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层垂直探测

合集下载

大气电离层探测实验报告

大气电离层探测实验报告

大气电离层探测实验报告1. 引言电离层是地球大气中含有大量游离气体的区域,对无线电波的传播产生较大影响。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大气电离层的探测,了解其结构、变化规律以及对电磁波的影响,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1. 探测大气电离层的结构和高度分布;2. 研究大气电离层随时间的变化规律;3. 分析大气电离层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

3. 实验装置本实验使用了以下装置:1. 电离层探测仪:用于探测大气电离层的结构、高度和密度等参数;2. 无线电信号发射器:用于向大气中发射无线电波信号;3. 无线电信号接收器:用于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信号;4. 数据采集系统:用于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4. 实验步骤1. 设置无线电信号发射器和接收器,并确保其正常工作;2. 发射无线电波信号,记录回波信号的强度和延迟时间;3. 根据回波信号的强度和延迟时间,计算大气电离层的高度和密度;4. 连续进行多次实验,以获得更多的数据。

5. 实验结果通过多次实验,我们获得了大量数据,并得出以下结论:1. 大气电离层的高度一般在80-100公里之间,但受太阳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其高度会有一定变化;2. 大气电离层的密度在不同高度存在差异,密度较高的区域会对无线电波的传播产生较大影响;3. 大气电离层的结构随时间会有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对无线电波的传播造成干扰。

6. 结论与建议本实验成功探测了大气电离层的结构和高度分布,为进一步研究大气电离层的变化规律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对大气电离层的监测,并结合其他实验手段,深入研究其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机制。

以上为大气电离层探测实验报告内容。

一种电离层垂直剖面物理模型及其与IRI—90模型的比较

一种电离层垂直剖面物理模型及其与IRI—90模型的比较

一种电离层垂直剖面物理模型及其与IRI—90模型的比较第2O卷第2期2000年4月空间科学CHINESEJOURNALOFSPACESCIENCEV20No2Apr,2000一))一种电离层垂直剖面物理模型及其与IRI.90模型的比较邓悦王劲松萧佐f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00871摘要P32t在80--50Okra范围内考虑了3种中性成份的4种离子,从严格的电子和离子密度连续方程出发.对中性风和扩散效应进行了全面,连续的考虑,由此建立了~种电离层的物理模式在此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北京地区分别对太阳活动低年(F1o:60),高年(n07=300) 的春(DOY=9O),夏(DOY:180),敢(DOY=270),冬(DOY=365)进行计算,并将所得结果与IRI-90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E层为典型的Chapman层:E_F谷区深度一般为0.2—_0.5之间,比IRI要深;F1缘在太阳活动低年的四季都出现,其中夏天最明显,已形成了一个F1层,冬天星不明显,仅表现为一个轻微的凸缘,在太阳活动高年只有夏天出现了F1凸缘,这与现有理论相符台,而IR1-90较少出现明显的F1缘F2层的电子密度是活动高年比低年大.平均冬天比夏天大,这与观测结果也基本符台关键词模式一!竺里一堡一呈:塑苎1引言,l拘檩长期以来,由于电离层物理过程研究以及电离层电波传播预报等方面的要求,许多电离层物理工作者对电离层模式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国际参考电离层(IRI)是应用最广泛的一个模式11J,但IRI是一个建立在观测基础上的经验模式,并且由于探测资料在时间分布和地域跨度上的局限,这一模式在不同地区与实际观测资料相比,其符合的程度不尽相同.特别是一些作者提出ml与中国实际探测资料之间有偏差.梁尚琪利用我国北京等5个台站电离层观测记录,对各层临界频率的实测值与IRI-86的计算值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显着而系统的偏离;罗发根,刘瑞源等将太阳活动峰年期间中国4个电离层站垂直探测得到的月平均电子浓度剖面与国际参考电离层IRI一90进行系统的比较_3_,结果表明国际参考电离层所计算的峰下电子含量总体来说偏大.针对IRI与我国现测资料的不同,国内不少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模式,刘瑞源等在利用中国电离层台站长期观测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亚大地区F1电离层顶测方法"计算和M(3000)F2提出国际参考电离层用于中国地区时的修正计算法,苏元智,黄信榆对电离层峰下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这些模式对我国电离层形态进行了很好的描述,但都多少基于一定的观测资料或经验数据,而从物理过程的角度考虑LKI模型特点的工作则相对较少.特别要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990454,498740411998-05-18收到原稿,1999-01-25收到管定稿104空间科学20卷出的是,E-F谷区和F1缘是电离层模式中两个较难解决的问题15J这两个问题对于建立在探测基础上的经验模式更为突出.这是因为利用电离层探测频高图求E-F谷区电离分布时,该区没有相应的反射电波描迹;而F1缘一般仅表现为一个轻微的突起,通常并不明显地形成一个层结,因此对E—F谷区和F1缘的电子浓度的实际变化了解不够,直接用IRI模型给出的E-F谷区和F缘的状态很难系统的与实际观测相比较.本模型从现有理论出发,提出一个易于操作的物理模型,尽可能全面地考虑ErF谷区和F1缘的各种过程,包括中性风,扩散和光化作甩等,希望对E-F,畚区,F1缘进行合理的描述,并以这种物理描述来与IRI一90进行比较.2电离层光化和动力学过程简述2.1光化过程由太阳紫外辐射造成的某种离子的生成率据Chapman提th的太阳辐射电离率的基础理论公式表示为):nj∑e印{一J(‰)secxdz}.我们考虑3种中性成份:O,N2和O2,4种离子:O,NON和o;,参加F列反应J:O+N2+NO;(1)NO一+eN+O:(2)Nj+N+N;(3)o;+与o+o.(4)其中2=1.2x10一(T/300)一cn1s~.dNo+=4.1×1l】一(see~To)c工Ⅱ3日一,.N;=3x10一(3O0/T.)1/scm.s一o=2.2×10一(300/T.)cms一?一般认为白天电子满足准平衡分布,并且常在整个高度上同时满足,在只讨论光化作用时,电子密度连续方程为Q一三()=0(5)参加上述光化反应的离子分别满2=~i-自的光化平衡方程,具体表达为q0+一22¨O]:0,(6)(N2][O]一No+(NOlie]:0,(7).畸一aN+IN+][eI:0,()%;一ao(o】:0(.)2期邓悦等:一种电离层垂直剖面物理模型及其与IRI一90模型的比较1(15 [eJ=(0j+[NOj+[0;J+[N;](10)Q为总的电子产生率,qo~,gN和qo为相应成份的离子产生率.由(o)--(1o)式可得: 一qo+e【1lj舯,:.+筹之+qo+1"/(oL.,=N2l,,=l-+筹去)(12)方程(11)考虑了原子成垂;}和分子成垂;}同时存在时的复合过程,两种复合过程由其随高度的变化而自然过渡.由(11)式可知,在只考虑光化的情况下电子密度可表示为:Ⅳ=虽+品√+筹令G=.对(13)式进行两种极端情况的讨论:(a)4G《1,≈0/(b)4G》1,≈~/0/Q(a)为卢型复合的表达式,(b)为型复合的表达式与1的相对关系就可知在此高度的复合形式Is】.2.2扩散过程n3)(14)因此通过判断某一高度处参数4GmdY e=一mi9--Ⅳi一V(Ni/cTi)+e(E+yi×日)一mit.'m(Vi—U)一"(i—y).(15)=一g一Nv(No)+e(E+y;×口)一me/ze(ye—U)一mi(y一y.).(16)当考虑平衡态并且忽略磁场效应时,dVi=0,dV e=0由电中性条件可知Ni=,由双极扩散条件可知:V=Vj=V,在等温的情况下可得:一%=D(+).【l7)其中,.:,=+).=2kT增r,因此,由扩散引起的运动项可表达为,[+(+)+]_,2.3中性风的作用在中性风的影响下离子产生垂盲运动的表式为106空间科学20卷箍cos¨(19)其中,w分别为中性风的东西方向,南北方向的风速,分别为离子的碰撞频率,磁回旋频率,,为磁偏角2.4模型简介本模型描述平衡态下的电子密度分布,其中的太阳辐射通量,吸收截面和电离截面取自文献『91总共考虑了从1A—l125.7A共77种不同的辐射波段,主要针对我国中,低纬(116.E,40.N)地区白天平衡态下的电离层,对光化,扩散和风的效应的考虑是自下而上连续的,而不是如同文献『71那样从中问某个高度开始加入扩散或风的效应本模型从连续方程出发:qiL(Ni)V(M)一0.(20)将运动速度写为扩散速度与由中性风引起的垂直漂移速度之和:r21,把(16),(19)带入(18)式得到805l】I]km统一的表达式:.iDj[等+(击+百1~ONi-+](.(22)i分别为0,NO,N,o再由准中性条件【e】=[o一]+[No]一【Ni]+【o;】可得电子密度.本模型从MSIS93得到有关背景中性成份的数据,有关中性风的情况由HWM90得到.3主要结果我们主要模拟了北京地区(u6.E,40.)太阳活动低年(no7=60),高年(Flo7=3{30)的春(DOY--90),夏(DOY=180),秋(DOY--270),冬(DOY=365)宁静日不同情况下中午前后(1200LT)的电离层垂直剖面的情形,这里DOY代表一年中的第几天3.1不同条件下的0分布由图l可知0一般出现两个峰,第一个峰稳定在110km附近,与E层所在位置基本重合,且峰值大小是高年比低年大,夏天比冬天大,这与E层为Chapman层的理论非常符合.第二个峰值的位置则依赖于具体条件,基本上高年比低年高,峰值大小是高年略大于低年,夏天大于冬天.3.2不同条件下Ⅳ剖面图及其与IRI的比较(1)由图3可见,E层电子密度夏天比春,秋天大,春,秋天比冬天大,高度稳定在110km左右,其年变化趋势和太阳天顶角的关系与Chapman理论相一致.本模型在E层的结果与IRI一90无论在高度和大小上都很符合,这说明模型对光化过程的考虑是合理的.模型的E-F各区比IRI,90要明显深,若谷深定义为5=(No一一~)/…,则模型的谷深一般为0.2—0.5之间,而IRI,90的谷深为0.04—01之间.2期邓悦等一种电离层垂直剖面物理模型及其与IRI一9O模型的比较107——sDringDOY90—'一AutumnDOY=270——●一SummerDOY:I80—Wint~rDOY=3650l2345Qctrf'-f(xl0)圈1太阳活动高年及低年不同季节产生率0黼高度的变化Fig.1V ariationsofelectronproductionrate0wkhakitudeforafferentmandsolaractivities ——SpringDOY90—'_SummerDOY180—_,AutumnDOY=270十wDoY365(a)LowSolarActivity.60(b)HjghSolarAnivity.f300无量纲判据4G无量纲判据4G图2太阳活动高年及低年不同季节产生率4G随高度的变化Fig2V ariationofparameter4GwithheightfordifferentEle,~Dnsandsolaractivities(2)由本模型所得到的一个重要结果表明;F-凸缘在太阳活动低年的四季都出现, 其中夏天晟明显,已形成了一个F1层,冬天晟不明显,仅表现为一个轻微的凸缘;在太阳活动高年只有夏天出现了F-凸缘,而其它情况不出现,这在物理上是合理的.因为F1区处于a型复合与口型复合的过渡区,尽管这里有一个明显的产生率0的峰值,却不一定对应电子密度的峰值,0所在的高度与F1凸缘的出现有很大关系.下面我们对图1和图2进行分析.湖邶枷枷.108空间科学20卷旦,互,E——IRI90—_|r一0urmode】005l01520ElectronConcent~tian,O()510l52025ElectronConcentmtion,cm101x10,x10)x10】图3由本模型所得的电子密度在太阳活动高年及低年不同季节随高度的变化及其与IR1.90的比较Fig3Profilesofe~ctrondensityobt~nedfrommodelofthispaperandIRI一9Dfordeffere~geB.goii.sandafierentsolaractivities表10的第二个峰值所在高度厦其对应的4G参数春夏社冬春夏秋冬低年日(km)156150l58168高年日(km)..2002304G125382276324G443622期邓悦等:一种电离层垂直剖面物理模型及其与IRI-90模型的比较109 Frequency/MHz002,04.06.080l00Frequency,MHz图4由奉模型电子密度分布转换的频高图Simulated]onogramsconvertedfromelectrondensityprofilesbased0nmodelofthispaper110夺间科学20卷60ll400201J0O∞.『40()2oo000800600400200600[图5由IRI一90电子密度分布转换的频高图Fig5Simulatedioaogramsconvertedfromelectrondensityprofielsobtainedot~enIRI一90 在太阳活动低年和高年的夏天满足4G》1的条件,此时为n型复合,而仅在型复合的情况下q的第二个峰值处才会出现一个电子密度的峰值,而这正好与图3中电子密一.—.●,..rr㈨㈣一02期邓悦等:一种电离层垂直削面物理模型及其与IRJ一90模型的比较】]1度分布相一致.而且所得结果与Rishbeth在文献ll_中提到当4G=16时将出现凸缘当4G=36时凸缘将较明显的结果也相符合在IRI-90的电子密度分布图中基本看不出Fl凸缘(3)本模型给出的F?层的电子密度变化是冬天最大,夏天最小,活动高年比低年大. 且与IRI-90模型基本一致.虽然模型算出的Q在F以上的高度上高年与低年着别不大但最终的F2峰值电子密度仍是高年大于低年,这说明主要影响F2层不是光化过程,是扩散和风的效应.(4)从图3看出,整体来说本模型给出的电子密度分布曲线比IRI模型光滑,在不同电离层区域之间的过渡比较自然,这是由于从10O500km采用了统一的数学模型,而不需要分段连接,这样的模型在对一些物理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时连续性显然要好得多.(5)为便于进一步与实际观测资料相比较,通过电子密度与等离子体频率的关系= 80.6.我们将已知电子密度的剖面图转换为频高图.通过对图4的分析可知E层和F2层在频高图中比较明显,而其位置和大小也与观测基本相符合;Fl层在低年的春天,夏天和秋天表现为一个层,低年的冬天和高年的夏天仅为一个突起而通过对图5分析可知由IRI一90的电子密度分布转换的频高图上很少出现F层,只在某些情况下出现了一些小突起,这是由于IRI一90在16Ol80km之间连接不光滑引起的,并不代表一个F1凸缘.4结论和讨论我们研究的模型由连续方程出发,在光化,扩散和中性风都考虑的情况下,对电子垂直剖面加以分析.计算结果表明F-凸缘在低年和高年夏天出现,且低年夏天最明显,这与现有理论相一致,证明本模型对谷区和F凸缘的讨论是合理的.可以说,能够较充分地反映F1缘出现的季节特征,是本模型不同于IRI一90的最重要的一方面.关于E—F谷区本模型结果明显比IRI一90深,武昌地区反演的结果也支持我们的结论.由于对谷区的直接探测有一定困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频高图的反演,因此我们希望本模型从较全面考虑谷区附近物理过程出发,所得结论可以作为研究IRI一90模型的一种参考当然,由于本模型对这一区域光化过程的讨论还不可能很全面,例如并未考虑亚稳态原子』,因此这个问题仍需进一步讨论.最后,前面提到本模型采用了一个统一的而不是分段连接的数学表达,给出了光滑的分布数据,这是一个优点,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因为事实上一个物理模型不可能包括所有的过程,因而一些背景参数也就不可能完全取自相应的背景中性数值,例如一些反应系数,离子标高和中性标高等,在数值上均需做小量调整以保证结果连续.一方面我们应保证这些必要的调整在物理允许的合理范围内,另一方面有关参数的选取确定仍然存在一些应深^探讨的问题,摄后,由于本文目前侧重于从理论上与IRI模型相比较,因此局限于平衡状态,比较结论适用于中午前后数小时.参考文献l1Bi]itzaDedInternationalReferenceIonosphere1990Mayland:NSSDC/WDC—A-R&Sg0—2221粱尚珙.我国电离层基本参量与国际参考模式的比较空间科学,199010(2):135140112空间科学20卷_3_罗发根荨国际参考电离层IRI一99与中国实测电离层月平均电子密度剖面形状的上匕较.空间科学,l99414(41:3053ll4】刘瑞源等国际参考电离层用于中国地区时的修l卜算_法地球物理,1994,37(4):422~4325】苏元智,黄信榆.武昌电离层B-F咎匹白天变化形态地球物理.1987co(s):555559l】张顺荣等用理论模式研究电离层F1一Ledge的变化地球物理,1996.39(5):60l607 『7】高铭,萧佐~种电离层物理模型皿其在F1各医形成过程中的应用空间科学, 199212(4):287297S】RishbethH,~arrlotOKIntmductiontoIonosphericPhysicsN…Y okA㈣admiP一.19S9 WorrDGetAnExperimentalandTheoreticalStudyoftheM…DiurnalV a…itinofoNO,oandNIonsintheMid一]atltudeF1LayeroftheIo—phereJG∞P^舒,197984(A71:336337210】张顺荣,黄信榆电离层峰下鲒构的站值模拟空同乖f学,199414(2):"l2311】TaiebCGetADynamicedEffectintheIonosphericF1LayerPinnets∞ceSci.197828f11:1007~10l61TorrMR-WorrDG.TheRoleofMetastableSp~iesintheWherm0sphere+O~phys岛Phys1982,20(1):91--14413]HedinAEMSIS一86ThermosphericModelJGeophysRes,.198792(A5}46494662 14RawerK,BilitzaDInternationalReferenceIonosphere-PlasmaDensities:St…t198810{81:51415JDiemingerweta1.TheUpperAtmosphereBerlin:Springer-~%rlag1996 APHYSICALMoDELFoRIoNoSPHERIC VERTICALPRoFILEANDCoMPARISoNBETWEENITANDIRI一90DENGYueW ANGJingsongXIAOZuoDepartment0,GeophysicsPekingUniversityJBeng100871)Abstraet Aphysicalmodelforionosphericverticalprofileisestablishedtakingintoac'countfourspeciesofionsandelectronsintheregionof80—500kin.Neutralwind andi0ns'motionarebothinvolvedinthecontinuityequationsforthosefivespecies. Ionosphericprofilesindifierentseasonsat1owandhighsolaractivitiesarecalcu.1atedandcom]~laredwiththeresultsfrolnIRI一9O.Resultsshow-thatEregionisa typicalChapmanlayerandthedepthofE—Fvalleyisgenerally02~0.5whichis dee12lerthanthatgivenbvIR1-90.ThattheF11edgeismostobvionsinsummer atlowso1aractivityisconsistentwithwidelyacceptedtheories.buttheF1ledge seldomappearinIRI90InF2region,theelectronnumberdensityathighsolar activit5'isgrea~erthanthatatlowsolaractivit)r,andinwingerisgreaterthan~hat, insummerTheseal1agreewkhobservationsratherwell- KevwordsIonospheriemodelE—F~lley,F1ledgeIRI-9,。

如何进行电离层测量

如何进行电离层测量

如何进行电离层测量电离层测量是一项关键的科学技术,用于研究和监测地球上部层大气中的电离层。

电离层是电离大气层,高度在约60-1000千米之间,其中存在大量的电离气体。

它对无线通信、导航和卫星传输等技术具有重要影响。

在本文中,将介绍电离层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和一些应用。

电离层的形成是由于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和X射线击中大气层中的分子和原子,从而使它们失去外层电子,形成带正电的离子和自由电子。

这些自由电子和离子具有导电特性,可以反射、折射和传播无线电波。

因此,了解电离层中的电子密度分布和变化对于预测无线通信和导航的可用性至关重要。

电离层测量的常用方法之一是利用电离层的反射性质进行测量。

在这种方法中,将一束无线电波从地面或卫星发送至电离层,当它达到电离层时,会发生反射或折射。

接收站可以测量无线电波的传播时间和强度变化,从而得出电离层的一些特性,如峰值高度、电子密度分布和离子浓度等。

另一种重要的电离层测量方法是利用卫星观测。

由于电离层具有一定的垂直结构和水平变化,通过在卫星上携带特定的测量设备,可以获取大范围的电离层数据。

卫星观测不受地理位置限制,同时可以提供多维度的电离层特性,使得科学家们可以进行更加全面和准确的研究。

在进行电离层测量时,还需要考虑地球的磁场对电离层的影响。

地球的磁场会引起电离层中电离物质的运动和扩散,从而影响电离层的结构和特性。

因此,进行电离层测量时需要综合考虑地球磁场的变化,并进行相应的磁场修正,以获得准确的电离层数据。

电离层测量在无线通信、导航和卫星传输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提供关于电离层的动态特性和错误估计的信息,以改善无线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

此外,对电离层进行准确的测量还可以帮助预测和减轻太阳风暴对通信和导航系统的干扰。

虽然电离层测量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电离层中的变化和扰动往往非常快速和复杂,因此需要高频率的测量和实时数据处理。

基于骨架的垂测电离图F层自动判读算法

基于骨架的垂测电离图F层自动判读算法
收稿 1期 : 0 1O 1 3 2 1 .6 1 ;修 回日期 :2 1 -7 2 0 10 —4
仍有少数强离散 噪声点 。这些点 与有用描 迹 因为 断裂或扩散
产生的离散数据点形态相似 , 直接影响后续对描迹的拟合与分
离 。本文所作 的预处理算法简述如下 :
基金项 目:山 东省 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项 目( R 00 Q 0 ) Z 2 1 D 02
第1 2期
蒋 百灵 , : 于骨 架的垂 测 电 离图 F 自动判 读算 法 等 基 层
・ 5 7・ 42
旋频率 的偏移且 O波在 前的规 则 , 确定 检测 的第 一个 端点 必
定是 O波描迹的像素点 。从该端点 跟踪至第 一个交叉 点所 形 成的外分支 即为 O波描迹 的一个组成部 分。
蒋百灵 ,姬光荣 ,刘 汉 ,郑海永
(. 1 中国海洋大学 信息科 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 0 ; . 6 10 2 海军青岛通信修理厂, 山东 青岛 260 ) 6 19
摘 要:为了实现 F层参数的 自 动度量, 为电 离层短期监测提供 实时可靠的数据 , M T A 7 6 0为仿真平 以 A L B ..
f ' 即f , x l2( x F层反射的最 频率) F I 。本文首先从垂测电离图
中提取出 F层描迹 , 体方 法参见 文献 [ ] 本 文主要 工作是 具 8, 针对提取 出的 F层描 迹 图像 , 利用 骨架 技术及 图像 处理 方法
进行处理和判读 。

1 F层 描迹 的预 处理
界频率 ) 在短波通信 和散 射通 信 中有 重要 应用 。图 1 为典 型
0 引言
电离层是近地空间环境 中能够反射 电磁波 的导 电层 , 被广

射线追踪在电离层探测中的应用

射线追踪在电离层探测中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
T 24 P 7
文献标识码

文章 编 号
10 72 (0 1 0 — 1 0 07— 8 0 2 1 ) 1 0 2— 4
Ap iato fRa a i n I no p r c So di g plc i n o y Tr cng i o s he i un n
Ke wo ds in s h rc mo es; ry ta ig; lv lo ee o e et y r o op e d l i a —r cn e e fh trg n iy
作为 E地空 间环境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电离 层对 现 t 代无线 电通 信有重 要 的影 响 。对 电离 层研究 有 着重 要 的意 义 ,不 仅有利 于认识 电离 层本身 ,寻 找克 服 电离 层可 能造成 的灾 害途径 和探求 利用 电离层 为人 类造 福 的方 法 ,而 且有利 于推 动地球 科学领 域相关 的 电离 层 理论 和应用 问题 的研究 和发展 。对 电离层 的探 测是 从 垂直 探测开 始 的 ,电离层 垂测 电子 密度剖 面反 映 了 电
离层 竖直方 向上 的分层 结构 。实 际上 电离层 是 一个 不
以及 太 阳和地磁 活动性 有关 。复杂 的 电离 层形 态 给实 际应 用带来较 大 困难 ,为 了便 于在无 线 电通信 和宇 宙 航 向等工程设 计 中的应 用 ,人 们在 大量 实测数 据 的基 础上 ,总结 出 了电离层 形态 和结构 的数学 表达 式 ,研 究最 多 的是 对无 线 电波 传播有 直接 影响 的 电子 密度 模 型 。包括 以下几种 形式 : 查普曼模 型
抛物模 型
附 ) :
() 2
时 的 ,电离 层 总体 处 于复杂 的非线性 状态 。所 以电离

基于回波相位的电离层虚高的实时获取与分析

基于回波相位的电离层虚高的实时获取与分析
频率 点 电离层 虚 高 , 种 方法 称 为 回波时 延测 量方 这 法. 代数 字 测 高仪 大 多是按 照 第 2种 虚 高测 量方 现
高 随发射 频 率 的 变化 图 , 即数 字 频 高 图[ ]有 2种 1. 最常使 用 的虚 高测量 方法 . 1 方法 是在 1 2 第 种 9 5年
收 稿 日期
2 81一2 00 — O 1
作 者 简 介 朱正平 (9 8)男 , 1 6一 , 博士 , 副教授 , 研究方 向: 电离层无线 电探测与诊断 , 信号实时检测 与信 息处 理 , 片机与 单
D P系 统 开发 与 应 用 , — i: ph 2 0 @sn.o S E mal zz u 0 7 ia cr n
Vo _ 7No 4 【2 .
De . 0 8 c 2 0
基 于 回波相位 的 电离层虚 高 的 实时获取 与分 析
朱正平, 锟, 陈 周健勇, 蓝加平, 李宁丽
( 中南 民族 大学 电子 信 息工 程 学 院 , 汉指 出 了通 过 测 量 电离 层 反 射 回波 的相 位 随 频 率 的 变 化 可 以提 高 电 离 层 虚 高 测 量 精 度 , 析 了利 用 电离 层 分
电离层 数字测 高仪是地 面观测 研究 电离 层 的主
要无 线 电探测 设备 , 的主要应 用 是测 量 电离层 虚 它
12 9 6年 由 B et Tu e提 出并首 先使用 , ri 和 v 这也 是截
止 到 目前 为止 最常 使用 的虚高 测 量方 法. 这种 方 在 法 中, 过垂 直发 射扫频 高频 脉 冲波 , 电波频 率 厂 通 当 等 于 电离 层 等离 子频 率 厂 时 , 信号 发生 反 射 , 量 测 从 电离层 反射 回波 到 达接 收机 的时 间延迟 , 得各 获

电离层模型参数

电离层模型参数

电离层模型参数
电离层模型参数是指描述电离层特性的数值参数,包括电子密度、电离层高度、电离层电子温度、电离层漂移速度等。

这些参数对于无线电传播、卫星导航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密度是电离层模型参数中最基本的参数,它描述了电离层中单位体积的自由电子数目。

电离层高度则是指电离层密度等于某一固定值的高度,通常是电子密度的一半。

电离层电子温度则是指电离层中电子的平均动能,它对于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比较显著。

电离层漂移速度则是指电离层中带电粒子在磁场作用下的运动速度,它对于卫星导航的精度补偿具有重要作用。

电离层模型参数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地基观测、卫星探测、雷达探测等。

其中,地基观测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通常采用电离层垂直探测仪、电离层扰动探测仪等设备。

卫星探测则是通过卫星搭载电离层探测仪实现,可以获得全球范围内的电离层参数信息。

雷达探测则是利用雷达信号穿过电离层,测量其反射特性,进而推算电离层参数。

电离层模型参数的精度对于相关应用非常重要,因此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一直致力于提高电离层模型参数的精度和可靠性。

同时,电离层模型参数的研究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电离层的物理特性提供了重
要的资料基础。

- 1 -。

近地空间电场中电离层扰动特性分析

近地空间电场中电离层扰动特性分析

近地空间电场中电离层扰动特性分析电离层是大气层中高空区域的电离气体层,它主要由被太阳光子电离的大气分子组成。

电离层是一个普遍的自然物理现象,它对许多方面的无线电通信和导航技术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近年来一些异常现象的出现,如电离层扰动,给这些技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近地空间电场中电离层扰动的特性分析。

一、电离层扰动的定义和原因所谓电离层扰动,是指电离层中存在一些与平时不同的异常电波传播现象。

具体表现为:电离层中的电子分布不规则,在空间位置上和时间上有很大的变化,使得电波传输过程中被散射、折射、吸收等;导致通信信号质量下降,甚至无法传送或者误差很大。

那么,什么原因会引起电离层扰动呢?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1、太阳活动度的变化。

太阳活动度的变化与电离层的扰动程度具有密切关系。

太阳活动高时(如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大量日冕物质抛射,会使宇宙辐射增强,进而引起电离层内的电离作用加剧、电离程度提高,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

与此同时,高能粒子的轰击也可能损坏人造卫星的电子设备。

2、空间天气。

空间天气是指太空中大气层中的物理现象,比如太阳风、太阳辐射、磁层扰动、宇宙射线等。

这些现象能改变大气的化学、热、动力、电学性质和大气层中磁场分布,从而导致电离层的扰动。

3、地球物理活动。

地球物理活动指的是地震、大气爆炸、火山爆发、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

这些活动会引起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从而影响附近的电离层活动。

二、电离层扰动的分类电离层扰动的分类主要依据其波动特性,可分为四大类:1、基础电离层扰动。

基础电离层扰动主要表现为频率在2MHz以下的电波传播变化,也称为短波缓变扰动。

这种扰动由太阳辐射、地球磁场和天气变化等因素引起,时间规律明显,对通信影响不大。

2、大范围离子密度不规则扰动。

这种扰动波长通常为数十到数百公里以上,时间约为几分钟到半小时,主要是由等离子体不稳定性引起。

这种扰动对于中短波通信影响不大,但对于短波通信和导航系统影响很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离层垂直探测目录一、概论二、系统设备三、基本原理四、电离层垂测图数据处理及分析五、电离层垂测的目的与用途电离层垂直探测一、概论电离层垂直探测是电离层研究中历史最悠久、至今仍然广泛使用的电离层地面常规探测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垂直向上发射频无线电脉冲,频率f在1~30MHz范围内变化(频率扫描),接收在不同频率上由电离层反射的回波(Echo),测量回波的传播时间τ(Time of Flight),或者虚高(h’= cτ/2)随频率变化的频高图(Ionogram)。

根据对频高图的度量分析和反演,可以获得电离层特征参数,如F层临界频率foF2,最大电子密度NmF2,以及探测点上空峰值高度以下电子密度随高度的一维分布,即电子密度剖面。

这是传统垂直探测方法能够提供的最重要的关于电离层结构的信息。

现代数字测高仪除了测量回波的传播时间,还可测量回波的偏振、振幅和相位谱,以及回波到达角,提供更丰富的关于电离层结构与动力学信息。

简单地说电离层垂直探测是用电离层测高仪(垂测仪)从地面对电离层进行日常观测的技术。

这种技术垂直向上发射频率随时间变化的无线电脉冲,在同一地点接受这些脉冲的电离层反射信号,测量出电波往返的传递时延,从而获得反射高度与频率关系的反射曲线。

二、 系统设备垂直探测设备主要包括:发射系统、接收机系统、频率合成系统、同步控制与时钟系统、数字处理、数据终端、自动判读和天线系统等。

垂测设备组成框图电离层测高仪(垂测仪):电离层测高仪是从地面对电离层进行常规探测。

测高仪从地面垂直向上发射脉冲调制的高频无线电波,并在同一地点接收它的反射信号,测量出频率发射天线接收天线GPS 天线输出滤波发射机 频率合成接收机信号处理控制器网络计算机数据线端电源 时钟 接口连续改变的电波来回传播的时间(称为时延),从而获得反射高度与频率的关系曲线,这种曲线称为频高图或垂测电离图,从而获得电离层电子密度的高度分布。

电离层探测仪(垂测仪)按功能可以分为:发射机、滤波器、接收机、信号处理、系统电源、数据终端。

(1)发射机:发射机由预放、激励器、功分器、功放、合成器组成,利用传输线变压器作为功率混合和分配网络来实现宽带功率合成和分配。

发射机的作用是为发射天线提供满足系统要求的射频功率信号。

在同步信号的控制下,1~32MHz的扫频脉冲编码信号首先进入发射机进行激励放大后,在经历进一步的功率合成到5000W的功率能量输出。

原理如下图:发射信号去输出自合成器滤波器驻波检测自控制器保护(2)输出滤波器输出滤波器有单片控制电路、驱动电路、开关电路四部分组成。

工作时将整个扫频过程(1~32MHz )分10段,每段对应一组5阶考尔滤波器。

首先滤波通过接收终端命令,对起始和终止频率进行设置,然后计算出波段转换点,当扫频开始后,通过波段点的自动判断,有单片机控制多驱动分段控制滤波器的工作,使功放输出的扫频信号保持有用信号,滤除谐波分量。

(3)接收机 其原理框图为:RXDTXDSP(4)信号处理信号处理单元主要完成模拟中频信号的正式采样、信号电平估计、信号的相关处理和回波信号的时间差计算等。

它接收主控制器的命令,完成主控命令要求的计算和操作。

将来自输入回路 混频 滤波放大 混频 视频检波 解调微处理器频率合成滤波放大分配器正交处理滤波放大分配器相关A/D数据处理相关A/D输入回路 混频 滤波放大 混频 视频检波 解调接收机的模拟中频信号提取,然后进行相关处理等,把信号提取出来,然后再按照探测频率进行幅度编码和距离编码,结果送入终端。

原理图如下:发射同步中频信号采样频率4倍中频 抽取频率4倍宽带(5)系统电源电源系统采用单相220V 供电,通过多路电源转换器提供给各个单元。

整机电源系统如下图。

抗混迭滤波A/D正交化处理抽取相关器求延时数据接口本地码多路电源转换器风机电源(AC)发射电源(DC)计算机5V 5A 12V 1A48V 3012V 2A主控电源(DC)主控电源为开关电源,输出55V A ±,51V A -,121V A +直流电压给主控机箱内的各个部分。

发射机电源采用大功率电源,输出48V30A +12V1A +、的直流电压,稳压电源采用了高可靠性集成电源模块,多路输出,具有交流范围宽()20%,,直流稳定性高1%≤()的特点。

电离层测高仪实质上是一台短波脉冲雷达,通常由发射机、接收机、天线、频率合成器、显示记录器、程序控制器等组成。

其工作频率可在整个短波波段的频率范围 (0.5~30兆赫)内连续改变。

电离层测高仪进行探测时,发射机的高频脉冲振荡通过天线垂直向上辐射,不计碰撞和地磁场的影响,根据阿普顿-哈特里公式(见磁离子理论),电离层介质的折射指数为式中称为等离子体频率;f 为发射频率(兆赫)。

对应于电离层中某一高度的电子密度值(单位为米)各有一个fN 值。

利用测高仪对电离层某层进行探测时,将发射机频率f 由低值逐渐增高,当f =f 时,=0,电波就从与 相对应的高度反射回来。

如果该层最大电子密度值为,则从该层反射的电波最高频率为式中f为该层的临界频率如果f>f ,电波将穿过该层入射到更高的电离层次。

当f的值足够高而使电波能穿过最高的层次时,这个频率即为整个电离层的穿透频率。

假设脉冲波群在电离层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同在自由空间中一样,那么,根据反射下来的回波脉冲与发射脉冲之间的时延,即可决定反射点的高度为式中c为真空中的光速。

但实际上电离层介质中电波的群速度小于光速c。

因此,由上式算出的h‘不是反射点的真正高度h ,它可能比h高得多。

通常称h’为等效高度或虚高。

从垂测仪测出的频高图中可以度量出E、F、F1和Es 层的临界频率和最小虚高等参数。

通过适当的换算还可从频高图得出电子密度随高度的分布。

三.基本原理(1)通过使用电离层测高仪从地面对电离层进行的常规探测。

测高仪从地面垂直向上发射脉冲调制的高频无线电波,并在同一地点接收它的反射信号,测量出频率连续改变的电波来回传播的时间(称为时延),从而获得电离层电子密度的高度分布。

这种方法通过垂直向上发射高频无线电脉冲,频率f在1~30MHz范围内变化(频率扫描),接收在不同频率上由电离层反射的回波(Echo),测量回波的传播时间τ,或者虚高(h’= cτ/2)随频率变化的频高图。

根据对频高图的度量分析和反演,可以获得电离层特征参数,如F层临界频率foF2,最大电子密度NmF2,以及探测点上空峰值高度以下电子密度随高度的一维分布,即电子密度剖面。

(2)描述无线电波在电离层中传播的理论基础是根据磁离子理论推出的A-H公式,对于高频无线电波,电离层中电子与其它粒子碰撞频率ν/2π~10-10³Hz,参数Z=ν/ω<<1,碰撞项可以忽略,A-H公式简化为:其中:f p —等离子体频率,f —工作频率即电波频率,N e—电子的数密度e —电子电荷,m —电子质量,ε0—自由空间介电常数,θ—地磁场与波法线夹角,H0 —地磁场强度f H—磁旋频率μ0—自由空间磁导率,νe—电子的有效碰撞频率根据电磁波传播理论,垂直入射进入电离层的电磁波将在n2=0处发生反射。

由上式可以证明,发生反射时(n2=0)参数X和Y满足以下关系:X=1 寻常波X=1+Y 非常波X=1-Y 非常波即电波频率f p、电子等离子体频率f、电子磁旋频率f H满足:因为X恒大于零,故只有当Y<1(即fx>fH)时X=1-Y才有意义,所以:1) 当f<f H时,反射条件为:X=1 (寻常波),X=1+Y(非寻常波);2) 当f>f H时,反射条件为:X=1 (寻常波),X=1-Y(非寻常波)。

(3)通常垂直探测方法提供以下电离层参数:02f F :2F 寻常波临界频率。

2X f F :2F 层非常波临界频率。

0f E :E 层临界频率。

0s f E :s E 层临界频率。

b s f E :s E 层遮蔽频率,即s E 开始变为透明的寻常波最低频率。

min f :定义:是在电离图上记录到的反射回波的最低频率。

/2h F :2F 层最小虚高。

/1h F :1F 层最小虚高。

/h E :E 层最小虚高。

/s h E :s E 层最小虚高。

其中比较重要的参数min f :频高图上观测到的回波最低 频率,此参数是电离层垂直探测仪性能的一个指标,也可以作为电离层对回波吸收强度变化的指标。

(4)电离层垂直探测中的频高图电离层测高仪接收到的反射回波的往返传播时间为:单程传播时间通常用虚高c τ/2来度量:其中c 是真空中的光速,τ是电波往返传播时间,B 是磁场强度,N e 是电子数密度,f 是电波频率,μg 是群折射指数。

因为群速度总是小于真空中的光速,所以真实反射高度总是小于虚高。

频高图就是反射虚高随电波频率变化的曲线。

图1.1所示的是在北京观测站(40.3N,116.2E)利用CADI数字测高仪所测得的2006年4月8日10:35 LT时刻的频高图。

可以计算出虚高为:令:则当N(h)剖面出现极大值,即变化率dN/dh →0时,h’(f)→∞,曲线呈现出极大尖点,也就是说,h’(f)曲线的极大尖点所在的频率与某一层的峰值临界频率相联系。

从频高图h΄(f)~f曲线反演电子密度剖面的问题归结为求解积分方程式虚高的问题,求解的未知函数是作为真高hr 函数的电子密度N(h),或者是作为等离子体频率函数的真高h r (f p)。

对于忽略地磁场影响的简单情况,积分方程(1.9)具有阿贝尔积分方程的形式,对于N随h单调上升的情况,有精确解,此解可表示为一个定积分式:其中Z T是在频率f v上反射的真高。

选定一个频率f v,利用图形积分或数值积分方法,由测量得到的离散化h’(f)函数值,求出上式的积分值,便得出与此反射频率f v相对应的真实高度。

四电离层垂测图数据处理及分析下图为2008年03月01号夜间的电离层垂测图对该图进行数据分析如下:由图可以读出min f :14MHz 反射回波的最低频率14MHz.b s f E : 14MHz s E 层遮蔽频率,即s E 开始变为透明的寻常波的最小频率02f F : 90MHz 寻常波F2层临界频率0s f E : 14MHz s E 层临界频率x I f : 97OX I 层非常波临界频率0f E 01f F 没有数据S 表示黑夜/h E : E 层最小虚高/2h F : F2层最小虚高/S h E : S S E 层最小虚高,由于某层电子浓度太小,不可能读取度量值。

/h F :205Km 1F 层最小虚高205Km .通过对对回波描迹进行反演计算,我们可以计算出真高,尤其是电子密度极大值的高度和电子密度随高度的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