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1830字)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1、谈话导入:同学们,老师想和大家交流一个话题:一个人到了七老八十的年龄,该怎样度过晚年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就绿化荒山,植树造林,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青山不老》,板书课题。
2、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预设交流点:⑴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板书:离世⑵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板书:过世⑶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⑷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板书:再也出不来了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让学生计算3700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
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这段话的内容怎么样?(优美、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让我们带着这种美认真地读一读。
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出示杨树、柳树课件欣赏,让学生感受林海的美观。
引导板书(美丽壮观)⑶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祖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
你们想认识他吗?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来走近这位老人。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初读,概括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人物是谁,他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检查,反馈。
奇迹: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高照小学=25亩几所高照小学=3700亩(148)我们一起朗读,读出“了不起”。
三、紧扣青山,感悟精神。
(一)希望的青山老人到底创造了一片怎样的青山?找出描写青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自读,勾画,做批注)出示句子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美丽、充满生机、茂密)师:是啊,这是一片美丽、充满生机、绿意盎然的青山,让我们甜美的读一读。
师:这还是一片怎样的青山?出示句子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坚强、勇敢、生命力顽强)男生齐读,读出勇敢、坚强的语气。
是啊,这不仅是一片美丽的青山,更是守住这方水土的青山,守住人们生存希望的青山!(二)险恶的环境为什么说老人创造的这片青山是一个奇迹?(生默读思考、自由发言)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的确是一个奇迹!(板书环境险恶)(三)伟大的品性老人在创造青山的伟大奇迹中,你看到了老人身上的哪些品质和精神?(学生自由说)文章是如何赞美老人的?出示句子: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他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青山不老》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青山绿水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 描绘课文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环境保护意识。
2. 感受作者对青山绿水的赞美之情。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青山不老》。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3. 生字词卡片。
4.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课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字典,学习生字词,并记录下来。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2)针对课文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4.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2)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进行口头作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青山绿水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青山不老名师教学设计四篇

青山不老名师教学设计四篇青山不老名师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本文选自梁衡的“新闻四部曲”之一《没有新闻的角落》,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
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因此把学生学习重点放在阅读策略上,围绕略读导读关键问题“课文为什么要以青山不老为题”展开,在读找、讲、思、议的过程中,通过关键句,解读“青山不老”的两层意思。
(二)教学目标1、能借助鱼骨图,讲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通过抓关键句,评析语句内涵,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能用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提升阅读力。
3、能体悟老人的"高大形象和高尚情怀。
(三)教学过程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20XX年为了庆祝祖国60华诞,全国举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而出人意料的是,一位晋西北的山野老人,一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却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推荐人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梁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梁衡写的人物报道:青山不老。
来,我们一起读课题。
第二板块:出示单元导读页,明确学习目标1、首先我们得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青山不老》这篇略读课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并画出来。
3、交流。
第三板块:抓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1、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得出这个观点的呢?请你边读边找关键句,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一大题。
2、校对作业本题目。
我们发现这张鱼骨图的上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克服的困难,下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创造的奇迹,他所创造的奇迹其实就是——这片青山。
3、现在你能借助这个鱼骨图简要地说说文章写了关于老汉的什么事?作者在讲好这个故事的时候,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青山是不会老的。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全国范文(3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全国范文(3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全国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祖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
你们想认识他吗?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来走近这位老人。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初读,概括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人物是谁,他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检查,反馈。
奇迹: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高照小学=25亩几所高照小学=3700亩(148)我们一起朗读,读出“了不起”。
三、紧扣青山,感悟精神。
(一)希望的青山老人到底创造了一片怎样的青山?找出描写青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自读,勾画,做批注)出示句子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美丽、充满生机、茂密……)师:是啊,这是一片美丽、充满生机、绿意盎然的青山,让我们甜美的读一读。
师:这还是一片怎样的青山?出示句子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坚强、勇敢、生命力顽强……)男生齐读,读出勇敢、坚强的语气。
是啊,这不仅是一片美丽的青山,更是守住这方水土的青山,守住人们生存希望的青山!(二)险恶的环境为什么说老人创造的这片青山是一个奇迹?(生默读思考、自由发言)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的确是一个奇迹!(板书环境险恶)(三)伟大的品性老人在创造青山的伟大奇迹中,你看到了老人身上的哪些品质和精神?(学生自由说)文章是如何赞美老人的?出示句子: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他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方案优秀8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方案优秀8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方案篇一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风雨同舟、肆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重点难点: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一、导入:同学们,学习了第十五课,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知道了人类应该热爱和珍惜土地。
今天我们学习16*《青山不老》,你又将获得哪些启示呢?二、检查预习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是吗?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同学的字、词、句预习情况。
(1)字词检查1、土炕肆虐盘踞淤泥2、治理参天的杨柳归宿3、风吹沙起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如臂如股绿风荡漾第一组强调:炕与坑的区别;虐字的写法:踞的读音。
第二组注意:参和宿的读音并掌握其他的读音;区分治和制。
第三组要求: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掌握和他们意思相近的词语和类似结构的词语。
(2)句的检查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2、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第一句话掌握修辞手法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第二句话要求读准,特别注意断句,并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新授:1、过渡:字词句同学掌握的很扎实,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结合本单元的学习方法(出示学习方法)a、把握文章主要内容b、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把课文多读几遍,有人说读书就是煮书,煮书就是把课文读熟,熟烂于心,熟的像老师这样可以不看教材。
注意一边读一边结合阅读方法,把握主要内容,看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好,在老师刚才的这段话中,提出了几个具体的要求?(这一环节启在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自由读书过渡:读书有时要把薄文读厚,有时要把长文读短,概括主要内容,就要把长文读短,这是一种概括能力。
来,谁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概括主要内容过渡:是啊,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生命的价值。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3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3篇aker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件导入1、讨论:学生自由简单阐述对我国环境破坏的认识,进而推入对土地沙化的了解——3分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以最大的空间,让学生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为学生展现现实、感性的土地沙化状况,从而挖掘文章创作的特殊的社会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5分钟师:看完这个短片,你们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一起来交流一下吗?是的,风沙防治刻不容缓,社会各阶层也日益增加对沙化的关注,而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晋西北,探望一位为环保事业无私奉献的老人。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默读文章,同时并不提前浏览文章的“阅读提示”,注意控制好时间——3分钟2、引导学生勇于讨论和交流对文章首次感性认识,尝试地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6分钟师:主人公是谁?他有什么样的特点?通过初步的了解,谁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觉得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情。
3、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5分钟要求读准读顺。
朗读中画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音和词义。
重点词语:肆虐、盘踞、淤泥、归宿、风雨同舟〔1〕阅读“课文提示”,带着提示的问题自读课文①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2〕说说文章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为什么?〔3〕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作者又是以怎样的顺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三、课时总结——2分钟师:通过对文章信息的提取,我们基本上整体感知了课文;同时同学们还就作者的叙事意图进行了大致的品论,好,下节课我们可以从作者的表达语言来对文章主旨进行深刻的分析。
第二课时一、品味语言,理解句意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概括了文章的要点,并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
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
1、朗读第1段,展开想象并思考段中两个“全”字体现了作者此时此刻什么样的感情。
3分钟2、朗读第2段:5分钟①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青山不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的第四篇课文,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
课文内容清晰,语言简练、生动,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素养,同时也渗透环保教育。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综合阅读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
因为孩子们都是南方人,对晋西北恶劣的环境无法想象与体会。
因此,课前要安排学生认真收集资料,了解晋西北恶劣的环境及植树造林的好处。
课上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料做适当补充,使教学达到实效。
【设计理念】本设计力求将引导阅读、诱发感悟和指导写练这三项教学策略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注重以读促情,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利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就能有效的突破重难点,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
具体整合思路如下:在导入新课时,开课时,让深情优美的旋律拨动学生的心弦,同时以简介植树英雄马永顺来引入新课,并为课堂作了情感铺垫。
在感悟理解环节,教师依学生的汇报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品读深思,以读促情,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加强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
学生在自主品味文字、汇报交流学习体会后,又在曲子的渲染下,进行课堂写话,让真情在凝注笔端;最后,配乐出示“呵护地球”图,教师布置一道作业,要求学生以“植树造林、保护地球”为己任,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教学目标】1.认识“虐、踞、淤”,理解“肆虐、归宿、三番五次、风雨同舟、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花滩小学张玉霞一、教材简析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积累精彩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握关键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强决心,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把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准备
1.课件,西北地区土地少化和绿色山林的视频。
2.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状况的文字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教科书光盘)
师:瞧,同学们,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
这里昔日是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
15年后的今天,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
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
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
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
同学们,想认识他吗?那我们跟着作家梁衡去一起认识这位老人吧!
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体会“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老农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惊叹)
(2)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师引读:(15年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180个月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5476个日子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小环境”──艰苦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
那么这位老人又是在怎样的小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在你的生活环境中80多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生活的?那么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
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
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的景致。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读。
)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
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
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升华,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件出示:
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升华,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生齐读)
(五)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小环境──艰苦
奇迹
16*《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精神。
回顾课中比较有效的策略主要有这么几个:
一、“提示”引路,课堂结构求简。
这一课的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教者利用这一课的提示开始了学习的流程,让略读课文的教学做到简约而丰满。
二、利用文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在学习时,整个课堂以大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来统领,整节课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
先找找课文中描写青山的语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15年如一日的植树中,老人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理解这一句时,我先与学生算了一笔帐,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3700亩林网,足足有48100间我们的教室。
从直观上让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迹。
然后再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层层深入。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来体会老人“不老”的精神。
在课前理解“老”的基础上,教者再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
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
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