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
举例说明框架理论

举例说明框架理论框架与新闻框架“框架”(frame)作为考察人的认知与传播行为的学术概念,最早见于人类学家G. 贝特森于1955 年发表的论文《一项关于玩耍和幻想的理论》中。
框架指的是就如何理解彼此符号,传受双方相互约定的诠释规则。
例如,点头意味着“赞同”、摇头意味着“反对”,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对这两个动作符号的诠释规则。
对新闻框架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的,是社会学家E. 戈夫曼1974 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
在这部著作中,戈夫曼明确为框架做出了这样一个定义:“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了“媒介框架”(media frame)和“新闻框架”(news frame)两个学术概念。
媒介框架即媒介机构信息化处理的组织框架,它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研究。
这个概念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过程的研究,则称为新闻框架。
新闻框架的要点第一,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如新闻价值规律)的制约。
这些原则,规定着一家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态度和本质判断。
第二,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定性的关键词或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像符号等)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
例如,围绕美国进攻伊拉克的战争的报道中,如果一家媒体在报道中较多使用“反恐”、“反独裁”、“解放伊拉克人民”等词语,而另一家媒体则更多地使用“资源争夺”、“入侵”、“霸权主义”等词语,那么很容易看出,前者是用“正义”的框架来定性这场战争的意义,而后者则是用“非正义”的框架来解读这场战争。
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一、框架理论的概念界定框架是源于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概念,美国学者高夫曼(Goffman)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后,再度被引入到大众传播领域,并成为其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戈夫曼:“框架就是个人将社会生活经验转变为主观认知是所依据的一套规则。
”所谓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心理模式;所有我们对于现实生活的经验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于一定的框架;框架能使我们确定、理解、归纳、指称事件和信息。
因此,框架可被视为个人或组织(包括新闻媒介)对社会事件的主观解释和思考结构一、心理学角度,认为框架是“心灵的内在结构”。
“个体体验的事件和经历同已有的框架发生联系,从而被理解,这些已有的框架是固定的、隐含的。
”二、社会学角度,认为框架是“建构话语所使用的策略”。
综合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就形成了对于框架概念的两种理解:一类是指“界限”,可引申为对社会事件的规范,人们藉以观察客观现实,凡纳入框架的实景,都成为人们认知世界中的部分;另一类则是指人们诠释社会现象的“架构”,以此来解释、转述或评论外在世界的活动。
框架一方面反映了社会事件如何被新闻媒介主观呈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受众如何主观地解读新闻报道。
二、框架与受众认知现在传媒的高度发展使人们生活在三种不同的现实中:客观现实,即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媒介现实,媒介所呈现出来的媒介世界;受众现实,即受众通过媒介对客观现实的认知。
受众在阅听新闻报道的时候,会依照过去的经验表现出一定的倾向,这就形成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趋同、协商或对立,并实现三种现实之间的转换。
(从马航事件发生早期一系列假消息的发布辟谣发布再辟谣就可以看出,在重大灾害性事件面前,主流媒体应该运用及时、准确、全面的新闻框架对事情进行报道,这有利于受众正确对待社会现实,否则大道不通就为小道消息、谣言、流言提供了空间,产生更大的社会危机。
)怀疑性认知方式:第一步我碰到的是什么内容。
第二步信息完整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第三步信源是谁?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第四步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第五步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第六步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三、框架与事实呈现框架理论和议程设置一样,虽然不能保证让受众怎样想,但是却可以在让受众想什么上产生效果。
框架理论的名词解释

框架理论的名词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框架这个词,比如我们会说某个问题的“框架”是什么,或者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思考的框架”。
然而,对于这个词的具体含义和定义,很多人可能并不十分清楚。
本文将解释和探讨框架理论的概念,并深入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首先,让我们更加明确地定义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是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乔治·浙瑞斯基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思维和理解是通过建立和运用各种认知框架来实现的。
简单地说,框架理论指的是人们脑子里存储的一种思维结构,用于理解和解释世界。
这些框架是通过个人的经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交往而形成的,它们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框架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概念框架”。
概念框架是对特定概念的基本认知结构和逻辑组织的表达方式。
以“爱情”为例,我们每个人对于爱情的理解都可能不同,因为我们在不同的文化和环境中成长,对于爱情的经历和看法也不同。
这些个人的经验和理解形成了我们对爱情的概念框架。
而这个概念框架又会影响我们对于爱情的思考和行为。
框架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动态性。
框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个人的经验和学习而演变和变化。
人们在解释和理解世界时,会根据自己的框架进行思考和推断。
但当遇到与现有框架不符合的信息时,我们可能会经历认知冲突,我们需要调整或改变我们的框架来适应新的信息。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有时候需要接受新的观念或改变旧有观念的原因。
框架理论在不同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包括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
在语言学中,框架理论被用来解释语言的意义和语义。
根据框架理论,我们的理解和使用语言是基于概念框架的交互和启发。
在心理学中,框架理论被用来研究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信息,并进一步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
在社会学中,框架理论被用来研究社会认知和社会行动,例如如何形成和传播社会思潮和观念。
在政治学中,框架理论被用来研究政治沟通和舆论形成的过程,以及人们对于政治事件的认知和看法。
框架理论.

在传播学界,许多学者认为“框架”并不是一个发育完全的理论范式(Scheufele,1997),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相当模糊的、充满矛盾的概念,在新世纪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框架理论起源于两方面的研究:首先是社会学方面,Heider的归因理论和Goffman的框架分析认为,世界纷繁复杂,个体为了洞悉事物的因果关系,往往采用“主体框架”来认知世界。
用Goffman(1974)的话来说,框架作为一种认知的结构,帮助个体去“定位、感知、确定和命名”周遭的环境和信息。
另一个方面是认知心理学,Sherif的参照框架理论和Kahneman、Tversky的预期理论认为,个体的判断和认知是在一个参考框架下进行的,而框架则是一套控制感性认识、逻辑评价或社会行为的标准、信仰或预期。
这两种起源的区别在于,后者认为框架是“心灵的内在结构”,而前者则认为框架是“建构话语所使用的策略”(Pan & Kosicki,1993)。
框架理论与传播学结合起来,强调框架就是选择事实的某些方面,使被选择的部分在传播文本(电视节目、新闻报道等)中更为显著(Entman,1993)。
也就是说,框架按照某种特定的规范和惯例,简化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实,有选择地迅速将其整合到新闻报道中,这个框架隐含在采写、编辑、组织等过程——当然,这是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实际上,框架理论所涉及的领域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就是刚才提到的新闻生产角度,研究媒体框架如何被建构;其次是从媒体内容的角度来考察媒体框架是什么;最后是从效果研究的角度来分析受众如何接受和处理信息,即受众框架(陈阳,2007)。
如何和框架理论的两个起源联系起来,我们不难看出,前两个角度(新闻生产角度和媒体内容角度)是与社会学联系起来的,该方面研究往往站在一个批判的立场,比较典型的就是讨论新闻生产与权力的关系、媒体内容与社会偏见的关系;而效果研究的角度则与心理学结合,则往往处于相对保守的立场,关注的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框架理论与框架效果

内容分析法
总结词
通过定量分析媒介内容中不同框架的使用情况,评估框架效果。
详细描述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对媒介内容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了解不同框架在媒介内容中的使用情况 。内容分析法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支持。但内容分析法可能受到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等因素的影响,需要谨慎处理。
调查法
总结词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受众对某一框架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等信息,以评估框 架效果。
详细描述
调查法是一种以受众为主体,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了解受众对某一框 架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等信息的方法。调查法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能够较好地反映受 众的真实情况。但调查法的结果可能受到样本选择偏差、问卷设计等因素的影响,需要
框架理论的发展历程
01
框架理论起源于心理学领域,强调个体对信息的选择性和加工 方式。
02
随着社会学和传播学的发展,框架理论逐渐被应用于解释社会
现象和传播过程。
目前,框架理论已经成为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于政
03
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框架理论的应用领域
政治领域
用于分析政治话语、政策制定和传播策 略,探究政治现象背后的认知框架。
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如正式、非正式或口语化,会影响信息的传 达效果。
信息组织
信息的组织方式,如列表、表格或故事,影响受众对 信息的理解和记忆。
受众特征
知识水平
受众的知识背景和水平影响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和 接受程度。
兴趣与需求
受众的兴趣和需求决定了他们对信息的关注程度 和接受意愿。
心理状态
受众的情绪、动机和信任感等心理状态影响他们 对信息的认知和态度。
框架理论及其在语篇连贯中的应用研究

框架理论及其在语篇连贯中的应用研究框架理论是指一个文本中客观叙述与形式叙述(表述)的关系,以及这些叙述之间的上下文关系。
文本的形式叙述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上下文关系,组成了框架理论的基本框架,它以帮助人们理解语篇正确性。
这一理论在叙事学,文本语义分析和多种文本研究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在语篇连贯中的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框架理论的基本原理是,表述和上下文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一关系直接影响着文本的能提供的信息的数量和形式。
认知心理学家Charles Fillmore提出的这一理论,将研究人员引入了文本表象的层次分析,试图根据文本的内容来推测文本的上下文属性。
表象的层次分析是一种以框架理论为基础的文本分析方法,用于研究框架形成的信息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
此外,框架理论也可以用来研究具有复杂形式的文本,如诗歌,小说或故事。
这一理论能够帮助分析者把握整体结构,并分析作者使用框架结构创造和操作故事行动,以及故事空间的概念。
因此,框架理论有助于分析从形式叙事的角度,对文本的解读,以及文本的连贯性。
框架理论在语篇连贯方面的应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语篇连贯是一个文本中所有部分一起组成的故事,它构成了一个故事的核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文本的整体结构,也可以发现文本之间的联系,从而把握文本的含义。
框架理论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理解语篇连贯。
比如,为了把握故事情节,可以通过确定与主题和语义关联的框架,比如角色、环境、空间和时间,来把文本的上下文属性固定下来;此外,也可以运用框架理论来分析文本中出现的重复性,比如反复出现的话语,以及行动中的重复性,以及对方言文化等复杂内容的分析。
所以,框架理论能够帮助分析者在分析语篇时找到有用的信息,并正确理解语篇连贯。
总之,框架理论是一种文本分析理论,它将客观叙述与形式叙述以及它们之间的上下文关系组成一个基本框架,能够帮助人们理解文本的内容,从而推测文本的上下文属性,有助于分析从形式叙述的角度,对文本的解读,以及文本的连贯性。
框架理论 脉络梳理

框架理论——梳理一、框架的定义及其发展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由高夫曼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高夫曼社会学家代表作:《框架分析》【主要观点】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她对于情景的定义,这种定义可以分为条和框架,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
高夫曼对于框架的定义: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框架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源自过去的经验,二是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美国西北大学政治系学者丹尼斯&詹姆斯传播学者和政治学家所称的“框架”一词主要涉及两种情况:①媒介框架(或称传播框架):当有关议题或事件的信息传递给某听众时,讲述者所使用的字词、图像、短语和讲述风格,强调讲述者想要突出的重点。
②受众框架(或称思维框架):指某受众对事件情况的认知性理解,强调受众所认定的事件最重要的部分究竟是什么。
美国天普大学学者Zizi Papacharissi&Maria de Fatima Oliveira框架即是选取已知事实的某些因素,并使之在用于沟通的文本中更加引人注目,目的是促使人们对被描述事件产生某种特定的认知,因果判断,道德评价、应对措施。
美国学者加姆桑在高夫曼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框架的定义,认为框架定义可以分为两类:界限: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取材的范围框架架构:人们通过架构的方式来解释外在世界n.&v.作为名词:即形成了的框架(臧国仁,1999)作为动词:是界限外部事实,并心理再造事实框架的过程对于动词的框架,其具体机制有以下几种说法:基特林:认为是选择、强调和排除恩特曼:认为是选择和凸显钟文蔚&臧国仁:认为是选择与重组等二、框架理论1、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理论前提)来自两方面的研究:黑尔德(Heider)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宏观层面: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高夫曼(Goffman)的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舍瑞夫(Sherif)的参照框架理论(frames of reference)微观层面: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个人层面分析入手,认为框架是个体处理和建构信息的方法)凯尼曼和特威尔斯基: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对于大众传媒来说,框架理论意味着在新闻媒介中存在不同的、用以观察、描述媒介事件的方法,这依赖新闻记者使用的框架。
框架理论.

在传播学界,许多学者认为“框架”并不是一个发育完全的理论范式(Scheufele,1997),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相当模糊的、充满矛盾的概念,在新世纪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框架理论起源于两方面的研究:首先是社会学方面,Heider的归因理论和Goffman的框架分析认为,世界纷繁复杂,个体为了洞悉事物的因果关系,往往采用“主体框架”来认知世界。
用Goffman(1974)的话来说,框架作为一种认知的结构,帮助个体去“定位、感知、确定和命名”周遭的环境和信息。
另一个方面是认知心理学,Sherif的参照框架理论和Kahneman、Tversky的预期理论认为,个体的判断和认知是在一个参考框架下进行的,而框架则是一套控制感性认识、逻辑评价或社会行为的标准、信仰或预期。
这两种起源的区别在于,后者认为框架是“心灵的内在结构”,而前者则认为框架是“建构话语所使用的策略”(Pan & Kosicki,1993)。
框架理论与传播学结合起来,强调框架就是选择事实的某些方面,使被选择的部分在传播文本(电视节目、新闻报道等)中更为显著(Entman,1993)。
也就是说,框架按照某种特定的规范和惯例,简化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实,有选择地迅速将其整合到新闻报道中,这个框架隐含在采写、编辑、组织等过程——当然,这是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实际上,框架理论所涉及的领域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就是刚才提到的新闻生产角度,研究媒体框架如何被建构;其次是从媒体内容的角度来考察媒体框架是什么;最后是从效果研究的角度来分析受众如何接受和处理信息,即受众框架(陈阳,2007)。
如何和框架理论的两个起源联系起来,我们不难看出,前两个角度(新闻生产角度和媒体内容角度)是与社会学联系起来的,该方面研究往往站在一个批判的立场,比较典型的就是讨论新闻生产与权力的关系、媒体内容与社会偏见的关系;而效果研究的角度则与心理学结合,则往往处于相对保守的立场,关注的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传播学界,许多学者认为“框架”并不是一个发育完全的理论范式(Scheufele,1997),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相当模糊的、充满矛盾的概念,在新世纪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框架理论起源于两方面的研究:首先是社会学方面,Heider的归因理论和Goffman的框架分析认为,世界纷繁复杂,个体为了洞悉事物的因果关系,往往采用“主体框架”来认知世界。
用Goffman(1974)的话来说,框架作为一种认知的结构,帮助个体去“定位、感知、确定和命名”周遭的环境和信息。
另一个方面是认知心理学,Sherif的参照框架理论和Kahneman、Tversky的预期理论认为,个体的判断和认知是在一个参考框架下进行的,而框架则是一套控制感性认识、逻辑评价或社会行为的标准、信仰或预期。
这两种起源的区别在于,后者认为框架是“心灵的内在结构”,而前者则认为框架是“建构话语所使用的策略”(Pan & Kosicki,1993)。
框架理论与传播学结合起来,强调框架就是选择事实的某些方面,使被选择的部分在传播文本(电视节目、新闻报道等)中更为显著(Entman,1993)。
也就是说,框架按照某种特定的规范和惯例,简化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实,有选择地迅速将其整合到新闻报道中,这个框架隐含在采写、编辑、组织等过程——当然,这是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实际上,框架理论所涉及的领域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就是刚才提到的新闻生产角度,研究媒体框架如何被建构;其次是从媒体内容的角度来考察媒体框架是什么;最后是从效果研究的角度来分析受众如何接受和处理信息,即受众框架(陈阳,2007)。
如何和框架理论的两个起源联系起来,我们不难看出,前两个角度(新闻生产角度和媒体内容角度)是与社会学联系起来的,该方面研究往往站在一个批判的立场,比较典型的就是讨论新闻生产与权力的关系、媒体内容与社会偏见的关系;而效果研究的角度则与心理学结合,则往往处于相对保守的立场,关注的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基于研究选题的需要,我们把关注点放在媒体内容这个方面,也就是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新闻文本的研究。
框架是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为新闻事件赋予意义”(Gamson,1987)。
正如前面提到的,框架就是对新闻事件的选择、强调或排除,是某些信息在新闻文本中更加突出,从而影响受众对世界的感知,乃至态度。
建构框架常采用的方法包括选择和重组——选择就是一种“边界”,就像李普曼所说,新闻就像是探照灯射出的光束,光束之外的社会事实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框架确定了某种边界,边界之内的事实被强调,边界之外的事实则被“无视”。
重组是建构框架另一种方法,它通过从新排列新闻素材的报道顺序并赋予新的含义,从而形成一套解释社会现象的内在结构或角度。
但无论是采用选择还是重组,框架都是通过符号和修辞而建立起来的。
因而,我们的研究对象就是这些在新闻文本中构成特定框架的符号和修辞。
McCombs等人(1997)认为,框架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关系密切,是“议程设置的第二个层面”。
该看法正确与否并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但他们提出来的frame building和frame setting两个概念得到了其他学者的广泛认同。
用这两个概念,结合Entman(1993)提出的四种框架类型①Problem definition②Causal interpretation③Moral uation④Treatment recommendation, Zhou & Moy(2007建立了一个适用于对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关于“宝马案”的新闻报道和网络民意的内容分析研究)的模型:这个模型对于我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还必须根据选题的需要进行修改。
从框架类型的方面来说,有学者在对美国和欧洲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五种新闻框架类型(Semetko & Valkenburg,2000)——①Conflict frame②Human interest frame③Economic consequences frame④Moralityframe⑤Responsibility frame。
结合上述模型和这个五种新闻框架类型,根据将要进行的、具体对新闻文本的内容分析,建立一种适用于该研究的模型,是我们下一步的讨论、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参考文献1. Goffman, E. (1974.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2. Pan, Z., & Kosicki, G. M. (1993. Framing analysis: An approach to news discours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3. Scheufele, D. A. (1999. Framing as a theory of media effect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 Entman, R. M. (1993. 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5. McCombs, M., Shaw, D. L., & Weaver, D. (1997. Communication and democracy: Exploringthe intellectual frontiers in agenda-setting theory.6. Zhou, Y. & Moy, P. (2007. Parsing framing processes: the interplay between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media coverag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7. Semetko, H & Valkenburg, P. (2000. Framing European politics: a content analysis of press and television new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8. 高芳,(2008),《简析框架理论》,《理论视野》;9. 陈阳,(2007),《框架分析: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国际新闻界》。
框架理论——新闻框架传播学补考一名词解释另补考过了 662010-06-01 17:14框架理论(Framing Theory)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Bateson , 1955),由高夫曼(Goffman , 1974)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
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或她对情景的定义。
这种定义可分为条和框架。
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
他同时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关于框架如何而来,高夫曼认为一方面是源自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经常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加姆桑(Gammson)在高夫曼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框架定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指界限,也就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了取材的范围;另一类是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
这里可以把框架概念理解为一个名词和动词的复合体。
作为动词,是界限外部事实,并心理再造真实的框架过程;作为名词,就是形成了的框架(臧国仁,1999)。
对于作为动词的框架,学者们对于它的具体机制作了许多的研究,并且有不同的说法,如基特林(Gitlin , 1980)认为是选择、强调和排除,恩特曼(Eentman)指出是选择与凸选,而台湾的钟蔚文与藏国仁认为是选择与重组等。
中国学者潘忠党认为,框架的分析,“是一个关于人们如何建构社会现实的研究领域”。
对于新闻媒体的框架研究,学者们基本上是源自高夫曼的思想。
坦克德(Tankard ,1991)认为框架是新闻的中心思想。
恩特曼认为框架包含了选择和凸显两个作用,框架一件事,就是把认为需要的部分挑选出来,在报道中特别处理,以体现意义解释、归因推论,道德评估,及处理方式的建议。
在对新闻框架的形成因素的研究中,伍(Woo, 1994)等认为,框架是新闻工作人员、消息来源、受众、社会情境之间的互动的结果。
框架分析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渐受到国内外传播学者的重视并且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
黄旦教授在《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一书中,对框架理论分析到,从框架分析角度,新闻生产本省就是一种社会性生产。
在这样的一种生产过程,新闻首要的是一种社会制度。
首先,新闻是对新闻消费者制作能够得到的信息的一种制作化方法。
消费者购买报纸是为了他或她要阅读喜剧或桥牌专栏,了解天气预报,寻找正在放映的电影,或阅读关于洪水、水灾或社会动乱的报道。
其次,新闻是合法机构的同盟。
国务卿可以在新闻媒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普通的男男女女就不能这样使用媒介,一般市民也不能像合法政治家和机构所拥有的那种权力,把自己对新闻的反应变成公共政策和计划。
最后,新闻是在组织机构中工作的专业从业者所发现、搜集并传送的。
这样,新闻不可避免地依赖于制度化过程可遵循制度化操作的新闻从业者的产品。
这些在操作必然包括和那些按惯例新闻要予以报道的机构合作。
理论假设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来自两方面的研究,宏观层面的社会学和微观层面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特定的诠释框架来理解日常生活。
通过对于社会角色、社会情境的诠释,使人们能够了解特定行动场景中自己应有的交往行为和表现,从而协调与他人的行为,使日程生活井然有序。
框架就是指在某个特定时间用来理解社会境遇的一套特定期望。
这是所谓的象征互动视角。
心理层面的研究认为框架是个体处理信息和建构信息的方法。
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的认知框架去体验现实,并根据这种框架采取行动,从而建构现实。
这就是预期理论。
框架理论并不是一个发育完全的理论范式,可以说,它从属于话语分析的范畴。
新闻媒介框架是在戈夫曼的象征互动视角和心理学层面的预期理论视角的基础上得来的。
新闻媒介框架由瑟尔斯提出,他认为新闻媒介倾向于以各种不同的方法构造议题。
定义框架可以界定为采取一种集中的组织思路,通过选择、强调、排除、增加和精心处理等方式,通过标题、导语、引文和重要段落的体现,对新闻内容做出报道的做法。
如对恐怖主义的报道。
理论运用新闻框架影响了受众如何想,影响受众如何处理和储存信息,将受众的注意力引到事实的某些方面,从而使其忽略其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