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管理制度
新生儿护理管理制度

新生儿护理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新生儿护理工作,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保障新生儿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医疗机构新生儿科建设和管理指南》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医疗机构新生儿科护理工作。
第三条新生儿护理工作应遵循“以患儿为中心,以护理质量为核心”的原则,确保新生儿得到及时、有效、安全的护理。
第二章新生儿护理组织管理第四条医疗机构应设立新生儿科,设立新生儿护理部门,配备足够数量的专业护理人员。
第五条新生儿护理部门应建立健全护理管理体系,实行护理部主任负责制,护理部主任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第六条新生儿护理部门应设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负责对新生儿护理工作进行质量控制。
第七条新生儿护理部门应建立护理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反应,确保新生儿安全。
第八条新生儿护理部门应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第九条新生儿护理部门应加强与新生儿科医疗团队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提高新生儿救治水平。
第三章新生儿护理工作规范第十条新生儿护理工作应遵循以下流程:(一)接诊: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新生儿及家属,了解新生儿的出生情况、家族病史等信息。
(二)评估:护理人员应对新生儿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生命体征、生长发育、喂养、排泄等方面。
(三)制定护理计划:根据新生儿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
(四)实施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应按照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确保新生儿得到及时、有效、安全的护理。
(五)观察与记录: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病情变化,及时记录护理过程。
(六)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向新生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家属的护理能力。
第十一条新生儿护理工作应包括以下内容:(一)生命体征监测:护理人员应每小时监测新生儿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
(二)喂养护理:护理人员应根据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需求,指导家属进行科学喂养。
(三)排泄护理: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的排泄情况,保持新生儿会阴部清洁干燥。
新生儿护理管理制度

新生儿护理管理制度一、一般护理工作1、皮肤护理保持全身皮肤的清洁是新生儿感染发生率的重要条件,要随时更换污染的葆物,更衣时要注意保暖。
2、头部护理每日用温湿毛巾擦拭头部1〜2次。
3、口腔护理一般患儿可在喂奶后喂两小勺温开水,对危重禁食患儿用消毒棉棍沾浸温开水轻轻涂擦,但禁用纱布擦拭。
4、脐部护理一般每日晨晚护理时按无菌操作程序清洁脐部,脐部感染者可用1.5%碘酒消毒或安尔碘消毒。
5、臀部护理一般要每日用温水冲洗臀部2〜3次或涂保护油,预防红臀和尿布湿疹的发生。
二、喂养工作1、母乳喂养:尽可能地进行母乳喂养。
2、人工喂养,一般每3〜4h喂奶1次,夜间根据需要停喂1次。
3、喂水工作,在两次喂奶之间即喂1次水,量为奶量之一半。
4、输液,对危重新生儿进行输液支持是完全必要的,但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输液速度太快。
5、室温保持在22〜24°C,早产儿24〜26°C晨间护理时可略升高2〜3°C,湿度保持在55%-65%。
6、保持室内空气清洁新鲜,定期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和空气培养。
7、保持工作人员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尤其是严格地执行护理工作前洗手制度。
母婴同室病房管理制度1、母婴室应设置在新生儿室相近的独立区域,并设置有洗手装置。
工作人员进入室内接触婴儿前后应洗手,非工作用品禁止携带入室。
2、病床每天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床头柜等物体表面每天擦拭1次, 一桌一抹布,用后浸泡消毒、清洗、凉干后备用;有污染的物体表面随时用消毒液擦拭消毒。
患儿的引流液、体液、血液等液体标本应该用消毒液消毒后排入污水处理。
病房和走廊地面每天湿地拖地3次,有污染时用消毒液擦拭消毒。
3、隔离婴儿用具必须单独使用,实行双灭菌。
4、婴儿所用被褥、衣物、尿布(建议使用纸尿裤)一婴一用,避免交叉感染。
5、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制度。
6、室内用品、母婴床、家具等定期清洁消毒。
母婴出院后,其床单、暖箱等应及时进行清洁消毒。
新生儿护理与监护管理制度

新生儿护理与监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了确保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管理要求,订立本《新生儿护理与监护管理制度》。
第二章护理基本原则第一节保证新生儿的基本护理需求1.新生儿在降生后应立刻进行评估,包含Apgar评分、身长、体重、头围、胸围等指标的测量,并编制个人健康档案。
2.依据新生儿的情况,订立个性化的喂养计划,确保新生儿获得充分的营养。
3.定期测量新生儿的体温、呼吸和心率,以及察看其皮肤颜色和黄疸程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4.予以新生儿必需的日常生活护理,包含清洁、更换尿布、掌控室内温度等。
第二节加强传染病防控1.进行新生儿早期防备接种,依照国家疫苗免疫程序进行接种,确保新生儿的免疫功能正常发育。
2.对于具有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应立刻隔离,并严格执行感染掌控措施,确保其他新生儿不受感染。
3.对于疑似感染的新生儿,应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试验室检测,确诊后予以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第三节加强新生儿的健康监测1.新生儿降生后应进行常规的体格检查,包含身长、体重、头围、胸围等指标的测量,并评估生长发育情况。
2.对于早产儿和低降生体重儿,应进行特殊的监测和护理,包含定期测量体重、监测呼吸和心率、评估脑部发育等。
3.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应定期记录并编制成长曲线,及时发现发育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三章护理措施与管理要求第一节新生儿的喂养护理1.严格依照新生儿的生理需求订立喂养计划,包含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两种方式。
对于需要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应选择合适的配方奶粉,并依照医嘱进行正确的配方和喂食。
2.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应鼓舞母亲进行乳汁手记和储存,确保新生儿在需要时能获得充分的母乳。
3.对于需要特殊护理的新生儿,如早产儿和低降生体重儿,应依据医嘱确定特殊的喂养方式和频率,并进行细致的察看。
第二节新生儿的生活护理1.对新生儿的换尿布、清洁和沐浴等日常生活护理,应由专业护士进行。
医院新生儿室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医院新生儿室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1. 引言新生儿室作为医院重要的部门之一,主要负责接收和照顾出生后不久的婴儿。
针对新生儿的护理需要具备高质量和安全的管理制度,以保障每位婴儿的健康与安全。
本文档旨在规范医院新生儿室的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新生儿得到恰当的护理和呵护。
2. 护理质量管理2.1 护理标准医院新生儿室应制定相应的护理标准,以确保护理过程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
护理标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新生儿体温监测•新生儿的喂养方法和频率•新生儿的解放时间和沐浴频率•新生儿的睡眠和休息安排2.2 护理记录医院新生儿室应建立详细的护理记录,记录每位婴儿的护理过程和相关数据。
护理记录应涵盖以下方面:•新生儿的生理指标,如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等•新生儿的喂养情况,包括进食量、进食频率等•新生儿的排泄情况,如尿量、大便情况等•新生儿的休眠和活动情况•新生儿的护理措施,如药物使用、护理操作等护理记录可用作后续护理评估和医疗决策的参考依据。
3. 安全管理制度3.1 安全设备和设施医院新生儿室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设施,确保婴儿在护理过程中的安全。
常见的安全设备和设施包括:•婴儿床•婴儿温控设备•监测仪器和设备3.2 护理操作和程序医院新生儿室应建立明确的护理操作和程序,以确保护理过程的安全性。
护理操作和程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清洁和消毒手术器械和设备的方法和频率•注射和输液操作的规范与标准•新生儿的体位调整和固定方法•突发事件处理流程和应急预案3.3 安全培训和教育医院新生儿室的工作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安全培训和教育内容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新生儿护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安全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的培训•突发事件处理和应对策略的培训4. 结论医院新生儿室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新生儿健康和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
本文档对于护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了规范和说明,希望能够帮助医院建立高质量和安全的新生儿护理环境,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医院新生儿质量管理制度

一、指导思想为确保新生儿在医院得到优质、安全的医疗护理服务,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伤残率,提高医院新生儿整体护理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1. 成立新生儿质量管理工作小组,由医院分管领导、新生儿科主任、护士长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2. 新生儿科设立新生儿质量管理工作站,负责新生儿质量管理的日常工作。
三、制度内容1. 新生儿入院管理(1)严格执行新生儿入院手续,确保患儿身份信息准确无误。
(2)对新生儿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生命体征、体重、身长、头围、黄疸指数等。
(3)对新生儿进行初步筛查,如听力、视力、心脏等。
2. 新生儿护理管理(1)严格执行新生儿护理操作规范,确保操作准确、熟练。
(2)加强新生儿保暖措施,保持适宜的室温、湿度。
(3)严格执行新生儿清洁消毒制度,预防感染。
(4)加强对新生儿喂养管理,确保营养摄入。
3. 新生儿疾病管理(1)对新生儿常见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加强对新生儿重症监护,提高救治成功率。
(3)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率。
4. 新生儿健康教育(1)向新生儿家长普及新生儿护理知识,提高家长护理能力。
(2)开展新生儿疾病预防知识宣传,降低新生儿疾病发生率。
5. 新生儿质量监控(1)定期对新生儿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建立健全新生儿质量档案,对新生儿病情、护理过程进行详细记录。
(3)定期开展新生儿护理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
四、奖惩措施1. 对在新生儿质量管理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科室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新生儿质量管理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个人和科室,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五、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新生儿质量管理工作小组负责解释。
2. 各相关部门应认真贯彻执行本制度,确保新生儿在医院得到优质、安全的医疗护理服务。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新生儿是生命的开始,他们无比娇嫩和脆弱,需要我们给予最精心的呵护和最周全的保护。
为了确保新生儿的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特制定以下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一、新生儿出生管理1、新生儿出生时,助产士或医生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接生,确保新生儿顺利娩出,第一时间对新生儿进行评估,包括呼吸、心率、肌张力等,并记录在案。
2、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为其佩戴标识腕带,腕带上应标明母亲姓名、住院号、新生儿性别、出生日期、时间等关键信息,且字迹清晰、不易脱落。
3、及时告知产妇及家属新生儿的基本情况,包括健康状况、喂养注意事项等。
二、新生儿护理管理1、护理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具备丰富的新生儿护理知识和技能,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
2、保持新生儿病房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严格控制室内温度、湿度,为新生儿创造舒适的环境。
3、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如沐浴、抚触等,应在专门的区域进行,操作前严格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4、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吃奶情况、大小便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三、新生儿喂养管理1、提倡母乳喂养,对于母亲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应提供合适的配方奶,并严格按照配方奶的调配说明进行操作。
2、喂奶时要注意喂奶姿势,防止呛奶、吐奶,喂奶后要及时拍嗝。
3、记录新生儿的喂奶时间、奶量等,以便观察其喂养情况。
四、新生儿安全防护管理1、新生儿病房应设置门禁系统,限制无关人员随意进入,进入病房的人员需严格执行消毒和穿戴防护用品的规定。
2、新生儿床应配备防护栏,防止新生儿意外坠落。
3、加强对医疗设备、设施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避免因设备故障对新生儿造成伤害。
五、新生儿身份识别管理1、在进行任何诊疗、护理操作前,必须严格核对新生儿的身份信息,包括腕带标识和床头卡信息。
2、新生儿外出检查、治疗时,应有专人陪同,并携带新生儿的身份识别信息。
3、如发现新生儿身份信息有误或腕带脱落,应立即重新核对、确认,并更换腕带。
新生儿科护理与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护理与管理制度一、前言为了确保医院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和高效性,提升医院服务质量,保障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订立本规章制度。
二、对象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医院的新生儿科,包含新生儿病房、新生儿特别护理室等相关区域。
三、新生儿护理工作1.严格遵从新生儿科的操作规范,包含新生儿护理的基本原则、操作步骤等,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
2.定期进行新生儿护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确保护理工作的质量。
3.依据新生儿的情况订立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包含喂养、睡眠、抚触、温度调整等方面,并进行记录和评估。
4.重视新生儿早期的母乳喂养,鼓舞母乳喂养,供应必需的支持和引导,确保新生儿获得良好的营养。
5.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和消毒制度,确保护理环境的清洁和无菌。
6.建立和完善新生儿护理记录,保存相关记录至少3年,并确保记录的完整和准确性。
7.加强沟通协调,与医生、家属等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信息沟通,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设备和设施管理1.对新生儿科使用的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2.建立设备档案,对设备进行编号管理,记录设备的购置、维护和修理、更新等情况。
3.设备故障发生时,应立刻报修,临时无法使用的设备应及时标识并进行维护和修理。
4.定期对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环境的乾净、舒适和安全。
五、医护人员管理1.严格遵守医院相关规定,严禁医务人员迟到、早退、请假等影响工作正常运行的行为。
2.建立新生儿护理人员的轮岗制度,保证24小时有充分的护理人员进行工作。
3.对新生儿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估,依据评估结果订立个人培训计划,不绝提升护理技能和服务质量。
4.加强护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组织参加相关培训和学术沟通活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团队协作本领。
六、安全管理1.建立新生儿科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新生儿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掌控。
2.加强对新生儿的监测和察看,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指南

一、引言新生儿是家庭的新成员,也是社会的新希望。
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为加强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特制定本指南。
二、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新生儿病房、产科、儿科及其他新生儿相关科室。
三、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要求1.人员配置(1)配备具备新生儿护理专业知识的医护人员,确保新生儿护理质量。
(2)医护人员应接受定期培训,提高新生儿护理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2.环境与设施(1)新生儿病房应保持安静、整洁、通风,温度、湿度适宜。
(2)配备新生儿专用护理设备,如婴儿床、新生儿暖箱、新生儿监护仪等。
3.护理操作(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
(2)对新生儿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确保生命安全。
(3)对新生儿进行合理喂养,保障营养需求。
(4)做好新生儿黄疸、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常见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4.安全管理(1)加强新生儿病房安全管理,确保新生儿安全。
(2)严格执行出入病房制度,防止新生儿走失。
(3)规范新生儿护理交接流程,确保新生儿护理质量。
(4)加强新生儿病房消防、水电等设施安全管理,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5.健康教育(1)对新生儿家长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培训,提高家长护理技能。
(2)向新生儿家长宣传新生儿常见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知识。
(3)开展孕妇学校、育儿知识讲座等活动,提高家庭护理意识。
四、监督与考核1.医院应设立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工作。
2.定期对新生儿护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对新生儿护理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医护人员绩效挂钩。
五、附则1.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本指南由医院护理部负责解释。
3.本指南如有未尽事宜,由医院护理部负责修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护理管理制度一、一般护理工作1、皮肤护理保持全身皮肤的清洁是新生儿感染发生率的重要条件,要随时更换污染的诼物,更衣时要注意保暖。
2、头部护理每日用温湿毛巾擦拭头部1~2次。
3、口腔护理一般患儿可在喂奶后喂两小勺温开水,对危重禁食患儿用消毒棉棍沾浸温开水轻轻涂擦,但禁用纱布擦拭。
4、脐部护理一般每日晨晚护理时按无菌操作程序清洁脐部,脐部感染者可用1.5%碘酒消毒或安尔碘消毒。
5、臀部护理一般要每日用温水冲洗臀部2~3次或涂保护油,预防红臀和尿布湿疹的发生。
二、喂养工作1、母乳喂养:尽可能地进行母乳喂养。
2、人工喂养,一般每3~4h喂奶1次,夜间根据需要停喂1次。
3、喂水工作,在两次喂奶之间即喂1次水,量为奶量之一半。
4、输液,对危重新生儿进行输液支持是完全必要的,但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输液速度太快。
5、室温保持在22~24℃,早产儿24~26℃晨间护理时可略升高2~3℃,湿度保持在55%-65%。
6、保持室内空气清洁新鲜,定期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和空气培养。
7、保持工作人员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尤其是严格地执行护理工作前洗手制度。
母婴同室病房管理制度1、母婴室应设置在新生儿室相近的独立区域,并设置有洗手装置。
工作人员进入室内接触婴儿前后应洗手,非工作用品禁止携带入室。
2、病床每天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床头柜等物体表面每天擦拭1次,一桌一抹布,用后浸泡消毒、清洗、凉干后备用;有污染的物体表面随时用消毒液擦拭消毒。
患儿的引流液、体液、血液等液体标本应该用消毒液消毒后排入污水处理。
病房和走廊地面每天湿地拖地3次,有污染时用消毒液擦拭消毒。
3、隔离婴儿用具必须单独使用,实行双灭菌。
4、婴儿所用被褥、衣物、尿布(建议使用纸尿裤)一婴一用,避免交叉感染。
5、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制度。
6、室内用品、母婴床、家具等定期清洁消毒。
母婴出院后,其床单、暖箱等应及时进行清洁消毒。
7、母婴一方患有感染性疾病时,均应及时与春他正常母婴隔离。
产妇在传染病急性期,应暂停哺乳。
感染性强的疾病,如脓疱疮、新生儿眼炎、鹅口疮等时应及时隔离。
8、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与婴儿的接触。
9、严格探视陪住制度。
10、每月必须对母婴室空气、物表、消毒剂以及医护人员的手做一次微生物监测,并保存好检测记录,对不合格的以及接近限值的必须及时分析原因并积极采取措施,重新监测直到合格。
11、对有乙肝、先天性梅毒等传染病的患儿,应实行隔离治疗,并在病历夹、床头卡上标明“乙型肝炎”等标志,所用用具、物品、被服单独放置,单独处理。
**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NICU工作制度1、NICU是集中治疗危重新生儿的病室。
NICU主任和主治医师必须经过新生儿专业的系统培训,必须有住院和主治医师的24h值班制度。
护理人员必须经过新生儿专业训练,从事本专业临床护理工作3年以上。
护士床位比例:一般需呼吸机的病情危重儿为1:1,稳定时1:2。
2、新生儿尤其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命更脆弱,要求新生儿医护人员业务能力强,工作细心。
3、新生儿疾患各系统均可累及,不少跗代谢病在新生儿期即有所表现。
故要求新生儿专业医师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必要时请各专业专家随时参与会诊。
4、NICU需保持清洁、整齐,适宜温度、湿度,室内每日通风换气,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5、严格控制NICU人员数量,减少侵入性操作,减少损伤,控制细菌侵入,防止细菌在NICU中传播。
6、NICU工作人员必须无传染病,工作人员定期做喉部细菌培养,以便检出带菌者,阳性者须转阴后进入病房。
新工作人员需体格检查合格后进入病房。
7、入NICU前需戴帽子、口罩,穿隔离衣,换专用鞋,每项护理前后洗净双手。
8、NICU内面巾、奶瓶、奶嘴、衣服、尿布消毒后再用,出院后床位消毒。
患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者须隔离。
9、吸痰、氧气、雾化器具应每天更换,心电监护、氧浓度监护每个患儿用后消毒,暖箱在使用期内每周消毒1次(使用中的暖箱每日清洁消毒)。
10、新生儿手圈、床标注母亲姓名、新生儿性别,以便识别。
11、出NICU需严格核对交接制度。
12、发现脐带出血、面色苍白或发绀及其他异常情况,在可能范围内处理,并立即报告医师。
熟练掌握监护仪的使用,如有报警,立即床边观察。
13、每次交班除书面报告外,要巡视新生儿逐一口头交班。
危重儿在交班本上书写清楚,并将特殊病情记入护理记录单上。
一切用品整理齐备交给下一班。
14、控制院内感染,严格限制性抗生素的应用。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婴儿喂养指导管理婴儿喂养可分为三种方式: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
母乳喂养:指出生6个月以内,完全以母乳喂养者。
一、母乳喂养的优点1、母乳喂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
含蛋白质、脂肪、糖的比例适当。
①含乳白蛋白多,酪蛋白少,在胃内的乳凝块较小,易于消化吸收。
母乳蛋白质含量少,则对肾负担较牛乳为小;②脂肪的含量与牛乳大致相同,但母乳含不饱和脂肪酸及解脂酶较多,有利于消化吸收;③乳糖多为乙型乳糖,促进乳酸杆菌生长,可抑制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繁殖;④钙磷比例合适,为2:1,易于吸收;⑤含铁量与牛奶相似,但前者吸收率高达50%,后者仅为前者的1/5,人初乳含锌较高,对小儿生长发育极为有利;⑥含较多的消化酶如淀粉酶、乳脂酶等,有助于消化。
2、母乳矿物质含量较牛乳低,不啬婴儿肾的溶质负荷,牛乳中的钠为母乳的4倍,钾为2倍,磷为6倍。
牛乳喂养与母乳喂养相比,前者使肾溶质负荷增加。
3、有利于神经系统发育母乳含较多的优质蛋白、必需氨基酸、乳糖、卵磷脂、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及生长调节因子等,这些都是促进神经系统发育的因素。
4、具有增进免疫的作用母乳中含有多种免疫成分,尤以初乳中含量高,如SIgA,巨噬细胞、乳铁蛋白、溶菌酶、乳酸过氧化氢酸、双歧因子等,这在预防肠道或全身感染中均起一定作用。
5、母乳量承随小儿生长而啬,温度适宜、基本无菌、经济、方便、喂哺简便。
6、可增进母子感情,有利于观察小儿变化。
可刺激乳母子宫收缩、加速子宫复旧,推迟月经复潮,有利于计划生育。
哺乳的母亲发生乳腺癌、卵巢癌的机会少。
二、母乳喂养指导母乳喂养能否成功,最重要的是母亲母乳喂养知识的了解程度,家庭、医务工作者及社会母亲进行母乳喂养的支持和指导。
1、大力宣传母乳喂养向孕妇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
在分娩前帮助孕妇树立起喂人乳的信心。
2、乳母营养及个人卫生指导有学者认为乳母营养好坏可直接影响乳汁分泌的质和量。
故乳母须摄入充足的营养及液体。
每日除正常膳食外,还应添加3~4MJ(700~1000keal)的能量和1~1.5L水分,膳食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钙。
食入脂肪过多可使乳汁量减少、浓稠,易引起婴儿腹泻。
食入青菜、肉、禽蛋不足可导致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易致婴儿发生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
喝咖啡、茶、酒精饮料,可减少乳汁分泌。
3.、生活环境舒适、居室空气新鲜,保持适量活动、充足的睡眠、精神愉快,有利于乳汁分泌。
此外,应保持室内及个人清洁卫生,避免感染。
4、哺乳技术指导喂哺前,先给婴儿更换清洁尿布,母亲洗净双手,用温开水清洗乳头。
喂乳时,母婴体位要舒适,母亲多采取坐位,抱起婴儿、斜卧于怀中,面对乳房,使乳头触及婴儿面颊或唇部。
当婴儿寻觅乳头,口张得最大时顺势将乳头及部分乳晕放入婴儿口中,使乳头居于婴儿口腔中后部分,这样应有利于乳汁吮出,不易引起乳头损伤。
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半小时内开始喂哺母乳,可防止新生儿低血糖,也可刺激乳汁分泌。
1、2个月的婴儿喂哺次数按需而定,反复吸吮刺激可促进乳汁分泌。
以后,可根据小儿睡眠规律,每2~3小时喂1次,逐渐延长到3~4小时一次,昼夜共6~7次。
4~5个月时可减至5次。
每次哺乳时间为15~20分钟,但可根据婴儿吸吮力及生活能力的不同,适当延长或缩短。
乳房持续充盈可导致乳汁分泌减少,故每次喂乳应让两侧乳房排空。
喂毕,轻轻从婴儿口中取出乳头,强行取出易致乳头受伤。
婴儿吃奶后,常有溢乳发生,为避免溢乳,可将婴儿竖直,头伏于母亲肩上,轻拍其背,直至嗝气后,再取右侧卧位数分钟,以利乳汁进入十二指肠。
断奶时间一般为10~12个月龄,逐渐断奶。
奶量多者可延至1.5~2岁。
断奶前应逐渐增加辅食,减少哺乳次数。
5、观察记录婴儿吸吮反应早产儿,低体重儿,呼吸困难、脑损伤的婴儿,觅食、吸吮、吞咽反向可能减弱,而致哺喂困难。
先天食管畸形、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儿,喂哺时可出现窒息、发绀或呼吸困难等表现。
三、母乳喂养的禁忌母亲患有急、慢性传染病,严重的肝、肾、心脏疾病不宜或应暂停哺乳。
暂停哺乳者,必须定时将乳汁挤出。
半乳糖血症的婴儿禁忌母乳喂养。
混合喂养母乳不足需添加牛、羊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称混合喂养。
人工喂养完全采用牛乳,乳制品或其它乳类、代乳品喂养婴儿,称人工喂养。
人工喂养适用于母亲因种种原因不能喂哺的婴儿。
人工喂养的指导1、选择适合婴儿年龄的乳品及代乳品。
2、按实际食量进行调整。
3、用具准备每个婴儿应备奶瓶及橡皮奶头数个。
新生儿的奶瓶容量以100~120ml为宜。
以后,随婴儿食量增大,奶瓶容量可增至200ml左右。
奶瓶容量过大,而所盛奶量太少,不易保暖。
采用玻璃大口直式奶瓶较好,易清洁消毒。
奶头应与奶瓶配套,软硬适宜,过软妨碍婴儿吸吮。
奶头孔大小以奶瓶盛水倒置时,液体呈滴状连续滴出为宜。
孔过小吸吮费力,易致婴儿疲劳;孔过大可能发生呛奶。
奶具每次使用前必须清洁消毒。
鲜牛乳液需煮沸消毒。
4、喂养技术有效的喂食与进食时婴儿姿势、奶瓶的位置、进食环境、喂食者的态度有关。
喂食时,应把婴儿抱起,斜卧于喂食者怀中,取舒适位置。
喂哺前,先将乳液滴于喂食者手背测试乳温,无烫灼感方可喂哺。
奶瓶置斜位,斜度为瓶中乳液充满奶头,以免吸奶无效或吸入过多空气造成溢乳。
喂毕,轻轻竖抱婴儿,拍其背致嗝气后再让婴儿右侧卧数分钟。
禁忌无人式的授奶方法,即婴儿卧床,将奶瓶用物体垫起,让婴儿自动吸奶。
这种喂法既不利于婴儿精神发育,且易发生奶液呛入气道,有窒息的危险。
一般牛奶喂养3.5~4小时一次。
出生后头半月约喂7次,每次量约70~100ml,出生后15~30天,每日6~7次,每次量约100~120ml,1~2个月每日6次,每次量约140ml,以后随婴儿月龄增加逐渐减少喂养次数,增加至每次奶量。
每次吸吮时间约20分钟左右,最多不超过30分钟。
吸吮时间过短,不能满足婴儿吸吮欲望,影响摄入奶量。
吸吮时间过长,不能助长婴儿良好的进食习惯。
奶具的消毒要严格执行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工作程序。
婴儿奶瓶、盛奶器等奶具清洗干净后,经压力蒸汽灭菌后备用。
奶头用清水冲净,开水消毒。
,不得小于15分钟,干燥贮存。
5、评价婴儿进食情况记录每日进食乳品种类、摄入量及剩余量,观察婴儿吸奶时面色变化、活动情况、吸吮和吞咽能力及疲倦程度,有助于对婴儿健康的评估。