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2、教学难点(1)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2)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从而得出结论。
2、讲授法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采用讲授法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和一些化学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反应的图片或视频,如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红磷燃烧等,引导学生思考: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质量守恒定律。
2、实验探究(1)实验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在锥形瓶中放入一小堆红磷,在锥形瓶口的橡胶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并使玻璃管下端能与红磷接触。
将锥形瓶和玻璃管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然后,点燃红磷,迅速伸入瓶中并塞紧瓶塞,观察实验现象。
待装置冷却后,重新放在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气球先膨胀后缩小。
冷却后,天平保持平衡。
实验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红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2)实验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在托盘天平的左右两盘各放一个烧杯,在左盘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在右盘的烧杯中放入一根铁钉,用砝码平衡。
中学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中学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案【教案】学科:化学年级:中学课题:质量守恒定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 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方法;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际应用;2. 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实验室设备及材料:称量瓶、试管、氢氧化钠固体、硫酸铜、干燥剂。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导入,引发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思考。
例如: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质量无法消失或增加的情况?请举例说明。
第二步: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简明扼要地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方法等。
第三步:实验演示(2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步骤:1. 在两个称量瓶中分别称取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和硫酸铜。
2. 将两种物质分别与一种干燥剂一同加热,保持一段时间。
3. 对两个称量瓶进行称量,记录实验前后的质量变化。
第四步:实验讨论(15分钟)学生观察实验结果,结合实际数据进行讨论,回答一些问题,如:1. 实验结果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2. 实验中涉及到哪些物质的化学反应?第五步:知识总结(10分钟)教师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简要总结,强调实验验证的重要性,并与化学方程式进行关联。
第六步:拓展应用(25分钟)教师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思考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际意义。
例如: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没有变化?为什么制药公司要进行质量控制?第七步:课堂练习(15分钟)教师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并进行批改。
第八步: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案例应用,加深了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记忆。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优秀5篇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优秀5篇质量守恒定律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习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
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
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动态。
一方面经过第四单元的学习,学生初步形成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认识物质的基本思路,并且对化学用语有大致的了解,这些是进行化学思维分析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中需要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期的抽象思维相对集中的学习过程,有必要通过能够让学生参与的实验来调动和发展学习兴趣,从而在新的认知框架上形成学习化学的方法和发展态势。
【设计思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无一例外的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当面对这一统辖所有化学变化的定律时,难道我们对此不感到惊奇吗?如果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产生如上一些体验,那是我们所盼望的。
我们渴望本课题的教学能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发展到树立观念,产生体验的水平。
如何才能产生体验?一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生产“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
二是通过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
重温历史,让同学们回到了2百多年前,与拉瓦锡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拉瓦锡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一个在新观念支配下经过大量一丝不苟的定量实验的探究过程。
三是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
当多数同学从“化学反应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观点时,通过蜡烛燃烧实验,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
最新-初中化学教案:质量守恒定律(优秀13篇)

初中化学教案:质量守恒定律(优秀1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质量守恒定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识记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教学方法:实验引导法(设问——实验——归纳——总结——练习)教学用具:中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及多功能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请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1.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2.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文字表达式;3. 表现氢气的还原性的文字表达式。
实物投影:学生写出的三个文字表达式。
思考:从三个文字表达式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定性说明化学反应)引入:10g氯酸钾分解后可生成多少g氧气?若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学习了本章的内容,这样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投影:第四章化学方程式讲述:为了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投影:演示白磷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反应前后系统质量的变化实验操作:称量反应前系统的质量;点燃白磷;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实物投影:天平指针在反应前后保持一致。
投影:实验分析:磷(P)+氧气(O2)点燃五氧化二磷(P2O5)讲述:由于锥形瓶及仪器质量不变,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投影:M(P)+M(O2)=M(P2O5)学生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投影:实验步骤:1.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分别装入烧杯和小试管中;2、称量反应前系统的总质量;3、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4、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并比较质量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投影:实验分析: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铜(Cu(OH)2)+硫酸钠(Na2SO4)蓝色溶液无色透明溶液蓝色沉淀无色透明溶液学生思考:从上述实验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M(CuSO4)+M(NaOH)=M(Cu(OH)2)+(Na2SO4)二、讲授新课:思考:由以上两个实验可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投影:第一节nbsp;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人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教案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人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内容。
2.知道常见物质的质量的计算方法。
3.能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内容。
2.常见物质的质量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
1. 教学内容
1.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内容。
2.常见物质的质量计算方法。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由教师现场讲授并与学生讨论。
2.实验法:通过实验帮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
3.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通过一个小实验引入质量守恒定律,并请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
(2)讲授质量守恒定律
1.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含义。
2.通过例题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3)使用质量计算方法
1.教师讲解常用的物质质量计算方法。
2.通过简单的例题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4)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1.教师提供几个质量守恒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讨论。
2.学生自主解决相应的问题。
(5)归纳总结
教师对质量守恒定律、常用物质的质量计算方法和应用等进行总结和归纳。
4. 教学措施
1.老师提供小实验器材和物品。
2.老师预先准备相关知识和教学材料。
五、教学评价
1.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对概念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2.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结束时给出小测验。
第五单元 质量守恒定律 集体备课教案

教师集体备课教案水洛中学教师集体备课教案年级九年级科目化学主备人李瑞妮备课组长签字包学科领导签字课题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课时第二课时备课日期学习目标1.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2.能应用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重点】: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学习难点】:能应用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教学方法】:交流、合作。
教学流程一、自主学习——预习与交流右图表示电解水的微观过程(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分子 _______ ______ 新物质所以说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的原子的种类______、原子的数目_____、原子的质量_______〖拓展〗质量守恒中变现出的“不变”、“改变”、“可能改变”不变原子种类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原子个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子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种类可能分子数目元素化合价二、课堂导学——合作与探究教学点1:化学方程式1、概念:用_________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
二次备课分解重新组合聚合22COOC点燃====+“___”“反应条件”“______”___________生成物的二氧化硫D .32g 的硫与32g 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64g 的二氧化硫 3、从化学方程式522254O P O P 点燃====+中总结的信息有:① 参加反应的物质是磷和氧气 ② 反应条件为点燃 ③ 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不变 ④ 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4、右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元素的原子,能用该图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 .HCl Cl H 222点燃====+ B .↑+↑====22222O H O H 通电C .2222CO O CO 点燃====+D .O H O H 22222点燃====+5、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模拟图,请根据图示判断参加反应的和与反应后生成的个数比是( )A 、5:1:2B 、2:1:2C 、1:1:1D 、2:3:1水洛中学教师集体备课教案水洛中学教师集体备课教案高温小公倍数,进而确定化学方程式左、右两的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使化学方程式配平。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单元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为化学课程中的核心章节,其教材设计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精髓。
教材通过多个实验案例,如红磷燃烧、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等,直观展示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不变性,帮助学生构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框架。
同时,教材注重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的实质,即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的守恒,这一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分析能力。
此外,教材还强调了实验探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设计思路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变化、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等。
然而,对于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实验演示、动画模拟等手段,直观展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守恒的概念。
同时,还需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方法,深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和应用。
此外,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需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培养。
针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可采取以下策略:实验驱动: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质量守恒定律的魅力。
微观解析: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实质。
问题导向: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互动合作: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共享智慧,提升学习效率。
评价反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不足、改进方法。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其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增减,质量也没有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2篇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2篇《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四、教学用具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五、教学流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四、教学用具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五、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视频】《元芳的蜡烛》【提问】蜡烛燃烧、铁剑生锈都是化学变化,那究竟化学变化后物质的质量会如何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讨论并回答从视频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探究的问题做铺垫。
二、探究一红磷燃烧【提问】首先我们对红磷燃烧,铁定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两个化学反应进行探究。
【展示】我们知道,进行探究都需要用到的仪器是天平。
【提问】我们先探究红磷燃烧,用的是这套装置。
可以看到,锥形瓶底部有细砂,套有玻璃管和气球。
这三者有什么作用【展示】细砂、玻璃管、气球的作用。
思考,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细沙作用,但不知道玻璃管有何作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实验】1、先称取反应前的物质质量,为__g,记录在书本表格上(投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磷质量+氧气质量(参加)=五氧化二磷质量
方案二:
1.往锥形瓶中倒入约5ml的氢氧化钠溶液。
2.在井穴板的1号孔穴中加约5ml硫酸铜 溶液,然后用注射器吸取氢氧化铜溶 液,将注射器放在锥形瓶中,将锥形 瓶放在电子天平上称量,记录数据。
硫酸铜溶液
3.取下锥形瓶,将注射器中的硫酸铜溶 液注入到锥形瓶中。当无实验现象时,氢氧化钠溶液
学生活动二:小组探究,解决问题
以电解水反应为例,从分子原 子的角度解释:为什么化学反应 前后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H2O
分解
重新组合
分 子 分解
原
新
子 重新组合 分
子
3.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宏观
微观
元素种类 六 元素质量 不 物质的总质量 变
原子种类 原子数目 原子质量
物质的种类 改变 分子的种类
答案:12g
4.已知A+2B==== C+D中,将A、B两种 质 量各10g混合加热,生成4g C和8g D, 若A完全反5应:,1则参加反应A与B的质 量比为________。
5.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 水,该物质中一定含有___氢_元__素__和__碳_元__素___ 元素 ,可能含有___氧__元__素___元素。
自觉应用阶段 理论定律阶段
爱因斯坦 20世纪初,质能方 程的提出,从理论 上证明了质量守恒 的正确性 。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
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 的质量总和。
学生活动一:小组探究,解决问题
根据课堂练习一, 找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关键词。
2课.质堂量练守习恒一定:律中的关键词
小结结
内容
质
量
守
原因
恒
定
律
应用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 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 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原子种类没有改变 原子数目没有增减 原子质量没有变化
解释一些实验事实 进行有关计算 推测一些物质的组成
课外作业: 1. 课本 P98 第3、4题 2.预习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
参加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再次称量,记录数据。
4.对比两次记录的数据。
方案二:
【实验现象】 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电子天平示数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的科学史实
伊壁鸩鲁 公元前约300年, 承认原子学说, 认为原子有重量。
朴素的唯物思想阶段 经验定律阶段
拉瓦锡 1777年用精确的 定量实验验证质 量守恒。
波义耳 17世纪下半叶在 化学实验中应用 质量守恒。
4.对比两次记录的数据。
方案三 【实验现象】
固体消失,产生大量气泡。 反应后电子天平示数变小。
学生活动三:小组探究,解决问题
为什么两个实验装置相同,结果不 同?如何改进装置?
结论: 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
应 , 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 才能验 证质量守恒定律。
哪套装置更合理?
稀盐酸
稀盐酸
活动探究一
方案一 : 1.切黄豆粒大小的白磷,用滤纸吸干表面 防止炸裂锥形瓶瓶底。 的水;放在一个密闭的底部放有少量细沙 的锥形瓶中,塞上带有玻璃管和气球的橡 2.皮取塞下用锥电形子瓶天,平酒称精量灯,加记热录玻实璃验管数,据迅。速缓化冲二玻璃压磷管强扩,散防空止气五中气氧。球
白磷
将玻璃管伸入锥形瓶中,点燃白磷引。燃等。冷 却后,再次称量,记录实验数据。
物明理:变此化变不化能符用合质质量量守守恒恒定定律律解。释(!错 ) ⑷⑷守镁恒条的燃是烧质时量,“生总成和物”质,量意比味镁着条把质各量种大状,态
的不反符应合物质和量生守成恒物定都律计。算(在错内。)如沉淀、 肉眼看不见的气体等。
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关键词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石头的组成元 素中没有金元素,所以石头不能变 成黄金。
2. 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根 (据1质)量生守活恒中定我律们,发参现加蜡反烛应 的会蜡越烛烧质越量短和,氧质气量质变量少等了于, 反质是应量否生,遵成由守的于质二二量氧氧守化化恒碳 碳定和 和律水 水吗的 扩? 散为到什空么气?中,所以蜡烛越烧 越短。
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江苏省启东市百杏中学 朱丽娜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 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 量总和是否发生改变呢?
猜想一:可能不改变。 猜想二:可能改变。 猜想三:有的化学反应改变,
有的化学反应不改变。
在设计实验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哪 些问题?
1.选容易发生的化学反应。 2.确定测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的方法。 3.实验中要用到的仪器。 4. ……
⑴1.质判量断守下恒列定说律法揭是示否的正是确质?量守恒而不是密 ⑴度5、ml体氢积气等和其5m他l氧方气面发的生守反恒应。,生成的水
为10ml。( 错 ) ⑵⑵“3g参白加磷”在,5意0g味空着气没中有燃参烧加,反生应成(5剩3g余的)
的五物氧质化的二质磷量。不(能错算)在内。 ⑶⑶只水有冷“却化结学成变冰化,”总才质遵量守没质有量改守变恒,定由律此,说
答(2:)遵通守过质准量确守测恒量定,律发。现根 据铁铁质、生量水锈守和后恒氧质定气量律的变参 质大加 量了反 等。应 于是的 生 成否的遵铁守锈质的量质守量恒,定所律以吗铁?的 质为量什增么加?。
3.现有一反应A+B→C,有10g A和5g B 反应,反应结束后还剩余3g A,B无剩 余,则生成C的质量为多少克?
澄清石灰水
碳酸钙
A
碳酸钙
碳酸钙
B
C
4.应用:学了该定律,对我们 有什么用?
(1) 解释一些实验事实 (2) 进行有关的计算
(3) 推测一些物质的组成
课堂练习二:
1.成语去“点伪石存成真金、”,相本信意科为古学代术士的一种
法术,即能使石头变成黄金;现比喻能化腐朽 为神奇。有人说他能把石头(主要成分CaCO3) 变成黄金(Au),请你用化学知识说明石头能 不能变成黄金。
分子的数目可能变 元素的化合价可能变
活动探究三
方案三 :
1.用药匙取一药匙碳酸钙粉末,装入锥 形瓶中。
2.在井穴板中的2号孔穴中加入约5ml稀 盐酸,用注射器吸取稀盐酸,把注射 器放在锥形瓶中,将锥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放在电子 天平上称量,记录数据。
稀盐酸 碳酸钙
3.取下锥形瓶并将注射器中的稀盐酸注 入锥形瓶中,当无实验现象时。再次称 量,记录数据。
化学变化
含
义
适用
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
实 质
解释化学现象和相关计算
反应前后原子总类、数目、质量不变
稀盐酸 稀 盐 酸
稀盐酸
碳酸钙 碳酸钙
碳酸钙
稀盐酸 碳酸钙
碳酸钙
稀盐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 种类、数目没有增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分析推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对比两次记录的数据。
方案一:
【实验现象】 白磷燃烧,生成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 气球先变大后变小。 电子天平示数不变。
方案一的对比思考:
反应前物质(或物体) 锥形瓶 细沙 橡皮塞 玻璃管 气球 白磷 氧气 氮 气 (空气) 稀有气体等
反应后物质(或物体) 锥形瓶 细沙 橡皮塞 玻璃管 气球 五氧化二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