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采申请书
特采作业指导书(含表格)

特采作业指导书(含表格)特采作业指导书(IATF16949/ISO9001-2015)1.0⽬的明确当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出现不合格现象⼜急需使⽤时的特采作业流程2.0适⽤范围来料检验不合格时、⾃制件检验不合格时与成品检验不合格时均适⽤3.0管理职责3.1来料不合格由采购部提出特采申请,⽣产的不合格由⽣产部门提出特采申请。
3.2品质部负责来料检验和过程检验不合格报告的提交,不合品标识隔离并参与特采评审。
3.3技术部负责参与特采评审,特采不合格物料的加⼯处理⽅法。
3.4⽣产部负责参与特采评审。
3.5财务部负责费⽤的核算及扣除4.0定义:特采:产品有瑕疵,产品质量轻微不符或整体品质低于公司允收⽔准,在不影响最终产品质量,造成客户诉怨或退货情况下,经特别采⽤,允许该产品接收或出货。
4.1来料检验不合格,⼜⽆良品材料可替代如若不⽤,则会不能如期交货给客户或引发全部停产,造成更⼤的损失;但通过增加⼯序或返修后不影响产品的质量。
4.2⽣产过程中因零件交期问题,可能会造成客户⽣产中断;且不良项⽬偏离质控点范围较⼩,该不良项⽬对客户不会造成影响或者极为有限。
5.0特采流程:5.1特采申请当产品发⽣不合格⼜急需使⽤时,申请部门负责填写《物料特采评审单》并注明申请理由、申请部门、申请⼈、不良内容等;5.2特采评审对于容易达成共识的特采申请⼀般以会签模式进⾏评审申请部门负责将《物料特采评审单》附上产品涉及可能影响到产品功能或性能问题品质部要求添附有关试验及判定资料,交材料评审⼩组流动评审,相关部门负责⼈签核意见:如评审结果存在质量风险,则有质量部同客户进⾏沟通确认。
5.3特采批准经材料评审⼩组评审后最后由质量主管总结合相关意见进⾏最终判定,如各部门对处理⽅式有争议时,申请总经理做最后裁决批准;对于存在明显外观问题、尺⼨功能问题应征求客户同意⽅可接收。
特采产品的申请并不意味可以⽤任何⼀种⽅法减轻责任部门、或供货商的责任,同时不能作为部品判定的依据,也不影响顾客对产品的判定。
集团总经办特采操作流程

集团总经办特采操作流程一、目的对不合格部品特采使用的过程加以控制,并建立标识与追溯方法,以便发生不符合规定要求时,能及时回收与更换。
二、范围进料、制程中,经过检验判定要求退货的不合格部品。
三、定义特采:对在进货检验、制程中及库存中经质管部检验判定为不合格的部品因生产计划急需而特别采用的操作方式。
四、职责4.1生产部计划科负责过程检验不合格部品、成品的特采申请,并负责与市场部沟通达成一致。
4.2生产部采购组负责将不合格信息反馈给供应商并与供应商沟通确认。
4.3生产部工艺员对拟进行特采的部品进行确认试验,并提试验交报告做为质管部对特采评估的依据。
4.4生产部各车间对生产过程中的特采部品进行标识管理。
4.5仓库负责对书面认可的特采部品进行标识管理。
4.6质管部负责特采可行性评估、审核。
4.7产品总监负责特采申请的批准。
五、过程描述5.1流程图(1)质管部在进货检验中发现不合格品,发出要求“退货”的“质量信息反馈单”。
(2)生产部在制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经质管部评审处置为“退回供应商”的“报废申请单”。
(3)其它场合发现的不合格品,并经质管部确认而发出的相关凭证。
5.2.2申请条件(1)因轻微质量不合格,不影响或降低产品性能。
(2)如退货处置会严重影响客户交货期且特采不会造成严重的产质量问题。
5.2.3申请提出部门(1)一般由生产部计划科提出特采申请:(2)“紧急采购申请”的不合格部品由相关部门提出申请。
5.2.4“特采申请单”(见附表),其编号规则如下:AABBCCDD,AA:两位年份,BB:两位月份,CC:两位日期,DD:流水号5.3评估及评审5.3.1评估及评审可采用会签或会议形式,当采用会议形式时与会人员一般应包括技术部、供管组、计划科、技术部、市场部商务组及质管部等部门的代表。
5.3.2评估及评审采用会签形式时,提出部门将“特采申请单”提交质管部。
5.3.3质管部对部品不合格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对产质量影响程度,评估其特采可行性,当特采可行时应写明特采方式及过程中应注意的控制要点,并提请公司产品总监批准。
质管部的职责

目的对外购件进行进货检验,以确保未经检验或经检验不合格品不接收入库,而且不投入生产。
2.0 适用范围/定义适用于公司外购件等采购物料的进货检验。
“管理检查”定义:部分项目实施或完全不实施现货检查,仅对供方的出厂检查数据进行确认,或对供方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监管。
3.0 职责3.1 『品质』负责制定主资材进货检验标准及组织进行购入品检验。
3.2 『物控』材料仓库在外购件进厂后,负责报检。
3.3 『采购』负责免检消耗品的进货。
4.0 程序4.1 进货检验标准和计划的制定4.1.1 『品质』依据《产品抽样试验实施细则》制定进货检验作业指导书及检查规格书(含“指示书”),经『品质』主管批准后,作为进货检验的工作指导依据。
含有禁用物质可能的材料,禁用物质含量应作为检验或确认项目,防止物料不合格或误用;进料检验中对于厂商提交材料的标识、出货检验报告、禁用物质测试报告等,必须进行确认,并将相关报告作为品质记录保存。
4.1.2 对新产品或特定的项目及主要禁用物质项目等应制定进货检验控制计划,作为检验的指导依据。
4.1.3 必要时制作实物样品作为检验的依据,『品质』负责检验样品的制作及确认,并负责样品的保管、标识。
4.1.4 对符合如下条件的材料,可考虑进行“管理检查”管理:a.经(工艺)认定合格,签订了“质量保证协议书”,并且质量稳定的零部件(如由模具决定的且不影响性能和外观的检查项目);b.本公司现有检验设备无法检查的检查项目;c.在过去6个月里收货质量情况良好,而且质量稳定的零部件。
注:新供应商提供的所有材料,以及原供应商新认定的材料一年内不允许转为管理检查。
4.2 进货检验和试验的实施4.2.1 材料仓库负责发行“来料报检单”和检查包装的状态,如包装破损要在“来料报检单”中注明,从而确保不会因包装问题导致品质不良。
4.2.1 『品质』检验员接到“报检单”和厂家的检验报告,确认报检单与厂家检验报告的内容是否完全符合,之后依据规定的进货检查规格书(标准)或质量计划进行检验。
向客户申请特采联络函,折价处理

向客户申请特采联络函,折价处理你的公司已经准备好为客户提供特采的联络函了吗?当我们申请给客户特采的时候是需要考虑特采函在市场中的价值,并且是否符合我们公司的价值主张。
当我们向客户申请特采联络函的时候,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不是可以把我们特采联络函作为一个条件,然后让客户进行决定呢?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我们是否已经按照我们所要求的时间和条件开展了特采业务了呢?当我们向客户申请特采时,首先要做工作的就是申请公司所要求备货的数量。
我不知道是公司库存多还是库存少。
为了防止出现因库存过多而导致无法及时供应给客户或者延迟发货等情况发生,我会尽量按照公司事先规定好价格去备货。
这个备货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按照公司要求备货;第二步是提前提交备货数量和采购计划;第三步是根据客户需要对备货量进行合理调整。
在我们提交备货量充足时,我们应该提前预约好备货量,并且制定好对应的采购计划,在我们向客户提交准备量不足时提醒客户及时准备和增加采购计划。
1.提前确定公司的备货数量和采购计划虽然公司的备货数量和采购计划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是很重要但并非是唯一的。
在确定我们的备货数量和采购计划后,还要明确提出我们备货计划所需的数量。
因为我们在申请特采的时候提交多大数量的备货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
当然具体还是要根据客户提供的需求来定,如果你想让客户更好的选择或者更少的去做更多的事情是要额外支付一些费用给你的公司。
在确定我们的备货数量和采购计划后,还需要明确一个具体的采购数量以及库存数量,但是需要考虑到客户的实际需求、当地市场价格、货物品类、销售模式等因素来确定我们所需要的备货数量和采购计划。
比如说某一区域有很多经销商销售情况都不太好,那么如果这家经销商想采购这部分产品则会建议选择其他经销商作为合作伙伴。
另外一些地区也有很多小商小贩比较活跃,那么在备货数量和采购计划上也会需要注意一下这些地方。
提前预测好了库存数量和采购计划后然后再提交给公司备案即可。
特采管理办法

特采管理办法1目的为使不合格原材料﹑外加工品﹑成品于急用时﹐能同时兼顾质量及交期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2范围本管理办法适用于本公司所进之原物料﹑外加工品及制造成品检验后之不合格品特采作业。
3职责3.1采购﹕不合格原物料生产特采申请。
3.2生产 /业务:成品急于出货时特采申请提出。
3.3生产/品管部﹕评估原物料特采后对生产之影响﹐并提出特采与否建议。
3.4工程部:评估原物料特采后对客户产品性能之影响,并提出特采与否建议。
3.5 品质管理者代表:特采之最终裁决。
4程序内容4.1特采作业流程如附图。
4.2特采作业之建立及管制﹕4.2.1品管负责特采作业之建立及管制工作。
4.3特采之责任与参与﹕4.3.1提出者﹕原材料﹑外加工品急于生产及制成品急于出货时﹐由采购/生产/模具 /业务提出申请﹐填写“特采申请单”转交品管部办理。
4.3.2品管部对不合格原材料﹐外加工品特采后﹐可能对制造上之质量问题做好评估,对成品特采须经由业务及客户联系,取得客户特许时,方可进行。
4.3.3生产部﹕所有进料品之特采作业必须经由生产部主管评估其是否会影响制造之质量或制造之困难度﹐而影响制造效率。
4.4特采之条件﹕4.4.1不影响机能质量。
4.4.2生产紧急有断线之虑。
4.4.3有前例可循。
4.4.4客户同意放宽。
4.5特采之管制﹕4.5.1唯有符合5.4节之特采条件中之任一要件者方可申请特采。
4.5.2特采不是放宽或改变即有规格与规定。
4.6特采之管理﹕4.6.1特采之原材料及外加工贴上“特采”标签,成品仍贴上合格标示。
4.6.2特采自提出后之核准跟催与协调﹐由品管负责。
4.6.3特采申请单由品管归档管理。
4.7特采之批准﹕4.7.1特采须经生部、工程、模具、品管、计划、业务主管签核后品质管理者代表最终签核始为有效。
4.7.2成品之特采须有客户书面通知或与客户沟通之书面记录或客户鉴样品方为有效。
4.7.3特采有效期是本批次完成,如再有特殊情况由品质最高管理者批示后方为有效。
11特采管理规定

3.3品质管理部:整理各会签部门意见并做最后总结,且对外发出申请单并存档。
4.0定义:
4.1特采:针对外协加工品、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经品质管理部判定为不合格且缺陷为轻微缺陷,但又急需使用,在不影响产品使用功能及安全特性的条件下,经过一定的申请审核程序,对其特别予以限度接收采用的过程。
5.3.4特采批准:经相关部门评审后最后由品质管理部经理结合相关意见进行最终判定,如各部门对处理方式有争议时,交由总经理最后裁决批准(必要时由申请部门负责召开特采会议研讨);必要时应征求顾客或其代表同意方可接收。但特采产品的申请并不意味可以用任何一种方法减轻责任部门(包括供货商)的责任,同时不能作为产品判定的依据,也不影响顾客对产品的判定。
5.4.1IQC打印黄色的《特采物料标签》贴在物料包装上;
5.4.2生产车间加工过程发现该批让步接收物料,对可在作业中予以纠正之不良(如外观不净或易修复之不良)应尽量予以修复,以提升物料品质;
5.4.3如生产加工过程中发现该批物料确无法使用(如尺寸不良导致无法装配)应向采购部反馈,停止使用;
5.4.4让步接收导致损失由生产车间呈报损耗费用,采购部与供应商协商损耗费用金额转财务减扣货款;
5.3.3特采评审:对于容易达成共识的特采申请,一般以会签模式进行评审,申请部门负责将《特采申请表》附上产品(必要时根据品质管理部要求添附有关试验及判定资料)交各相关部门流动评审,相关部门负责人记入意见;对于不容易达成共识的特采,由特采申请部门需召开“特采评审会议”进行评审。如涉及结构、尺寸、性能问题主要由技术部判定裁决;如涉及外观、颜色问题主要由品质管理部作判定裁决,必要时由品质部提出,通过营销部同客户进行沟通确认。
申请部门
特采管理规定

特采管理规定
一. 目的
当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出现不合格现象,又急需使用时,经相关部门研究后,可以特別采
用以免影响交期。
二. 适用范围
来料检验不合格、在制品检验不合格与成品检验不合格时均适用。
三. 职责原则
采购部:负责对外购物料不合格品提出特采申请;
生产部:负责对本部门生产的不合格品提出特采申请;
品质部:负责对提出特采申请物料作出最终判定;
技术部:负责对产品的安全性、功能性使用的影响进行评审判定;
四. 流程
4.1 来料检验不合格的特采流程
4.1 .1 当IQC来料检验判定为不合格时,由IQC填写《不合格报告书》
4.1.2 IQC将填写好的“不合格报告书”交品质负责人签名确认,并附上不良样品再交采购部
确认。
4.1.3 采购部根据产品交期的紧急情况,在来料不合格不影响产品功能的前提下,提出特采申请,并组织相关部门评审,由品质部与技术部做出决议,总经理最终批准。
4.1.4必要时由采购召集相关单位开立特采会议共同商讨。
4.1.5 特采的决议应包含特采批的品质风险,供应商的品质改善,物料紧急与更换货周转状况。
4.1.6特采决议由相关部门确认签字后,采购将“不合格报告书”“特采申请单”不良样品返回IQC,IQC根据“特采申请单”签署的决议对物料进行特采或退货标识。
仓库根据物料标识对产品物料进行合理处置。
会签特采申请单由品质部保管。
五. 附。
特采管制程序

1.目的
因公司生产需要,经有关部门认可,对虽不符合规定要求,但不影响产品性能使用的不合格品作让步接收作业有所依循。
2.适用范围
本公司进货物品及过程、成品不合格品的让步接收作业均适用之。
3.定义
无
4.职责
4.1品保课负责本作业程序书的制修订。
4.2 OEM业务组负责与客户协调处理成品的让步接收工作。
4.3相关部门负责依程序执行。
5.作业程序
5.1进货物品的特采
5.2过程及成品的特采
6.相关文件
6.1记录管制程序 FT-QP-003
7.使用表单
7.1 进货物品特采申请书QR-043-01-A1
7.2 过程及成品特采申请书QR-043-02-A1
8.附件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