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大黄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大黄大黄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及南大黄的根茎。
四川的南大黄产量较大,为通用正品,故有川大黄之称。
但道地药材应推青海所产的西宁大黄。
其表面呈黄棕红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纹理,有灰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内部花纹排列整齐,极似缎面的织锦,故名锦纹大黄。
本品疗效特佳而少毒副反应,为大黄中的珍品。
《神农本草经》谓大黄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
《伤寒论》入14方次,《金匮要略》入23方次。
●原文考证最大量方(6两):大陷胸汤、厚朴大黄汤大陷胸汤治“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135);“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137);“心下满而硬痛者”(149)。
提示大黄配芒硝、甘遂用于心下至少腹硬痛、便秘者。
厚朴大黄汤治“支饮胸满者”(十二)。
支饮,为咳喘类疾病,《金匮要略》所谓“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十二)。
次大量方(4两):大黄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桃核承气汤、大柴胡汤、大黄硝石汤、大黄牡丹汤、大黄甘遂汤、厚朴三物汤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者”(十七)。
调胃承气汤治“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105);“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248);“胃气不和,谵语者”(29);“发汗后。
……不恶寒,但热者”(70);“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207)。
内实,即里实。
仲景有“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十);“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以及“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之说,则可见内实的症状为按之腹部满痛而大便不通。
据此,大黄配芒硝、甘草主治谵语、汗后发热而心下满痛而大便难者。
小承气汤治“阳明病,其人多汗,……大便必硬,硬则谵语”(213);“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214);“下利谵语者”(374);“腹大满不通者”(208);“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250);“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251条)。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生姜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生姜生姜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神农本草经》谓‘‘去臭气,通神明”。
《伤寒论》入39方次,《金匮要略》人51方次。
●原文考证最简方(2味):生姜半夏汤、小半夏汤、橘皮汤生姜半夏汤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愦愦然无奈者”(十七)。
小半夏汤治“呕家……反不渴,心下有支饮’’(十一)。
橘皮汤主治“干呕哕”(十七)。
以上三方用于呕逆。
最大量方(半斤):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橘皮汤、橘皮竹茹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小半夏汤治呕家不渴。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十二)。
橘皮汤治“干呕,哕,若手足厥者’’(十七)。
橘皮竹茹汤治“哕逆者”(十七)。
以上四方均主治呕逆。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发汗后,腹胀满者”(66)。
本方中厚朴量最大,达半斤,则腹胀满,当属厚朴证。
但方中用生姜、半夏,则推测本方证当有干呕、呃逆等证。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其人内有久寒者”(352)。
寒者,必不渴,据小半夏汤证“呕家,反不渴,心下有支饮”的条文,则不渴者,呕吐者为多。
真武汤原方生姜用三两,但条下加减法中记载:“若呕者,去附子。
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提示生姜用于呕吐。
次大量方(六两):吴茱萸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吴茱萸汤治“呕而胸满者”(十七);“食谷欲呕”(243);“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378)。
均是剧烈的呕吐。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身体不仁”(六)再次大量方(五两):旋覆代赭汤、大柴胡汤、栀子生姜豉汤、厚朴七物汤、半夏厚朴汤旋覆代赭汤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161)。
大柴胡汤治“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103);“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165)。
栀子生姜豉汤治“虚烦不得眠”而见“呕者”(76)。
以上三方主治均有呕吐。
厚朴七物汤治“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十)。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防己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防己防己防己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汉防己)或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木防己)等的根。
汉防己主产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等地,旧时多集散于汉口。
因药材质坚体重,粉性较大,故有粉防己之称。
木防己主产于广西、广东等地,故又称广防己。
《神农本草经》谓防己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
《金匮要略》入6方次。
●原文考证最大量方(3两):防己茯苓汤防己茯苓汤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二十四)。
《金匮要略》谓:“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跗肿,按之没指”。
可见以浮肿为主证。
最简方(4味):防己黄芪汤、己椒苈黄丸防己黄芪汤治“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十四)。
身重,为体内有水,其人多肿;难以屈伸,为腰以下浮肿的缘故。
己椒苈黄丸治“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十二),防己证不明。
其他方:防己地黄汤防己地黄汤主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五),防己证亦不明。
附:木防己:木防己汤主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十二)。
木防己证不明。
●仲景方根防己黄芪白术:主治口渴多汗而浮肿者,方如防己黄芪汤。
防己桂枝:主治浮肿。
方如防己茯苓汤、防己地黄汤、木防己汤。
方名防己用量主要配伍防己黄芪汤 1两1分黄芪白术甘草防己茯苓汤 3两黄芪桂枝茯苓甘草防己地黄汤 1分桂枝地黄防风甘草己椒苈黄丸 1两椒目大黄葶苈子木防己汤 3两石膏桂枝人参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 2两桂枝芒硝人参茯苓●药证发挥防己主治下肢浮肿。
其肿多为按之如泥,并可伴有腰痛腰重、膝关节疼痛或活动不利、身体困重乃至腹满、喘促等证。
浮肿如为一身悉肿,则多为麻黄证,方如越婢汤证或麻黄加术汤证;如独足肿,多有足屈伸不利,为芍药证,方如芍药甘草汤。
两下肢浮肿,则多为防己证,方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等。
防己与泽泻都可治疗浮肿、小便不利,但泽泻治眩冒,防己治关节疼痛,主治有上下之别。
【黄煌《张仲景50味药征》】

【黄煌《张仲景50味药征》】1.桂枝:桂枝主治气上冲而脉浮缓。
《药征》:桂枝主治冲逆也,旁治奔豚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身痛。
任应秋:桂枝的主要作用在和营通阳,其解表、行瘀、补中、降逆等功效,都是由于它和营通阳这一作用的发展。
2.芍药:芍药主治急痛,尤以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为多。
《药征》:芍药主治结实而拘挛也。
旁治腹痛头痛、身体不仁、疼痛腹满、咳逆下利肿脓。
任应秋:芍药为通顺血脉药,最能消散气积,畅行阴液。
3.甘草:甘草主治贏瘦,兼治咽痛、口舌糜碎、咳嗽、心悸以及躁、急、痛诸证。
《药征》:甘草主治急迫也。
任应秋:甘草的主要作用在于甘温缓急,甘温多半扶阳,缓急多半为益阴的结果。
4.大枣:大枣配甘草主治动悸、脏躁;配生姜主治呕吐、咳逆;配泻下药可保护胃气。
《药征》:大枣主治挛引强急也。
旁治咳嗽、奔豚、烦躁、身疼、胁痛、腹中痛。
任应秋:大枣的主要作用在安养脾阳。
5.麻黄麻黄主治黄肿,兼治咳喘及恶寒无汗而身痛者。
《药征》:麻黄主治喘咳、水气也。
旁治恶风、恶寒、无汗、身疼骨节痛、一身黄肿。
任应秋:麻黄的主要作用为疏畅肺气膹郁。
6.附子:附子主治脉沉微与痛症。
《药征》:附子主逐水也;故能治恶寒、身体四肢及骨节疼痛,或沉重,或不仁,或厥冷,而旁治腹痛、失精、下利。
任应秋:附子长于退阴回阳,凡属阳虚症均合用。
7.乌头:乌头主治与附子相似,不同者,乌头多用于痛症,主治腹中剧痛,或关节痛而手足逆冷,脉沉紧者。
《药征》:乌头、附子其效皆同。
8.干姜:干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
《药征》:干姜主治结滞水毒也。
旁治呕吐、嗽、下利厥冷、烦躁、腹痛、胸痛、腰痛。
任应秋:干姜宣通心肺阳气,消散寒痼。
9.生姜生姜主治恶心呕吐。
《药征》:生姜主治呕。
故兼治干呕噫哕逆。
任应秋:生姜辛窜,凡因气因寒而滞积的,最是擅长。
10.细辛细辛主治恶寒不渴而或咳,或厥冷,或痛者。
《药征》:细辛主治宿饮停水也。
故治水气在心下而咳满、或上逆、或胁痛。
任应秋:细辛为自里达表的辛温达表发散药。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学习笔记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学习笔记转载自中医刘卫红的微博一麻黄证1麻黄人体格粗壮,面色黄暗,皮肤干燥、粗糙,毛孔粗大。
2麻黄人恶寒喜热,容易受寒,着凉后肌肉易酸痛。
3麻黄人易无汗而发热;无汗而鼻塞;无汗而气喘;无汗而浮肿;无汗而尿少。
4麻黄人口渴但饮水不多。
5麻黄人身体沉重、反应不敏感,神情困倦,易嗜睡。
6麻黄人舌体胖大,脉浮有力。
反之,一个身体羸瘦、唇红、咽肿、脉急促的人,虽然无汗,也不是麻黄人,慎用麻黄。
7体格羸瘦的人;体格虽然大,但肌肉松软如棉的人;肥白易汗、皮肤娇嫩的人;神采奕奕、喋喋不休的人;脉率快速的人;慎用麻黄。
8麻黄与石膏配伍,石膏可以调控麻黄的发汗力度。
越婢汤:麻黄6:石膏8,则麻黄不发汗而专于退水肿。
大青龙汤:麻黄6:石膏4,麻黄重在发汗退热。
麻杏石甘汤:麻黄<石膏,麻黄不在于发汗,而在于止咳、平喘。
9三拗汤,止咳平喘:伴咽喉充血、身热、有汗:加生石膏、黄芩、连翘。
伴恶心、腹胀、舌苔厚:合半夏厚朴汤。
伴痰多质稀如水: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二柴胡证1柴胡人形体中等,偏瘦;面色暗黄、青黄、青白,少光。
2柴胡人肌肉坚紧。
3柴胡人自觉症状多,情绪波动大,胸腔时有气塞感、满闷感、疼痛感,食欲、性欲易受情绪影响。
4柴胡人对气温变化反应敏感。
5柴胡人的舌。
舌体不淡、不胖、不嫩,实敛、紧瘦、狭长,越到前端越尖锐,如韭菜叶子;舌苔正常或偏干。
6柴胡人的脉。
脉弦细或弦长,脉体紧张、充实、有力。
7柴胡人易呕、易四肢冰凉,常神情默默、情绪压抑;易睡眠障碍;易有疑病心理。
8柴胡女人月经的周期易紊乱,经前常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烦躁,腹痛,腰酸,经血色暗有血块。
9柴胡人易在头面部、颈肩部、胸腔、上腹部、盆腔、腹股沟出现病变(柴胡带),如偏头痛、耳病、颈肩痛、胸锁乳突肌痛、甲状腺疾病、咽病、喉病、胃病、腰胯疼痛、腹股沟肿块疼痛、盆腔疾患等。
10柴胡人关键词“寒热”:“寒热”,既有体温高者,也有体温正常者。
(1)患者常有一种寒热交替的自我感觉,表现为:*忽而怕风怕冷,肌肤粟起;忽而身热烦躁汗出。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麻黄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麻黄黄煌教授是当代著名的中医药学专家,他以其深厚的医药学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医学界有着很高的声望。
他主张草本药物的治疗,尤其是麻黄。
麻黄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中医药学中的宝贵草药,它有很多独特的药性和药效。
黄教授为了更好地宣传麻黄的疗效和应用范围,特别撰写了一篇介绍麻黄的文章。
麻黄(学名:Ephedra),又称海金沙、黄麻黄、中医名草等,是一种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
其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有五十种不同的味药,每一种都有不同的功效和应用领域。
麻黄性温和苦,味辛,归膀胱经;能发汗、奏寒、解表,适用于感冒、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的缓解。
第一种味药是麻黄。
麻黄性味辛温,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
在中医药学中,常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初起的风寒表证,以及肺寒咳嗽、喘息、气管炎等。
麻黄性温可发散风寒,辛能散寒,所以在使用麻黄时要注意合理搭配药物,以避免出现中毒的情况。
第二种味药是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温中、和血、解毒、止咳等功效。
在中医药学中,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呕吐、腹泻等症状,并且在麻黄配方中起到了辅助作用。
第三种味药是桂枝。
桂枝性味辛甘,具有发汗解表、温阳散寒的功效。
在中医药学中,常用于治疗风寒袭表的症状,并且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桂枝在麻黄配方中能够起到协同作用,增强麻黄的疗效。
第四种味药是杏仁。
杏仁性味苦温,具有润燥、止咳平喘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等症状。
杏仁在麻黄配方中能够起到镇咳止喘的作用。
第五种味药是细辛。
细辛性味辛温,具有发散风寒的功效。
在中医药学中,常用于治疗鼻塞、头痛等症状,并且具有镇痛的作用。
细辛在麻黄配方中能够起到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黄教授的五十味药证麻黄配方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积累和科学研究,被证实具有显著的疗效。
麻黄具有温中散寒、发汗解表的功能,而配伍其他味药则能够增加麻黄的疗效,提高治疗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使用黄教授的五十味药证麻黄配方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遵循医师的嘱托,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并避免不当使用。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干姜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干姜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四川、湖南等地,旧时将产于湖南均州者,奉为道地药材,称为均姜,现时多将产于四川建版场者,视为佳品,其块大、肥壮、皮细、肉白多粉,称为川干姜。
《神农本草经》谓干姜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下利”。
《伤寒论》入24方次,《金匮要略》人32方次。
●原文考证最简方(2味):甘草干姜汤、栀子干姜汤、干姜附子汤、半夏干姜散甘草干姜汤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
肺痿之病,从何得之?《金匮要略》谓:“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其临床表现如何?“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必眩,多涎唾”(七)。
此外,本方又治“咽中干,烦躁吐逆者”(29)。
栀子干姜汤治大下以后,“身热不去,微烦者”(80)。
干姜附子汤治“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
脉沉微,身无大热者”(61)。
以上三方主治,多为大下之后诸证。
或吐涎沫、或烦而不渴,或虽烦而吐逆,或身虽热而有微烦,其中干姜附子汤证的“脉沉微”,甘草干姜汤证的“其人不渴”“多涎唾”为客观指征,尤为重要。
半夏干姜散治“干呕吐逆,吐涎沫”(十七)。
涎沫,即清稀的唾液及痰涎。
次简方(3味):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桃花汤、干姜半夏人参丸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见附子条下。
干姜与附子、甘草同用主治下利清谷、汗出而厥冷、脉沉微者,其人亦必不渴而多清涎。
桃花汤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306);“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307)。
下利脓血而用干姜、赤石脂,原文主证不明,以药测证,当有腹冷痛,四肢厥冷,口内多清涎等证。
干姜半夏人参丸治“妊娠呕吐不止”(二十)。
半夏干姜本治“干呕吐逆,吐涎沫”,其呕吐必多清涎。
因久吐不止,体液丢失,精神疲惫,故加人参。
最大量方(4两):甘草干姜苓术汤、大建中汤甘草干姜苓术汤以重用干姜与茯苓,配伍甘草、白术,主治。
黄煌老师学术精粹(张仲景50味药证中医十大类方黄煌经方语录)

黄煌老师学术精粹(张仲景50味药证中医十大类方黄煌经方语录)黄煌,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临床提倡经方方证学说,重视体质辨证。
黄煌教授把疾病比作靶心,方药比作箭头,药证方证对应起来可谓百发百中。
我曾有幸跟黄老师学习过,现将老师核心思想摘录供中医爱好者学习。
张仲景50味药证1桂枝---主气上冲汗出脉浮缓虚。
上冲感;搏动感2芍药---主急痛,尤以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3甘草---单味主咽痛,复方主治气液不足之症4大枣---配甘草主治动悸,脏躁。
配生姜主治呕吐,咳逆。
配泻下药可保护胃气5麻黄---主治无汗而肿,兼治喘,身痛,身黄。
6附子---主治脉沉微与痛症。
7乌头---主治与附子相似,主痛症,主治腹中剧痛,关节疼痛或手足逆冷,脉沉紧者。
8干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
9生姜---主治恶心呕吐。
10细辛---主治恶寒不渴而或咳,或厥冷,或痛者。
11吴茱萸---主治腹痛,头痛而干呕胸满,手足厥冷,脉细者。
12柴胡---主治往来寒热而胸胁苦满者。
13半夏---主治呕而不渴者,或治咽痛,咳喘,声哑,心下悸。
14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者。
(黄芪症是汗出而肿,常有身困重。
桂枝症是汗出而不肿,气上冲,常有关节冷痛)15白术---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兼治眩晕,四肢沉重疼痛,心下逆满,浮肿,下利或便秘。
16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17猪苓---主治小便不利者18泽泻---主治眩冒而小便不利者。
(泽泻主眩冒,白术主渴,茯苓主悸)19滑石---主治小便不利而赤者20防己---主治下肢浮肿。
21葛根---主治项背强痛而不利者。
22栝蒌根---主治渴而不呕者。
23黄连---主治心中烦而心下痞者,兼治腹痛,呕吐,下利,脉促,血证。
舌质坚老暗红,舌苔黄腻而厚。
24黄芩---主治烦热而出血者,兼心下痞,不利,干呕,胸胁苦满。
25黄柏---主治身黄,发热而小便不利且赤者,兼治热利。
26栀子---主治烦热而胸中室者,兼治身黄,心中结痛,不得眠,小便短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黄芪作者:
岐黄医道李乾辉黄芪黄芪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等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绵山者,条短质柔而富有粉性,称为绵黄芪.奉为道地药材。
山西浑源为中心的阳交、天填、山阴等县出产者,称西黄芪,品质亦佳。
此外,产于黑龙江、内蒙古者,皮松肉紧,味甘香,亦为佳品。
《神农本草经》谓黄芪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
《金匮要略》入 8 方次。
●原文考证最大量方(5 两):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十四)。
本方既是黄芪的最大量方,又是配伍最简方,故分析黄芪证的可靠性较大。
从原文可见,其证之一为身体肿,从状如风水句,可见其浮肿是全身性的,因风水为一身悉肿。
其证之二为汗出,且汗出的量较多,汗出可以使衣服沾在身上,汗或黄色。
1 / 3
所以,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者。
次大量方(3 两):
防己茯苓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防己茯苓汤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十四)。
水在皮肤中,故四肢肿,为黄芪主治;聂聂动者,属动悸类,为茯苓主治。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六);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日:
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尊荣人骨弱,指其人养尊处优,缺少运动,肌肉松软无力,故称骨弱;肌肤盛,即是指肥胖。
可见黄芪用于体形偏胖、肌肉松软无力者。
乌头汤方中有黄芪、麻黄、白芍、甘草、川乌等,主治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五)。
《金匮要略》中黄芪与麻黄同用者尚有三黄汤,主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五),也是手足拘急,骨节疼痛。
可见黄芪可与麻黄同用,治疗关节疼痛。
次简方(4 味):
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汤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二)。
《外台》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
---------------------------------------------------------------最新资料推荐------------------------------------------------------ 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腰以下肿、难以屈伸、下重,均指下半身有浮肿。
加味方:
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加黄芪汤治黄汗,原文为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荣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闰,闰即胸中痛,有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十四)。
本条文字较多,但其所述的症状有:
①出汗,以腰以上为多,或进食后出汗,或盗汗,汗色发黄;②身重,甚至疼痛,尤其是腰髋部疼痛;③小便不利;④皮肤粗糙如鱼鳞,或易生恶疮。
桂枝汤本可治疗自汗...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