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与静》教案-

《动与静》教案-
《动与静》教案-

《动与静》教案-掌门1对1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 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诗歌、绘画、音乐、词汇等),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诗句和词语。

3. 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动与静”。

〔教学方式〕交流与讨论。

〔教学重难点〕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相对等物理概念去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

充分运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这个运动的世界:人在林阴道上行走;汽车在公路上奔驰;飞机在天空中翱翔;小鸟在树林中飞翔;月球绕地球转动;地球绕太阳转动;整个宇宙的成千上万个星系都在运动。

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这里让学生再列举自己认识的一些运动现象,结合多媒体展示和学生举例自己得出:世界是运动的。

二、人文视野中的运动世界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总是不断地用不同的方式感知和描述这个运动的世界: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

充分鼓励学生说出描述运动的诗词、音乐、绘画、词汇等。

例如在诗词方面举出他们学过或看过的各种诗句。教师可依据学生说出的一些诗句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如绝句·登天门山等)。

在音乐和绘画方面学生可能举出得少些,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古曲《流水》、梵高的《星夜》、毕加索的《沐浴的玩球者》或祖国的传统国画等。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音乐和绘画所表现出的运动情景。

在词汇方面学生可以说出“上升、下落、跑步、转动、飞奔”等。

教师活动:展示诗词、音乐、绘画等,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情感去体验运动的各种形式。

学生活动:讨论和交流,说出描述运动的诗词、词汇等,能说出古曲《流水》中是如何描述运动的,能描述绘画中表现运动的各种方式。

三、科学视野中的运动世界

科学家又是如何来描述这个运动的世界的呢?

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同学们,你们对科学上所说的运动是如何认为的呢?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能说出物体位置的改变就称为运动。

教师指出:物理学中所说的机械运动(mechanical motion)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这里说的另一个物体,即事先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reference object)。

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rest)的。

用多媒体展示动画:一女孩站在树的对面静止不动或从同学身旁飞驰而过的火车等。

学生说出树木是静止的。但教师在这里要激起认知矛盾(或者有学生主动提出矛盾的观点):地球是运动的,树木在地球上随着地球一起移动,按理说树木是运动的,但平时我们看起来树木是静止的,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从女孩这方面来看,树木和她自己的位置关系没有改变。(可再展示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教师点明:看来判断树木是否静止,是拿树木和女孩自己比较,看树木的位置发生变化没有。

再用多媒体展示动画:另一个男孩向女孩走来。问:男孩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为什么?

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概念去描述:以女孩为参照物,男孩和她之间的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说男孩在运动。顺势提出:如果男孩来观察女孩,以男孩为参照物,女孩和他之间的位置在变化吗?可不可以说在男孩看来女孩是运动的?还可不可以认为在男孩看来,树木也是运动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看来说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选定的参照物来说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就是静止的。

因此,我们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都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结论常常会不一样。

在此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段动画:潘冬子站在竹排上向下游运动,配上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激起疑问:以什么为参照物时,说“竹排”是运动的?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时,说“青山”是运动的?

学生活动:充分讨论交流,能说出“竹排相对于两岸或岸上的树的位置改变了,所以说竹排是运动的;青山相对于竹排或潘冬子的位置改变了,所以青山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如果以潘冬子为参照物,竹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学生做游戏“谁在动”(类似教材的练习),然后利用多媒体优势展示,讨论分析:抽4个学生上讲台依次排成一排后,让全班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教师变动4个学生的位置后,请其他学生判断谁运动了,谁没有运动?进一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巧妙地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为我们服务。

多媒体展示一些动画(如电梯、联合收割机、同步通信卫星等)。

学生讨论回答:以为参照物,电梯里的乘客是运动的;以为参照物,电梯里的乘客又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收割机是的;以卡车为参照物,收割机又是的。说同步通信卫星是静止的,是以为参照物。

(课件中还准备了更多的几个运动和静止的现象,可根据课堂进展和需要让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判断。例如:两架空中飞行的飞机相对静止;月亮白莲花般在云层中穿行;皮带运输机等等。)

最后师生或学生共同小结本堂课的内容。

四、作业

1. 课后练习1、2。

2. 请设计一个与运动有关的图文并茂的生动有趣的画面,也可制作成网页,以后相互交流。

《动与静》教学设计与反思

《动与静》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本课是河北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位置与运动》单元中的第三课。在这一课中,将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运动,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虽然选择的学习内容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是对学生的思维逻辑性要求比较高,引导难度把握不好,就会影响学生的探究开展,最终影响学生对运动的认识。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的安排:先让学生明确如何判断运动与静止,然后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他们充分分析、讨论有关“相对运动”的问题,从而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明白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并能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的现象。 教学目标: ⒈探究目标: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⑵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⒊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⒋环境目标: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学准备:小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课《动与静》。在上新课以前,首先要弄清楚,我们习惯上是如何判断运动和静止的? 我会利用小车来模拟这两种状态,请分析一下,对你们来说,哪一种算运动?哪一种算静止? 教师演示:第一次让小车行驶一段距离,第二次让小车不动。 问:哪位同学愿意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如:“为什么你会这样想?你认为这两种状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什么动了?什么没动?) 引导学生归纳出:当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时是运动,否则就是静止。 二、新授: ⒈师:关于运动与静止,我曾经听到过一段有趣的对话。有一次,我坐火车,旁边有一对母子,小男孩大约 3~4岁,可能第一次坐火车,什么都感到新鲜,火车开了以后,他还在东瞧瞧,西看看。突然,他注意到窗外的景物,然后就像发现什么新大陆似得叫了起来:“妈妈,房子和树都在往后跑。”他妈妈就笑了:“傻孩子,不是房子和树在跑,而是火车在动。” 师:现在我要求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你同意谁的话?为什么?归纳小组的意见,等会派代表来汇报。 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旁听。 小组汇报与交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进行解释和交流。(其中,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小男孩的话,如:“你们坐火车或汽车时,有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假如小男孩站在路旁,他还会认为房屋和树木在动吗?”“为什么坐在车里会有这种感觉?他有把自己看成是动的吗?”“当他把自己看成是不动的,然后比较房屋、树木与自己的位置,他发现了什么?”等等)归纳:科学上判断物体的动与静,一般会先假设一个不动的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然后会拿要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进行比较,看它们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有,则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 ⒉运用多媒体演示“荡秋千”的片段。 问:请四人小组的同学一起分析,根据上面所学的知识,如果要研究秋千上男孩的运动情况,我们可以选择哪些物体做参照物?分别和这些参照物比较,秋千上的男孩的运动情况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各小组同学分析讨论,教师巡视旁听。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相互交流质疑。 问:为什么同一个人,既可以说他是运动的,又可以说他是静止的呢? 让学生交流得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参照物的选择很重要。

运动和静止的导学案

§1.1:运动和静止导学案 学习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4、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学习流程: 导入: 1、在同学们眼里,我们周围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是把什么物体作为标准才得出的结论? 2、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3、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上面看似矛盾的情景,在我们学了这节课后,你就能明白了。 自学一:阅读课本“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并完成检测题: 1、物理学中把物体叫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现象。如:火车在轨道上行驶、人造卫星绕地球转动,都是机械运动。请你再举三个例子:、、 自学二:阅读课本“参照物”,知道参照物的概念,并完成检测题: 1、P25如图所示,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1)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2)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2、参照物的定义: 3、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般; 4、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____ ____. 5、看课本图1-1-6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或静止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1)、卡车和联合收割机: ①卡车是运动的,参照物是,②卡车是静止的,参照物是 ③联合收割机是运动的,参照物是,④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参照物是 (2)、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 ①受油机是运动的,参照物是,②受油机是静止的,参照物是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反思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反思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关于八年级物理《动与静》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反思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教学设计思路:这是八年级物理教材(沪教版)中第一节概念课,对学习物理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同时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习习惯、方法的养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如何使学生能认识并理解有关运动、静止、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等物理概念是很重要的。教好这节课也将为学生学好力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1、学习任务 本课程是八年级物理教材(沪教版)中第二章第一节课,在知识的要求上,主要是“知道”和“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不多,但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如何恰到好处的设计好教学方案,让学生能有较高的兴趣来参与教学活动;如何深入浅出的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物理,这是两个很重要的问题,解决的好,就能上好这节课。同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初步领略到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形成对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共处的情感。 (1)教学重点: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学习者分析 学生会有以下特点:

1平时常能接触到相对地面运动或静止的物体,对运动与静止有初步认识。 2缺乏对参照物的认识,基本不懂“参照物”这个概念。 3不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词汇、诗歌、画、音乐)。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和方法 1通关生活中的例子并配合多媒体课件来证明我们是生活在运动的世界中的,从而引入课题。 2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认识人们从不同角度(文字、诗歌、音乐、绘画等)对运动的描述。 3举例说明运动的形式是多样性的,最简单的运动就是机械运动。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从简单到复杂,从而引入机械运动的概念。 4利用机械运动的定义来判断骑车、小鸟等的运动,从而说明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5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6举几个生动有趣的例子来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相关应用。 7让学生利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设计高速列车活动站台。

动与静教案

动与静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动与静 一、教学目标 1、探索目标:使学生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小组探究。 (2)学生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知识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二、重点难点: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就是参照物的选择,所以 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的动与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准备:课件,电风扇 四、教学过程: 动与静教学 教师:现在上课,同学们,大家都坐过汽车吧,你观察过车内车外的景物变化吗请大家置身其中,充当一个观察者,观察一下会发现什么现象请看大屏幕 生:我发现道路两旁的高山在往后退 生:我发现树往后退 生:我发现原来不动的物体在往后走 师:是啊,老师也发现过你们所说的现象,可是为什么呢 生(1):我问过爸爸,爸爸说因为汽车在行驶,我随车动,所以会感觉到路边的小树,房子在动。

生(2):我想因为车动吧 师:假如站在路边呢又是怎样呢 生(1):站在路边观察树和房子是静止不动的 生(2):它们还在原地 师:为什么同样是房子和树,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看到它们,就是运动的,而站在路旁看他们,就是静止的呢 师:人是运动还是静止要揭示这个问题,必须上好这节课,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动与静 教师板书:动与静 师:请大家观看两张图(这是一个荡秋千的场面) 师:假如你是那个正在荡秋千的女同学,你认为男同学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生:静止的 师:怎么判断的呢 生(1):始终在旁边 生(2):因为我和南同学的位置不变 师:假如你是观看的女同学,你认为男孩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生:运动的 生:因为位置发生了变化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怎样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生:看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就动,没发生就精 师:好,这就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发生了变化,它就是运动的,反之,它就是静止的。(课件文字) 师:大家一齐读一遍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动与静》教案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动与静 教学目标 知识: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能力: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教学重点难点: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具准备:结合学校条件选择研究所需要的材料,如秋千、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提问: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里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忆坐车的体验,说出自己的发现,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二、分析研究 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乘车的经验,讨论分析:自己坐在汽车上静止不动,对于自己来说,汽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汽车对于地面上的房屋或树木来说,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由于站在不同的角度,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判断,得出的答案是不同的。这里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一定要说明理由,即以什么为参照物来判断,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评:教师能从学生汇报中顺藤摸瓜、穷追不舍,紧抓学生语言的片面性及时给予反诘,这样的引导不仅有较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又具有隐蔽性。它不会让学生感到突然,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师的引导。 2、小结: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结论:说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就是静止的。 三、加深巩固 1、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观察教材23页插图,分析“秋千上的男同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

的?” 2、观察教材24页插图,分析“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 通过以上活动,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概念去描述不同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 四、课外探讨 “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注意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及时与学生交流研究情况 课后小记: 开放的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讨论和探究的机会,体现了面向全体的原则。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的汇报由浅入深

八年级物理全册 2.1动与静学案 沪科版

2.1 动与静 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及范围 1、预习目标 (1)知道世界处在不停的运动中,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2)能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预习范围 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内容 二、预习要点 1、运动的世界 (1)______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______着,即运动是_________。 2.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位置的________。 (2)参照物:我们在描述物体位置是否改变时,总是有意无意地相对于其他物体而言,这个事先被选定做为______的物体,在物理学中称为参照物。 (3)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与__________的选择有关,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结论常常也会__________。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预习检测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划破夜空的流星 B.雨滴从高空落下 C.爱国卫生运动 D.地球绕太阳公转 2、中国是掌握空中加油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以下面的哪个物体为参照物,可以认为加油机是运动的() A.地面上的人 B.战斗机(受油机) C.加油机中的飞行员 D.战斗机里的飞行员 3、坐在行驶的船中的乘客,我们说他是静止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 A.河岸上的树 B.船舱 C.迎面驶来的船 D.河水 4、广安车站并列停着两列客车,突然,坐在甲车上的小颖看到乙车正在后退,则下列

判断一定错误的是()

A.甲、乙两列车都静止在原位置不动 B.甲车静止不动,乙车正在后退 C.甲车正在前进,乙车静止不动 D.甲车正在前进,乙车正在后退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1、科学探究:探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器材:小车、砝码、木板、细线。 步骤: (1)将木板平放到桌面上,把小车放到木板上,砝码放在小车上。 (2)用细线拴住小车,拉动小车,是小车在木板上运动。 (3)观察现象,以木板为参照物,小车和砝码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以小车为参照物,砝码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以木板为参照物,小车和砝码是_________的;以小车为参照物,砝码是________的。 二、随堂检测 1、跳伞运动员在降落过程中,如果看到地面在上升,那么他选取的参照物是() A.太阳 B.飞机场 C.地球 D.降落伞 2、某人在公路旁沿公路由北向南行走,一辆汽车从他的后面向他前进的方向疾驶而过,若以汽车为参照物,那么这个人相对于汽车其运动方向是() A.向南 B.向北 C.静止 D.不能判断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太阳系中,只能说是地球绕太阳运动而不能说是太阳绕地球运动 B.一座房子造好后,固定在地面上位置不变化,所以它是绝对静止的 C.宇宙是由运动着的物质所组成的,自然界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物体 D.船在河中航行时,船是行走的,而河岸是绝对静止的 4、我们曾听到鸟与飞机相撞而引起机毁人亡的报道,空中飞翔的鸟对飞行构成了巨大威胁。鸟与飞机相撞引起机毁是因为() A.鸟飞行的速度很大 B.鸟飞行的速度很小

物理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动与静

物理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2.1动与静 合肥市第三十九中学李忠文 一、教材学情分析: 1.学生在生活中对运动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运动的概念,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运动的概念。 2.教学中应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机械运动的实质性的内容。 3.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有效整合,用大量的音频、视频、图片、动画及文字材料,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4.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和心理健康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诗歌、绘画、音乐、词汇等),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诗句和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媒体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在学生活动中不断强化与同学(他人)的协作意识 三、心理健康目标 1、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一种极大的推动力。 在物理教学中,我利用有趣的物理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运动中交接棒跟稳一时无法解释,教师又暂时不做解释,这就引起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2、营造平等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全体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营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积极组织师生、生生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充分尊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觉接受教师的指导。 四、教学重难点 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相对等物理概念去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五、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有效整合,观察、阅读、交流与讨论。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视频:接力赛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运动中交接棒跟稳一时无法解释,教师又暂时不做解释,这就引起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工作中的动与静技巧

副职面对正职的“xx”“动”技巧 1、意见分歧要“xx”,达成一致要“动” 由于受工作分工和阅历以及工作本身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正职和副职往往看问题的视角存在差异,难免会发生分歧,应该说这是很正常的。但是,有分歧的时候,如果副职不能适当保持沉默,就可能使分歧加大,造成与正职的隔阂甚至矛盾。有些副职认识不到这一点,在与正职有分歧的时候,不能保持冷静和克制,而是和正职争论是非曲直,固执己见,甚至试图把自已的意见强加于正职。,这种做法,不仅会恶化正副职关系,还会强化正职按自己的意见做出决定的想法。 因此,作为副职,要避免扩大分歧,争取工作主动,做到不争论至关重要。搁置争论,不是不思考,而是要求副职谋划如何与正职达成一致。一要进行换位思考,即对正职意见形成的基本背景和思路进行了解和思考,以把握正职的基本工作意图和目的。二要求同存异,即寻求与正职思路相同的东西,作为进一步沟通的基础。三要求异存同,即寻求与正职思路不同的东西,看自己能否说服自己,说服不了自己何以说服他人?同样,也用正职的观点说服自己,看自己能否接受。这番思考,实质上是自己心灵的对话,主要目的是寻求与正职意见达成一致的路径。 和正职达成一致以后,下面就要为解决问题采取行动。无论最终意见是正职的,还是副职的,抑或是折中的,副职都要特别注意,不能总纠结于“分歧”阶段,应该不折不扣地执行。否则,执行过程中,就会在态度上发生一些变化,影响执行的效果。有的副职没有做到这一点,如果是自己的意见被采纳,心里暗自得意,只想着自己如何占据主动,而忽略了如何执行得更好;如果是折中的方案,就对正职没完全采纳自己的方案耿耿于怀,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 如果按正职的意见做出决定,则找借口不好好执行,跟正职讲条件,讨价还价。 以上做法,影响的不仅是工作,而且是正副职关系。所以,明智的副职,在达成一致后,重要的不是“胡思乱想”,而是集中精力,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山居秋暝学生学案

由《山居秋暝》探究王维“虚静”的审美思想 一、读懂诗歌 1.“山居秋暝”中的“暝”的意思是_______与“迷花倚石忽已暝”中的“暝”意思是否相同?__ _____。 2.含联、颈联对仗工整,分别从_ ___、__ __、 ____、__ ___四个角度进行了描写。 3.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____ ______ (用四个字概括)的特点。 4.在诗里诗人勾画出了一幅雨后晚景图,从画中可以看出这里山村的风景是如此之___ ___,民风是如此之__ ___,(分别用两个字概括)犹如世外桃源。这就给__ __ 句中的____ _________作了有力铺垫。 二、研究诗歌 1.王维《山居秋暝》“评点精粹”(选读) 《王孟诗评》:总无可点,自是好。 《唐诗归》:谭云:说偈(“明月”二句下)。钟云:“竹暄”、“莲动”细极!静极!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月从松间照来,泉由石上流出,极清极淡,所谓洞口胡麻,非复俗指可染者。“浣女”、“渔舟”,秋晚情景;“归”字、“下”字,句眼大妙;而“喧”、“动”二字属之“竹”、“莲”,更奇入神。 《唐贤三昧集笺注》:写景太多,非其至者。顾云:翻案“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句,谓岂必春草思归。“随意”字着“秋”,“留”字着“山居”,澹适。 《茧斋诗谈》:“空山”两句,起法高洁,带得通篇俱好。 2.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动与静》教案-

《动与静》教案-掌门1对1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 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诗歌、绘画、音乐、词汇等),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诗句和词语。 3. 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动与静”。 〔教学方式〕交流与讨论。 〔教学重难点〕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相对等物理概念去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 充分运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这个运动的世界:人在林阴道上行走;汽车在公路上奔驰;飞机在天空中翱翔;小鸟在树林中飞翔;月球绕地球转动;地球绕太阳转动;整个宇宙的成千上万个星系都在运动。 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这里让学生再列举自己认识的一些运动现象,结合多媒体展示和学生举例自己得出:世界是运动的。 二、人文视野中的运动世界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总是不断地用不同的方式感知和描述这个运动的世界: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 充分鼓励学生说出描述运动的诗词、音乐、绘画、词汇等。 例如在诗词方面举出他们学过或看过的各种诗句。教师可依据学生说出的一些诗句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如绝句·登天门山等)。 在音乐和绘画方面学生可能举出得少些,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古曲《流水》、梵高的《星夜》、毕加索的《沐浴的玩球者》或祖国的传统国画等。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音乐和绘画所表现出的运动情景。 在词汇方面学生可以说出“上升、下落、跑步、转动、飞奔”等。 教师活动:展示诗词、音乐、绘画等,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情感去体验运动的各种形式。 学生活动:讨论和交流,说出描述运动的诗词、词汇等,能说出古曲《流水》中是如何描述运动的,能描述绘画中表现运动的各种方式。 三、科学视野中的运动世界 科学家又是如何来描述这个运动的世界的呢? 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同学们,你们对科学上所说的运动是如何认为的呢?

八年级物理全册 2.1 动与静教案1 沪科版

第一节动与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有理性的认识,有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了解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机械运动。 【教学难点】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等物理概念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录音机和磁带,相对运动演示仪,图片,电脑多媒体、玩具汽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到了物理世界的神奇与美丽,也了解了前人在探索物理奥秘的经历中付出的努力与艰辛。观看录像,大家可以提出什么结论呢? 从现在开始,我们共同走进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二)进行新课 1、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 同学们观察课图P18的图2-1到图2-3,在这里,以天→地→人三个主题向大家展示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 天:日出日落,斗转星移,月盈月亏…… 地: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起潮落,火山喷发…… 人[物]:运动,汽车奔驰,小鸟飞翔,…… 通过上述讲解,向学生展示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以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如:植物的生长、地壳的运动、火山的喷发、大脑的思维、人的生老病死、病菌的传播等等都是运动的形式。 世界是运动的,运动的绝对的,可以这样说运动是无处不在的,运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人们对于运动的描述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关于运动的描述。 2、人文视野中的运动世界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总是不断的用不同的方式感知和描述运动的世界:音乐家用旋律的表现运动;画家用形态的色彩表现运动;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请同学们看图2-4和图2-5,这两图介绍了艺术家们用不同的形式表现的运动;请听我国非常著名的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听一段后让学生谈有什么感受?是一首什么曲子。告诉学生我国在音乐方面有非常大的成就,有非常多的著名的民族乐曲。如中国十大名曲。感受艺术的描述运动。 对于艺术,我们可能比较陌生,下面,大家想想,诗人是如何用诗词来表现运动的呢: 例:登黄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本诗描写了诗从登高远望,黄河之水奔腾咆哮、滚滚而去,渐渐消失在无尽的天边,流归大海。展现了诗人面对如此壮丽的运动世界的胸襟与豪情。 旱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小小竹排江中流,巍巍青山两岸走 人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描述、认识、理解这个运动的世界,是那么的美妙与和谐,令我们由识由衷地赞叹,我们不是诗人,不是画家,不是音乐家,我们是普通人。但我们也有我们自己对运动的认识,我们同样可以用朴素的语言来描述运动。例如上升运动,下降运动等都有专门的词。对于上升运动可以用升起、升高、爬高、一跃而起等词语,而下降运动有落下、掉下、倒下、降落、下沉……来描述。 通过上面的了解,我们知道:对于同一事物的描述,可以是多角度的,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方法

谈谈古诗中的动与静

谈谈古诗中的动与静 作者:图林小姜欢迎您 2008-01-03 00:33:59 标签:艺术赏析 感悟随笔 文化 文学 语文教学 古诗欣赏 中国的古诗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除讲究诗韵外,其特点是文字短小精练的同时又不失内涵丰富而意义深远。因此要运用大量的修饰方式,来扩充读者的想象空间,以弥补诗词本身的文字上的局限。现在,我们以古诗中有关“动”与“静”的物象描写为例,看看古诗是如何通过联想、相互映衬、互相衬托和渲染烘托等修饰手法来进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 一、古诗词中的动静相衬 动静相衬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意境描写的方法。诗中的动词,不是简单的动词,它同时可以用来起到衬托、烘托、渲染的效果。 唐代诗人王维在他的《山居秋暝》一诗中这样描绘傍晚山村之景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描述动感的动词有:“照”、“流”、“归”、“下”等。而静态的物体是“山”和“石”,以及相对静态的“月”。作者用动词“照”,把明月与山松相互映衬(明月在松叶间隙中依稀可见,而松叶在微风中摇曳),用动词“流”,把清泉与山石进行动静相衬,用动词“归”,把原本幽静的竹林与喧闹的浣女进行动静相衬,而用“下”又把正在划行的渔舟与原本相对不动,却因船而动的莲叶相互映衬,增强动感。 同样的动静相衬,除了通过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即动与静的对比描述外,还通过“喧”与“寂”和“声”与“静”的对比,进一步烘托了动感,渲染了静感。空山是寂静的,而浣女是喧闹的。空山里的山石本无声,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一个“流”字,起到奇特的声响效果。诗的上半部全部是写自然情景,因山泉流水声,使画面动中有静,恬静而不死寂;诗的下半部则是写社会场景了,凡人的加入,使宁静的山水顿时鲜活起来,一群浣女(洗衣服的妇女)回家路过竹林,边走边谈笑喧闹;而正在划行的搅动了水莲叶子的捕鱼的小船上劳动的,当然是就男丁了,一幅类似“男耕女织”的中国传统美景图画跃然纸上,使画面静中有动,借动反衬静,安宁而不乏生动。 王维的另一首诗《鸟鸣涧》也大量运用了动静相衬的意境描写的方法:

八年级物理:一、动与静教案 沪科版

§2-1动与静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词汇、诗歌、画、音乐)。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重点难点】 1、什么是机械运动?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时】1课时 【教具】电脑多媒体、玩具汽车 【教法】启发、讲解、讨论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大家可以提出什么结论呢? 物体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二.进行新课 1.运动的世界 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请看图2-1—图2-3 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学生举例,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他们眼中的运动是什么) 2、运动的描述 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 如:(学生举例)“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 看图2-4 (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 请听我国非常著名的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听一段后让学生谈有什么感受?是一首什么曲子。告诉学生我国在音乐方面有非常大的成就,有非常多的著名的民族乐曲。如中国十大名曲。 问:科学家是用什么来描述运动呢?(也就是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 看课本上“交流与讨论”学生活动5分钟。 提问:小明为什么说花花跑得真快呢? 原来花花的位置发生的改变。 告诉学生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1)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2)设疑提问讨论 a)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b)小王骑自行车上街。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c)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汽车上的坐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分析 上面的三个场景中有不少的物体,我们看 书包对李明位置不变 小王对自行车位置不变静止 坐椅对汽车位置不变 物体物体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之动与静 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动与静教案 上课,同学们好,上几节课我们共同复习了诗歌鉴赏的形象问题,一起来回顾一下。诗歌鉴赏的形象即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例如陶渊明。是一个寄情山水、隐居田园的隐者形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大家回顾一下人物形象类题目的答题步骤。(学生回答:概括形象特点——结合诗句分析——指出形象的意义包括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再如这幅送别场景,缠绵悱恻又悲凉寂寥,“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将离别时的难舍难分表现的韵味十足。大家回顾一下景物形象类题目的答题步骤。(学生回答: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抓住诗中各个意象特征,借助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出意境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同学们注意描绘诗中图景、形象,不能翻译诗句,要用自己语言再现。既要忠于原文又要适当创新。再看这幅野菊的形象。“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一个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高洁的超凡脱俗的野菊形象跃然眼前。大家回顾一下事物形象类题目的答题步骤。(学生回答: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对象——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诗歌鉴赏是语文高考的重难点,我们欣赏诗歌的美,领会诗歌的意境,除了把握诗歌的形象,还离不开对表现手法的掌握。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中的动静结合。(复习回顾,导入新课)(5分钟)(板书课题) 一起来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微课引导,了解动景静景。 2、学习探讨,规范答题步骤。 先看一个微课,了解动与静的概念。 (学生观看微课)(微课引导,了解动景静景)(2分钟) 动与静的问题具体如何分析呢?下面我们通过题目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第一题,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生齐读诗歌) 兰溪棹歌(zhào)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老师解释重点字词: ①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县西南。棹歌:渔民的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②柳湾:种着柳树的河湾。③越中: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④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开时下的雨。 学生翻译:一弯娥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我们来看一下你们的答题情况: A、上阕写凉月倒影,山光水色映射,湖面如同镜子般平静,而下阕写桃花雨把鲤鱼惊动,“跳”更表现鱼儿的活泼好动。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2分) (学生分析:不是倒影,也不是桃花雨把鲤鱼惊动)没有具体标明动景和静景;“跳”无中生有。 B、静态的景观:凉月如眉,山色水光清丽明净,与动态的景观:鲤鱼争相上滩相互映衬。以动衬静,更突出兰溪半夜的静谧。(2分) (学生分析:不是映衬,也不是以动衬静)术语不正确 学生争论:这种答法太死板,加上冒号——不死板,这是答题步骤 C、诗中的上联通过描绘“如眉的凉月挂在柳梢上,山色全倒影在清澈的溪水中”,从

2021人教版美术四上《线条的动与静》教学设计

2021人教版美术四上《线条的动与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上册第2课《线条的动与静》属于造型·表现/观赏·评述学习领域,是在学生对线条、色彩等造型元素具备初步感知和运用知识后,进一步感受线条的平直与弯曲给人带来动与静的感受,并运用平直与弯曲的线条表达静止与流淌的感受,为今后利用色彩和线条进行造型表现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明白曲线与直线分别能够表示动与静的感受;2、过程与方法:利用直线或曲线完成一幅主题创作;丰富作品表现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看,敢于表达的适应;进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感受、明白得线条曲直所表现出的动与静。 教学难点:利用线条的平直与弯曲丰富作品表现力; 教学预备: 教师预备:多媒体课件:能表达线条动与静感受的图片(建筑物、马路、等具有挺立直线成效的图片,水波、柔软物体随风飘动、花样滑冰的冰刀痕、自由体操中的彩带操、电线、飘舞的雪花等;范画;绘画工具和材料。 学生预备:蜡笔或水彩笔及其他绘画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1、观看: 引导学生观看一张方形的纸飘落的轨迹,观看乒乓球跳动的轨迹,用线条记录下来。 观看教室里的门、窗框、墙角线、桌子、讲台等线条,用线条记录下来。 2、比较:看看两次观看记录下的线条的区别。(直线与曲线)3、导入新课:直线和曲线给人带来静止跳动的感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线条的动与静》 二、探究发觉: 1、看看:几组平行和弯曲的线条,体验这些线条给人带来的感受。(静止与流淌) 2、想想: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的哪些事物包含这些线条呢?举例说明。 3、比较:教师播放一组视频,先固定画面一帧一帧观赏图片。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线条给人带来的感受。然后再播放动画视频,进一步体会平直和弯曲的线条给人带来的动感和静止的感受。并找出其中给我们带这种感受的平直和弯曲的线条 4、发觉:观赏一组学生绘画、古今表现静止可动感的作品及一些图案设计作品,观赏作品中平直和弯曲的线条给人带来的感受。用笔的轻重、缓急、长短,用色的干湿、浓淡,运笔的轨迹如跳跃、连续等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学设计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动与静 教学设计 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参照物及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2.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小组竞赛法。 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星斗。我们就生活在这满天星斗中一颗称为地球的行星上。成千上万个星系,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许多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地壳运动产生了高山与峡谷;江河流动形成了沟壑与平原。大陆板块的运动与挤压,产生了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人的生命在于运动,看:清晨晨练的人们,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影…… 二、运动的描述 师:在物理学家把运动归纳成定律之前,人们就开始用文字、诗歌、音乐、绘画等描述运动。 1.词汇与运动。 师:我们词汇中有大量关于运动的词,对于不同类型的运动有不同的词表示。请你说出与上升运动、下降运动、快速运动、缓慢运动、回转运动、振动等与运动有关的词汇,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请大家举手抢答。 2.诗歌与运动。 师:说出与运动有关的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鹊楼》。 登鹳鹊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描写了登楼远眺看见远方太阳,黄河流水的运动情景,读此诗,人们联想远方正在发生的一幅绚丽多彩、气势雄浑的运动景象:一轮落日正缓缓沉下,远方是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黄河之水奔腾咆哮、滚滚而去,渐渐消失在无尽的天边,流归大海。全诗含义深远,展现了诗人面对如此壮丽的运动世界的胸襟与豪情。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诗句描述了诗人乘船顺流而东下,行船速度之快的美妙的运动感受。 3.音乐与运动。 用录音机播放《高山流水》,请同学们聆听。 师:你们听了二、三段,四、五段,七、八、九段后各有什么感受?或你想象音乐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面?请大家抢答。 4.绘画与运动。 师:古今画家都想法在静止的图画上表现运动。16世纪的画家和作家在论绘画艺术时曾说过:“一幅画,其最优美的地方和最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表现运动,画家们将运动称为绘画的灵魂。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梵高画的《星夜》,你感觉梵高是用什么表现运动的(或如何表现运动的)? 5.科学家描述的运动。 师:请大家阅读P16作业第1题,小明看到的情景。想一想小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为什么说花花又动过了?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 师:科学家是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2)参照物。 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于另一个选作标准的物体而言的,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举例说明 ①乘电梯上升的乘客,选择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选择电梯厢为参照物,乘客

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动与静教学设计

动与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设计了两个活动:“荡秋千”、“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先让学生明确如何判断运动与静止,然后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他们充分分析、讨论有关“相对运动”的问题,从而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明白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并能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的现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材料与用具: 电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让两组同学来模拟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并分析对两组学生来说,哪一种算运动?哪一种算静止? 同学演示:第一组行走,第二组不动。 提问:哪位同学愿意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如:“为什么你会这样想?你认为这两种状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什么动了?什么没动?) 引导学生归纳出:当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时是运动,否则就是静止。 2.想象:夜晚,月亮走我也走的情景。 3.观看荡秋千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一定会见到很多运动和静止的物体!例如: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呢?秋千上的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二)新课教学 1.举例探讨 教师:关于运动与静止,我曾经听到过一段有趣的对话。有一次,我坐火车,旁边有一对母子,小男孩大约3~4岁,可能第一次坐火车,什么都感到新鲜,火车开了以后,他还在东瞧瞧,西看看。突然,他注意到窗外的景物,然后就像发现什么新大陆似得叫了起来:“妈妈,房子和树都在往后跑。”他妈妈就笑了:“傻孩子,不是房子和树在跑,而是火车在动。” 教师:现在我要求四人一组,同学之间对此问题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你同意谁的话?为什么?归纳小组的意见,等会派代表来汇报。 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旁听。 小组汇报与交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进行解释和交流。(其中,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小男孩的话,如:“你们坐火车或汽车时,有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现

【精选】沪科版物理八年《动与静》word学案-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科学家是怎样描述运动的,记住机械运动的定义。 2、知道什么是参照物,明确研究物体运动为什么要选择参照物 3、能够正确选择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重点和难点】 能够正确选择参照物研究物体的运动 【学习内容】 一、运动的世界:阅读课本第18页,体会自然界的运动现象 1.世界是___________的,运动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宇宙间不存在______________的东西。 二、运动的描述:阅读课本第19页。 【我能行】1、人类对运动的描述有那些类型?说出你知道的有关描述运动的诗、词。 2、物理学科对运动的描述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机械运动,这另一个物体也就是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也叫____________。 3、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_________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_________没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_________的。 【议一议】在课本19页“交流与探讨”的栏目中,小明是以___________发现花花运动了,他两次看见的都是不动的花花,可却说花花跑得真快。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油站】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是___________,(选填“绝对的”“相对的”)。它们都是相对于___________而言。为什么行人说乘客运动得“真快”,而司机却说乘客“没动” 乘客到底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RealPlayer 3、完成课本第20页作业第一题,并说明你判断的依据。 学习小结: 1、通过刚才的学习讨论,可以得出:生活中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看它的 是否改变。 【反馈练习】 1、上面的第2题中小明判断花花运动是以什么为参照物? 2、第3题中判断编号运动是以什么为参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