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年鉴2015:中国主要年份各地区预期寿命统计(1990-2010)

合集下载

中国人口质量的时序变化和地区异质性分析

中国人口质量的时序变化和地区异质性分析

统计与决策2021年第3期·总第567期摘要:人口质量状态的量化是人口质量问题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的基础,文章从人口质量分析框架出发,在具有清晰外延和准确内涵的人口质量定义基础上构建出由3个维度9个基础指标构成的测度人口质量的指数;研究过程中通过均值法对各指标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及测度1990—2016年中国总体层面及区域层面的人口质量指数值。

结果显示:人口转型过程中,中国总体层面人口质量水平呈现逐步上升态势,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对人口质量指数有正向作用,但思想道德素质对人口质量指数有负向作用;中国区域层面各省份人口质量水平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各地区之间的人口质量水平却存在很大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东、中、西部地区的人口质量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关键词:人口质量;人口质量指数;熵值法中图分类号:C92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487(2021)03-0076-05中国人口质量的时序变化和地区异质性分析曹献雨1,睢党臣2(1.西安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西安710100;2.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西安71011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6BSH131)作者简介:曹献雨(1982—),女,河南原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史和公共经济。

睢党臣(1963—),男,陕西临潼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0引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深,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6.7%,数量已达到2.3亿[1],2030年前后,人口负担系数回到1990年前后的水平,“人口年龄机会窗口”关闭,如果要继续发挥人口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必须充分挖掘可以累积、可以叠加、可以递进、更具持久性的“人口质量红利”[2]。

提升人口质量是经济转型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全国及各省份老年健康预期寿命变化及差异比较

全国及各省份老年健康预期寿命变化及差异比较

2023年第5期(总第260期)人口与经济POPULATION &ECONOMICSNo.5,2023(Tot.No.260)全国及各省份老年健康预期寿命变化及差异比较乔晓春(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北京100871)收稿日期:2022-12-23;修订日期:2023-03-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健康预期寿命与人口群体健康水平测量 (17ZDA124)㊂作者简介:乔晓春,法学博士,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健康预期寿命和人口群体健康水平 首席专家,健康寿命和残疾国际网络组织(REVES)核心组成员,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㊂摘㊀要:平均预期寿命只反映死亡水平,并不反映现有人口的健康水平,因此用平均预期寿命反映人口群体健康水平并不合适㊂能够同时反映现有人口死亡水平和现存人口健康水平的综合指标被称为健康预期寿命㊂然而,中国和各省份并没有一个统一计算的㊁可比的能够代表和反映全国及各省份老年人综合健康水平的健康预期寿命,更没有可以反映全国及各省份老年人健康状况变化的测量结果,从而影响到全国各省份之间老年人健康差异㊁健康不平等和健康变化的比较㊂本文利用2010年和202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获得的全国和各省份老年人自评健康数据以及国家统计局提供的两次普查获得的全国和各省份老年生命表,使用Sullivan 方法计算了2010年和2020年全国和各省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生命表,得出了全国和各省份60岁确切年龄健康预期寿命㊁自理预期寿命㊁健康预期寿命占预期寿命比例和生命质量指数㊂结果显示:全国和各省份男性和女性老年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都在增加,绝大多数省份老年健康期在拓展或不健康期在压缩,但吉林和内蒙古等个别省份存在不健康期拓展的情况㊂既活得长又活得健康的老年人(即老年健康生命指数较高)主要生活在福建㊁广东㊁江苏和贵州,另外还有上海和北京的男性以及江西和重庆的女性;活得既不够长也不够健康的老年人主要生活在西部地区,以及内蒙古㊁吉林和山西㊂关键词:生命表;预期寿命;健康预期寿命;生命质量指数中图分类号:C913.6㊀文献标识码:A ㊀文章编号:1000-4149(2023)05-0001-20DOI :10.3969/j.issn.1000-4149.2023.00.041㊃1㊃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5期国家统计局每五年会根据全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计算和公布全国和各省份0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简称为平均预期寿命或预期寿命),人们也会用这一指标来测评全国和各省份的人口健康水平㊂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 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将人均预期寿命作为评价健康水平的指标㊂实际上,平均预期寿命只反映死亡水平,并不反映现有人口健康水平,因此用平均预期寿命反映人口群体健康水平并不合适㊂能同时反映现有人口死亡水平和健康水平的综合指标被称为健康预期寿命㊂本文将利用2010年和202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获得的全国和各省份老年人健康自评数据和国家统计局提供的两次普查全国和各省份老年生命表计算2010年和2020年全国和各省份60岁确切年龄健康预期寿命,并对全国和各省份老年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在十年间的变化进行比较和分析㊂㊀㊀一、研究背景2019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 2030)“将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作为评价人口健康水平的终极指标,并给出2022年的目标值为77.7岁,2030年的目标值为79.0岁㊂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2021年已经达到78.2岁,距离2030年79.0岁的目标已经不远,说明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在迅速提升㊂尽管死亡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群的健康水平,但是人口老龄化和疾病模式转变,导致死亡水平和健康水平的分离或不同步㊂国内外很多研究都发现,一些国家或地区人口寿命的延长并不是健康期延长促成,而是带病期或不健康期延长促成的,此时寿命在延长,但健康却在变差[1-2]㊂因此,长寿不应该成为唯一追求,我们真正需要追求的是 健康地长寿 ㊂寿命反映的只是生命的长度或 数量 ,而健康才真正反映生命 质量 ㊂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已经进入追求生命质量的阶段,其首要追求已经不是 活得长 ,而是要 活得更健康㊁更幸福 ㊂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成年人和儿童死亡率已经非常低,它们进一步的下降空间已经很有限,且对人口群体死亡水平下降或0岁确切年龄①平均预期寿命提升的贡献越来越小[3]㊂老年人死亡率下降已经成为平均预期寿命提升的主导力量②㊂由于0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变化对低年龄人口死亡率更敏感,对老年人死亡率最不敏感[4],即老年人死亡率下降对0岁人口预期寿命升高的贡献非常小,因此0岁人口预期寿命指标并不是老龄化时代反映死亡率变化最为敏感和合适的测量指标㊂那么,我们可以直接利用老年人死亡和健康数据来计算老年预期寿命和老年健康预期寿命,由此来反映老年人死亡水平和健康水平㊂尽管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 2030)“给出的 健康水平 指标中也提到了人均健康预期寿命,而且还引用了‘世界卫生统计2018“给出的2016年中国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为68.7㊃2㊃①②确切年龄指的是将年龄看作连续变量时的瞬间年龄,它区别于日常人们以正整数记年龄的方法,而是要用小数来记年龄㊂0岁确切年龄指的是出生时刻的瞬间年龄,此时的确切年龄可以记为0.00岁㊂如果说确切年龄为60岁,则可以理解为所有人在某一时刻都是60.00岁的瞬间年龄,或理解为过生日那个时刻的年龄㊂60岁确切年龄平均预期寿命可以看成一批人过了60岁生日后期望存活的平均年数㊂从人口整体死亡水平下降的规律上看,在死亡水平很高时,人口死亡率下降首先从中青年开始;在死亡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中青年死亡率下降逐步停止,从而转向以婴幼儿死亡率下降为主导;到死亡率下降的后期,婴幼儿死亡率下降到比较低的水平以后,开始以老年人死亡率下降为主导㊂乔晓春:全国及各省份老年健康预期寿命变化及差异比较岁的数据,但并未给出中国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在2022年和2030年的目标值,其原因是这一指标的计算使用了世界卫生组织依据全球疾病负担(GBD)项目收集的上百种疾病和残疾数据,通过加权处理后得出结果[5-6],并将其称为健康或失能调整预期寿命(HALE 或DALE)㊂有学者运用这种方法,并利用1990年以来在中国能够收集到的各类疾病㊁死因㊁营养和残疾数据,用GBD 的加权方法,对2015年中国及其各省份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进行了估计[7]㊂这项研究的特点是不仅给出了全国0岁健康预期寿命的估计,也给出了各省份的估计;因为是基于GBD 方法计算出来的,所以可以与同类方法估计出的其他国家健康预期寿命进行比较㊂但这一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是需要大量的疾病和残疾数据,且加权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而且只能计算一次,很难由不同的人用同样方法在不同时间上进行持续的㊁动态的㊁重复性的计算㊂因此,目前国内并没有一个公认的㊁可计算的㊁口径一致的㊁可连续观测且能够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指标,从而导致 健康中国行动 缺少了一个能够监测人口健康水平㊁反映健康水平变化(而不是单纯反映死亡水平变化)的测量指标㊂健康本身是一个相对抽象且涵盖多个维度的概念㊂人们可以从多角度来测量健康,比如从疾病角度来测量慢性病发病率㊁从身体器官残缺角度测量残疾发生率㊁从日常活动功能受限角度测量失能发生率等㊂然而,这几类测量往往相对复杂和困难,一种最为简单和方便的综合测量指标是自评健康(self-rated health),即由被调查者本人判断并直接回答的健康状况[8],这属于主观测量㊂杜鹏和李强曾利用1994年和2004年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询问的 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 的自评数据计算了两次调查中的全国老年人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得出的结论是:2004年,中国男性老年人平均有1.5年生活不能自理,女性老年人平均为2.5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①的比重也在逐渐下降,女性老年人的预期寿命比男性高,60岁生活自理预期寿命也高于男性;女性老年人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均低于男性老年人[9]㊂崔晓东等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和多状态生命表方法计算了从2005年到2017年分四个阶段的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寿命,并对未来作了预测[10]㊂因为这是用追踪数据和多状态生命表进行的估计,所以与使用截面数据和多减生命表估计的结果不能进行直接比较,而且估计得出的65岁确切年龄预期寿命与国家统计局计算的结果相比也明显偏低㊂笔者曾利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自评健康数据和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全国和各省份老年生命表,计算了2010年中国和各省份老年健康预期寿命[11]㊂然而,某一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反映的是当时人口的综合健康水平[8,12],可以用这一结果来反映全国和比较各省份老年人死亡水平㊁健康水平以及综合健康水平,但不能反映健康预期寿命的变化㊂研究健康预期寿命更重要的是要检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预期寿命提高的同时,老年健康预期寿命或老年人健康水平是提高的还是下降的㊂健康预期寿命理论告诉我们,如果健康预期寿命提高速度快于预期寿命,不健康期就会被压缩,这被称为 不㊃3㊃①一般来说,0岁平均预期寿命可以简称为预期寿命,非零的x 岁确切年龄平均预期寿命通常被称为x 岁剩余预期寿命,简称为x 岁余寿㊂本文将60岁确切年龄平均预期寿命直接简称为60岁预期寿命㊂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5期健康压缩(compression of morbidity)假说 [13-15],也可以看成 健康拓展 ;如果健康预期寿命提高速度慢于预期寿命,不健康期就被拓展,这被称为 不健康拓展(expansion of morbidity)假说 [16-17],也可以看成 健康压缩 ;如果健康预期寿命与预期寿命变化在动态变化中保持平衡,这被称为 动态平衡(dynamic equilibrium)假说 [18]㊂比较不同时期健康预期寿命和预期寿命变化的目的就是检验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健康状况变动到底符合哪一种假说,并进一步探究出现某一种结果的原因㊂为此,在计算了2010年健康预期寿命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计算2020年全国和各省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并将计算结果与2010年进行比较,分析全国和各省份老年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在10年中的变化,检验老年人健康状况变化符合上面提出的哪一种假说,同时还可以比较各省份老年健康寿命变化的差异㊂㊀㊀二、方法和数据计算健康预期寿命实际上就是将健康指标引入生命表的计算当中,它实际上是把人的生存期分解为健康期和不健康期两部分,从而将人的预期寿命分解成健康预期寿命和不健康预期寿命两部分,实现这种健康分解的生命表方法也被称为Sullivan方法,它是由美国学者沙利文(Sullivan)在1971年首次提出的[19]㊂健康生命表最终给出的是各确切年龄对应的预期寿命㊁健康预期寿命(或不健康预期寿命)㊁健康预期寿命(或不健康预期寿命)占预期寿命的比例这三个指标㊂由于男性和女性无论是死亡水平还是健康水平都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健康生命表一般会分性别计算㊂三个指标中,平均预期寿命反映的是死亡水平;健康预期寿命反映的是人口群体综合健康水平,它是死亡水平和存活人口健康水平两个因素的叠加;健康预期寿命占预期寿命的比例反映的是存活人口的健康水平[12]㊂我们还曾给出过一个 生命质量指数 [11],它是由平均预期寿命除以不健康预期寿命所占比例(拿掉百分号)所得到,其具体计算公式为:生命质量指数=预期寿命/(100-健康预期寿命比例(%))㊂其中,分子反映的是 是否活得长 ,分母反映的是 是否活得健康 ㊂分子越大说明 活得越长 ,分母越小说明 活得越健康 ,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 +ɕ,其值越大说明生命质量越高㊂由于x岁确切年龄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反映的是x岁确切年龄人口从x岁活到死亡时的预期存活年数和预期健康年数,它是通过x岁以上的分年龄死亡率和分年龄健康人口比例计算得到,所以60岁确切年龄预期寿命反映的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整体死亡水平,60岁健康预期寿命反映的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死亡和健康叠加的综合健康水平,而且无论是反映死亡水平的预期寿命还是反映综合健康水平的健康预期寿命均不受年龄结构影响㊂因此,本文将用60岁确切年龄人口预期寿命㊁健康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占预期寿命的比例来测量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死亡水平㊁综合健康水平和健康水平㊂用Sullivian方法[20]计算健康预期寿命需要两类基础数据:一类是分性别和年龄的死亡率数据,另一类是分性别和年龄的在普查时处于健康状态的人口比例㊂2010和2020年人口普查提供了全国和各省份分性别和年龄的死亡人口和死亡率㊂然而,人口普查直接公布的死亡人㊃4㊃乔晓春:全国及各省份老年健康预期寿命变化及差异比较口往往存在比较严重的漏报,直接用此计算死亡率会严重偏低,由此计算得出的平均预期寿命也会严重偏高㊂国家统计局通常会在死亡数据公布后对全国和各省份分性别和年龄的死亡率进行调整,然后再计算生命表,得出各确切年龄平均预期寿命,并对外公布0岁平均预期寿命㊂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为本研究提供了调整后的2010年和202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全国和各省份生命表①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部分㊂因此本研究不需要自行计算老年生命表,而是直接使用了国家统计局计算的完全生命表,并将其直接转化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老年生命表,从而保证了本研究使用的60岁人口预期寿命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和各省份0岁人口预期寿命具有一致性㊂本文使用的健康数据来自2010和2020年两次人口普查长表中的 自评健康 测量㊂这里将健康分为四种状态:健康㊁基本健康㊁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㊁不健康且生活不能自理㊂我们直接计算出了四种健康状态下的健康预期寿命;或组合成一个三分类变量,即把 健康 和 基本健康 归为一类,称为 健康 ,其他两类单独保留;或把四种健康状态组合成两个二分类变量:一是将 健康 和 基本健康 合并,称为 健康 ;将 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 和 不健康且生活不能自理 合并,称为 不健康 ;二是将 健康 ㊁ 基本健康 和 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 合并为 生活能自理 ; 不健康且生活不能自理 单独作为一类,称为 生活不能自理 ㊂基于二分类变量可以得出健康预期寿命,也可以得出生活自理预期寿命(或简称为自理预期寿命或自理寿命)㊂图1㊀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分性别和分普查年份的不同健康状况比例(%)根据两次人口普查给出的样本数据,按照三分类法分别计算出男性和女性60岁及以上老年人按健康㊁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和不健康且生活不能自理所占比例㊂图1给出了男性和女性老年人2010年和2020年相应的比例,其中男性老年人2010年健康占比为85.1%,2020年提高到88.1%;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比例从2010年的12.4%降低到2020年的9.8%;不健康且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占比从2.5%下降到2.1%㊂女性老年人2010年健康占比为81.3%,2020年提高到86.5%,很明显男性健康老人比例高于女性健康老人,说明男性老人健康状况好于女性老人㊂女性老人2010年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比例为15.4%,到2020年下降到11.0%;女性不健康且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比例从3.4%下降到2.5%,不健康老人比例也是在下降的㊂很明显,2010年和2020年普查得出的老年人自评健康结果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从而可以证明人口普查自评健康数据是可信的㊂㊃5㊃①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和2020年全国及各省份男性㊁女性和男女合计的0岁人口预期寿命(参见‘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21“中的表1-10)来自这些生命表㊂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5期在计算健康预期寿命时会用到分年龄老年人健康比例㊂图2给出了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按性别和普查年代划分的不同年龄老年人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比例和不健康且生活不能自理比例,两个比例的叠加则是不健康老年人占全部老年人的比例㊂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2010年各年龄不健康人口比例均高于2020年相应的比例,而且同一年份女性各年龄不健康比例均高于男性相应年龄的比例㊂在实际计算健康预期寿命时我们不仅使用了全国数据,也使用了全国31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同样的数据㊂图2㊀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分年代、分性别和年龄的不同健康状况比例㊀㊀说明:图中高年龄段出现不健康比例下降的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由于死亡对健康的选择性在高龄人群中更为突出,从而导致高龄人群健康状况均比前一个或前几个年龄有所下降;另一个原因是按单岁年龄分组,因此到高年龄时样本规模会迅速减少,从而存在随机波动,也会表现出变化的不均匀㊂㊀㊀三、全国及各省份60岁确切年龄预期寿命的变化2010年全国男性60岁预期寿命为18.19年,女性为21.28年,老年女性比老年男性预期多活了3.1年㊂到了2020年,全国男性60岁预期寿命提高到19.93年,女性提高到23.47年,女性比男性老年人预期多活3.5年㊂十年间,男性60岁预期寿命提高了1.74年,增长了9.6%;女性提高了2.19年,增长了10.3%㊂尽管这十年间男性和女性老年人预期寿命都在提高,但女性60岁老年预期寿命无论是增长的绝对数还是相对数都高于男性老年人,意味着老年人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仍然在扩大㊂㊃6㊃乔晓春:全国及各省份老年健康预期寿命变化及差异比较如果比较各省份差异的话①(见表1),无论是2010年还是2020年男性60岁预期寿命最高的都是北京,2010年为21.04年,2020年提高到22.59年,十年增加了1.55年,相对提高了7.4%;排在第二位的是上海,两次普查分别为20.96年和22.12年,比北京市略低,十年增加了1.16年,相对提高了5.5%;排在第三位的是天津,两次普查中男性60岁预期寿命分别为20.63年和21.89年,十年增加了1.26年,相对提高了6.1%㊂2010年全国其他省份男性老年预期寿命没有超过20年的,2020年没有超过21年的㊂除了前面提到的三个直辖市外,两次普查中非直辖市老年预期寿命最高的是浙江,2010年排在浙江后面的是重庆,2020年排㊀㊀表1㊀全国和各省份确切年龄60岁人口预期寿命及其增量和增速年,%省份男性女性20102020寿命排序寿命排序增长量增长速度20102020寿命排序寿命排序增长量增长速度全国18.1919.93 1.749.5821.2823.47 2.1910.29北京21.04122.591 1.557.3923.80225.752 1.958.21天津20.63321.893 1.26 6.1022.49824.755 2.2610.05河北17.672719.3825 1.719.6820.522422.7224 2.2010.72山西17.692619.7219 2.0311.4720.472622.7423 2.2711.09内蒙古17.932219.5022 1.578.7420.672322.8421 2.1710.52辽宁19.14720.2110 1.07 5.5821.541623.6614 2.129.85吉林19.19620.07130.88 4.5821.541723.6613 2.129.87黑龙江18.471519.8416 1.377.4321.691423.5915 1.908.78上海20.96222.122 1.16 5.5224.18126.021 1.847.61江苏18.641320.388 1.749.3521.681523.8910 2.2110.19浙江19.81420.8040.99 5.0122.79524.257 1.46 6.42安徽18.361719.9914 1.638.8821.781323.4416 1.667.61福建18.501419.7020 1.20 6.5121.961223.8111 1.858.42江西17.812419.6421 1.8310.3021.461823.2619 1.808.38山东18.671220.259 1.588.4721.971024.198 2.2210.08河南17.302819.4824 2.1812.5921.082023.3817 2.3010.89湖北17.882319.7318 1.8510.3320.872122.9120 2.049.76湖南19.13819.79170.66 3.4322.13923.2818 1.15 5.22广东18.801120.1511 1.357.2022.67624.286 1.617.11广西18.431620.426 1.9910.7823.07424.944 1.878.10海南18.971020.655 1.688.8423.58325.113 1.53 6.51重庆19.67520.4070.73 3.6922.50724.159 1.657.35四川19.12920.1212 1.00 5.2521.971123.7712 1.808.17贵州18.341819.3426 1.00 5.4521.251922.8022 1.557.30云南16.843018.2729 1.438.4819.732921.4828 1.758.86西藏16.483117.5031 1.02 6.1719.683020.15310.47 2.41陕西18.262019.9015 1.648.9620.522522.5625 2.049.94甘肃17.172918.6328 1.468.5019.483120.9229 1.447.40青海17.772517.89300.120.6720.112720.55300.44 2.18宁夏18.112119.4923 1.387.6520.032821.4927 1.467.29新疆18.271919.15270.884.8020.772221.67260.904.31㊃7㊃①因为死亡率的计算来自总体数据,而不是样本数据,所以不需要计算预期寿命的标准误,也不需要做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而是直接进行差异的比较㊂㊀‘人口与经济“2023年第5期在浙江后面的是海南㊂2010年男性60岁预期寿命最低的是西藏,只有16.48年,比最高的北京低了4.58年;其次是云南,为16.84年;排在倒数第三位的是甘肃,为17.17年;2020年最低的仍然是西藏,为17.50年,比2010年增长了1.02年;其次是青海(17.89年),倒数第三位是云南(18.27年)㊂2010年和2020年女性60岁人口预期寿命最高的均是上海,分别为24.18年和26.02年,意味着上海60岁女性若按照2020年60岁以后各年龄死亡率度过余生,她们预期平均还能存活26年,即这些女性一生平均预期寿命会达到86岁;如果考虑到未来老年人死亡率会进一步下降的话,2020年已经活到60岁的女性未来真实平均寿命会接近90岁㊂无论是2010年还是2020年排在第二的都是北京,分别为23.80年和25.75年㊂2010年排在第三到第七位的分别是海南(23.58年)㊁广西(23.07年)㊁浙江(22.79年)㊁广东(22.67年)和天津(22.49年);2020年排在第三到第七位的分别是海南(25.11年)㊁广西(24.94年)㊁天津(24.75年)㊁广东(24.28年)和浙江(24.25年)㊂2010年60岁老年女性预期寿命最低的是甘肃(19.48年),其次是西藏(19.68年),排在倒数第三位的是云南(19.73年),这三个地区均未超过20年;2020年老年女性预期寿命最低的是西藏(20.15年),排在倒数第二位的是青海(20.55年),排在倒数第三的则是甘肃(20.92年),这三个地区均未超过21年㊂从2010年到2020年,各省份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60岁预期寿命全都在增长,只是增长幅度或增长速度存在一定差异,排列顺序也出现了一些变化㊂男性60岁预期寿命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河南,十年间增加了2.18年,相对增长了12.6%,从2010年的全国第28位提升到2020年的第24位;男性60岁预期寿命增长幅度和增长速度排在第二位的是山西,增加了2.03年,相对增长了11.5%,从2010年的第26位提升到2020年的第19位㊂此外,增长幅度和增长率均比较高的还有广西(从第16位提升到第6位)㊁湖北(从第23位提升到第18位)和江西(从第24位提升到第21位)㊂增幅最小的是青海,十年只增长了0.12年;湖南㊁重庆㊁新疆㊁吉林和浙江增长幅度都不到1年㊂60岁女性预期寿命增长幅度最大的仍是河南,增加了2.30年,但增长速度最快的则是山西,增长了11.1%㊂除此之外,天津㊁河北㊁内蒙古㊁辽宁㊁吉林㊁山东㊁湖北和陕西的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年㊂女性增幅最低的是青海和西藏,分别只增长了0.44年和0.47年,新疆只增长了0.90年,其他省份的增长都超过了1年㊂表2㊀按性别和年代划分的各省份老年预期寿命整体状况年参数男性女性2010202020102020均值18.5519.9021.5523.29标准差 1.09 1.07 1.22 1.42中位数18.4319.8421.5423.44最小值16.4817.5019.4820.15最大值21.0422.5924.1826.02全距4.565.094.705.87从整体上看,可以反映出以下六个规律:①发达地区老年预期寿命往往比较高,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预期寿命比较低,这跟0岁预期寿命的趋势是一致的㊂②女性比男性老年人预期寿命高,且二者的差异在继续加大(见表2)㊂③西部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整体上看不仅老年预期寿命较低,而且其增长幅度和增长速度都相对较慢㊂④经济较发达地区或老年预期寿命相对较高地区预期寿命的增长幅度和增长速度相对来说并不是㊃8㊃。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5.8岁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5.8岁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5.8岁
作者:暂无
来源:《健康博览》 2016年第5期
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副司长熊煌介绍,2015 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各项卫生计生规划任务圆满完成。

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下面有一组数据:
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2015 年预计比2010年提高1岁,达到75.8岁(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计算,2010 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

孕产妇死亡率由2010 年的30/10 万降至2014年的21.7/10万,婴儿死亡率由2010年的13.1‰降至2014年的8.9‰。

同时,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持续下降,由2010 年的35.29%下降到2014 年的31.99%,为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

这些数据均提前实现了“十二五”规划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处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健康基础。

1953~2010我国部分人口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平均寿命初步调查.

1953~2010我国部分人口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平均寿命初步调查.

1953——2010我国部分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平均寿命初步调查应子勇1953——2010年间,我国先后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现对部分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平均寿命作初步调查,以观察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平均寿命及其动态变化,希望能对我们的医疗卫生工作有一些参考作用。

如有不当欢迎批评指正。

一、1953——2010年我国部分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平均寿命1953——2010年我国部分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岁)平均寿命(岁、指平均死亡年龄而不是期望寿命,下同)见表一——五。

表一、1953、1964我国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岁)平均寿命(岁)* 二者比值是根据一般是1:1.92±0.12之内设计的。

表二、1982年部分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岁)与平均寿命(岁)表三、1990年部分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岁)和平均寿命(岁)表四、2000年部分地区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岁)和平均寿命(岁)表五、2010年部分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岁)和平均寿命(岁)二、对表一——五资料的初步分析,解读与归纳表一——五资料可见;1、50多年来我国人口的健康水平在不断提高人均年龄在不断延长人口平均年龄从1953年的26.57岁延长到2010年的37.12~38.78岁,足足延长了10多岁,但是其延长过程略有波动,以1964年人口平均年龄最低只有24.74岁;2、一岁以内人口占比例数在不断降低一岁以内人口占比例数1953年是3.34%、1964年升高达到高峰是4.10%;70年代后由于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占比例数也不断下降,1982年为 1.84~2.07%、1990年为1.46~1.75%、2010年为0.92~1.01%;3、人口高峰年龄在不断后移人口高峰年龄不断后移,1953~1964年是1~岁、10~岁,1982~1990年是10~岁、20~岁,2000~2010年是30~、40~岁。

1953~2010我国部分人口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平均寿命初步调查.

1953~2010我国部分人口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平均寿命初步调查.

1953——2010我国部分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平均寿命初步调查应子勇1953——2010年间,我国先后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现对部分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平均寿命作初步调查,以观察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平均寿命及其动态变化,希望能对我们的医疗卫生工作有一些参考作用。

如有不当欢迎批评指正。

一、1953——2010年我国部分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平均寿命1953——2010年我国部分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岁)平均寿命(岁、指平均死亡年龄而不是期望寿命,下同)见表一——五。

表一、1953、1964我国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岁)平均寿命(岁)* 二者比值是根据一般是1:1.92±0.12之内设计的。

表二、1982年部分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岁)与平均寿命(岁)表三、1990年部分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岁)和平均寿命(岁)表四、2000年部分地区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岁)和平均寿命(岁)表五、2010年部分人口的年龄构成(%),平均年龄(岁)和平均寿命(岁)二、对表一——五资料的初步分析,解读与归纳表一——五资料可见;1、50多年来我国人口的健康水平在不断提高人均年龄在不断延长人口平均年龄从1953年的26.57岁延长到2010年的37.12~38.78岁,足足延长了10多岁,但是其延长过程略有波动,以1964年人口平均年龄最低只有24.74岁;2、一岁以内人口占比例数在不断降低一岁以内人口占比例数1953年是3.34%、1964年升高达到高峰是4.10%;70年代后由于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占比例数也不断下降,1982年为 1.84~2.07%、1990年为1.46~1.75%、2010年为0.92~1.01%;3、人口高峰年龄在不断后移人口高峰年龄不断后移,1953~1964年是1~岁、10~岁,1982~1990年是10~岁、20~岁,2000~2010年是30~、40~岁。

中国人现在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中国人现在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中国⼈现在的平均寿命是多少?中共中央、国务院近⽇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下称《纲要》),《纲要》指出,到2030年,“⼈民⾝体素质明显增强,2030年⼈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

” 通俗来讲,“中国⼈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是指,2030这⼀年出⽣的国民,他们预计中国平均寿命能够活到79岁。

但由于这⼀数字须基于当前⼈⼝环境数据计算,因此,该指标更多是体现当下,是衡量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平和医疗卫⽣服务⽔平。

京沪⼈均预期寿命过80岁浙江省居第四 据第六次⼈⼝普查数据,2010年中国⼈均预期寿命为74.9岁。

分省来看,上海、北京均已超过80岁,遥遥领先其他省份。

预期超过70岁的有26省(市、区),青海、云南、西藏三地预期寿命处于68⾄70岁区间。

第⼀位的上海与最末位的西藏,预期年龄相差12.09岁。

排在前15个省(市、区)中有13个属于东(南)部沿海地区,排在后⾯全部为内陆省份。

55年⼈均预期寿命增长32岁 从⼈均预期寿命历史数据看,1960年⾄2015年,55年间中国国民的平均预期寿命增长了32.64岁,增幅达75%。

据世界银⾏数据,1960年中国⼈均预期寿命为43.35岁,1970年为58.68岁,1980年为66.52岁,1990年为69.03岁,2000年为71.73岁,2010年为75.01岁,⾄2015年为75.99岁。

数据还显⽰,从2012年开始,中国⾹港成为世界上⼈均预期寿命最⾼的地区,2014年⼈均预期达83.98岁,超过⽇本的83.58岁,⽽⽇本长期以来都是全球⼈均预期寿命最⾼的国家。

哪些因素影响中国平均寿命? 积极因⼦:经济收⼊ 如果将中国当代⼈均GDP值拉⼀条曲线,同时也把近60年的⼈均预期寿命值画⼀条曲线,⼆者都是从西南向东北攀升,经济收⼊与国民预期寿命值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据⼈⼝学家萨缪尔·普勒斯顿研究,经济收⼊和⼈均预期寿命之间存在着强相关关系。

2015湖北人均预期寿命76.5岁 65岁以上610万人

2015湖北人均预期寿命76.5岁 65岁以上610万人

2015湖北人均预期寿命76.5岁65岁以上610万人人均预期寿命将达76.5岁楚天金报讯(记者王璐通讯员沈文)到2015年,我省人口总量预计达到6400万人,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6.5岁,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13.9年,超过一半的湖北人将在城镇生活……昨日,记者从省政府获悉,《湖北省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日前出炉。

人口预计达6400万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省出生人口逐年增加,并形成峰值,年均出生人口达70万以上。

“十二五”期末,全省人口总量预计达到6400万人。

同时,我省人口负担系数开始上升。

65岁以上人口年均增长18万人以上,到2015年预计达到610万人,占总人口的10.32%。

受人口流动等因素影响,家庭规模小型化,居住分散化,单亲、空巢等特殊家庭比例大幅度提高,三代及以上大家庭比例逐步下降,传统家庭功能弱化。

让每人寿命长一岁规划提出,“十二五”我省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人均预期寿命达76.5岁。

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9%,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99年。

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

据悉,“十一五”期间,我省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75.86岁,国民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以上。

改变“男多女少”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17,个别省份超过130。

有专家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产生3000万“剩男”。

据介绍,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仍在高位运行。

为此,规划提出,将加强出生人口性别结构的管理和调控,确保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稳步下降。

根据规划,我省还将逐步实行暂住人口居住证制度,进一步深化户籍、社会保险、土地等体制改革;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等。

同时,还将探索城市独生子女年老父母奖励政策。

2015、2020年我国居民预期寿命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5、2020年我国居民预期寿命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5、2020年我国居民预期寿命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蔡玥;孟群;王才有;薛明;缪之文【期刊名称】《中国卫生统计》【年(卷),期】2016(033)001【摘要】目的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居民预期寿命变化情况,预测2020年预期寿命水平,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方法根据国家统计局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国家卫生计生委生命登记数据、全国妇幼卫生监测数据等,采用指数回归、寿命表、趋势外推等方法对我国居民预期寿命及去死因预期寿命进行估算.结果2015年我国居民预期寿命测算结果为76.2岁,期望寿命增长主要贡献人群由5岁以下儿童向60岁以上老人转变,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降低成为过去25年预期寿命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是当前造成我国居民预期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结论“十二五”期间我国居民预期寿命增长1.4岁,健康公平性明显改善,慢性病对预期寿命影响日益显著.【总页数】4页(P2-4,8)【作者】蔡玥;孟群;王才有;薛明;缪之文【作者单位】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 100044;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 100044;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 100044;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100044;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 100044【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山西省居民预期寿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张爱莲;曹文娟2.基于计算机软件测算的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分析 [J],3.河北省人均预期寿命测算与影响因素分析 [J], 赵秀恒;赵茹;闫亮4.山东省17地市居民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分析 [J], 李天涵; 孙鑫; 周成龙; 王凌5.我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探究——基于抑郁维度的测算 [J], 黄国桂; 陈功; 郭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