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边交通的变化折射改革开放成果.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出行方式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出行方式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出行方式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出行方式的变革尤为显著。

从过去的步行、自行车到如今的汽车、高铁、飞机,人们的出行越来越便捷、高效。

在改革开放初期,步行是大多数人的主要出行方式。

那时候,道路条件差,交通设施简陋,人们的活动范围相对较小。

如果去稍远一点的地方,能骑上一辆自行车,那可是相当风光的事情。

自行车在当时是家庭中的重要财产,被精心呵护。

还记得“永久”“凤凰”这些知名的自行车品牌,承载着人们的出行梦想和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摩托车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摩托车速度快、动力强,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新的选择。

但由于价格相对较高,拥有摩托车的家庭还不是很多。

在那个年代,骑着摩托车在路上飞驰,是一种时尚和身份的象征。

上世纪90 年代,公共交通有了一定的改善。

公交车线路逐渐增多,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然而,公交车往往比较拥挤,路线和时间也有限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出租车的出现则弥补了一部分不足,但在当时,出租车的费用较高,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常乘坐。

进入 21 世纪,汽车开始大规模普及。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汽车。

汽车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提高了出行的舒适度和自由度。

周末一家人开车去郊外游玩,节假日自驾长途旅行,都成为了常见的生活场景。

与此同时,城市的交通设施也在不断完善,高速公路、高架桥、地下通道等的建设,让汽车出行更加顺畅。

除了陆地交通,航空运输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航事业迅速发展,航线不断增加,航班日益密集。

过去,坐飞机是一种奢侈的出行方式,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

如今,随着机票价格的逐渐亲民,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选择乘坐飞机出行。

无论是出差还是旅游,飞机都大大缩短了人们在路上的时间,让长途旅行变得不再漫长。

在长途出行方面,铁路的发展更是令人瞩目。

从绿皮火车到快速列车,再到如今的高铁,中国铁路实现了一次次的跨越。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交通的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交通的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交通的变化今年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十年,在这40年中我国一步步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

我国不管是从经济方面还是科技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显示出一派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景象。

俗话说的好:“要致富,先修路”,交通是一个国家把人与行业的发展和行业与行业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的关键。

中国的地图看起来像只雄壮的鸡,交通就像是鸡的血管,铁路高速公路是动脉,还有密密麻麻不可胜数的毛细血管。

生命体通过血管把营养物质输送到各个器官执行生命活动,也通过血管把各个系统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生命体才能拥有磅礴的生命力。

交通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就像血管对人一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的这40年是我国的交通不断发展完善创新的四十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各个方面提升。

交通行业的发展相当于我国改革开放这40年的一个缩影。

下面就我国的交通方式进行一一的概述,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几个交通工具和与之共同发展的路说起,从小型出行工具如: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汽车,再到大型出行工具如:火车、高铁、地铁等,路如:公路、铁路、高铁等。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自行车,三轮车的引进改变了人们的交通方式,取代了较为古老的人力车(黄包车),马车,成为的人们出行和货运的首选。

父母也曾经和我们谈起过那个年代有一个“四大件”的称呼分别说的是:手表、自行车、半导体收音机、缝纫机,戏称为“三转一响”。

80年代,以“永久、凤凰、飞鸽、红旗、金狮”国内自行车行业五大品牌企业为首,中国共有自行车制造厂60余家,自行车零部件厂千余家,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

70、80年代中国的自行车数量飞速上升,以至于被称为“自行车”王国。

自行车作为那个年代的四大件之一充分反映了自行车在那个年代的重要性,所以自行车成为了这一时期交通工具的代表。

再到后来随着能源产业的发展,三轮车和自行车有了电作为能源提供能量进行工作,人力成了电能耗尽时的辅助。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方式的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方式的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方式的改变简介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交通方式的改变奠定了基础。

从封闭状态到与世界接轨,中国交通方式经历了巨大转变。

本文将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方式的改变,并深入分析其影响。

公路建设的发展1. 构建更完善的公路网络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公路网络相对较弱,交通不便。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公路建设。

一系列重要公路项目相继启动,如京哈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等。

通过改善公路条件,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快速。

2. 提升公路技术水平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公路技术。

公路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公路设计更加科学,道路质量得到提升。

同时,新材料和建设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改善了公路的抗压能力和耐久性。

铁路建设的进步1. 建设高铁网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铁路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中国成为仅次于法国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高铁运营商。

中国高铁网络快速发展,高铁线路覆盖城市,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方式。

高铁的快速和便捷,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旅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 引进国外技术和合作中国在高铁建设方面,积极引进国外的技术和合作。

中国向日本购买了许多列车,同时也从德国引进了高铁技术。

通过与国外的合作,中国高铁行业得以迅速发展,提升了中国高铁的技术水平和运营能力。

航空交通的崛起1. 发展民航业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中国民航业迅速发展。

首都机场、浦东机场等大型国际机场相继建成,为国内外的航班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民航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促进了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2. 增加国际航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航线大幅增加。

中国航空公司开通了许多包括欧洲、美洲、非洲等在内的国际航线。

这使得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促进了国际间的合作与发展。

公共交通的发展1. 城市轨道交通的兴起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中国开始建设城市轨道交通。

上海地铁、北京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陆续开通,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

从上海交通的变化看祖国的发展

从上海交通的变化看祖国的发展

独轮车
黄包车
• 人力车应是日本的舶来品,故又称东洋车。1874年,一个叫米拉的法 人力车应是日本的舶来品,故又称东洋车。1874年 国人,从日本引进了这个新玩意儿,又从租界当局取得了营业执照, 国人,从日本引进了这个新玩意儿,又从租界当局取得了营业执照, 雇日人拉车营业。后因言语不通,拉车人才为华人顶替。为求醒目计, 雇日人拉车营业。后因言语不通,拉车人才为华人顶替。为求醒目计, 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开始的时候,黄包车车辆高大, 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开始的时候,黄包车车辆高大, 座位宽敞,轮为铁制,行驶时隆隆作响,震动很厉害。 座位宽敞,轮为铁制,行驶时隆隆作响,震动很厉害。后有人加以改 由双座改为单座,轮子改成类似现在的橡胶胎,行驶时悄然无声, 进,由双座改为单座,轮子改成类似现在的橡胶胎,行驶时悄然无声, 拉跑速度也明显加快。当年的许多商界和文化界人士, 拉跑速度也明显加快。当年的许多商界和文化界人士,最喜欢乘坐黄 包车,常常包租一辆供其使用,或为家人使用。 20世纪20至30年代 世纪20 年代, 包车,常常包租一辆供其使用,或为家人使用。在20世纪20至30年代, 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 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
电车
• 伴张爱玲入睡的电车铃声 1908年 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意味着上 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 海现代公共交通工具的起步。电车的起始点是静安寺,沿愚园路、 海现代公共交通工具的起步。电车的起始点是静安寺,沿愚园路、赫 德路(今常德路)、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卡德路( )、爱文义路 )、卡德路 德路(今常德路)、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卡德路(今石门二路 )、静安寺路 今南京西路)向东行驶,穿过南京路(今南京东路) 静安寺路( )、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向东行驶,穿过南京路(今南京东路) 并沿着外滩,抵达广东路外滩。从此,叮当叮当的电车铃声, ,并沿着外滩,抵达广东路外滩。从此,叮当叮当的电车铃声,是上 海繁华都市形象一道移动的风景, 海繁华都市形象一道移动的风景,是张爱玲每天晚上枕着入睡的伴奏 在她以写上海风情出名的小说中, 声。在她以写上海风情出名的小说中,电车也是上海的一座人生舞台 各不相干的人在此登场,但往往来不及表演,却要下场了。 ,各不相干的人在此登场,但往往来不及表演,却要下场了。当年那 封锁》 全是写电车上发生的故事,开头写得颇经典: 部《封锁》,全是写电车上发生的故事,开头写得颇经典:“开电车 的人开电车。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 的人开电车。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 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 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 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 —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

感慨于改革开放30年发展成果交通系统征文

感慨于改革开放30年发展成果交通系统征文

感慨于改革开放30年发展成果交通系统征文感慨于改革开放30年发展成果[交通系统征文]感慨于改革开放30年发展成果时光如梭、岁月如歌。

从1978年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走过了30个年头。

30年时光荏苒,30年春风化雨,30年沧海桑田,中国人们在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指引之下,以前无古人的胆略和决心,用行动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每一个人都亲历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蓬勃发展,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祖国翻天覆地般变化,国家、时代与个人的命运在这30年中紧紧交叠、互相印证、水乳交融。

忆往昔,看今朝。

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对比,有力地诉说着中国的巨变,中国人民用30年光景演绎了综合国力大飞跃、交通事业大发展、国民前途命运大改观的神话。

30年厚积薄发,所积蓄之变,是精彩之变、激情之变、宏伟之变,一个“变”字涵盖了祖国改革开放30年间方方面面的丰硕成果。

变,是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综合国力大飞跃最深切的描绘。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间,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指引下,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出一条不平凡的轨迹。

经济迅速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00多亿元增长至近25万亿元,增长68倍,钢铁、家电等多个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以占世界9%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成功加入WTO,经济接轨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30年间,各项事业不断创新。

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成功,到“神五神六”成功飞天和顺利返回,嫦娥探月卫星升空实现了中国几千年梦想奔月的美梦,中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

从1984年中国实现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到XX年雅典奥运中国代表团位列金牌榜第二位,再到XX年,中华民族的百年奥运梦想得以实现。

30年间,党领导人民不断排除万难推进祖国伟大复兴,1997年香港胜利回归,1999年澳门胜利回归,1998年战胜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XX年战胜非典疫情,今年全国上下抗击南方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级汶川大地震,中华儿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数不胜数。

从交通变迁看中国 建国70周年心得感悟

从交通变迁看中国 建国70周年心得感悟

建国70周年心得感悟身边的故事从交通变迁看中国回望一个国家的历史,亦或是展望她的未来,交通出行始终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它如同一面镜子,时时映射出社会与时代的变迁与进步。

回望我国建国70周年以来的交通变迁历史,我不禁为祖国发展如此之迅速而震撼,不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自豪。

建国初期,经过多年战乱,国内一片狼藉,百废待兴。

全国道路建设十分不健全,城市与城市之间没有便利的交通要道,坑洼不平的土路仍在各交通要道中占很大比例。

除了道路的不便外,交通工具的落后也是导致交通不便的重要原因。

那时大城市的交通也很不方便。

相比而言,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

在一般的中小城市,广大市民出行主要靠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

由于交通不便,办事效率也很低。

那时火车作为连接城市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并不像现在这样便捷。

不仅线路少,而且运载能力和速度也有限。

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和探亲、求学者经常挤在狭小的车厢内,席地而坐,抱着行李,孩子的哭声经常伴随着整个乘车过程。

城市自行车和黄包车只是少数有钱人的专利,很多人基本享受不到,为了出行他们还经常徒步上路。

因此,广大城乡居民的出行始终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大问题。

SummerSunshine70年代,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建国后,我国先后兴建了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也修到了“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虽然火车线路很少,火车上很拥挤,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远行的愿望。

而比起建国初期,这时的道路建设初获成果,城市居民的出行愿望有所提高,全国交通网初步建成。

在城市内部,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的自行车逐渐流行起来,其地位甚至无异于现在的私家车,街道上随处响着自行车铃铛“叮叮当当”的声音。

虽然当时购买自行车需要凭票,但“永久”、“凤凰”、“飞鹤”等品牌自行车仍然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抢手货,一度供不应求,而此时的中国也因此被称为“自行车王国”。

改革开放以来出行方式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出行方式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出行方式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出行方式的变革尤为显著。

从自行车王国到汽车大国,从绿皮火车到高铁飞驰,从乘船过渡到飞机出行日益普及,这些变化不仅极大地缩短了人们出行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更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格局。

在改革开放初期,自行车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那时候,拥有一辆自行车是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象征。

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自行车的身影,清脆的车铃声此起彼伏。

人们骑着自行车上下班、购物、走亲访友,自行车的后座上,或许载着孩子,或许驮着生活用品。

当时的自行车款式相对单一,以黑色的“永久”“凤凰”牌最为常见。

然而,自行车虽然方便,但速度较慢,行程也有限,遇到恶劣天气更是颇为不便。

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摩托车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摩托车速度快、动力强,能够适应更复杂的路况。

它的出现,让人们的出行范围进一步扩大。

在农村,摩托车成为了运输农产品和农资的得力工具;在城市,年轻人骑着摩托车穿梭于街头巷尾,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但摩托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安全性相对较低,尾气排放对环境有一定影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公共交通开始崛起。

公交车线路不断增加,覆盖面越来越广。

虽然公交车在高峰时段常常拥挤不堪,但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相对经济实惠的出行选择。

与此同时,出租车也逐渐多了起来,为有急事或者追求舒适出行的人们提供了便利。

不过,出租车的费用相对较高,在当时并不是大多数人日常出行的首选。

进入 21 世纪,家用汽车开始大规模普及。

汽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人们不再受限于公共交通的时间表和路线,可以自由安排行程。

汽车不仅提高了出行的效率和舒适度,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汽车制造、销售、维修、保险等。

然而,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停车难等。

铁路交通在改革开放以来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曾经的绿皮火车速度慢、车厢环境简陋,如今已被高速、舒适的高铁所取代。

改革开放30周年感言——我感受的南通交通变化

改革开放30周年感言——我感受的南通交通变化

---------------------------------------------------------------范文最新推荐------------------------------------------------------ 改革开放30周年感言——我感受的南通交通变化改革开放前,南通的交通不发达。

当时,人们对南通的印象是好进来,不好出去。

与其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长江把南通阻隔在东方一角。

那时有公路,不好走,人们说汽车跳南通到,坐汽车到南京270多公里要走一天时间。

长江上水路发达,也是南通人和外地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不过很麻烦,一般情况下买轮船票的人太多,有时人山人海。

不是始发航班的轮船还有计划限制,有时还有可能买不到票,请熟人代买,有交情无交情的事后送包大白兔奶糖表示感谢是常事。

坐轮船时间长,到上海100多公里,要走一晚上,上游到武汉要走三天,到重庆要走六天,慢死人了。

这就是改革开放前南通的主要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

改革开放后,交通发展变化太快太大了,海陆空一齐上。

先说这空路,南通在地级市中领先修了飞机场,空中航线开通了好几条,现在坐飞机出行,已经惠民。

再说公路建设更是了不起,在宁通一级公路的基础上修建的宁通高速公路,把南通到南京的交通距离从一天时间缩短到三个多小时。

以后又修建了沿海高速、宁启高速。

从此,从东方到西方的公路通道畅通无阻。

为了解决长江的阻隔,从通沙汽渡、通常汽渡到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洋口港大海港的建设,天堑变通途。

使南通通往全中国,通往全世界,真正实现了桥港新时代。

南通铁路的建设,圆了南通人民百年的铁路梦,新长铁路通车的喜悦还未褪去,咣1 / 14当一声,二梦又醒,宁通铁路又通车了。

坐火车到北京一个晚上,到大西北的太原不到20小时,到大西南我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不要2天。

海陆空全齐了。

今天,交通的发展速度,让南通人民来不及做梦,来不及眨眼。

照这样发展下去,将来的南通要改个名字了,叫“全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身边交通的变化折射改革开放成果做为80后的我来说,其实真正开始体会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切变化都是从铁路上开始的……
因为父母支内的原因,我比一般的孩子更早的接触到了叫“火车”的交通工具。

不知到底是几岁的时候,第一次坐上了火车——从上海开往贵州遵义的火车。

本该在对一切都不会留下太多记忆的年纪里,却深刻的记得当时的自己很反感车上的一切:脏乱,毫无次序,从上车到下车,一直持续着这样的感觉,火车每次过山洞时巨大的吵闹声和霎那间带来的黑暗的恐惧,这在当时我幼小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天两夜的火车(近50个小时),回到陆地上时会连续好几天觉得地面都是晃动的。

遵义市是贵州省的第二大经济城市,刚到这座城市时觉得和上海好像也没有太大的差距,但马路上很少有车辆,连自行车都很少看见,在我印象中基本上当时骑自行车的人都是会讲上海话的去那边支内的叔叔阿姨们,再稍微长大一点后,我学会了对比,发现遵义市最好的一条马路是“上海路”,爸爸说这条路都是上海人去了以后新修的,所以比市里其他的马路都要平整。

到了我小学四、五年级应该是96~97年左右,暑假开始回上海过,记得那时坐了一天两夜的火车(44个小时左右)回到了上海。

上海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小时候对曾经两座城市原本相差无几的印象瞬间被自己否定!最深刻的印象除了上海一幢一幢的高楼外,还有宽阔的大马路,无数的天桥,这是遵义无法与上海相比的最关键的因素。

改革开放的前20年,上海的变化是巨大的,而作为西部地区的贵州,虽然经
过十多年的努力,特别是从1994年中国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利用8年时间使全国7000万人口脱离贫困),贵州省在国家帮助下投入各类扶贫资金93亿元,实施了乡乡通公路、通电、通电话工程以及“坡改梯工程”,全省经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昔日的缺粮大省基本实现了吃粮自给。

但对于“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来说,交通问题仍然一直是制约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因素。

然而短短的1年时间,到1998年,全省铁路通车里程达1639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通车里程达1068.4公里,居全国之冠。

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已达 33604万公里,以贵阳为中心的公路运输网络已延伸到各地、县、乡及边远乡村,并通过210、320、321、324、326国道线联接全国各地。

4D级的贵阳龙洞堡机场于1997年5月建成通航,使贵州的民用航空跃上了新的台阶。

乌江、赤水河等内河航道通过整治提高了等级标准,增加了通航能力。

1998年坐上了从遵义开往上海空调火车,那年和妈妈一起回的上海,同样也是一天两夜,但时间却缩短了很多(38个小时),妈妈说我们是第一批坐上空调火车的人,从她的脸上看到了无比的喜悦和自豪,不知是为了上海的变化还是遵义的……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一切都是中国改革开发所带来的改变。

2000年的上海,成为了国人为之骄傲的国际化的大都市,然而我却更为贵州交通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感到高兴:全省铁路通车里程已达2700公里,到2002年底,已经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公路通车里程增加到43662公里。

西部开发迈出步伐,“西电东送”标志性工程启动,洪家渡水电站、引子渡水电站、乌江渡水电站扩机工程开工建设。

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工程稳步展开。

下面这个表格是我在网上搜索到的贵州省在2000年同1999年的各类运输完
从这个表格中不难看出,贵州现在一年一年的发展都在逐步的增快。

2004年我考大学回到了上海,父母期盼了30年,他们终于能够回到繁华的大都市——上海,而我当时的心情是很复杂的,12年生活在贵州遵义,即将离开这座城市,却少了一份激动,多了一份留恋。

坐在火车上,车厢干净明亮,乘务员的服务也算细致,透过车窗外看到的风景一年比一年的现代化。

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号角。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为中国迎来向国内外展示其综合国力的最佳时机。

2008年,贵州将深入实施“交通引领经济”发展战略,相信在不久的未来经
济一定能够建设得越来越好。

期待我们中国改革开放的第40年、第50年、第6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