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微相的研究

合集下载

杨家坝油田阜一段沉积微相研究

杨家坝油田阜一段沉积微相研究

岩性 主要为 浅棕 色 的粉砂 岩 、泥质 粉 砂 岩 ,层 厚 较薄 ,纹理 清 晰 ,厚
度 薄 ,一般 0 3 m 左右 。主要发 育于河 道侧缘 、远砂 坝 、席 状砂 和分流河 道间 。 .c
7 )波 状层理 泥质粉砂 岩相 岩性 主要 为浅 棕色 、浅 灰色 的泥 质粉 砂 岩 ,层 厚 较 薄 。粉 砂岩 纹层 较 细 ,厚 度 0 5m 左 右 ,通 过不 同颜 色 矿物 显示 出来 。水 动 力 条件 较 强 ,具 有 波 动 的特点 。发 育 在 河道 .c
是 油气勘探 和开发 的重点研 究 内容 之一 ,也 是 单 井及 多 井储 层 评 价 的基 础[ ] 1 。储 集层 微 相砂 体 类 型 、 几何 规模及分 布规律 是分析 地下油 水运动 规律和 调整 注采井 网的基础 。 在油 田开发 中后 期 ,正 确认识 油藏沉 积微相 对确 定剩余 油 分布 和提 高 采 收率 具有 重要 意 义[ ] 3 。为 “
之 问 ,由相互平 行 的平 直连续 或断续 纹理组 成 ,反 映氧化 环境下水 浅流 急的水 动力条 件 ,主要 见 于水 下
分流河道 中。
3 交错层理 粉砂 岩相 ) 河 口坝 、河道侧缘 中。
主要 为浅 灰色 、灰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浅棕 色 粉砂 岩 ,单层 厚度 较 大 ,分选 较好 。由一 系
杨 家 坝油 田阜 一段 沉积 微 相研 究
邓永祥 ( 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石 长江 油资源系, 湖北荆州442) 30 3
[ 要 ] 从 岩 心 、 测 井资 料 入 手 ,通 过各 种相 标 志 的识 别 , 并 结 合 区域 地 质 背 景 , 对 杨 家 坝 油 田阜 一段 沉 摘 积 微 相 进 行 了系 统研 究 。结 果 表 明, 该 油 层 主 要 为 三 角 洲 相 沉 积 , 发 育 水 下 分 流 河 道 微 相 、 河道 侧 缘 微 相 、分 流 河 道 间微 相 、河 口坝微 相 、远 沙 坝微 相 、前 缘 席 状 砂 微 相 和 前 三 角 州 泥 微 相 ,详 细 描 述 了主 要 沉 积 微 相 的砂 体 特 征 ,并 分 析 了研 究 区 沉 积 微 相 的 时 空 晨 布 特 征 ,为 油 田开 发 方 案 的 调 整 和 动 态 分 析 提

沉积微相

沉积微相
文87 文89 文13-87 文200 文9 新文16 濮73 濮65 濮124
新文88
盐岩的地震响应特征
岩性相变 岩性相变
新文88
岩性相变
文75
预测扇体 面积12km2
预测石油 资源量
605×104t
3、文东沙三2扇体
文18 新文16
沙 三2 盐 岩 横 向 分 布 特 征
文105 文218 文32 文9 文200
沉积微相研究
一、研究意义 1、从沉积的角度分析,沉积环境和沉积条件控 制着砂体的发育程度、空间分布状况及内部结构。 2、不同沉积环境中形成的砂体具有不同的储集 特征,对油、气的运移、聚集和开发均有不同的影 响。 二、沉积微相的概念 微相是在沉积亚相带内具有独自的岩性、岩石 结构、构造、厚度、韵律性及一定的平面分布规律 的最小沉积组合。
地震信号的各种参数的变化,都会集 中反映到地震道形状的变化
综合来讲:实际是波形在发生变化
振幅A
利用地震道形状即波 形特征对某一层间内的实 际地震道进行逐道对比, 细致刻画地震信号的横向 变化,从而得到地震异常 平面分布规律即地震相图。
3、文东沙三2扇体
文87-濮124井沙三2盐南北向地层对比图
提取可以表征目的层反射波波形主体特征的振幅 值,称为主振幅。由于主振幅具有相互间无制约 性、有效的去噪性、高度的保真性和准确的定量 性等特点,使之对地层岩性有很高的灵敏反映, 凭此可以确保有效地降低地震波场特征的多解性, 从而能够准确地进行沉积相的划分。经过二维地 震测线进行精细的主振幅处理之后,在工作站上 利用人机交互解释软件进行交互式解释,定量提 取主产层中油组的主振幅值,经网格化后,形成 地震主振幅平面图。 2、地震主振幅与岩性相关分析 为了寻找有利油气聚集的储层分布区,以指 导油气钻探,以往前人进行沉积微相的划分时,

英东萨尔图沉积微相研究与应用

英东萨尔图沉积微相研究与应用

英东萨尔图沉积微相研究与应用摘要:通过对英东萨尔图沉积微相研究,解决了姚二加三组三角洲前缘亚相小层对比的技术难题,为下步流动单元和地质建模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沉积微相在注水政策制定与注水方案调整及补孔、压裂上应用,改善了英东萨尔图注水开发效果。

关键词:精细对比沉积微相开发应用英东萨尔图2001年全面投入开发,由于注水工作相对滞后,初期地层压力下降较快,2003年油田存在含水上升速度加快,无效液量上升,平面、层间、层内注采矛盾较突出。

因此为了做好控水稳油,2004年开展了油藏地质再认识,以单砂体为单元进行沉积微相研究,进一步指导注水开发,提升油藏开发水平。

1 开发地质概况英东萨尔图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凹陷区红岗阶地北端,东为古龙凹陷,西邻西部斜坡区.圈闭为低幅度穹隆背斜,其上发育短轴背斜、鼻状构造,油气藏类型为一构造-岩性油藏。

开发区块包括101区、110-148区.开发层系为姚家组2+3段萨尔图油层;油层埋深1350-1400米;含油面积26.8km2;地质储量1319×104t;可采储量395.7×104t;原始地层压力14.5mpa;饱和压力11.5 mpa;地下原油粘度3.5 mpa.s;地下油水粘度比5.94;原油体积系数1.183;原油密度0.876g/cm.。

萨尔图地层处于西部英台三角洲前缘亚相带,沉积时一次大规模区域性湖进正拉开序幕,具有水进沉积特点,骨架砂岩以河口坝和远砂坝沉积为主。

其为该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效的储集空间。

储层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为主,物性在平面上和纵向上变化大,非均质性强,平均有效孔隙度为20.1% ,平均渗透率为55×10-3μm2,泥质含量为1.6-8.3%。

研究区截止2005年3月油水井总数268口,其中油井202口,水井66口,累计产油65.385万吨,采出程度4.96%,采油速度0.92%,井口日产液1780吨,井口日产油330吨,综合含水80.7%,核实日产油336吨,月注采比1.67,累积注采比0.86。

沉积相的研究方法与作用_测井相的识别与模式

沉积相的研究方法与作用_测井相的识别与模式
第二节 测井相的识别与模式
油气勘探与开发始终都离不开对测井资料的分析与研究。而测井 相分析依据不同的测井资料进行沉积相的识别与研究,因此它是地 下储层沉积相识别的基础手段之一,也是进行小层对比的最基本、 最直接的依据。
一、概述
微相是沉积体系中最基本的构成单元,反映了沉积条件基本一致 情况下形成的沉积岩。不同微相的沉积特征在测井资料中有所反映 和表现的观点,是测井识别沉积微相的基础。
Serra的划分为测井相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具体 分析时,还应考虑其组合特征等。马正1981年根据我国油 田的实际情况,依据测井曲线幅度、形态、接触关系、平 滑程度以及组合关系进行了分类(图3-15),这一分类对 我国的陆相沉积更具有意义。
(四)组合类型
测井曲线的组合形式包括幅变组合与形态组合(表3-3)。幅变组 合包括加速幅变、均匀幅变和减速幅变,形态组合包括箱形-钟形组 合、漏斗形-箱形组合、指形-漏斗形组合、箱形-钟形-漏斗形组合以 及齿形-箱形-钟形-漏斗形组合等(图3-15),不同的组合特征可以 更好地反映地层的沉积环境。
表3-2 不同测井曲线在油气储层研究中的作用
测井系列
自然电位 (SP)
自然伽玛 (GR)
声波 (AC)
密度 (DEN)
中子 (CNL)
电阻率 /感应
直接作用
计算地层水电阻率 和指示渗透性
定量计算泥质含量 及地质对比
定量计算孔隙度、地震层速度 及声阻抗
计算孔隙度,间接地计算烃密度, 以及波阻抗
计算岩层的孔隙度
砂泥岩剖面,砂岩的泥质含量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高能环境, 水体强烈簸选,形成相对粒级较粗的纯净砂岩,SP/Gr幅度大;低 能环境,泥质得以沉积,形成纯泥岩,其SP/Gr幅度与基线一致, 故SP/Gr的相对高低,可判断砂岩中泥质含量的多少和沉积环境能 量的强弱。

石油工程第四章沉积相研究

石油工程第四章沉积相研究
以粘土岩、砂岩和粉砂岩为主; 层理类型多样,以水平层理最发育; 生物化石丰富。
由湖泊三角洲、滨湖、浅湖、 半深水湖、深水湖亚相组成。
沉积相与沉积微相研究
④海相
以碳酸盐岩及粘土岩为主,碎屑岩次之; 从海岸到中心,粒度由粗变细,更远则是粘土沉积; 生物丰富,种类繁多。
按照海底地形及海水深度,可将 海相分为:滨海、浅海、半深海、 深海。
(3) 相分析的一般程序
沉积相与沉积微相研究
研究思路:以区域相背景为指导 ,利用测井资料、岩心资料划分 沉积相(有时结合地震相),用动态资料进行检验 。
相分析程序:
①了解区域沉积背景,确定相和亚相;
②单井剖面相分析 通过观察露头和岩心岩石的成分、结构、沉积构造
及古生物等特征,建立垂向层序,分析可能的形成条 件,了解相互关系,确定沉积相类型。
沉积相与沉积微相研究
相序:从一种相逐渐一过级渡:到相另组外(一陆种相相组的、一海系列相相组的、关系或相 的有序组合。海陆过渡相组) 二级:相
相序定律:只有在横三向级上:成亚因相相(近河且流紧密相相-邻河而床发亚育的 相,才能相在、垂堤向岸上亚依相次、重漫叠出滩现亚而相没)有间断。 四级:微相
(2) 沉积相的分类
地震相研究
2. 地震相与沉积相的关系
地震相与沉积相之间往往是相当的,可以通过解释将地震相 转化为沉积相。但地震相与沉积相之间不存在普遍的绝对的 对应关系。有时一个地震相单元中可能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 沉积相,反过来,一个沉积相可以形成不同的地震反射特征。
形成原因: ①地震分辨率远远低于地质方法的分辨率,地震剖 面上不易发现细微的岩性岩相变化; ②地震资料存在非地质因 素的干扰;同一沉积相内部是不均匀的,存在差异; ③同一沉 积相在不同地区或盆地,由于地质背景和沉积条件的差异,会 形成沉积相的内部结构也不同。

沉积微相研究方法

沉积微相研究方法

一、沉积微相研究方法沉积微相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1.基础地质资料当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对某一地层单位进行沉积相或沉积微相或沉积环境分析时:1.1.1应从最基础的地质工作入手,研究岩层本身的性质,诸如成分、颜色、结构、沉积构造、分选性、组成颗粒的特征(圆度、球度、表面微观特征)、层序特征(如向上变细或向上变粗,交互层等),分析其岩相特征。

1.1.2应仔细研究岩层中所含的各种生物化石的特征,尤其是生态特征,它可以更多地反映古生物的生存环境。

这里所讲的生物化石也包括各种遗迹化石,在许多情况下,生物遗迹化石更为常见,其重要性已为大家所共识。

这些工作主要依靠大量的野外露头观察和钻井岩芯描述来进行。

1.1.3 如果条件允许,在进行相分析时应将其与地球物理方法相结合。

1.2利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目前,利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进行相分析,已成为研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1979年,法国地质学家O.Serra首先提出“电相”(即测井相),他定义“电相”是:表征地层特征,并可使该地层与其它地层区分开来的一组测井响应特征。

“电相”分析就是利用各测井响应的定性特征和定量参数来描述地层的沉积相。

能用于沉积相分析的测井资料,如视电阻率、自然伽马、声波时差、感应等近十种测井信息,其中以自然电位、电阻率和自然伽马曲线在相分析中的效果最为理想。

在研究中主要利用曲线的幅度、形态、组合形态,适当参照接触关系和次级关系等参数,并密切与岩芯和岩屑录井资料相结合。

1.3 综合分析的方法除此之外,利用地震资料、地球化学分析资料等也可以对沉积相进行研究。

当然,地质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对于古代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研究,需要利用各种手段,也就是综合的方法,而不是单纯依赖某一种方法。

事实上,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各种地质作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对地层记录的认识很不容易,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决不能失之于片面、主观。

研究工作要结合研究区目的层的特征,大量搜集野外及室内资料,通过取芯井详细的岩芯描述和室内测井沉积相的划分,并结合岩芯分析测试资料对研究区目的层先建立单井沉积微相柱状剖面,然后通过连井剖面分析,最后作出平面沉积微相展布图。

高邮凹陷阜三段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研究

高邮凹陷阜三段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研究

高邮凹陷阜三段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研究摘要:岩体的形成机制研究及展布规律的研究,可以为油藏的勘探提供依据。

高邮凹陷阜三段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其是构成整个苏北盆地阜三段特大型三角洲的一个部分,区内平面上总体有3-4支北东向的三角洲向湖盆推进,它们在平面上相互拼接、复合连片,使砂体在北部斜坡带广覆分布。

其中东部因吴①断裂的初始活动,可能形成横向上相对受限的富砂带,此带砂体相对较粗,延伸较远,在其前端顺断层方向可能形成类似于有水道供应的浊积扇砂体。

而研究区中西部三角洲砂体因分流河道的多级分叉、分流河道规模逐渐变小加上湖浪的改造,形成朵叶状三角洲。

关键词:高邮凹陷沉积阜三段一、概况高邮凹陷物源主要来自于北~北东方向。

本文认为盆地内的建湖隆起及南部的通扬隆起并非阜三段沉积期的物源区,上述隆起区是后期构造作用的结果。

理由如下:1、从南部断阶带所钻的井阜三段地层岩性看,主要是厚层~块状黑色泥岩夹灰色粉细砂岩(据许庄地区钻井录井剖面)。

2、与高邮凹陷毗邻的海安凹陷沉积体系为细粒三角洲~湖泊体系沉积。

3、在研究区吴①断层和吴②断层之间的断阶带内的陈2井钻遇阜宁组及戴南组地层完整,尽管在吴①断层上升盘阜二段地层因剥蚀保存不全,阜四段和戴南组沉积缺失。

4、研究区北部的盐参1井阜三段则为不等厚互层的细粒~中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及灰黑色泥岩,砂岩多具正粒序构造,仍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

5、迄今为此,阜三段~阜四段除在苏北盆地西南部找到边缘相外,仍未发现湖岸沉积的依据。

阜宁组具有广覆式沉积、规模大、跨现今构造单元、跨海陆区域的特点。

因此,该沉积期原型盆到底有多大,仍需进一步研究。

二、构造演化认识高邮凹陷在苏北—南海盆地基本构架形成的基础上经历了k2t—ef4的断—坳阶段,e2d—e2s的断陷阶段、晚古近纪以来的挤压、盆地反转阶段(以三垛构造事件为起点)以及新近纪的坳陷阶段,在坳陷阶段使整个盆地整体下降,并完全转化为西高东低的大型坳陷盆地,接受巨厚的河流—冲积相为主的沉积。

沉积相和沉积微相研究

沉积相和沉积微相研究

见习论文单位:中原油田采油一厂题目:浅谈文25块沉积相和沉积微相研究姓名:高静完成时间:2010年8月1日摘要文25块断块区处于文东大断层的下降盘。

文25东块位于由文56和文66断层所夹持的断阶带内,断块中部构造简单,南北两端构造比较复杂。

油藏受断层控制,油水关系十分复杂。

文25西位于由大致北北东走向的文55、文66断层区形成的断阶带内,构造非常复杂。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开采及多次综合调整治理,文25块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进一步挖潜的难度越来越大。

在开发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沉积相和沉积微相的角度出发,分析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为下一步油藏的调整挖潜提供依据。

关键词:沉积相沉积微相文25块目录摘要 (1)目录 (2)前言 (3)1 沉积相研究 (3)1.1文25东块沙二下沉积环境 (3)1.2沉积特征 (4)2 文25块沙二下沉积微相研究 (6)2.1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特征 (6)2.2沉积模式 (10)2.3沉积序列 (11)2.4剖面相分析 (14)3主要认识与结论 (15)致谢 (17)参考文献 (18)前言文25东块属于文留构造北部东翼的一个主要断块。

文25断块区处于文东大断层的下降盘。

文25东块位于文25断块区内由北北东走向,断层西倾的文56和文66断层所夹持的断阶带内,断块中部构造简单,南北两端构造比较复杂。

地层产状为单斜,倾向东南,倾角25°左右。

文25东块油藏含油层位为沙二下1-8和沙三上1砂组,油藏埋深-2130~-2600m,含油面积2.64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748×104t。

表1-1 文25东块基本地质参数表不同的沉积相,砂体特征不同,正确认识沉积相、沉积微相类型及其在三维空间的展布规律,对于正确认识砂体时空演变规律、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流体流动规律,指导油田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文25东块沙二下沉积环境、沉积相和微相进行了研究,并对砂体演变规律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