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起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起源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和思想学说,在19世纪中叶迅速崛起,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起源是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动力。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起源,并分析其对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
一、封建社会及其困境: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之一19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
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结构呈现出严重的不平等和剥削现象,农民和工人阶级长期受到压迫和剥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封建制度无法满足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经济增长乏力,社会发展陷入停滞。
二、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之二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机器生产的引入、工业资本的积累、商品交换的扩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资本主义的兴起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更加恶劣。
三、无产阶级的崛起与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在这个背景下,无产阶级开始组织起来,要求改变自己的命运。
工人运动的兴起,使得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流行。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家,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他们从哲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的角度,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体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著《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篇章,他们在宣言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只有通过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推翻,才能够建立一个无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和起源,不仅与封建社会的困境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密切相关,也与无产阶级的崛起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密不可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和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矛盾,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和途径。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学说,更是一种改造社会、解放人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总称,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批判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本文将首先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然后重点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和无产阶级运动的蓬勃发展之中。
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下,工人阶级遭受剥削和压迫,社会矛盾激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和实践路线。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它是对客观世界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变革的规律。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以经济基础为基础,上层建筑服从于经济基础的变化。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历史社会形态的起源和演变,并强调社会变迁中人民群众起决定性作用。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4. 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之一是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理论指出,商品的价值源于其中包含的劳动,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5.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现实社会的科学分析,也是对社会主义未来的设想。
马克思

马克思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1848年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时代背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开展。
产生条件: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3、19世纪三大自然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图景,为新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为新哲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二、哲学是什么?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此作出了明确表述。
它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指导人们掌握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什么是物质?那就是客观存在,并能够被观测,以及都具有质量和能量。
五、物质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指物质运动的具体样式。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同物质不可分的运动,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①:机械运动②:物理运动③:化学运动④:生物运动⑤:社会运动六、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事物联系和发展普遍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意义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总结和指导原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
马克思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如此影响深远,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马克思、恩格斯等早期创始人的精深思考和理论创新。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理论构成、意义价值等多个角度展开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上半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促使了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形成。
然而,工业革命对普通工人的生活状况却没有带来明显的改善,工人阶级面临着巨大的奋斗和痛苦。
在这个背景下,无数革命者和思想家努力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工人阶级的解放之途。
正是在这个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等人以卓越的才华和智慧,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思想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成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论。
1. 辩证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任何现象都有其背后的内在矛盾与统一。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引起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都是在经济基础上建立的。
3. 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认为,资本家不仅要支付给工人劳动所得的报酬,还要占有剩余价值,这是剥削的本质。
4. 阶级斗争论:阶级斗争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马克思认为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三、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价值1. 认识世界的正确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极富解释性的思想体系,可以用以系统地解决所有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想工具。
它不仅能够全面深刻地认识世界的发展和变化,而且还能够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方向。
2. 为人类社会进步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目标,它教育人们用最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来规范和改进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解放生产力、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理论体系。
它的基本原理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这种背景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并探究这些背景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传播产生的影响。
一、历史文化背景1.1 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背景之一。
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英国,随着蒸汽机的问世和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工业化生产迅猛发展。
工人阶级在新产业关系下受到剥削和压迫,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这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和阶级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1.2 科学和哲学思想的发展启蒙思想和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撑。
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倡导人们用理性思维来领悟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受到了启蒙思想和自然科学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将社会变革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
1.3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和发展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判。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和剥削关系成为社会基础,无产阶级遭受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日益激化,必然走向灭亡。
二、社会背景2.1 工人运动的兴起工人阶级作为新兴阶级,对于他们的利益保护和权益争取产生了强烈的需求。
工人运动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群众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论得到了工人运动的支持和传播,成为无产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
2.2 哲学界的发展与争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受到了当时哲学界的关注和争论。
浪漫主义、唯心主义等思潮在19世纪盛行,而马克思主义则提出了一种唯物主义的哲学观。
与传统哲学观念的斗争和剖析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发展。
2.3 社会科学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受到了社会科学的兴起和发展的影响。
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涌现,为马克思主义的扩展提供了学术背景和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摘要】19世纪工业革命的背景下,社会矛盾加剧,马克思主义从这个时代背景中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斗争。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并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产生深远影响,提出了解放无产阶级的思想和路线,指引无产阶级实现阶级解放。
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不可忽视,无产阶级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为社会主义的崛起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诞生背景、无产阶级革命、19世纪工业革命、社会矛盾、理论来源、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影响、作用、社会主义革命、引领、推动作用、不可忽视、核心观点。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9世纪是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不断加剧。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源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无产阶级解放的追求。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本质,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和策略。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不仅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更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构想。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它为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提供了理论支撑,为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体现在革命的对象是无产阶级这个最广大的社会阶级,他们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被压迫者和剥削者。
无产阶级革命的实现将打破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无产阶级的解放意味着整个人类的解放,革命的胜利将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导论2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案例1: 1860年英国政府的《工厂调查》
“一些工厂主雇佣12-14岁的儿童,迫使他们从星期五早晨6点一 直劳动到星期六下午4点,除了吃饭和半夜一小时睡眠外,不让 有任何休息,这些孩子在成为再生毛料洞的小屋里一连劳动30小 时,洞里弥漫着灰尘和毛屑,连成年工人都要经常用手帕捂着嘴 来保护自己的肺。工厂主声称让他们睡4个小时,但偏执的孩子 偏偏不肯” “陶工作为一个阶级,不分男女,代表着身体上和道德上退化的 人口,他们一般都是身材矮小,发育不良,而且胸部往往是畸型 的。他们未老先衰,寿命短促,迟钝而又贫血;他们常患消化不 良症、肝脏病、肾脏病和风湿症,表明体质极为虚弱。但他们最 常患的是胸腔病: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和哮喘病。有一种哮 喘病是陶工特有的,通称陶工哮喘病或陶工肺结核。还有侵及腺、 骨骼和身体其他部分的瘰疬病,患这种病的陶工占三分之二以上。 ”
马克思是谁?
Karl Heinrich Marx
(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
马克思理论的思想背景
格奥尔格·威廉·弗 路德维希·安德 里德里希·黑格尔 列斯·费尔巴哈
(1770年8月27日-1831 年11月14日)
大卫·李嘉图
(1804年7月28日-18 (1772.04.18-1823.09. 19世纪之后,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开始发 生冲突。技术理性由解放人、确证人的本质的力量转变为 束缚人和统治人的异化的力量。两次大战更加加剧了这一 冲突对立。现代人所经历的这一文化历史困境,成为现象 学、存在主义等众多哲学流派关注的对象,也成为西方马 克思主义的批判对象。在这种文化背景中,更多西方马克 思主义的派别超越了阶级分析和政治革命的视野,从文化 层面切入了现代人的生存危机。 ——衣俊卿 它们主要包括: 以卢卡奇、葛兰西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 以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克 思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思想体系之一,它的历史背景和实践价值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探析其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和深刻意义。
一、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创立于19世纪,这个时期的欧洲正处于工业革命的巨变之中。
英国先发制人,率先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
工厂生产的兴起,带来了大量的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崛起为社会的一个重要力量,这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历史条件。
马克思本人是德国的一名哲学家,但是他长期生活于英国,体验了英国工业革命的伟大变革,这也使得他对社会问题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他的思想理论就是在工人阶级的民主革命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将世界分为两个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代表的是剥削者和压迫者,无产阶级则是被剥削和压迫的阶级。
资本主义体制下的社会就是剥削和压迫的代表。
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通过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革命,推翻资本主义体制,实现无产阶级的阶级解放,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这种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的需求,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系统成为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主要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
二、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在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推进社会进步。
它的实践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社会变革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为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础。
通过批判现有的制度和文化,提出了建立以无产阶级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思路。
在苏联、中国等国家,马克思主义为改变社会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虽然在实践中也经历了一些误区和挫折,但是总的来说,在为人类解决社会问题和寻求新发展道路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独特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指导。
2. 为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提供基础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公平和公正,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每个人都应该享受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这在今天的中国,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崇,也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宪章运动
英国是第一个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和进行工业革 命的国家。19世纪时被称为“世界工厂”。多 少年来在这个以实行“议会民主”而闻名的国 家里,只有缴纳高额所得税的人才有选举权, 广大工人被排斥在议会大门之外。 1842年5月2日,伦敦街头人山人海。浩浩荡荡 的工人队伍来到国会下院,宪章派全国协会的 负责人向下院递交了全国宪章派第二次请愿书。 请愿书上写道:“尊敬的贵院就它现在的组成来 说,既不是由人民选出来的,也不是由人民作 主的。它只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而对多数人 的贫困、苦难和愿望置之不理。” 请愿人员认为,在人民没有获得政权之前,消 灭某一种垄断并不能使劳动者从贫困的状况中 解脱出来,而在人民获得政权以后,所有的垄 断和所有的压迫形式都应该停止。请愿人员所 说的“垄断”,指的是当时对选举权和纸币的 垄断,对机器和土地的垄断,对报刊和宗教特 权的垄断……。 这份有300万人(约占英国成年男子的一半) 签名的请愿书再次要求把《人民宪章》定为法 律。
西里西亚起义
1844年 6月普鲁士王国所属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当时西里西亚有发达的 纺织业。这个地区从事棉麻纺织的工人和家庭手工业者受到工场主、包买商以 及地主的残酷剥削。在40年代,由于资本家把英国机器纺织品冲击带来的损 失转嫁给工人,加剧了他们的贫困。1844年6月4日,以争取提高工资被拒绝为 导火线,在欧根山麓两个纺织村镇彼特斯瓦尔道和朗根比劳爆发纺织工人自发 的起义。起义队伍扩大到3000人,集中打击工人最痛恨的工厂主。起义者以 简陋武器迎战前来镇压的包括骑兵和炮兵的政府军。坚持到6月6日,起义被 镇压。它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西里西亚主要城市布勒斯劳的手工业者和学 徒,柏林、亚琛的纺织工人,马格伏堡的糖厂工人等等,先后举行罢工以及局 部起义,响应西里西亚织工的斗争。这次织工起义事件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独 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下面是一个严寒的冬天,衣着单薄的美国采煤工人的女 儿和她母亲的一段对话 女儿:妈妈,这么冷的天,为什么我们家不生火取暖? 母亲:因为没有煤炭。 女儿:为什么没有煤炭呢? 母亲:没有钱买。
女儿:为什么没有钱呢?母亲:你爸爸失业了。女儿:那为什么失业呢?
母亲:煤炭太多了,卖不去。
里昂工人起义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反对资本主义剥 削压迫的两次武装起义。里昂是法国丝织业中心, 在工场主和包买商残酷剥削下,丝织工人和手工业 者生活极为困苦。1831年初里昂工人掀起一场以 要求提高工价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工人多次举行集 会、请愿、游行。10月间,与包买商谈判达成最 低工价协议。但随之在七月王朝商业大臣的支持下, 包买商撕毁协议。1831年11月21日工人举行抗议 示威,与军警发生冲突,转为自发的武装起义。起 义者提出“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 经过 3天战斗,工人一度占领里昂城。起义很快被 七月王朝政府调来的军队所镇压。 1834年4月9日里昂再度爆发丝织工人起义。起义 的直接原因是政府逮捕和审判罢工领袖,发布禁止 工人结社集会的法令。这次起义具有更鲜明的政治 性质,不仅提出经济要求,还提出废除君主制度, 建立共和政体的口号。起义者在旗帜上写着:“我 们为之斗争的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工人组织互 助社和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组织人权社、进步社 的成员组成总委员会领导这次斗争。起义群众同政 府军在里昂郊区和市内进行 6天激战,终因力量悬 殊被政府军镇压。
马克思产生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四十年代的欧洲。1640年英国资产阶 级革命和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正式宣告了资产阶级政治 统治的建立,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障碍。17世纪和18 世纪,欧洲发生的第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 了坚实的经济物质基础。 工业革命是从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代替 了以手工业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的革命,既是一场技术革命又是 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这一历史性变革不仅创造了资产阶级和无产 阶级两大对立阵营,还带来了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后果,即资本主义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方式之间的矛 盾。 随着矛盾日益激化的结果就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为了探 求经济危机的根源,解释资本主义本质,解救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 于水深火热之中,找到克服经济危机的措施和方法,就成了时代的 要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 在产业革命中, 随着机器的大规模使用,工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社会的两极分 化越来越严重,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也越来越激烈。 到了19世纪 30,40年代,出现了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工人起义。三大工人起义标 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三大 工人起义的失败又表明,无产阶级要达到自身解放的目的,必须有 革命的科学理论的指导。近代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和无产阶级独立 政治运动的开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政治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是机器大工业。
近代的大航海时代,开辟了全球市场,为资本主 义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 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 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 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 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共产党宣言》
1.
2.
3.
第一阶段: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被工场手工业代 替。 第二阶段: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 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 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 第三阶段: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 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 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 工业的扩展。
第一次科技革命 棉纺织: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 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 ) 交通运输:富尔顿-轮船(美、1807年);史 蒂芬孙-蒸汽机车(英、1814年) 1、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以英国为主体; 2、以轻工业为主导; 3、 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 4、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
马克思主义诞生
你知道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是什么吗?
1、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1847年底, 马克思、恩格斯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 盟代表大会,并接受大会委托起草同盟纲领。他 们起草的纲领就是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谢谢观赏
三大工人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意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显示出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 在三大工人运动中,无产阶级提出了自己独立的政治经 济要求,冲击着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 的斗争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 虽都遭到镇压,但它有深刻的教训:没有革命理论的指 导,无产阶级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因此,创立建 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就成为时代迫切的需要
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方式 之间的矛盾
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 ①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下,生产资料转变为社会化的生产资料,集中在资本家手中。广大小生 产者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纷纷破产,沦为无产者。这些无产者除了出卖 劳动力受资本家剥削以外,没有其他生路。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矛盾贯串于资本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② 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社会化的生 产要求整个社会生产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 只能在个别企业内部进行有计划的生产,而整个社会的生产却处于无组织、 无政府状态。③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盲目扩大趋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 求相对缩小的矛盾。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大工业的生产能力得到迅 速扩张,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却造成了一支庞大的产业后备军。在资产阶 级财富积累的同时,无产阶级的贫困也在积累(见无产阶级贫困化)。市场 的扩大赶不上生产的增长。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可避免地爆发 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