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世家李亚磊:中医治肝核心—辨证论治
中医世家李亚磊:手脚出现这些变化要注意肝脏

中医世家李亚磊:手脚出现这些变化要注意肝脏有很多人说,肝脏好就是身体好,在生活中,经常熬夜,喝酒、暴饮暴食或者生气都会伤害到肝脏的健康,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默默的进行着分解有毒物质、消化食物、储存肝糖,即使受伤了也不会立刻“罢工”,而是会给身体发出一些信号。
1、手心出虚汗手心出虚汗也是肝脏受损的症状之一,主要与肝脏功能下降后存储糖原能力随之下降下降有关系。
当出现这些情况后不仅会出现手心出虚汗,还会出现胸闷出汗、体力不支、头晕等症状。
2、手掌有红点红手掌出现红点同样需要引起重视,因为这也可能是肝脏受损引起的,总结认为,手掌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肝功能降低而胆红素流失进入血液导致的,一般患者在按压手掌时红点也会变白和逐渐消失。
3、指甲纹路重如果指甲纹路突然变重或者变乱,同样也是肝脏受损后发出的信号之一。
肝脏发生疾病后可出现肝血不足、肝细胞破裂等病理现象,不能滋养末梢组织,同时导致指甲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最终出现纹路变重或者变乱等情况。
4、手掌泛红严重肝病时可导致手掌出现病态的潮红色,这种现象在临床中被称为肝掌。
一般来说,出现这种症状就代表患者的肝功能已经大大受损,因为肝功能严重受损时才会导致胆红素大量流入血液中引起手掌泛红,一旦发现这种症状就要引起高度重视。
5、脚底无血色当肝脏功能受损之后也会给脚底板发出信号,如果脚底板表现为大量泛白,没有血色就要引起重视了。
因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肝脏功能受损后血液循环异常引起的,一般患者还会伴随着腿脚反复发麻等现象。
中医世家李亚磊院长表示: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医治疗肝病的过程中,发现万事万物都可遵循这个规律,龟源治肝七法中每一种方法都有3味主药,“龟源治肝七法”并非独立配伍,而是根据病人的病情“七种方法”进行辨证施治,加减化裁,结合西药的辅助治疗针对肝病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李亚磊院长揭秘:得了肝炎应该如何治疗?

李亚磊院长揭秘:得了肝炎应该如何治疗?慢性活动型肝炎重点在于滋养肝肾之阴,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肝血赖肾精供养,肾精依肝血补充,同源于水谷精微,有乙癸同源之说。
如湿郁内盛,郁而化热,病久毒热耗损肝肾精血,致肝肾阴虚,阴虚而生内热,以致阴虚为本,热邪为标,则发为本虚标实证。
,对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来说,治疗中保存一分阴血便有一分生机,并要防止阴亏进一步发展致动血出血。
一贯煎是滋补肝阴的代表方。
若从“体阴用阳”出发调补肝气时可重用生黄芪。
慢性肝病的治疗中只有阴血得以补充,病情才能得以恢复,切忌再伤其阴,惟有阴血得复,血燥得滋,肝得柔养,肝功能的恢复才有可能获得巩固,而免于复发。
李亚磊院长认为“阴无骤补之法”,养阴须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之上守方稳进,方可取得较好疗效。
注重解毒治疗乙型肝炎一般以解毒为重点,解毒既要解热毒,同时又要注意解湿毒。
但对于慢性病来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使患病不久,仍有虚证,所以祛邪药物只能暂用而不可长用,防止虚虚之戒。
尤其在解毒的同时仍要注意避免伤阴,一不可过于辛燥,二不可过于苦寒。
留心治痰勿忘化瘀临床上一部分慢性活动性肝炎顽固难治,与痰瘀胶着有密切关系。
究其病机,多由于湿热久羁,日久炼液成痰,痰浊内生,痰浊阻络,血行不畅,以致血瘀,痰瘀互为因果,相互转化,以致形成胶着不解的局面,故治疗中单纯用化痰祛湿或者单纯用活血化瘀任何一种方法均不易见效,必须兼顾痰瘀两方面。
“治痰勿忘祛瘀,治瘀勿忘化痰”。
久病入络,血瘀络阻是肝病病情发展的最后阶段,是一种必然的病机转化,所以临床对慢性肝病即使无明显血瘀见症,亦应在此病机显现之前在补肝健脾方内酌加活血化瘀之品,而并非到上述血瘀证完全显露才用去瘀通络之法。
软坚化瘀药多选用田七、鳖甲、赤芍、丹参、丹皮、穿山甲等。
李亚磊院长表示:中医药在各种慢性肝病的治疗领域具有独特优势。
近十年间,现代医学在慢性肝病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在肝病防治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亚磊院长:肝炎的中医治疗

李亚磊院长:肝炎的中医治疗乙肝这个词让很多人都谈之色变,因为乙肝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之一,乙肝病毒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高达60%以上,很多乙肝患者病情看似相似,但在乙肝的治疗结果却不同,这中间的差异就是有没有采取针对性治疗。
肝属木,应东方,其味酸,其性温。
肝主升,主藏血。
也就是说,凡是人体的阴血要向上升发就一定要依赖肝的作用,肝可以从左面把阴血温升上去,这是肝的基本作用。
而肝病就是肝的这的功能受到了损害,病人首先表现的就是阴血左升不足。
表现为面色萎黄,乏力,精神不足等症状。
木克土,如果肝气过强而伤害了脾胃土气,就要导致脾胃土的运化受纳功能受损,病人出现食欲不振,四肢萎软、困倦思睡、腹胀腹满、黄疸等症状。
肝郁不畅,则肝气不舒,气滞则血瘀,因此,病人经常会出现胁痛,胁痛久则慢慢会发展成肝区硬痛,都与血瘀有关。
由此我们知道,如何才能恢复肝病患者的健康呢?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恢复肝的温升功能。
肝喜温恶寒,喜润恶燥,喜升恶降。
因此,凡是温的,润的,升的往往都是肝所喜欢的,也是可以治疗肝病的。
凡是相反的就一定会伤肝,导致病情加重。
先看看肝炎的一些常见症状:急性肝炎早期可有疲乏、发热类似感冒,大约3至5天后热退,因此可能被误诊为流感。
之后即出现消化道症状,包括厌食、恶心、呕吐等,继而出现眼黄、尿黄、全身乏力等症状。
慢性肝炎多出现全身疲乏无力、头昏、口干、口苦、肌肉或关节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右上腹不适、腹胀、腹泻。
严重者可出现黄疸(皮肤、眼睛发黄、小便黄如浓茶色剂等)。
有些病例可出现肝病面容,表现为面色黯黑、黄褐无华、粗糙、唇色暗紫等,还可引起颜面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及肝掌,有些病人可有脾肿大。
中医专利,“软肝缩脾汤”、“软肝散结汤” “通消利水汤”“清肝排毒汤”等特配方中含有恢复肝功能、促进细胞再生、阻断病毒复制,传染的,名贵中草药,如叶下珠,白花蛇舌草(抗病毒),鸡血藤(抗纤维),鳖甲(软坚散结)虎杖,垂盆草,草河车,金银花,茵陈等可直接作用于受损细胞,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清肝利胆。
中医世家李亚磊:中医眼中的肝脏功能

中医世家李亚磊:中医眼中的肝脏功能肝主疏泄,所谓疏泄就是让你能够疏通、畅达,比如说人生气了,时间久了,肝气郁结,就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就是消化功能就差,所以人生气了就不想吃饭。
肝主藏血,肝脏不只管藏血。
肝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既排毒也藏血,中医有百病从肝治的说法,本文介绍肝脏和人体健康的各方面关系,以及保养方法。
在西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代谢系统,一个重要脏器,就像是人体的一个化工厂,它掌管着糖、脂肪、蛋白质的解毒、代谢,人体大部分的新陈代谢和有毒物质的转化,所以它也是最易污染的部门。
在中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部位,它有两大功能,一是主疏泄,二是主藏血。
肝主疏泄,所谓疏泄就是让你能够疏通、畅达,比如说人生气了,时间久了,肝气郁结,就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就是消化功能就差,所以人生气了就不想吃饭。
肝主藏血,肝脏不只管藏血,还管调节全身气血运行,管血液分配,比如说人在运动的时间,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四肢,女性朋友生理期前,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血海,即冲脉,那个时候肝脏的血液少了,柔韧性格就下降了,所以女性朋友总有那么几天会脾气不好。
肝与情绪也有很大的关系,肝主怒,怒伤肝,肝血太重,就容易造成面红耳赤,头晕,头疼,这种就是肝火旺的表现,长期睡眠不足,会造成肝火越来越旺,表现为情绪暴躁,爱发脾气,所以说人的充足睡眠可以养肝,可以使情绪能够达到非常好的境界。
反过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也利于养肝。
李亚磊院长表示:“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
“肝藏血,血舍魂”,“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因此肝参与精神神志活动。
中医以宏观性、整体性偏重于机体的反应,强调辨证论治,注重症候表象,以象推理。
目前的“龟源治肝七法”,根据病人的病情“七种方法”进行辨证施治,加减化裁,结合龟源贴的治疗针对肝病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李亚磊院长讲解:中医如何造福肝硬化

李亚磊院长讲解:中医如何造福肝硬化肝硬化是肝脏疾病中属于比较严重的一种,严重而复杂。
所以很多患者都会选择而中医治疗,也能从根本上治愈肝硬化。
那么中医怎么治疗肝硬化?我们都知道,肝硬化是肝脏疾病中属于比较严重的一种,严重而复杂。
肝硬化的治疗是有一定难度,而且治疗时间也比较久,所以很多患者都会选择而中医治疗,也能从根本上治愈肝硬化。
识破肝硬化的表现积聚型胛郁脾虚证:纳呆,胸腹胀闷,两胁胀痛,暖气不舒,四肢倦怠,乏力,便溏,面色萎黄。
肝轻度肿大、质中硬。
舌黯红或淡,舌体胖或边有齿痕,脉象虚弱。
治疗时应以疏肝健脾为主,兼以活血。
气滞血瘀证:右胁胀满或刺痛,痛处不移,胁下积块,压痛明显,质硬,纳差,脘腹胀满,面色晦暗或紫黯,蜘蛛痣或肝掌,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弱或细涩。
治疗时应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鼓胀型水湿内阻证:腹胀如鼓,按之坚满,或如蛙腹,两胁胀痛,脘闷纳呆,恶心欲吐,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苔白腻或薄白,脉细弱。
治疗时应运脾利湿,理气行水。
瘀血阻络证: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腹壁青筋显露,胁腹钝痛,面色黧黑或晦暗,头颈胸腹红点赤缕,唇色紫褐,大便色黑,小便短赤,舌质紫红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怒张,苔薄黄腻,脉细涩或芤。
治疗时应祛瘀通络,活血利水。
肝肾阴虚证:胁下隐痛,绵绵不休,腹胀,面色晦滞,形体消瘦,潮热心烦,手足心热,唇干口燥,失眠多梦,鼻衄齿衄,舌红绛而干或光剥,脉细数无力。
治疗时应取滋补肝肾,养阴利水之法。
脾肾阳虚型:胁腹胀满,脘痞纳少,面色萎黄或苍白,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小便清白,大便稀薄,下肢浮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治疗时应健脾温肾,化气行水。
中医认为慢性肝炎常以正气虚弱为本,邪实为标,在治则上,当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中医专利,“软肝缩脾汤”、“软肝散结汤”“通消利水汤”“清肝排毒汤”等特配方中含有恢复肝功能、促进细胞再生、阻断病毒复制,传染的,名贵中草药,如叶下珠,白花蛇舌草(抗病毒),鸡血藤(抗纤维),鳖甲(软坚散结)虎杖,垂盆草,草河车,金银花,茵陈等可直接作用于受损细胞,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清肝利胆。
中医世家李亚磊详析中药治肝硬化特点

中医世家李亚磊详析中药治肝硬化特点简介:李亚磊,出生于“中医世家”,毕业于张仲景国医大学(南阳理工学院国医系),师承于国医大师李佃,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药传承发展工作委员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北京大学公共营养师硬化大多由急慢性肝炎,由丙、丁型肝炎、酒精中毒患者冶误治而成。
肝纤维化、肝硬化可归属中医的“肝积¨鼓症ˉ等范畴,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
临床上有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是我国常见疾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
肝硬化中医病机特点中医理论认为,脾气亏虛、痰瘀交结、肝络阻塞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特点。
肝属刚脏,五形属木,喜亲达,忌郁滞。
清朝陈士铎认为:“肝气一郁…日积月累,无形化为有,李亚磊院长指出:“肝硬化是由于气虚血滞,以至瘀血滞流,着而不去,凝血与痰湿蕴结,阻滞血则成痞块(肝脾肿大),进而凝缩之不移;若脉道受阻则络脉怒张,青筋暴露”随着现代医学硏究的发展,对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是主要病理特征之一。
目前,国家治疗肝硬化、脾肿大、门脉高压主要是手术治疗或一般保肝药物维持治疗,还有系统的治疗方药,我国每年死于肝病的患者大约30万~50万之多。
“肝硬化以血瘀」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肝脏血行畅通,瘀血化除,瘀化则血行更畅,血行则瘀无所留,由此而肝气亦得畅通而无室碍ˆ。
治疗肝病用活血祛瘀法确能抑制结缔组织的异常增生,促进增生的结缔组织吸收与分解。
但是,肝病患者大多数本虚标实,扶正是治疗肝硬化的主要手段之一。
同时肝属刚脏,藏血、主疏泄,肝气易郁,郁则气滞,因此,治疗肝硬化应从益气养血、活血祛瘀、化痰散结。
“三甲软肝缩脾汤”是中医世家李亚磊“龟源治肝七法”中的一种,三甲其中包含了蹄甲、鳖甲、龟甲等三味主药,此法往往用于肝硬化患者,在中药的治疗里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医世家李亚磊从中医角度解读肝腹水

中医世家李亚磊从中医角度解读肝腹水
肝硬化属于一种慢性疾病,如果控制不当或者治疗时机过晚,导致病情恶化发展,就会出现腹水的情况。
中医理论认为,肝硬化腹水是一种臌胀病,该病与血瘀气滞导致水停有关。
根据临床表现将臌胀病分为血瘀型血臌、气滞型气臌、水停型水臌三种,治则针对不同类型分而治之。
最终目的都是要化瘀散结,调肝补肾。
中医世家李亚磊院长介绍,中医按照病因病机将肝硬化腹水分为以下五大类型:
1、气滞湿阻型: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为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于腹所致,护理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情志护理。
2、肝脾血瘀型:肝脾血瘀型肝腹水为瘀血内阻、脉络不通、水气内聚于腹中所致,此型患者随时有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饮食上以软烂或流质为主,若出现腹痛剧烈、恶心、眩晕、心悸应警惕消化道出血的可能。
3、湿热蕴结型:湿热蕴结型肝腹水主要由湿热内盛气机受阻,浊水内停,聚于腹中所致。
要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保持室内清洁、干燥、通风,做好生活用具、排泄物的消毒处理。
4、脾肾阳虚型: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主要由脾阳不振、肾失开阖、水积腹中所致,应注重患者的日常饮食调理,忌食生冷油腻之品,病情稳定、生活能够自理的患者可适当运动。
5、肝肾阴虚型:肝肾阴虚型肝硬化腹水通常见于终末期患者,主要由阴虚火旺、迫血妄行、津液失布停聚于腹所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出血倾向,观察呕血、便血情况。
李亚磊院长表示: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医治疗肝病的过程中,发现万事万物都可遵循这个规律,龟源治肝七法中每一种方法都有3味主药,“龟源治肝七法”并非独立配伍,而是根据病人的病情“七种方法”进行辨证施治,加减化裁,结合西药的辅助治疗针对肝病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医世家李亚磊察舌诊病,龟源治肝七法源头解决肝脏问题

中医世家李亚磊察舌诊病,龟源治肝七法源头解决肝脏问题“舌”是了解人体身体状况的一个非常好的观察窗口。
在疾病过程中,通过观察舌象,不但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质、轻重,也可以了解病变的部位、正气的强弱,以及病势的进退与预后等。
所以,舌诊是中医诊病方法中参考价值很高的一种诊法,在中医诊病过程中“验舌”是必须进行的一项检查。
在多年的接诊的经历,李亚磊院长积累了丰富的诊舌经验,找出了舌象的变化与疾病之间的规律,建立了中医独特且行之有效的“舌诊”诊病法。
如舌尖可以候心肺上焦的病,舌中部候脾胃中焦,舌根部候肾下焦;舌两侧候肝胆。
舌的外象,称为“舌象”,包括“舌质”和“舌苔”两部分。
舌质,又分舌形与舌色;舌苔,包括苔质、苔色。
舌形:主要是观察舌体的大小、胖瘦、厚薄、老嫩等情况。
一般来说,舌的纹理粗糙而坚实者,称为“老舌”,大多为实证、热证;舌的纹理细腻而柔软者,称为“嫩舌”,多为虚证、寒证。
舌胖大而厚,甚至舌边有齿痕者,提示体内有水湿、痰饮。
其原理与水肿相仿。
如头晕,原因很多,可能是气血不能上荣,也可能是肝阳肝火上亢,或水饮上犯等等。
舌胖大而有齿印者,多提示为水饮上犯所致,须要通过利水的方法才有效。
舌体瘦小而薄者,提示阴血亏虚、津液不足,如果这种舌象见于头晕者,就不能使用利水药,否则会加重病情,贻害无穷。
舌有裂纹,尤如干旱天的土地干裂一样,多为阴液亏损之象,多见于严重热性病的后期。
但有的人先天舌上有裂纹,并不是疾病的征象,所以不用太担心。
舌面有红色芒刺,多为热邪亢盛之象。
失眠的人,如果舌尖起红色的芒刺,甚至疼痛者,多属“心火亢盛”,可用一些有清心火作用的药物,如用莲子心数枚,开水泡饮。
目前,李亚磊研发“龟源治肝七法”能够很好的解决机体问题,其方法并非独立配伍,而是根据病人的病情“七种方法”进行辨证施治,加减化裁,结合“龟源贴”治疗针对肝病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世家李亚磊:中医治肝核心—辨证论治
简介:李亚磊,出生于“中医世家”,毕业于张仲景国医大学(南阳理工学院国医系),师承于国医大师李佃贵,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委员,北京大学公共营养师。
肝病主要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现代医学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肝功能、病毒学、B-超、C-T等各种检查,进行相应的病因或对症治疗。
而中医则对这些临床现象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病因、区别病性(虚实寒热),谓辨证,比如胁痛(肝区疼痛),中医辨证就有气滞、血瘀、肝血不足、湿热蕴结的不同证型;胁下癥积(肝脾肿大)也有实证、虚证的区别。
针对辨证结果确定治则、治法、处方、用药谓论治。
如针对胁痛不同证型,给予行气、活血、养肝或清热利湿治疗,能改善症状,恢复肝功。
如两位慢性肝炎病人,检查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一位表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少食则饱,食后腹胀,两胁不舒,大便稀薄,舌质淡白,脉沉无力,辨为肝脾两虚证,治疗以健脾养肝方药,一月后肝功恢复,转氨酶下降;
另一位病人表现口干苦,头痛眩晕,性情急躁,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
证属肝经湿热,治疗以清泻肝经湿热,同样四周后检查肝功能也恢复正常。
两者同被诊断为肝炎,同样都有转氨酶升高,西医治疗一般均是保肝降酶。
中医认为前者属虚,“虚则补之”,后者属实“实则泻之”,一虚一实,一补一泻,一个从脾治,一个从肝治,都能收到保肝降酶效果。
再如有黄疸的肝炎病人,西医检查血清胆红素增高为,采用保肝利胆治疗;中医则要区分阴黄、阳黄,治疗用药上阳黄用清利法,阴黄以温化方,病虽同,但证不同,治也异。
中医辨证论治对肝炎、肝硬化等肝病在辨病辨证结合的基础上,具有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治疗优势,对造福于肝病患者发挥有重要作用。
中医世家李亚磊表示:中医治肝,一定要注意疗程,并且药剂要经常调整,不能不看长短的一吃到底,比如医肝的中药大都以辛燥为主,常食会损及阴血,用苦寒的时候则会伤及脾阳,所以说治肝病的药不但要经常调剂,还要做出间隔才有利于身体的更好更健康,如用某种剂量十天以后就应该调药而剂,以病情的轻重缓急,随时做出调整,用中药治肝,必须注意这一点,否则会损害人体的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