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庸之道——《论语》之中庸

合集下载

中庸之道 论语

中庸之道 论语

中庸之道论语前言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论语中探讨的一大主题。

中庸之道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强调个人的平衡和社会的和谐。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论语中关于中庸之道的观点和含义。

中庸之道的概述中庸之道一词有多种解读,可以理解为中间的、适度的、平衡的道路。

孔子认为,人应当在各种极端和极端情况之间寻求平衡与和谐。

他主张人应该保持中庸之道,而不是过分偏向某一方面。

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涵1. 人和社会的和谐中庸之道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孔子认为,人应该遵循天道、人伦,以及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原则,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2. 自我约束和修身养性中庸之道要求个人自我约束,修身养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个人的平衡和和谐。

3. 中庸守则中庸之道也有一系列的守则和原则,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 克己奉公: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克制自己的私欲,为公共利益而奉献。

- 和而不同: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一致。

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但要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寻求共识和和谐。

- 中庸之道:避免过分偏向某一方面,保持适度和平衡。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献,其中也包含了关于中庸之道的探讨和阐述。

孔子对中庸之道的论述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中庸之道,并且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他强调了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中庸守则的指导。

追随者对中庸之道的理解论语中的一些追随者也就中庸之道进行了自己的理解和发展。

他们对中庸的内涵和实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拓展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如何实践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虽然在理论上很有吸引力,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以下是一些实践中庸之道的方法:1. 自我反省和约束一个人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断纠正错误和偏差。

同时,也要约束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以达到个人的平衡和和谐。

2.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一致,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论语》中的哲学思想

《论语》中的哲学思想

《论语》中几种主要思想主张的解读(四)关于“哲学思想”(一)中庸之道1.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高到极点了吧!老百姓缺少它已经很久了。

”【评析】中庸是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一种道德实践的原则和待人处世的方法。

这一道德规范被孔子视为美德,“其至矣乎”。

什么是中庸,从孔子提出之后,儒学后人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了一种政治手段。

其核心就是要求人们要能把握一个恰当的尺度,来保持事物的平衡。

例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及,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分,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到好处,始称为中,亦称为中道。

从而达到“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境界,进而使社会秩序稳定,在高位的人不骄横,处于下层的老百姓不反叛,最终实现对立的平衡以及矛盾的调和。

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中庸的确是一种高境界,但在现实中,所谓的“聪明人”很多,中庸的人却很少见。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中庸可以从思想上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2.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子贡问道:“子张和子夏两人谁更强一些呢?”孔子说:“子张做得过头,子夏做得不够。

”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头与不够是一样的。

”【评析】“过犹不及”是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

这就是对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

既然子张做得过头,子夏做得不够,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两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3.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得不到中道之士与他结交,那就一定结交狂放的人和狷介的人吧!狂放的人积极向上,狷介的人不肯做坏事。

经典解读:《论语》中的中庸

经典解读:《论语》中的中庸

经典解读:《论语》中的中庸《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雍也》)中庸,“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朱熹:《中庸章句》)就是说,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平常不变之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子贡问,子张和子夏谁好些?孔子说,子张过而子夏不及。

于是子贡以为子张较子夏为好。

子贡的想法反映了一般人的心理。

对于不及的错误和危害,一般人都比较清楚,而对于过头,人们常常会觉得过头一些总比达不到好。

尽管事情搞砸了,至少动机还是好的,方向还是对的,不过是好心办了坏事。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革命和建设中,相当一段时间内,也流行过左比右好的思想,宁左勿右。

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

孔子说“过犹不及”,纠正了这种想法;不要以为过比不足好,过和不及是一样的。

从正面来说,这就提出了一个标准:凡事都要力求无过无不及,不过头,也不不够;也就是一切要适度,恰到好处。

《论语》中许多地方体现了这一点。

孔子评说《诗经》:《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喜怒哀乐,人之常情。

而情之所发,都要适度。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有欢乐,但不放荡;有悲哀,但不至于伤身,就是适度。

仁者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而喜怒爱恶同样要适度。

《论语》记了一个故事: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雍也》)公西子华出使到齐国去,冉有为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粮食。

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

”冉有请求再加一些。

孔子说:“给他十六斗。

”冉有却给了她八十石。

孔子说:“公西赤这次去齐国,乘坐的车子驾着肥马,身上穿着轻暖的皮衣。

我听说过,君子是只周济急需救济的穷人而不接济富人的。

”冉有的做法过头了,受到孔子的批评。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君子都憎恶哪些人?你怎么看这些人, 君子都憎恶哪些人?你怎么看这些人,挑你最有感受的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 谈谈! 谈谈!
者。”
结合你所学过的篇章,找些例子, 结合你所学过的篇章,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 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文犹质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求也退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事君数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 忠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者,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恕者,“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德之贼 【17.1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
【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 】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 “有 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 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乎?”
《论语》选读之14 论语》
中庸之道
程颐: 程颐: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 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不偏不易 中和常行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子曰: 中庸之为德也, 至矣乎, 民鲜久矣。” 久矣。
中庸之人,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为中 中庸之人,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 庸之人所易行。中庸之德,为中庸之人所易具。 庸之人所易行。中庸之德,为中庸之人所易具。 故中庸之德,乃民德。其所以为至者, 故中庸之德,乃民德。其所以为至者,言其至 广至大,至平至易,至可宝贵,而非至高难能。 广至大,至平至易,至可宝贵,而非至高难能。 而今之民则鲜有此德久矣, 而今之民则鲜有此德久矣,此孔子叹风俗之败 ——钱穆《论语新解》 钱穆《 坏。 钱穆 论语新解》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其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的是在人际关系、道德准则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平衡和中正。

首先,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体现。

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这一概念,君子被认为是具有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

在人际关系中,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和谐、宽容和尊重。

例如,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强调了待人以诚、待人以宽的原则。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权益,不要做出自私和伤害他人的行为。

这样的人际关系可以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其次,中庸之道在道德准则中的体现。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道德的均衡和中正。

论语中有一句著名的话:“中庸之道,德虽不至,亦不离焉”,这句话表达了中庸之道对道德修养的要求。

中庸之道认为,道德的实践应该是适度的,既不过分追求完美,也不放任自流。

在实践中,人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和道德准则,做出合适的选择和行为。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道德实践中保持平衡和中正,不偏不倚地追求道德的实践。

最后,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的体现。

中庸之道认为,个人的修养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基础。

论语中有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中庸之道认为,个人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

在个人修养中,中庸之道要求人们要尽力做到“知行合一”,即将所学的道德准则付诸实践。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个人可以逐渐达到中庸之道所追求的平衡和中正。

总之,论语中的中庸之道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道德准则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庸之道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将中庸之道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只有在中庸之道的指引下,我们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平衡和中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论语与中庸之道

论语与中庸之道

论语与中庸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庸之道则是论语所倡导的一种道德伦理观念,强调人的修养和行为的恰当与平衡。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的研究心得有以下几点。

首先,论语是一部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学著作。

论语中的言行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与人交往的方式和原则。

例如,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强调了互相理解和尊重的重要性。

这一观念在中庸之道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中庸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体修养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通过研读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方法,提高我们的交往能力和素养。

其次,论语中的“学”是中庸之道的核心。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持续性。

中庸之道认为,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实现的。

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动。

论语中的学习观念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此外,论语中的“中庸”也是中庸之道的重要概念。

孔子在《论语·中庸》中说:“中庸之道,天下之行也。

”这句话强调了中庸之道的普适性和价值。

中庸之道主张在各种极端和偏激之间寻求平衡和中庸,既不过于放纵,也不过于拘泥。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恰当的行为和态度,以及合理的思维和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面临各种选择和冲突,中庸之道提醒我们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不受极端思维和情绪的左右,以平衡和恰当的方式应对问题和挑战。

最后,论语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语中的智慧和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提高我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什么是中庸之道

什么是中庸之道

什么是中庸之道
什么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理论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道全文及译文

中庸之道全文及译文

《中庸》全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教者所以立有德也;有德則安樂,安樂則長壽。

其教也厚,其德也重。

立而不固則廢;建而不常則亡。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其所
不聞、在陰密而勿失人焉。

译文:
中庸的意思是說, 天命就是本性; 順從本性就是道理; 要修行道理就要學習教化. 教化的
目的在於树立崇高的品德; 有了崇高的品德, 就能夠安心快樂, 得以長壽. 此外, 教化要
厚道, 要重視建立一套正當法制. 立法如果不牢固可能就會失效; 建立但卻無法永久維持
可能就會衰退. 因此君子規劃日常生活, 規劃好隐密行動且別使人感到惊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的境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和而不同”是“中庸”的基础。孔子强 调了事物多样性的辩证统一,主张从差别 性、多样性中把握事物,以求得处理事物 的最佳方法。”
“时中”的出处之道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孔子的“时中”正是对待入世或出世的一种态度, 能够清醒而智慧的决定自己何时该入世济民、何 时又该明哲保身,就是合于中道的行为。
中庸之道——《论语》之中 庸
中庸不是没原则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实际上,在儒家这里,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中 庸,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中庸不但不是不讲
那原则么,而,且中中庸本庸身就究是原竟则,是是最什高的么原则呢。 ?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来:中庸不是老好人,中庸不是无 原则。
中庸
1 “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 2 “和”的境界 3 “时中”的出处之道
“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来看,形容的就是 一种适中、合宜、无过和不及的思考方式以及 处理问题的道德及执两用中态度。
中庸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中庸之道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管理者的自我修养——中和之气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企业文化氛围的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学习的文化氛围
中庸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对会计道德的影响: 消极影响——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 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倡导君子随时而行,不固守一端。
会计职业道德: 诚实守信 客观公正 坚持准则
对会计日常工作的积极影响: 中立性:中庸强调不偏不倚,保持自身的中立性 ,不为外部原因所左右。
处理问题的方法:保持自身的中立性与公正性的 同时,维护作为会计师的自身的权益。
谢 谢Leabharlan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