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苔多薄白。
脉偏浮,脉缓而无力。
常为低血压。
易患疾病谱:心脏及瓣膜病变、心律失常,感冒,鼻炎、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慢性消化系统及消耗性疾病,慢性肌肉、关节疼痛类,产后发热、自汗等。
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体质桂枝汤体质为基础,腹主动脉搏动亢进,易心悸头晕、汗出、失眠多梦。
脉芤或革。
其人不耐体力劳动,常因受风寒而感冒,这就是《金匮要略》所说的“失精家”。
易患疾病谱:儿童期多发病为缺钙儿童的小儿肺炎、佝偻病、遗尿、多汗症、夜啼等。
成年期的神经衰弱、性功能障碍及机体精华物质外泄、外漏脱失症,诸如阳痿、早泄、遗精、阴冷、女子梦交、多汗症、遗精、遗尿、带下、崩漏、脱发等。
3.小建中汤体质体形偏瘦,肤色白或黄,缺乏光泽。
易伤风,易疲劳,易腹中痛,易烦热出汗而怕冷。
腹直肌紧硬,腹壁扁薄绷紧,按之软而无抵抗感,称灯笼腹,常可触及腹主动脉搏动。
舌质淡暗、柔软而娇嫩,舌苔通常不厚。
易患病症:虚弱儿童易见腹痛、便秘、遗尿、过敏性紫癜、肠系膜淋巴炎等。
成年期小建中汤体质的常见疾病谱有各种慢性胃肠疾病,痛经,神经衰弱,贫血等,常需加味当归、党参、黄芪。
4.炙甘草汤体质羸瘦,面色憔悴,皮肤干枯,贫血貌。
这种体质状态,多见于大病以后或大出血以后,或营养不良者,或极度疲劳者,或肿瘤患者经过化疗以后。
黄煌经方体质说2

黄煌经方体质说2。
“人参体质”:舟状腹。
“上腹部扁平而按之硬,且无底力和弹性。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腹壁较薄,腹主动脉的搏动轻触即得。
”《门诊上看到的“人参体质”》上述可通过腹诊判断:用你的整个手掌抚按他的心下部,就可以比较明显的感觉到他心下部的搏动。
人参体质腹部特征按张仲景的语言叫“心下痞硬”。
如大半夏汤证的“治呕者,心下痞硬者”、桂枝人参汤证的“利不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生姜泻心汤证的“胃中不和,心下痞硬”、旋复代赭汤证的“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等。
张仲景共同用到“心下痞硬”这四个字,而且都用到人参这味药人参体质还有一个特点是骨瘦如柴,皮肤枯涩,面颊凹陷。
当然还有一些胃肠道的症状:呕吐,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精神萎靡等。
中医病机术语是:气津两虚。
有如缩了水的茄子。
人参体质重在脸谱的望诊和腹部的切诊。
“白朮体质”:“面有虚浮貌”,眩晕,头眩,我们可以在张仲景的原文找到答案:苓桂术甘汤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真武汤的“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扑地。
”五苓散的“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者,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泽泻汤有“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 近效术附汤的“风虚头重眩”。
白术体质常见的第二个证是重:头重见于近效术附汤的“风虚头重眩”;四肢重见于真武汤的“四肢沉重疼痛”;腹重见于肾着汤的“腹重如带五千钱”和“身体重”;还有防已黄芪汤的“风湿脉浮,身重恶风汗出者,防已黄芪汤方之。
”这个重有比较典型的特征,除了患者自己感觉重以外,医生通过望诊也会明显的感觉到他的步态比较重、动作比较重、脚步比较重、整个身子给人感觉往下压。
第三是大便的异常,即便秘或便溏、下利等:便秘我们从张仲景的条文里面找答案,就是“若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下利如真武汤的“自下利”、理中丸后加减法:“下多者还加术。
”还有一个是腹证:心下痞闷不适。
如五苓散的“心下痞”,枳术丸的“心下坚”。
黄煌30种方人(体质与疾病的结合体)大总结

黄煌30种方人(体质与疾病的结合体)大总结2017-12-17 何运强李小荣中医思维十点击上方蓝色字中医思维十可快速关注所谓方人,即对本方有效而且适合长期服用此方的体质类型。
比起药人来说,方人更具体,范围更明确,往往与某些疾病或某类疾病相关,可以说,方人是体质与疾病的结合体。
根据体质定方选药在临床运用十分广泛,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下面从“经方-体质-疾病”模式简介门诊常见的几种方人。
1桂枝汤体质多体瘦柔弱,肤白无光,皮肤湿润而细腻,神情憔悴,常神疲乏力,易出冷汗、汗后怕冷恶风,对寒冷敏感,对疼痛敏感,常易关节痛、头痛、腹痛或少腹拘急,易于惊恐、头昏、鼻塞、咳喘等。
腹部扁平,腹肌较硬而缺乏抵力。
舌质淡红或暗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苔多薄白。
脉偏浮,脉缓而无力。
常为低血压。
易患疾病谱:心脏及瓣膜病变、心律失常,感冒,鼻炎、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慢性消化系统及消耗性疾病,慢性肌肉、关节疼痛类,产后发热、自汗等。
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体质桂枝汤体质为基础,腹主动脉搏动亢进,易心悸头晕、汗出、失眠多梦。
脉芤或革。
其人不耐体力劳动,常因受风寒而感冒,这就是《金匮要略》所说的“失精家”。
易患疾病谱:儿童期多发病为缺钙儿童的小儿肺炎、佝偻病、遗尿、多汗症、夜啼等。
成年期的神经衰弱、性功能障碍及机体精华物质外泄、外漏脱失症,诸如阳痿、早泄、遗精、阴冷、女子梦交、多汗症、遗精、遗尿、带下、崩漏、脱发等。
3小建中汤体质体形偏瘦,肤色白或黄,缺乏光泽。
易伤风,易疲劳,易腹中痛,易烦热出汗而怕冷。
腹直肌紧硬,腹壁扁薄绷紧,按之软而无抵抗感,称灯笼腹,常可触及腹主动脉搏动。
舌质淡暗、柔软而娇嫩,舌苔通常不厚。
易患病症:虚弱儿童易见腹痛、便秘、遗尿、过敏性紫癜、肠系膜淋巴炎等。
成年期小建中汤体质的常见疾病谱有各种慢性胃肠疾病,痛经,神经衰弱,贫血等,常需加味当归、党参、黄芪。
4炙甘草汤体质羸瘦,面色憔悴,皮肤干枯,贫血貌。
黄煌教授讲座笔记

中医十大类方方证歌诀之二-----麻黄类方(1)麻黄证:头痛寒热骨身痛,无汗咳喘鼻塞,浮肿,溲约。
(2)麻黄体质:肌肉发达或偏松,体形略胖肤黄黑,血压不高唇暗红,体壮无汗肤燥粗,舌淡苔白口不干,寒喘鼻塞流清涕,感觉迟钝头沉重,汗出不畅易汗闭。
肌肉酸重身无力,不可一味认作虚,心下重压感腹胀,或有浮肿之倾向.(3)麻黄汤方证: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宜选用,皮肤燥,不出汗,脉浮紧,舌暗淡.(4)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无汗恶寒较明显,神萎倦怠感,热不热,不一定,面晦乏泽手足冷,脉沉迟细弱,舌淡苔白润. 阳虚怕冷老嗜睡,变态鼻炎和阳痿,脉沉苔白面色晦,麻附辛汤不后悔.(5)小青龙汤方证:咳喘鼻塞打喷嚏,痰涕量多如水稀,背部冷感身恶寒,平素无汗咳喘汗,.热或不热苔白滑,呕渴利噎少腹满.(6)麻杏石甘汤方证:发热汗出时多少,口渴体温降或高,,咳喘气急而胸闷,苔薄腻干脉数滑.(7)越婢加术汤方证: 发热恶风汗出渴,肌肉酸重浮肿多,关节肿痛溲不利,越婢加术方证合.(8)阳和汤方证: 局部无热色苍紫,漫肿无头如絮石,麻木酸楚不觉痛,畏寒喜暖神萎靡.小便清长口不渴,皮肤苍白枯憔悴,腰脊空痛气短喘,阳痿贫血冷枯瘦,舌淡嫩脉沉迟细..中医十大类方方证歌诀之五---------黄芪类方(1)黄芪证及黄芪体质:体重溲约肢麻痹,自汗盗汗恶风袭,溃疡久不敛脓水稀。
面色黄白红隐隐,黄暗乏泽肉松弛,目少精彩面无华,腹软舌淡胖苔润。
遇风冷感易过敏,鼻塞易感咳嗽喘,大便稀或干后溏,食欲不振腹易胀,易浮肿,多足肿,手足麻木用之灵.(2)玉屏风散方证: 易感喷嚏头身痛,畏风自汗浮肿,便溏溲短玉屏风.(3)防己黄芪汤方证: 浮肿下肢甚,汗多尿少恶风,肌肉痛膝肿,关节痛.(4)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四肢无力动不灵,肌萎麻木酸痛楚,自汗浮肿淡恶风.(5)黄芪建中汤方证:慢性腹痛喜温按,形寒恶风自盗汗,身重面萎或浮肿,脉象虚大舌暗淡.(6)补中益气汤方证:宿肥今瘦面萎黄,舌淡质嫩体瘦长,身倦发热恶寒风,各种下垂泻秘肛,头痛昏晕胁微满,自汗浮肿溲约良.(7)补阳还五汤方证:身痛不遂肢麻木,自汗恶风下肢肿,舌质淡胖暗紫色,脉象沉缓细涩寻中医十大类方方证歌声诀之八---------干姜类方(1)干姜证:痰唾尿便无臭稀,畏寒喜热精神萎,口不干渴舌质淡,舌腻白滑或灰黑。
黄煌教授之中医十大类方方证歌诀(建议收藏)

黄煌教授之中医十大类方方证歌诀(建议收藏)(1)桂枝体质:形瘦肤白纹理细,肌肉较硬肌表湿,腹部扁平腹肌紧,唇淡红暗目有神,舌体柔色暗淡,舌面润苔薄白,各种汗证接踵来。
敏感寒冷及疼痛,易感伤风心悸动,易肌挛,易便秘,睡眠浅,或多梦,桂枝类方投多中。
(2)桂枝证:发热感,身热感,甚或自汗易出汗,恶风关节痛,敏感冷和寒,腹部上冲搏动悸,易惊烘热失眠。
(3)桂枝汤方证:发热自汗恶风,肌挛拘急悸上冲,脉浮虚缓大无力,苔薄白,舌质暗淡红。
(4)桂枝加附子汤方证:皮肤湿冷汗,脉弱浮大见,关节痛四肢挛。
体痛手足冷,寒疝腹中痛,舌淡脉沉迟。
(5)小建中汤方证:虚弱型,慢腹痛,烦热起,心悸动,腹肌紧张腹扁平,苔少,舌质嫩。
(6)桂枝加大黄汤方证:桂枝证,兼便秘,持续腹痛拒按,看其舌苔厚干。
(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胸腹动悸易惊,自汗盗汗失眠梦,脉浮大而无力,苔少舌质嫩红。
(8)当归四逆汤方证:手足厥寒麻木冷,青紫疼痛脉细形,头腹腰腿脚痛,舌淡苔白可用。
(9)温经汤方证:月经不调血暗块,手足心热又恶风,自汗午后发热感,或有恶心头痛,腹壁无力急胀痛,唇燥舌质暗淡型。
(10)炙甘草汤方证:三五不调脉无力,倦怠消瘦面憔悴,舌苔薄,或无苔,头昏失眠多梦随,虚烦便秘动悸。
(11)苓桂术甘汤方证:心下动悸或眩晕,气上冲胸振水音,腹部软弱胸胁满,小便不利或浮肿。
(12)内有瘀血特征:痛处固定不移,出血易凝紫黑,舌紫面晦暗属瘀。
(13)桂枝茯苓丸方证:下腹包块按压痛,头痛昏晕烦悸痛,舌暗或有紫点,面红或紫红。
(14)枳实薤白桂枝汤方证:胸背闷痛心下痞,便秘便干燥难解,舌面干腻舌苔厚,舌质暗而有瘀点。
(15)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剧烈关节肿痛,有汗发热恶风,面色暗黄或浮肿,脚浮肿。
中医十大类方方证歌诀之二——麻黄类方(1)麻黄证:头痛寒热骨身痛,无汗咳喘鼻塞,浮肿,溲约。
(2)麻黄体质:肌肉发达或偏松,体形略胖肤黄黑,血压不高唇暗红,体壮无汗肤燥粗,舌淡苔白口不干,寒喘鼻塞流清涕,感觉迟钝头沉重,汗出不畅易汗闭。
胖体质大柴胡症黄煌:“体质辩证”效如神

胖体质大柴胡症黄煌:“体质辩证”效如神•杏林讲坛大柴胡汤胡希恕老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老前辈。
80年代《中医杂志》上发表了胡老的几则医案,但就是这几则医案,让我感到十分震惊,眼前为之一亮:这才是真正的中医!胡老擅用大柴胡汤,同道们称他为“大柴胡”,病人听不懂,只因见胡老喜用大茶壶喝茶,故传为胡老是“大茶壶医生”。
大柴胡汤是张仲景方,是一首典型的经方,临床非常有效。
南京市立医院ICU病房有一个86岁高龄的老太太,因肺部感染住院,住院以后很快就神志昏迷,大小便不通,最后说是急性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嘱准备后事。
老太太的女儿提要求,说老太太一生相信中医,最后的关头一定要让中医给她看看。
他们找到了我。
当时老人插着呼吸机,神志昏迷,但当我按压她的上腹部的时候,老人眉头紧皱。
我当场就说:有救!为什么?因为有大柴胡汤证。
按之心下满痛,是张仲景用大柴胡汤的客观指证。
不过,据我的经验,治疗肺部感染,大柴胡汤一定要加上栀子、厚朴。
第一天,没有反应。
我说你们怎么服的?原来老人有反流,他们直接插管插到空肠,灌到空肠里头去了。
我说不行,一定要从胃里面进去!三小时鼻饲一次,每次50毫升。
第二天,小便有了,一千多、两千多……。
而且老人持续的高烧退了、神志也清醒了。
这个病例在医院ICU病房引起强烈的反响。
他们没有想到这个准备后事的人居然能够救过来。
后来病区主任把我这张方抄过来。
有次她去安徽会诊,一个老红军也是这个情况,肺部感染,小便不通。
她也不管虚证实证,用这个方,居然让那个宣告不救的老红军,又多活了一段时间。
她非常高兴。
“柴胡30克、黄芩10克、姜半夏15克、白芍20克、枳壳15克、制大黄15克、栀子15克、连翘60克、干姜3克、红枣15克,取两帖,每帖煎取600毫升,一天内分三到四次服用。
”这个信息是我今年6月12号发给我老家堂哥的。
当年抚养我的伯母,96岁高龄,股骨颈骨折十多天,前天开始发烧,烧很高,晚上烦燥不安。
堂哥给我打电话问我如何办是好?我说有可能是感冒,也可能是肺部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寒体 指身体机能处于收敛、低下、阴冷、减退、沉迷的状态。 体质特征:黄肿发胖而身体困倦的人;面部浮肿或有黄褐斑的人;皮肤干燥粗糙作痒的人;平时不易出汗的人;经常腰痛腿痛的人;有剧烈头痛的人;月经延后、经量少或闭经的人;经常大便不成形或腹胀腹泻的人;疲倦懒言而思睡的人;口不干渴、小便清长的人;脉象沉细微弱迟缓的人。
调体药物 (1)麻黄 发汗、平喘、利尿、通经、兴奋。主治黄肿,兼治咳喘恶寒无汗而身痛者。
所谓黄肿是指面色黄暗而浮肿或有浮肿貌者,患者多见小便量少。 咳喘则是麻黄的兼治证之一,这种咳喘多伴有喉中痰声,或有哮鸣音。黄肿者的咳喘,用麻黄最为适宜。
恶寒无汗而身疼痛者,乃是一组综合症状。这种恶寒是指虽不当风而感觉有寒冷感;无汗的互词是皮肤干燥;身疼痛,是指全身性的疼痛感、困重感、拘急感。临床有恶寒而体痛气喘者;有恶寒而体倦、息微而脉沉迟无力者;有始虽恶寒,后必肌肤发热者;有恶寒而面目黄肿、精神困顿者;由于恶寒与身体疼痛均是属于患者的自觉症状,所以无汗一症的鉴别特别重要,患者多无汗或少汗并且平素不易出汗,故其皮肤多见干燥而粗糙,或如粟粒,或如鱼鳞,其肤色多黄暗而缺乏光泽。张仲景在判定使用麻黄后的疗效时,常以患者服药后有无出汗作为标准。
麻黄体质:是寒体中相对来说较为充实的体质,具体特征是体型壮实,肌肉发达或较肥满,胖或浮肿、同时皮肤干燥而粗糙,不容易出汗,无光泽、发暗,困倦;感觉和反应比较迟钝;腹肌较有弹性,腹壁脂肪较厚,脉搏有力,心脏功能较好,无心脏病。 常用麻黄类方:麻黄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葛根汤、麻杏甘石汤等。
(2)干姜 温中化饮,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 所谓涎唾即涎沫,即唾液及痰涎,多痰涎者,即口内唾液较多,或咳吐痰涎较多。而干姜所主的涎唾多清稀透明,或多泡沫,患者多无口渴感,或虽渴而所饮不多。临床见此等症,其舌苔必白厚或腻,或白滑,舌面若罩一层粘液,这种舌象表现正是所谓的“干姜舌”。
一般来说,干姜证多出现于下列情况:1,反复的服用攻下的药物后----凡误下或屡下后仲景多使用干姜;2,以腹泻、呕吐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以及伴有脉微而肢冷时;3,以咳嗽或咳喘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4,以腰部冷痛为表现的骨关节疾病等;5,部分出血性疾病。
干姜体质:是寒体中以脾胃虚寒为主要表现的体质类型,特别是易于呕吐、易于腹胀、腹泻,而进食生冷时容易导致发病者。
干姜类方:甘草干姜汤、理中汤、甘姜苓术汤(肾着汤)等。 附:生姜 功可散寒温中,主治恶心呕吐,亦多伴见口内多稀涎,或者吐出清水,患者口不干渴,甚至腹中水声漉漉,例如生姜泻心汤证所描述的那样“胁下有水饮,腹中雷鸣”;干姜为老姜之干燥品,偏于治疗腹泻,而生姜则可发汗而善于治疗呕吐;干姜可以化饮,常配细辛、五味子使用而其效甚速。
(3)附子 温阳,回阳救逆,止痛。主治痛证而脉见沉、微者。 脉沉微,乃指脉象极细极微,按之如游丝,似有若无,或脉沉伏不出,重按至骨方得,或可见脉象突然变得空软无力,此皆为所谓“附子脉”的常见特征,而这些脉象多见于大汗、大吐、大出血或者极度疲劳、寒泠刺激之后而导致体质情况相当虚弱的患者,也可见于一些由于长期疾病的折磨或者年高体弱的患者。而常常与上述症状相伴而来的症状是:1,精神萎靡、极度疲劳感,表现为声音低微;2,畏寒,四肢冰冷而过肘膝;3,大便溏薄或腹泻,泻下物多为不消化物----所谓的完谷不化,同时可伴有腹满腹痛等;4,浮肿,尤其是下肢的凹陷性水肿,有时也可以出现腹水,如果检测血压,可以见到血压偏低,心、肾功能也可能会低下。所以我们不能把“脉微细”仅仅理解为一种复合的脉象的层次或者一个症状,而应该将之理解为一种体质状态,亦即所谓的“少阴阳虚证”。
附子所主治的痛证,其痛势多较为剧烈并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患者虽然可以苍白虚弱,反而又见烦躁不安,全身疼痛而痛无定处,例如一些肿瘤所引起的疼痛和或中枢性疼痛等。 2:关节疼痛、拘急而冷汗直冒,如某些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脱出症、痛风等。 3:胁腹大痛而局部按之并无硬满拒按或抵抗而且舌不红苔不黄腻者。 4:胸痛彻背并伴见四肢冰冷过肘及膝,如心绞痛等。
另外,《伤寒论》在使用附子的条文中多次提到“恶寒”、“微寒”、“不渴”,我们反向证明附子证决无口渴、恶热诸症----当然是指一般常规,我们读书要活,切不可死于句下。患者多面色晦暗,或有轻度浮肿,目睛无神,言语无力,多感觉身体困重而嗜卧思睡,即经文所述的“脉微细,但欲寐”的状态。如果没有以上指征时,我们使用附子时就要谨慎而不可随便使用大量了。
附子与干姜的主治相似,其区别在于:附子证多见心血管、循环系统症状,如脉象沉微;而干姜证则多见消化、呼吸系统症状,如呕吐、腹泻,舌苔白腻,咳嗽咯吐清稀痰涎等;附子能止身疼痛,而干姜能除腹胀满,两者有内外之别与整体和局部之殊。
附子体质:是寒体中体质更为低下的体质类型,是特征是精神萎靡,声低息微,少气懒言,身重恶寒,脉象无力、沉、微、弱,患者多有重大疾病,脏器功能低下。 附子类方:四逆汤、真武汤、参附汤。
(4)细辛 功效:散寒、化饮、止痛。主治:恶寒,不渴,兼治咳、厥冷、疼痛者。 患者多见畏寒喜暖,四肢厥冷,往往虽夏日而厚衣,或稍受风寒则冷气入骨,全身拘急不适。
所谓不渴,是指口不干渴,唾液清稀且量多,甚或自觉口内有冷气,唾液咽下也觉冰冷。凡恶寒不渴之人,多精神不振,喜卧懒言,小便清长,脉象或缓或迟,其舌质淡红,舌苔白滑,上罩一层稀滑粘液----此即黄煌教授所观察总结的“细辛舌”。
兼咳喘者,痰液清稀如水,或带泡沫;兼厥冷者,则四肢冷且痛,遇冷尤剧;兼痛者多为头痛、身痛、腹痛、胸背痛,以及咽痛、齿痛或目痛等。 细辛与附子的主治颇为相似,均用于恶寒而身痛者,但附子功可回阳救逆,用于脉伏不出时;而细辛只能化饮,不能担当救人于危难的大任。细辛证必有水,如痰涕清稀,或舌苔水滑,精神状态相对较好;而附子证则必有寒,如关节拘急疼痛、恶寒,精神状态较为萎靡不振。
还有,细辛与干姜均可用于不渴而苔滑者,但细辛长于止痛,干姜则善于治疗吐利,很明显,前者偏于神经系统,而后者则偏于消化系统。
细辛体质:是寒体中以寒饮为突出表现的一种体质类型。其特征是容易出现头痛、腹痛、身体痛、牙齿痛等,与之同时可表现为背部冷、四肢冷而咳吐水样痰涎者。 细辛类方: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
二:热体 是指机体处于亢进、高涨、张扬、兴奋的状态。
体质特征: 面红油光的人;好动怕热的人;声音洪亮、中气十足的人;惯常生疮疖、脓包的人;经常咽喉红肿的人;经常鼻子出血的人;晨起有眼屎的人;汗多而皮肤油腻的人;烦躁易怒、焦虑不安的人;唇红舌溃的人;口干尿黄的人;血压高、脑溢血的人;脉数滑大的人。
调体药物 (1)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除烦。主治心中烦,兼治心下痞、下利者。 这里所说的心中烦,主要指精神障碍,如烦躁不安、焦虑紧张、强迫症状,注意力不能集中,头昏头痛,甚至出现神志错乱或昏迷等;与之同时,患者多表现有身体的燥热感、胸中苦闷感、心脏悸动感等,即通常所谓的烦热、烦闷和烦悸等。与心中烦相伴的是----不得卧,即睡眠障碍,或表现为入睡困难,或为多梦易醒,或为醒后不能很快再次入睡,或为过早觉醒。总之,心中烦乃是黄连证的关键!
心下痞,乃指患者自觉的上腹部的一种不适感,似痛非痛,似胀非胀,医者按压其上腹部时,患者会感觉到有弥漫性的压痛,但却无肌紧张或肌卫现象,即所谓的“心下痞,按之濡”(154条),此时常常伴有口苦、嗳气、恶心、呕吐,甚至吐血、便血等症。 所谓下利,即指腹泻而言,或伴见腹痛,或里急后重,或肛门灼热,大便粘腻臭秽,或大便中夹带粘液及血液等。
黄连体质 乃是热体中偏湿热及心火为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其具体特征是患者的面部多油腻,烦热感明显,经常胸闷心悸或心下痞,或腹泻,其人多舌质坚老,舌色红或暗红,舌苔黄腻而较厚----黄连舌。脉多滑数或数促。 类方:黄连解毒汤、黄连阿胶汤、黄连汤、葛根芩连汤。
(2)黄芩 清热泻火止血 主治烦热而出血者,兼治热利、热痞、热痹。
所谓的烦热乃是一种难以解除的发热或发热感,患者表现为胸闷不安、躁动焦虑、睡眠障碍乃至精神障碍,同时又具有身体的热感,或汗出或心悸,或胸闷而有呼吸不畅感,或小便的灼热感,或口干苦,或舌红脉滑数等。黄芩所主治的烦热与黄连证大致相似,二者的不同之处是:黄芩证的烦热是手足心烦热,而黄连证的烦热则以胸中的闷热感较为明显。从热的范围来讲,黄芩之热所概较广,可以包括全身性的热感,而黄连证的烦热则较为局限,多见于心下或者胸中。
黄芩是止血良药,张仲景用黄芩、大黄、黄连治疗吐血、衄血,而后世则用单味黄芩治疗出血,如《圣惠方》黄芩散即以黄芩捣细为散内服治疗吐血衄血或发或止;《圣济总录》独圣汤以黄芩为粗末水煎温服治鼻衄或汗孔出血;《本事方》也单用黄芩为末治疗崩中下血。黄芩所主的出血,有吐、衄、崩漏、便血等,适用面比较宽泛,不过其血色多黯红,质粘稠或有血块, 则应是黄芩所主血证的特点。
黄芩所主的下利,以热利为主,所谓热利,多为腹泻的同时,伴有身热烦躁,或便下脓血,或腹痛如绞,或肛门如灼,或见舌红唇红,或脉象滑数等等。许多急慢性的肠道感染及消化道的炎症时多见此证,对于此种情况,黄芩可以作为首选良药。《伤寒论》黄芩汤是治疗热利的祖方,后世治疗腹痛下利的处方,大都是从此方演变而来。
所谓热痞,即心下痞而伴有烦热或出血者,其人多唇舌红而口干腻,上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