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教育》观后感
中学生人格教育观后感

中学生人格教育观后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是相通的。
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塑造自己的人格。
初中生正处在学习和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其个性的发展、心理意志的培养及健全人格的形成,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主动把握和领会体育精神的意义,重视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将人格塑造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中。
通过诱导、渗透、培养,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在进行具体的体育练习中,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塑造人格。
一、利用体育精神进行亲和力教育社会适应能力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人格之一,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便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很多与别人接触交往的机会。
通过体育活动建立人际关系,对于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交际态度和方法是大有裨益的。
体育活动本身是一个模拟社会的小舞台,学生们从中能够实现角色适应和角色转换,还能从中完成社会道德模拟和法律模拟。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平时在学习上比较散漫的人一到运动场上反而生龙活虎,平时在班级里听凭管理的反而是球场上的组织者。
这不是角色的反串,是角色的多面与平衡。
体育活动的最大功能就是可以调节文化学习中学生心理的失衡并使之恢复正常。
在这里,体育的亲和力就表现出来了。
因此,我们应该利用体育课的优势,让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合作,使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成为调适学生心理,亲密同学关系,促进人际和谐的有利途径。
二、利用体育精神进行荣誉感教育体育教学离不开社会生活,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活动,并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产生直接的、广泛的个体与个体之间或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交流,这就说明,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比较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
我们的责任就是,利用这种模拟的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竞争,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修养,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目的。
儿童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人格教育》这本书是一部关于儿童心理成长的教育读物,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了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
进行正确的人格塑造。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儿童的心理成长有了
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如何进行科学的人格教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在儿童的
成长过程中,人格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健全的人格对于
孩子的未来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而这种健全的人格并非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中逐步形成的。
因此,家长和老师们应该认识到人格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孩子
的品德修养和人格素质。
其次,这本书还让我了解到了人格教育的正确方式。
在进行人
格教育时,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而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
创造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和价值观,让他们具备正确
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
际交往能力,让他们在社会中健康成长。
总之,人格教育要注重培
养孩子的全面发展,不能片面追求学术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人格
塑造。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儿童人格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明白了如何进行正确的人格教育。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儿童的人格教育,努力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和人格素质,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同时,我也会将这些知识传播给更多的家长和老师,让他们认识到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共同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受益,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人格教育观后感

人格教育观后感人格教育观后感1"讲座中我认真学习了于丹剖析的《论语》中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她让我从孩子的身上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在学习一种知识的同时,掌握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快乐地接受它。
是呀,一味的让孩子去死搬的接受知识,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相反的,久而久之,还会适得其反地厌恶学习。
我们作为老师,虽然是传道解惑的,但也要为孩子的快乐着想,在自己的课堂上加些作料,使得孩子能够有兴趣接受新知。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段,在这一阶段塑造独立自主,不畏艰难,积极向上,勇于进取,关爱自己,乐于助人的良好人格,并持之以恒,终生不弃,将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是否有意义,生命中是否有快乐相伴,活得是否有尊严。
于丹老师关于人格教育的讲解精辟,视角独特,言语生动,摆事实,讲道理,让我们深有感悟。
一、给孩子快乐,给自己快乐,延伸为给全社会快乐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老师,家长紧盯着孩子的学习,教育他们要出人头地,要成绩好,考高分,与孩子交流最多的也就是学习,课上要认真听讲,记笔记,课后要及时复习,牢记知识点,不用孩子洗衣服做饭,甚至洗脸水打好,牙膏挤好,孩子除了学习别无二事,成天跟书本打交道,殊不知正是我们过度的“呵护”与“关爱”,却让我们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缺少快乐,遇事没有主见,与人沟通交际能力差,待人接物没有礼貌,等等。
如此包操包办之下,孩子们不能充分正确地认识他们生命的价值,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害无益。
只有适当的放手,留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尽情享受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让他们在社会的熔炉中得到锻炼,提升与人沟通,待人接物,生活自理的素养,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自我的开发,更有意思的.去学习,去磨砺,去感悟,去成长,去快乐吧!二、适当给予压力,增强孩子抗挫折,抗击打的能力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下雨要打着伞为他挡着,刮风要拿着衣服为他裹着,上街要把他牵在手里,怕他摔了,磕了,被车撞了。
儿童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人格教育读后感《儿童人格教育读后感》。
在这个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对于儿童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而《儿童人格教育》这本书,正是为了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人格教育。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也学到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首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许多家长和教育者都过分注重儿童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儿童的人格培养。
然而,一个健全的人格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正如书中所言,一个稳定、积极的人格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自信和坚韧的品质。
因此,儿童人格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更是培养他们的人格品质和情感素养。
其次,这本书还向我介绍了一些实用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比如,书中提到了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积极的人格特质。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培养孩子情感素养的方法,比如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感受,给予他们适当的关爱和支持。
这些方法和理念都让我深受启发,我相信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人格品质和情感素养。
最后,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作为家长和教育者的责任。
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人格培养。
我们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积极健康的人格。
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总的来说,读完《儿童人格教育》这本书,我对儿童人格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学到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我相信这些知识和经验会对我的教育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我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让他们拥有健康积极的人格。
希望更多的家长和教育者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受益,为孩子的人格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于丹人格教育读后感

于丹人格教育读后感于丹人格教育读后感(一)今天早上8:20,河南法制频道播出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人格教育》节目,我们学校给每位家长都发了一张节目预知单,并发了短信告知。
”是呀,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学校里扫个地家长都要找老师论论理,试想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样的!作为一名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但要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孩子礼仪教育和挫折教育,以及生存教育,让每个孩子能健健康康地为自己的将来而学习!记得在星期四那一天,老师发了一张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上面有播出时间,那个频道的,在星期五下午老师让我们回家在星期天看《中小学生人格教育》,并写观后感晚上,么么在上搜了一下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看了起来,下面我来给你介绍吧!《论语》有一句话说的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因为我上课不能认真听讲,不能投入进去,写作业的时候,不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写作业中,当然觉得很累。
一种好的表达,有的时候,跟沟通的内容同样重要。
为什么很多人在长大以后容易跟别人起冲突呢?就是因为在家里跟父母说习惯了。
比如,我在学校下课跟同学玩的时候,老是脾气暴躁,说话有时不好听,所以很多同学在玩游戏的时候不加我的原因。
最后精彩内容请看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
于丹人格教育读后感(二)李乐山说,要家长看一个片子,写一篇观后感,是于丹的“中小学人格教育”,上搜到了,片子长度约2个小时,仔细的看了一篇,收获很大,感受如下:人格教育与建立“正人生” 于丹以“精神补钙”为切入,分别从“寻找生命的快乐与尊严、唤醒内心的强大与力量、勇敢承担爱与责任、成就别样人生”四个环节,讲述中小学人格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于丹认为,学生要注意培养“工艺能力、挫折能力、职业能力”三大能力,目的就是构建一个人的“创造力、可能性和和谐人际关系”,从而成就一个能“发现世界”的自己。
于丹讲座观后感15篇_1

于丹讲座观后感15篇于丹讲座观后感1昨天早上,我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老师主讲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讲座,感受颇深。
第一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孝心。
于丹教授讲了一个寓意非常深刻的故事---《大树和孩子》,我深受感动,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培养我们孝心的故事。
现在的我们自我意识非常强,尊老爱幼意识薄弱,我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第二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爱心。
孝是基本的,有了孝还要有仁爱心。
有了这两颗心,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于丹教授说:““仁”字拆开来看就是两个人,就是说两个人相处好了才能体现仁的含义。
所以说我们要多交朋友,自己处理好和小伙伴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自信、自立、自强。
我们自信、自立、自强的习惯,要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交往中才能培养出来。
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主,自己独立完成。
有时候爸爸妈妈的事情还可以问问我们的建议,不管对错,都要鼓励。
不要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过度依赖性。
一个有爱心、自立、自信的孩子更能融入社会。
第四个主题如何教育我们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
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
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只要我们有心、用心,我相信,我们都是最棒的。
于丹讲座观后感2细细品味,在家中,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在学校,能感受到师友的爱;生活中,陌生人向你伸出援助之手。
社会上处处都是爱,生活中处处都有感恩。
爱是亲情,爱是友情,爱是真情,感恩是人类永恒的美。
迎着清晨的微风,收看了播出的教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看完这场振奋人心的感恩讲座,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规范了自己的行为,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当你,放学回家,一进门,发现妈妈已经为你准备好一桌可口的饭菜;当你为一个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老师精妙的启发点播,;当你跑得气喘吁吁追上一辆公交车,司机把已经关上的车门重新为你打开……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小事,但,你在意吗?你动心过吗?事虽小,但体现了人心的美,人与人之间的爱,我们被感动,我们陷入沉思,但仅仅是这样就足够了吗?我们被感动,就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关爱他人,孝顺父母,而这,通过行动展现。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观后感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观后感《中学校生人格教育》观后感一今日我观看了《中学校生人格教育》的讲座,她结合《论语》和中国古代先贤的教育主见,博古论今,指出目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看完之后,引发了我对于家长、学校与孩子之间的教育、人格、沟通、学习、健康成长问题的诸多思索和感受。
一、教育的根本是欢乐的学习,是自我潜力的开发。
面对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每个家长都深有体会。
在学校教育阶段,全部能让孩子增长见识,熬炼操作技能、强健体魄的课程,譬如音乐、美术、手工、体育等教育资源严峻不足。
这就是于丹所谓的工艺教育的主见。
我有一位女伙伴,在谈及对女儿教育时骄傲的说,自从孩子上学开始,家里人就不再看电视了,每天都在亲自伴同孩子做作业,上辅导班,一切为了她的学习,甚至有辞职的打算。
但是,在和她已经上三班级女儿的交谈中,我发觉她竟然对“骷髅”“驾照”“下架”等日常词语一物不知。
可是她的学习考试成果竟然是全班第二名。
我儿子的外号是“万事通”,我平常支持并鼓舞他多阅读,多看动漫片,多运用电脑,多加强户外运动等等,因此他的知识早已不限于同龄人的范围,世界地理,中国历史,网络用语甚至时事新闻均是他爱好所致,可他的考试成果仅是全班第十二名。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学习,从来不让孩子做家务。
结果绝大部分的孩子从小都不会做家务,从来没有做过家务。
有一次我试图让儿子去洗碗,结果家里人老人全都反对,说孩子小,怕耽搁学习时间,怕孩子受罪,会打碎碟子,会划破手,会糜费水?结果,已经六班级的儿子,什么都不会做。
我想通过这一点,需要家长和学校反思的是:和生活脱节的学习,是不会欢乐的,同时自我潜力的开发也会受到严峻的阻碍和进展。
二、孩子要学会感恩。
中国家庭几乎无一例外溺爱子女,对子女的呵护无所不及。
这样一来,子女会认为予以是本份,不给是亏欠。
一切都是应得的。
女子在小的时候,由于某个要求没有被满意就会大哭大闹,就会埋怨父母;在成年的子女中,还有的子女由于父母不能满意自己的物质要求而和父母断绝往来。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人格教育》读后感。
《人格教育》是一本关于儿童人格培养的教育类书籍,书中作者深入浅出地阐
述了儿童人格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人格教育。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良好人格。
首先,书中提到了儿童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作者指出,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
关键阶段,良好的人格特质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重视儿童的人格培养,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感和意志。
这些都是构成一个人完整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书中提出了一些有效的人格教育方法。
作者建议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孩
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性,让他们学会承担责任并独立思考。
这些方法都是非常实用的,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格。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也学到了
一些实用的教育方法。
作为一名家长或者老师,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人格培养,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健康、积极、阳光的下一代,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重新审视了儿童人格教育的重
要性,也学到了一些实用的教育方法。
我会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努力培养出品德高尚、健康成长的孩子。
希望更多的家长和老师也能够重视儿童人格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教育》观后感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帮大家的《人格教育》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讲座中我认真学习了于丹剖析的《论语》中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她让我从孩子的身上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在学习一种知识的同时,掌握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快乐地接受它。
是呀,一味的让孩子去死搬的接受知识,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相反的,久而久之,还会适得其反地厌恶学习。
我们作为老师,虽然是传道解惑的,但也要为孩子的快乐着想,在自己的课堂上加些作料,使得孩子能够有兴趣接受新知。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段,在这一阶段塑造独立自主,不畏艰难,积极向上,勇于进取,关爱自己,乐于助人的良好人格,并持之以恒,终生不弃,将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是否有意义,生命中是否有快乐相伴,活得是否有尊严。
于丹老师关于人格教育的讲解精辟,视角独特,言语生动,摆事实,讲道理,让我们深有感悟。
一,给孩子快乐,给自己快乐,延伸为给全社会快乐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老师,家长紧盯着孩子的学习,教育他们要出人头地,要成绩好,考高分,与孩子交流最多的也就是学习,课上要认真听讲,记笔记,课后要及时复习,牢记知识点,不用孩子洗衣服做饭,甚至洗脸水打好,牙膏挤好,孩子除了学习别无二事,成天跟书本打交道,殊不知正是我们过度的“呵护”与“关爱”,却让我们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缺少快乐,遇事没有主见,与人沟通交际能力差,待人接物没有礼貌,等等。
如此包操包办之下,孩子们不能充分正确地认识他们生命的价值,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害无益。
只有适当的放手,留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尽情享受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让他们在社会的熔炉中得到锻炼,提升与人沟通,待人接物,生活自理的素养,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自我的开发,更有意思的去学习,去磨砺,去感悟,去成长,去快乐吧!
二,适当给予压力,增强孩子抗挫折,抗击打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下雨要打着伞为他挡着,刮风要拿着衣服为他裹着,上街要把他牵在手里,怕他摔了,磕了,被车撞了。
搞得孩子不敢一个人上街,晚上不敢独自睡
觉,不敢一个人上厕所,遇到事情手忙脚乱,乱发脾气,烂耍性子。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在逆境中磨砺意志,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坚强不屈,永不言放弃。
与人相处融洽,与别人分享快乐,遇事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让他们懂得父母给予是情分而不是本分,做人要诚实稳重,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向着目标方向前进。
要有能吃苦,肯吃苦的精神,要懂得苦尽才能甘来,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要让孩子学做一只小蚂蚁,为了能搬动比自己体积体重大无数倍的食物,同心同德,齐力协作,慢慢地移动,但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休。
这就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为了共同的目标携手同行,风雨共担,心齐力协,目标明确。
只有坚持不懈,才能看到曙光的绚烂;只有感受过程的痛苦,艰难,才能享受收获的喜悦,感悟胜利的来之不易。
于丹老师讲的一个寓言故事让我印象更深:有个孩子特别爱发脾气,他的父亲就在墙上钉钉子来记录发脾气的次数,孩子看到一天之中钉了那么多的钉子,自己也傻了,发誓要改掉这个坏毛病,控制住一次就拔掉一颗钉子,慢慢地钉子拔完了,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钉子虽然拔完了,但是那么多的洞却永远也抹不掉,
你发脾气的时候,让多少人为你痛心呀!”是呀,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学校里扫个地家长都要找老师论论理,试想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样的!
作为一名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但要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孩子礼仪教育和挫折教育,以及生存教育,让每个孩子能健健康康地为自己的将来而学习!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