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功效的药理学研究
麻黄汤的研究

麻黄汤的研究麻黄汤源自汉代医家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太阳伤寒表实证。
如今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都有进展,如下所述。
一化学成分1.生物碱麻黄中麻黄碱的含量较高,主要为苯丙胺类生物碱,该类成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麻黄的有效成分,至今已分离出10多种麻黄碱,但在不同种麻黄中其含量从1%到3%不等。
近年来又发现了新的生物碱类型:NawwarM A M等从E.alata中分离得到第1个喹啉类生物碱:4羟基7甲氧基2喹啉羧酸)。
StarrattA N等从E.pachyclada ssp. sinaica中分离得到一类新的喹啉类生物碱,分别为:4羟基6甲氧基2喹啉羧酸,4羟基2喹啉羧酸,4,6二羟基2喹啉羧酸。
2.挥发油麻黄所含挥发油成分复杂。
挥发油主要有效成分2,3,5,6四甲基吡嗪、1α萜品烯醇;此外还含有β萜品烯醇、萜品烯醇4桂叶烯、二氢葛缕醇、对孟烯2醇7,1,3,4三甲基环己烯3醛等。
其中四甲基吡嗪和萜品烯醇的含量为2.26%和1.92%;吉力等运用GS MS分析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中挥发油成分,分离得到127个化合物。
从草麻黄中得到82个,木贼麻黄中有39个,中麻黄有63个。
其中1α松油醇的含量较高占31.64%;1,4桉叶素其次占12.80%;十六烷酸占16.22%。
3.黄酮类黄酮是麻黄属中一类重要成分,麻黄黄酮类主要有:芹菜素、山奈酚、槲皮素、无色矢车菊素、小麦黄素、草棉黄素、芹菜素5鼠李糖苷、3甲氨基棉黄素、山奈酚鼠李糖苷、无色飞燕草素、芦丁、白天竺秦苷、白花色甙、4,5,7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醇3OβD葡萄糖苷等。
4.氨基酸和矿质元素类麻黄果有一定的营养和食用价值,研究结果显示腹有诗书气自华[11]麻黄果富含18种氨基酸,含量(mg/100g麻黄)如Leu(14.6)、Ile(62.1)、Phe(35.9)、Lys(15.4)、Val(28.4)、Thr(48.0)、Met(6.9)、Arg(111.9)、His(12.4)、Tyr(12.1)、Cys (40.8)、Gly(37.9)、Ala(165.7)、Ser(97.5)、Glu(350.3)、Asp(474.2)、Pro(162.8),并发现麻黄果氨基酸除了异亮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明显低于草莓中的以外,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都接近或超过草莓中的相应氨基酸含量,另外,含有较高的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麻黄功效与作用

麻黄功效与作用麻黄,又名麻黄草,是中药中常用的一味草药,其功效与作用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
麻黄作为中药材,以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备受青睐和研究。
下面将详细介绍麻黄的功效与作用,以及其在中医中的应用。
一、麻黄的基本信息麻黄,其学名为麻黄叶。
麻黄属于裸子植物门、松柏纲、松柏科、麻黄属。
麻黄原产于亚洲和北美洲,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北美洲等地。
麻黄呈直立灌木状或小乔木状,茎呈角质状,叶卵形或长圆形,花小,集合成圆柱状穗生于枝上。
麻黄多年生,生长在干旱的山地、山坡、干燥河谷和沙漠地区。
而且麻黄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主要收集茎段,即麻黄茎。
二、麻黄的主要功效麻黄具有多种药理学功能,主要功效如下:1.发汗散寒:麻黄性质辛温,主要功效是散寒解表,发汗宣肺。
中医认为麻黄能通过激发人体的发汗作用来散寒,适用于感冒、风寒感冒、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等症状。
此外,麻黄还有降低体温和解热的作用。
2.祛风解痉:麻黄有一定的祛风和解痉作用。
在中医领域中,麻黄常用来治疗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疼痛、肌肉痛、抽搐等症状。
麻黄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从而缓解相关症状。
3.解痛舒筋:麻黄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能够缓解各种因寒湿引起的痛感。
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麻黄能够缓解肌肉痛和风湿痛的功效。
中医将麻黄与其他草药结合,像鸡内金、忍冬藤等常用的配伍,用来治疗痉挛性头痛、肌肉痛、四肢麻木等症状。
4.利尿排湿:麻黄具有利尿的作用,能够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湿气。
中医认为麻黄可以通过增加尿液的分泌,调节体内水分的平衡,从而起到消除湿气、利水消肿的作用。
麻黄可以用于治疗长期水肿、尿液潴留和肾功能不全等症状。
5.化痰平喘:麻黄在中医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哮喘和支气管炎等症状。
麻黄的主要成分是麻黄碱,它是一种有效的支气管扩张剂。
麻黄能够通过扩张支气管,减少肺部痉挛和炎症反应,缓解哮喘和支气管炎引起的呼吸困难和喘息。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麻黄活性成分治疗血管痉挛的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麻黄活性成分治疗血管痉挛的作用机制武博文;颜培宇;武密山【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24(51)6【摘要】【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体外细胞试验探究麻黄活性成分治疗血管痉挛的相关分子机制。
【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和PharMapper数据库获取麻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DrugBank、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取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药物成分-疾病交集靶点。
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蛋白互作(PPI)分析,通过Cytoscape 3.9.1软件筛选得到核心靶点与核心成分。
采用Metascape平台进行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AutoDock Vina平台进行分子对接。
在此基础上,通过MTT法检测麻黄活性成分对血管紧张素Ⅱ所致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影响的机制。
【结果】麻黄的有效活性成分主要包括木犀草素、槲皮素、β-槲皮素、圣草酚、柚皮素、豆甾醇、山柰酚等,这些药物成分主要作用靶点488个,血管痉挛的相关靶点394个。
麻黄防治血管痉挛有67个预测靶点,主要包括基质金属肽酶Ⅸ(MMP9)、MMP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AGTR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一氧化氮合酶2(NOS2)等。
对上述67个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发现,与正向调节细胞迁移、对外来刺激反应、对缺氧反应、血管生成正向调节等生物过程,等离子体膜、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树突、膜筏、轴突末端等细胞组分,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活性、配体激活序列特异性DNA结合、丝氨酸型内肽酶活性、肽链内切酶活性、酶结合、锌离子结合等分子功能,以及钙信号通路、血管平滑肌收缩、松弛素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PI3K-Akt)、鞘脂类信号通路等途径相关。
麻黄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麻黄化学拆分组分“辛温”发汗、利水作用的实验研究

2 1 1 对小 鼠足趾部汗液分泌的影响 ( 色法 ) .. 着
利水 消肿的功效。笔者通过多糖 、 大孔吸附树脂和离子交换
树脂技术 等的联合应用 , 建立了麻黄性味物质基础的拆 分方 法, 将麻黄的全部成分拆 分为 4个组 分 : 即生物碱组分 、 酚酸
取体重 1 ~ 2 的昆 明种雄性 小 鼠 6 8 2g 0只 , 体重 随机 按 分为 6 , : 组 即 水煎液组 、 生物 碱组 、 挥发 油组 、 多糖 组 、 酚酸 组 、 白对照组 , 空 每组 1 0只。其 中前 5组分 别灌 胃给药 , 水
可组合 性研 究 , 而为 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 “ 进 中药一味一性 , 药 x味 Y性 ( 一 Y≤X) 的验讧提 供科 学依 ” 据 。方法: 以着 色法、 组织形态学观察法和代谢 笼法观 察麻黄 水煎液及 全部化 学拆 分组 分 ( 生物碱 组分、
挥发 油组 分、 多糖组 分、 酚酸组分) 的发 汗和利水作用 。结果 : 水煎液组、 生物碱组的发 汗作 用与空 白对 照
海 ) 限公 司。 有
I3 药品及试 剂 麻 黄药 材购 自山西 大同药材 公 司, . 经黑 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药 资源学 教研 室王振 月教授鉴 定为麻黄
科植物草麻黄 (per s i t f的干燥 草质茎 , 合《 E h a ic S p) d n a a 符 中
国药典》 定 ; 黄水 煎 液 、 黄 化学 拆 分组 分 ( 物 碱组 规 麻 麻 生
颜色和数量 , 3 每 O分钟 观察 1 , 次 每只观察 3小 时 , 录每 记 只小鼠左 后足六个跖垫上的汗滴 数量。 2 I2 小鼠足趾汗腺 的组织形态学观 察 .J 取体重 1 8~2 g 2
组分、 挥发油组分 和多糖组 分 , 现将麻 黄化学拆 分组分 的性
中药麻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麻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麻黄在临床上的使用具有悠久历史,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其生物碱是主要的活性物质。
随着对麻黄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发汗解表、平喘、免疫抗炎等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逐渐阐明。
该研究就近年来麻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麻黄的开发与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麻黄;药理作用;综述ResearchProgressofPharmacologicalEffectsof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sEphedraeHUANGLing1,WANGYan-ning1,WUShu-yue21.DepartmentofPharmacy,NanningFirstPeople’sHospital,Nanning,Guangxi,530022China;2.DepartmentofPediatrics,NanningFirstPeople’sHospital,Nanning,Guangxi,530022China [Abstract]Ephedrahasalonghistoryofclinicalapplication,hasavarietyofchemicalconstituents,anditsalkaloidsarethemajoractivesubstances.Withthedeepeningofthe studyofephedra,itssweatingsolution,asthma,immuneandanti-inflammatoryandotherpharmacologicaleffectsandmechanismsgradually clarified.Inthispaper,theresearchprogressofpharmacologicaleffectsofephedrainrecentyear sarereviewed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andguidanceforthedevelopmen tandresearchofephedra.[Keywords]Ephedra;Pharmacologicaleffects;Review麻黄在我国应用于中医临床已有两千年多年的历史,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为麻黄科植物中麻黄、草麻黄或者木贼麻黄的草质茎。
麻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近况

麻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近况摘要】在现代医学的指导下,对于麻黄的研究越来越细化。
不仅可以作用于人体的呼吸、泌尿系统,还可影响中枢神经、循环以及内分泌系统。
此外麻黄可在免疫途径中抑制多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并通过不同途径发挥抗氧化、抗癌、抗凝血、抗炎等诸多功效。
为临床应用麻黄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麻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0-0005-03Recent studies on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Herba Ephedrae Zhang junshi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bei University, Hebei Province Baoding China 071000【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modern medicine, the study of ephedra is more and more refined. Not only can act on the body's breathing, urinary system, but also affect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irculation and endocrine system. In addition ephedra can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a variety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the immune pathway, and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to play antioxidant, anti-cancer, anti-coagulation, anti-inflammatory and many other effects.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phedra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Key words】Ephedra; Pharmacological action;Clinical application中药“麻黄”首见于《神农本草经》,是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intermedia Schrenk ex C.A.Mey.),或木贼麻黄(E.equisetina Bge.)的草质茎(2010版《中国药典》)。
中药药理-1麻黄-774

性状鉴别:
中麻黄 多分枝,, 膜质鳞叶裂片3(稀 2),先端锐尖。断 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木贼麻黄 较多分枝, 无粗糙感。节间长 1.5~3cm。膜质鳞叶 裂片2(稀3),短三 角形,灰白色,先端 多不反曲。
草麻黄茎横切面
1、两脊线间有下陷气
孔;下皮纤维束位于脊 线处;皮层纤维成束散 在;中柱鞘纤维束新月 形。 2、维管束外韧型,8~ 10个;形成层环类圆形, 木质部呈三角状。 3、髓部薄壁细胞含棕色 块,偶有环髓纤维。
【化学成分】
总生物碱含量:草麻黄1.3%,中麻黄 1.1%,木贼麻黄1.7%。其中主要为麻黄 碱和伪麻黄碱。麻黄碱具平喘作用,伪 麻黄碱具消炎作用。 尚含平喘成分2,3,5,6,-四甲基吡嗪等。
【理化鉴别】
1 粉末微量升华:得微细针状或颗粒状结晶。
2 颜色沉淀反应:
麻黄的酸水提取液,碱化后用乙醚萃取,挥去乙醚, 残渣用酸水溶解,加0.5%硫酸铜试液数滴后,加10% 氢氧化钠溶液至显紫色,再加乙醚数毫升振摇后放置, 醚层显紫色,水层显蓝色(I-麻黄碱的双缩尿反 应)。
消除水肿的功效与利尿作用相关。
来源:
麻黄科植物 草麻黄、中 麻黄或木贼 麻黄的干燥 草质茎。
主产地:吉
林、辽宁、 内蒙古、陕 西、陕西等 地。
性状鉴别:
草麻黄 1、细长圆柱形,少分 枝。表面淡绿色至黄 绿色,有细纵脊线, 触之稍有粗糙感。 2、节明显,节间长 2~6cm,节上有膜质 鳞叶,裂片2(稀3), 先端反曲,基部联合 成筒状,红棕色。 3、断面周边绿黄色, 髓部红棕色,近圆形。
【品质评价】
传统认为:以身干,茎粗,淡绿色, 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2010年版药典规定: 杂质不得过5%,水分不得过9.0%,总灰分 不得过10.0%,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盐酸麻黄碱和 盐酸伪麻黄碱的总量不得少于0.80%。
麻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麻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麻黄,作为传统中药材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麻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得到了更为详尽和深入的探索。
本文旨在综述麻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提取方法、药理活性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麻黄的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重点介绍麻黄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如生物碱类、黄酮类、挥发油等,并探讨这些成分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等方面的药理作用。
还将对麻黄的药理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麻黄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麻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为传统中药材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做出贡献。
二、麻黄的化学成分麻黄,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其化学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木质素类和多糖等。
这些成分不仅赋予了麻黄独特的药理活性,也是其药效发挥的物质基础。
生物碱类是麻黄中最为突出的一类化学成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麻黄碱和伪麻黄碱。
这两种生物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升高血压、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等作用,是治疗哮喘、感冒等疾病的有效成分。
黄酮类化合物在麻黄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它们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其中,麻黄黄酮和去甲麻黄黄酮是较为重要的黄酮类成分,对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麻黄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木质素类和多糖类成分。
这些成分虽然含量较低,但也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如抗炎、抗菌等作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麻黄的化学成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不仅为麻黄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麻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麻黄中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将会得到更加全面的揭示和应用。
三、麻黄的药理活性麻黄,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植物,其药理活性一直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功效的药理学研究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主要成分为生物碱,其中L-麻黄碱、D-伪麻黄碱为其主要活性成分,还含有挥发油等。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
归肺、膀胱经。
【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和利尿消肿之功效。
(1)发汗麻黄水煎剂、挥发油、麻黄碱等均有发汗作用。
人体处于温热环境时,麻黄碱促进汗腺分泌的作用更加显著,伍用桂枝后此作用明显增强,麻黄发汗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环节有关:由于其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呈现汗液分泌增加;兴奋汗腺α受体,使汗腺分泌增加;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有关部位而产生效应。
(2)平喘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是其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平喘作用特点为:其化学性质稳定,口服有效;起效较慢,作用温和,作用维持时间持久。
麻黄平喘作用主要通过以下环节:①可直接兴奋支气[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管平滑肌的口受体,使平滑肌松弛;
②尚可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使血管收缩,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③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递质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④阻止过敏介质释放。
麻黄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能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
(3)利尿麻黄的多种成分均具有利尿作用,以D一伪麻黄碱作用最显著。
麻黄生物碱静脉注射给药利尿作用明显,而口服用药作用较弱,其利尿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或影响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4)解热、抗炎麻黄挥发油对多种实验性发热模型动物有解热效果,对正常小鼠体温有降低作用。
麻黄的多种成分、多种制剂(麻黄水提取物、醇提取物)均有抗炎作用。
(5)抗病原微生物体外实验证明,麻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及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
白喉杆菌、大肠杆菌、奈瑟双球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麻黄挥发油对亚甲型流感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感染甲型流感病毒PR8株的小鼠有治疗作用。
(6)镇咳、祛痰麻黄碱、麻黄水提取物可明显抑制二氧化硫和机械刺激所致的咳嗽反射,其镇咳强度约为可待因的1/20。
萜品烯醇是镇咳有效成分之一。
麻黄挥发油灌胃具有一定的祛痰作用。
2.其他药理作用
(1)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治疗剂量麻黄碱即能兴奋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引起精神兴奋、失眠等症状。
(2)强心、升高血压麻黄碱能直接和间接兴奋肾上腺素能神经[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受体,对心脏具有正性肌力、正性频率作用;能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
其升压作用特点为作用缓慢、温和、持久,反复应用易产生快速耐受性。
麻黄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过敏等作用,是其发汗散寒功效的药理学依据;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减少黏膜水肿、抗炎、抗过敏、镇咳、祛痰等是其宣肺平喘的药理学基础;通过利尿达到消除水肿的功效。
【现代应用】
1.感冒
2.支气管哮喘
3.低血压状态
4.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