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论文

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将影响到今后几代人的道德品质。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两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也应该重视育人这个任务。
作为语文教师,我在不断教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在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的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就是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好教材。
饱经苦难的犹太民族能如此出色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在于犹太民族那种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祈祷和百折不挠,重视智慧,重视文化、精神教育的民族精神。
让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能领悟到只有保持我们民族每个个体优秀,中华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
二、在教学中渗透树立人生观的教育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年龄、阅历等各方面的影响,他们的识别能力较差,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所以老师要加以正确引导。
在教授课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我让学生结合课后题写读后感,并在课堂上以讨论的方式,来探讨生命的真谛是什么。
同学们被保尔把整个生命献给人类的解放事业的革命人生观深深震撼,纷纷表示要向保尔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读书。
有句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作课前一分钟演讲时,我要求学生搜集一些中外名人怎样敬老爱幼、关心他人的故事,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尊敬师长的故事,岳飞、鲁迅等名人尊敬母亲的故事作为演讲材料。
让学生把听演讲后的感受联系生活实际写成读后感作为周记上交给我。
学生的周记一下子变得言之有物,而且感情真挚。
我把写得较有特色的若干篇周记张贴在墙壁上供其他学生观看借鉴,或者抽时间在课堂上让他本人读给其他同学听。
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也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并以此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识别美丑的能力。
三、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爱国、爱家乡、爱党、爱人民是我们每位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情感。
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论文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论文摘要:德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处理,顺势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德育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德育;渗透;初中语文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时,教师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很多。
这是因为德育的内容是较为繁杂且丰富的,教师可以结合德育教育的特点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处理,顺势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德育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要想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的品德,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审视自身,从自我做起,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学生都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的言行举止与思想、态度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
教师要多对自身的德行、修养进行锻炼和提高,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以高贵的人格感染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时刻牢记教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以自身德育素质的提高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一个膜拜的形象,成为学生的德育教材。
二、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爱国情怀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如进行《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教学时,我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朝鲜战场上炮弹横飞的战争场面,随后让学生自己去对课文进行阅读和鉴赏。
经过品读,学生都对志愿军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染,他们激情澎湃,内心中涌出一股为了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随后,我对学生展开了进一步的启发: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这种精神还应该存在吗?我们应该利用什么样的行动去展示自己的爱国之心呢?学生议论纷纷,都把自己的心得与体会讲了出来,他们对于祖国的热爱也在讨论中得到了增强。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相互渗透论文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的相互渗透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可见,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渗透0引言语文教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其实就像肥沃泥土中的沙土与水的关系,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分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可见,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我在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将德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行了大胆地尝试和探索。
现将积累的几点体会浅谈如下:1德育教育的教学渗透1.1在导语中渗透《皇帝的新装》一文讲的是皇帝爱穿新衣到了一种病态的地步,最终在两个骗子导演的骗局中演出了一场荒唐的闹剧没穿衣服上街游行,落得被他的臣民耻笑的下场。
新授前,我先设计好了一个导语说“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个故事,曾子杀猪一天曾子一家去市场,儿子吵着要母亲买肉母亲舍不得骗。
他说,回家杀一头猪给他吃。
回家后曾子便磨起刀来妻子不解。
曾子说,在市场你不是允诺儿子要杀猪的吗?我们作为父母的可不能失信于孩子否则将来怎么教育孩子呢?他妻子没法只好依了曾子杀了一头猪。
你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你们觉得曾子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我顺势引导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所以我们必须从小诚实守信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故事看看一个国家的臣民没有诚信时这个国家会怎么样?通过这样的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体会去认识诚信。
在当今全球市场经济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从思想上进一步深化对诚信的认识。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语文教育是初中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而德育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既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学生的需求。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情,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下面我们将从课外读物引导、课内阅读材料选择、课堂教学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课外读物引导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一种重要方式。
课外读物是学生课余时间接触的主要语文载体之一,而德育教育则是通过学生课外的阅读、思考、体悟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的。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有选择地接触一些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积极人生态度的课外读物,如《红楼梦》、《西游记》、《茶馆》等,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情感丰富多彩,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人性的复杂性、人生的苦乐与追求,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课堂教学方法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讲解、讨论、演讲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探讨道德。
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一些与文章相关的人生道德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品味和思考。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就某一特定的人生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和交流。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可以让学生完整地呈现自己对人生道德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心灵感悟。
PS:由于输入字数限制,只能编写2000字的短文草稿,对于这一复杂的问题无法提供全面和深入的分析。
如果需要更加详细的文章,请提供更多相关信息。
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渗透分析论文

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渗透分析论文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渗透分析论文摘要: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育者的神圣职责,也是每一位教育者应尽的义务,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让学生学到生存的本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使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
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数不胜数,大都蕴含着很多为人处事的哲理,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适当点拨,渗透德育教育,以使德育之花在学生的心中开花结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渗透途径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学习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在追逐速度与利益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关系到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培养。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重视德育教育,将德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一、丰富多样的语文学科活动,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目标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我观察、思考、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德育教育不能游离于基础教学的活动之外,应寓于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中进行,使之与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编写学校黑板报,引导学生做好第二课堂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展示他们的特长与才能。
只有这样,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形式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积极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优良品德,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让学生养成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体会我国的优良传统。
教师只有以身作则,适时引导,才能让学生乐意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比如《窗》一文描述了一个濒危病人给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希望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的憧憬。
这篇课文特别感人,引人深思,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引导,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品德。
研究论文: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113746 学科教育论文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初中时代对于学生的道德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能够结合语文教育的文化内涵,对学生的精神层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语文教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一)、初中语文教材对传统美德内容的体现文学作品是道德、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
”当前的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主要来自于国内外优秀文化读物,通过教材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保证传统道德的延续与发展。
比如在当前的语文教材中,教导勤俭节约的《训俭示康》、教人爱国爱民的《静夜》、教人立志勤学的《我的信念》……等教材内容的选择,能够体现真善美的传统道德,促进读者构建良好的道德观与世界观。
(二)、语文教学与道德教育具有共同目标初中语文教学与道德教育都是为了达到更美好的生活目标,为终身学习以及个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教育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语文表达技能与文学写作能力,同时需要学生学会做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通过语文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的享受幸福人生。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与社会和谐共处的人,通过道德培养而能够与生活中的人和谐相处,做好生活、工作的提升。
语文教学能够为德育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德育教育也能够促进文学教学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提升学生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在语文教育中处理德与智的关系,使语文能力与德育水平得到提升,从而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对策(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德育教育当前的德育教育是延续千百年的伦理道德,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完善,当前的道德已经逐渐完善,与传统的德育教育具有不同的内涵与意义。
现代的美德教育需要以现实发展为基础,以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看待德育教育,去芜存菁,保证现代德育。
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主要伦常纲理,《论语》所言:“为人谋而不忠乎?”传统的道德是以忠孝礼仪信孝为主要内容,但是其中有些美德已经不适合当前社会的发展。
中学语文教研组德育渗透(3篇)

第1篇一、引言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承载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传承优秀文化、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使命。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将从中学语文教研组的角度,探讨如何将德育融入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德育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优秀作品的熏陶,让学生感受人性的美好,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2.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德育渗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具有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3. 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德育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道德素养。
三、中学语文教研组德育渗透的策略1. 制定德育渗透方案中学语文教研组应根据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制定德育渗透方案。
方案应明确德育渗透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确保德育渗透工作的有序进行。
2. 优化教学内容(1)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应深入挖掘,将德育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
(2)拓展课外阅读:鼓励学生阅读优秀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道德的力量,提升道德素养。
3. 创设德育情境(1)课堂情境: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德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情境中感受道德的魅力。
(2)课外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道德。
4.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1)提高教师德育意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认识到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开展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德育培训,提升教师的德育教学能力。
5. 家校合作(1)加强家校沟通: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成长。
浅谈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论文

浅谈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论文语文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文学的教学,即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其智力水平而进行的语文学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有关人格品位、思想意识、情感倾向等方面的教育,即为培养学生的品质素养,提高其情操境界而进行的品德学的教育。
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本文从阅读、写作、听说三方面对对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进行了探究。
一、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中学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与作品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的沟通,将优秀的言语作品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样,才能形成孩子们对世界向往,对人类关注的自觉性。
1.诠释主题中渗透德育。
主题是指作品通过其形象或语言体系显示出来的主要意旨,它既反映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体现。
因此,作为文本意义解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诠释,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的必然归宿。
在诠释主题中渗透德育,语文教师必须把阅读的权利、诠释的权利还给学生,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把学生心灵中美好的因素、崇高的因素都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对生活的美好信心。
2.再把握形象中渗透德育。
文学作品中记叙、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
这些优秀人物具有崇高的品质,他们的思想优美,心灵优美。
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可引起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使之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他们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例如:《木兰诗》中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不图功名而又胸怀柔情;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热爱学生、热情公正、温柔美丽、教导有方;还有舍生取义的陈毅,热爱祖国的韩麦尔等。
阅读这些作品时,要善于从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学生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产生一种愉悦感。
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并且促进他们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努力追求心灵的高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很多,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意识的基本途径,即在课文解读中渗透德育意识;延伸教材,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质;在学生作文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因素,让作文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语文;德育;途径
to infiltrate moral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si guang-hua
【abstract】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moral penetration in many ways, from three aspects expounded the basic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moral awareness, text untangling moral consciousness; extension materials,prompting students take the initiative to improve their ideological and consciouslymoral qualities; students writing conscious moral education factors, so writing became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key words】language; moral education; pathway
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历来都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宗旨,只是目前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这个“道”,其内涵已不再是那些
毒害人民的落后的封建意识,而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密切相关的、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伦理道德。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毫无疑问,就成了这个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操作者。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去渗透德育意识,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又有哪些渗透德育意识的基本途径呢?笔者认为有三。
1. 在课文解读中渗透德育意识
解读每篇课文,都应当有一个相同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弄清这篇文章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观点,对生活的看法等);现在我们学习它,又有什么现实意义,也就是学生必须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学习它的现实意义。
只有如此,他们才会积极地参与投入,把握好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写作技巧。
对学生来说,他们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比了解写作技巧更为重要,因为技巧(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在教育教学中,笔者总是适时适当地把课文中隐藏的积极的德育因素尽可能充分地挖掘出来,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进行相关联的思想品德教育。
比如指导学生学习《纪念白求恩》一文时,结合学生实际,笔者组织他们以“《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我学到的”为题展开了讨论,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学了这课书,白求恩大夫对同志的态度深深地教育了我,我感觉到自己太渺小,太自私,对别人关心太少,对同学关心得太少,对自己却想得太多,以后一定要改掉这种不良的品质。
”有的说:“学了这篇文章,我把自己和白求恩大夫一比,真是惭愧万分,他是加拿大人,来到中国,工作尚且这样负
责任,他是为别的国家做事啊!而我,是个中国人,努力学习就是我现在的工作,我却马马虎虎的,得过且过,这样下去肯定不能成为祖国需要的建设人才,所以从今以后,我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力争将来能多为人类做点事情。
”……的确,经过这次讨论后,有的同学的思想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变。
2. 延伸教材,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质
在把教材涉及的内容处理完之后,再以课文为中介,使学生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上按自己的思路重写教材。
这样,他们就会把自己的那些良好的愿望熔铸进他们那些充满激情和个性的文章中。
如指导学生学习了《这不是一颗流星》之后,笔者来了一个假设——让学生以原文为基础,假设阿婆临死前,浩波真的买到了熊皮手套,以“当阿婆戴上熊皮手套的时候”为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一篇与课文密切相关的文章。
结果,绝大部分学生把阿婆戴上熊皮手套时的心情及浩波实现了诺言的心情都写了出来,想象合情合理,慈阿婆孝浩波的形象栩栩如生。
这个延伸教材的过程,对学生来说,难道不是很好的德育过程吗?再如,指导学生学习了《卖炭翁》后,笔者让学生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有环境、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且不能背离原文原意。
结果,有的学生在其文章的结尾写道:“当时的社会是多么黑暗啊,卖炭老翁是多么可怜啊!然而,他只是那些可怜人中的一员”。
这种话语,正表达出他们对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同情,同时也表现出他们对唐王朝的腐朽及其对人民的盘剥的仇恨,这些发自内心的喟叹,正是其良
好的道德品质的流露。
3. 在学生作文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因素
言为心声,作文更不例外,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当把学生作文当作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通过作文,给班上的学生树立模范和榜样。
榜样教育应当是德育的基本途径之一,所以笔者主张在学生作文中写他们中“极好的同学”,写出其好之所在,在潜移默化中否定那些“极坏的同学”,使他们有意地向这些“极好的学生”靠拢。
这样一来,就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使他们得到极大的提高。
有个同学写道:“薛朝成不仅学习相当好,而且对同学也相当关心,只要需要帮助,你随时都可以去找他,他随时都会乐呵呵地帮助你。
他对班集体的利益十分关心。
如果有同学做了有损他人或集体的事情,他一但发现,就会去问个究竟,并与他进行一番争辩,直到做错了事的同学心服口服。
……我真佩服他,一定要向他学习,争取也成为一个同学们佩服的人”。
正是如此,学生们在作文的过程中不断地反省自己,主动地、自觉地提高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2)把社会问题纳入学生作文,让他们在对社会问题的观察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语文课不同于其它的课程,它比其他任何一门课程的涉及面都要广,都要复杂得多。
教语文,千万不能成为那几册课本的奴隶,作为人师,笔者认为更当指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摄取更多的语文知识及更强的语文能力,而这个语文知识的
摄取过程及语文能力的提高过程,本身就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生裂变的过程。
所以,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当好指路人,帮助他们定出一个接纳的方向,把那些带有普遍性而又有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纳入他们的作文,让他们在作文的过程中去领悟生活的真谛,去提高自己鉴赏生活美的能力。
如在上学期第八周,有个学生写了一篇题为《我的舅舅》的作文,文中的舅舅对“我”很好,对他们的母亲却很糟,作为外侄的“我”相当难受,真想对他说,人都有老的时候,你老了,如果你的儿子也这样对待你,你又会怎样想呢?随即,笔者以这篇作文为基础,引导他们对“舅舅”的做法进行了讨论之后,让学生写了一篇《舅舅,我想对你说》的作文。
许多同学认为:“父母把我们拉扯长大真不容易,我们怎么能那样对待父母呢?不论如何,她毕竟是你的母亲啊!”在今天,这个道德有些沉沦的年头,笔者认为让学生在作文中去思考敬老爱老这样的社会问题是有积极现实意义的。
通过作文,笔者觉得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甚至是飞跃。
总之,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意识的渗透不可仅限于教材的讲解,还要进行必要的延伸,在这种延伸中去开发学生的道德潜力,提高其道德水准,并把德育意识有意地渗透到学生作文中,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创设情景,切实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