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合集下载

论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论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重庆市南岸区迎龙小学校杭井波2015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但目前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工具性和人文性偏废的问题,《课标》里也没有明确规定到底人文性应该多一点还是工具性应该多一点,这让一线教师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显得特别困难。

本文以实际的教学案例入手,试图寻求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内涵(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内容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与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2.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文进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

(二)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能力,还要让学生获得人文思想和精神的滋养,让学生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

只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我们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要想学生掌握字、词、句,并且真正理解一篇文章,就要让孩子们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所领悟,要和作者对话。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三维目标,就不能光是训练语言文字。

我们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语文人文性,轻视工具性的现象。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教学时,只有将二者的教学合二为一,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体现教育与教学的双重作用。

但许多教师由于认识的不到位,个人能力的欠缺,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开来,不能有效地溶于教学的每个环节。

或过于突出基本功的训练,忽视人文性。

亦或过于突出人文性,出现“泛语文”的现象,从而使教学显得生硬和僵化,缺少语文课应有的光彩。

那么,究竟如何将二者做到有效的统一呢?一、从品词析句入手品词析句是语文教学的本色。

我们都知道,每一篇文章所蕴含的情感都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因此,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例如教学《颐和园》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昆明湖的美和作者独到的写法,我先让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谈一谈昆明湖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进而让他们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昆明湖美的词句来。

于是学生纷纷找出了“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和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等词句。

接着,我又让学生议一议作者写法上的特点,引导体会了比喻的作用和“滑”一词的妙处。

在这样品析词句的过程中,既帮助学生感受了语言文字的美,强化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又引导学生感受了昆明湖的美,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效地将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二、以多种形式的读加以促进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注重读的训练,这是非常必要的。

但听课时我们常常看到,老师们没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就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由于学生没有真切的感悟和理解,读时很难入情,朗读的训练虽有,却是没有多大实效的。

我认为,读的训练不应是孤立存在的,它应与词句理解、情感体会有效融合,相得益彰。

例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我力求通过朗读训练的层次性来引导学生体会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我先让学生通过自读体会出长城“长”的特点,进而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词句“远看长城,它像一条成龙。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运用技巧 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培养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 培养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增强学生文化传承的意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提高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提倡多元思维: 引导学生从不 同角度看待问 题,培养其创 新思维和批判 性思维。
关注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 性差异,关注 学生的个性化 需求,促进其 全面发展。
05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素养提升相结合
语文教学目标:既注重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又关注人文素 养的提升。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培养学 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人文素养提升:通过文学作品、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 美意识、文化意识和道德观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统一关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素养提升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语言知识传授与文学审美教育相融合
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与人文精神培养相统一
语文学习方法:注重语言文字的 运用,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
统一体现:在语文学习中,将语 言文字的运用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 的同时,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 提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人文精神培养:通过文学作品的 学习,培养学生对人类文化的理 解和热爱,提升道德品质和人文 素养。
能力。
口语交际:通 过口语练习和 交际活动,培 养学生的口头 表达和交际能

如何做到小学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如何做到小学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如何做到小学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法库县大孤家子镇中心小学张影南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非各自单独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的。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本文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力求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和谐统一如何做到小学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1在识字和写字教学中,赋予人文情愫。

识字教学历来是低年级教师颇为费心的一项工作,付出的人劳动跟收获往往不成正比,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常常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将语文完全当成了一种工具,而忽视了识字写字的人文性,导致识字教学枯燥单调,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

作为传承祖国文化重任的小学教师,更应该将人文情愫融入到识字教学过程中。

在注重准确识字、写字的同时,赋予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在情感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教学目标,构建学生自主识字的新天地,注重准确识字、写字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以及识字的方法的尝试和探索。

例如,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不仅要求学生能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会写其中的3000个字,而且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学生一旦具有识字的主动性和写字的美感意识,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不仅对识字、写字,对于学好语文,而且对于终身学习,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所以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应当注意三个问题:第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地因人制宜,识字数量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使广大学生都能达标,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更多、更好。

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及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及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结合具体课例,谈谈你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挖掘文本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内涵,并做到二者的统一。

教学中如何以审美为途径,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学生体验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获得健康、丰富的审美享受,即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一)创设情景,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朗读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叶圣陶先生说过:“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

”⑦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与内化有关系。

在内化中,由于阅读文本以符号、形象、情感等进入主体而引起主体心理结构的调整、改造和丰富,因而造成人的心理发展的效应。

课堂阅读是一个“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反复的螺旋上升的流程。

首先,要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走近文本,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心向,形成积极的阅读状态。

其次,教者要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悟情诵读。

言语转化理论认为:文章是文、象、意的统一体。

文,即文章的语言文字系统;象,即文章的形象系统或材料内容;意,即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意蕴或主旨。

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循文──识象──明意──悟言”,也就是说是一个循文识象,因象明意,由意悟言的过程。

循文识象即通过认真阅读语言文字去感知、识记文章的形象系统或材料内容;因象明意,即通过弄清楚文章的形象、材料去明确、领悟文章的思想内蕴;由意悟言即从文本所反映的人文内蕴中领悟言语规律、言语意蕴,进而把自己个性独特的体验,通过诵读或用语言表达出来,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各种手段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的形象,意境,从而体会到文章的人文内涵。

”(二)找准支点,听说读写,揣摩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课程标准》中反复提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就是由人类文化传统中所孕育的工具性知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既需要理解和欣赏人文性的内涵,也需要使用和掌握工具性的技能。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谈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内涵人文性指的是语文学科所涉及的人类文化和艺术成就,包括文学作品、历史典籍、语言文字等等。

这些文化和艺术成就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对于这些文化和艺术成就的理解和欣赏。

与此同时,语文学科也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即它是一个使用语言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的学科。

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学习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说、听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技能不仅是学生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学生在各个学科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础。

二、如何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文本阅读的情感体验。

语文学科的文本阅读不仅是一种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方式,也是一种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声音、情感渲染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感受文本的情感、思想和艺术性。

通过体验文本的情感内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表达。

2.注重融合语言技能的文本教学。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以文本为基础进行的,而文本也是语言技能的实践场。

教师可以在文本教学中融合朗读、听说、写作等各种语言技能,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实践性。

例如,可以通过课文朗读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通过听书、看图说话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写作任务来促进学生的写作技能提升。

3.注重文本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种语言技能的学科,还包含了传统文化的要素。

教师可以通过融合传统文化,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信丰县教研室曾晓红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孰轻孰重的问题,引发过大家激烈的争论;而如何实现两者的统一,又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无疑,这种提法,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

事实上,语文教学的这两重属性,就像人的双目,缺一就会造成“视觉”偏差;又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

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下面几个方面:1、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绝不能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落实这一层面。

语言文字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鲜活的文本之中,要使学生掌握字、词、句、段、篇,绝对离不开对文本思想感情的领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不能自成体系,任何人文性的内容都蕴涵在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之中,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教学来硬生生地以抽象的方式灌输人文性的内容。

3、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发挥语文课程应有的功能。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说是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

4、“山重水复疑无路”——问“统一”?我们的课统一了吗?“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但是当我们欣欣然踏进语文课堂时,却在实际的操作中产生了几许疑惑,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工具何在?人文何在?统一,又何在呢?请看下面案例:案例1:人教版第十一册《桂林山水》教学片断。

师:(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

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者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

生:在第二句里,作者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正确,现在请大家齐读第一、二句,读后想想“水平如镜”这个词的特点,然后照样子说出几个这样的词。

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而怎样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则是语文教学难点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而怎样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则是语文教学难点问题。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呢?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含义1、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所谓语文学科“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在人际交往中起纽带作用;除此以外,其工具性还表现在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

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掌握语言工具。

因此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1)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

孩子从生下来就要呀呀学语,学会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但要表达,还要会听懂别人说的话;到了学校就要识字、阅读,学习人家的思想和人类文化,学会理解书面语言,学会阅读;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学会作文。

(2)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

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进行交际作用,任何人都离不开口语交流,在普及教育的社会,更离不开书面语言的交流。

学习语文就是要学得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的能力2、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言作为进行思维、表达情感、交流思想、传递文化的工具,和意识、情感、思维等思想具有统一性。

因此,工具性不仅强调了语文本身是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各种外在目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

人文性从某种意义上不仅强调了人不是一个语言的工具,也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梦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中最核心的是人文精神。

应该说“人文性”与“工具性”分别是语文课程的两大属性。

“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灵魂,“工具性”则是“人文性”的载体。

正如纸的正、反两面,互相依存,不可机械割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教学时,只有将二者的教学合二为一,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体现教育与教学的双重作用。

但许多教师由于认识的不到位,个人能力的欠缺,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开来,不能有效地溶于教学的每个环节。

或过于突出基本功的训练,忽视人文性。

亦或过于突出人文性,出现“泛语文”的现象,从而使教学显得生硬和僵化,缺少语文课应有的光彩。

那么,究竟如何将二者做到有效的统一呢?一、从品词析句入手品词析句是语文教学的本色。

我们都知道,每一篇文章所蕴含的情感都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因此,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例如教学《颐和园》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昆明湖的美和作者独到的写法,我先让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谈一谈昆明湖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进而让他们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昆明湖美的词句来。

于是学生纷纷找出了“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和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等词句。

接着,我又让学生议一议作者写法上的特点,引导体会了比喻的作用和“滑”一词的妙处。

在这样品析词句的过程中,既帮助学生感受了语言文字的美,强化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又引导学生感受了昆明湖的美,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效地将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二、以多种形式的读加以促进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注重读的训练,这是非常必要的。

但听课时我们常常看到,老师们没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就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由于学生没有真切的感悟和理解,读时很难入情,朗读的训练虽有,却是没有多大实效的。

我认为,读的训练不应是孤立存在的,它应与词句理解、情感体会有效融合,相得益彰。

例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我力求通过朗读训练的层次性来引导学生体会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我先让学生通过自读体会出长城“长”的特点,进而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词句“远看长城,它像一条成龙。

”“一万三千多里”等。

再读文本,体会一下,怎样读才能读出“长”的特点呢?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后,学生朗读的效果马上有了改善。

这时,我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长城的实景图片,创设了学习情境。

学生被长城雄伟的气魄所震撼,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此时,引导他们再次走进文本,学生的朗读更准确,更深情。

这种有层次的读的训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化了对中心的感悟。

使得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教学得到较为巧妙的融合,自感效果较好。

三、注重读写结合写的训练应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切入写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通过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我感到,如果将读文与写作适时结合,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训练时,老师们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相机的写的训练,或仿写,或续写,或记录点滴感受,形式多样。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纸船与风筝》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主旨,在教学最后让学生写下最想说的话,可以写给文中的小松鼠和小熊,也可以写给自己的好朋友。

这种训练既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了文章的主旨,也训练了学生写的能力。

另一位教师在教学《老人与海鸥》时,先引导学生感受了老人去世后海鸥盘旋翻飞的场景,接着设疑:假如你是一只白色旋涡中的海鸥,你会对老人说什么?要求学生写下来,学生兴致盎然,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言。

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着对老人深深的思念,语言是那么丰富,感情是那么真挚,使我不得不赞叹这位老师设计上的独具匠心。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其教学目的永远是一致的:即充分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提升语文素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我相信,只要本着这样的原则,语文课堂将更具生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黎作锋发布时间:2009-7-10 9:16:25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家都能认识到:“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关于两者的关系,新课标中运用的是“统一”而非“结合”.这是因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放出异彩.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以往的语文教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自身的人文特征,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又有片面追求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的趋势。

这些趋势都值得我们警惕。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一、根据课文特点,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度”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回答凤凰语文网友提问时说到:“语文教学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这的确很难,关键是个度的问题,所以我强调的是平衡。

人文性与工具性要合二为一,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对两位专家的话感触颇深,犹如茅塞顿开。

是呀,回顾我们所教的一篇篇文章中,体现工具特点的是结构、语言及技巧,体现人文特点的是内容,主旨。

有的文章语言隽永,有的文章内容深邃,前者可侧重于工具性,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后者可侧重于人文性,谈谈内涵的丰富。

如《普罗米修斯》一课,老师就可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引导学生跨越时空,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让心与心慢慢地贴近在一起,尽而感受到普罗米修斯的伟大,神话的无穷魅力,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二、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彼此促进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

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泳品味,就匆匆让学生去谈感受。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的读。

只有通过充分的读,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

所有这些唯读为重。

因为读是对文本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最直接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能最有效地促进理解,促进感悟,并反之以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形式把这种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

(因为任何文章都由其内容决定了一定的情感基调。

如《桂林山水》是赞美、惊叹、欣赏,《十里长街送总理》则是沉痛、追思、怀念,《泼水节》是欢乐、喜庆、幸福,《匆匆》则是惋惜、追悔、自责,等等。

)如果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就会读得很符合其情感,反之,就会背离了文章的基本情感。

其次,教师要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要长文短教,抓住重点段落,找准生发感受的语言点,这需要老师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抓住这个语言点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验情感,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学生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教师以“中华不振”贯穿课堂,抓住描写租界不公的段落,来感悟文本,既进行读写训练,又激发了学生爱国、报国之情。

三、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的地位明显带有“文化霸权主义”和“知识权威主义”特征,忽视儿童各种学习权利,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滔滔不绝地满堂灌,让学生跟着自己走,想自己之所想、答自己之所问。

导致课堂上师问生答、师讲生记、师令生从,师生关系畸形异化,课堂活动匮乏,学生智慧与个性压抑乃至衰减。

这些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

因此,我们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即:要把课堂教学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这就是要以生为本,始终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本真。

《课标》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说简单一点,这句话就是说:“要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

”而支老师这堂课的教学,充分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完全达到了这一要求。

而且,笔者认为,这也是支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这看起来是在进行工具性的训练(如果硬把工具性与人文性分开来说),但学生在一次比一次读得更好的同时,就一次比一次更好地阐发和接受了所读文章的人文因素。

”这一论断的自我实践。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要牢记课标的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的教师必须还原语文的本来面目,让课堂教学“返璞归真”,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重新走上朴实、扎实、真实的轨道上,在继承传统时,也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

就如我们今天观摩到的《最后一头战象》。

课堂开始让学生读完课文概括文章内容时,他教给学生遇到长的文章,可以抓住主要事件概括文章内容。

当学到“披挂象鞍”一段时,他先让学生读文,找一找哪个词语最能表达嘎唆对象鞍的情感,当学生找到“泪光闪闪”“摩挲”等词时,老师告诉学生这是对嘎唆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这是教给了学生写作方法。

接着,老师又让学生想象嘎唆见到象鞍时,会想到什么?然后板书;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这样就读懂了嘎唆的心,运用这样的方法,带着你们的激动来读,这是训练了学生读书的方法。

可以说整节课,老师都用这种训练意识来引导学生,犹如天街小雨般的感觉。

真正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以“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减少非语文手段的运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的理念,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