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于情感培养的教学策略.doc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家国情怀培养浅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家国情怀培养浅析摘要:家国情怀教育是指将家庭、国家和个人连接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而开展的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家国情怀教育有更多对接点,教师借助学科教学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内容,符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实践价值。
本文探讨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家国情怀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家国情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有效融入家国情怀教育,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公民意识、培养政治认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一、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主体源于血缘或地缘对命运共同体形成一种认同感,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集中表现为个体成员对家庭亲情的重视、对故土国家的家国共构、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承续、对天下苍生的责任担当。
新时代还赋予了家国情怀仁爱之情、共同体认识等新的内涵,是基于传统文化的时代超越。
公民的家国情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公民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识的基石。
因此,重视家国情怀教育在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和发展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家国情怀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结合点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面向党和国家要求、面向时代需要,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生活、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一门活动性课程。
课程的设计框架以生活为经,以学生的内在发展为纬,课程内容随着学生生活和认知空间的扩大,呈现出从个人到自然、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的延展过程,并以单元主题逐步升华。
家国情怀教育主题,蕴含在不同的生活领域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各册教材相对集中的单元设计实现家国情怀教育,例如健康成长—同伴相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公共生活—国家生活—国际世界等家国情怀教育单元主题。
浅谈幼儿情感情绪表现及教师回应策略

281 4.妥善进行奖惩。
众所周知,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成绩和态度的肯定和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
妥善地对学生进行奖惩,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对培养和激发良好的学习动机有积极的作用,而且有助于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和教学创新,对教学内容的全面落实也会产生积极作用。
五、结论动机是推动英语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外语学习中最具能动性的个人因素。
动机在英语学习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学习上是很难成功的。
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学习策略技能,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把握好英语学习动机。
进行英语学习动机研究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心理过程以及社会因素和个体差异,其更重要的意义是探索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途径与策略。
教师教学应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要素。
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不仅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而且还须在教学中随时激发学生已形成的动机。
只有解决动机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1]华慧芳.试论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的研究[J].外语界,1998,(3):44-47.[2]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26-31.[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4]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5.24.[5]刘东楼.外语教学中动机问题的几点思考[J].ForeignLanguageEducation,2002,23(4).[6]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7]杨心德.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焦虑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2.浅谈幼儿情感情绪表现及教师回应策略■许晓霞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实验幼儿园 461300)【摘 要】《指南》中指出:良好的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浅析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浅析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摘要:伴随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频繁,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极大便利,有效吸引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动更加丰富,课堂氛围更加饱满,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基于此,本文将主要研究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策略引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教育改革,对教学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学生、对教师、对课堂教学都要重要作用。
并且,现代社会提倡素质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让学生回归课堂主体地位,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了教学规律。
针对本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下文将首先分析信息技术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积极作用,其次重点探究应用策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培养情感,深化语文感知、进行语文训练,培养语文意识。
一、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课堂的积极意义1.有助于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意义重大,其中最突出的作用是让学生回归课堂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教授为主体,而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遵循了教学规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尊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并且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活跃了课堂氛围。
同时方便教师了解学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以学生为中心,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
2.有助于丰富课堂活动,吸引学生兴趣以信息技术为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尤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热情。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对新鲜事物接受程度较高,并且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比使用一种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更佳。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同心共筑中国梦——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

同心共筑中国梦——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发布时间:2022-09-23T05:59:43.269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5月10期作者:王张红李映娥[导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政治任务,是解决好教育的“首要问题”、落实好我国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
王张红李映娥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亚尔果勒学校新疆吐鲁番 838000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政治任务,是解决好教育的“首要问题”、落实好我国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
从小学开始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数学教学当中融入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可以促使儿童对数学精神以及数学文化加以了解,同时还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这对其后续发展至关重要。
基于此,本文旨在对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当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开展策略展开探究,希望能为实际教学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小学生前言:在新时代之下。
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这是对我国教育方针进行全面贯彻的需要,有助于培养出具备家国情怀、文化认同以及人文自信的人才,把共担中华民族责任、共建中华民族家园、共创中华民族辉煌、共享中华民族荣耀的意识铸入灵魂融入血液,形成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社会面貌。
小学阶段还是培养儿童民族精神关键时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每个青少年心灵深处铸牢中国心、中华魂,把共担中华民族责任、共建中华民族家园、共创中华民族辉煌、共享中华民族荣耀的意识铸入灵魂融入血液,形成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社会面貌,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教育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教育引导各族学生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
在小学阶段就加强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升儿童的政治觉悟以及文化自信,为国家发展以及民族振兴培养出后备力量。
融情于学,蕴情于读——浅析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情感教学

融情于学,蕴情于读——浅析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情感教学摘要: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对培养学生学科素养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认为在将情感教学融入阅读课堂中时,教师首先要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同时增加生活化元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魅力,在情感教学组织中可以结合学生学情实施小组合作阅读,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探究精神,发展阅读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情感教学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出发点,《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学生应该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和感受理解力。
由此可见,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非常明显,教师要融情于学,蕴情于读,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
本文将根据语文新课标要求,指出情感教学在阅读课堂中的融入方式,希望对小学阅读教学提供借鉴。
1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内心情感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情感世界浅显易懂,喜怒哀乐都会通过表情和语言表现出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该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打开阅读心扉,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创设阅读情境,可以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情感渲染或者感情共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在课堂组织中,教师可以从课文内容出发,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提升学生的阅读情感,比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为了体现情感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设置情感教学价值观,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钱塘江大桥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讲读每个小段落时,可以设置思考的问题,比如第一段概括了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景象,在阅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天下奇观是什么意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阅读完成之后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让学生懂得“天下奇观”就是天下奇异的景象,为深一步的情感阅读打下了基础。
浅析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2020年13期┆175研究浅析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刘永莉摘 要:在当下新课改的潮流中,我国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逐渐被素质教育所取代,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进行更新和改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们核心素养,促使学生们可以独立自主的学习和成长,为学生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需要根据语文核心素养内容来制定教学策略,达到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使学生更全面的成长和发展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对于语言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思维能力则是指在进行语言活动当中能够进行主动思考的能力,包括联想和想象等等;审美能力则是指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当中感受并且欣赏到美的能力。
这些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这些核心素养内容来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策略,在有效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同时,促使小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一、开展游戏,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语言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核心素养之一,需要被小学语文教师重视起来。
小学语文教学要想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应该给学生们更多的语言交流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们在交流和讨论中将自身的语言能力进行培养。
单纯的进行语言交流并不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学生们的语言交流兴趣,让学生们在游戏中进行交流沟通,继而达到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效果。
本人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就会开展一些语言交流的游戏,让学生们在游戏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继而培养学生们的语言能力。
例如本人曾经开展过情景对话的游戏,让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来进行表演,自我进行剧本的创设。
当时讲的课是《陶罐和铁罐》,我让学生们在不改变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对话的加入,以此来培养学生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浅析“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运用

浅析“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运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运用。
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议题式教学的定义和思想政治课堂的重要性。
接着,正文部分从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理论基础、引入方式、优势特点、实践案例、运用技巧等方面展开分析。
结论部分总结了议题式教学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积极影响,提出了未来思想政治课堂发展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揭示议题式教学与思想政治课堂的有机结合,为教师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议题式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议题式教学、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理论基础、引入方式、优势特点、实践案例、运用技巧、积极影响、发展建议。
1. 引言1.1 议题式教学的定义议题式教学是一种根据教学内容、学生需求和社会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并设计教学策略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提出引人思考的议题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议题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问题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议题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公民。
议题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提倡学生主体性、合作性、探究性和创造性。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议题式教学的应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1.2 思想政治课堂的重要性思想政治课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传统,还可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浅析以学为主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

浅析以学为主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摘要】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在以学为主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的设定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的方向和目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进程;而学习目标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规划,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在以学为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设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深度思考。
学生则需要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根据教学目标有序地展开学习活动。
只有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以学为主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促进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关键词: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以学为主课堂教学,重要性,关系,设定,制定,相辅相成,促进实现。
1. 引言1.1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定义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所设定的具体、明确的指导方向和预期结果。
它们通常包括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对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的要求和教学环境的条件,确保目标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
学习目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和期望结果。
学习目标通常是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活动达到的某种成就或进步。
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努力方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指导和依据,而学习目标则是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动力和动力来源。
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只有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活动才能更加有效,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更好。
在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设定和制定尤为重要,它们共同推动教学和学习的顺利进行,促进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实现。
1.2 以学为主课堂教学的特点以学为主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基于情感培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情感教育学习兴趣素质教育备课摘要: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
它与学习的动机、认知的兴趣、意志品质以及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一样,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情感教育对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提出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许多成功的教育家在总结其对人才培养的经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教育中要“以情感人,以情动情”,教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是情感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在教学活动中,情感有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
学生的学习情感总是在教师的教学情感感染下逐渐萌发,进而迸发对教师的爱以及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
在教学中,就是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学习的情感有机融合的过程,即教师将情感传给学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这种“快乐教育”促使学生的神经系统被激活,使注意、记忆、感知、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大幅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认识到情感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1 将情感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现有的教学模式及设计往往缺乏情感性目标和内容。
教师运用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是为了实现认知和技能目标。
这些教学设计和模式主要着眼于学生对应于知识的理解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过多的强调教师、学生作为在教学过程中“物”的作用,而忽视它们作为人的价值与情感。
尽管目前教学的模式很多,但其实质还是围绕课本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其教学程序也还是固定化的理论体系和系统化的方法体系,而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的情感发展、意志锤炼等重视不够。
教师更为注重升学率、过级率为目标,至于如何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各种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则很少涉及,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上不能沟通,难以融洽,不易接触的现象。
正常的教学生活应是由知识活动和情感活动双方组成的,如果缺乏后者而一味的强调前者,那么,这种教学将是畸形的,主要表现为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不可避免地导致部分学生厌学。
情感教育使学校教育使命扩大,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
美国学校的情感教育有两种方式,一是显露的情感教育,即通过设置课程,教导学生认识自我与人际关系的种种感受,并掌握情感技能。
二是隐藏的情感教育,也就是不单独新开一门课,而是把其自然地融入阅读写作、健康教育等课程之中。
或者渗透进整个学校生活之中。
进行情感教育的任课老师的素质最为重要。
不是每个老师的性格都适合承担该课的,因为老师怎样与学生打交道,本身就是一个榜样,就是有无情感能力的实际范例,因此任课教师要经过培训达到较高素质。
同时学校情感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相结合,以形成三者相结合的教育网络,这样,在遇到真正的人生挑战时,学生便能印证在校学到的情感技能知识,并逐渐活学活用,而不是离校后就还给老师。
2 将情感教育渗透于教学中情感教学与认知教学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有着同等的价值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仅进行着传递知识与训练交际能力的认知活动,而且也进行着各种情感交流活动。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情感具有高度的感染力,能对学生的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以情言情,以情感人,用真挚的情感、赤诚的爱心唤醒学生的情感。
虽然学生的情感世界很丰富,内心深处有许多“白茉莉花”一般纯洁美好的东西,却也需要多参加一些由学生自己或社区组织的活动,从多种多样的活动中进一步丰富其情感世界,加深其体验,最终达到以文化教育人的目的。
通过到过敬老院,到过工厂企业、行政机关进行调查等,加深对民俗民情的了解。
一次帮助鳏寡孤独的老人之后,有学生写道:“从身边拿一个橘子,慢慢剥去橘子皮,把汁水挤在碗里,小心翼翼地用汤匙送到老人的唇边,橙色的汁水却沿着老人因中风而合不拢的嘴角溢出。
用面纸轻轻为老人擦去汁水,看着老人被岁月折磨的艰难和孤独,禁不住潸然泪下。
”这是感伤之泪,同情之泪,更是成长的泪水,有这样的情感经历才能写出这样动人的文字。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情感”这条无形的线,使之受到美的熏陶,以此产生共鸣。
当代情感教育理论指出:情感并不是附属于其他心理活动的“副现象”,它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的适应机制、认识发生的动力机制、行为选择的评价机制、生命的享用机制”。
因此,情感除了能动性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标志,有着其它心理素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3 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教师的情感效能主要依靠遵循情感教育规律的各项实践活动来发挥。
教师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广,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从讲授到各种实践活动,从教材到各种教具,从借助实体因素到依随非实体因素等等。
其具体途径依靠教学的各环节来实现。
“3.1 备课时注入情感人的情感是极为丰富和复杂的。
在课堂这个有限的天地里,如何把充满新奇的大千世界通过教师的加工制作再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还需研究教材的情感色彩,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和课堂教学需要来进行情感备课。
备课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创作过程,关键是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还应确定情感目标。
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以下环节:3.1.1 了解学生心态,增进情感交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或与这相关的事物上,根据情感的特性,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智力因素,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及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有目的地制定教学计划,循序渐近地进行教学,运用自己的感染力向学生提出要求,鼓励学生奋发上进,探求真理,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获得知识的乐趣,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沟通了师生间的心理体验,增进情感交流。
另外,还要做到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对好、中、差三类学生给以不同的期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受到老师情感的幅射,增强了学习信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备课时,能利用电教手段的尽量利用,因此,我就想方设法利用电教手段,进行创设问题情况,可以达到由境入情,情境交融,为学生提供和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所以在教学中,用电视录像片能够形象地反映常规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情境。
例如,能显示我国四化建设的科技成就。
比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石油、天然气及海水的综合利用,化学与宇航事业,人造金刚石的研制等。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了理想主义的教育,坚定了学习的信心,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1.3 精心设计导入语课堂中引入新课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美好的导语就使学生在学习新课时一开始就产生了激烈的情绪,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有了一个可喜的开端,这就诱发了学生的心理上的悬念,使其兴趣盎然,求知的热情油然而生,形成了积极主动的乐学氛围。
3.2 课堂教学时注入情感,这是情感教育的最有效途径3.2.1 组织上课时有良好的情感。
教师进教室组织上课用语:“上课”“同学们好”要有表情,富有情感,使学生在教师良好情绪感染下,产生一种亲切、信任感,使听课轻松愉快,学知有趣,使一堂课开始就形成愉悦的课堂气氛。
3.2.2 以得体的教态展现情感。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上课时如用亲切、深沉的目光凝视学生,学生会觉得教师既严肃又和蔼可亲,值得信任和尊敬。
另外教师在台上站立姿势、脚步坚定、仪表整洁、面部表情丰富等都可使学生对教师有信心,值得信赖。
教师的“一顾一盼”、“一观一望”,应是庄重而不矫饰,亲切而不冷淡,温柔而不威严,谦和而不傲慢。
在这种亲切、热爱、和睦、融洽的气氛中,学生的心态会轻松愉悦,思维之门为之大开,感知效应为之大增。
良好的教态,放射出光彩,师生互尊,情感共鸣,推动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教态是一种非语言的教学手段,亲切的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2.3 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表现情感。
教学语言是传递知识信息的交际性语言,它具有科学性、启发性、教育性和艺术性,更具有情感性。
教学语言必须情真意切、生动形象、质朴自然、声情并茂,富有情感的语言可把教学内容化作一股清泉,浸润学生心田,犹如一座洪钟,叩开学生情感之扉。
3.3 课外辅导、作业批改、开辟第二课堂中注入情感课外辅导是贯彻因材施教的突出表现。
学生之间总是会有差异的,譬如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条件、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给成绩优异的学生作个别指导,增进师生情感的同时,激发他们对学习的追求。
对差生辅导应怀着对他们一片爱心来促进师生间情感,使差生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批改作业时注入情感,就是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一丝不苟或加上一些简短批语如“好!”“有进步”“认真”等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工作科学态度和对自己的关心与信任,由此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引起对学习浓厚的兴趣。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得生动、活泼有趣。
那么我们教师只有依托于教学各环节,借助于各种教学手段,在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的状态下,熏陶、渗透、感染、点化,努力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用真理、真情教育人,感召人,才能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