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2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3.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化学反应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微观机制是什么?”、“质量守恒定律如何解释实际化学反应?”等。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同时,我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引导学生将质量守恒定律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情境:以日常生活中的质量守恒现象为切入点,如烹饪、制作饮料等,让学生感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存在。
3.问题导入: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表达,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总结归纳:通过教师总结和学生自我总结的方式,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4.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过程表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际消耗空气的质量为16 g • C.10 g冰受热熔化成10 g水,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 D.通过化学变化,只能改变世界上物质的种类,
不能改变物质的总质量
练一练
• 在A+B→C+D反应中,反应物中A、B质量比 为5:2,若反应生成的C和D总质量为28g, 则反应消耗反应物A的质量为( )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共2课时,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学习探究实验的研究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的化 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3、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并认识化学反 应。 •4、能够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一些现象。 •5、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6、了解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常见题型及解法
实施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反思交流 • 2、提出问题 • 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反应
后生成物质量总和,存在什么关系?
我学习 我快乐
• 3、做出假设 • 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反应
后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 • 4、设计实验 • 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的燃烧 • 5、进行实验: • (1)写出反应物和生产物的名称和化学式 • (2)测定反应前的总质量为M1,充分反应后
练一练
• 下列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分子总数一定等
于生成物的分子总数 • B.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间的重新组合 • C.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一定等于反应
后生成的各物质的总质量 • D.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
体积一定不变
练一练
• 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 )
5.1.2_质量守恒定律第二课时

点燃
2P2O5
生成
2013-3-8
反应物
生成物
点燃
4P+5O2
2P2O5
• 思考: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现出哪些信息? • 物质(分子)的变化
2013-3-8
4P+5O2
反应条件 点燃
2P2O5
• 思考: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现出哪些信息? • 物质(分子)的变化 • 反应的条件
2013-3-8
4P+5O2
碳和水,试推断蜡烛中一定含有 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元素。 碳氢 氧
2013-3-8
联系生活
有人说他能点石(主要成分CaCO3)成金(Au), 他的说法是否有科学道理?
2013-3-8
成语“点石成金”,本意为古代术士的一种法术, 即能使石头变成黄金;现比喻能化腐朽为神奇。石 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
2013-3-8
(4×31):[5×(16×2)]:[2×(31×2+16×5)] 物质的质量比:
=31:40:71
4P+5O2
点燃
2P2O5
• 思考: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现出哪些信息? • 物质(分子)的变化 • 反应的条件 • 元素(原子)的种类:化学变化前后不变 • 原子的个数:化学变化前后不变 • 同种元素的质量:化学变化前后不变 • 物质的总质量:化学变化前后不变 • 化学变化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固定 2013-3-8
• • • •
磷元素 点燃 氧元素
2P2O5
思考: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现出哪些信息? 物质(分子)的变化 反应的条件 元素(原子)的种类:化学变化前后不变
2013-3-8
4P+5O2
• • • • •
质量守恒定律

上述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怎样?
镁 + 氧气
Mg + O2
点燃
氧化镁
点燃 MgO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课时2 (课时2)
一、化学方程式
1、定 义
用元素符号和分子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书写原则
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二、化学方程式的涵义(见课本94页)
1、表示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2、表示了参加反应的物质种类以及各物质之间 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个数比 3、表示 了该化学反应进行的条件
课堂练习: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氧化铜与氢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 生成铜和水 2、金属镁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 应生成氧化镁和铜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钢铁生 锈后,铁锈的质量比铁的重? 4、思考:2H2+O2==2H2O所提供的信息 、思考:2H
点燃
1、KClO3 2、P2+O5 3、CuO+C 4、C +O2
二、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4 P + 5 O2 124 160 2 P2O5
点燃
284
1、表示磷和氧气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五氧化二磷 2、表示反应物中磷原子、氧分子和生成物中 五氧化二磷分子的个数比为4∶5∶2。 五氧化二磷分子的个数比为4∶5∶2。 3、表示124份质量的磷与160份质量的氧气反应 、表示124份质量的磷与160份质量的氧气反应 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质量比为31∶40∶71 质量比为31∶40∶71 4、反应条件为加热
探究2 探究2 :
Fe + CuSO4
Cu + FeSO4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针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指导,强调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500字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涵盖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应用和化学计量法。
三、课堂活动
1.小组讨论:结合教材,讨论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2.强调质量守恒定律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
3.在学生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关注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4.对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评价,指出错误和不足之处,帮助他们找到提高的方向。
(五)总结归纳,500字
1.在课堂尾声,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应用和化学计量法。
2.强调质量守恒定律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3.详细解释化学计量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运用化学计量法进行简单的化学反应计算。
4.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化学反应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如何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2.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要关注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分析影响质量变化的因素。
d.课堂讨论Leabharlann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案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1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
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 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 化学反应 总和, 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 和。这个规律就是质量守恒定律。 这个规律就是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1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水的电解: 水的电解
H2O→H2+O2
课题1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探究
实验三 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 定 Na2CO3+HCl→NaCl+H2O+CO2 实验四 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石蜡+O 石蜡+O2→CO2+H2O
课题1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能力拓展
下列现象可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下列现象可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10g水受热变成10g水蒸气 A.10g水受热变成10g水蒸气 水受热变成10g B.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 B.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 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 纸的质量小 C.20克食盐溶于100克水中得到120克食盐溶 C.20克食盐溶于100克水中得到120克食盐溶 克食盐溶于100克水中得到120 液 D.蜡烛受热熔化, D.蜡烛受热熔化,冷却后质量不变 蜡烛受热熔化 )
课题1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பைடு நூலகம்
质量守恒的原因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 种类 有改变。 有改变。
课题1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五个不变
微观:原子种类、原子数目、 微观: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 宏观:元素种类、 宏观:元素种类、物质总质量 两个一定变 微观: 微观:分子种类 宏观: 宏观:物质种类 一个可能变: 一个可能变: 分子数目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三学生2、学科:化学3、教学课时: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教学课题】《质量守恒定律》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课题1的内容。
【教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作为初中化学课程的第一定律,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也是初中化学学习的核心知识和学习基石。
该定律的探究实验是中学化学学科的第一个定量分析的实验,它揭示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本节内容承前启后,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的过渡,教师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后面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作好理论准备。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如何将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换呢?掌握定量实验分析法是关键,质量守恒定律也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基础。
以往有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进行有关计算,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内容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乃至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改变。
③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②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②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使学生感受化学规律美。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较深的认识,初步建立了微粒观;对化学反应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知道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理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已经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是不发生变化的,但是没有把它与物质的质量守恒联系起来。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2

注:以一定的质量比反应并在此基础上遵循质量
守恒定律。
CO2
2、提供的信息: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本质) (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质量)
(3)表示各物质的微观粒子的个数比 (微观)
C + O2
12 3 : : 32 8
点燃
: :
CO2
44 11
此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
1. 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2. 每12份质量的碳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 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3. 每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分子作用生成一个二氧 化碳分子。
“和”
“反应条件”
点燃
碳 + 氧气
反应物
二氧化碳
生成物
“生成”
符号表达式:
C
+ O2
点燃
CO2
二、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点燃Cຫໍສະໝຸດ + O2CO2
【例题1】加热分解6.3g高锰酸钾, 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解:高加热分解6.3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点燃
C
+ O2
,
拓展训练 2H2 + O2
2x2
: 点燃 :
2H2O
2 x 18
32
4
:
32
:
36
讨论与交流:
S + O2
点燃
SO2
Cu + H2O
CuO + H2 2H2O 通电
△
2H2 ↑ +O2↑
讨论 :
(1)3g碳与9g氧气完全反应生成12g二氧化碳( (2)4g碳与8g氧气完全反应生成12g二氧化碳(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电解NaCl 的水溶液, 不可能得到的生成物是(A ) A.KNO3 B.Cl2 C.H2 D.NaOH 3.某纯净物M稍加热就分解为NH3、H2O、 CO2,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C ) A.M由4种元素组成 B.M是化合物 C.M中含有水 D.M不稳定
4
D
5 .在A+B=C+D的反应中,7gA和10gB恰好完 全反应生成8gD,那么同时生成C的质量是 [ C] A.7g B.8g C.9g D.10g
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的固体
天平不平衡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10分钟):
镁在空气中燃烧后得到的固体质量比燃烧前镁
的质量大?还是小?还是相等?是否违背质量 守恒定律? 答: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
会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和空气中的氧气的质量之和, 所以生成的固体质量要大于反应前镁的质量。故并 不违背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3分钟):
实验名称 实验现象 反应前后天 平是否平衡 结论
质量守恒定律 盐酸和碳酸钠 反应(流 畅).f4v
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
自学检测1(实验3)(3分钟):
实验名称 实验现象 反应前后天 平是否平衡 结论 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
产生大量气泡,粉末逐渐减少
天平不平衡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3分钟):
讨论3:在实验3中,反应后天平为什么不平
衡?如何证明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前后物质 的总质量相等呢?
在开放容器中:
盐酸 + 碳酸钠 → 氯化钠 + 水 +二氧化碳 M1
HCl Na2CO3
>
NaCl
M2
H2O
气体逸出
CO2
在密闭容器中:
盐酸 + 碳酸钠 → 氯化钠 + 水 +二氧化碳
答: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不变。石灰石 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是由钙元素、 碳元素、氧元素组成的。黄金是由金元 素组成的,因此石灰石不可能变成黄金。
2、解释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细铁丝在 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 的质量大。 反应物中有氧气参加,所以生成的四氧 化三铁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铁和氧气的 质量总和。
凡是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 的化学反应,必须在密闭容器 中进行,防止反应系统内物质 与环境物质之间的物质交换, 否则反应后剩余物质质量会增 大或减小。 但这并不是违反质量 守恒定律,反而是体 现了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例:成语“点石成金”,本意为古代术士的一种 法术,即能使石头变成黄金;现比喻能化腐朽为神奇。 有人说他能把石灰石变成黄金,请你用化学知识说明 石灰石不能变成黄金的道理。(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 碳酸钙)
选做题
6.在反应A+B=C的反应中,参加反应的A与B的 质量比为4:3,若反应中A消耗0.8g,则生成C 的质量为(C ) C A.1g B.1.2g C.1.4g D.1.6g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 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因此这 个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你认可这 种说法吗?为什么? 反应生成了氧气,逸散到空气中,所以 反应物总质量等于剩余固体的质量和生 成的氧气质量之和。
3. 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题
某有机物4.6克充分燃烧后生成 8.8克二氧化 碳 和5.4克水 。以下关于有机物组成元素推 断正确的是( )
当堂训练
(15分钟)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D ) A.煤燃烧后生成煤渣的质量一定等于煤的质量 B.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后,生成物比铁的质 量减少了 C.氢气和氧气混合物的质量一定等于其反应后 生成水的质量 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 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第2课时
9年级 化学组 议课时间:10.22 主备人:翟一鸣 授课时间:10.25
学习目标(1分钟)
1 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 2 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
自学指导1
1
( 1分钟 )
自学内容:
P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4实验5—1
2
自学方法:
结合思考题看课本
3
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细心思考,回答思考题
C
A.只含碳元素 B.只含碳元素和氢元素 C.一定含碳、氢和氧元素 D.一定含有碳元素和和氢元素,可能含 有氧元素
变式训练
(3分钟)
1.6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 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关于该物 质组成的推断正确的是( A ) A.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 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无法确定
M1 = M2
自学指导2
1
( 1分钟 )
自学内容:
P94—95页实验5—2
2
自学方法:
结合思考题看视频
3
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细心观察,回答思考题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3分钟):
实验名称 镁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
反应前后天 平是否平衡
结论
自学检测2(实验4)(3分钟):
实验名称 实验现象 反应前后天 平是否平衡 结论 镁在空气中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