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歌_战声
郭沫若的天狗原文赏析

结语:郭沫若的文学作品
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影响,让我们在其中学习感悟到了许多的知识。以上就是小编整理收集的郭沫若的天狗原文赏析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扩展阅读:郭沫若作品大全
《天狗》
《笔立山头展望》
郭沫若的天狗原文赏析
郭沫若
是我们中国的著名文学
家,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是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郭沫若的天狗原文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天狗》原文
郭沫若
一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
二
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正因为如此,第三节中,这汇聚了“全宇宙的能的总量”的“天狗”终于暴烈地行动起来,它“飞奔”、“狂叫”、“燃烧”,“如烈火一样地燃烧”、“如大海一样地狂叫”、“如电气一样地飞跑”,并且无情地“剥”、“食”、“吸”、“啮”自己的肉体,毁灭自己旧的形骸,进而渗透入自己的精神细胞,在内在本质上更敏锐、更自觉地把握自我意识。最后,以“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收束全篇,将“天狗”终于舍弃一切,希冀在爆裂中求得自我新生的革新精神,以奇异的光彩描画出来,从而使整首诗在主题意向上统一到郭沫若式的“涅磐”精神的基调中。
天狗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诗人把自我的情感熔铸到“天狗”的形象中,直接以“天狗”自比,极写自我力量的扩张和自我精神的解放。每行诗均以“天狗”自比,极写自我力量的扩张和自我精神的解放。每行诗均以“我”为主语起笔,又多以带有肯定语气的判断词“是”强化比喻,直抒胸臆,以造成火山般喷发式的奔突,汹涌澎湃的激情。充分表现出五四时代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新生的社会精神。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郭沫若)【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郭沫若4.1复习笔记一、生平及创作道路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笔名沫若。
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
(一)生平经历与创作概况1.幼年(1)文学影响①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
②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论,林琴南翻译的外国文学名著,都对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2)社会活动目睹清政府统治的腐败和黑暗,民主意识和反叛精神不断增强,多次参加反抗军阀统治和教育当局的学潮。
2.日本留学(1)经过①东渡日本学医:1914年初留日期间,广泛涉猎大量世界名著。
泰戈尔、歌德、海涅、雪莱、惠特曼等诗人的作品对他产生了极大的鼓舞和深刻的影响。
②诗的创作爆发期:1919年上半年~1920年上半年1921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女神》,开辟一代诗风,成为中国现代新诗运动真正的奠基之作。
③成立“创造社”:1921年7月1921年7月,郭沫若与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等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共同发起组织了创造社。
(2)思想在接受西方文艺理论和哲学思潮的过程中,他特别受到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泛神论”哲学思想的影响。
(3)影响学医的兴趣逐步以至完全被文学所取代,开始创作白话新诗和小说。
3.第一次归国:1923年~1928年(1)经过①1923年回国后,在继续从事创造社工作的同时,又创作了许多新诗和历史剧。
如:先后结成诗集的《星空》《前茅》《瓶》和历史剧集《三个叛逆的女性》。
②1924年,翻译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的著作《社会组织和社会革命》,开始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③1926年夏,参加北伐,任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在实际革命斗争中更清醒地认识了中国社会的本质问题。
④1927年3月底,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前夕,郭沫若写下震惊中外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朗诵版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朗诵版披荆斩棘走革命,海内外同胞颂赞扬。
太行之巅高歌嘹亮,铁血柔情实为昂。
诗人战士情怀壮,笔墨丹青如也香。
沧桑岁月留余音,诚挚赞美郭沫若。
相传郭氏义与才,烈火烹茶魂敢挥。
诗作歌谣感人肺,眷恋中华英雄血。
伤时怒气如虎踞,悲毁栖鹞厌鱼跃。
峰顶怒吼声依旧,诚挚赞美郭沫若。
壮志凌云天地间,红颜青衫情比金。
风华正茂豪气冲,坚韧脊梁已执膺。
家国情怀激荡人,诚笔真情泪湿巾。
觉醒新民晨曦光,诚挚赞美郭沫若。
高山仰止摄影才,花开歌艺任风摇。
流云叠翠燕翔处,杏花吐艳鹊啼遥。
诗歌豪情临大地,破茧挣脱是凤凰。
三生无悔为中华,诚挚赞美郭沫若。
古今诗骚求英才,龙泉剑术砺战怀。
红尘依然情义在,博学多才书香开。
鱼水亲情浸灵魂,浓墨重彩映华夏。
九州万物共赞扬,诚挚赞美郭沫若。
史载伟人崇壮举,克劳秀才多卷翘。
庸庸碌碌谁与伦,豪杰儿女盼彪炳。
磅礴豪情凛世间,奇才异士争传颂。
此情此景含泪眼,万般情愫溢胸臆。
叱咤风云伟业成,英魂魅力展光辉。
三千年华千秋盛,百花齐放万道飞。
胸怀大志千秋续,诚挚赞美郭沫若。
太行山高人更高,大漠戈壁更特立。
英魂高飞笔墨擦,红尘自当热血挽。
昔日风雨今犹在,重返山巅再续写。
踏尘砥砺唤英雄,诚挚赞美郭沫若。
高山仰止抱大志,泱泱豪情振中华。
青云直上鹏图志,诗魂舞动华夏风。
凤凰展翅任翱翔,砥砺前行昭英雄。
铿锵有力斩黄巢,诚挚赞美郭沫若。
伟大诗人颂赞词,永垂不朽书史碑。
一生热血向太阳,英魂永驻大地康。
大江东去浩浩荡,伟业瞩目彰显扬。
英雄永在山河侧,诚挚赞美郭沫若。
红尘遐想翱翔志,大义豪情映乾坤。
千秋万代传奇人,声振寰宇了乾坤。
龙腾虎跃雄风卷,峥嵘山河豪情存。
一代楷模永闪耀,诚挚赞美郭沫若。
郭沫若同志朗诵版:披荆斩棘走革命,海内外同胞颂赞扬。
太行之巅高歌嘹亮,铁血柔情实为昂。
诗人战士情怀壮,笔墨丹青如也香。
相传郭氏义与才,烈火烹茶魂敢挥。
诗作歌谣感人肺,眷恋中华英雄血。
伤时怒气如虎踞,悲毁栖鹞厌鱼跃。
峰顶怒吼声依旧,诚挚赞美郭沫若。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学习提示①这首诗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中的代表性作品。
诗人设想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出声声呼喊,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壮强大的力量。
②学习这首诗歌,我们要密切关注整首歌是创作的历史大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时期,诗人由海外留学归来,在浩瀚的大洋之上,感受到了家乡故土之上正在翻涌的时代强波,有感而发。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歌除了“青春”主题,还有对时代的思考,对变革的探索,拥有更加宏大的思辨内涵。
素养目标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革旧出新的创造精神。
2.了解浪漫主义的诗作风格,把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诵读诗歌,感悟诗歌中所包含的巨大力量和革命热忱。
重难点明白《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内在的情感旋律,把握诗作的内容加深理解,探究诗歌的情感。
一、新课导入1.对下句,猜人物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
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
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
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思索了片刻,对道:。
由于对句不凡,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
对句: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人物:郭沫若。
2.新诗奠基人—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
生于四川乐山沙湾。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这个时期,他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人生经历】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郭沫若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6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
1924年到1927年间,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抗战开始后回国,这一时期著有《屈原》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
郭沫若的代表作

郭沫若的代表作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黄浦江口》平和之乡哟!我的父母之邦!岸草那么青翠!流水这般嫩黄!我倚着船围远望,平坦的大地如像海洋,除了一些青翠的柳波,全没有山崖阻障。
小舟在波上簸扬,人们如在梦中一样。
平和之乡哟!我的父母之邦!一九二一年四月三日2、《诗的宣言》你看,我是这样的真率,我是一点也没有什么修饰。
我爱的是那些工人和农人,他们赤着脚,裸着身体。
我也赤着脚,裸着身体,我仇视那富有的阶级:他们美,他们爱美,他们的一身:绫罗,香水,宝石。
我是诗,这便是我的宣言,我的阶级是属于无产;不过我觉得还软弱了一点,我应该还要经过爆裂一番。
这怕是我才恢复不久,我的气魄总没有以前雄厚。
我希望我总有一天,我要如暴风一样怒吼。
一九二八年一月七日2、《血肉的长城》爱国是国民人人所应有的责任人人都应该竭尽自己的精诚,更何况国家临到了危急存亡时分。
我们的国家目前遇着了横暴的强寇,接连地吞蚀了我们的冀北、热河、满洲,我们不把全部的失地收回,誓不罢手。
有人嘲笑我们是以戎克和铁舰敌对,然而我们的戎克是充满着士气鱼雷,我们要把敌人的舰队全盘炸毁。
有人患了恐日病,以为日寇太强,我们的军备无论如何是比它不上,然而淞沪抗战的结果请看怎样?我们并不怯懦,也并不想骄矜,然而我们相信,我们终要战胜敌人,我们要以血以肉新筑一座万里长城!4、《战声》战声紧张时大家都觉得快心,战声弛缓时大家都觉得消沉。
战声的一弛一张关于民族的命运,我们到底是要作奴隶,还是依然主人?站起来啊,没再存万分之一的幸,委曲求全的苟活快不是真正的生。
追求和平,本来是我们民族的天性,然而和平的母体呢,朋友,却是战声。
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日晨5、《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一)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二)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一.课题《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二.教学目的1、诵读诗歌,体会了解郭沫若气势蓬勃的诗性,领略诗歌生动的语言,领略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之美。
2、伴随着五月崇尚科学、民主、自由的时代精神,让我们了解诗人对旧社会、旧思想的批判否定,表现诗人对科学、民主、自由的向往。
3. 了解郭沫若创作诗歌的艺术特点,试着自己创作一首以“致敬青春”为主题的诗歌。
三.课型新授课四.教学重难点学习了解诗歌,体会郭沫若诗歌的特点,并试着自己创作一首以《献给青春》的诗歌。
五.教学方法朗诵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六.教学过程1.背景介绍:《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于1919年9、10月间写的一首新诗。
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是那种向旧的社会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成功的影响,决心从日本归国为中国民主科学社会做贡献,但在归国的海面上看到那海上的壮观景象,于是,一首诗歌在作者的笔下诞生了,表现了诗人对封建的社会的批判和对新思想。
当时作者正在中国5 月4 日运动爆发后在日本一个医学院大学求学,5月4日运动所创造的巨大“权力浪潮”横渡太平洋,给了对时代脉搏始终敏感的年轻朝气的郭沫若,有了直接挥手横竖书写的机会。
诗中描绘的气势磅礴的情景,象征着五四运动的气势磅礴。
撇开其他层面不谈,它也是世界趋势的大规模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5月4日运动摧毁了洪都如洪岛的一切反封建反殖民思想网络,为未来5 月4 日运动展示的是一幅辉煌的图画。
二是宏观上,世界规模化工业生产的趋势正在席卷日本和中国,并试图向全世界蔓延,这是历史进步的不可阻挡之势。
第四章:中国现当代文学 诗歌

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样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 • • • • • • • • • • • • • 青沈沈的大海,波涛汹涌着,潮向东方。 光芒万丈地,将要出现了哟——新生的太阳! 天海中的云岛都已笑得来火一样地鲜明! 我恨不得,把我眼前的障碍一概划平! 出现了哟!出现了哟!耿晶晶地白灼的圆光! 从我两眸中有无限道的金丝向着太阳飞放。 太阳哟!我背立在大海边头紧觑着你。 太阳哟!你不把我照得个通明,我不回去! 太阳哟!你请永远照在我的面前,不使退转! 太阳哟!我眼光背开了你时,四面都是黑暗! 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生命照成道鲜红的血流! 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诗歌照成些金色的浮沤! 太阳哟!我心海中的云岛也已笑得来火一样地鲜明了! 太阳哟!你请永远倾听着,倾听着,我心海中的怒涛!
• 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 学,1921年7月与成仿吾、郁 达夫等在日本组织成立创造社, 1923年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 国。1928年流亡日本,1937年 7月从日本回国。
• (2)主要作品:诗集《女 神》、诗文集《星空》、诗 集《前茅》、《恢复》,自 叙传《我的童年》、《反正 前后》、《创造十年》、 《北伐途次》,诗集《战声 集》等;
5、冯至:“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 人”(鲁迅语),主张情感、艺术 的节制。哲理、沉思。 日常生活—内在哲理—生命体验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冯至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能让它化为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象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郭沫若》专题介绍

3、历史剧本 :《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 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 《聂嫈》《高渐离》;
4、 回忆录:《洪波曲》 5、评论集: 《雄鸡集》 6、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 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郭沫若文集》(38卷) 等。
郭沫若,男,汉族,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早年赴日本留 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泰戈尔、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 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 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 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 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 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 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 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 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 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 席,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 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
保存的郭沫若的故居
郭 沫 若 的 著 作
郭 沫 若 的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