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教授讲座-我常用的几张经方

合集下载

【黄煌:十大类方

【黄煌:十大类方

【黄煌:十大类方1.桂枝类方:白面书生桂枝舌,体瘦腹拘汗自得;皮疾心痹悸上冲,多风多热痛肢节。

小建中汤治疗虚劳腹中痛,改善体质。

余常用于小儿体弱、不明原因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下午夜晚加重、夜间尿床、易鼻腔出血。

是瘦弱儿童的调体方。

习惯用柴胡桂枝汤治疗感冒,是受到了江尔逊老先生的弟子余国俊《我的中医之路》里面有关此方,治疗虚人感冒的论述2.麻黄类方:矿工无汗吃麻黄,体壮干粗冷热强;喘咳黄肿头身痛,多寒多湿尿不长。

3.柴胡类方:胸胁苦满柴胡带,寒热往来经痛块;气滞血瘀多谋略,面黄肌瘦灰尘在。

1、大柴胡汤体质:性格偏内向。

情绪易紧张、焦虑,对外界的各种刺激感受性强而适应性差,其人痛阈低,睡眠、饮食、情绪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波动大。

肌肉易于紧张,肩颈部常有酸重、拘挛感。

体格壮实、颈部粗短、上腹角宽。

皮肤干燥、肌肉坚紧。

方脸阔嘴、唇厚暗红、肤色偏黑。

2、大柴胡汤腹证:不拘胖瘦,心下及胁下腹肌紧绷。

压之深部均有抵抗感且不适疼痛。

肥胖者腹部厚实腹肌不松软,瘦者腹肌紧张。

“柴胡体质”常用的方剂有小柴胡汤,四塑散,大柴胡汤,柴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逍遥散,补中益气汤等。

大柴胡汤体质体格壮实,多伴有嗳气、恶心或呕吐、便秘。

临证常与桂枝茯苓丸、桅子厚朴汤、半夏厚朴汤合用。

见脸红、小腿皮肤干燥、舌暗合用桂枝茯苓丸,见焦虑腹胀合用桅子厚朴汤,见咽喉异物感合半夏厚朴汤。

小柴胡汤体质其人多瘦,两腮无肉,肌肉坚紧,表情抑郁。

临证常与桂枝汤、半夏厚朴汤、当归芍药散、四物汤合用。

见自汗、鼻塞、腹痛、关节酸痛合用桂枝汤,见痰多、咽喉异物感、咳喇合用半夏厚朴汤,见脸黄无光泽、轻微浮肿貌合用当归芍药散,见贫血貌、脸色偏黑无光泽合用四物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体质中等偏瘦,介于小柴胡体质与四逆散体质之间,多表现为精神神经症状,尢其是脐腹动悸、易惊者。

常合用桅子厚朴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体质面色多黄或白,常自诉对温度反应敏感,多有冷感,易疲劳,多失眠,多口干渴,舌质多湿润苔白。

黄煌常用的几张方子教学课件

黄煌常用的几张方子教学课件

总结小柴胡体质两句话。面部黄黑瘦,脸上没有肉。
桂枝体质
• 桂枝体质原文 “桂枝体质”:患者肤色白而缺乏光泽,皮肤湿润而不干 燥,口唇暗淡而不鲜红,体型偏瘦者多,肌肉比较坚紧, 一般无浮肿,腹部平,腹部肌肉较硬而缺乏底力,如同鼓 皮,严重者腹部扁平而两腹直肌拘急。多见于循环系统疾 病、消化道疾病、营养不良患者。桂枝体质是适合长期服 用桂枝以及桂枝汤类方的一种患者体质类型。代表方为桂 枝汤、小建中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这类患者在疾病 状态中多表现为心肾阳气的不足,或肝胃阴液的不足,易 于表虚,易于阳越,易于气脱,易于气阴两虚。 比较简单的办法,有一句话,白面书生者就是。所谓面如 冠玉,即面白而有油光,一般长脸比较多。全身皮肤也比 较白,比较瘦,没有厚肚皮,,这种白是很健康的白绝不 是苍白。 比如节目主持人撒贝宁,明星,陈冠希,何润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 泽。肌肉比较坚紧,舌苔正常或偏干。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 温变化反应敏感,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四肢冷。 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等。多见于精神神 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胆道疾病患者。柴胡 体质是适合长期服用柴胡以及柴胡类方的一种体质类型。代表方为 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等。此类患者 在疾病状态中多表现为气机的郁滞或逆乱,或外邪郁于半表半里不 易透发,或肝胆胃的气机易于逆乱,或气滞,或血瘀。 小柴胡体质也是瘦者多,比较简单的方法,也有一句话,面黄肌瘦, 瘦而黄黑者多是,皮肤有灰尘一样比较干燥,但脸型一般略方,而 有尖下颏, 比如我们走路,一抬头,看见一个人,瘦瘦的,脸上皮肤黄黑色的, 几乎瘦到皮包骨的那就是小柴胡体质
桂枝体质和小柴胡同存一体比较多见,一个 瘦人,脸上皮肤黄白色就是桂枝小柴胡的复 合体。

黄煌教授治疗失眠讲座

黄煌教授治疗失眠讲座

黄煌教授治疗失眠讲座一、温胆汤:姜制半夏10~20g、茯苓10~20g 、陈皮5~10g、生甘草3~6g 、竹茹6~12g、枳壳6~12g、干姜3~6g、/生姜3~6片、红枣10~20g。

1、传统之壮胆方→治疗胆虚失眠:(1) 胆怯、易惊恐;(2) 失眠、多噩梦;(3) 虚烦、精神恍惚、抑郁、注意力不集中;(4) 头昏头痛、心悸、自汗、恶心呕吐等、2。

本方适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临界高血压、初期高血压、神经症、冠心病、更年期综合症等患者所伴有得失眠、多梦、惊恐。

3、加味方:(1) 高枕无忧散〈古今医鉴〉,即本方+人参、石膏、麦门冬、酸枣仁、龙眼肉。

主治心胆虚怯、昼夜不睡、百方无效者。

(2) 黄连温胆方,即本方+黄连6g或更多,症见烦躁、肤红有光泽,胸闷,焦虑不安者加栀子。

(3) 本方+酸枣仁汤,症见神智恍惚、神经症、脉不滑、舌不红,中老年妇女较多。

(4) 本方+山栀子、川朴(栀子厚朴汤),症见心烦不满、卧起不安。

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经方:半夏2合、大枣6枚、柴胡4两、生姜1。

5两、人参1。

5两、龙骨1、5、两铅丹1、5两、桂枝1。

5两、茯苓1。

5两、大黄2两、牡蛎1、5两。

【伤寒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可视为睡眠障碍综合症)、惊(多梦、悸),一身尽重(情志低迷、疲劳、行动迟缓),小便不利(频、不出),谵语】1、古代抗抑郁药及抗焦虑药(战争恐惧忧虑症)2。

本方可用于抑郁症、神经衰弱、躁狂症、精神分裂症、脑动脉硬化症等,可改善睡眠3、不少以失眠为伴随症状得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症以及慢性前列腺炎(炙大黄3g,小剂量)、性功能障碍者(部分就是心理障碍)可用4. 本方多见于柴胡体质或书〈十大体质类方>,肌肉较紧实、东方人居多,气温变化较敏感5。

方中铅丹,药房不备,今用之极少,可不用。

可用磁石、生铁落或代赭石替代。

铅,会使人中毒,但可防止癫痫(待确定)6、方中大黄得用量炮制可调节,此处用制大黄,但若大便次数多,里急后重或腹泻者仍需大黄,但量应减至3~6g(要跟病人事先说明,可能导致腹泻)7. 加味方:(以本方为基础再做加减)(1) +甘草→桂甘龙牡汤,治疗胸腹动悸而瘦者(2) +桃仁、芒硝、甘草,既合桃核承气汤,治疗烦躁、少腹疼(除瘀、活血)、便秘者、(3) +川芎、酸枣仁、甘草、知母,既合酸枣仁汤,主治失眠、头疼、舌质淡红者(4) +黄连,主治烦躁而心下痞三、酸枣仁汤经方:酸枣仁2升、甘草1两、茯苓2两、知母2两、川芎2两。

黄煌常用方打印版

黄煌常用方打印版

黄煌经方治疗高血压经验高血压→心梗塞、脑溢血(中风),若中风不死→半身不遂用中药治疗或预防高血压的优势:1.可以调整体质(中风患者大多是热性体)2.可以改善症状(如:头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等)3.可以控制和防止疾病的发展正常人血压:90~140高血压患者:95~160一、黄连解毒汤(唐朝药方,外台秘要)原方:黄连3两黄芩2两黄柏2两栀子14枚黄煌方:黄连5~10g 黄芩10~20g 黄柏5~10g 栀子6~12g 干姜3~10g 红枣10~30g (加入干姜、红枣,会比较顾胃,而且比较好吃)1. 本方多用于原发性高血压,见以下症状:头痛、眩晕、烦躁、易怒、失眠、心悸、舌红口干者(烦躁、失眠等精神方面的问题须特别关注)在张仲景眼中的黄连是“除烦药”,例如:黄连阿胶汤(主治心中烦不得卧)中,用黄连的药是最多的约60g (此烦例如为精神不集中、失眠….心中烦)而神农本草经当中,黄连为上品,功效为久服令人不忘此要方为温病学派当年的主打方没有把此方当作降压药2. 临床效果:(1) 有降压作用(2) 抗焦虑(心中烦不得卧),能改善情绪、睡眠;例如朱砂安神丸也是用黄连(3) 减缓心律(4) 对脑血管疾病不错,对出血性脑血管有防制的效果,而且能增加脑部的血流量,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亦有效果3.具体的体质特征:体格较强建、面色潮红或红黑、有油光、目睛充血、口唇暗红或深红、舌质红或暗红、脉象多滑数有力、腹部按之有力或有不适感、平时喜凉恶热、多梦、皮肤长有疮癠、上腹部常痞闷不适、口干、口苦、常有口舌溃疮、咽喉痛、小便黄短4. 本方用量较小,可采用胶囊内服二、三黄泻心汤(金匮)原方: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黄煌方:大黄5~12g(大便干结用生大黄,一般用制大黄) 黄连3~6g 黄芩6~20g1. 泻心汤可用于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头痛如劈开来一样),此方为古代止血方仲景书中→吐血、衂血泻心汤主之陈修园→诸方无效者,泻心汤百试百效2. 本方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并且服药过程中,患者的胆固醇、三酸甘油脂也能够下降,头痛、心悸…等也能改善黄煌经验:泻心汤配合大柴胡汤配合黄连解毒汤→来治疗些体格壮实的效果很好3. 本方可用于脑血管意外的预防千金方→加减三黄丸→治疗男子五劳七伤….久服可以走逐奔马此方有保健作用 (三黄片)4.长期使用此方要注意体质壮实、营养状态比较好、没有明显的虚弱表现、面部暗红、腹部充实有力、食欲好、大便干结、舌质暗红,体检下来血黏度高、血压高、血脂高,有些甚至有胆囊炎、胆石症、体型偏微胖、壮者多长期服用此方一定要小腹股股的,大便不太通(如:腑实证)5.此方加减成黄连上清丸,效果也不错,主治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用于高血压、高血脂、习惯性便秘三、温胆汤(非仲景方,是宋朝时用经方加减)姜制半夏10~20g 茯苓10~20g 陈皮5~10g 生甘草3~6g 竹茹6~12g 枳壳6~12g 干姜3~6g/生姜3~6片红枣10~20g(二陈汤=夏陈苓草+竹茹、枳壳、干姜、红枣,仲景方为小半夏加茯苓汤和橘皮竹茹汤去掉人参)1. 本方用于临界高血压或初中期高血压并伴有失眠’多梦、易惊恐患者(1) 高血压临界或血压易波动,无心、脑、肾并发症(2) 主诉较多(头痛、头晕、失眠、多噩梦、易惊醒、有恐惧感),症状较严重(3) 患者大多为中青年,体型中等偏胖、营养状况良好、面部皮肤油腻(4) 白大衣高血压(在家中血压正常,到医院给医生量时血压偏高)有这四条,用此方有效2. 温胆汤是壮胆药,可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用此方后可以改善头痛、失眠、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3.此方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治疗口干、口苦、失眠、胸闷烦躁、心律偏快,在此基础上再加黄芩、栀子效果更好4. 此方和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枳实)合用,治疗高血压伴有焦虑、腹胀5. 此方和【酸枣仁汤(酸枣仁、川芎、茯苓、知母、甘草)→治疗虚烦不得眠】合用,适用于高血压伴有更年期综合症的中老年女性四、大柴胡汤经方:柴胡半斤黄芩3两半夏半升枳实4枚芍药3两大黄2两生姜5两大枣12枚黄煌方:柴胡6~20g 黄芩6~20g 姜制半夏6~12g 枳壳10~20g 白芍/赤芍10~20g 制大黄6~12g 干姜5~10g 大枣15~30g本方适用于高血压伴有胆囊炎、胆石症、高血脂、便秘、按之心下满痛加黄连效果更好五、黄耆桂枝五物汤经方:黄耆3两桂枝3两芍药3两生姜6两大枣12枚黄煌方:生黄耆15~60g 桂枝6~12g/肉桂5~10g 白芍10~20g/赤芍10~20g/白芍加赤芍10~20g 干姜5~10g/生姜3~6片大枣10~20g1. 本方适用于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脊椎体动脉供血不足,尤其是肌肉松软、动则气喘的中老年患者,心功能不全者2. 此方加【葛根15~60g→项背强几几】、【川芎6~12g→仲景:治心下毒痛】:治疗心脑血管供血不足,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胸闷….等等3. 此方加丹参10~20g、石斛15~30g、淮牛膝15~60g:治疗心、肾功能障碍,二、三期高血压或高血压伴有糖尿病尤其是有下肢浮肿者,用此方可使尿量增加(四味健步方:芍药、丹参、石斛、牛膝)4. 体质: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下肢多有浮肿、平时缺少运动,食欲好但易疲倦、头痛气短,运动时头更晕、心电图多为心肌缺血、胸闷胸痛、面色黄暗或暗红无光泽、舌质多带红、舌体胖有齿痕、中老年人多见黄煌经方治疗感冒经验感冒(伤风),寒流感一、小柴胡汤经方:柴胡半斤(8两) 黄芩3两人蔘3两甘草3两半夏半升生姜3两大枣12枚黄煌方:柴胡6~12g 黄芩6~12g 姜制半夏6~12g 党参6~12g 生姜6~12g/3~6片/干姜3~6g 红枣6~12枚1. 发热性疾病,病毒性感冒(往来寒热)2. 以发热、汗微出、不退为特征(症状较多样、复杂)3. 恢复期一般较久4. 此种感冒较易转移,诱发他症(肺炎、心肌炎….)5.欲退烧,柴胡用量要加大,可用到30~45g,至少20g(初剂大汗,脉静身凉为安)6.加连翘(30~50g)可治淋巴肿、咽痛连翘:疮家要药,证:汗出而烦,淋巴结肿大,(瘰疠),烧不退由小柴胡汤加减成[柴胡,甘草,黄芩,连翘]7.加桔梗(6~12g) 利咽,生石膏(10~20g) 清热治扁桃体炎、红肿。

黄煌教授讲解的几张经方

黄煌教授讲解的几张经方

黄煌教授讲解的几张经方黄煌教授讲解的几张经方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这是《金匮要略》对关夏泻心汤证的经典描述。

由此可知,本方证有上、中、下三部位表现,即上呕、中痞、下肠鸣,病变在整个胃肠道。

三者之中,又以痞为必见。

此痞是胃肠机能紊乱所致,其实质是胃的分泌和运动机能障碍,不能及时排空内容物,胃内的食物、液体以及发酵产生的气体长期滞留不去,导致局部的堵塞憋闷、胀满不舒。

这种情况多伴有肠吸收机能低下,水分停滞,加之产生的腐败之物,使肠管蠕动加快,其外在表现即为肠鸣。

方中黄连黄芩具有广泛抑菌作用,比如对幽门螺旋菌,大肠杆菌等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是消炎性中药,对充血性炎症效佳。

从用黄连黄芩来看,半夏泻心汤证多为炎症性胃肠机能紊乱。

这种炎症性,既可以是外来病菌感染,也可以是饮酒或食入辛辣等刺激物所造成的胃粘膜损伤。

这些病理变化中医谓之湿热蕴结,因而临床多见舌苔粘腻。

此苔或薄或厚;或白或黄,或白底罩黄;既为痞,则纳食减少也不言自喻。

半夏泻心汤证的胃肠机能失调,并非一般的消化不良,用点焦三仙便可解决问题。

既要修复炎症,又要调整机能,二者不可偏废。

半夏泻心汤是辛开苦降,和胃消痞代表方。

本方含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治反复吐下后的食入口即吐,集寒温并用,补泻兼施于一体。

也可看作是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以干姜易生姜的变方。

去柴胡,则无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加黄连,所治偏于心下,用黄连半夏的小陷胸汤所主即是心下。

小柴胡汤治“呕而发热”,本方治呕而无热。

干姜易生姜,证有寒热之别,小柴胡汤所主偏于热,本方所夹有寒;且生姜散胃之水饮,干姜温肠之寒湿。

黄连汤较本方少黄芩而增桂枝,其证寒性更甚。

甘草泻心汤证兼有口腔溃疡,且下利甚于本方证;生姜泻心汤证兼有噫气食臭。

此二方又为本方之变方。

若痞甚者可加枳实,心下震水音明显者加茯苓。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1. 半夏厚朴汤:姜半夏25g、茯苓20g、厚朴15g、苏叶10g、生姜25g;咽中异物方,理气除胀、化痰利咽;抗焦虑、抗抑郁、镇静、催眠、促进胃肠蠕动、抑制喉反射,躯体感觉遗产、恶心等特征;2. 半夏泻心汤:姜半夏15g、黄芩15g、黄连3~5g、党参15g、干姜15g、炙甘草10g;痞病方,降逆和胃止呕除烦反,调节胃肠功能、保护胃黏膜、抗溃疡发生、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用以心下痞、呕吐、下利而烦等;3. 白虎汤:生石膏80g、知母30g、生甘草10g、粳米40g或山药30g;清热方,解热、抗炎、解渴、止汗等,用以恶热、自汗、大渴、脉滑而厥特征;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15g、姜半夏10g、党参10g、黄芩10g、茯苓10g、桂枝10g或肉桂5g、龙骨10g、牡蛎10g、制大黄10g、干姜5g、红枣15g;安神定惊解郁方,抗抑郁、改善焦虑情绪、镇静、安眠、抗癫痫等;用以胸满、烦、惊、身重为特征;5.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20~40g、桂枝15g或肉桂10g、干姜10g、天花粉20g、黄芩15g、牡蛎10g、炙甘草10g;治疟方和调理方,和解化饮散结方,恢复身心疲劳,用以疾病迁延不愈、胸腹动悸、口渴而食欲不振、腹泻特征;6. 柴胡桂枝汤:柴胡20g、桂枝10g、黄芩10g、人参10g或党参15g、炙甘草5g、姜半夏10g、白芍10g、大枣15g、生姜10g;伤寒调和方,用以消瘦、寒热往来、腹痛、关节疼痛特征,病程长、反复发作、体表症多;7. 柴苓汤:柴胡20g、黄芩10g、姜半夏10g,生晒参5g、生甘草5g、白术20g、茯苓20g、猪苓20g、桂枝15g、泽泻20g、干姜10g、红枣20g;治疟方,分利阴阳、和解表里,有退热、利水、止泻、消肿,抗炎、利尿、免疫调节,用以寒热往来、口渴、腹泻、小便不利等特征;8. 大柴胡汤:柴胡20~40g、黄芩15g、姜半夏15g、枳壳20g、白芍15g、制大黄10g、生姜25g、红枣20g;宿食病方,和解清热攻里方,止痛、除胀、通便、降逆、清热的功效,利胆保肝、降脂、降压、增强胃肠动力、免疫调节、抗炎、抗过敏、抗内毒素、抑菌等;用以上腹部按之满痛特征和实热性体质调理;9. 大承气汤:生大黄20g、厚朴30g、枳实20g、枳壳30g、芒硝10g;峻下热结方,兴奋肠管、促进肠蠕动、增加肠容积和肠血流量、保护肠黏膜屏障、防治内毒素血症和多器官功能损害发生的作用;用以发热性疾病和危重外伤的极期,以脘痞、覆满、舌燥、便秘、神昏为特征;10. 大黄附子汤:大黄10g、附子30~50g、北细辛10g;温热性止痛方,用以身体剧痛、恶寒、便秘、舌苔白特征;11. 大黄蛰虫丸:制大黄15g、黄芩10g、生甘草15g、桃仁15g、杏仁15g、赤芍20g、生地50g、干漆5g、虻虫10g、蛴螬10g、蛰虫10g、水蛭15g;虚劳病方,擅去体内干血,抗凝、抗血小板生成、抗血栓形成、溶栓、保肾、保肝、收缩子宫等;用以皮肤甲错、两目黯黑、赢瘦特征;12. 大青龙汤:生麻黄20g、桂枝10g、炙甘草10g、杏仁15g、生姜15g、大枣20g、生石膏50g;伤寒病发汗峻方,用以发热、无汗烦躁特征的发热性疾病及皮肤病;13. 当归散:当归、黄芩、白芍、川芎、白术=2:2:2:2:1,保胎养胎方,养血、调经、止痛;14. 当归芍药散:当归10g、白芍30~50g、川芎20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20g;养胎方,养血、调经、利水、止痛;用以腹痛、浮肿、头眩、心悸、口渴而小便不利和女性血虚体质调理;15. 当归四逆汤:当归15g、桂枝15g、白芍15g、北细辛10g、炙甘草10g、红枣30g;治疗手足厥冷方,温经之痛,扩张末梢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及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环、镇痛抗炎等;用以腹痛、头痛、关节痛而手足冷、脉细等特征;16. 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15g、生姜25g、羊肉100g;寒疝病方,产后腹痛;养血止痛驱寒,用以消瘦、腹痛、月经不调等,虚弱女性体质食疗;17. 防风通圣散:生麻黄10g、生石膏20g、生大黄10g、芒硝50g、荆芥10g、防风10g、山栀10g、黄芩10g、连翘15g、薄荷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白术10g、桔梗15g、滑石20g、甘草10g、生姜15g或干姜5g;表里双解、清热散风方,退热、抗过敏、抗炎、降脂、降压、通便、减肥等;用以头昏胸闷、身痒红疹、口苦口干、涕唾黏稠、小便黄短特征和表里俱实性体质;18. 防已黄芪汤:粉防已20g、生黄芪30g、白术15g、生甘草5g、生姜15g、红枣20g;下肢浮肿,膝关节疼痛;19. 风引汤:大黄10~20g、干姜20g、桂枝15g、甘草10g、龙骨20g、牡蛎10g、寒水石30g、滑石30g、赤石脂30g、白石脂30g、紫石英30g、生石膏30g;热瘫痫方,清热熄风、定惊安神,用以抽搐、多汗、狂乱等特征;20. 附子泻心汤:制附子15~30g、大黄10g、黄连5g、黄芩5g;急救,吐血、伤食、晕厥等;通阳泻痞;21.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20g、桂枝10g、肉桂5g、白术10g、炙甘草10g;水饮病,利水、定悸、通阳;22.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茯苓20g、桂枝10g、肉桂10g、炙甘草15g、五味子15g;平喘固脱,用于咳逆上气、心悸、头昏、多汗等;23. 甘姜苓术汤:炙甘草10g、白术15g、干姜20g、茯苓20g;肾着病,祛寒湿,用于腰重而冷、浮肿、小便不利为特征;24. 甘草泻心汤:姜半夏10g、黄芩15g、干姜10g、党参15g、炙甘草20g、黄连5g、红枣20g;狐惑病,修复黏膜,用以消化道、生殖道、眼睛等黏膜充血、糜烂、溃疡等;25. 甘麦大枣汤:炙甘草15g、小麦30g、红枣20g;脏躁病,镇静安神;用以神情恍惚、喜悲伤等特征;26. 葛根汤:葛根30g、生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生甘草5g、生姜15g、红枣20g;醒酒方,温和发汗剂;散寒舒筋;27. 葛根芩连汤:葛根40g、黄连10g、黄芩10g、生甘草10g;解酒止利方,清热止泻方;用以下利、心中烦闷而悸、心下痞、项背强急、身重、汗出、口渴、舌红、脉滑数或促;28. 桂枝汤: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生姜15g、红枣20g;强壮、疲劳恢复方;29.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10g、肉桂5g、白芍15g、炙甘草10g、生姜15g或干姜10g、红枣20g、制附子10g;强壮回阳镇痛;30. 桂枝加葛根汤:葛根40g、桂枝25g、白芍15g、炙甘草10g、生姜40g或干姜10g、红枣20g;强壮、升清、解肌,改善头面部供血,解除颈背部肌肉痉挛;3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10g、肉桂5g、白芍15g、炙甘草10g、生姜15g或干姜5g、红枣30g、龙骨15g、牡蛎15g;强壮、安神;用以胸腹动悸、失眠多梦、脉大而无力为特征;32. 桂枝茯苓丸:桂枝15g、茯苓15g、赤芍15g、丹皮15g、桃仁15g;活血化瘀方,特别针对下焦循环系统;33.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20g、白芍15g、甘草10g、麻黄10g、生姜25g、白术25g、知母20g、防风15g、制附子10~30g;历节病,散寒止痛,用以关节肿大疼痛为特征;34. 黄连解毒汤:黄连5~10g、黄芩10g、黄柏10g、山栀子15g;清热泻火方;35. 黄连汤:黄连5~10g、肉桂10~15g、党参15g或人参10g、姜半夏15g、甘草5~15g、干姜15g、红枣20g;寒热夹杂呕吐方,清上温下、和胃降逆,降低血糖,腹痛呕吐者;36. 黄连阿胶汤:黄连5~10g、黄芩15g、白芍15g、阿胶15g、鸡子黄2枚;除烦止血方,滋阴清热泻火方;心烦不得眠、心下痞、腹痛、舌红、便血、崩漏等;37. 黄芩汤:黄芩15g、白芍10~30g、生甘草10g、红枣20g;清热止血止痛方,解痉止痛、抑菌、抗炎及免疫调节,用以腹痛、下利、出血而脉数等;38. 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30~60g、桂枝15g、赤芍15g、生姜30g、红枣20g;血痹病,补气活血方;改善心脑供血及微循环、增强免疫等;主治肢体麻木、自汗而浮肿等;39. 桔梗汤:桔梗10g、生甘草20g;咽喉痛方,咽痛、咽喉干等;40. 荆芥连翘汤:荆芥15g、连翘30g、防风15g、柴胡15g、桔梗10g、白芷10g、枳壳10g、生甘草5g、薄荷5g、黄连5g、黄芩10g、黄柏10g、山栀子10g、生地黄15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青年腺病体质方,散风理气和血,泻火解毒,用于红肿热痛特征头面部炎性疾病和热性体质;41. 胶艾汤:川芎10g、阿胶10g、甘草10g、艾草15g、当归15g、白芍20g、干地黄20g;妊娠出血方,止血安胎,用于妊娠腹痛下血者、崩漏;42. 理中汤:人参15g、干姜15g、白术15g、炙甘草5g;霍乱、胸痹方,温中祛寒,用于吐利、食不化、心下痞硬、口不干渴、喜唾;可加附子10~20g;43.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10g、细辛10g、附子10~20g;温热性止痛兴奋剂,温经散寒;镇痛、镇静、抗炎、抗变态反应类似肾上腺素;用于精神萎靡、恶寒无汗、身体疼痛、脉沉等;44. 麻黄汤:麻黄15g、桂枝10g、生甘草5g、杏仁15g;伤寒病方,辛温解表,发汗、解热、平喘、镇咳、兴奋中枢;用以无汗而喘或无汗身痛、脉浮有力等;45.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麻黄15g、杏仁15g、生石膏30g、生甘草10g;清热平喘方,退热、平喘、止汗、抗变态反应等;用以汗出而喘、口渴烦躁;46.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生麻黄10g、连翘30g、杏仁15g、赤小豆30g、桑白皮15g、生甘草5g、生姜15g、红枣15g;清热利湿方,用以发热、浮肿、身体瘙痒或发黄等;47. 麦门冬汤:麦冬30~70g、姜半夏10g、人参10g、生甘草10g、粳米30g或山药30g、红枣20g;滋补性降逆方,止咳、止呕、增进食欲、补充营养;用于咳逆上气、干呕、食欲不振、喉咙不利而赢瘦者;48. 排脓散:枳实2g、白芍2g、桔梗1g、淡黄1枚,米汤调服;痰粘稠难咳出;解痉止痛、腹痛类疾病;49. 四逆散:柴胡15g、白芍15g、枳壳15g、生甘草5g;四肢冷方,理气方;缓解心理压力所致的躯体症状,抗抑郁、催眠、调整胃肠功能、改善微循环;50. 四逆汤:制附子15~30g、炙甘草10g、干姜10g;霍乱病急救方、回阳救逆剂;强心、升压、抗休克,用以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51. 薯蓣丸:山药30~50g、生晒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10~2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熟地黄15g、阿胶10g、桂枝10g、麦冬15g、柴胡10g、防风10g、杏仁10g、桔梗10g、白蔹10g、神曲10g、大豆黄卷10g、干姜10g、红枣30~50g;强壮剂,理虚方;用于消瘦、神疲乏力、贫血为特征;52. 芍药甘草汤:白芍或赤芍30g、炙甘草10g;解痉止痛方,各种肌肉痉挛、脚挛急、疼痛等;53. 酸枣汤:酸枣仁30g、炙甘草5g、茯苓10g、川芎10g、知母10g;除烦助眠方,镇静催眠、抗抑郁、抗焦虑;用以精神恍惚、多疑虑、睡眠不安等;54. 肾气丸:生地黄20~40g、山药15g、山茱萸15g、泽泻15g、丹皮15g、茯苓15g、肉桂5g、制附子5g;理虚方,老年病方,温阳利水强壮等;用以腰痛膝软、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等;55. 生脉散: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暑天保健方,补气养阴方;促进机体耐缺氧、抗应激等;用以脉弱、多汗、气短、头昏、眼花等;56. 桃核承气汤:桃仁15g、制大黄15g、桂枝15g、炙甘草5g、芒硝10g;蓄血病方,泻下逐淤方;用以少腹急结、其人如狂等;57. 温胆汤:姜半夏15g、茯苓15g、陈皮15g、生甘草5g、枳壳15g、竹茹10g、干姜5g、红枣15g;壮胆方,清热化痰和胃方;镇静、抗焦虑抑郁、化痰理气、清热和胃;用以恶心、呕吐、眩晕、心悸、失眠、易惊等;58. 温经汤:吴茱萸5g、人参5g或党参15g、麦冬20g、姜半夏10g、炙甘草10g、桂枝10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10g、牡丹皮10g、阿胶10g、生姜10g;女科方,调经美容方;类雌性激素;用以赢瘦、唇口干燥、手掌干枯、少腹不适、腹泻为特征的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瘦弱干枯女性体质调理;59. 五苓散:猪苓20g、泽泻30g、苍术或白术20g、茯苓20g、桂枝15g或肉桂10g;水逆病方,通阳利水剂,保肝、降脂、利尿等,用以口渴、吐水、腹泻、汗出而小便不利等;60. 五积散:生麻黄15g、肉桂10g、甘草5g、苍术40g、厚朴10g、姜半夏10g、陈皮15g、枳壳15g、茯苓10g、桔梗15g、白芷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干姜10g;气、血、痰、饮、食积者;解表、温中、除湿、祛痰、消痞、调经61. 乌梅丸:乌梅20g、黄连5~15g、黄柏5g、党参10g或红参5g、当归5g、细辛5g、肉桂5g、制附子5g、干姜5g、川椒5g;蛔厥方,也用于久利,通阳止痛、止呕利、除烦等;用以厥冷、腹部绞痛、烦躁、呕吐、腹泻等;62. 吴茱萸汤:吴茱萸10g、人参10g或党参15g、生姜30g、红枣20g;温热性止吐镇痛方,用以腹痛、干呕、吐涎沫、头痛、吐利而手足厥逆等;63. 小柴胡汤:柴胡20~40g、黄芩15g、姜半夏15g、党参15g 或人参5g、生甘草5~15g、生姜15g、红枣20g;退热抗炎剂,和解方;治疗发热性疾病的迁延期;解热、抗炎、免疫调节等;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等;64. 小建中汤:桂枝15g、白芍30g、生姜15g、红枣30g、饴糖30g;理虚方,解痉止痛;用以消瘦、慢性腹痛、大便干结等;65. 小青龙汤:干姜10g、细辛10g、五味子10g、桂枝10g、生甘草10g、白芍10g、炙麻黄10g、姜半夏10g;水气病咳喘方,散寒化饮,用以恶寒、口不渴、痰唾涕等分泌量多清稀等;66. 小陷胸汤:黄连5g、姜半夏15g、全瓜蒌40g;结胸病方,清热化痰通便,用以胸腹痛、痰黄黏稠、便秘等特征;67. 泻心汤:大黄10g、黄连5g、黄芩10g;止血方,清热泻火;止血、降压、降脂、通便、胃黏膜保护、抗菌、抗炎、抗内毒素等;用以出血、心烦悸,心下痞等特征;68. 下淤血汤:制大黄10g、桃仁15g、地鳖虫15g;下死血、下死胎逐淤破结方;用以小腹疼痛明显、结块拒按、便秘结、舌质黯紫、脉涩有力特征;69. 茵陈蒿汤:茵陈蒿30g、栀子15g、制大黄10g;谷疸黄病方,清热退黄方;保肝利胆,用以身黄显明如橘子色、寒热不食、小便色黄短少、腹满、舌红苔黄腻特征;70. 玉屏风散:黄芩30g、白术20g、防风15g;补气固表止汗方,免疫增强、抗疲劳、抗过敏等;用以疲劳、自汗、恶风等特征;71. 越婢加术汤:麻黄10~30g、生石膏15~40g、生姜15g、甘草10g、白术或苍术20g、红枣30g;水气病方,清热利水止痛方;退肿、止汗、止关节痛等;用以伴有浮肿、多汗的关节痛;72. 炙甘草汤:炙甘草20g、人参10g或党参15g、麦冬15g、生地黄15~30g、阿胶10g、肉桂15g、生姜15g、火麻仁15g、红枣60g;止血、强心、强壮剂及急症方,经典滋阴方;抗心律失常、耐缺氧、改善贫血等;适用于赢瘦肤枯、贫血、脉结代、心动悸等特征;73. 枳实芍药散:枳壳30g、白芍30g;止痛解颈,用以腹痛、腹胀等特征;74. 枳术汤:枳壳30~50g、枳实30~50g、白术10~30g;水饮病方,散痞、强心、利尿;用以心下肿大痞坚、小便不利、食欲不振等特征;75. 猪苓汤:猪苓15g、茯苓15g、泽泻15g、阿胶15g、滑石15g;治淋方,清热利尿止血,通治泌尿道感染;用以尿频、尿急、尿痛、排尿窘迫、尿失禁等;76. 真武汤:制附子15~30g、白术10g、白芍或赤芍15g、茯苓15g、生姜15g或干姜5g;水气病方,温阳利水;强心、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改善肾功能等;用以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脉沉细无力、浮肿或震颤等特征;77. 栀子柏皮汤:栀子15g、甘草5g、黄柏10g;伤寒发黄方,清利湿热,用以身热烦躁、目赤红肿、或分泌物多而发黄等特征;78. 栀子厚朴汤:栀子15g、川朴15g、枳壳15g;理气除烦方,抗焦虑、抗抑郁,用以烦热、胸闷、腹胀等特征;79. 竹叶石膏汤:竹叶15g、生石膏30g、姜半夏10g、麦冬30g、西洋参10g或生晒参10g、生甘草10g、粳米30g或山药30g;热病后期调理方,清热养阴;用以发热性疾病及赢瘦之人的长期低热、久咳、食欲不振、多汗等;80. 八味解郁汤:柴胡15g、白芍15g、枳壳15g、生甘草5g、姜半夏15g、厚朴15g、茯苓15g、苏梗15g;四逆散和半夏厚朴汤合方,心身疾病常用方,理气解郁,用以四肢冷、咽喉异物感、脉弦等特征;81. 八味除烦汤:山栀子15g、黄芩10g、连翘15g、枳壳15g、姜半夏15g、茯苓15g、厚朴15g、苏梗15g;半夏厚朴汤和栀子厚朴汤合方,心身疾病常用方,清热除烦,用于胸闷、烦躁、腹胀等特征;82. 八味活血方:柴胡15g、白芍或赤芍15g、枳壳15g、生甘草5g、当归15g、川芎15g、桃仁15g、红花10g;四逆散、血府逐淤汤加减,心身疾病常用方,理气活血,用于面色发青、胸痛、头痛、四肢冷、舌黯等特征;83. 八味通阳汤:白术15g、茯苓15g、猪苓15g、泽泻15g、桂枝15g、厚朴15g、苏梗15g、姜半夏15g;五苓散和半夏厚朴汤合方,消化道疾病及代谢性疾病方;通阳理气,用以腹泻腹胀、分泌物多、小便少、浮肿、咽喉痰多;84. 止痉散:姜半夏:天麻:蜈蚣:全蝎=2:2:1:1;各种抽动类疾病,癫痫、面肌痉挛、小儿脑瘫、小儿多动、脑胶质细胞瘤等抽动特征;85. 更年方:制附子10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5g、龙骨15g、牡蛎15g、仙灵脾15g、巴戟天15g、生姜15g、红枣20g;桂枝加龙骨牡蛎加味方,围绝经期调理方;温阳安神,用以此期的妇女多汗、关节痛、失眠等;86. 生血汤:白芍15g、甘草5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枸杞15g、山药15g、阿胶10g、生地15g、麦冬20g;血液病方,养血止血,适用于全血减少者;87. 退热汤:柴胡40g、黄芩15g、生甘草10g、连翘50g;辛凉退热方;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汗出而热不退者;88. 桂苓加大黄牛膝方:桂枝15g、茯苓15g、赤芍15g、丹皮15g、桃仁15g、怀牛膝30g、制大黄10g;活血化瘀,用于烦躁不安,身体下部淤血者;89. 柴归汤:柴胡15g、黄芩15g、姜半夏10g、党参10g、生甘草5g、当归10g、川芎15g、白芍30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15g、干姜10g、红枣20g;小柴胡合当归芍药散,调气血、祛风湿寒热,免疫调节,用以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体质调理;90. 半张防风通圣散:生麻黄10g、生石膏30g、制大黄10g、生甘草5g、荆芥15g、防风15g、连翘30g、薄荷10g、杏仁15g、桔梗10g;清热散风,用以顽固性皮肤瘙痒性疾病;91. 葛根芩连加大黄肉桂方:葛根40g、黄连5~15g、生甘草10g、制大黄10g、肉桂10g;清热升清通阳,用以头晕疲劳、心烦、腹泻、血糖异常者;92. 大黄甘草解毒汤:黄连5g、黄芩15g、黄柏10g、栀子15g、大黄10g、生甘草20g;清热解毒,用以黏膜红肿糜烂、脉滑数者;。

黄煌教授讲座+我常用的几张经方

黄煌教授讲座+我常用的几张经方

黄煌教授讲座----我常用的几张经方(2008-09-02 18:49:25)以下是黄煌教授于07年11月22日晚在广东省中医院作的学术讲座记录。

一、常用经方的应用体会1.排脓散组成:枳实芍药桔梗用法:三味药打成粉,冲服,泡服治疗支气管哮喘,咯痰,痰吐不爽,比沐舒坦要好此方非外科排脓液的方,而是排痰方。

粘稠的液体即脓,粘痰即脓。

所以可称“排痰散”枳实芍药合用有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所以可解除支气管哮喘桔梗:促进痰液分泌,便于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2.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治卒呕吐,心下痞,眩悸治偏头痛,伴吐水者。

或头痛即恶心、吐水者举例:治一会计,偏头痛,呕清水甚痛苦,脸肿状。

方用姜半夏60克,茯苓40克,干姜12克,很快缓解,头痛止,睡眠改善,不吐水了。

3.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以及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者常干瘦,有黄疸。

用法:可用赤白芍各30克,甘草10克。

很多肝病患者出现脚挛急,可用大剂芍药甘草汤,用后胆红素下降,肝功能好转,身不痒。

4.栀子厚朴汤组成:栀子厚朴枳实原文:“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治焦虑症专方。

表现有:腹满、多气、食欲不振,出汗。

5.甘草泻心汤狐惑病专方,治白塞病(口-眼-生殖器综合征)。

组成:生甘草、炙甘草各10克,其它药用常量。

可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它有修复粘膜的作用,可作为粘膜修复剂,治疗粘膜糜烂充血,可治肛裂、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阴道炎、宫颈炎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专方。

治疗“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张仲景时代:战争抑郁症。

症状:烦:睡不好觉,注意力不集中惊:做恶梦,心慌心悸胸满:胸闷,气透不过来用法:原方即可,不要乱加减,如合欢皮,夜交藤,钩藤等,有可能破坏原方的结构7.温胆汤组成:半夏茯苓甘草陈皮枳壳竹茹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专方,不是温药,是壮胆药,胆寒适用。

胆小,心惊胆战,吓破胆后,服此方。

症状:胸闷心悸,血压高,腹胀;此病多有。

经方治疗胃肠病方

经方治疗胃肠病方

黄煌教授讲座笔记----肠胃病方一、半夏泻心汤经方:半夏半升黄芩3两干姜3两人参3两甘草3两黄连1两大枣12枚黄煌:半夏6~12g 黄芩6~12g 干姜6~12g 党参6~12g 炙甘草3~6g 黄连2~6g大枣15~30g1. 本方为胃病专方,治疗痞证、心下痞、满而不痛(上腹不适)上消化道之炎症、溃疡(例如: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瀰漫性胃炎、反瘤性胃炎、12指肠溃疡….)抗幽门螺旋杆菌,参与免疫调节,保护黏膜,通降,止血为古时“苦辛法”代表方,治疗中虚热痞(心烦、口苦、口干、腹泻)苦辛法—苦泻辛开苦~清热(黄连、黄芩) ;辛~开湿、理气(理中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朮)(此方病人服后不觉苦因为方组加入甘枣, 以及病人本身口苦)2. 伴有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心下痞、腹泻)之神经症:失眠、心律不齐、醉酒(黄连除烦)3. 本方方证多见于体质较好之中青年男子,其红唇,舌红(苔黄腻),伴有睡眠障碍(少眠失眠、易醒),大便易拉面有菜色者较无效舌苔黄腻:消化道有热且较脏唇与消化道黏膜特性相关脉:无特别脉象因为饮食及体质等种种原因,此方亚洲人使用机会较高(欧美人舌苔较干净)4. 服本方有效后,需小剂量守方长服(约3个月),慢性病犹然;停药后~日常则服用姜枣汤保养5. 原方为佳,不必加减,免失疗效6. 常用加味法则:(1) 加肉桂3~10g (交泰丸):治疗胃病久治不愈,面色晦暗,舌淡红(2) 加山栀子6~12g、连翘15~30g:治疗咽喉痛(咽喉通红)、胸闷(肺胃有热)(3) 加制大黄3~10g: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然严重、出血、瀰漫性胃炎二、黄芩汤经方:黄芩3两芍药2两甘草2两大枣12枚黄煌:黄芩10~20g 白芍10~20g 生甘草3~10g 大枣15~30g(黄芩→出血性疾病;芍药、甘草→痛、痉)1. 本方多用于下消化道疾病,如:急性肠胃炎、菌痢(拉白冻、红冻→土方马齿苋、车前草)肛裂(会有灼热感)、痔疮出血、溃疡性结肠炎(拉黏液)、便血2. 【患者唇色多深红如朱、舌质多暗红、脉多滑数(内有伏热)】→黄芩体质3. 加减:(1) 重用黄芩可至30g:出血粘稠、量多、有血块(子宫、月经出血→可单用黄芩:子芩丸)(2) 重用芍药可至30g:腹痛严重者(3) 加大黄3~10g:腹痛拒按(4) 加黄连3~10g:腹泻、烦热(5) 加阿胶(止血)10~20g:出血多(6) 加半夏、生姜各6~12g:呕吐三、葛根芩连汤(味苦)经方:葛根半升甘草2两黄芩3两黄连3两黄煌:葛根20~60g 生甘草3~6g 黄芩6~12g 黄连6~12g1. 本方适用急性肠炎、热痢、细菌性痢疾(黄连→腹泻)(比土霉素佳,小儿恐因味苦不食黄连可减至6g)2. 亦可治糖尿病、酒后腹泻或醉酒(醉酒综合症),黄连大约使用6~12g,若量少不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煌教授讲座-我常用的几张经方以下是黄煌教授于07年11月22日晚在广东省中医院作的学术讲座记录。

一、常用经方的应用体会1. 排脓散组成:枳实芍药桔梗用法:三味药打成粉,冲服,泡服治疗支气管哮喘,咯痰,痰吐不爽,比沐舒坦要好此方非外科排脓液的方,而是排痰方。

粘稠的液体即脓,粘痰即脓。

所以可称“排痰散”枳实芍药合用有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所以可解除支气管哮喘桔梗:促进痰液分泌,便于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2.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治卒呕吐,心下痞,眩悸治偏头痛,伴吐水者。

或头痛即恶心、吐水者举例:治一会计,偏头痛,呕清水甚痛苦,脸肿状。

方用姜半夏60克,茯苓40克,干姜12克,很快缓解,头痛止,睡眠改善,不吐水了。

3.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以及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者常干瘦,有黄疸。

用法:可用赤白芍各30克,甘草10克。

很多肝病患者出现脚挛急,可用大剂芍药甘草汤,用后胆红素下降,肝功能好转,身不痒。

4.栀子厚朴汤组成:栀子厚朴枳实原文:“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治焦虑症专方。

表现有:腹满、多气、食欲不振,出汗。

5.甘草泻心汤狐惑病专方,治白塞病(口-眼-生殖器综合征)。

组成:生甘草、炙甘草各10克,其它药用常量。

可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它有修复粘膜的作用,可作为粘膜修复剂,治疗粘膜糜烂充血,可治肛裂、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阴道炎、宫颈炎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专方。

治疗“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张仲景时代:战争抑郁症。

症状:烦:睡不好觉,注意力不集中惊:做恶梦,心慌心悸胸满:胸闷,气透不过来用法:原方即可,不要乱加减,如合欢皮,夜交藤,钩藤等,有可能破坏原方的结构7.温胆汤组成:半夏茯苓甘草陈皮枳壳竹茹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专方,不是温药,是壮胆药,胆寒适用。

胆小,心惊胆战,吓破胆后,服此方。

症状:胸闷心悸,血压高,腹胀;此病多有。

8.五苓散治疗脂肪肝专方。

阳气不足,寒湿停留体内,五苓散可通阳,称通阳散。

症状:见肚大,面发灰,肉多,食即腹泻,腹胀,胃口好,血脂高;脂肪肝患者肝较脆弱。

用法:打成粉,装胶囊,用麦糊送服,或用脱脂酸奶调服,或泡茶喝亦可。

9.半夏泻心汤治胃炎专方,治上消化道炎症。

中青年男性,喝酒者多有用法:如果舌淡,脸较晦暗,病程较久:加点肉桂,即与黄连汤合方如果大便干结,糜烂出血,脸色通红,少加大黄,即与三黄泻心汤合方10.猪苓汤治膀胱炎,泌尿道感染专方。

比八正散疗效稳定用法:若尿痛甚,尿黄加栀子尿路结石合四逆散,通淋排石,比金钱草好11.黄连阿胶汤治疗干燥综合征。

养阴药基本无效,小柴胡汤有一点效果许多干燥综合征是女性,皮肤白,嘴唇通红,舌红,睡眠差,月经淋漓不尽或量较多症状缓解很快,眼干,口干好转,睡眠好转12.小柴胡汤治小柴胡汤综合征治疗感冒。

头面部炎症:中耳炎、鼻窦炎,虹膜炎;皮肤科:过敏性皮炎;呼吸科: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内分泌科:桥本氏病;风湿科: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伏邪在少阳经);精神科:抑郁症,慢性疲劳综合征。

往来寒热:疾病处于迁延期,进入慢性化半表半里:军事上的概念,和:求和。

不断发作,反复发作的疾病,过敏性疾病、病毒性疾病、不断发烧的免疫性疾病13.大柴胡汤治大柴胡汤综合征最关键指征:《金匮》:心下按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用大柴胡汤一定要腹诊,心下按之疼痛、硬满者用之。

痛得厉害的用最好,肚子饱满、充实也可用;按压后手指尖有抵抗感也可用。

治胆囊炎,胰腺炎专方。

胆结石发作,可配合茵陈蒿汤和三黄泻心汤治高血压有效,加黄连,或合桂枝茯苓丸(伴下肢浮肿,舌质暗红)X综合征: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早搏,或房颤,慌慌张张,吃人参不能解决问题,炙甘草汤服后胀肚子者,用大柴胡汤代谢综合征:血压高,血糖高,结实,肥胖支气管哮喘:胁下硬满,合桂枝茯苓丸胆汁返流性胃炎,乳腺小叶增生14.三黄泻心汤综合征治疗很多出血性病症。

鼻出血,支气管扩张出血,上消化道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出血、高血压、血液病、脾功能亢进15.桂枝汤非感冒药,非发汗药,是强壮剂,治人。

张仲景时代:一群从战场上下来的疲惫不堪的将士,几番搏杀,一路上饥寒交迫,血糖很低,功能很差。

出汗,是疲劳的汗,惊吓的汗。

给服姜汤。

桂枝汤是特制姜汤,军用姜汤:包括姜、枣、桂皮、芍药、甘草,喝完后吃粥,服用后瞬间血糖可达到高峰。

服用后再睡觉,盖被子:半夜,阳气升腾,出汗,第二天则精神很多,疲劳恢复。

现代:用于大病后,大出血后,产后,运动疲劳后调理;肿瘤患者,手术后化疗后。

表现为不能食,呕吐,消瘦16.炙甘草汤张仲景时代:治疗受伤的伤员,受伤、中箭后血流不止。

心动悸、脉结代:循环功能不全,将要失血性休克阿胶,生地止血,人参,肉桂,甘草,麦冬强心,大枣30枚补充能量,并加米酒。

本方是止血药,强心药,滋补药,强壮药,不是治心律失常的药。

这两张方只看人不看病。

17.温经汤治妇人,年50许,女性美感消失,嘴唇干枯,指掌角质化,手粗糙,干燥,开裂,唇干枯,无血色,头发枯黄,脸上黄褐斑,皱纹,月经不来这是真正的血虚。

本方是美容方、美首方,是女性的一张良方。

18.桂枝茯苓丸原用治症痼害。

为产妇用方,治难产,死胎不下,古人认为是催生汤。

可治深部静脉血栓,水肿。

冠心病后装支架,肺动脉栓塞,一动则气喘,两目暗黑,合大黄蟅虫丸治痔疮;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加牛膝适用桂枝茯苓丸体质,一种瘀血性体质19.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阳萎效果不错,可称东方伟哥。

朱良春先生经验;冠心病患者忌用,会引发心绞痛。

闭经可用,温阳,有黄体酮样作用。

心动过缓。

坐骨神经痛:本方合芍药甘草汤失眠、嗜睡:晚上不眠,白天瞌睡本方体质:面黄暗,动作比较迟缓,对寒冷不敏感,皮肤粗糙,无汗。

二、使用经方的三个感悟1.重视原文,但不局限在原文。

经典是真的,但不全,它只是局部,一角。

其表述只是一个,或一类病的典型症状。

要吸收后世的东西,千金方,外台秘要,金元四大家,明清,日本汉方医家。

2.经方的加减要慎重。

A.按仲景原则加减。

B.经方的合方。

如小柴胡汤加干姜、五味子,治变异性哮喘大柴胡汤合三黄泻心汤、小陷胸汤用原方,便于总结经验3.既重视仲景方,也重视唐宋方。

王清任的书:有很多好方。

从后世方中寻找有效药物。

糖尿病足:四味健步汤(赤芍、丹参、石斛、牛膝),消除血栓效果好唐代治疗腰腿酸软:石斛用得很多。

牛膝:扩张下肢血管;石斛:保护血管。

黄煌经方治疗肿瘤腫瘤特點:細胞過度增殖西醫治療:非早期(不能切除者)便使用綜合治療中醫介入的腫瘤患者,通常為受不了化療或兼有其他慢性重症不適用化療者。

基本思路:調整體質、緩解症狀、提高生存質量(保持三不:1.精神不乏,2.體重不減,3.胃口不倒;留人治病)、延長生命(消、托、補法兼用)優點:1.副作用小;2.患者易接受;3.治療成本低一般民間常用偏方:山豆根、附子、蟾酥…肝癌: 使用活血化瘀的思路並不正確一、小柴胡湯1.本方適用於腫瘤伴有噁心、嘔吐、發熱(疾病處於遷延期、慢性化階段)→常見血液系統、胃癌、肝癌、肺癌,發燒不愈(往來寒熱)為主症黃煌老師臨床醫案:(1)本方合桂枝湯(柴胡桂枝湯),治療骨髓異常增生病所致發熱,能迅速退熱(柴胡可至30g、用紅參代人參、肉桂及桂枝各10g) (2)本方加連翹30g以上,可治療胃癌、肝癌轉移後的腹痛、嘔吐→延長生命期(3)本方加連翹、茯苓、豬苓,治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配合西藥(羥(ㄑㄧㄤ)基脲(ㄋㄧㄠ)),可穩定病情2.本方適用於全身狀況較好,無貧血之腫瘤患者的體質調養→小劑量(小於8兩,因為要長期食用),可配合【麥門冬、天門冬(贏瘦;癌症可胖不可瘦)】、枸杞(多醣、防貧血)、【茯苓、豬苓、澤瀉、白朮(建脾利水)】、肉桂3.加連翹30g(本草:主寒熱、鼠痿瘰癘、廱腫惡瘡、癭(ㄧㄥ)瘤、結熱、蠱毒;張錫純:瘡家聖藥;副作用→量大可致腹瀉),可治療淋巴瘤轉移致淋巴結腫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4.動物實驗:小柴胡湯的動物實驗有一堆,提示抑制/ 誘導癌細胞、調節二、五苓散豬苓15~30g澤瀉20~40g白朮15~30g茯苓15~30g桂枝10~20g/肉桂6~12g(古方治療水逆:渴欲飲水,水入則吐)1.本方適用腫瘤伴有腹瀉、浮腫或腹水、胸水者,以肝、腸、肺癌居多(化療後可見水逆諸症)→可緩解軀體症狀、緩解口渴,大便成型→消除精神神經方面症狀–頭昏、暈、水氣上沖、肌動、心悸→本方含黃耆桂枝五物湯,治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熱多(小柴胡證)、多汗浮腫(五苓散證)→本方配合真武湯,治療肝癌、肝硬化2.本方與小柴胡湯合用名柴苓湯,可用於腫瘤化療期後之常規體質調養醫案:用於子宮頸癌患者化療時,緩解腹瀉、白細胞、血小板下降、下肢浮腫,但服藥期較長(3~4週以上)黃煌老師語:本方不限子宮頸癌均可使用以調體質(化療中)三、炙甘草湯(傷寒177條)原方:甘草生薑人參生地桂枝阿膠麥門冬麻仁大棗黃煌方:炙甘草3~15g乾薑5~10g人參或黨參10~20g生地10~20g肉桂6~12g阿膠6~12g火麻仁6~12g大棗15~30g1.本方是腫瘤患者惡液質,極度消瘦、貧血時之營養方,以食道、胃、肝、肺癌居多(體質極度虛弱、大出血後循環衰竭)→推測用於當時戰爭傷員為古代的止血強方,又稱復脈湯大劑量生地、阿膠→止血人參、桂枝、炙甘草、麥門冬→強心定悸本方含19種胺基酸,9種為人類必須胺基酸2.本方麥門冬(主贏瘦短氣)可重用,並可加入天門冬(養肌膚)3.本方可加入龍骨、牡蠣、山藥龍骨、牡蠣→動悸(動則氣促),貧血者多見山藥→健脾、增加食慾,因為含澱粉,可以增加龍骨、牡蠣有效成分的吸收(礦物類藥物加澱粉,可以增加有效成分的吸收)4.本方宜久煎,並以米酒或黃酒煎服(有利藥方中有效物質釋出)仲景方曰: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內膠烊(ㄧ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升地黃得酒良5.本方可做為煎膏劑,以利長期服用(因為含阿膠)(20~30劑加入冰糖、桂圓、蜂蜜等)6.服藥期間配合紅燒豬蹄等富含膠質食物加黃酒、薑、蔥、冰糖、八角、花椒,用小火煮3~4個小時,去浮油,大火收汁(黃煌大師美食講堂)7.本方的效果判定,近期主要看食慾、精神、大便,遠期主要看體重、營養狀況若腹瀉、腹脹→不良反應→湯液過濃(減少劑量,一劑服2~3天)四、附子理中湯(也有附子理中丸)黃煌方:制附子6~12g黨參10~20g/紅參6~12g乾薑10~20g白朮10~20g炙/乾甘草6~20g1.本方適用於腫瘤患者化療後的腹瀉、腹脹面色黃暗、精神萎靡、食慾不振、四肢皮膚色青、脈象沉著無力等,可配合肉桂、茯苓陽虛→膚黑無光澤陰虛→唇紅膚白2.本方可用於胰腺(多陰黃)、肝、腸癌等消化腫瘤出現腹瀉者黄煌经方治疗感冒经验感冒(傷風),寒流感一、小柴胡湯經方:柴胡半斤(8兩)黃芩3兩人蔘3兩甘草3兩半夏半升生薑3兩大棗12枚黃煌方:10~20g10~20g黨蔘生甘草薑制半夏乾薑大棗劑:3~56~12g3~6g6~12g6~12 g(小)15~30枚價:5.5/劑3~6片(大)6~12枚1.發熱性疾病,病毒性感冒(往來寒熱)2.以發熱、汗微出、不退為特徵(症狀較多樣、複雜)3.恢復期一般較久4.此種感冒較易轉移,誘發他症(肺炎、心肌炎….)5.欲退燒,柴胡用量要加大,可用到30~45g,至少20g(初劑大汗,脈靜身涼為安)6.加連翹(30~50g)可治淋巴腫、咽痛連翹:瘡家要藥,證:汗出而煩,淋巴結腫大,(瘰癘),燒不退由小柴胡湯加減成[柴胡,甘草,黃芩,連翹]7.加桔梗(6~12g),生石膏(10~20g) 治扁桃體炎、紅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