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及大纲

合集下载

(完整版)《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完整版)《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适用于环境科学专业]第一部分说明一、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环境监测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通过环境监测能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环境治理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保护要先行,环境监测课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

环境监测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独立分析、设计、解决环境监测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监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环境中水、大气、土壤、固体废弃物的布点采样方法、预处理技术及重要监测指标的分析技术;掌握制订监测方案的方法;掌握监测过程质量保证的内容和方法;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了解环境自动监测、生物监测、遥感遥测等最新环境监测技术与发展前沿。

通过学习环境监测,培养学生解决环境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科学作风,为该课程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特别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噪声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1、环境监测对象和目的。

这部分内容,是对“环境监测”这门学科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包括该课程的性质、特点、学习方法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标准的概念及分类、制订原则。

2、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质量控制、标准分析方法、环境标准物质、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的表述方法,为以后各环境要素的监测过程质量保证做好铺垫和准备。

3、各环境要素的监测。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共包含七章,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质量监测、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噪声监测、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篇一: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模板××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滕州市职教中心二○一一年六月滕州市职教中心教学计划目录××专业教学计划.................................................................................................................. (1)××××教学大纲.................................................................................................................. (7)××××教学大纲.................................................................................................................. . (10)滕州市职教中心教学计划××专业教学计划一、专业名称、招生对象与学制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招生对象:应、往届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社会青年学制:三年二、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掌握……技术,具有……能力,能从事……能够适应生产、服务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人才规格1.知识结构注:应包含三个方面的知识:一是基本知识(政治、英语、计算机基础、语文、体育等),各专业可以有所侧重;二是业务范围需要的专业基础、专业知识;三是扩展的知识。

2.能力结构注:应包含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各专业都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各专业可有所侧重;二是专业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课程目标与教学大纲的制定

课程目标与教学大纲的制定

课程目标与教学大纲的制定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课程目标确定了教学的目的和预期学习成果,而教学大纲则提供了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和内容安排。

本文将探讨课程目标与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及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课程目标的制定1.明确教学目的制定课程目标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

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需求,教学环境以及教材资源等因素,目的是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取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2.分析学科要求了解学科的特点和要求,分析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层次,有助于确定合理的课程目标。

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和能力。

3.设定具体目标在明确教学目的和分析学科要求的基础上,设定具体的课程目标。

目标应该是具体、明确的,有助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例如,对于一门数学课程,目标可以是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运算规则和解题方法。

4.提供挑战和激励合理设定课程目标可以为学生提供挑战和激励。

目标不应过低,否则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

相反,目标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教学大纲的制定1.确定课程结构教学大纲应该明确课程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不同的单元或模块,并确定每个单元的具体内容和学习顺序。

2.设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还应该包括详细的教学计划。

教师需要确定每个单元的授课时间、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确保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3.选择教学资源教学大纲还应该包括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的选择。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选择适合的教材和辅助教具,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资源支持。

4.考虑学生差异教学大纲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提供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辅导措施,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三、课程目标与教学大纲的重要性1.指导教学实施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高中地理课教学计划大纲

高中地理课教学计划大纲

高中地理课教学计划大纲一、教学主题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从而培养他们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维能力。

本教学计划的主题是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使学生全面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活动安排1. 地理实地考察:安排定期的地理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并通过观察、实地调查和数据采集等方式了解和分析地理问题。

例如,去一些山区或海滨地带考察地质构造、植被分布或海岸侵蚀等现象。

2. 协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和讨论地理案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例如,安排学生在小组中分析某个地区的人口结构变化并提出解决方案。

3. 辩论赛:邀请学生参加地理话题的辩论赛,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权衡、城市化对农业的影响等,通过辩论比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使用多媒体展示地理问题和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和表达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制作地理PPT、视频或网页来介绍某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

三、教材使用1. 使用全面、系统的教材:选择一本内容全面、结构清晰的地理教材,让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地理知识,同时了解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地理模型、实物展示、地图资料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

3. 教材与实践结合:在教学中,注重将教材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通过让学生设计城市规划或生态保护方案等,让学生从理论转化到实践。

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现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并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中小学环境教育教学计划范文(4篇)

中小学环境教育教学计划范文(4篇)

中小学环境教育教学计划范文一、工作目标:1、围绕我校创卫工作的实际,使我校的创卫工作走向前列,开创创卫工作新局面。

2、通过学校组织管理,相关学科的课内创卫工作以及组织丰富多彩的创卫工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卫意识,养成学生良好的环保行为。

3、通过学习和活动,普及创卫工作知识、环保科技、治理环境等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社会调查、实践技能,以及相应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环保素质和能力。

4、通过学生的社会创卫活动,扩大社会影响,推动当地创卫工作发展。

二、工作思路:我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创卫工作领导小组,由教导处具体操作,制定创卫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

1、结合教学进行创卫知识渗透。

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通过教学活动对他们进行普及环保知识是最主要的环境教育渠道。

首先,小学《环境教育读本》成为创卫工作的主阵地。

根据课程安排,每周一次的专题课要落实教学任务,分教时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系列环境保护常识。

其次,我们要求教师根据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等科目的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整理出有关环保方面的教学内容,然后在备课中体现教学目的,详细安排教学步骤,让学生在学习各科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创卫意识。

2、开展科技活动对学生进行创卫教育。

科技活动是创卫的重要渠道,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环境知识和环保技能,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形成正确的创卫意识,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利用科技节组织学生制作环境小报,进行环保知识竞赛和创卫征文活动。

3、加强校内环保宣传。

组织学生定期出有关环保的黑板报。

每周固定时间利用校红领巾广播站进行环保知识专题广播。

进行环境知识竞赛。

在学生及教工家属的幼儿中征集环境画,选拔优秀作品在校宣传橱窗中展出。

开展“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形成一个宣传创卫的高潮。

4、组织班级召开以创卫工作为主题的班队活动,由学生自主编排各种小品、快板、相声等文艺节目,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5、参加创卫教育培训。

6、让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的绿化活动。

环境工程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环境工程领域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学生将通过学习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知识,包括环境污染的成因、影响、监测与治理等内容。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技能。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工程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2. 掌握环境监测和评估的方法与技术;3. 理解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措施;4. 学习环境工程案例,培养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5. 锻炼实践操作技能,提升环境工程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概论- 环境工程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环境工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2. 环境监测与评估-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术- 环境评估的原理和方法3. 环境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防治- 水污染防治- 土壤污染防治- 噪声污染防治- 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4. 环境工程案例分析- 典型环境事件案例分析- 环境问题解决方案探讨5. 环境工程实践操作- 环境监测仪器的使用- 污染物采样和分析技术- 污水处理设备的操作与维护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包括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训练和课外作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环境工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课外作业等;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环境工程知识的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整体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材推荐1. 《环境工程概论》,作者:某某某,出版社:某某出版社2. 《环境监测与评估》,作者:某某某,出版社:某某出版社3. 《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作者:某某某,出版社:某某出版社七、结课要求学生需完成所有相关课程学习内容,并通过期末考核。

未达到要求的学生将无法顺利结课,需进行补考或重修。

八、其他事项1. 请学生按时上课,认真听讲;2. 请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参与课堂互动;3. 请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定,注意实验安全。

环境教育课程

环境教育课程

一、指导思想以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大纲》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民环境教育工色学校”,广泛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切实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促进中小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二、工作原则1、坚持环境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坚持环境教育、养成教育、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环境教育、班团队活动、科技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三、工作目标1、全面落实课程计划。

根据《教育部三项专题教育大纲》中对环境教育开课情况的要求,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使用省编的环境教育教材,开展课堂教学,保证每学年4课时。

2、广泛开展环境教育系列活动。

以环境纪念日的宣传主题为内容,每学期开展1—2次有规模、重实效的环境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3、开展绿色学校创建和评选活动。

本着整体提高、分类推进的原则,指导3—5所学校争取20XX年迈入市级绿色学校行列;指导2—4所学校申报20XX年省级绿色学校;指导1—2所省级“绿色学校”达到国家级标准。

4、全市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20XX达到87%;到20XX年各级绿色学校达到30%。

四、工作措施(一)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

环境教育是全面提升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

各县(市)区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要指定专人负责,按照工作目标,突出重点,精心组织,全面落实。

(二)确立运行机制,组织有效实施。

各地要按照环境教育方案中提出的工作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统筹规划,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同时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环境教育资源,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系列活动,努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典型经验。

(三)采取多种措施,务求工作实效。

一是落实好环境教育课程计划。

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学生身心特点,灵活选择多种教学途径与方法,并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二是通过校本课程,专题讲座、学科整合,切实开展好环境教育。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目的,课程计划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目的,课程计划

英文回答:The curriculum is the general framework of the curriculum,which integrates the content,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The curriculum should be developed in such a way as to ensure the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natureof the teaching process, taking due accoun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 the target audience and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The syllabus usually includes the name of the course, the nature of the course, the objectives of the course, the content of the teaching, the teaching requirements,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eaching, etc。

The preparation of the curriculum needs to be carefully studied and discussed to ensure that the objective of teaching is science and practice。

The revision should also be continuously improved in the light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trends in teaching, so as to ensur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及大纲世行贷款21 世纪初高等教育教案改环境科学专业主要课程教案大纲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系《环境学概论》教案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环境科学概论总学时数:54学分:3开课学期:第二学年第二学期任课教师:目的要求:环境科学概论是一门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入门课程。

该课程的教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激发学生热爱环境保护事业的热情和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将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该门课程的教案要求是让学生认识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方法;了解全球环境状况及环境变化规律 ;了解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认识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一般规律;了解污染物控制、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技术方法;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内容概要:环境科学概论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了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V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及其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控制。

分析了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人口急剧增加、资源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全球环境问题。

简要介绍了环境管理、ISO1400标准体系、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主要章节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环境科学的性质;环境、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等基本概念;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发展。

第二章大气环境,主要介绍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污染类型;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大气的稳定度与污染物的扩散模式;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管理。

第三章水环境,主要内容有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污染途径;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模型一简单河段水质氧垂曲线;河流的自净作用一耗氧有机物在水体中的降解;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水污染控制及水环境管理。

第四章土壤环境,主要内容有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的污染与净化;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和降解作用。

土壤污染的防治。

第五章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主要内容有固体废物的种类及其危害;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主要技术方法。

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主要内容有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基本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环境质量评价报告书的基本内容等。

第七章环境规划,主要内容有环境规划的意义及作用;环境规划的常用方法;环境规划编制的程序和管理程序等。

第八章全球环境问题,主要介绍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森林的减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人口问题、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态等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

第九章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主要介绍清洁生产的基本思想和内容;ISO14000的概念和基本内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过程、基本内涵、实施办法等。

教案方式:以讲授为主,辅以看幻灯片、录象片,于2001年开始多媒体教案。

实践性教案内容及安排:在课程教案期间进行一次以兰州市环境状况考察为主的实践教案活动。

1实践性教案内容a城市污水排放对黄河造成的污染;b兰州市大气污染的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c垃圾包围城市和对环境的污染;d宛川河的环境状况及污染因素分析。

2具体安排:在讲授完水、气、渣、声等章节后安排一天时间<利用星期六),从黄河兰州盆地的西端到东端,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地点进行考察。

需要安排大轿车一辆。

考核方式:笔试闭卷考试教材:新版本的高等学校统编教材,《环境学概论》刘培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1、奚旦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佃99年6月2、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000年7月,高等教育出版社3、刘天齐,环境保护,佃9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水文与水资源学》教案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水文与水资源学总学时数:54学分:3开课学期:第二学年第二学期任课教师:一、教案目的要求《水文与水资源学》是从地球圈层环境角度继《地球科学概论》后为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关于地球水的又一门基础课。

该课程的教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自然界水的形成、分布、运动及变化方面的知识;同时,又能从水的物理属性、化学属性和资源属性等方面认识水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案要求:一是对基本概念理解、掌握;二是对自然界不同运动特征的水与不同分布形式的水之间建立起内在的必然联系;三是能从水资源的特征、属性出发,分析、论证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教案内容第一章绪论本课程的教案目的、要求、性质以及与本专业相关课程的关系;水文与水资源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及内容;水文与水资源学的发展简史及展望。

第二章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地球水圈的概念,地球水循环模式与类型,各种水循环的特征及地理、生态环境意义;通用水量平衡方程,陆地水量平衡方程,海洋淡水平衡方程,全球水量平衡方程;与水循环有关的气象因素:如对流层的主要特征,大气的热源及主要气象要素等。

第三章大气降水降水要素和表示方法,大气降水的数量分布特征,影响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气候特征,大气降水的成分组成特征;大气降水的分配,包括降水分配方程式,蒸发、入渗、径流等过程的作用机理及表示方法;大气降水量的计算方法;降水转化的区域结构规律与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四章地下水地下水、岩石空隙类型、水的存在形式、岩石储容、运移水的性质,包气带、饱水带、含水层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隔水层等概念;地下水的分类,潜水、承压水和上层滞水的特征;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因类型及分析内容和表示方法;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的特征及实例分析 ;地下水资源特征和合理开采利用。

第五章河流、湖泊河流的水情要素与水量补给;水文统计的基本知识及方法;河流泥沙含量与河水化学成分特征;河流年正常径流量的计算,河流径流量的年内分配和多年变化;河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湖泊V 水库)的特点与类型;湖泊V水库)的水量平衡与调节作用;湖水V库水)的光学及热学现象;湖水V库水)的化学成分特征与富营养化;湖泊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六章海洋海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生物性质简述;海流、海浪、潮汐、赤潮等概述。

第七章与水资源有关的若干问题水资源概念及属性,水资源的基本特征与合理利用;水资源计算与评价;水资源危机与水资源价值论。

三、教案安排1.课时计划:总学时54。

每周4课时,共14周。

其中,课堂教案46学时,课间实习8学时。

校园气象实习一次2学时,课程即将结束时榆中盆地野外实习一天4学时< 需用大轿车一辆),2.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四、教案方法1.课堂讲解为主,辅以堂内讨论、作业数次;2.校园实习和野外实习各一次;3.结合幻灯教案形式2〜3次。

五、实践性教案内容及安排1、实践性教案内容主要包括:⑴降水、蒸发、气温、气压、湿度、日照、风等气象要素观测实习;⑵河流水位、流速、流量、泥沙等水文测验实习;⑶流域水文与水环境特征及水环境问题综合实习。

2、具体安排:⑴气象要素观测实习在校内大气科学系气象观测园进行,2学时;⑵河流水文测验实习在兰州黄河水文测站进行,2学时;⑶流域综合实习安排在课程即将结束时赴榆中盆地野外实习一天,4学时。

需用大轿车一辆。

六、教材及参考书1刘俊民、余新晓主编,水文与水资源学,中国林业出版社V面向21世纪教材),20012张明泉、曾正中编著,水资源评价,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2.王大纯、张人权等编著,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佃963.天津师大、华中师大、北师大等合编,水文学与水资源概论,华中师大出版社,19 862002年11月21日《环境化学》教案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环境化学总学时数:72学分:4开课学期: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任课教师:陈强目的要求:通过《环境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主要掌握有机、无机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迁移转化的规律及其效应。

明确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环境化学的任务和目的。

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环境化学任务< 课题)的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

环境化学是运用传统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生物学,生物化学,毒理学,气象学,土壤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的交叉来解释环境问题。

在教案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内容概要(1)了解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在大气中迁移转化的基本规律。

(2)掌握光化学反应基础,重要的大气污染化学问题及其形成机制。

(3)掌握重要污染物参与光化学烟雾和硫酸型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机理。

(4)了解描述大气污染数学模式和酸雨、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5)掌握无机污染物在水体中进行沉淀一溶解、氧化一还原、配位作用、吸附一解吸、絮凝—沉降等迁移转化过程的基本原理。

并熟练应用这些原理计算水体中金属存在形态,确定各类化合物溶解度,以及天然水中典型污染物的pE计算及pE-pH图的制作及应用。

(6)掌握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和分配系数、挥发速率,水解速率、光解速率和生物降解速率的计算方法。

(7)了解颗粒物在水环境中聚集吸附一解吸的基本原理。

(8)了解各类水质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

(9)了解污染物在土壤一植物体系中迁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10)掌握土壤的吸附,酸碱和氧化还原特性。

(11)掌握农药在土壤中和的迁移原理与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农药在土壤中的转化规律与效应。

(12)掌握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耗氧和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若干元素的微生物转化;微生物对污染物质的转化速率;毒物的毒性、联合作用和致突变、致癌及抑制酶活性等作用(13)了解有关重要辅酶的功能;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生物转化的类型。

(14)了解金属汞、准金属砷和有机卤代物、多环芳烃、表面活性剂等有机污染物的来源、用途和基本性质,掌握它们在环境中的基本转化、归趋规律与效应。

(15)掌握有害废物的判定原则和进入环境的途径;了解重要的有害化学成分。

(佝掌握核工业中放射性固体废物的主要类型与其所含的主要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核素的地下迁移及放射对人体损害的类型和生化机制;了解放射性衰变速率、放射性活度和辐射量。

重点(1)光化学反应基础<如重要光化学反应等)。

重要的大气污染化学问题及其形成机制<如光化学烟雾等)。

(2)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