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动与静》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科版八上课件:2.2.1.运动的描述-动与静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科版八上课件:2.2.1.运动的描述-动与静

【点悟】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 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
类型之二 拓展 甲、乙两辆汽车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甲车上的乘客看到乙车在向北
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和树木都向南运动,则甲、乙两车相对于地面的运动 情况是( B )
A.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南运动 B.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北运动 C.甲车一定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 D.甲车一定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3.小明坐在行驶的汽车上,以 汽车 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以 路旁 树木(地面) 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相对的 。
4.[2018·平顶山期末]如图所示是时下非常流行的跑步机,人在跑 步机上用力蹬皮带,皮带就会向后运动,从而实现在室内小空间跑步 健身的效果。此时,跑步机上的人相对于 跑步机的皮带 是运动的、 相对于 地面 是静止的。
友,于是在以后的旅行中,在陆地上兔子背着乌龟跑,在水中乌龟驮着兔子游, 兔子和乌龟因此都走得更快更远了,实现了共赢。当兔子背着乌龟在陆地上奔跑 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D )
A.以兔子为参照物,乌龟是运动的 B.以乌龟为参照物,兔子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是静止的,兔子是运动的 D.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和兔子都是运动的
10.[2017 秋·安达期末]小明在马路边上拍街景照片,连续拍了两张,如图甲、 乙所示。如果以行驶的卡车为参照物,树是 向右运动 的,轿车是 向左运动 的, 骑自行车的人是 向右运动 的。(均选填“向左运动”“向右运动”或“静止”)
11.如图所示,观察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D )
诗词蕴含多个科学道理。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B )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8篇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8篇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8篇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篇1?实验用刻度测长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能力目标:1,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情感目标:1,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2,良好的实验习惯.3,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教材分析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应当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应当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教法建议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应当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应当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有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地图上的一段铁路的长度等,介绍替带法等.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篇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什么叫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找到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的利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动与静》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动与静”相关物理概念的理解,包括运动、静止、相对性等基本概念,以及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运动规律的认识,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复习《动与静》课程中关于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运动定义、运动形式、相对运动等知识点,并理解这些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观察与记录:学生需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如行驶的汽车、旋转的风扇等),观察并记录该场景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并尝试分析其运动规律。

3. 实验操作:学生需进行“小车滑行实验”,通过改变小车滑行路面的光滑程度和斜坡的角度,观察并记录小车的滑行距离和速度变化,探究影响物体运动状态的因素。

4. 小组讨论:学生需与小组同学交流各自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共同探讨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以及运动状态的变化规律。

5. 创作作品:学生需制作一份关于“动与静”主题的手抄报或短视频,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展示自己对运动与静止的理解。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需有详细的笔记记录,注明知识点来源及个人理解。

2. 观察与记录需真实反映观察到的现象,并附上适当的插图或照片。

3. 实验操作需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确保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小组讨论需有明确的讨论记录,记录每位同学的发言及讨论结果。

5. 创作作品需主题明确,内容丰富,体现出对“动与静”的理解。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笔记、观察记录、实验数据等,评价学生对运动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的记录,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 教师观看学生的手抄报或短视频作品,评价学生的创意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评阅,及时给出评价和建议。

2.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表扬,并分享其优秀作品。

3. 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将提供指导性意见,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2024年新鲁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物理教学课件 第一章 机械运动1.1 运与静

2024年新鲁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物理教学课件 第一章 机械运动1.1 运与静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空中加油机正在给战机加油,以战机为 参照物,加油机是 静止 的,以地面为参 照物,加油机是 运动 的。
观光电梯正在上升中,站在地面上的人 以大地为参照物,看到电梯是 运动 的, 站在电梯里的人以电梯为参照物,看到 电梯是静止的。
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状 态时,结论一般也不一样。
课堂小结
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1. 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
参照物
准,这个标准叫参照物
2. 参照物选取有任意性
3.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
随堂练习
1.“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A ) A. 船和山 B. 山和船 C. 地面和山 D. 河岸和流水
不是机 械运动
机械运动的是( C )
A.心情激动
B.铁生锈了
C.太阳升上了天空
D.五四运动
知识点二 参照物
小凯和小卡坐在一辆高速行驶的高铁上, 他们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呢?
相对外面的树木来说,他俩是运动的; 相对高铁上的桌椅来说,他俩是静止的。
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结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怎样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一看选哪个物体作参照物。
判断物体是运 动还是静止
二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 如果发生了位置变化,那么被判断物体就是运动 的;如果没有发生位置变化,那么被判断物体就 是静止的。
典例2
小明坐在行驶的船中, 看到河岸的青山往后运动,他以哪个物体为

初中物理的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的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的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 相对性原理3.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4. 实际问题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或视频中的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解释相对性原理。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定义,理解相对性原理。

三、动手实验(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四、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五、实际问题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解答。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相对性原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2. 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提高动手能力。

3. 实际问题分析: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相对性原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在实验环节,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提高动手能力。

在实际问题分析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对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讲解不够清晰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明确区分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

2.掌握加速度、速度、位移、时间等量的计算方法。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应用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4.能够熟练设计实验,利用物理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二、教学内容1. 动与静的基本概念1.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的概念2.运动的分类: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3.速度、加速度、位移、时间等物理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牛顿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2.牛顿第二定律3.牛顿第三定律3. 实验设计1.滑块实验2.飞行物体实验3.简谐振动实验4. 知识点串联将以上内容串联起来,让学生能够理解运动、静止的基本概念和物理量的定义,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能够应用牛顿定律解决力的问题,并能够设计实验来验证物理学知识。

三、教学策略1.师生互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引导他们提问和探究。

2.实验引导: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引导他们发现规律和结论。

3.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促进信息共享和相互学习。

4.案例分析:通过给出一定的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应用已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动与静的基本概念教学1.引导学生了解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

2.告诉学生运动的分类和物理量的计算方法。

3.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物理量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2. 牛顿定律教学1.通过实验展示牛顿定律的基本概念。

2.通过小组合作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牛顿定律的应用方法。

3. 实验设计1.滑块实验:让学生用滑块实验来验证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2.飞行物体实验:让学生用射弹实验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3.简谐振动实验:让学生用简谐振动来验证牛顿定律的应用。

4. 知识点串联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物理量的计算方法和牛顿定律的应用,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设计实验。

五、教学评价1.通过对课堂练习、作业和考试的评价,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遵义专版)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动与静教案 (新版)沪科版-(新版)沪科版初中八年级全册

(遵义专版)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动与静教案 (新版)沪科版-(新版)沪科版初中八年级全册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本章介绍运动世界里最普遍、最简单的运动———机械运动.本章的内容包括动与静、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运动的快慢、速度及平均速度的计算和测量.本章共有4节:“动与静”,介绍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长度与时间的测量”,讲述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时间的测量、误差.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物理学中要对有关现象做定量研究,就需要进行测量.所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所必备的.“快与慢”,介绍运动快慢的比较,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的意义.本节首先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并进行了路程和时间的计算,然后指出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并介绍了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是实验探究课,介绍了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本章教材的设计体现了循序渐进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首先学习了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这也是其他测量的基础.接着介绍了运动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一些基本概念和运动的规律.初中物理对于速度的教学,首先不能过于强调速度的矢量性,它的计算公式的含义跟小学数学对它的解释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强调速度的单位及其换算,要学生了解进行物理计算的规X要求.【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的概念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掌握速度的简单计算;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时间和平均速度;知道测量有误差,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用实例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体验通过日常的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长度、时间的测量工具及其测量过程,通过测量平均速度的活动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点】运动和静止的判断,速度的概念和计算,长度、时间、平均速度的测量.【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单位的换算,平均速度的理解和测量.【课时建议】本章共有4节,建议6课时.第一节动与静…………………………………………………………1课时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课时第三节快与慢…………………………………………………………1课时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1课时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第一节动与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知道参照物以及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诗歌、绘画、音乐、词汇等),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诗句和词语.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多媒体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在学生活动中不断强化与他人的协作意识.【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参照物及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教学难点】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相对等物理概念去描述运动的相对性.【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绘画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一战期间,一名正在执行任务的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发现后方飞来一个“小虫”,便伸手去捉,后来发现抓住的竟是德军射来的子弹.这是怎么回事呢?你能徒手抓住飞行的子弹吗?学生:这不可能吧?师这可是事实,如果条件成熟,你也能徒手抓住飞来的子弹.你知道能徒手抓住飞来的子弹需要怎样的条件吗?【进行新课】机械运动(1)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多角度展示运动的世界,如: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说明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星斗,我们就生活在这满天星斗中的一颗称为地球的行星上;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许多星系正离我们远去;地壳运动产生了高山与峡谷;江河流动形成了沟壑与平原;大陆板块的运动与挤压,产生了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人的生命在于运动,看:晨练的人们,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影……师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着.想一想:我们平时又是怎样描述运动的呢?板书: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即运动是绝对的).(2)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师请你说出与运动有关的诗歌,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请大家举手抢答.学生甲: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师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写了登楼远眺看见远方太阳,黄河流水的运动情景,读此诗,可以联想到远方正在发生的一幅绚丽多彩、气势雄浑的运动景象:一轮落日正缓缓沉下,远方是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黄河之水奔腾咆哮、滚滚而去,渐渐消失在无尽的天边,流归大海.全诗含义深远,展现了诗人面对如此壮丽的运动世界的胸襟与豪情.学生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师诗句描述了诗人乘船顺流而东下,行船速度之快的美妙的运动感受.用多媒体或录音机播放《高山流水》,请同学们聆听.师你们听了后各有什么感受?或你们想象音乐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师16世纪的画家和作家拉玛左在论绘画艺术时曾说过:“一幅画最优美的地方和最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表现运动,画家们将运动称为绘画的灵魂.”师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梵高画的《星夜》你感觉梵高是用什么表现运动的?(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学生甲:用色彩表现运动.学生乙:用线条表现运动.学生丙:用形态表现运动.老师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并适当点评.师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来赞美运动;音乐家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表现运动;画家用作品的形态和色彩来描绘运动.(3)物理学中运动的描述师科学家又是如何来描述这个运动的世界的呢?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以及实验方法来描述和研究运动.同学们,你们对科学上所说的运动是如何认为的呢?多媒体播放:动画1:某同学走过宣传栏;.动画2:汽车行驶在公路上.总结:“某同学”对“宣传栏”位置的改变;“汽车”对“树”位置的改变.物体对物体的位置改变了,物体就运动了.板书: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例题1(多媒体展示)下列说法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解析:物理学中“机械运动”“运动”.四季更替、花开花谢、生物的新陈代谢都不是物体位置的变化,所以不是我们物理学中说的机械运动.答案:C.参照物动画3:某人坐在行驶的车里.师“某人坐在行驶的车里.”这个人动了吗?学生甲:这个人运动了,因为他相对于地面,位置发生了改变.学生乙:这人没动,因为他相对于车厢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师你们说的都没错,只是选择参照标准的物体不同,所以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板书: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于另一个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而言的,这个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师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如果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发生改变,则物体运动;反之,则静止.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参照物一旦选定,我们就认为它是静止的,但注意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作参照物,因为以物体自身为参照物,物体永远是静止的.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如果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研究地面上的物体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这个参照物常略去不提.板书:1.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注意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作参照物.2.研究地面上的物体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这个参照物常略去不提.【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师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是指相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板书:运动: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发生改变.静止: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师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①乘电梯上升的乘客,选择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选择电梯厢为参照物,乘客又是静止的;②地球同步卫星,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又是静止的.师你还知道哪些事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师对学生列举的实例进行点评.师总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体相对于一个参照物是运动的,相对于另一个参照物又可能是静止的.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板书: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例题2“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遨游太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是运动的B.“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C.“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D.“神舟飞船”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解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对接后,“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飞行器一起运动,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飞行器来说是静止的.“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故B、D错误,C正确.答案:C.思考:在什么情况下,你也能徒手抓住飞行的子弹?【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课堂小结】大家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收获确实不少,我们知道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个普遍现象.然而我们通常又说有的物体是运动的,有的物体是静止的,那是因为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当这个被研究的物体与选取的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了,那么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变化,则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部分练习.1.这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学生对运动并不陌生,但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并不容易.教材从生活实际(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理性认识),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本节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2.本节课内容较少,但学生对有些基础知识理解起来仍有困难.如运动是绝对的,他们容易理解,可我们平时说的运动和静止又是相对的,学生就不容易理解,把看似矛盾的二者结合起来,是这节课的难点,需要老师多举例,多提出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拓展他们的思维.3.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大量的运动现象中有序地过渡到科学地描述运动上.这样使学生亲近教师,亲近课堂,营造一种师生平等参与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到自己探究学习的价值和愉悦感,从而获得知识并树立足够的学习信心.。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学习了动与静这一节的知识后,在应用该节所学知识判断”动”与”静”的问题时,存在如下问题:1、不能说出“动”与“静”情景中的“参照物”。

如太阳从东方升起中的“参照物”是什幺?月亮在云层中穿行中以及乌云遮住了月亮中两情景中的“参照物”各是什幺等。

2、自选一个“参照物”,使物体处于“静止”或“运动”状态。

如两从在公路上并排行走,选什幺为“参照物”时,两人都是运动的?选取什幺为“参照物”时,两人都是静止的?3、当“动”与“静”的情景中出现两个或三个物体时,不能捕捉情景中的关键资讯去分析判断各物体的“动”与“静”问题。

如甲车中乘客看到路旁的树向东运动,乙车中的乘客看甲车静止不动,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则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如何?对以上问题反思如下:1、学生对机械运动概念的理解不够。

因此在讲解机械运动概念的过程中,务必使学生明白概念中“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和“位置的改变”的隐含意义:“一个物体”指的是“被研究物体”,“另一个物体”指的是“参照物”即在“动”与“静”的问题中至少有“两个物体”——被研究物体和参照物。

“位置的改变”,是指“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距离改变或方向改变”,这是判断物体“动”与“静”的重要依据。

2、学生对“参照物”的理解不够。

在教学中务必使学生明白:“参照物”是选作参照标準的“假定不动”的物体。

“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充当“参照物”的物体可以是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也可以是相对地面“运动”的物体,但应从研究问题的方便定。

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无论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应视为“静止不动”的物体。

在研究地面的物体的运动情况时,一般选取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此时的参照物可忽略不提。

这一点要特别向学生强调,如太阳东起西落,实际上就是忽略了提及参照物的问题。

3、学生没能掌握从关涉两个或三个物体的动与静问题中捕作关键资讯的科学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动与静
教学设计
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参照物及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2.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小组竞赛法。

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星斗。

我们就生活在这满天星斗中一颗称为地球的行星上。

成千上万个星系,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许多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

地壳运动产生了高山与峡谷;江河流动形成了沟壑与平原。

大陆板块的运动与挤压,产生了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

人的生命在于运动,看:清晨晨练的人们,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影……
二、运动的描述
师:在物理学家把运动归纳成定律之前,人们就开始用文字、诗歌、音乐、绘画等描述运动。

1.词汇与运动。

师:我们词汇中有大量关于运动的词,对于不同类型的运动有不同的词表示。

请你说出与上升运动、下降运动、快速运动、缓慢运动、回转运动、振动等与运动有关的词汇,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请大家举手抢答。

2.诗歌与运动。

师:说出与运动有关的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鹊楼》。

登鹳鹊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描写了登楼远眺看见远方太阳,黄河流水的运动情景,读此诗,人们联想远方正在发生的一幅绚丽多彩、气势雄浑的运动景象:一轮落日正缓缓沉下,远方是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

黄河之水奔腾咆哮、滚滚而去,渐渐消失在无尽的天边,流归大海。

全诗含义深远,展现了诗人面对如此壮丽的运动世界的胸襟与豪情。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诗句描述了诗人乘船顺流而东下,行船速度之快的美妙的运动感受。

3.音乐与运动。

用录音机播放《高山流水》,请同学们聆听。

师:你们听了二、三段,四、五段,七、八、九段后各有什么感受?或你想象音乐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面?请大家抢答。

4.绘画与运动。

师:古今画家都想法在静止的图画上表现运动。

16世纪的画家和作家在论绘画艺术时曾说过:“一幅画,其最优美的地方和最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表现运动,画家们将运动称为绘画的灵魂。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梵高画的《星夜》,你感觉梵高是用什么表现运动的(或如何表现运动的)?
5.科学家描述的运动。

师:请大家阅读P16作业第1题,小明看到的情景。

想一想小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为什么说花花又动过了?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

师:科学家是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2)参照物。

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于另一个选作标准的物体而言的,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举例说明
①乘电梯上升的乘客,选择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选择电梯厢为参照物,乘客
又是静止的。

②同步地球卫星,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又是静止的。

你还知道哪些事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讨论、交流得出:
1.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

2.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3.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4.事先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5.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
课本P16,作业2、3、4。

五、板书设计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动与静
(一)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二)参照物: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称为参照物。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