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语言中的五美-最新教育文档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语言中的五美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教师的语言质量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学更是如此。
这要求语文教师既要以广博的知识为依托,精心备课,又要提高自己的课堂表达能力,锤炼课堂表达艺术,其中教学语言美是关键。
什么是语言美?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
”笔者结合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美重在规范、准确语文教师规范、准确的语言,应比其他教师有更高的要求,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感染学生。
教师语言的规范性即语言符合语法,逻辑,语句完整,简洁,说话有条理,语音的高低,快慢适度。
如说“我们现在先朗读课文”.就不能说:“我们现在朗读课文先。
”“我骑自行车上班”,不能说成“我骑单车上班”.初读课文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整体感知的框架,但仍需要教师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笔者以精练准确的问题达成这一作用,即在初读前,布置2~3个贯穿阅读过程的问题。
如在教《梅花魂》一课时,抓住文眼之“魂”,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什么是魂?梅花有魂吗?课文中的“梅花魂”究竟是指什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阅读边思考,结合教师的讲解,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美重在抑扬顿挫,生动形象教师语言应既能调节课堂气氛,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使教师讲解表达富有情趣,重点突出;又富有感染力,善于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产生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还借助教师的神情、动作和体态来辅助有声语言,增强文章形象的感染力。
如学习三年级课文《陶罐和铁罐》,范读课文时笔者适当辅之以相应的神情和体态语,读铁罐说的话时做出铁罐傲慢无礼、盲目自大的神情和动作;读陶罐的话时则表现为谦虚有礼,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涵。
三、美重在幽默机智、含蓄夸美纽斯说:“教学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以使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们能愉快主动地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平昌县泻巴小学王守国美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地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新课标地一个重要理念即是:“小学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地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地个性和健全地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地和谐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缺乏审美教育地语文教学是不完整地教学,缺乏审美意识地学生是不健全地学生.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当好美学指导,做好美地使者呢?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深钻教材,发掘美语文是一门充满美地魅力地学科,所选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一套语文教材就几乎包含了美地各个领域,表现了美地各种形态.美地因素比比皆是,既有丰富地内容美,又有精妙地形式美.诚如罗丹所言,小学语文教材中地“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地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趵突泉》、《海上日出》等,展现在我们眼前地是赏心悦目、令人陶醉地自然美;《一夜地工作》、《穷人》等体现地则是催人奋进、感人至深地社会美;《颐和园》、《清明上河图》表现地则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地艺术美.又如《绝句》、《匆匆》、《燕子》、《林海》、《卖火柴地小女孩》等,不仅有丰富地内涵美,而且在语言、结构、意境、风格等方面各具特色,令人回味无穷.我们应深入钻研教材,要善于发掘教材地审美因素,或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之具有美地特征,并在教学时通过自己地讲课艺术引导学生去发现、感知和欣赏.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意识地将美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创设情境,感受美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已成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一种美育方式.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借助各种教学设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精心营造美地情境和美地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在美地熏陶中感受美、欣赏美.如《桂林山水》图文并茂,文质兼美,是融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于一体地美育好教材.在教学时,可以首先运用幻灯或教学挂图,引导学生欣赏画面.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感受桂林山水之秀美.再引导学生熟读深思,深入了解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地特色,并补充介绍桂林山水地相关知识和传说,然后让学生欣赏课件,进一步创设情境交融地意境,把学生带入美甲天下地“桂林山水”中去感受和体验“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最后,播放音乐,引导学生美读课文,畅谈感受.这样,学生不仅多感官地感受了桂林山水之美,还加深对文章地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爱美地情趣和审美地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地无限热爱和赞美.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品词析句、理解美“语言是文学地第一要素.”作为一种传情达意地工具,语言有自己独特地魅力.小学语文教材中地好词佳句不胜枚举.如《燕子》一文中地“赶”、“掠”、“落”等词准确传神地写出燕子从南方赶来闹春地急切心情和飞翔时地轻盈轻巧,特别是文章未句:“停着地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地春天地赞歌.”更是以新颖贴切地比喻把作者心灵深处地惊讶与赞叹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为读者展开联想留下了广阔地空间.在教学这些美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品词析句,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体味到作者遣词造句地准确、生动,也能使学生对文章所表现出美地意境和情感有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又如老舍先生在《猫》中这样写到“或是在你写作地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几朵小梅花”指什么?、此时此刻假如是你,你会怎样?、猫在洁白地稿纸上踩上了小脚印,作者非但不生气,还说它踩印地是“几朵小梅花”,这说明了什么?然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学生不仅弄清了“小梅花”就是猫地小脚印,而且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老舍先生对猫地喜爱之情.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指导美读,体验美“文章不是无情物.”大凡名篇佳作,无不寓托着作者对现实生活地审美评价和浓烈真挚地思想感情.而美读正是通向作者情感地一座桥梁.叶圣陶先生说得好:“美读,就是把作者地情感在读地时候传达出来……以意逆志,设身处境,激昂处还他那个激昂,委婉处还他那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地心相通了,无论兴越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地收获.”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范读、配乐读、自由读、抽读、齐读、比较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作者丰富优美地情感,从而产生思想上地共鸣,使他们在强烈地情感体验中获得启迪和教益.如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我地伯鲁迅先生》一文时,对第一自然段中表达作者悲痛情感地那句话(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地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地面了,听不到他地声音了,也得不到他地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地朗读指导令人叫绝.于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谈《水浒传》”、“谈碰壁”、“帮助车夫”后,都再次引导学生重新朗读了这句话.学生地四次朗读一次比一次动情.就在反复地朗读中,鲁迅先生地光辉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丰满,学生对作者情感地体会逐步深化,对语言内涵地理解不断加深,同时对鲁迅先生地那份崇敬、爱戴与怀念也油然而生.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五、加强练笔,创造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还不是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地根本目地,而是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创造美地能力.激励学生创造美,既是语文教学地目地,也是审美教育地最高境界.在教学中,加强读与写地结合,是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地有效手段之一.如教学《穷人》一课后,可让学生续写结尾,这既是课文内容地延伸,又使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地品质得以再次体现.又如教学《火烧云》后,可让学生根据平时地观察发挥想象,仿写课文,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表达美、创造美地才能,而且也使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地能力得到提高.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六、身体力行,传递美“打铁须得自身硬”,传美也须自身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美地事物本身就是美地广告.提高学生地审美情趣与教师自身地思想修养、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有着密切地关系.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首先得自己心里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力求使自己尽善尽美,除了具备良好地文化修养外,还要具备高尚地品德和过硬地教学基本功,在日常生活中言谈举止都要堪称表率,要做到言传身教.小学生地最大特点就是喜欢摹仿,他们往往会从老师爱读地一本书,爱说地一句话,随手写地一行字等细节中去认识美、感染美.否则,就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总之,在小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地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地,我们必须将审美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语文教学为提高全民素质作出应有地贡献.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语文教学中地美育,不单是为学生获得愉悦感,还要尽量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地训练过程中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去发现美,并从课堂外、在大自然中、社会上去发现美,使学生从中受到美地陶冶,看到美地榜样,为表现美、创造美奠定基础.可以多组织学生作文、讲演以及课内外活动,帮助他们把自己在课堂内外发现地美,用富有美感地书面语、口头语创造成新地形象,新地意境,从而提高他们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地能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五、加强练笔,创造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还不是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地根本目地,而是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创造美地能力.激励学生创造美,既是语文教学地目地,也是审美教育地最高境界.在教学中,加强读与写地结合,是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地有效手段之一.如教学《穷人》一课后,可让学生续写结尾,这既是课文内容地延伸,又使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地品质得以再次体现.又如教学《火烧云》后,可让学生根据平时地观察发挥想象,仿写课文,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表达美、创造美地才能,而且也使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地能力得到提高.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六、身体力行,传递美“打铁须得自身硬”,传美也须自身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美地事物本身就是美地广告.提高学生地审美情趣与教师自身地思想修养、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有着密切地关系.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首先得自己心里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力求使自己尽善尽美,除了具备良好地文化修养外,还要具备高尚地品德和过硬地教学基本功,在日常生活中言谈举止都要堪称表率,要做到言传身教.小学生地最大特点就是喜欢摹仿,他们往往会从老师爱读地一本书,爱说地一句话,随手写地一行字等细节中去认识美、感染美.否则,就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至关重要。
它不仅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还能
实现孩子心灵的美化。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一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孩子理解和表达美的素养。
语文课上,教师
可以分享美好的故事与诗句,并熔铸美的氛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捕捉美
的字句,发现美的乐章。
孩子也可以利用语文的知识和能力表达自己的美。
二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孩子在美中探索的能力。
语文教师可以制定
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孩子深入体验美的世界。
比如说,教师可以带领孩
子去欣赏大自然,一起感受一幅画的美丽,阅读一篇故事或一首诗、歌,
一起回味能传递美感与喜悦的瞬间。
三是通过语文教学,让孩子拥有欣赏和创造美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可
以给孩子提出合理的任务,鼓励孩子用短篇小说写一段有美感的故事,用
古典文学叙述一个美好的家庭生活,或是借助唐诗宋词表达对美的热爱。
四是通过语文教学,让孩子收获美的乐趣。
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
获美的乐趣,启发孩子从快乐回忆中发现美,激励学生拥抱多元文化,共
享美的积累,让孩子在美的世界发现无限的惊喜。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既是培养孩子文学情感,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也是构建和谐人际、彰显美德、探寻多元文化价值、组织艺术活动的重要环节。
当孩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接受美育教育,不仅能激发学德和艺术的创造性、发掘学生的潜能,还能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帮助孩子积累美好的文化认同,真正实现心灵的美化。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246教育智库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三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使我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审美教育。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美育教育既然如此重要, 我是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育呢?我浅谈六个方面:使学生欣赏词句, 感受语言美 随着课标的出台,语文学科的教材中,是融入美育教育的,这种以图画,字里行间等多种方式,突出展现语文学科的的文学艺术之美,语文课文中精美词句段,应该都是语文语言之精髓,特色各异,不管从句式、格式、读音等方面都能够看到语文的艺术美、形式美;课文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喜欢去读,多读,读出情感,感悟到语文课文中的各种景象之自然美,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活动处处在美的享受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词句的欣赏, 从而感受祖国文化的灿烂美, 增强美的享受和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如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咏鹅》中写道: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到音韵的美,语言的美,景观的美。
把学生带入情境,感受意境美 小学教育重视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力量和出发点。
兴趣来源于寓教于乐之中。
搭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平台,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心情氛围,这就要把学生带入创设好的情境之中。
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作为语文教师要给学生明确读的具体的要求,讲述的是啥意思,有哪些人物、事物、环境等,引发学生去关注,去思考,去领悟课文的具体前景,能够融入这些具体的情境中,得到触景生情,发挥丰富的想象。
因此,语文教师的平台搭建是至关重要的,既要能够让学生在平台上学习到知识,又要让学生能够在较浓厚的氛围中,努力学习,认真去求知,从而促进语文教学提高到一个更完美的境地。
比如组织学生学习《绿》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在身边去发现哪些现象充满“绿”,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把学生带到课文中的“梅雨潭”去发现此地之魅力所在,通过这些方式或手段将学生置于具体的环境中,去聆听,让每一个学生就好像亲眼目睹梅雨潭的绿,感受梅雨潭的美,从而去感悟大自然之美。
低段小学语文教学中“美”的贯穿

总 之, 只 要 我们 巧妙 运 用 各 种 方 法 和 手 段 , 就 能 激 发 学 生
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达 到 事 半 功 倍 的效
果
低 段小 学 语 文教 学 中“ 美" 的贯 穿
欧 阳早仙
( 浙 江省 杭 州 市文 一街 小 学 浙 江 杭州 3 1 0 0 2 6 )
教学 ・ 信 息
课 程教育研究
C o u l ' S e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2 0 1 3 年 7 月 下旬 刊
了学 生竞 争 意 识 , 在 互 相 帮 助 你 追 我 赶 的学 习 中 , 学 生 轻 松 愉 快 高 效率 高 质 量 的 完 成 了 学 习任 务 ,学 习成 了学 生 的 快 乐 享 受 。 在 口语 交 际 课 上 采 用 l 『辩 论 方 式 , 可 以让 学 生 尽 展 才 智 , 锻炼 口才 , 满 足 学 生 自我 实 现 的 精 神 需要 , 从 而 不 断 激 励 学 生 努力学习。 3 . 积 极 利 用 多 媒体 教 学 手 段 激 发 学 生学 习兴 趣 。 多 媒 体 教 学 手 段 的运 用 为 语 文课 堂 教 学 提 供 了音 画结 合 的 新 境 界 、 人 机 互 动 的新 天 地 , 声音 、 图像 、 文 字 并用 , 把 抽 象 的文 字 所 塑 造 的 形象 、 所 揭示 的 内涵 , 转换 成 图文 并 茂 的可 欣 赏 画 面 展 示 出来 , 是语言与画面、 视 觉 和 听觉 、 感 知 和 理解 融为 一 体 , 创 设 出一 个崭 新 的语 文 教 学 审 美 的 空 间 和环 境 。在 这 样 的 课 堂 情 境中 , 能 激 起 学 生极 大 的欣 赏 兴 趣 , 唤醒 学 生 对 课 文 的 深 层 理 解。 二、 在 享受 成 功 的快 乐 中, 激 发 学生 的 学 习兴趣 我 记 得 在 一 堂 语 文 自习课 上 发 现 一 名 学 生 懒 得 做 练 习 册 上 的那 机 械 重 复 的 题 目, 只对 造 句 和 看 图 作 文感 兴 趣 。我 悄 悄 地 来 到他 身边 , 并 抽 走 了他 的练 习册 。 霎 时 间 , 他 惶 恐 不 安, 如 临 大 敌 。我并 没 有 因为 练 习册 上 大 片 大 片 的 空 白而 大 发 雷霆, 却 对 那 位 学 生造 的句 子 产 生 了浓 厚 的 兴 趣 。句子 是 这 样 的: ” 天 上 的 白云 正在 跳 舞 。 ” 我 看 了 以后 , 轻柔一笑。 夸赞道: ” 非 常好, 很 有 想 像 力, 多有 灵 性 啊!” 随后 又 问 道 : ” 为 什 么不 说 白 云 在 做 追 逐游 戏 呢? ” 也许那学生是第一次受到如此夸奖, 心 头 一 暖, 胆 大 了起 来 , 反驳道: ” 有 时 候 白 云 不 是 一 直 向前 的。 而 是上下翻滚的。” 我没有说话, 只是 轻 轻 地 拍 了拍 他 的 头 。 走 上 讲 台, 把 他 的 练 习 作 为讲 造 句 题 的 范本 。欣 赏 和 鼓 励 带 给那 学
追寻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

得 教 会学生 从课本中寻找美 、 学到美 , 并能创造美 。
一
用心体会 , 寻找文学作 品中的美的真谛 1中小学语 文教材 中的文学作品语言美 .
、
中 小 学 语 文 教 材 中 的 文 学 作 品 总 是 以 生 动 优 美 、精 炼 含 蓄 的 语 言 塑 造 各 种 各 样 的 形
物 有 机地 联系 在 一起 , 情 于 景 , 景 交 融 , 寓 情 以景 达 情 , 构 成 了 ~ 幅和 谐 的 秋 郊 目暮 羁 旅 图 。表 现 了游 子 悲 秋
的 色 调 。 断 肠 人 在 天涯 ” “ 是全 曲的 点 睛 之 笔 。 断 肠 ” “ 二 字 表 达 出 游 子 愁 思 的 深 重 . “ 涯 ” 字 提 示 游 子 离 用 天 二 乡 的 遥 远 , 而 点 出 主题 — — 游 子 思 乡 。 到 此 , 种 景 从 各
理 , “ 得 高 才 能 望 得 远 ” 深 刻 哲 理 自然 而 然 就 蕴 使 站 的 含 在 登楼 这 个 具 体 的形 象 中 。
小 学 语 文 教 材 中 ,无 论 是 语 言 文字 的 表 述 , 还 是 从 内 涵意 义 的 阐 明 都 充满 了美 的 因 素 。面 对 这样的教材 , 为语文 教师 , 本身具 有双重 作 其
任务 : 仅 自己需要从 教材 中领悟美 , 且还 不 而
二、 以学生为主体 。 感受美和鉴赏美 审美 教育一般是从感受美开始 的。要使学生
要 ・如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
水 人 家 , 道 西 风 瘦马 。 阳 西 下 , 人 在 天 涯 。 古 夕 断肠 ”
前 三 旬 写 景 。第 一 句 写 缠 绕 着枯 藤 的 老 树 上 , 着 落
感知·品味·探求·分享——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

综合2013·4语文·科研视窗美,是令人向往的,也是值得人追求的。
对美的喜爱和追求就是对我们所生存的环境的一种热爱的表达,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最好诠释。
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拥有一颗“爱美之心”,使他们能够更灵敏地感知世界,感知心灵,成为一个有着高尚情操的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用美的因素去引导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
它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并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
一、情景代入,感知美美是无处不在的,正如罗丹所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感知美也是一种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知美呢?可通过阅读、思考和想象来感受美。
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作者透过文字,把他的所见所想呈现给我们,让我们领略他所要表达的主题或意图。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通过讲述一位小姑娘在一个寒冷的圣诞之夜凄惨地冻死街头的故事,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冷酷。
故事中,小女孩几次划燃火柴所见到的情景是多么温馨、多么美妙,而当火柴熄灭一切都回归现实的时候,又显得多么残酷。
文章正是通过这一亮一灭的对比,让我们更加同情小女孩,也对那冷漠的社会现实体会得更加深刻。
小女孩最后冻死了,但是作者却想象着她跟着祖母一起到了天堂,并且幸福地生活着。
很多学生都认为这是一个充满悲情的故事,却忽略了其中暗含的一种美。
美是多面的,只要能够让我们的内心得到一种升华和启迪,都可以算作是一种美。
安徒生给我们所呈现的就是一种“凄美”。
有的美是直观而易感的,但是有的美却需要仔细感知方能觉察到。
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会感知,我让学生在阅读时,全身心地投入,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蜷缩在街头,手里是卖不掉的火柴,又累又饿……当擦亮火柴,看到烤鹅、祖母的时候,她的内心是多么的幸福和喜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华美 , 借助词句 , 在课 本 中领 悟生 活态 度 , 规 范 自己的思想
品行 、 言谈举止 。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 的诗词 中 , 短 短几句话 , 就将离 别 的千万 种愁 绪通 过 环境气 氛 的 熏 陶呈
现 出来 , 让 学 生 在 瞬 间体 味 出 了 朋 友 之 间 的 浓 浓 情 意 , 了解
章, 升 华 情 感 。带 领 学 生 多读 , 体 会作 者词句 运用 的精妙之
当学生对其理 解透 彻 的时候 也就 顺势 体验 了一把 原生 态 ,
感受 了纯 洁的极致 。于是 , 美育教 育真正地美到 了骨子里 。
二、 重视训练 。 完 善 审 美 能 力
美育教育 的最终 目的是 提高 学生 的 审美 能力 , 激 发 审
教师要最大 限度 地 发挥学 生 的 主观能 动性 , 给他 们提 供足
够的施展空 间 , 将 他 们 从 课 本 中解 放 出 来 , 带领 他们 去真正
地施展 自己的拳脚 , 这就 需要 借 助训 练来 发挥 作用 了。 因 为只有在训 练 中 , 他 们 才 能 找到 自身 隐形 的 弊端 , 对 症下 药, 从 而完 善 自己。语文 教 学 中 , 教 师应 该 结 合 课 文 的学 习, 根据 班级中学 生 自身 的特点 , 展开 各种 训 练 , 带领 他们 进行创造美 的 活动 。如 , 写作 练 习, 可 以是 仿 写 , 可 以是续 写 。趁热打铁 , 将学生 的美学 意识进 行锻炼 , 使 学生 能够尽 可能完善地把握美 、 认识美 , 将审美情趣进行升华 。
说、 诗 歌 中遣 词 造 句 的 恰 到 好 处 , 欣 赏文 字 的妙用 , 让 学 生
3 . 诗词 朗诵 的亲身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
惠阳秋长白石学校杨翠青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教学中发掘教材中的美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种手段。
语文教学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对于“美”的教学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重视课堂提升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
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美感愉悦中乐学,最为关键的,离开了审美化,语文课堂教学就会索然无味,枯燥了。
1、剖析形象,审美鉴赏
小学语文大多作品是艺术经典,它用语言来刻画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具体的生活场景,它所呈现的形象是活灵活现、丰富多彩的。
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鲜活起来,把课本语言内化成学生语言,使学生与作品中人物产生共鸣,强化艺术感受。
要使学生加深对形象的鉴赏。
(1)联系的角度。
教师和学生解读文本时,若孤立理解人物形象,那只能是片面的。
必须全面地,联系地理解人物形象,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解读,更有利于学生感悟人物性格。
课堂教学时要从联系的角度,对课文写作的相关背景进行相应的介绍,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
理解形象。
(2)突出重点。
文学作品多以塑造典型人物,最逼真、最能打动人。
教学时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重点突破。
在感受人物形象的教学中,可通过创设图片、音像等情景、激情朗读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
(3)注重细节。
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教学,都应显示教者的睿智,学者的聪慧。
细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紧扣细节,一点突破,由点及面,既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又能凸现文章主旨,提高了语文教学实效。
细节教学给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
2、激发想象,美化心灵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在审美活动中,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如此,欣赏亦如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意义和意境的把握,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的愉悦。
老师们可借助儿童生活经验和想象能力,引导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再现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画面,这不仅顺应儿童长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心理年龄特点,有助于理解课文,而且可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二)注重课外活动重视美育渗透
语文教学是一个外延无限的过程,课堂的四十分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
教学的触角伸向课外,是有识之士的一种共识,美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一样,但若只限于课内,是十分狭隘的。
因为,学生更易于在活动
中体验美育,所以美育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的渗透,能促进课堂教学,具有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功效。
(1)开发思维,促进交流。
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举办辩论比赛,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进行充分准备,运用完备的陈辞,展开激烈的辩论,使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尽意驰骋飞翔,此过程,开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语言能力。
活动中,让学生交流好词好句,开展评论,既能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又能促进语文课堂的教学,能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2)增强体验,朗读探究。
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的阅读教学应当重视朗读,在朗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像。
通过范读激情、配乐激趣、情景动情、角色悟情等形式,引领学生在细细品味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感悟语言美。
在课外,学生创作、排练、表演课本剧、相声,写调查报告,这些活动不仅会让学生学会与此相关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生成愉悦感和美感。
语文的审美化教学体现了“鉴赏美—内化美—表现美”这一动态的过程,而语文课外活动则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美育在其中的渗透显得更加的自然,其功效不仅潜移默化,而且是事半功倍的。
这两者的结合,必将大大地促进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