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动与静高级教案

合集下载

动与静教案

动与静教案

课题:第一节动与静教者:马跃慧课时: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能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用辨证与发展的方法来认识事物认识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看宇宙飞船升空与高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两幅图片.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同时激发热爱学习的激情。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1)、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2)、会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2、难点:会选择恰当的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到了物理世界的神奇与美丽,也了解了前人在探索物理奥秘的经历中付出的努力与艰辛。

从现在开始,我们共同走进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二)、新课教学1、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同学们观察大屏幕(出示课件),在这里,以天→地→人三个主题向大家展示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

天:日出日落,斗转星移,月盈月亏……地: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起潮落,火山喷发……人[物]:运动,汽车奔驰,小鸟飞翔,……通过上述讲解,向学生展示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以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

如:植物的生长、地壳的运动、火山的喷发、大脑的思维、人的生老病死、病菌的传播等等都是运动的形式。

世界是运动的,运动的绝对的,可以这样说运动是无处不在的,运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人们对于运动的描述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关于运动的描述。

2、人文视野中的运动世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总是不断的用不同的方式感知和描述运动的世界:音乐家用旋律的表现运动;画家用形态的色彩表现运动;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这两图介绍了艺术家们用不同的形式表现的运动;对于艺术,我们可能比较陌生,下面,大家想想,诗人是如何用诗词来表现运动的呢:例:登黄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初中物理的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的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的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 相对性原理3.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4. 实际问题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或视频中的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解释相对性原理。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定义,理解相对性原理。

三、动手实验(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四、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五、实际问题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解答。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相对性原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2. 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提高动手能力。

3. 实际问题分析: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相对性原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在实验环节,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提高动手能力。

在实际问题分析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对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讲解不够清晰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动与静教案

动与静教案

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动与静的概念;2、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区分动与静的特征;3、能够总结出物体运动的条件;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的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图片,包括运动的人、物体、静止的人、物体,引导学生区分动与静的特征,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

二、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动与静的含义,告诉学生动是指物体的位置在改变,静是指物体的位置不变。

并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三、通过实验观察动的条件(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小球、绳子、木棍等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学生可以分小组,用手推动小球、用绳子摇木棍等,观察物体的状态是否发生改变。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运动的条件,例如:需要有外力作用、特定的场地、物体与其他物体的接触等。

四、通过实验观察静的条件(20分钟)同样,教师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进行小组实验。

例如,用手握住小球保持不动、将木棍放置在桌子上等,观察物体的状态是否发生改变。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保持静止的条件,例如:没有外力作用、平衡力等。

五、巩固与拓展(15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你认为哪些物体属于静止的状态?2、在日常生活中,你能观察到哪些物体处于运动状态?3、你能总结出物体运动与静止的条件吗?六、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动与静的概念和区别,以及物体运动与静止的条件。

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更多的观察和实验。

教学反思: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总结,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观察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动与静的概念和特征。

同时,通过问题的提问和回答,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动与静》教案(5)-掌门1对1

《动与静》教案(5)-掌门1对1

第一节动与静-掌门1对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⑵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诗歌、绘画、音乐、词汇等),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诗句和词语。

⑶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描述、探究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了解运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初步体验运动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以及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三、教具:挂图(太阳系图像)、录音机、盒带(古筝曲“高山流水”)。

四、教学方式:交流与讨论。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介绍宇宙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什么是宇宙呢?我国古代《淮南子·原道训》书中说:“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也就是说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用现代的话说:“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宇宙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家伽莫夫于1946年创立了宇宙“大爆炸理论”。

他认为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在爆炸发生前,宇宙内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以很大的速度运动,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

后来相继出现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宇宙在运动①星系图像(书图2-1)。

大爆炸形成的成千上万个星系,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许多星系正运离我们而去。

目前人类测量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银河系只是这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

太阳系不过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

②太阳系图像(挂图)。

请同学们看,这就是太阳系。

中间是太阳,周围有九大行星绕它运动。

初二物理沪科版八年级2.1动与静教案

初二物理沪科版八年级2.1动与静教案

教案:初二物理沪科版八年级2.1动与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并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2. 学习参照物的概念,并理解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中的作用。

3. 学习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概念,并掌握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并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2. 让学生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知道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中的作用。

3. 让学生理解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概念,并掌握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计算。

2. 教学重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桌子,提问桌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并让学生说明判断的依据。

2. 概念讲解:介绍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释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并讲解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关于参照物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中的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些关于运动和静止的练习题。

5. 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讲解:讲解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概念,并讲解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计算方法。

6.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关于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例题,让学生理解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概念。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些关于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 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重要工具3. 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目:判断下列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第一节 动与静》教学设计

《第一节  动与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师活动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空中加油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进行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新课讲授(一)运动的世界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斗转星移,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冬去春来、潺潺流水、潮涨潮落、人潮涌动、人来人往,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运动世界。

(二)运动的描述研究机械运动——位置改变位置的改变有两层含义:一是物体间距离的改变;另一层含义是物体间方位的改变。

参照物:在机械运动中,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学习,思考、归纳:关于参照物,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1.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物体。

2.任何物体都可以被选作参照物,但要根据所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选择,一般不选研究对象自身为参照物。

3.通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视频中的运动情景:和老师一起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的判断:观看视频,判断机械运动。

1.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自由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中国运动员谷爱凌表现出色,请你选择至少3个参照物描述她在赛场上的机械运动。

2.请同学们思考、分析,谷爱凌的运动是如何判定的?老师选取了三个不同的情景描述谷爱凌的运动。

研究机械运动的相对性我们发现:1.滑雪过程中描述谷爱凌的运动,我们可以选择的参照物有很多。

2.请同学们思考,是否可以选取参照物描述谷爱凌是静止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选择雪道旁边的路灯为参照物,谷爱凌相对于路灯位置改变了,是运动的。

选择谷爱凌脚下的滑雪板为参照物,谷爱凌相对于滑雪板位置没有改变,是静止的。

通过举例分析,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这就是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由于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机械运动具有相对性。

你还可以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吗?随堂训练1.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动与静科学教案通用8篇

动与静科学教案通用8篇

动与静科学教案通用8篇动与静科学教案篇1目标:1、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吹泡泡,发觉只有是镂空的材料都简单吹出泡泡。

2、培育幼儿依据自己的猜测有目的的进展验证的力量。

3、体验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学问和本事的愉悦情感。

4、培育幼儿动手操作力量,在活动中大胆制造并共享与同伴合作胜利的体验。

5、通过试验培育相互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力量。

预备:记录卡、幼儿用笔吸管、筷子、花片、积木、漏勺、勺子、肥皂水视平转换仪磁带录音机过程:一、开头局部。

1、在《吹泡泡》的音乐中,一起进入活动室。

师:我们都很喜爱吹泡泡,那得意的泡泡们在阳光下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真美丽呀!今日,我们一起来玩吹泡泡吧!2、出示各种材料,并争论。

(1)师:平常,我们都是用吹泡器来吹泡泡的,可是今日,大家一起来看看,我给你们预备了什么呀?(2)出示记录卡,幼儿猜测。

师:教师还带来了一张记录卡,并把这些材料画在了卡上,请大家一起来猜猜,你觉得可以吹出泡泡的,就在“猜一猜”这一个格子里打上勾勾,觉得不行以的就打上叉叉。

3、幼儿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4、争论、介绍幼儿想法。

(1)师:谁来介绍自己的猜测?请一到两名幼儿上台介绍。

(2)师:你为什么这么想呢?有没有和他不一样的猜测?(3)师生共同争论,并统计在教师的记录卡上。

师:我们一起来侃侃,你认为吸管可以吹出泡泡的请举手。

(依次统计各个材料)二、幼儿操作。

师:小朋友的猜测都不一样,那究竟对不对呢?教师也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去试试!1、请大家拿着你的记录卡,把每一样材料都去试一试,并且立刻把结果记录在“试一试“这一格内。

2、幼儿操作尝试,教师指导。

(重点指导花片和漏勺)3、比拟猜想和尝试后的结果。

(1)师:谁情愿来和大家共享你操作后的结果?有没有不一样的结果?请有持不同意见的幼儿上来再次操作比拟。

(2)师生再次争论,统计在教师记录卡上。

师:在我们小朋友操作了过后,你觉得吸管可以吹出泡泡的请举手。

(依次统计各个材料)三、总结1、谁来告知我,你发觉在这些材料中,那些可以吹出泡泡呢?他们有什么特点吗?教师总结:这些有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都有共同的地方,就是它们都有洞洞,这些有洞洞的材料有个名字,我们叫它“镂空”。

2017年秋学期沪科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教学设计

2017年秋学期沪科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教学设计

2017年秋学期沪科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教学设计在2017年秋季学期的沪科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认知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一、设计意图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能够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和静止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卡片等。

学具:观察记录表、讨论卡片、操作工具等。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生活中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视频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引导学生发现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知识讲解:通过PPT展示运动和静止的定义,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本质。

3. 动手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物模型的操作,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运动和静止的感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操作心得。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化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和静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体验和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方面,部分学生仍有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巩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动与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知道物理学中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
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体会我们生活的世界是运动的;
通过观察体会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有理性的认识,有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了解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用物理学的语言描述机械运动。

【教学难点】
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等物理概念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到了物理世界的神奇与美丽,也了解了前人在探索物理奥秘的经历中付出的努力与艰辛。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了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的学习了。

(二)推进新课
1.运动的世界
首先,我们阅读课本第13页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还有,像我们生活中,同学们经常见到的鸡飞狗跳,人来车往,刮风下雨都是运动。

那么还有没有运动的
例子了呢?
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观看课件上的图片,第一张图片是太阳系的运动图,第二张是我们的地球围绕太阳做公转,第三张图是地球在自传。

(老师一边讲解一边播放图片,结束后立刻关闭课件)
由此可知,我们生活在一个万物都在运动的世界。

2.运动的描述
现在老师站在讲台上,同学们想想老师是不是在运动呢?其实,老师正在做很复杂的运动。

从宏观角度来说,根据刚才的课件,同学们可以知道,老师一直在围绕着太阳转,同时也随着地球自转而转动。

从微观角度来说,老师的血液也是时时刻刻在循环着,老师的细胞也时时刻刻在做着运动。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总是不断的用不同的方式感知和描述运动的世界:音乐家用旋律的表现运动,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

那么,物理学家们又是如何来描述运动的?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参照物:事先被选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

一个物体,是我们的研究对象。

另一个物体也就是我们事先被选定的标准物体,我们物理中叫做参照物。

怎样判断运动呢?就是将物体与参照物比较,位置要是发生了变化,我们就称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运动了。

举例:老师本来站在黑板的左边,现在老师走到黑板的右边了,同学们想想老师有没有运动?
在这里,老师就相当于定义里的一个物体,另一个物体也就是参照物我们可以选择黑板。

同学们想想,老师是不是相对于黑板位置发生了改变。

那么,在我们物理中就说:老师相对于黑板运动了。

当然,在这里参照物是不是一定要选择黑板啊?我们也可以选择别的物体,比如课桌,比如讲台,比如教室。

一般情况下,我们以大地或者大地上静止的物体做为参照物。

当然了,我们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哪个参照物的选择有利于我们判断运动,我们就选择哪个。

运动知道了,那么静止就很好理解了。

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就说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静止。

3.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老师再举个例子,马路上行驶的汽车。

假如,我们以路面作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路面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乘客相对于路面运动了。

假如,我们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就说乘客相对于汽车是静止的。

由此可知,我们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常常得到的结论也会不同。

即人们常说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完成教科书上第16页的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2.1动与静
一、运动的世界
二、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参照物:事先被选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

三、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运动与静止是相对而言的,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