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讲义》
环境监测与分析 精品讲义 15节全

13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监测与分析的复习重点为:掌握环境监测方法选择的原则、常用监测方法、水和大气常规监测项目、河流和水污染源监测点的设置、样品保存与预处理方法;掌握分析测试误差计算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法;掌握水和废水重要污染指标(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磷酸盐、石油类、挥发酚、重金属等)的监测原理和监测方法;掌握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颗粒物和固定污染源的监测原理与监测方法;掌握固体废弃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固体废弃物有害特性监测与生活垃圾特性分析;熟悉噪声的基本计算,掌握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城市交通噪声、工业企业噪声监测方案的设计和噪声评价。
复习的难点是各污染指标的概念、测定原理与数据处理,复习中要注意覆盖大纲的每个知识点,着重掌握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和基础应用。
1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要求:重点掌握监测方法选择的原则;常用监测方法;水和大气常规监测项目;河流和水污染源监测点的设置;样品保存与预处理;分析测试误差计算和监测结果表述;质量控制方法;质量控制图的绘制与应用。
难点在误差计算与质量控制图的绘制。
注意的问题是计算公式的运用,学会绘制均数与均数-极差控制图,复习时侧重大纲知识点。
3.1.l 概述(1)环境监测的定义: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目的:准确。
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4)环境监测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2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
放射性监测、热监测。
光监测、卫生(病源体、病毒、寄生虫等)监测等。
3.1.2监测方法的选择1.水和废水监测与分析方法l )选择分析方法应遵循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灵敏度能满足定量要求;方法成熟、准确;操作简便,易于普及;抗干扰能力好。
环境监测—大气讲义

物浓度的增加是相关的。
几种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
名称 二氧化硫
硫化氢 氮氧化物
粉尘
对人体的影响 视程减少,流泪,眼睛有炎症。闻到有异味,胸闷,呼吸道有炎症,呼吸困难,肺水肿,迅速窒息死 亡 恶臭难闻,恶心、呕吐,影响人体呼吸、血液循环、内分泌、消化和神经系统,昏迷,中毒死亡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三分。
二、对植物的影响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伤害,通常发生在叶片中, 因为叶子含有整棵植物的构造机理。最常见的毒害 植物的气体是:二氧化硫、臭氧、PAN、氟化氢、乙 烯、氯化氢、氯、硫化氢和氨。
三、对器物和材料的影响
大气污染对金属制品、油漆涂料、皮革制品、 纺织品、橡胶制品和建筑物等的损害也是严重的。
1.单位体积质量浓度 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质量数,常用
mg/m3或μg/m3表示。 适用于任何状态的污染物。
2.体积比浓度 指100万体积空气中含污染气体或蒸汽的体积数,
常用mL/m3表示。 仅适用于气态和蒸汽态物质,不受空气温度和压力
变化的影响。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三分。
3.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计算 1)由采样现场的气体流量Q(L/min)和持续时间(S,min)即
时候出现。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三分。
三、按来源分类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三分。
四、按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分类
一般有毒污染物、“三致”(致突变物、致癌物、致畸物) 作用污染物、环境激素干扰类污染物。 五、按污染物性质分类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三分。
六、污染物的浓度表示方法
化铅烟。
(3)飞灰:指随燃料燃烧产生的随烟气排出的分散 得较细的灰分。
环境监测实验讲义(PDF)

环境监测实验目录实验一硫酸亚铁铵滴定法测定水样中的Cr6+实验二海水中溶解氧的测定实验三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实验五海水中亚硝酸盐的测定实验四水中硝酸盐的测定实验六水中氨——氮的测定实验七水中氟化物的测定实验八水中挥发酚的测定实验九大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实验十大气中甲醛的测定实验十一大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测定实验十二环境噪声测定实验十三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石油烃实验十四离子色谱法测定降水中阴离子实验十五青岛近岸海水质量调查实验一硫酸亚铁铵滴定法测定水样中的Cr 6+一、方法原理铬在废水中的存在形式多为六价铬和三价铬。
六价铬的毒性要比三价铬大100倍,它能诱发皮肤溃疡、贫血、肾炎以及神经炎等。
工业废水排放时,要求六价铬的含量不超过0.3mg/L ,而生活饮用水和地表水,则要求六价铬的含量不超过0.05mg/L。
六价铬的除去方法:通常是在酸性条件下用还原剂将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将三价铬转化为Cr(OH)3,经过滤除去沉淀使水净化。
硫酸亚铁铵滴定法测定水中的六价铬时,是以苯基代邻氨基苯甲酸或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使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溶液呈绿色为终点,根据硫酸亚铁铵溶液的用量,计算出样品中铬的含量。
Cr 6++3Fe 2+3Fe 3++Cr 3+本法适用于高浓度(大于1mg/L)的水和废水二、试剂及其配置1、铬标准溶液:称取于110℃干燥2h 的重铬酸钾(优级纯)0.5884g,用水溶解后,定溶至1000mL 容量瓶中,摇匀。
此溶液重铬酸钾的浓度为0.002mol/L2、无水碳酸钠:将无水碳酸钠5g 溶于水并稀释至100ml3、苯基代邻氨基苯甲酸指示剂:称取苯基代邻氨基苯甲酸0.27g 溶于5mL 碳酸钠溶液(试剂2)中,用水稀释至250mL4、硫酸溶液:100ml 硫酸加入到2L 水中5、0.01mol/L 的硫酸亚铁铵溶液:称取硫酸亚铁铵[(NH 4)2Fe(SO 4)26H 2O] 3.95g,用硫酸溶液(试剂4)500mL 溶解,并用硫酸定容至1000mL 容量瓶中6、硫酸磷酸混合溶液:150mL 硫酸加入700mL 水中,混合均匀后加入150mL 磷酸三、操作步骤1、硫酸亚铁铵的标定:吸取10.00mL 铬标准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50mL 蒸馏水和10mL 硫酸磷酸混合溶液,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至淡黄色(此体积不需记录),加入3滴苯基代邻氨基苯甲酸指示剂,继续滴定至溶液由红色突变为亮绿色为终点,记录用量V,平行滴定三份,误差不超过0.05mL6Fe 2++Cr 2O 72-+14H +=6Fe 3++2Cr 3++7H 2O24242722722424)()(O Cr O Cr )()(6SO Fe NH SO Fe NH V V C C −−⋅=2、水样测定:吸取适量样品于锥形瓶中(不大于10mL),加50mL 蒸馏水和10mL 硫酸磷酸混合溶液,用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至淡黄色(此体积不需记录)。
环境监测实验讲义

环境监测实验讲义实验1 ⽔样⾊度的测定纯⽔是⽆⾊透明的,当⽔中含有某些物质时,如:有机物、某些⽆机离⼦和有⾊悬浮微粒均可使⽔体着⾊。
⽔的⾊度标准测定为铂钴⽐⾊法,如果没有氯铂酸钾时,也可改⽤铬钴标准⽐⾊法。
但当⽔源污染时,⽔体往往产⽣不正常的颜⾊,⽤标准法很难测定,此时可改⽤稀释倍数法。
即天然和轻度污染⽔的⾊度可⽤标准⽐⾊法测定,对各类⼯业有⾊废⽔⽤稀释倍数法测定,并辅以⽂字描述。
Ⅰ、铂钴⽐⾊法*⼀、实验⽬的1. 明确⽔体中⾊度的测定对⽔质评价的意义;2. 掌握铂钴⽐⾊法测定⾊度的⽅法。
⼆、实验原理⽤氯铂酸钾与氯化钴配成标准⾊列,与⽔样进⾏⽬视⽐⾊。
规定相当于1L ⽔中含有1mg铂和0.5mg钴时所具有的颜⾊,称为1度,作为标准⾊度单位。
三、仪器与试剂1.50mL具塞⽐⾊管。
2.500度铂钴标准溶液称取1.246g化学纯氯铂酸钾(K2PtCl6)(相当于500mg铂)及1.000g化学纯氯化钴(CoC12·6H2O)(相当于250mg钴),溶于l00mL⽔中,加100mL浓盐酸,⽤⽔定容⾄1L。
此溶液⾊度为500度,保存在密塞玻璃瓶中,存放暗处。
四、测定步骤1.标准⾊列的配制:向12⽀50mL⽐⾊管中分别加⼊0、0.50、1.00、1.50、2.00、2.50、3.00、4.00、5.00、6.00、7.00、9.00及10.00mL⾊度为500度的铂钴标准溶液,⽤⽔稀释⾄标线,混匀。
各管的⾊度依次为0、5、10、15、20、25、30、40、50、60、70、90和100度,密封管⼝,可长期保存。
2.⽔样的测定*本⽅法与GB11903~89等效。
(1)分取50.0mL 澄清⽔样于⽐⾊管中,如⽔样⾊度过⼤,可酌情少取⽔样(但每次稀释倍数不能太⼤),⽤⽔稀释⾄50.0mL 。
如⽔样浑浊,⼀是静⽌澄清、⼆是⽤离⼼分离、三是⽤孔径在0.45µm 滤膜过滤等⽅法,去除悬浮物后取上清液⽐⾊。
《环境监测实验》讲义

《环境监测》实验讲义实验一废水中浊度和色度的测定第一部分废水中浊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废水浊度的原理。
2、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浊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适当的温度下,硫酸肼和六次甲基四胺聚合,生成白色高分子聚合物,以此作为浊度标准液,用分光光度计于680 nm波长处测其吸光度,与在同样条件下测定水样的吸光度比较,得知其浊度。
规定1000mL溶液中含0.1mg硫酸肼和1mg六次甲基四胺为1度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25mL具塞比色管,吸量管(1mL、2mL、5mL),100mL容量瓶,722型分光光度计。
2、试剂1、无浊度水:将蒸馏水通过0.2微米虑膜过滤,储存于蒸馏水瓶中。
浊度标准液2、硫酸肼溶液(10 mg/mL):称取1.000g的硫酸肼[(NH2)2·H2SO4]溶于水,定容至100mL。
3、六次甲基四胺溶液(100 mg/mL):称取10.00g的六次甲基四胺溶液溶于水,定容至100mL。
4、浊度标准液:取5.00mL的硫酸肼溶液和5.00mL的六次甲基四胺溶液于100mL容量瓶中,混匀,于(25±3)℃下反应24h,冷却后用无浊度水稀释至刻度,制得浊度为400度的标准液。
可保存一个月。
四、实验步骤1、试样制备样品应收集到具塞玻璃瓶中,取样后尽快测定。
如需保存可保存在冷暗处不超过24h,测试前需激烈振摇并恢复到室温。
所有与样品接触的玻璃器皿必须清洁,可用盐酸或表面活性剂清洗。
2、标准系列的配制和测定吸取浊度为400的标准液0、0.25、0.50、1.25、2.50、5.00及6.25mL分别于7个25mL比色管中,加水稀释至标线,混匀。
其浊度依次为0、4、8、20、40、80、100度的标准液。
于680 nm波长,用1cm比色皿测定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
3、水样测定吸取20mL摇匀水样(无气泡,如浊度超过100度可酌情少取,用无浊度水稀释至25mL)置于25mL比色管中,稀至刻度,测定水样的吸光度,由标准曲线上求得水样的浊度。
--《环境监测》讲义

《环境监测》第一章绪论 (01)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06)第三章大气污染监测 (43)第四章固体废物监测 (63)第五章土壤污染监测 (68)第六章生物污染监测 (70)第七章噪声污染监测 (74)第八章放射性污染监测 (81)第九章室内污染物监测 (86)第十章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91)第一章、绪论1.1 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1.1.1 环境监测的目的( 1 )掌握污染物的来源、扩撒、迁移、反应、转化,了解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污染作出预测、预报和预防。
( 2 )了解和评价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掌握其变化规律。
( 3 )收集环境背景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制订和修订各类环境标准、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提供依据。
( 4 )实施准确可靠的污染监测,为环境执法部门提供执法依据。
( 5 )不断改革和更新监测方法与手段,为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1.1.2 环境监测的分类一 . 按监测介质分类: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和固废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二 . 按监测目的分类:1. 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是指按照预先布置好的网点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是纵向指令性任务,是监测站第一位的工作,其工作质量是环境监测水平的主要标志。
2. 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 1 )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时及时深入事故地点进行应急监测,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扩散方向、速度和污染程度及危害范围,查找污染发生的原因,为控制污染事故提供科学依据。
这类监测常采用流动监测(车、船等)、简易监测、低空航测、遥感等手段。
( 2 )纠纷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执法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提供公证数据。
环境监测讲义.doc

环境监测第一章绪论环境监测的概念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一、环境监测的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为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定期、长时间)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或应急监测)(1)污染事故监测;(2)仲裁监测;(3)考核验证监测;(4)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等)监测等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一、环境监测的发展污染监测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监测化学毒物,环境分析(分析化学)环境监测阶段,也称主动监测或目的监测阶段有物理、生物监测,从点污染的监测发展到面污染以及区域性的监测污染防治监测阶段或自动监测阶自动连续监测系统,并使用了遥感、遥测手段,监测仪器用电子计算机遥控,据用有线或无线传输的方式送到监测中心控制室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一)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强度随时间而变化2.空间分布性:不同空间位置上污染物的浓度和强度分布不同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 的关系:污染因素对环境的危害有一阈值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各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单独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桔抗作用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是与社会制度、文明程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民族的风俗习惯、哲学、法律等问题有关。
环境监测培训讲义(PPT 51页)

2、水环境污染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 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 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 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 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 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 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防治措施:1、禁止向水体排放油类、酸 液、碱液或者剧毒废液。 2、禁止在水体清 洗装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和容器 3、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新建、扩 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建设项 目,不得增加排污量。
3、垃圾处理问题
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 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 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 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 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环境监测的实质-环境介质的表征
是什么? 指标的定义
环境质量 指标
如何测? 测定原理方法
有何用? 代表的环境意义
第一章 绪 论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
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
防治措施: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生 态自我修复功能,坚持退耕还林还草、小流 域综合治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动摇,把 水保生态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努力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同步 提高。加强宣传,依法推动封禁管护的顺利 实施。
6、旱灾和水灾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分支,是所有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的基础。
(1)环境基础科学:环境化学,大气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2)环境应用科学:环境监测,环境医学(3)环境社会科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环境监测是研究环境科学的基础和必要手段,常称它为环境科学的“眼睛”一.环境监测1.环境体系:是指被研究的对象。
中心事物——人环境:体系之外与体系相联系的部分。
——人类的生存环境环境是对中心事物而言的,我们说的环境是对人而言的。
对我们来说,中心事物是人。
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2.环境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环境,在环境中积累,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对人体、动植物和物体产生不良影响。
人类诞生刚开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乱采乱捕。
封建社会发展农业、畜牧业,砍伐森造成水土流失。
十二世纪初,发明蒸汽机,煤化石的利用,煤烟污染。
十八世纪中叶,美国钻探石油成功,石油污染石油作为燃料,不仅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燃烧方式,而且也使交通运输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十世纪以后,随着工业、城建和经建的发展,环污更严重原子能,核爆炸,氟里昂,酸雨,温室效应等。
3.环境污染特点P4环境污染是各种污染因素本身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环境污染还受社会评价的影响而具有社会性。
1)环境污染的时间分布:年、季节、日变化。
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2)环境污染的空间变化:污染物总是随空气和水流运动而扩散稀释的,而不同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又与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及污染物的性质有关,因此在不同地理位置上污染物的浓度分布也不同。
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有关阀值:污染物的浓度在环境中积累到某个值时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危害。
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环境是一个复杂体系,必须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效应。
从传统毒理学观点看,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对人或生物体的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况:(1)单独作用:不和其他污染物发生作用,单独对人体产生危害某一组分的危害,没有因污染物的共同作用而加深。
(2)相加作用:两种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它们单独危害的加和。
SO2+H2SO4气溶胶;Cl2+HCl(氯化氢,低浓度时)(3)相乘作用:两种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比他们各自危害的加和还大。
SO2和颗粒物间;NOx与CO之间(4)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彼此抵消部分或大部分。
动物试验表明,当食物中有30mg/kg 甲基汞,同时又存在12。
5 mg/kg硒Se时,有可能抑制甲基汞的毒性。
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是与社会制度、文明程度、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人们对环境的认识程度、法律等有关。
有些潜在危害(慢性)因素不易注意;直接感受到因素易受到重视。
如河流被污染程度逐渐增大,人们往往不注意;而噪声、烟尘等引起的社会纠纷却很普遍。
4.环境污染物的特点1)污染物的含量少,浓度大。
2)污染物所存在的基体复杂,浓度变化大。
世界上已知的化学品有700万种之多,而进入环境的化学物质已达10万种。
3)扩散性:不同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速度和程度不同。
5.环境监测测量环境代表值,并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的过程。
“监测”一词的含义可理解为监视、测定、监控等。
6.环境监测的特点1)“三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分辨率高。
2)“三化”:自动化、标准化、计算机化。
3)多学科性、边缘性、综合性、社会性。
二.环境监测的目的P11.判断环境质量是否符合标准2.不符合,追踪污染源3.确定污染源的污染情况,污染物的时空分布规律4.研究污染规律,为制定法规、标准、治理环境污染提供依据5.积累环境本底值环境本底值:环境在没有污染前各物质的浓度背景值:相对值,污染前的数据三.环境监测的分类P21.按监测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检测。
已知污染因素的现状和变化趋势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检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等)和环境质量监测(所在地区的空气、水质、噪声等)2)特定目的的监测(1)事故性监测:确定污染程度,危及范围(2)仲裁检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3)考核验证检测:人员业务考核,检测方法验证等。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性监测。
3) 研究性监测确定污染物,哪来的,怎样扩善2.按监测对象分类1)大气污染监测2)水质污染监测3)土壤污染监测4)生物污染监测四.环境监测的内容和范围环境监测的内容和范围是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监测技术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而变化的高度看:对流层→向平流层(O3的研究)→高空→星际空间看:实验室研究→区域性研究→向全球性发展我们的环境监测主要是在对流层,区域性的,对流层大气水体土壤.五.环境监测的研究对象大气,水,土壤中的污染物1.大气污染监测2.水质污染监测3.水体污染监测4.生物污染监测5.噪生污染监测6.放射性污染监测7.固体废弃物污染监测六.环境监测的研究方法1 环境现场研究:可测本底值,源强,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同步测定可找出化学反应的相互关系。
1)现场调查2)计划的制定,网点布设3)样品采集,运送保存4)样品分析,分析测试5)数据处理,综合评价2 实验室研究⑴分析方法的研究和技术改进(2)实验模拟研究:烟雾箱(Smoking chamber)实验3 模式研究用数学模式找到污染物的时空分布七.环境保护标准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以及污染源监测方法等所制订的标准。
1.环境标准的分类和作用P91)环境标准的分类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初步分为六类、两极。
(1)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维持生态平衡,而对有害物质或因素在环境中的最大允许限量所作的规定。
(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限量)(2)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了实现环境质量目标,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或因素所作的控制规定(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3)环保方法标准:在环保工作范围内以试验、检查、分析、抽样、统计计算等方法为对象制定的标准。
(4)环保基础标准:对名词、符号、和标记方法等的统一规定。
指南、程序、规范(5)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用来标定仪器,验证测量方法,进行质量控制的物质。
(6)环保仪器设备标准:技术要求所作的统一规定。
两级:国家环保标准地方环保标准地方排放标准应符合以下两点:a.. 国家标准中所没有规定的项目。
b.地方标准应严于国家标准,以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
2) 环保标准的作用(1)环保标准是环境保护和有关工作的目标,又是环境保护的依据。
(2)环保标准是判断环境质量和衡量环保工作优虐的准绳。
(3)环保标准是执法的依据。
(4)环保标准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条件。
2.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1)标准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科学性)2)既要技术先进,又要经济合理。
(可行性)3)与有关标准、规范、制度协调配套4)积极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
3.水质标准我国已颁布的水质标准主要有:水环境质量标准:地面水;海水;生活饮用水;渔业水;农田灌溉用水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医院污水排放标准;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根据地表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标准将其划分为五类:(1)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2)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
(3)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4)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5)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区域同一水域兼有多种功能的,依最高功能划分类别。
有季节性功能的,可分季划分类别。
表1-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P122)生活饮用水环境质量标准表1-5 生活饮用水质常规检测项目及限值P1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其性质及控制方式分为两类:第一类污染物: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Hg Cd Cr Cr+6As Hg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表1-6 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P18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的污染物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表1-7 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P194.大气标准我国颁发的大气标准有: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1)大气环境质量功能区的分类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和污染程度的不同,把全国划分为三类地区:一类区:为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分景游览区、名胜古迹和疗养地等。
二类区:为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大气污染比较重的城镇和工业区以及城市交通枢纽、干线等,特定工业区。
2)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分为三级: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体健康,在长期接触情况下,对人和生物不发生任何危害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情况下,对人和生物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二类区执行二类标准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能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3)各项大气污染物的浓度限值表1-10 各项大气污染物的浓度限值P25第二章环境监测中常用的监测技术第一节环境监测分析中的分析化学基础理论概述1.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科学,分析化学的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结构、化学成分及测定各成分的含量,它们分别属于结构化学、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研究的内容。
分析化学的任务:化学结构化学成分各成分的含量结构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分析化学包括的范围很广,从分析对象来说,包括各种气态、固态或液态的无机物和有机物;从分析要求来说,包括各种元素、化合物原子团和有机官能团等定性和定量分析,它们的存在形式和化学结构等方面的分析;从分析方法来说,包括各种化学方法、物理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等,但是基础分析化学的内容主要是无机定性和定量化学分析。
2.分析方法分类根据分析任务、分析对象、测定原理、操作方法和具体要求的不同,分析方法可分为许多种类:结构分析: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晶体结构定性分析:确定物质由那些元素、原子团官能团或化合物组成定量分析:测定物质中有关组分的含量无机分析:对象是无机物,元素、离子、原子团或化合物组成含量有机分析:对象是有机物,确定组成,进行官能团分析结构分析化学分析: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主要重量分析和容量分析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包括光学分析、电化学、色谱等。
常量分析:浓度〉1% g微量分析:0。
01-0。
1% mg 10-3痕量分析:《0.01% ug 10-6 ppm超痕量分析(10-9-10-12):10-9 ppb 钠克ng各种分析方法的试样用量:例行分析:日常生产中的分析,常规分析裁判分析:对分析结果有争论时,要求某单位用制定的分析方法进行准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