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地层学与地史学实习指导书

合集下载

地质认识实习野外实习指导书

地质认识实习野外实习指导书

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一、前言野外实习是对地质学所学理论的验证和加深,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通过野外实地认识各种地质现象,掌握野外地质的基本工作方法及对野外基本地质现象的观察与描述等基本训练。

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将来能更好地适应地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习内容1.学会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地质图;2.学会使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断层产状、节理产状的方法;3.观察地层接触关系,学会野外地质剖面素描;4.认识常见的造岩矿物,认识常见的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注意它们的外貌区别,观察它们野外的产状,认识常见的古生物化石;5.观察内、外力地质作用现象。

三、实习安排:(一)指导教师:何保、禚喜准等。

(二)时间安排:一周,其中野外三天(2012年6月,实习动员及实习准备一天,写实习报告一天。

(三)实习路线及内容:本次实习地点选在:(1)义县杨彪沟—大柳河沟一带;(2)北砖城子—坟茔沟一带;(3)阜新海州露天矿。

1、义县杨彪沟—大柳河沟实习路线(1)本区地理概况1)地理位置本区位于义县境内。

地理坐标在东经121º16′至121º22′,北纬41º42′至41º46′。

2) 交通实习地点交通较为便利,自阜新可乘车至清河门再向西12公里即到实习区。

(2)地质概况1)地层本区位于阜新盆地北部边缘、大柳河沟背斜核部—东翼。

本区出露的地层综合划分如下:A. 新生界第四系(Q ): 河床泥、沙、砾石堆积,黄土覆盖B.中生界白垩系(K):a.孙家湾组(K1s):浅紫色砾岩为主,夹砂岩、泥岩,角度不整合于阜新组之上,地层厚度450m左右。

b.阜新组(K1f):岩性以褐灰色紫色砾岩为主,夹有灰色、灰黑色砂岩、泥岩。

局部含薄煤层和炭质泥岩。

c.沙海组(K1s):四段:深灰、暗灰绿、灰黑色泥岩、粉砂岩,厚层状,局部夹厚层砾岩。

三段:深黑色、灰白色砂岩、粉砂岩夹可采煤层0.7-13m,四层细砂岩夹薄层河流相砾岩,含软体动物和叶支介化石。

地层实习报告

地层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地层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壳中不同时代地层的形成、分布、性质及其与地质事件的关系。

为了加深对地层学知识的理解,提高野外实际操作能力,我们选择了我国某地区进行地层实习。

二、实习目的1.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加深对地层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2. 掌握地层划分、对比、描述的方法;3. 提高野外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了解我国地层分布及地质演化历史。

三、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为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地点为我国某地区。

四、实习内容1. 地层概述实习地区地层发育较为齐全,自太古宙至新生代均有出露。

本次实习主要涉及以下地层:(1)太古宙地层:以变质岩为主,如花岗片麻岩、片岩等;(2)元古宙地层:以沉积岩为主,如白云岩、砂岩、页岩等;(3)古生代地层:以碳酸盐岩、碎屑岩为主,如石灰岩、砂岩、页岩等;(4)中生代地层:以陆相沉积岩为主,如砂岩、页岩、砾岩等;(5)新生代地层:以松散沉积物为主,如砾石、砂、粘土等。

2. 地层划分与对比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包括:(1)根据岩性、构造、生物群等特征进行地层划分;(2)利用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同位素年代等方法进行地层对比;(3)掌握地层接触关系,如整合、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

3. 地层描述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地层描述的方法,包括:(1)描述地层岩性、结构、构造等特征;(2)记录地层厚度、产状等参数;(3)分析地层沉积环境、形成过程等。

4. 地质演化历史实习期间,我们通过观察地层特征,分析了该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包括:(1)太古宙时期,地壳形成,岩浆活动强烈;(2)元古宙时期,地壳稳定,沉积作用显著;(3)古生代时期,海侵范围扩大,沉积岩类丰富;(4)中生代时期,地壳活动加剧,陆相沉积发育;(5)新生代时期,地壳相对稳定,松散沉积物堆积。

五、实习体会通过本次地层实习,我深刻认识到以下几方面:1. 地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实习是学习地层学的重要途径;2. 地层划分与对比是地层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需要掌握多种方法;3. 地层描述是地层学研究的基础,要注重观察、记录和分析;4. 地质演化历史是地层学研究的最终目标,要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地层特征。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

目录一、实习目的与实习内容 (2)二、南京地区地质概论 (3)三、野外实习路线 (21)四、实习安排与要求 (26)一、实习目的与实习内容(一)实习目的地质学野外实习是地质学课堂教学之后的重要实践环节。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巩固、消化已学的理论知识,初步学习野外工作方法,进行野外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观察地质现象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打下一下的基础。

(二)实习内容1、矿物与岩石野外实习中认识实习地区常见岩石,主要为沉积岩,少量火成岩。

了解岩石的岩性包括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了解矿物的集合体。

2、地层野外实习中熟悉实习地区各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包括群与组,弄清岩层产状,地层之间接触关系。

3、地质构造与构造运动认识明显的水平构造,单斜构造。

认识明显的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特别是断层证据。

结合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理解构造运动概念。

4、外动力地质作用认识明显的风化现象,了解各种岩石风化程度;认识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及塑造的地貌类型单元;认识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认识斜坡动力地质作用及产生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现象。

认识冲积物、洪积物、坡积物、残积物、重力堆积物。

5、简单的工程问题建筑物区域、场地地质状况,斜坡地质状况,隧道工程地质状况等。

二、南京地区地质概论引言从南京向东到镇江再折向南东,东抵武进县境孟河一带,绵延了一列丘陵、低山,称为宁镇山脉。

它全长约100余公里,标高一般为100~200米,少数山峰超过300~400米,如钟山、孔山、九华山、华仑山、栖霞山、宝华山等。

这里地层山露齐全,不仅对于下扬子,而且在华南均具代表性;构造变形程度中常,构造形象清楚、典型;火成岩类多而且出露广泛;有各种内生及外生矿床,加之这里地质研究程度高,交通方便,观察容易,其中许多地点已成为地质旅行和教学实习的良好场所,在国内享有盛誉。

从进行低年级地质认识实习的要求出发,将南京地区的地质情况作一介绍,供教学之参考。

(一)地层南京地区的地层单元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分区宁镇地层小区。

地史学实习报告

地史学实习报告

地史学实习报告1. 引言地史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历史、地球演化以及地球上的地质事件与过程。

实习报告旨在总结实习过程中的经验、观察结果和研究成果,以及对地史学领域的理解和未来的展望。

2. 实习目的与背景实习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在实地调查和实验中获取数据和信息的能力,并将地史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中。

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且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可以促使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习地点与时间本次实习地点为xxxx地区,实习时间为xxxx年xx月至xxxx 年xx月。

4. 实习内容与方法4.1 地质调查在实习期间,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地质调查活动。

首先,我们利用地质工具和仪器对目标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测量。

其次,我们收集了岩石和矿物的样本,并进行了实验室分析,以了解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最后,我们使用地电方法和地磁方法,进行了地下地质结构的探测和测量。

4.2 地层观察实习期间,我们到达了目标地区的不同地点进行了地层观察和记录。

通过观察岩层的堆叠顺序、岩石颜色、纹理和化石的分布情况,我们尝试确定地层的时代和环境条件。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钻探和取样工作,以获取更加详细的地层信息。

4.3 古地理重建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现代地貌和古地貌的资料,结合地层和化石记录,我们进行了古地理重建工作。

通过还原过去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环境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历史中的地质事件和地球演化过程。

4.4 地质灾害评估实习期间,我们还进行了地质灾害的评估工作。

通过分析该地区的地质结构和地质过程,结合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我们对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应急措施。

5. 实习成果与收获在实习期间,我们获得了丰富的地质数据和信息,并且运用地史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同时,我们通过实地实践,锻炼了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习还提供了一个与其他学生和专业人士交流和合作的机会,扩展了我们的人际关系和专业网络。

地史学实习报告

地史学实习报告

北京西山下苇甸---门头沟地区地史学实习报告班级:资勘3班学号:1001103320姓名:徐章辉指导老师:王新强2011年12月24号1 实习区区域地质实习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门头沟区地处北京西部山区,区内地质研究程度较高,在华北地台的古地理位置、岩相古地理、古生物学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比较成熟的认识在地质学界也基本达成了一致的观点。

出露的的地层比较齐全,从新元古代到晚古生代,实习区在经历了芹峪运动后,主要经力了晋宁和加里东两大规模较大的抬升。

本区地质现象和地质资源丰富,有地质博物馆之誉;门头沟是我国近代地质工作开展最早的地区之一,有中国地质工作摇篮之称。

门头沟的地层由海相沉积地层和陆相地层组成,各占约50%,陆相地层又包括陆相沉积地层和火山岩地层。

火山岩覆盖面积610平方公里,约占全区面积的40%。

我们此次实习的海相沉积主要分布在下苇甸附近,地层主要有中元古界地层与早古生代地层。

陆相沉积观察较少,为红庙岭组的河流沉积。

2 地层实习区地层主要由中新元古界地层与早古生界地层海相沉积与晚古生代陆相沉积地层,共观察三条剖面:第一条剖面为中新元古界地层,主要为下马岭组、长龙山组与景儿峪组;第二条为早古生界地层,主要为馒头组、徐庄组、张夏组、崮长凤组与冶里组;第三条剖面为陆相沉积,为红庙岭组。

2.1 中元古界2.1.1下马岭组本组主要岩性为炭质、硅质页岩(如图1),颜色较深,上部为浅绿色凝灰质页岩。

水平层理发育,分布范围广。

中间夹有钾质斑脱岩,灰白色,厚约5cm,为火山灰中二氧化硅溶于水后,经过脱玻化、成岩作用形成。

每一层斑脱岩代表一次火山喷发,推测在历史时期,本地区发生过间歇性火山喷发。

经过锆石测年为13.6亿年。

新观点认为下马岭组属中元古界,下马岭组与长龙山组的界线为中、新元图1古界界线。

中间有小型侵入岩床,岩性为中性玄武岩,发福气孔,但大多气孔被方解石充填,经过测年,此侵入体与房山侵入体的时间一致。

工程地质实习指导书

工程地质实习指导书

工程地质实习指导书第一篇:工程地质实习指导书工程地质学实习指导书(土木工程专业使用)一、地质野外实习记录及工作任务书(一)野外地质观察记录进行野外地质观察必须做好记录,地质记录是最宝贵的原始资料,是进行综合分析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也是地质工作成果的表现之一。

1.野外记录要求(1)详细观察和记录:包括地质内容和具体地点两方面(2)客观地反映实际场区地质情况(3)记录清晰、美观、文字通达(4)图文并载2.综合性地质观察的记录综合性地质观察的记录要全面和系统,应用于对某一地区的全面、综合性地质调查。

如进行区域地质测量,常采用观察点和观察线相结合的记录方法。

观察点是观察的点位置,是地质上具有关联性、代表性、特征性的地点。

如地层的变化处、构造接触线上、岩体和矿化的出现位置及其它重要地质现象所在。

观察线是连接观察点之间的连续路线,即沿途观察,达到将观察点之间的情况联系起来之目的,是观察和记录的一般对象。

作为实习时的参考,现将观察点、线的记录内容和格式介绍如下:(1)日期与天气:当天工作的日期与天气晴或天阴等(2)工作地区的地名(3)路线:从何处开始经过何处到达何处,要写得具体清楚(4)观察点编号:可从01开始依次为02,03,……(5)观察点位置:尽可能详细交代方位、地形地貌等。

(6)观察目的:了解在本观察点着重观察的地质构造特点。

如观察某时代的地层及接触关系,观察某种构造现象(如断层、褶皱……)、观察火成岩的特征,观察某种外力动力地质现象等(7)观察内容:详细记录观察的地质构造现象,这是观察记录的实质部分。

观察的重点不同,相应地有不同的记录内容。

如果观察对象是层状地质体,则可按以下程序进行记录:① 岩石名称、岩性特征,包括岩石的颜色、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② 化石情况,有无化石,化石的多少,保存状况,化石名单;③ 岩层时代的确定;④ 岩层的垂直变化,相邻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列出证据;⑤ 岩层产状,按方位角的格式进行记录;⑥ 岩层出露处的褶皱状况,岩层所在构造部位的判断,是褶皱的翼部或轴部等;⑦ 岩层小节理的发育状况,节理的性质、密集程度,节理的产状,尤其是节理的力向;岩层破碎与否,破碎程度,断层存在与否及其性质、证据、断层产状等;⑧ 地貌、第四系,水文特征及其它外动力地质现象;⑨ 标本的编号,如采取了标本,样品或进行照相等应加以相应标明;⑩ 补充记录上述内容尚未包括的现象。

地史学实习报告

地史学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本人于2023年前往我国某地质公园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地史学实习。

此次实习旨在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地史学科实践能力,同时加深对地球演化历史的理解。

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个地质遗迹的调查、观测和分析,收获颇丰。

二、实习内容1. 岩石和矿物识别:实习期间,我们学会了如何识别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物,掌握了各种岩石和矿物的特征,如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对岩石和矿物的形态、结构、成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 地质构造分析: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识别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如断层、褶皱等。

通过对实际地质现象的观察,我们了解了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提高了自己的地质构造分析能力。

3. 地质地貌调查:实习期间,我们对当地的地质地貌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通过实地观测和测量,我们了解了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貌特征,探讨了地质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4. 化石采集与鉴定: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采集化石,并对其进行初步鉴定。

通过研究化石,我们了解了古生物的生存环境、生态特点和演化历程,为探讨地球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5. 地质公园规划与管理:我们还参与了地质公园的规划与管理实践,了解了地质公园的开发与保护,以及如何将地质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实现了地质科普与旅游业的结合。

三、实习收获1. 提高了自己的地史学科实践能力:通过实习,我们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高了自己的地史学科实践能力。

2. 加深了对地球演化历史的理解:通过实习,我们了解了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质特征和演化历史,为探讨地球演化过程积累了宝贵资料。

3. 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

4. 锻炼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实习期间,我们不仅要面对艰苦的野外作业,还要克服各种困难,如天气、地形等。

这些锻炼了我们的综合素质,使我们更加成熟、坚强。

地层学实习报告

地层学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实习单位:XX地质勘查院实习时间:2023年7月1日至2023年7月31日实习内容:地层学调查与研究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调查和室内研究,深入了解地层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地层学的调查方法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

同时,通过实习,了解地质工作的实际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单位简介XX地质勘查院是一家专业从事地质勘查、地质研究和技术咨询的科研机构,具有丰富的地质勘查经验和先进的地质勘查技术。

在实习期间,我有幸参与了该院的地层学调查与研究工作,受益匪浅。

三、实习过程1. 实地调查在实习的第一周,我们主要进行了实地调查。

在导师的带领下,我们前往实习地点,对地表地层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通过实地调查,我深刻了解了地层的分布规律、岩性特征和构造特征,并学会了如何使用地质罗盘、采样工具等设备。

2. 样品采集与处理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第二周,我们学会了如何正确采集地层样品,并对样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记录。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使用实验室设备对样品进行处理,如磨片、抛光等。

3. 室内研究在样品的处理完成后,我们进入了室内研究阶段。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地层样品,识别地层中的各种岩石和化石。

此外,我们还学会了如何进行地层对比、地层划分和地层年代测定等研究工作。

4. 实习成果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完成了对实习地点的地层学调查和研究,撰写了一份详细的实习报告。

在报告中,我们总结了实习期间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对实习过程中的发现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四、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地层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地层学的调查方法和技能。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此外,我还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五、实习体会本次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地质工作的艰辛和乐趣。

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我们顶着炎炎烈日,跋山涉水,但当我们发现有趣的地质现象和样品时,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地层学与地史学实习指导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号姓名班级2007年6月实习一沉积环境分析一、实习目的1、熟悉现代主要沉积环境及各种环境中沉积作用条件及产物的特点。

2、掌握一些常见的沉积相标志3、学习相分析的基本方法4、理解沉积相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二、实习内容1、阅读并翻译下文,总结现代主要沉积环境的基本特征。

CONTINENTAL ENVIRONMENTSAlluvial fans are fan-shaped deposits formed at the base of mountains. Alluvial fans are most common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where rainfall is infrequent but torrential, and erosion is rapid. Alluvial fan sediment is typically coarse, poorly- sorted gravel and sandFluvial environments include braided and meandering river and stream systems. River channels, bars, levees, and floodplains are parts (or subenvironments) of the fluvial environment. Channel deposits consist of coarse, rounded gravel, and sand. Bars are made of sand or gravel. Levees are made of fine sand or silt. Floodplains are covered by silt and clayLacustrine environments (or lakes) are diverse; they may be large or small, shallow or deep, and filled with terrigenous, carbonate, or evaporitic sediments. Fine sediment and organic matter settling in some lakes produced laminated oil shales.Deserts (Aeolian or aolian environments) usually contain vast areas where sand is deposited in dunes. Dune sands are cross-bedded, well sorted, and well rounded, without associated gravel or clay.Swamps (Paludal environments) Standing water with trees. Coal is deposited.Transitional environmentsDeltas are fan-shaped deposits formed where a river flows into a standing body of water, such as a lake or sea. Coarser sediment (sand) tends to be deposited near the mouth of the river; finer sediment is carried seaward and deposited in deeper water. Some well known deltas include the Mississippi River delta and the Nile River delta.Beaches and barrier islands are shoreline deposits exposed to wave energy and dominated by sand with a marine fauna. Barrier islands are separated from the mainland by a lagoon. They are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tidal flat deposits.Lagoons are bodies of water on the landward side of barrier islands. They are protected from the pounding of the ocean waves by the barrier islands, and contain finer sediment than the beaches (usually silt and mud). Lagoons are also present behind reefs, or in the center of atolls.Tidal flats border lagoons. They are periodically flooded and drained by tides (usually twice each day). Tidal flats are areas of low relief, cut by meandering tidal channels. Laminated or rippled clay, silt, and fine sand (either terrigenous or carbonate) may be deposited. Intense burrowing is common. Stromatolites may be present if conditions are appropriate.Marine environmentsReefs are wave-resistant, mound-like structures made of the calcareous skeletons of organisms such as corals and certain types of algae. Most modern reefs are in warm, clear, shallow, tropical seas, between the latitudes of 30o N and 30o S of the equator. Sunlight is required for reef growth because of the presence of symbiotic algae called zooxanthellae which live in the tissues of corals. Atolls are ring-like reefs surrounding a central lagoon (such as Bikini Atoll in the Pacific Ocean).The continental shelf is the flooded edge of the continent. The continental shelf is relatively flat (slope < 0.1o), shallow (less than 200 m or 600 ft deep), and may be up to hundreds of miles wide. (The flooding of the edges of the continents occurred when the glaciers melted at the end of the last Ice Age, about 10,000 years ago.) Continental shelves are exposed to waves, tides, and currents, and are covered by sand, silt, and mud.The continental slope and continental rise are located seaward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The continental slope is the steep (5- 25o) "dropoff" at the edge of the continent. The continental slope passes seaward into the continental rise, which has a more gradual slope. The continental rise is the site of deposition of thick accumulations of sediment, much of which is in submarine fans, deposited by turbidity currents.The abyssal plain is the deep ocean floor. It is basically flat, and is covered by very fine-grained sediment, consisting primarily of clay and the shells of microscopic organisms (such as foraminifera, radiolarians, and diatoms).译文为:2、岩相识别标志或依据生物化石在岩相分析中,主要根据各类生物的生态特征、生存环境、埋藏和保存情况、生物群面貌和生物组合等来推断当时的沉积环境。

例如植物化石多指示陆地环境,有年轮的乔木代表温带气候,无年轮则代表热带气候;淡水鱼类、昆虫类、蚌类、介形虫、叶肢介和两栖类的生物组合反映了湖生生物特征,代表当时为温暖、潮湿或半潮湿气候下的湖泊环境;腕足类、珊瑚类、三叶虫则指示浅海环境。

化石保存得完整表明水体平静、原地埋藏;化石破碎则反映水动力条件动荡,或经搬运,异地埋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