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的目的的意义
消毒技术规范培训总结

消毒技术规范培训总结在医疗卫生领域,消毒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消毒技术的规范应用和培训是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前提。
本文将总结消毒技术规范培训的关键内容和要点。
消毒的目的和意义消毒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使物体上的有害微生物达到安全水平或完全杀灭的过程。
其主要目的是预防传染病的传播,保护人们的生命健康。
在医疗环境中,正确的消毒技术可以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保障患者不受交叉感染。
消毒技术的种类1.物体表面消毒:适用于医疗器械、工具等物体表面的消毒,常见方法包括酒精消毒、紫外线消毒、氯化物消毒等。
2.手部消毒: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需要彻底清洁双手,采用适当的洗手液或酒精手消毒剂进行消毒,以防止传播病原微生物。
3.环境消毒:对医疗环境中的空气、物体表面等进行定期消毒,确保环境清洁卫生,避免细菌传播。
消毒原则1.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根据不同的物体、环境和病原微生物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确保灭菌效果。
2.正确操作消毒设备:掌握消毒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保证消毒过程规范和有效。
3.规范消毒流程:按照标准程序进行消毒操作,避免疏漏和误操作,确保消毒效果。
4.监测消毒效果:通过合适的检测方法检查消毒后的物体是否达到规定的消毒标准,确保消毒效果符合要求。
消毒技术培训内容1.消毒理论知识:介绍消毒的定义、目的、原则以及常见的消毒方法和设备。
2.消毒操作技巧:示范正确的消毒操作流程,包括手部消毒、物体表面消毒和环境消毒等方面。
3.消毒设备维护:介绍消毒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方法,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4.消毒效果评估:讲解如何进行消毒效果评估和监测,掌握消毒效果的判断标准。
结语消毒技术规范培训是医疗卫生工作者必备的重要技能,只有做到消毒操作规范、专业严谨,才能更好地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能够加强对消毒技术规范培训的重视,提高消毒操作的质量和效果。
公众消毒科普知识宣传

公众消毒科普知识宣传引言概述:在当今全球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公众消毒科普知识的宣传显得尤为重要。
了解和掌握科学的消毒方法和原理,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公众消毒科普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
正文内容:1. 消毒的重要性1.1 防止疾病传播:消毒可以有效杀灭病菌和病毒,防止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
1.2 保护个人健康:定期消毒可以减少病原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降低感染风险。
1.3 维护公共卫生:公共场所的消毒可以减少交叉感染,维护整个社会的健康。
2. 消毒的基本原理2.1 杀菌和灭活:消毒的目的是杀死或灭活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2.2 破坏细胞结构:消毒剂可以破坏病原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2.3 阻断代谢途径:某些消毒剂可以阻断病原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导致其死亡。
3. 常见的消毒方法3.1 物理消毒:包括高温消毒、紫外线消毒等,通过温度或辐射杀灭病原微生物。
3.2 化学消毒:包括酒精、过氧化氢、次氯酸钠等消毒剂,通过化学作用破坏病原微生物。
3.3 消毒设备:如消毒柜、消毒剂喷雾器等,可以对物体表面进行全面消毒。
4. 消毒的注意事项4.1 使用正确的消毒剂:不同的消毒剂对不同的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的杀灭效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很重要。
4.2 正确操作消毒设备:使用消毒设备时,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正确操作,确保消毒效果。
4.3 定期消毒:不同场所和物品的消毒频率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消毒计划。
5. 公众参与的重要性5.1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消毒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5.2 掌握正确方法:公众应了解正确的消毒方法和操作步骤,避免误用或不当使用消毒剂。
5.3 积极参与社区消毒:公众可以积极参与社区消毒活动,共同维护社区的健康与安全。
总结:公众消毒科普知识的宣传对于预防疾病传播、保护个人健康和维护公共卫生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消毒的重要性、基本原理和常见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科学的消毒方法,共同构建一个健康、安全的社会。
的名词解释消毒

的名词解释消毒消毒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以降低感染风险的过程。
它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食品加工企业、学校和家庭等各个领域。
消毒的目的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扩散,确保公众健康和安全。
一、消毒的原理消毒的原理是破坏或抑制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常见的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是利用高温杀灭微生物。
高温可以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和核酸,导致其死亡。
常见的物理消毒方法包括煮沸、高温蒸气和干热消毒。
煮沸是将物品放入开水中煮沸,杀灭微生物。
高温蒸气则是通过高温下的蒸汽使微生物失活。
干热消毒则是将物品置于高温的烘箱中,让高温的空气将微生物烧死。
化学方法是利用化学物质的性质来破坏微生物。
常见的化学消毒方法包括氧化剂、酸碱中和和有机化合物的抑制。
氧化剂例如漂白粉和过氧化氢,能够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和核酸。
酸碱中和则是通过改变微生物的环境酸碱度来抑制其生长和繁殖。
有机化合物例如酚类和醇类,则能够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和蛋白质,导致其死亡。
二、消毒的应用领域消毒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尤为重要。
医疗机构是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高风险场所,因此需要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来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医疗器械、手术室、病房和洗手间等环境都需要进行定期和规范的消毒。
在食品加工企业,消毒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食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但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可能会导致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发生。
因此,食品加工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消毒措施,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卫生。
此外,消毒在学校和家庭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校是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地方,要确保学生的健康,就需要保证校园的清洁和卫生,每天进行地面和空气的消毒。
在家庭中,尤其是有婴幼儿的家庭,消毒更是重要。
婴幼儿免疫力较弱,容易受到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因此家庭需要保持干净整洁,并对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定期消毒。
三、消毒的注意事项消毒是一项严肃而细致的工作,需要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以保证消毒效果:1. 使用合适的消毒剂。
消毒的概念名词解释

消毒的概念名词解释消毒是指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来杀灭或去除病原菌,使物体表面或环境达到无病原微生物的状态。
消毒是防止传染病、保护人们健康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医疗、食品加工、日常生活等领域。
一、消毒的目的消毒的主要目的是杀灭或去除病原微生物,防止传播疾病。
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它们会引起各种传染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通过消毒,可以有效地减少或杀灭这些病原微生物,降低传染病的风险,保护人们的健康。
二、消毒的对象消毒的对象广泛,包括医疗器械、医疗设施、病房、手术室、实验室等医疗场所,食品加工厂、餐饮场所、食品包装等食品相关的环境和设施,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居住环境、公共场所、交通工具等。
消毒对象的不同会影响消毒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三、消毒的方法消毒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化学消毒和生物消毒。
物理消毒主要通过高温、辐射、过滤等物理手段来杀灭和去除病原微生物;化学消毒则是利用化学药剂来杀灭和去除病原微生物;生物消毒则是利用生物制剂,如细菌、酶等来清除病原微生物。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会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或相结合的消毒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消毒效果。
四、消毒的原则进行消毒时,需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消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首先是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和药剂,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和场所选择最适合的消毒方式;其次是正确使用消毒药剂,严格按照说明书和规定的剂量和方法使用消毒药剂,避免过量使用或用错药剂;再者是充分接触,确保消毒药剂充分接触被消毒物表面,并保持一定的接触时间,以确保消毒效果;同时,还需要注意对被消毒物的预处理,如清洗、除尘等,以保证消毒的效果。
另外,消毒后需对消毒物体进行清洗,避免残留的消毒药剂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
五、消毒的应用消毒在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医疗卫生领域,消毒是直接防疫的重要手段,涉及到手术器械、病房、病床、医疗设施等,直接关系到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医院消毒与灭菌概要-V1

医院消毒与灭菌概要-V1
医院消毒与灭菌概要
医院消毒与灭菌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
下面从五个方面介绍医
院消毒与灭菌的概要。
一、医院消毒的目的
医院消毒的目的是防止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在医疗场所和医疗
器械上的传播,减少医院感染率,为患者提供安全的医疗环境。
二、医院消毒的分类
医院消毒分为三类:环境消毒、物品消毒和手消毒。
环境消毒是指对
病房、手术室、居住区等环境进行消毒完成,物品消毒是对医疗器械、床单、刀片等物品进行消毒处理,手消毒是医务人员进行手部消毒,
以杀灭手部病原菌。
三、医院消毒的方法
医院消毒的方法有多种,包括物理消毒、化学消毒和生物消毒。
物理
消毒是利用高温、辐射和过滤等物理手段对细菌进行消毒,化学消毒
是利用化学物质对细菌进行消毒,生物消毒是使用细菌、病毒等生物
制品对细菌进行杀灭。
四、医院灭菌的分类
医院灭菌分为两类:低温灭菌和高温灭菌。
低温灭菌是指对器械进行
较低温度下的消毒处理,高温灭菌是指对器械进行高温蒸汽消毒处理。
五、医院灭菌的原则
医院灭菌的原则是杀灭所有可能存在的病原体,保持医疗器械无菌状态,并保证灭菌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院灭菌的过程需要符合相
关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
综上所述,医院消毒与灭菌是医院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只有保障医院消毒和灭菌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才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的
安全。
小区内消杀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小区内消杀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消杀工作是指对小区内各个区域进行消毒杀菌的工作。
其目的主要是在于保障小区居民的健康和安全,并有效遏制病毒、细菌等潜在风险的传播。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消杀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消杀工作的目的是保障小区居民的健康。
居住小区是居民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人员流动频繁,各种病菌和病毒的传播潜在风险较大。
通过定期进行消杀工作,可以有效地杀灭病菌和病毒,减少疾病传播的机会,降低居民患病的可能性,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
其次,消杀工作的目的是提高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居住环境的卫生状况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体验和幸福感。
如果小区内存在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将给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和不便。
通过消杀工作,可以有效地清除环境中的病原体,提高小区的卫生状况,为居民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此外,消杀工作还能够增强小区居民的安全感。
病菌和病毒的传播可能引发各种疾病,甚至给居民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通过对小区各个区域进行定期消杀,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提高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安全感,减少疾病造成的恐慌和焦虑。
此外,消杀工作的意义还在于提高整个社区的公共卫生水平。
小区是社区的基本单元,保障小区内的卫生和健康,有利于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水平。
消杀工作能够有效杀灭病菌和病毒,减少疾病传播的机会,降低社区疫情发生的概率,减轻社区卫生资源的压力,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最后,消杀工作还有助于加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凝聚力。
消杀工作需要居民共同配合,通过参与其中,可以增加居民对小区的归属感和参与感,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加强社区凝聚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居住环境。
总而言之,小区内消杀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是多方面的。
它既是保障小区居民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手段,又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通过消杀工作,不仅可以保护居民的身体健康,提高卫生环境,减少疾病传播,还可以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水平。
因此,在小区管理中,消杀工作应被视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重视并加以实施。
环境消毒的重要性

环境消毒的重要性
环境消毒的重要性如下:
1、环境消毒是预防感染性疾病的需要,消毒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手段之一。
2、环境消毒是消除生物战剂污染的需要,消毒是生物武器医学防护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3、环境消毒是防腐与保存的需要,在食品、工业、制药、生物制品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防霉、防腐和保存等方面都离不开消毒,消毒是人们与微生物斗争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微生物无处不在,它们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一方面有益的微生物可以帮助人们生存得更健康;另一方面,一部分有害微生物,可使人和动植物患病,造成经济损失,甚至直接危害生命;也有一部分微生物在人体健康时与人和平相处,但在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引起人体疾病。
在人类与病原微生物的斗争中,环境消毒是最直接的手段。
动物防疫消毒制度(四篇)

动物防疫消毒制度一、消毒的概念(一)消毒的定义。
消毒是指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清除或杀灭畜禽体表及其生存环境和相关物品中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叫消毒。
(二)消毒的目的和意义。
消毒的目的是切断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
消毒不能消除患病动物体内的病原体,仅是预防和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它需配合免疫接种、隔离、杀虫、灭鼠、扑灭和无害化处理等措施才能取得成效。
二、消毒的种类根据消毒的具体目标可分以下三种:(一)预防性消毒:为了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对畜禽舍、场地环境、人员、车辆、用具和饲料、饮水等进行的定期、反复的消毒。
(二)随时消毒(也可称紧急消毒)。
指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及时消灭从患病动物体内排除的病原体而采取的应急性消毒措施。
消毒的对象包括畜禽所在的圈舍、隔离场地以及被病畜禽分泌物、排泄物污染和可能污染的一切场所、用具和物品。
随时消毒应及时进行,并且要多次消毒。
(三)终末消毒。
在最后一头病畜禽痊愈或死亡(扑杀)后,经过一个潜伏期的监测,未出现新的病例,在解除封锁前,为了消灭疫区内可能残留的病原体而进行的疫区全面彻底的最后大消毒。
终末消毒后经验收合格即可解除封锁。
三、防疫消毒的原则(一)使用的消毒药必须高效低毒,消毒器械最好为高压喷____,消毒面积小的场地或散养户也可用动力喷雾器。
(二)消毒程序。
在未发生疫情的场地为,清扫-冲洗-消毒;已发生疫情的场地为,消毒-清扫-消毒。
(三)消毒前要认真对使用的消毒药进行检查,使用合格产品。
(四)严格按要求正确配臵消毒药物,保证使用浓度的准确。
(五)根据消毒的对象和环境情况,保证消毒药物的使用剂量。
四、消毒方法(一)物理消毒1、机械消毒。
指用清扫、洗刷、通风和过滤等手段机械清除病原体的方法。
清扫。
清除畜禽舍、场地、环境和道路等场所的粪便、垫料、剩余饲料、尘土和废弃物等。
清扫工作要做到全面彻底,不留任何死角,不遗漏任何地方。
洗刷。
对水泥地面、饲槽、水槽、用具或动物体表用清水或消毒液进行洗刷或用高压水龙头冲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毒的目的的意义传染病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灭停留在不同的传播媒介物上的病原体,藉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和控制传染的发生。
其目的:(1)防止病原体播散到社会中,引起流行发生。
(2)防止病者再被其他病原体感染,出现并发症,发生交叉感染。
(3)同时也保护医护人员免疫感染。
仅靠消毒措施还不足以达到以上目的。
须同时进行必要的隔离措施和工作中的无菌操作,才能达到控制传染之效。
不同的传播机制引起的传染病,消毒的效果有所不同。
肠胃道传染病,病原体随排泄物或呕吐物排出体外,污染范围较为局限,如能及时正常地进行消毒,切断传播途径,中断传播的效果较好。
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随呼吸、咳嗽、喷嚏而排出,再通过飞沫和尘埃而播散,污染范围不确切,进行消毒较为困难。
须同时采取空间隔离,才能中断传染。
虫媒传染病则采取杀虫灭鼠等方法。
消毒的种类分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两种。
疫源地消毒是指有传染源(病者或病原携带者)存在的地区,进行消毒,以免病原体外传。
预防性消毒是指未发现传染源情况下,对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场所和人体进行消毒措施。
如公共场所消毒,运输工具消毒,饮水及餐具消毒,饭前便后洗手均属之。
医院中手术室消毒,免疫受损严重的病人,如骨髓移植病人预防性隔离及消毒措施亦为预防性消毒。
疫源地消毒又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二种。
随时消毒是指及时杀灭并消除由污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而进行的随时的消毒工作。
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住院隔离,痊愈或死亡后,对其原居地点进行的彻底消毒,以期将传染病所遗留的病原微生物彻底消灭。
在医院中传染源停止隔离出院后,对物品及病房的消毒亦为终末消毒。
消毒方法的选择及影响消毒的因素为使消毒工作顺利进行,取得较好效果,须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当方法。
一般应考虑以上几个问题。
(一)病原体的种类不同传染病病原体各有特点,对不同消毒方法的耐受性不同。
如细菌芽胞对各种消毒措施的耐受力最强,必须用杀菌力强的灭菌剂、热力或辐射处理,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故一般将其作为最难消毒的代表。
其他如结核杆菌对热力消毒敏感,而对一般消毒剂的耐受力却比其他细菌为强。
真菌孢子对紫外线抗抗力很强,但较易被电离辐射所杀灭。
肠道病毒对过氧乙酸的耐受力与细菌繁殖体相近,但季胺盐类对之无效。
肉毒杆菌素易为碱破坏,但对酸耐受力强。
至于其他细菌繁殖体和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对一般消毒处理耐受力均差。
常见消毒方法一般均能取得较好效果。
(二)消毒对象的性质同样消毒方法对不同性质物品、效果往往不同。
对油漆光滑的墙面,喷洒药液不易停留,应以冲洗、擦试为宜。
对较粗糙墙面,易使药液停留,可用喷洒消毒。
环氧乙烷薰蒸,对易于吸收药物的布、纸张效果较好,而对金属表面,须延长时间。
粪便、痰液消毒不宜用凝固蛋白质药物处理,因蛋白质凝固对病原体可起保护作用,高压蒸气杀菌效果虽好,但不宜用于毛皮,塑料和人造纤维制品。
环氧乙烷薰蒸赛珞璐制品,高浓度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浸泡绵织品,来苏液多次长时间浸泡乳胶手套,均可造成损坏。
对于食品及餐具不宜用有毒或有恶臭的消毒液处理。
(三)消毒场所的特点消毒应考虑当地条件。
在室内消毒时,密闭性好的房屋,可用薰蒸消毒,密闭性差者应用消毒液擦试或喷洒。
通风良好的房屋,可用通风换气法消毒,通风换气不良,污染空气长期贮留处应当用药物薰蒸和喷洒。
人口稠密地区不可用刺激性强气体消毒。
接近火源不宜用环氧乙烷等易燃物消毒。
(四)卫生防疫方面要求不同条件下传播机会不同,在防疫方面要求不同。
传染病流行时,发病严重的疫区,应集中应用效力好的药物与器械。
发病少的外围地区,可采用简易消毒方法。
传染病院或病房,患者集中,污染严重,消毒量大,应采用固定设备和高效措施,病家消毒属于临床措施,工作量小,可采用简易措施及方法。
饮水应在净化基础上煮沸,生活用水净化后加氯消毒即可。
对呼吸道传染病,强调空间隔离,通风和合理的带口罩,对肠胃道病应强调用具,粪便、呕吐物消毒和接触后洗手。
不同病种的消毒,应注意区别对待。
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较强含氯消毒剂或氯人剂消毒,不宜应用季胺盐及来苏等一般消毒剂处理。
在消毒工作时还须注意影响消毒的因素,如消毒剂量(包括消毒的强度及作用时间),消毒物品污染的程度,消毒的温度,湿度及酸碱度,有关化学拮抗物,消毒剂的穿透力及表面张力等。
具体消毒方法的应用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及生物方法,但生物方法利用生物因子去除病原体,作用缓慢,而且灭菌不彻底,一般不用于传染疫源地消毒,故消毒主要应用物理及化学方法。
(一)物理消毒法1.机械消毒一般应用肥皂刷洗,流水冲净,可消除手上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细菌,使用多层口罩可防止病原体自呼吸道排出或侵入。
应用通风装置过滤器可使手术室、实验室及隔离病室的空气,保护无菌状态。
2.热力消毒包括火烧、煮沸、流动蒸气、高热蒸气、干热灭菌等。
能使病原体蛋白凝固变性,失去正常代谢机能。
(1)火烧凡经济价值小的污染物,金属器械和尸体等均可用此法。
简便经济、效果稳定。
(2)煮沸耐煮物品及一般金属器械均用本法,100℃1~2分钟即完成消毒,但芽胞则须较长时间。
炭疽杆菌芽胞须煮沸30分钟,破伤风芽胞需3小时,肉毒杆菌芽胞需6小时。
金属器械消毒,加1~2%碳酸钠或%软肥皂等碱性剂,可溶解脂肪,增强杀菌力。
棉织物加1%肥皂水15l/kg,有消毒去污之功效。
物品煮沸消毒时,不可超过容积3/4,应浸于水面下。
注意留空隙,以利对流。
(3)流动蒸气消毒相对湿度80~100%,温度近100℃,利用水蒸气在物何等表面凝聚,放出热能,杀灭病原体。
并当蒸气凝聚收缩产生负压时,促进外层热蒸气进入补充,穿至物品深处,加速热量,促进消毒。
(4)高压蒸气灭菌通常压力为,温度121~126℃,15~20分钟即能彻底杀灭细菌芽胞,适用于耐热、潮物品。
(5)干热灭菌干热空气传导差,热容量小,穿透力弱,物体受热较慢。
需160~170℃,1~2小时才能灭菌。
适用于不能带水份的玻璃容器,金属器械等。
不同病原体的热耐受力,以热死亡时间表达。
见附表。
3.辐射消毒有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二种。
前者有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后者包括丙种射线的高能电子束(阴极射线)。
红外线和微波主要依靠产热杀菌。
电离辐射设备昂贵,对物品及人体有一定伤害,故使用较少。
目前应用最多为紫外线,可引起细胞成份、特别是核酸、原浆蛋白和酸发生变化,导致微生物死亡。
紫外线波长范围2100~3280A,杀灭微生物的波长为2000~3000A,以2500~2650A作用最强。
对紫外线耐受力以真菌孢子最强,细菌芽胞次之,细菌繁殖体最弱,仅少数例外。
紫外线穿透力差,3000A以下者不能透过2mm厚的普通玻璃。
空气中尘埃及相对湿度可降低其杀菌效果。
对水的穿透力随深度和浊度而降低。
但因使用方便,对药品无损伤,故广泛用于空气及一般物品表面消毒。
照射人体能发生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和臭氧中毒等。
故使用时人应避开或用相应的保护措施。
日光曝晒亦依靠其中的紫外线,但由于大气层中的散射和吸收使用,仅39%可达地面,故仅适用于耐力低的微生物,且须较长时间曝晒。
此外过滤除菌除实验室应用外,仅换气的建筑中,可采用空气过滤,故一般消毒工作难以应用。
(二)化学消毒法根据对病原体蛋白质作用,分为以下几类。
1.凝固蛋白消毒剂包括酚类、酸类和醇类。
(1)酚类主要有酚、来苏、六氯酚等。
具有特殊气味,杀菌力有限。
可使纺织品变色,橡胶类物品变脆,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故除来苏外应用者较少。
酚(石炭酸)(carbolic acid):无色结晶,有特殊臭味,受潮呈粉红色,但消毒力不减。
为细胞原浆毒,对细菌繁殖型1:80~1:110溶液,20℃30分钟可杀死,但不能杀灭芽胞和抵抗力强的病毒。
加肥皂可皂化脂肪,溶解蛋白质,促进其渗透,加强消毒效应,但毒性较大,对皮肤有刺激性,具有恶臭,不能用于皮肤消毒。
来苏(煤酚皂液)(lysol):以%甲酚和钾皂配成。
红褐色,易溶于水,有去污作用,杀菌力较石炭酚强2~5倍。
常用为2~5%水溶液,可用于喷洒、擦试、浸泡容器及洗手等。
细菌繁殖型10~15分钟可杀灭,对芽胞效果较差。
六氯酚(hexochlorophane):为双酚化合物,微溶于水,易溶于醇、酯、醚,加碱或肥皂可促进溶解,毒性和刺激性较少,但杀菌力较强。
主要用于皮肤消毒。
以~3%六氯酚肥皂洗手可减少皮肤细菌80~90%,有报告可产生神经损害,故有宜长期使用。
(2)酸类对细菌繁殖体及芽胞均有杀灭作用。
但易损伤物品,故一般不用于居室消毒。
5%盐酸可消毒洗涤食具,水果,加15%食盐于%溶液可消毒皮毛及皮革,10l/kg加热30℃浸泡40小时。
乳酸常用于空气消毒,100m3空间用10g 乳酸薰蒸30分钟,即可杀死葡萄球菌及流感病毒。
(3)醇类乙醇(酒精)(ethyl alcohol)75%浓度可迅速杀灭细菌繁殖型,对一般病毒作用较慢,对肝炎病毒作用不肯定,对真菌孢子有一定杀灭作用,对芽胞无作用。
用于皮肤消毒和体温计浸泡消毒。
因不能杀灭芽胞,故不能用于手术器械浸泡消毒。
异丙醇(isopropylalcohol)对细菌杀灭能力大于乙醇,经肺吸收可导致麻醉,但对皮肤无损害,可代替乙醇应用。
2.溶解蛋白消毒剂主要为碱性药物,常用有氢氧化钠、石灰等。
(1)氯氧化钠白色结晶,易溶于水,杀菌力强,2~4%溶液能杀灭病毒及细菌繁殖型,10%溶液能杀灭结核杆菌,30%溶液能于10分钟杀灭芽胞,因腐蚀性强,故极少使用,仅用于消灭炭疽菌芽胞。
(2)石灰(Ca)遇水可产生高温并溶解蛋白质,杀灭病原体。
常用10~20%石灰乳消毒排泄物,用量须2倍于排泄物,搅拌后作用4~5小时。
20%石灰乳用于消毒炭疽菌污染场所,每4~6小时喷洒一次,连续2~3次。
刷墙2次可杀灭结核芽胞杆菌。
因性质不稳定,故应用时应新鲜配制。
3.氧化蛋白类消毒剂包括含氯消毒剂和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因消毒力强,故目前在医疗防疫工作中应用最广。
(1)漂白粉应用最广。
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钙[Ca(OCl)2],含有效25~30%,性质不稳定,可为光、热、潮湿及CO2所分解。
故应密闭保存于阴暗干燥处,时间不超过1年。
有效成份次氯酸可渗入细胞内,氧化细胞酶的硫氢基因,破坏胞浆代谢。
酸性环境中杀菌力强而迅速,高浓度能杀死芽胞,粉剂中用于粪、痰、脓液等的消毒。
每升加干粉200克,搅拌均匀,放置1~2小叶,尿每升加干粉5克,放置10分钟即可。
10~20%乳剂除消毒排泄物和分泌物外,可用以喷洒厕所,污染的车辆等。
如存放日久,应测实际有效氯含量,校正配制用量。
漂白粉精的粉剂和片剂含有效氯可达60~70%,使用时可按比例减量。
(2)氯胺—T(chloramine T)为有机氯消毒剂,含有效氯24~26%,性较稳定,密闭保持1年,仅丧失有效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