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SJGF-0009-2012汽车内外饰零部件技术要求
汽车产品顶盖内护面总成技术条件

汽车产品顶盖内护面总成技术条件前 言本标准所规定的检验规则是一项基本要求,各类检验具体实施时允许与本标准的相关规定有所不同,但其抽样方法、判定原则、检验项目至少不能低于本标准检验规则的相应规定。
汽车产品顶盖内护面总成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产品顶盖内护面总成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设计开发的各类汽车用以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轻质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GMT)成型件为骨架与纺织品复合面料热压制成的顶盖内护面总成(以下简称“顶盖内护面”),其他用途的同类产品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本文件的引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51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 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GB/T 250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GB/T 3920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磨色牢度GB 8410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GB 7258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T 30512 汽车禁用物质要求GB/T 2828.1—2012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Q/FD TSA5 001 汽车产品零部件可追溯性标识要求3 技术条件3.1 一般要求3.1.1 尺寸及公差要求:外形尺寸及安装尺寸符合产品图样和数学模型。
3.1.2 外观质量要求:顶盖内护面表面应平整,颜色、纹理及手感应满足色板或封样的要求,饰件与基材必须相互完全粘结,不允许出现压光、肿块、气泡、皱痕、基材凹凸、面料起毛方向相反、脏污、色调与光泽不均匀等缺陷。
切割边、孔整洁、无毛刺,切割周边不允许出现饰材与基材开裂现象。
材料不允许有如露出的玻璃纤维或玻纤粉等刺激皮肤的物质。
3.1.3 成品件特性:本成型件总成在运输、存储、装配和使用时,必须在各自要求的温度、湿度范围内保持形状和功能。
汽车内饰件(塑料)总成技术条件

汽车内饰件(塑料)总成技术条件目次前言 (Ⅲ)1 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主要内饰件材料选用要求 (2)4技术要求 (3)5试验方法 (8)6 检验规则 (10)7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12)前言为满足设计、生产和检验的需要,保证产品质量,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根据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同时参照国内外汽车生产企业的先进经验而编制的。
本标准规定了本公司设计开发的汽车塑料内饰件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内容。
汽车内饰件(塑料)总成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内饰件的技术指标、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的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设计开发的汽车塑料内饰件总成(以下简称内饰件)。
2 引用标准GB 250-1995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GB/T 531-1999 橡胶袖珍硬度计压入硬度试验方法GB/T 1033-1986 塑料密度和相对密度试验方法GB/T 1040-1992 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GB/T 1634.1-2004 塑料负荷变形温度的测定第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GB/T 1843-1996 塑料悬臂梁冲击试验方法GB/T 2410-1980 透明塑料透光率和雾度试验方法GB/T 2411-1980 (1989) 塑料邵氏硬度试验方法GB/T 2791-1995 胶粘剂T剥离强度试验方法(挠性材料对挠性材料)GB/T 2828.1-2003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T 2918-1998 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GB/T 3399-1982(1989) 塑料导热系数试验方法护热平板法GB/T 4085-2005 半硬质聚氯乙烯块状地板GB/T 6343-1995 泡沫塑料和橡胶表观(体积)密度的测定GB/T 6344-1996 软质泡沫聚合物材料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的测定GB 6529-1996 纺织品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GB/T 6669-2001 软质泡沫聚合材料压缩永久变形的测定GB/T 6670-1997 软质泡沫塑料回弹性能的测定GB 8410-1994 汽车内饰材料阻燃特性GB/T 8812-1988 硬质泡沫塑料弯曲试验方法GB/T 9341-2000 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GB/T 9342-1988 塑料洛氏硬度试验方法GB 10802—1989 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GB/T 10807—1989 软质泡沫聚合材料压陷硬度试验方法GB/T 10808—1989 软质泡沫塑料撕裂性能试验方法GB/T 11548-1989 硬质泡沫塑料耐冲击性能试验方法落锤法GB/T 16578—1996 塑料薄膜和薄片耐撕裂性能试验方法裤形撕裂法GB 18583—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QC/T 15—1992 汽车塑料制品通用试验方法QC/T 17—1992 汽车零部件耐候性试验一般规则QC/T 216—1996 汽车用地毯的性能要求与试验方法QC/T 625—1999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QC/T 29089—1992 汽车软化仪表板表皮Q/J B071—2006 汽车产品零部件标识规定3主要内饰件材料选用要求汽车主要内饰件材料选用(推荐)见表1。
汽车一般及关键零部件复验规范(doc 55页)

器材。
4.1.4 外观质量(包括外形、尺寸、涂覆等)不符合要求将影响产品质量的器材。
4.1.5 价格昂贵的器材。
4.2 B 类器材4.2.1 外观质量(包括外形、尺寸、涂覆等)不符合要求将影响产品质量的器材。
4.2.2 性能、功能指标不符合要求影响产品使用性能的器材。
4.3 C类器材4.3.1 性能、功能指标虽与产品有生要关系,如不符合要求一般不影响产品使用性能的器材。
4.3.2 外观质量(包括外形、尺寸、涂覆等)不符合要求,对产品外观质量不影响的器材。
5 进厂复验5.1 A类器材按复验规范进行。
5.2 有复验规范的B类器材按复验规范进行。
5.3 没有复验规范的B类器材复验5.3.1 要求5.3.1.1 包装和标识器材包装应完好无损,合格证(质量证明)或应齐全,名称、型号、规格符合要求。
具有有效期的器材应在有效期内,且应考虑本批器材应能在有效期内使用完。
5.3.1.2 外观质量a) 器材镀涂应完全(没有镀涂者除外),不允许有露出若何的严重划伤;b) 器材应完整无损不允许有影响外观的磕碰痕迹、凸起、凹陷或变形存在,不允许有影响质量的划伤、擦伤、锈迹及脏污印迹(标识除外)存在;c) 由多个零件组成的器材,应装置齐全,位置正确,由紧固件连接的部位应松紧适度;d) 器材转动或活动部位,应转动或活动适度;e) 组成成套的配合关系和尺寸应符合常规要求;f) 装有液体、粉状固体或气体的器材不允许渗漏;g) 有铅封的器材铅封应完好。
5.3.1.3 性能、功能要求a)开关类器材应通断灵活、自如、置位准确、稳定。
置开位时应为通路;b)导线类器材两端应为通路。
5.3.2 方法5.3.2.1 目测验看包装和标识以及外观质量应符合5.3.1.1和5.3.1.2的规定,需要进行手试的项目应结合手试进行。
5.3.2.2 用三用表结合手试检验开关类、导线类器材应符合5.3.1.3的规定。
5.3.3 检验规则和合格判据外观质量复验。
金龙集团窄体新海狮右舵车型仪表台及左右门板总成设计开发要求项目说明

1、项目说明1.1产品介绍窄体新海狮右舵车型仪表台总成及左右前门内饰板总成,其中仪表台总成包含了仪表台本体部分和管梁支架部分。
项目为适用于金龙自主研发右舵窄体海狮商用车。
产地:厦门销售区域:全球1.2产品开发范围简述本设计开发要求描述的是:仪表板系统和左右门饰板系统,属于内饰中的主要组成系统,体现窄体新海狮右舵车型整车内饰的造型风格。
仪表板总成和门饰板总成承载着车上各种关键系统:仪表/操控/开关/空调/音箱娱乐系统/汽车安全气囊等系统;是汽车的集成操纵中心,是内饰的核心部件,直接影响到整个汽车的品质感。
在仪表板总成和门饰板总成设计开发中,需满足外观简洁大方/操作方便;还要对驾驶员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及隔音降噪的作用。
1.3开发零件明细2、零部件环境零部件工作温度/存储环境:产品在-40°C〜IOOC温度范围内经运输、储存、装配以及在随后的使用过程中必须保持形状和功能稳定。
3、设计构想1.1外观简洁大气,有电动化元素,符合最近主流乘用车仪表台及门饰板审美潮流(参考特斯拉Iiiode1Y风格);1.2结构设计开发须包含电动车与燃油车通用。
预留气囊位置及空间,仪表台对应气囊爆破功能采用仪表台一体化设计,即采用仪表台本体弱化工艺,不能采用独立气囊盖板的模式。
仪表台系统整体设计最大程度预留左舵通用接口,左右门饰板系统要求左右舵通用;4、技术要求(塑料注塑部分)4.1基本要求5. 1.1产品应按照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制造。
4.1.2仪表板系统及门饰板系统中各零件之间装配应牢固,装配尺寸应符合各总成各部件总成图样,零件尺寸应满足二维图纸公差要求。
4.1.3仪表板系统级门饰板系统中各外观零件之间的间隙面差应满足金龙内饰件间隙段差标准要求。
4.1.4仪表板系统及门饰板系统中各产品应满足系统试验所有零部件的相关要求。
4.2外观要求4.2.1表面应平整,轮廓清晰,转折过渡圆滑,无缩痕、无银丝、无裂痕、无明显熔接痕;4.2.2部件不允许有影响强度、使用性能及外观的波纹、凹缺、开裂、气泡、缩痕、划痕等缺陷;4.2.3所有外观可视表面不应产生分模线,如产品外表面上产生分模线,则分模线的痕迹须小于0.1mm;4.2.4外观颜色按金龙提供的色板要求进行制作及评定,主体色调为黑色;4.2.5颜色和色差的规定4.2.5.1仪表板系统及门饰板系统产品颜色和色差的规定主要是靠目测决定,如果对目测结果有争议情况下,以色差仪检测结果为准。
汽车灯具、塑件外协零部件的技术要求

汽车灯具、塑件外协零部件技术要求江苏卡威汽配有限公司发布前言本标准规定了江苏卡威汽配有限公司汽车灯具、塑件外协零部件技术要求、外观评价的方法和标准,适用于江苏卡威汽配有限公司汽车灯具、塑件外协零部件系列产品的评价、验收与检测。
本标准由目的范围,评价定义,评价标准、验收与检测等部分组成。
同时在格式和内容的编排上符合GB/T1.1-2000、GB/T1.2-2002的规定。
本标准由江苏卡威汽配有限公司技术二部提出。
本标准由江苏卡威汽配有限公司技术二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卡威汽配有限公司技术二部。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熊有力汽车灯具、塑件外协零部件技术要求1目的为规范本公司汽车灯具、塑件外协零部件进货和出货的技术要求及外观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使公司的产品满足顾客的要求,特制订本标准。
2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汽车灯具、塑件外协零部件主要性能和有关外观的检测和评估,是设计研发工程师,采购和质保相关工程师检验的依据,它除了对外置零件进行评估外,同时也对通过光能穿透的镜片如玻璃配光镜,塑料配光镜看的见的零件进行评估。
在这个标准中,明确叙述了最重要的评估区域,评估标准,评估方法以及单位表面所允许的缺陷大小和缺陷数量,这些原则为明确有关照明产品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外观质量的标准奠定了基础。
该标准在检验中,以及在与供应商确定质量要求时,可作为一个统一的评估基础。
在特殊情况下,如双方均同意,外观(不包括性能)可以允许与这些原则有所偏差,以外观封样的形式来做为设计和检验的标准。
3 引用文件: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可成为本标准的部分条款。
当下列文件作相应的修订时, 本标准只引用最新版本。
GB∕T191-2000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10125-1997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GB∕T10485-1989 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基本环境试验;GB/T18648-2002 锌、铬镀层技术条件;GB/T12610-1990 塑料上电镀层热循环试验;QC/T484-99 汽车油漆涂层;QC/T625-99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4 外观评价定义,评价标准、验收与检测要求4.1 观察位置4.1.1灯具、塑件与车体组装好的状态下在组装好的状态下,产品不是所有表面都同样可见。
内外饰零部件法规适应性

5.3.2 在前段与形成格栅或缝隙的每个元件结 合处应该是圆滑的。 5.5 保险杠 5.5.2 如果车身外轮廓线前后保险杠的垂直投 影相重合,在距车辆前向(对于后保则是后 向)的车身外轮廓线内侧20mm,和车身外轮廓 线及其车身纵向对称平面成15度夹角的两垂直 GB11566-2009乘用车外 平面相切的法线围城的区域,所有点组成的表 部凸出物 面的圆角半径不应小于5mm,其他情况不应小 于2.5mm。 5.5.3 5.5.2的要求不适于凸出高度小于5mm的 保险杠局部零件或保险杠上的镶嵌件,尤其是 前照明灯洗涤器的连接盖及喷咀,这些零件朝 外的角应该是圆滑的,但凸出高度小于1.5mm 的零件除外。 GB/T 24550-2009汽车碰 增加防撞泡沫 撞时对行人的保护 通过碰撞器基准线的水平面的高度(445mm), GB17354-1998汽车前后 在此高度上该车无论处于整车整备质量状态或 端保护装置 是处于加载实验车质量状态时均具有有效的保 护装置 在水平路面上,当汽车处于整备状态,车轮在 直线行驶位置是护轮板应满足下列要求:A、 前后保险杠总成 在车轮中心向前30度和向后50度的两个辐射平 面所形成的区域内,护轮板的宽度q必须足以 GB7063-20XX汽车护轮板 遮盖整个轮胎的宽度;B、护轮板的后缘应位 于车轮中心上方150mm的水平面以下,而且护 轮板的边缘与这个平面的交点必须位于轮胎纵 向中间平面的外侧。 1.号牌板上安装号牌后不得影响车辆的设计接 近角和离去角; 2.前号牌板应位于前保险杠上,安装于前号牌 板的号牌应垂直或近似垂直于车辆纵向对称平 面;前号牌中点不得处于车辆纵向对称平面的 左方;前号牌及号牌架不得超出车辆前端右边 缘;安装于前号牌板的号牌应基本垂直于水平 面,前号牌正面允许后仰不大于15度; GB15741-1995汽车和挂 3.后号牌板应位于车辆后端,安装于后号牌板 车号牌(架)及其位置 的号牌应垂直或近似垂直于车辆纵向对称平 面;后号牌中点不得处于车辆纵向对称平面的 右方;后号牌及号牌架不得超出车辆后端左边 缘;安装于后号牌板的号牌应基本垂直于水平 面,A、当后号牌上边缘离地高度不大于1.2m 时,后号牌正面允许上仰不大于30度;B、当 后号牌上边缘离地高度大于1.2m时,后号牌正 面允许下俯不大于15度。
整车零部件防腐技术条件

制动硬管总 镀锌 Fe/Ep·Zn18,橄榄绿,按 QC/T 625-1999 的规定;盐雾试验在
成
120h 以上,无腐蚀现象。
制动管
40
路装置 制动软管总 金属接头及支架表面处理 Fe/Ep•Zn12•c1B,按 QC/T 625-1999 执行,
盐雾试验要求大于 240h,其余金属件 96h 以上中性盐雾试验后均不
Q/JLY J721060-2009
表 1(续)
序号 所属系统
零部件名称
防腐设计要求
下摆臂焊接 焊接完毕后表面应进行阴极电泳涂漆处理,按 QC/T 484-1999 TQ6 执
总成
行,耐盐雾试验大于 240h,试验后零件表面无起泡、腐蚀等异常现象。
前悬架
30
下摆臂 下摆臂球头 黑色亚光电泳漆,盐雾试验大于 240h 无腐蚀现象,铆接部位除外;
时。
43
粘贴式平衡块
表面镀锌并喷罩光漆或喷塑,耐盐雾试验 480h 无红锈。
45
钢轮平衡块
表面喷塑均匀,盐雾试验 480h 无红锈。
Fe/Ep·Cr10,按 QC/T 625-1999 执行,酸性盐雾试验(CASS)48h
46
车轮螺母
后外表面腐蚀等级 8 级以上。
横拉杆:表面黑色电泳漆,按 QC/T 484-1999 TQ6 规定执行,盐雾试
镀锌,盐雾试验 72h,不出现白锈。
共7页 第1页
GEELY
CE-1/2 整车零部件防腐技术条件
Q/JLY J721060-2009
表 1(续)
序号 所属系统
零部件名称
防腐设计要求
3
车身车Leabharlann 铰链镀锌,盐雾试验 96h,不出现白锈。
力帆时骏乘用车内外饰塑料件技术要求

汽车内外饰塑料件通用技术条件编制: ____________校对: ____________审核: ____________标准: _________批准: ____________力帆时骏乘用车技术中心内外饰组2015年3月本标准对于力帆时骏汽车塑料件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做出具体规定。
本标准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编制。
本标准由力帆时骏乘用车技术中心内外饰组提出。
本标准由帆时骏乘用车技术中心内外饰组负责起草。
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云来本标准首次发布日期:2015年6月2日实施日期:2015年8月2日。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塑料件(不包括涂层、电镀、发泡件)的要求、试验设备、仪器及环境、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记、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乘用车产品的内外饰塑料件(以下简称产品)。
2 规范性引用标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50-1995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GB/T 3077-1999 合金结构钢GB 8410-1994 汽车内饰材料燃烧特性GB/T 16422.2-1999 塑料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第2部分:氙弧灯JLYY-JT139-04 汽车塑料件及合成橡胶制品标记的规定JTYY-JT146-04 汽车内饰材料气味性试验方法3 要求3.1一般要求3.1.1在自然光线的阳光下产品的光泽应在样品的光泽等级范围之内。
3.1.2零件的表面应没有污迹、划伤、裂纹、扭曲变形及表面皮纹磨损,也不应有任何影响装配和外观的缺陷。
3.1.3产品的尺寸、公差、质量、纹理、颜色、标识、材料应按照图样要求。
3.2 性能要求性能要求按表1的规定。
14试验设备、仪器、环境4.1试验设备4.1.1环境箱:各个部位达到并维持与所规定的等级相一致的温度,而且符合规定的温度误差要求,最大相对湿度为20%在结构上,能够使样品在任何部位均不被热源直接辐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 耐挥发性
4.3.1 样品条件
泡沫塑料材料,纺织品,皮革品或木制品要干燥至少 72 小时。将试样放在五氧化二磷上并用托架一
并放入干燥器中,在非真空的状态下干燥。
4.3.2 样品
3
应检测 5 个样品。按规定,测试样品应当从产品部件上截取。万一由于形状或尺寸的原因,不可能从
产品部件上截取的话,样品允许从与产品部件具备相同条件而制造的卷材或板材上截取。
面粘附及硬度变化等缺陷
15-1992
耐温度性(耐热、 - 不得有明显的脱色或褪色
5.1
耐寒、耐冷热循环) - 螺钉、螺母及密封部位不得产生松脱
- 不得有由于内在成分性能退化而产生的变形
- 试验后样件变形量不得超过±5mm
- 不得有明显的龟裂、剥落、溶胀、释出、发白、粉化、喷霜、表面粘附 QC/T
耐候性
陷
15-1992
- 表面不得出现软化或硬化等缺陷
5.5
- 不得有明显的变形、龟裂
QC/T
- 螺钉、螺母及密封部位不得产生松脱
15-1992
5.6
- 不得产生对表面质量有很大影响的像断裂、撕裂与变形等缺陷
QC/T
- 螺钉、螺母及密封部位不得产生松脱
15-1992
5.7
-重要外观件(如仪表板、门饰板、前后保险杠等):无明显磨损;非重要 QC/T
如果零件具有不同类型的表面,例如着色 PP 材料、喷漆或涂层,样件应从所有这些表面提取。
4.2.2 试验方法
样品应按 ISO 105(使用氙弧灯源)的试验条件:
- 黑板温度:89±3℃
- 实验室湿度:50±5%RH
- 辐照:65-100w/m2(范围 300-400nm)
- 辐照率:波长≤320nm 辐照的辐照率应小于 300-400nm 范围内的辐照率的 1.5%。
等缺陷 - 表面不得出现软化或硬化等缺陷
15-1992 5.2
- 不得有明显的脱色或褪色,不得有明显的变色
- 不得有明显的龟裂、剥落、溶胀、释出、发白、粉化、喷霜、表面粘 QC/T
耐水性
附等缺陷 - 表面不得出现软化或硬化等缺陷
15-1992 5.3
- 试验后样件变形量不得超过±5mm
1
耐湿性 耐化学物质
玻璃板放到烧杯上,再把它们放到测试台上每一个分配好的小孔里的软化聚亚胺酯泡沫中。关上门,打开
电源,以大约 1 圈/90 秒的速度回转测试台。升高样品表面温度知道表 5 中给出的温度并且保持此温度 60 ±2 分钟的时间。
表5
适用
测试样品温度
仪表板,高位制动灯
110±1℃
除以上部件外
100±1℃
5)模糊值测量
将装置放置 60±6 分钟后,在模糊点中央用扫描积分光度计测量扩散传导系数(Td,%)及太阳能传
导系数(Tt,%)。
按公式①及计算模糊值。
报告五次测量里面的最大值。
如果在玻璃板上形成了清楚的胶片或小滴,那么不需要测量模糊值。判断失败。
模糊值(薄雾)H=Td/Tt×100…………………………………………………………………………①
上面并保持烧杯在温度控制缸中 5±0.1 小时的时间。
表 4 测试温度和时间
适用
缸的温度(℃)
冷却板温度(℃)
测试时间(小时)
经常暴露于阳光下的零 100±1
部件,例如仪表板、后架
座椅
100±1
有时暴露于阳光下的零 90±1
20±1
5±0.1
部件例如门边
很少暴露于阳光下的零 80±1
部件例如地毯
d、模糊值测量
汽车工程研究院技术标准
JB-SJGF-0009-2012
汽车内外饰零部件技术要求
编制: 校对: 核准:
修改记录 修改 1 修改 2 ……
日期
版本
备注
2012-2-16 发布
2011-5-20 实施
汽车内外饰零部件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内外饰零部件的性能要求,材料的性能不在此技术条件的要求之内,另行规定。 本标准不含内饰的燃烧特性的技术要求,详见 GB 8410-2006《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本标准适用于内外饰一般零部件的性能要求,如图面有特殊要求,以图面为准。
4.3.3 试验方法
样件应依据表 3 中的 A 方法进行试验,如各种原因而不能使用方法 A,也可以使用方法 B。 表 3 测试方法
测试方法
适用
方法 A
ISO 方法
ISO 6452
所有内饰件
方法 B
灯加热法
-
暴露于阳光下并耐高热的内
饰件,例如仪表板及后窗台版
-ISO 方法
1)样件
直径为 80mm±1mm 的圆测式样品从样件上剪切下来。测试样品的厚度可以一直达到 10mm。更厚的材料
直径为 142mm±1mm,深度为 11mm±1mm,用于放置试样。 d、 烧杯 烧杯由玻璃制成,其尺寸由图 2-④给出。 e、 玻璃板 它们是 50mm 宽,50mm 长,3mm±0.2mm 厚的玻璃板。并且,发光传导可见度应为 98%或以上。
5
f、 温度调节器 为了不断地保持测试样品的表面温度,温度调节器能够控制白炽灯的亮度。
- 样品的暴露辐照量见表 2
表 2 测试条件
零件
曝光能量(MJ/m2)
门饰板上部,无通电玻璃的后部饰板,垂直面组成的挡板饰板的上部
252
耐热要求在 80℃-120℃的零件
84
耐热要求在 70℃-80℃的零件
42
4.2.3 评价
应按照 ISO 105-A02 灰色范围的要求目视的评价零件的表面变化及变化率。
应在里侧磨削到 10mm 以下。里侧是指内饰件看不到的一面。测试报告中记录材料厚度。
2)仪器
总体来说,应该使用 ISO 6452 中规定的测试仪器。但是,其他满足图 1 所示要求的仪器也可以使用。
图 1 ISO 方法里使用的仪器 ①冷却板:控制温度在 20℃±2℃; ②玻璃板:最小尺寸 110mm×110mm,厚度 3mm±0.2mm,可见光透射率为 98%或更高; ③密封圈:L 形或圆形截面的硅橡胶 横截面,内径 95mm±1mm 厚度 2mm 硬度 60IRHD 或 70IRHD; ④烧杯:如图 1 所示; ⑤温度控制缸:温度范围为 60℃±2℃到 120℃±2℃; ⑥金属环:外径 80mm,内径 74mm,高 10mm,总重量为 55g±1g,由耐腐蚀钢制成; ⑦测试样品。
A 类型测试方法,≤10%(薄雾)或≥75%(光泽保持率)
B 类型测试方法,≤5%(薄雾)
- 耐热要求在 80℃-90℃的零件要求
A 类型测试方法,≤20%(薄雾)或≥55%(光泽保持率)
B 类型测试方法,≤15%(薄雾)
- PP 材料,表面电阻率≤
4.4
- 其他材料,应符合相关图纸的要求
2
4. 试验方法
耐振动 耐冲击 耐磨损 耐擦伤
刚性 耐光照
耐挥发性
抗静电
- 不得有明显的龟裂、剥落、溶胀、释出、发白、粉化、喷霜、表面粘 QC/T
附等缺陷
15-1992
- 表面不得出现软化或硬化等缺陷
5.4
- 试验后样件变形量不得超过±5mm
- 不得有明显的龟裂、剥落、溶胀、释出、发白、污斑、表面粘附等缺 QC/T
4.1 一般条件
4.1.1 试验条件
除特殊规定,所有在下文中所涉及的零件试验数值都应基于以下受控的大气环境条件,在温度 23±2
℃及相对湿度 50±5%的环境中置放至少 24 小时,如果在试验种大气环境条件不在控制范围内,当时的温
度及相对湿度应被报告。
4.1.2 试验零件的准备
作为原则,试验样品在制作后应静置 24 小时,并在 4.1.1 所述条件下暴露 1 小时后才可开始试验。
外观件:轻微磨损;非外观件:明显磨损,但外表面变化与非磨损表面相 15-1992
同,例如磨损区域与非磨损区域的间隙
5.8
-重要外观件(如仪表板、门饰板、前后保险杠等):无明显划伤;非重要 QC/T
外观件:轻微划痕或划伤;非外观件:明显划伤,但外表面变化与非划伤 15-1992
表面相同,例如划伤区域与非划伤区域的间隙
将装置放置 60±6 分钟后,在模糊点中央用扫描积分光度计测量扩散传导系数(Td,%)及太阳能传
导系数(Tt,%)。
按公式①及计算模糊值。
报告五次测量里面的最大值。
如果在玻璃板上形成了清楚的胶片或小滴,那么不需要测量模糊值。判断失败。
模糊值(薄雾)H=Td/Tt×100…………………………………………………………………………① e、斑点的重量 如果玻璃板上的斑点是直线的话,称重清洁的玻璃板到毫克级。计算前后重量的变化。
6
图 2 灯加热法使用的仪器 3)测试温度的测量 厚度不能少于 0.8mm,用来测量测试温度的样本应该使用与测试样品同样地材料。热电偶应该像图 3 所示埋在中间。烧杯和玻璃板应该设置成如图 清洗烧杯和玻璃板两次,然后用去等离子水冲刷,在温度为 105℃的烤箱里干燥 1 小时。插 入一个测试样品到每一个准备好的烧杯中。在车市样本的可见侧,即朝向汽车内部的一侧,朝上。然后把
e、斑点的重量
如果玻璃板上的斑点是直线的话,称重清洁的玻璃板到毫克级。计算前后重量的变化。
报告五次测量里面的最大值。
- 灯加热法 1)样件 直径为 28mm±1mm 的圆测式样品从样件上剪切下来。测试样品的厚度可以一直达到 5mm。更厚的材料
应在里侧磨削到 5mm 以下。里侧是指内饰件看不到的一面。测试报告中记录材料厚度。 2)仪器 包括测试箱,白炽灯,测试台,烧杯,玻璃板和温度调节器。详情请看图 2. a、 测试箱 测试箱有内尺寸 350mm 长,350mm 宽,750mm 高的钢板(厚度 2.0mm)制成。并且在它的前面低些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